谈庄子处世哲学——“外化而内不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庄子处世哲学——“外化而内不化”

处世哲学是庄子人生观的理论学说。他关注个体的情感心理和精神世界,在出世与入世二元对立中,努力摆脱现实的束缚,追求处世哲学的圆融与超越。庄子的处世哲学表达了他对社会、人生、理想、自由等问题的根本看法,反映了他的生活目标、生活态度和行为准则。其中,“外化而内不化”是精华所在,只有做到“外化”而“内不化”,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人世中真正地实现“逍遥游”。

标签:庄子;外化而内不化;处世哲学;现实意义

庄子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在洞察社会现实后表现出作为一位知识分子的个人的独特的态度与看法。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曾经做过宋国管理漆园的小官吏,最终被罢免。为了生活,他以打草鞋为业,但经常入不敷出,甚至靠借贷度日。再加上当时春秋战国时代,“五霸强,七雄出,逞干戈,尚游说”,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周朝已经名存实亡,庄子感同身受。面对举步维艰的生活处境和动荡不安的社会局面,庄子并没有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同流合污,而是使自己呈“无用”状态,通过“无用”来保全自己,再图“大用”。从而形成了庄子既顺应这个社会,又追求精神逍遥的处世之道。处世之道,自古有之,但人与人之间的处世之道却不尽相同,古人与今人的也不尽相同。处世指在社会上活动,与人相处。处世之道就是指个人在社会之中活动时,对待社会世俗生活的态度与方法,也就是作为个体的个人在处理个人与社会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上所持有的态度与方法。善处世者,无论在任何环境之下,常能逍遥自在,怡然自得,澹然自安,欣欣自乐。其中,“外化而内不化”是精华所在,也是全面分析庄子处世哲学的一个契机。只有做到“外化”而“内不化”,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人世中真正地实现“逍遥游”。

一、理解“外化而内不化”的含义

《庄子·知北游》说:“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古之人是庄子学派的理想人物。“外化而内不化”是庄子学派理想的处世原则,也是全面分析庄子处世哲学的一个契机。

“外化内不化”出自《知北游》篇:“仲尼曰:‘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这里的“化”就是“变化”,而这种变化不是自然的变化,是对事物的一种反应,所以叫“随化”更为准确;“内”,内心,这里是指人在精神自由层面所保持的自然本性;“内不化”就是不要受变化万千外部世界的影响,而在我们的内心有所坚持,是保持内心的本真;否则我们将被纷繁复杂的社会所左右,而丧失了自我。“外”,指人对内心之外的所有事物的态度以及外在行为。“外化”就是对于外在的社会环境要通达顺应,否则将无法在社会中安身立命。所以“内外之化与不化”探讨的是如何处理人的自然本真与外界事物的关系的问题。而要真正做到内心的支持与外在顺应,则必须有一个安定的内心。按《田子方》里子方所说:为人真诚,外貌与常人无异而内心与自然契合,顺应世俗而能保持真实,洁身守静而能包容外物。对于无道的人,就以庄重态度来开导,使他打消邪念。

“内不化”容易理解,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保持自己的自然本性不做变化,关键是对“外化”的理解。我们说过,“化”是对事物的一种反应,是“因之而化”。那么是因为什么做出的变化呢?如果我们不能够理解庄子所要求的认识高度,那就不可能准确理解“外化”。

《大宗师》里“外天下”和“外物”的说法为,“外天下”就是能够超越而到社会生活之外,即不入世不流俗;“外物”就是能够超越到万物之外而能够“以道观物”。《德充符》说,“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所谓不为死生所动合、“不与物迁”就是内不化。内不化的实质即无心无情。惠子问庄子:“人故无情乎?”庄子日:“然。”惠子日:“既谓之人,恶得无情?”庄子日:“是非吾所谓情也。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无情”即内不化,“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即无情的实质和目的,也就是内不化的实质和目的。

那么“外化”是指哪个层次呢?“外化”即随顺外物的一切变化。庄子认为客观世界的一切都是必然的,不可抗拒的,因而人们只能随顺外界的必然,任何脱离和抗拒命运之必然的企图都是徒劳的。《大宗师》中讲了这样一个寓言。子舆有病,有人问他“汝恶之乎?”他回答说:“亡,予何恶!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为鸡,予因以求时夜,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为弹,予因以求鸽炙,浸假而化予之况以为轮,以神为马,予因以乘之,岂更驾哉!”这就是说,假如造化把我的左臂变做鸡,我就因之而报晓。假如造化把我的右臂化为弹丸,我就用它打鸟烧着吃。假如把我的屁股变为车轮,把我的精神化为马,我就乘车马而行,不用另外驾车了。这就是至人安于外化的态度。一切都是造化之安排,所以一切都应该因之任之。所谓“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顺物自然而无容私”(《应帝王》),这才是庄子所说的“外化”的境界。所以,“外化”是超越世俗甚至万物的、在“道”的层面的对“道”的顺应。这时候是顺应已经与世俗毫无关系了。因为到了“道”的高度,万物之间就没有了区别,都成为“道”的载体,所以也可以说是对“道”的层面的“物”的顺应。所谓“外化”其实就是“处物”的一种态度和方式。

二、浅析“外化”与“内不化”的关系

《知北游》里说:“圣人处物不伤物。不伤物者,物亦不能伤也。从这个意义上说,“外化”恰恰是“内不化”的前提,而“内不化”则是“外化”的结果。所以,《知北游》说:“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就是说,与物随化的“外化”,就是“内不化”。这句里的“一不化”就是“内不化”。只有坚持“内不化”才能抵御世俗的人为规则,才会超越“天下”的层次而达到“道”的层次。从这个意义上讲,“内不化”又是“外化”的前提,而“外化”则成为“内不化”的结果了。这就是“外化”与“内不化”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互为前提,而又互为结果。甚至“外化”的程度也决定着“内不化”的程度,反之亦然。当然,前提是庄子必须允许“外化内不化”有程度的存在。实际上,“外化”是“化于道”,而“内不化”是“守于道”,内外一也,这个人就成为“得道”的“至人”了。

但是,庄子更重视的是“内不化”。在庄子看来,外化是内不化的条件,内不化是外化的目的。因顺外物的变化是保证精神超然宁静的最好办法,是免除痛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