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传统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再认识

合集下载

在城市建设调研会上的讲话

在城市建设调研会上的讲话

在城市建设调研会上的讲话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当前,全国上下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而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首要的是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

从全局的角度看,发展目标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标志是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

在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化是一个大战略。

因此,能否有效地领导好城市的发展,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现实考验。

联系池州实际,检验我们驾驭发展的能力,就是看城市建设管理是否在不断进步。

近几年,我们的城市发展很快,变化很大,但还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现代城市,仍处在由农耕社会的组织形态向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城市转型阶段,我们的起点和基础与周边城市的差距仍然很大,加快城市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是我们长期的任务。

到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我们除了在经济总量、人均收入等主要指标达到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之外,城市化水平也要接近或达到全省、全国的水平。

基于这个认识,结合平时思考,我讲一些思路性的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对组团城市规划定位的再认识建市之初,市委、市政府经过反复思考和酝酿,提出把池州打造成一个组团式的山水园林的旅游生态城市。

这个思路突破了在小市基础上的简单扩大、填充的局限,着眼于更大的范围整合全市的空间资源,是一个富有开放性、时代性和与时俱进特点的全新的城市规划概念。

这就是“一主一副一区”、向心靠拢、组团发展的城市结构。

这种组团城市的形态,预示了城市发展的方向,把握了城市发展的趋势,体现了城市发展的规律,实现了对池州这样一个城市特殊发展规律认识上的突破,得到了广泛认可。

既然组团城市规划定位适合池州特点,又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就要坚定信心,坚持方向,不要轻易地改变,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丰富和完善。

当然,实现这个规划目标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要靠几代人的努力,但现在我们要打牢基础,明晰思路,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充满挑战性、富于创造性的课题,也是本着对池州人民长远利益、根本利益负责的态度所应当抓好的事。

浅谈西方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发展与思考

浅谈西方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发展与思考

浅谈西方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发展与思考【摘要】:西方的现代城市规划其设计理念有几个重要的转变, 起源于解决19世纪末资本主义工业城市的种种环境恶化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西方城市规划,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设计理念。

在了解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基础上为我所用,西方的城市规划理论产生有其特有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中国在引介西方理论的同时,应该看到理论产生背景与中国自身情况之间的差异性。

【关键词】西方城市规划设计;空间环境;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1.引言城市规划的历史也许可以一直追溯到两千多年以前甚至更早。

在西方的文献中,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就已经非常明确地记述了以米利都的城市布局为典型的希伯达姆模式,并阐述了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

这是在西方保存下来的文献中有关城市规划的最早的文字记载。

在中国,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也已经详细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制度,并对此后的中国古代都城的布局和规划起了决定性的影响。

这些都可以说明作为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安排城市建设活动的规划行为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

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显然是在19世纪中后期才初步形成的。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的第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在此前后经过近半个世纪左右的理论探讨和初步实践,才真正确立了现代城市规划在学术和社会实践领域中的地位。

20世纪 20、30 年代,在现代建筑运动的推进下,现代城市规划得到了全方位的探讨和推进,到二次大战结束后在世界范围得到了最广泛的实践,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理论基础并在全世界的主要国家建立了各自的城市规划制度。

到 20 世纪的 60、70 年代,在新的科学技术方法和城市研究的推进下,对原有的城市规划体系进行了全面的改进,无论在理论基础方面还是在实践过程中促进了城市规划的完善,架构了当今城市规划的基本范型。

2.西方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理论的发展及其产生西方的现代城市规划其设计理念有几个重要的转变, 起源于解决19世纪末资本主义工业城市的种种环境恶化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西方城市规划,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设计理念。

对重庆市人民大礼堂的建筑心理学

对重庆市人民大礼堂的建筑心理学

摘要建筑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与人造建筑与环境间的关系的科学。

随着社会的的发展,人对建筑物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其功能以及形式,更多的要求体现在了精神与心理层面上,因此建筑心理学已经成为建筑学科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以重庆市人民大礼堂为例,从建筑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由表及里,由宏观及微观,积极探讨该建筑在城市意象、建筑与场地间的行为关系以及建筑内部的空间序列方面达到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城市,建筑,心理,行为,人民大礼堂一.引言1950年至1954年,重庆是中共中央西南局和西南军政委员会所在地,重庆市人民大礼堂是由时任西南军政委员会领导人的老一辈革命家刘伯承、邓小平、贺龙等决策修建的。

1951年6月动工,1954年4月建成投入使用,建成时定名“西南行政委员会大礼堂”,1954年秋西南大区撤消,1955年改为“重庆市人民大礼堂“现名,其设计师是著名建筑师张家德先生。

大礼堂座落在重庆市区学川湾马鞍山,建成时大礼堂占地6.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8500平方米。

二.从城市格局的人文心理因素出发城市是由不同时代的需要逐渐形成的,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空间网络。

少量满足整个城市民众的物质与精神要求的复杂建筑置于网络的交汇点附近。

这些标识性建筑起着积极的促进城市发展的作用。

作为重庆市的地标性建筑,人民大礼堂的设计与其说是小范围的建筑设计,到不如说是扩展到大范围的城市设计。

可以说人民大礼堂的设计关系到整个重庆的形象,对重庆的城市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所以说我们对重庆大礼堂的环境心理学分析首先从城市规划的原则和尺度来考虑。

(一).在具有凝聚力的城市空间所起到的作用工业革命后,建筑与城市规划的理论和实践过分强调了功能的意义,而忽略了人的行为与心理,消弱了环境的艺术性以及历史和文化的传统性。

现在人们发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对传统的城市设计进行再认识。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及其整体环境设计便是人们心理对中国传统建筑人文历史因素的探索。

试析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城市规划

试析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城市规划

试析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城市规划摘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的步伐逐渐加速,人口日益增多,如何合理的规划和使用,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

国土空间规划统筹社会经济环境等各方面的基础上,对未来的空间使用,即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三生空间)作出科学布局。

因此,作为国家规划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国土空间规划首先是规划,即在预先协调和安排各类国土空间使用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土空间使用活动的管控来实现未来发展目标。

城市是国土空间的重心,研究城市问题,实施城市治理,是国土空间规划中最经常、最活跃的管理行为。

在我国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城市规划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城市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中重要组成内容,在国土空间规划约束中构建城市规划的行为框架。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别探析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城市规划工作,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与探讨为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在新时代的发展添砖加瓦。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规划引言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日益加快,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为保证居民宜居环境,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则需要采取有效的改造和整治措施。

而国土空间规划作为一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活动,能够保证各项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避免出现资源浪费等问题。

通过合理设计国土空间规划能够在实施生态改造的过程中,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和破坏,并对污染现象实施整治。

1国土空间规划与城市规划概述①国土空间规划概述。

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

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

比起城市规划,国土空间规划更着重于对“国土”的强调,这就使国土空间规划有了更为具体的主体。

是国土相关职能部门针对国土资源、空间的一种中长期规划,包含了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这就使其与一般的空间规划工作形成了严格的区分。

城市规划工作多是对于本地城乡发展的一种战略描绘,以更为抽象的标准来界定各类边界区委以及空间。

城市发展理论

城市发展理论

城市发展理论城市是现代社会的核心组织单元,对于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城市的规模和功能需求也不断发展演变。

城市发展理论是研究城市演化和规划的基石,旨在探索城市如何发展,并提供指导城市规划和发展的理论框架。

一、城市发展理论的起源与背景城市发展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城市学的兴起和进化。

城市学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结合了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和规划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与方法。

城市学的发展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城市的发展趋势和挑战,为城市规划和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二、城市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和思想1. 传统城市发展理论传统城市发展理论以城市化和现代化为核心,主要观点包括经济增长、工业化、社会分工和空间结构等方面的变化。

其中,尤以工业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最为重要,工业化使得城市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中心。

2. 新城市发展理论新城市发展理论关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综合规划,强调环境保护、社会平等和可持续性。

这一理论倡导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和发展,促进市民的参与和共享城市资源,提高生活质量和社会公平性。

3. 城市创新与发展理论城市创新和发展理论强调创新和创意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促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社会创新等方面,推动城市的发展和竞争力。

城市规划和政策应该鼓励和扶持创新产业和创意产业的发展,培养创新人才,激发城市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4. 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通过合理规划城市的空间布局、改善城市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措施,实现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这一理论也促进了城市绿色化和低碳化的进程。

三、城市发展理论的应用和启示城市发展理论的应用体现在城市规划和发展实践中,为决策者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思路。

在城市建设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如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并通过合理的规划和政策来促进城市的良性发展。

同时,城市发展理论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

浅析近代城市规划中的传统思想

浅析近代城市规划中的传统思想

浅析近代城市规划中的传统思想摘要:城市规划一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现代化的城市规划是以近代城市规划为基础的,把握城市规划的理念,采取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城市规划,对于促进我国城市规划意义重大。

本文在分析了我国传统思想对城市规划影响的基础上,对我国传统思想在近代城市规划中的发展给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字:城市规划,传统思想,生态理念Abstract: urban planning is always the important problem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rn city planning is the basis of the modern urban planning, grasp the concept of urban planning, take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of city planning guidance, to promote our country’s urban planning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thinking of the urban planning of influence in China based on traditional thought in modern city plann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me opinions are given.Key words: the city planning, traditional thought, ecological concept一、前言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人们聚集的重要场所,城市建设和规划是人们长期以来逐渐形成的对生活环境的认知,是整个城市内涵和城市文化的一种浓缩。

浅议城市规划设计

浅议城市规划设计

摘要 : 本 文结 合 自身 工作 经 验 , 针 对城 市规 划 设 计进行 阐述 , 城 市规 划 设 计直 接关 系到 城 市 的整 体 布局 和 功 能 区域 划分, 一旦 规 划方 案得 以落实 和建 设, 就难 以进 行 大规 模 的 改动 。从 客观 角度 而 言, 城 市 规划 设计 系统 的划 分 了城 市各 区域 的功 能, 以及 基 础设 施 建 设模 式, 是城 市 整体 建 设 工作 的基 础, 在 我 国现 代 化城 市 的规 划 与建设 中 , 对 于城 市 的整 体 功 能布 局 和环 境保 护 、 规 划效 果 都提 出 了较 高 的标 准和 要 求。 关键词: 城 市规 划 ; 设计 ; 探 讨 城 市规 划研 究 城 市的未 来 发展 、 城 市 的合理 布 局 和综 合 安排 城 市 各项 工 程建 设 的 综 合部 署 , 是一 定 时期 内城 市 发 展 的蓝 图 , 是 城 市 管理 的重 要组 成 部分 , 是 城 市建 设 和 管理 的依据 , 也 是 城 市规 划 、 城 市 建设 、 城 市 运 行 三个 阶
协调, 流线上符合环境的肌理。b . 从人 的感觉出发想象建筑局部小环境的处 理, 通 过人 的生理 和 心理 需 求来感 受 塑 造空 间 。
2 . 4 加 强城 市规 划设 计 和建 筑设 计 的 实施 与管理
城 市规划 设 计 对 城 市建 设 的 调 控 作用 是 多 方 面 的 ,突 出 的主 要 在 两 方 面: 对城 市 各项 公共 设 施 , 城 市基 础 设施 建 设 的调 控 ; 对 城 市 土地 资 源 的合 理 利 用 和整 合 的调 控 。 城 市 规划 设计 对 城市 建 设 的调控 过 程 , 既 有 近期 调控 , 也 有 中期 和 远期 调 控 、 经 济实 力 强 的城市 , 规 划调 控 的城 市 公共 设 施 、 基 础 设施 很 快 实施 , 可作 短期 调 控 : 经 济实 力 薄弱 的 城市 , 则需 考 虑对 项 目的用 地 进行

城市规划设计——浅议城市中的设计与规划

城市规划设计——浅议城市中的设计与规划

浅议城市中的设计与规划摘要:城市规划工作在很多方面是产生于建筑设计,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差异也日益凸显。

只有在设计中将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相结合才能成就优美、和谐、宜人的城市生活环境。

关键词;关系;影响;空间设计1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区别城市规划即对城市空间进行布局控制与设计,对人与自然、人与建筑关系的协调。

而建筑设计即是对室内外空间进行经济、美观的控制,建筑设计是城市规划的子项目,城市规划更趋向于对大范围、大局面的考虑。

合理的规划不仅节约资源,还能使城市有条不紊地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城市规划是在宏观上对城市经济、社会、空间的综合布置具体安排和科学管理。

而建筑设计是针对某单一建筑而言,是对城市规划、法律条款、区域规定进行具体落实。

对二者进行区别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和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大意义,明确二者的区别以便对二者进行合理结合从而可创造出更优美、和谐、宜人的城市居住环境。

二者的不同点具体如下:(1)确定性不同。

建筑设计是由开发商提出具体的设计目标及要求,再由设计师由相关的专业知识结合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等提供各种满足设计目标的备选方案以供选择,可以说建筑设计是一种由问题找答案的过程,而城市规划却没有具体的备选方案。

城市规划不是简单地按建筑设计去找答案,而是自己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以此作为建筑设计的目标。

同时,城市规划还是一个不断变化、调整的过程,对这种“短期行为”的控制则需要用到“规划年限”,所以“规划年限”是城市规划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依据。

(2)设计的复杂性不同。

在建筑设计中以象征意义为主,设计师具有形象思维能力即可,而对于一个城市规划师不仅要有形象思维,还要有高度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总揽全局对城市进行系统、合理的规划。

现代的城市规划不仅仅是对物质、工程的规划,而是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发展规划与环境规划。

所以对规划师的专业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为了追求高质量、高效益的规划,城市规划都由各专业人员协作完成。

关于城市规划设计理念的几点见解

关于城市规划设计理念的几点见解

关于城市规划设计理念的几点见解-权威资料本文档格式为WORD,若不是word文档,则说明不是原文档。

最新最全的学术论文期刊文献年终总结年终报告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单位总结【摘要】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城市是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

城市规划对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

搞好城市规划,必须从城市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统筹考虑到局部与全局、近期与远期、条条与块块的关系,在区域发展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谋划城市发展。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理念Abstract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s the century of the city, the city is the main carrier of economic activity. City Planning of the city development. Do a good job in city planning, must from city development strategy needs, consider as a whole to local and global, short-term and long-ter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partments and regions, in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unification of city development planKey word s:City planning; design conceptTU984A 2095-2104(2012城市规划是继承过去、创造今天、预测未来的一门科学。

搞好城市规划,必须从城市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统筹考虑到局部与全局。

城市规划也是一项综合性、应用性和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其目的在于实现城市发展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基于多元利益主体价值观的城市规划再认识

基于多元利益主体价值观的城市规划再认识

划 师的 角度 对城 市 规 划 工 作进 行 全 面 的理 解 和 认
识 ,只 有 这 样 才 能够 建 立 一 个 和 谐 发展 的城 市 规
划运 作 体 系 。
济体制改革以及城市规划发展 的现实情况 ,选取
新 的 角 度 、新 的 方 法 对 城 市规 划 加 以再 认 识 。
【 键 词 】城 市规 划 ;利 益 主 体 ;认 识 论 关
导致 了规 划 实施 上 的 许 多冲 突 与 矛 盾 。 其根 本原
是伴随着城 市的建设与发展 ,却有越来越多的矛
盾 与 冲 突 摆 在我 们 面 前 。 政 府对 城 市 发 展 的设 想
因在 于 社 会 利益 多元 化 导 致 的认 识 主 体 多 元化 的
被指责为长官意志 ( 虽然确实存在好大喜功的长
【 文章编号】 1 0 —1 2 2 9 0 3
(0 2 08) -0 4-0 06 08 4
e itm ol y,t l st tt r anp a nig s u d p se og iho d ha u b l n n ho l he b e u e r — nde s o r he a r t od fom t ngl ove nment e ofg r ,
官 意 志 , 并不 总 是 这 样 ) 开 发商 永 远 都 是 导致 但 城 市 形 象 泯 灭 的 替罪 羊 :公 众 的利 益 又 常 常被 认
出现 。加 之 城 市规 划 本 身 的广 阔 的 问题 域 以及 日
渐综 合 的研 究方 法使 得 难 以对 其从 研 究对 象和 研 究 方 法 两 方 面加 以 认 识 。 基 于 马 克 思主 义认 识
认识难以统 。

再论城市规划

再论城市规划

是作 为政府职能的城市规 划与作为学科 的城市
规划的关系 ;二是城市规划的政 策性 与其他属性
的关系 三是部 门与规划编制.条条 管理 与城市
社会问题 。 要解决区域 的发展问题 . 经济 学家、 社
会学家 .地理学家应该 比我们更强 。 现在 中国城市规划事 业蓬 勃发展 .规 划设计 市场空前繁荣 , 但也 出现 了不少问题 。 因很多 , 原 但有一点是我们始料不及 的,那就是城市规划 的
维普资讯
I06 2口 柑鹂 0 鹂1j 0 3 舌 l 7 、 0 6 l 1I L0 赫斟潜生 0 L至l E l 一 ^ N m 日v {
AI' a CO f 1 e F 11 I iu n er c o um eI r
应该 与时俱进 这次的讨论可以从 四个方面展开。

很 清楚 另外社会各界 、我们 自己.主管部门对
我们 的期望是不是过高7说 得不好听一点 .城市
规 划好象要 包打天下 ,什么事都要管 。城市的事 要 管 区域 的事也要管 任何~种权力都有边界 .
科学 的定义也有 它的边界 如果没有一个 明确的
工作人员没有很好学 习国家政策所造成 的。这是
中国当前很现实的问题 城市规划不可能阻碍政
府的意志 .就像规 划城市道路 ,本来应该根据车 流量计 算需要 几个车道 ,再 确定 整个道路 的宽
度 但现在不是 ,领导说要 6 0米就 6 ,8 0米 0米
门 ,就不会完全听市长 的 如国土部 门就非常明
府组织下编制的 .肯定要代表 地方政府的利益诉 求 .说穿 了这就成了国家利益和地方政府利益的 某种博奕 。 我们现在批 判的大广 场、 宽马路 等等 . 都是经规划部门同意的 , 一切都 是经过 “ 规划 的 合法程序的 .否则搞不成 。这 些事件我们无权去

国土空间规划变革下城乡规划学科内涵再认识

国土空间规划变革下城乡规划学科内涵再认识

国土空间规划变革下城乡规划学科内涵再认识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为全面提高国土空间规划的合理性,提升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学质量,分析了国土空间规划对城乡规划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指出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城乡规划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不匹配,知识体系有待完善,教学实践存在局限性。

提出了城乡规划人才培养策略:结合行业需求完善课程体系,形成办学特色,提高教育综合性,通过科研训练优化实践环节,掌握土地利用现状,调整城乡规划,以助力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专业人才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城乡规划;学科内涵引言从新型城镇化发展到乡村振兴战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前进的每一步都面临着复杂的现状和巨大的挑战。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规划先行”成为中央到基层各级政府所秉持的科学发展理念。

从城市规划到城乡规划再到“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从注重土地空间资源的布局建设到多维度国土空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空间由平面到立体,规划对象也由各自为政的单一元素转变为“山水林田湖草”统筹考虑的生命共同体。

将对城乡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发展进行系统梳理,分析两者之间的关联与区别;而在国土空间规划出现之后,从政策法规、实践许可到监督检查,如何让规划切实落地,真正做到指导国家空间发展,造福社会与百姓,也是本文的关注所在。

1国土空间规划对城乡规划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1.1构建丰富的城乡规划知识体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城乡规划人才的培养要注重专业能力的提升,人才需要掌握多元化的城乡建设知识,城乡规划工作开展应以物质空间为核心,实现对城乡土地的合理利用。

随着我国现代化城镇建设理念的创新发展,人才培养需要以多学科复合型为主,丰富城乡规划专业的主要内涵,坚持以点到面的培养方式,建立城乡规划人才培养体系。

城乡规划战略实施涉及的专业内容越来越丰富,为了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在国家治理过程中融入现代化改革措施,要做好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城乡规划人才培养。

浅谈城市规划设计

浅谈城市规划设计
让建 筑与人对话 ,引入公 园、广 场成 为市 民交流联 系的空 迅 速 发 展 :基 于 对 城 市 开 放 性— — 城 市 的 发展 与 更 新 永 无
间 ,使 市 民 充 分 享 受 阳光 、绿 地 、 清 新 的 空 气 、现 代 化 的 完结的认识 ,城市规划设计 界提 出了 “ 持续规划”和 S S
浅谈城市规划设计
文 / 陆 晖
城 市规 划设计是 建筑和园林建设的前提 ,并 为所需的 和定额 指标 ,对一些重大 问题 和决策进行经济综合论证 ,
空间准备条件 ,城市规 划设计研究 的进展也 为建筑学和 园 切 忌仓 促 拍 板 ,造 成 不 良 后果 。 我 国 城 市 在 发 展 过 程 中 ,
珍 惜城市 的每~ 寸土地 ,尽量少 占农 田,不 占 良田。土地 是城市 的载体 ,是不可再生资源 。我 国耕地 人均面积少 ,
三 、社 会 原 则
所谓社会原则 ,就是在城市规划设计 中树 立为全体市 民服务 的指导 思想 ,贯彻有利生产 、方便生活 、促进流通 、
总体质量水平低 ,后备资源不富裕 ,必 须长期坚持 “ 十分 繁荣 经济 、促进科学技 术文化教育事业 的原则 ,尽 量满足
有 机 整体 。 既 要 保 持 近 期 建 设 的 文 化 完 整 ,又 要 科 学 地 预 1 编 制 城 市 规 划 设 计 应 当符 合 城 市 防 火 、 防爆、 抗震 、
测城 市远景发展 的需 要 ,不能 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 了长远 防洪 、防泥 石流等要求。在可能发生 强烈地震和严重洪 水
特别注意高层建设 的防火 防风 问题 等。 2 . 还 要注意 城市 规划设 计 的治安 、交通管理 、人 民 防空建设等问题。如城市规 划设 计中要有意识地 消除那些

纽约中央公园对于中国城市建设的再认识与借鉴

纽约中央公园对于中国城市建设的再认识与借鉴

城乡规划伴随着我国的建设逐渐城市化,新城市开始扩大规模,而旧城市也开始逐渐进行改造,从而导致人们的公共空间开始日益减小,这与人们对易居城市生活的概念相冲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也为了填补我国城市建设经验的缺乏,向国外的建筑进行借鉴与认识是一条出路。

纽约公园被称为是纽约人的天堂,并且它还是公共空间建设的典范,其设计理念的前瞻性和生态性都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一、纽约中央公园的发展历史中央公园本来不属于纽约市规划的一部分,但是由于人口的突然增长以及随着城市的扩展,人们的公共区间逐渐变少,他们就被吸引到一些比较开放的空间去居住,来避开嘈杂的城市生活,为此许多有影响的人都强烈的要求建造一个公园。

公园的设计是由奥姆斯特德和卡尔弗特.沃克斯来进行。

在1873年的时候,公园终于正式完工。

但随着公园的完成,它很快又陷入了没落,因为塔马尼派作为当时比较有影响力的政治机构,他们对公园漠不关心,并且在20世纪初的时候,汽车开始盛行,污染逐渐加重,并且人们对公园不再是散步、野餐,而是把它作为一个运动的场所,并且在沃克斯去世后,公园再也没有人进行管理。

在1934年弗雷罗.瓜迪亚当选为纽约市市长后,公园才再一次进行翻新。

这所公园见证了大大小小的规模活动,比如示威活动,政治集会等,同时它也见证了纽约市经历过的经济危机。

[1]二、纽约中央公园的设计理念和特点奥姆斯特德认为公园应该是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缓解生活压力的场所。

所以中央纽约公园的设计理念就是为了缓解人们的生活压力,使人们能够感受自然,从而得到轻松。

公园地处曼哈顿的中央,有1400多种植物,占据了150多个街区,并且在公园的内部还设置了露天剧场,动物园,湖泊,网球场等娱乐场所,这些休闲场所给城市中的居民带来了一份安宁,虽然动物园比布朗斯的动物园小,但是也足够一家人进行观赏的。

为了使城市道路交通流畅,将城市的4条干道安置在地下,既保证了交通的通畅,还保证了公园中步行者的安全,这种设计非常巧妙。

城市设计理论

城市设计理论

二、城市设计的理论
1. 现代城市设计的产生
自60年代以来,现代城市规划已发生巨大转型,从单纯物 质形态规划的技术层面转向战略、管理和落实。城市规划包括 经济规划、社会规划、政策发展。 现代城市设计作为独立的学科从城市规划与建筑学中分出 来,通常以1960年哈佛大学开设研究生城市设计学位为标志。 在促使城市设计独立的过程中,以原籍芬兰的美国建筑师 E·沙里宁为代表的一些建筑师对现代城市设计的倡导,以及战 后英国、欧州许多城市和巴西的巴西利亚新城的建设实践,从 理论和实践上为城市设计正式登上学科舞台起到了推动作用。 现代城市设计从原先比较局限于物质形态、视觉艺术研究的范 畴中得到了拓展,开始引入行为、心理、社会、生态等多学科 理论,将目标提高到优化城市环境质量的高度,此后,城市设 计得到了蓬勃发展。
步行系统包括:商业步行街、林荫 道、空中和地下步行街,其中步行商业 街是步行系统中最典型的内容。 步行是市民最普遍的行为活动方式, 步行系统是组织城市空间的重要元素, 很好地组织步行系统,能够减少市中心 人们对汽车的依赖,改善城市的人文和 物理环境,保障市民的安全感,促进城 市商业活力的提高。
2、步行区的交通组成 步行街、步行广场、人行天桥、人行 地道和室内步行空间形成完整的步行系 统,创造有活力的城市环境。 3、居住环境中的步行区 人车分离的规划思想
三、城市设计的控制要素
在城市设计领域中,“城市中一切看 到的东西,都是要素”。建筑、地段、 广场、公园、环境设施、公共艺术、街 道小品、植物配置等都是具体的考虑对 象。作为城市设计的研究,其基本要素 一般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概念 土地使用是城市设计中的一个重要要 素,土地使用功能布局的是否合理,对 空间环境品质、交通流线组织、城市景 观环境、城市运行效率都有直接的影响。 因此,在城市设计中应注意加强城市土 地的综合利用研究,同时注意对自然形 体要素的积极保护,提倡 “设计结合自 然”。

共青团中央办公厅关于印发共青团中央2006-2007年度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名单的通知

共青团中央办公厅关于印发共青团中央2006-2007年度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名单的通知

共青团中央办公厅关于印发共青团中央2006-2007年度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名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公布日期】2006.10.23•【文号】中青办发[2006]32号•【施行日期】2006.10.23•【效力等级】团体规定•【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正文共青团中央办公厅关于印发共青团中央2006-2007年度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名单的通知(中青办发[2006]32号)共青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军委总政治部组织部,全国铁道团委,全国民航团委,中央直属机关团工委,中央国家机关团工委,中央企业团工委,团中央机关有关部门、有关直属单位:自2005年11月下发《关于做好共青团中央2006-2007年度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中青办通发〔2005〕12号)以来,各地团组织及相关单位和人士踊跃参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的申报。

截止到2006年6月,全国各地共向团中央课题评审办公室申报研究课题431项。

在初审的基础上,由有关方面负责人、专家学者和团干部组成评审委员会对申请立项的课题进行了评审,并报团中央课题规划领导小组批准,最终确定共青团中央2006-2007年度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160项。

其中,“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共青团服务青少年工作研究”等40项课题被确立为共青团中央2006-2007年度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重点项目。

“对城市传统文化资源的再认识与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品质提升”等120项课题被确立为共青团中央2006-2007年度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一般项目。

以上课题的立项情况均以立项通知书的形式送达了课题主持人。

为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不断把握新时期青少年成长和青少年事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更有效地服务大局、服务青年、服务社会,经团中央书记处同意,从本年度开始,团中央将进一步加大对重点立项课题的经费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对这些课题的研究进度和研究质量的督促与管理,推动重点课题研究多出精品。

浅谈传统城市规划建设理论如何走向实践

浅谈传统城市规划建设理论如何走向实践
充分考虑主体“ ” 感受 , 保持 “ 本 位” 人 的 要 人 。而 能 够 让 人 真 正 乐
是那 种 能让 他们 产 生安 全感 和归 属感 的地 以这种观点来看 , 确 的平 衡绝 不是 自动的 , 正 不是 由内部 力 于生活其中的环境 , 而这些地方 的特征 植根 于人 自身 的潜 意识 当 中, 这些 潜意 识 量 的作用达到的 , 而是来 自内部因素和 自觉 的外部行动 之间 的和 方 ,
1 依托 现有 城市 的发展 模式
而不是完全 的“ 平地起 高楼” 。因为在城市 作为第一个也是 最重要 的一个 乌托 邦改 革 家——伟 大 的空 的阶梯式 的发展过程 , 建设 的过程 当中 , 我们要达到的 目的不仅仅 是空想 的理 想状态 的 想社会 主义者罗伯特 ・ 欧文 , 以说他 是当之 无愧 的。他在 自身 可
长和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 , 工业革命 以前 的城 市功能形态 以及 立新型的企业运作模式树立 了良好 的典范 。然而 , 他后来 的实 践 运行机能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这种历史性 的变革发展 , 而工业 革 建设尝试却以失败而 告终 。回头来看 , 伯特 ・ 罗 欧文 的新思 想在
完全 成 了一种 个人 行 为 , 新协 和 “ 命 以后 出现的“ 城市病 ” 问题也越来越 严重。于是 , 一些具有社 会 当时 的社会城 市建 设思 潮 中 ,
中 圈 分 类 号 : U9 4 T 8 文献 标 识 码 : A
1 8世纪 中期 , 起源 于欧 洲 的工业革 命 带来 了生 产力 的大解
欧文可 以说是 一个 很具敏锐感 的企业 家 , 他总结 的工厂运行
放 , 工 业 化 相 伴 而 生 的是 人 类 历 史 上 空 前 的 经 济 增 长 、 口 增 机制 , 与 人 在很大程度 上促进 了企业 家与雇 员之 间的 良好合作 , 建 为

从规划角度谈城市的传统性和现代性

从规划角度谈城市的传统性和现代性

从规划角度谈城市的传统性和现代性摘要:传统现代化理论对城市的发展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负面影响,在现代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中,不应用传统去抑制现代,也不能用现代去毁灭传统。

城市是历史文化的容器,城市也是现代化的载体,应当让更多的传统纳入更多的现代,让更多的现代包涵更多优秀的传统。

本文通过对传统性和现代性的阐述,剖析我国城市面临的传统性与现代性问题,最终从规划角度提出解决策略。

关键词:传统性、现代性、城市规划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城市规划与布局手法及其园林艺术一度为欧亚甚至世界各国的城市效仿,而如今,这个拥有千年文明的国家,却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与西方文化冲击下面临着烟消玉殒的危机。

“千城一面”的状况,引起业界的广泛关注, 我们必须也不得不把两个事物:即传统性与现代性,并置于同一个语境思考之中,目的就是要使正面临失忆的城市,重新拾回其应有的城市特色,延续城市的记忆。

传统性又称传承性,是人类发展进程中继承和流传下来的,可以体现一个事物或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特色,从而区别于其他。

具体地说,传统“包括物质实体,包括人们对各种事物的信仰,关于人和事件的形象,包括惯例和制度。

”传统的实质就是祟尚过去的成就和智慧,祟尚蕴含传统的制度,并把传统社会的行为模式视为行动的指南。

传统象征着社会秩序与和谐。

同样,每个城市也有他自己的传统,也就是每个城市的特色,不能一味的推崇现代,而忽视了传统。

现代性是作为一种把人类从愚昧和非理性状态中解放出来的进步力量而走进历史的。

它主要旨指“现代社会的基本属性和特征”,它与传统性或历史性相对立,侧重于结果和状态以及目标体系。

“新世界”的发现、文艺复兴运动和德国宗教改革,接踵而来的启蒙运动与法国大革命分别在文化和政治上推波助澜。

与此同时,自然科学取得重大进步,人们相信,借助于科学的力量,理性成为了现代性最强的特性,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开始模仿自然科学,人类社会的发展被理解为一个与自然界一样有规律的过程,而这一切都奠基于人类理性拥有的内在逻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传统城市规划设计理论的再认识【摘要】:对传统城市规划设计理论的再认识至少可以从思想和方法两个方面。

规划思想应从线性思维转向网络性整体思维,从人类中心论转向生态文明观,从以“为经济建设服务”转化为可持续发展。

规划方法的再认识有:规划手段应由“硬”变“软”,规划依据应由“自上而下”变为“自下而上”,规划任务应由安排到引导,用地布局应由均质到异质。

【关键词】:传统城市规划;现代生态规划;规划理论;再认识;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引言传统城市规划以物质空间规划为主体,是对人类主要聚居方式的研究。

建国后,我国按照集中计划体制的原则建立了一整套传统的城市规划模式。

这一模式对于我国解放后40年间的城市建设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其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其中最主要的不足是传统城市规划偏重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生态效益的整体发挥。

生态规划从单方面的自然生态到全方位的泛生态皆有涉足,它是以研究人和环境的互动关系为基础的人类聚居环境研究学科和方法。

现代生态规划要以一种整体的、系统的观点来研究城市,这对传统城市规划是一种全新的认识。

一、传统城市规划的主要特点1、以指令性计划作为规划的依据传统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发展的目标和依据,实质上是国家计划在城市建设层面上的延续。

传统城市规划的作用是将国民经济计划的有关项目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并以最直观的方式表现出来,它起到的是一种“二传手”的作用。

2、作为发展蓝图而不是管理手段的物质规划传统城市规划的主要环节是“设计—实践”,其规划管理亦类似于工程行政管理而不是社会公共管理,因此传统城市规划的目标也就是为城市发展描绘一个宏伟的前景蓝图。

但这种蓝图常常被当作体现政绩的一种“产品”或“陈列物”,而其管理工具的职能却往往被过多的行政干预和长官意志所抵消。

与这种蓝图式规划目标相联系的传统城市规划模式,就是以图表、模型等方式描述若干年后理想城市状态的方式,而对于实现这种目标状态的过程和手段,传统城市规划是少有涉及的。

3、忽视规划方案的成本内涵在我国的传统城市规划中,对规划的决策成本和环境代价基本上未予考虑,地方决策者更重视的是近期政绩的最大化,而忽略了城市规划长期的经济性。

4、“为经济建设服务”成为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鉴于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的巨大差距,故经济建设成为我国压倒一切的紧迫任务,这种情况在传统城市规划上也有充分体现。

传统城市规划的首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发展,但却忽视了社会环境生态建设,从而带来环境污染、人口膨胀、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等一系列城市问题。

二、传统城市规划的新含义——现代生态规划现代生态规划基本上可理解为:应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根据经济、社会、自然等方面的信息,从宏观、综合的角度,参与国家和区域发展的战略或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研究和决策,并提出合理的开发战略和开发层次,以及相应的土地及资源利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措施,从整体效益上使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关系相协调,并创造一个舒适和谐的生活与工作环境。

三、传统城市规划的再认识1、从“线性思维”到“网络性整体思维”传统城市规划的思维是一种线性思维,其操作过程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城市的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城市基础设施。

从生态的角度来看,城市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的生态系统,城市发展是全方位的、连续的发展过程,其中有各种各样的问题—社会的、经济的、生态的交织在一起,城市的发展目标就是追求整体效益的最大化,而线性思维模式无法解决城市综合发展的需要。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城市体系也逐渐成为一个与此相关的重要尺度。

各个城市均扮演着全球经济网络中的“节点”角色。

因此,一个城市的未来发展及其规划,不仅要研究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还必须增强开放意识,研究城市外部环境的变化。

树立城市网络的观念,认清本城市在城市网络中的地位,运用网络性整体思维,发现自身的特色与优势,促进城市快速、健康、持续地发展。

2、从“人类中心论”到“生态文明观”在“人类中心论”思想的指导下,城市经济的发展以消耗大量的资源为代价,城市化的过程也是对环境与资源疯狂掠夺的过程。

与此相适应,传统城市规划目标的实现往往只考虑经济成本,对社会、环境代价常常忽略不计,其结果是不得不面对贫富悬殊、城乡差别扩大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环境污染、土地浪费等严重的生态问题,而传统城市规划却对此已无能为力。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现代生态规划应运而生。

现代生态规划反对传统的人类中心论,反对通过掠夺自然的方式来促进人类自身的繁荣,同时也反对自然中心主义。

在价值观上,现代生态规划对人类、自然的价值重新进行认定,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平衡发展的生态文明观。

现代生态文明观把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和稳定作为人类行为的终极目标和人对自然的道德行为的终极尺度,是对自然界生命价值及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价值与位置的科学评价。

在当前的城市规划中,必需赋予传统城市规划的新的内涵—生态文明,使人类真正意识到并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城市生态系统在保持内在平衡的同时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指导思想从“为经济建设服务”转化为“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是城市政府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

由此可以看出,城市规划的目标在于为经济建设服务,是促进经济建设的重要手段。

它是一种表层的物质规划,在形式上表现为终极蓝图。

这种静态的物质规划观已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求。

现代生态规划的根本任务是正确处理人与土地(包括地表的水、土、气、生物和人工构筑物)的生态关系,通过生态辨析和系统规划,运用生态学原理、方法和系统科学的手段去辨识、模拟和设计人工生态系统的各种生态关系,探讨并改善生态系统的功能,研究促进人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可行的调控对策。

生态规划重点在于运用生态规律修复发展过程中的生态失衡,使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生态规划的许多成果可以直接应用到城市规划中,而许多城市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同时也编制城市生态专项规划,以弥补传统城市规划在生态建设方面的不足。

4、规划手段由“硬”变“软”传统城市规划以城市土地和空间为研究对象,其本质是一种物质空间的规划,是一种有形的“硬”规划。

而现代生态规划着重于生态系统内部各系统之间的能量、信息交换及其系统演进规律,它综合运用社会、经济、行为诱导等多种手段和方法,是一种综合性极强的“软”规划。

传统城市规划应借鉴现代生态规划动态的、综合平衡的系统方法,由可见的物质空间规划转化为强调区域性研究的社会、经济、生态的综合弹性规划。

5、规划依据由“自上而下”变为“自下而上”传统城市规划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是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落实和具体化。

因此,传统城市规划依据各级政府的国民经济计划,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规划模式。

现代生态规划是在对当地的社会、经济、自然等各种生态因子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城市的生态位及生态发展战略,寻求以最小投入产生最大效益的高效发展模式,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规划模式。

现代生态规划强调生态适宜的原则,即不同地域、不同生态条件的地区要采用不同的发展战略,这种因时因地的生态规划方法很值得传统城市规划借鉴。

6、规划任务由“安排”到“引导”传统城市规划往往对从城市土地、空间、市政设施、近期建设项目等各种城市物质要素进行统筹安排和综合部署,是一系列的决策过程,其任务体现在“决策—实施”过程之中。

而现代生态规划的根本任务在于协调“人—地”关系,侧重于利用政策、市场、文化教育等手段引导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启迪人们的生态意识和社会文明进步,促进生态城市的建设。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由于“建设安排者”与“建设者”的分离,传统城市规划的安排模式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因此,应改变直接的“项目安排”模式为综合运用政策、市场、宣传教育等多种调控、引导手段,使城市建设向既定的目标发展。

7、用地布局由“均质”到“异质”传统城市规划脱胎于建筑学,它以实用性为原则将城市机械地划分为工业、居住、交通、游憩等功能。

这种绝对的功能分区有其明显的弊端:一方面,只重视城市功能区划分,而忽视了社会区域分析;另一方面,由于将城市功能简单化,而违反了生态规划中的多样性原理,使城市缺乏活力,导致城市各种社会、环境矛盾加剧。

现代生态规划强调多样性以保持稳定性,强调区域之间的能量、信息交换及区域异质性。

传统城市规划应从生态规划多样性原则中吸收营养,在用地功能布局中,强调以多元化的结构和多样化的功能为基础,从而形成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综合平衡社区。

城市外部空间发展应从区域的角度寻求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四、城市规划的未来发展趋势:城乡一体化规划城乡一体化规划是在生态理念的指导下将生态规划的相关理论、方法运用到城市规划之中,在生态目标的导向下对现有空间规划的理论、技术方法等进行改进与更新。

这不是对现有规划体系的否定,而是以物质空间建设改造为主体,以生态理念与手法贯穿其中的规划方法。

我国城市规划体制虽然主要针对城市,但城乡协调的建设思路也已纳入城市规划理论之中。

从城市规划理论演进的趋势来看,我国必须形成面向城市与乡村的一体化的空间规划体系。

参考文献【1】沈清基.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2】陈荣.中国城市规划:面对现代化与市场经济体制的挑战[j].华中建筑,1996.【3】陈涛.论城市生态规划[j].环境科学,2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