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地理必修二2.1城市的空间结构导学案设计+练习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 2.1《城市的空间结构》教案3 中图版必修2

高中地理 2.1《城市的空间结构》教案3 中图版必修2

2014高中地理 2.1《城市的空间结构》教案3 中图版必修2 【课题】必修2模块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以广东省为例》【所需课时】1课时【课标要求及分析】课标要求: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的服务功能的差异。

课标分析:行为条件:“联系城市地域结构有关理论”;行为动词:“说明”;认知内容:“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本标准要求的知识认知水平属于理解水平;技能认识水平属于迁移水平。

需要注意的是: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地域结构研究的著名理论,可以作为学习从地理的角度解释城市地域结构的理论基础。

但本条“标准”没有把“中心地理论”一词放于其中,说明在教学中,对这部分内容的处理应该“牵涉思想,不及理论”。

因而,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可以采用深入浅出的方式涉及“中心地理论”,作为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机会。

【教材及学情分析】教材内容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前面学习城市功能分区的基础上,从城市群体的角度来了解城市等级的划分和服务功能的差异。

教材通过文字“阅读”材料,概述城市中心地理论的形成和特点。

教材通过案例,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以及城市等级的提高和服务范围扩大需要的基本条件。

教材(中图版)与课标的对应关系1.教材通过“活动”,说明城市规模与城市地域结构的关系。

2.教材通过“阅读”“城市规模分布理论—中心地理论”材料,说明不同等级城市的空间分布规律。

3.教材通过文字材料,概述我国城市等级划分的依据和标准。

4.教材通过图2-1-11及文字材料—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及其发展变化。

四种版本教材内容和呈现方式对比通过对四个不同版本教材内容的对比,标准最低的要求为:以城市地域结构有关理论(中心地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这也是该条课程标准的基本底线。

学情分析:作为城市学生,深圳的高一学生对不同城市提供的服务功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而且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读图能力、分析能力以及通过各种正确途径搜集相关资料的能力。

高中地理必修2精品学案11:2.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高中地理必修2精品学案11:2.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导学案1.以某城市为例,运用地图分析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功能分区的分布和特点。

2.了解城市地域结构的概念和主要模式,理解不同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的特点。

3.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形成的原因。

4.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待城市的发展及其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

城市功能分区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是本节的重点,而要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必须了解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对城市进行理性的思考,进而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观。

结合某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图,引导学生分析该城市的土地利用方式有哪些类型,在各种土地利用方式类型中,人类主要从事哪些生产生活活动,让学生知道土地利用和城市功能分区的不同。

结合教材和规划图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功能分区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尤其是高、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的原因。

住宅区的分化,不同城市有不同的情况,教材只以香港为例加以说明。

对于香港的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应从地理角度分析它们的位置特点、环境状况,及其与其他功能区的位置关系。

某地如果有住宅区的分化情况,可以结合当地实际,与香港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结合教材三种不同的城市地域模式,让学生了解城市地域结构的一般发展趋势。

在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因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进行发散的多因素讨论后,从中找出主导因素——经济因素,尤其是其中的土地租金这一要素。

在这个过程中,应结合教材图2.7“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土地利用付租能力曲线的变化,同时也应渗透地理思维,培养学生地理分析的能力。

由于城市功能区的合理布局是地理和生产、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重要体现,因此最好结合当地实际,让学生探讨该地居住区和工业区布局是否合理,并引导学生分析原因,让学生总结并牢记居住区、工业区合理布局的一般原则。

知识梳理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①用地、②用地、政府机关用地、③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④用地、农业用地。

【名师一号】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同步练习必修二-2-1-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名师一号】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同步练习必修二-2-1-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课堂巩固高效课堂活学活用一、单项选择题1.城市中最基本的功能区是()A.工业区B.住宅区C.商业区D.行政区答案 B2.城市中的商业区常选址在()A.市中心B.郊区C.工业区四周D.文化区四周答案 A3.关于中心商务区叙述错误的是()A.人口昼夜川流不息,吵闹非凡B.建筑物高大密集C.交通和通信发达D.中心商务区的地租往往是全市最高的答案 A读“旧金山市(37°48′0″N,122°25′0″W)位置示意图”,回答4~5题。

4.从自然因素考虑,旧金山市的高级住宅区位于该市的()A.西部B.东部C.西北部D.东北部5.在旧金山形成了“唐人街”、“黑人区”等特殊的住宅区,影响因素是()A.经济因素B.历史因素C.社会因素D.行政因素4~5.解析旧金山是地中海气候,冬季受盛行西风把握,西部位于盛行风的上风向,大气环境质量较好,适合布局高级住宅区。

“唐人街”、“黑人区”的形成主要是受种族因素影响,属于社会因素。

答案 4.A 5.C读“各类土地利用付租力量随距离递减示意图”,回答6~9题。

6.直接影响城市地租凹凸的因素不包括()①距离市中心的远近②交通通达度③种族、民族与宗教团体④生活方式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7.关于城市地租凹凸的正确叙述是()A.城市居住用地的地租最高B.距市中心越远的地方地租肯定越低C.道路交会处地租最高D.在道路交会处形成地租次高峰8.对市中心土地利用付租力量最高与最低的城市功能活动分别是() A.工业和商业B.商业和工业C.住宅和工业D.工业和住宅9.图中A、B、C依次表示()A.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B.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C.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D.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6~9.解析影响城市中地租凹凸的直接因素包括两方面,即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通达度,因此在道路交会处会形成地租次高峰。

在城市中商业用地地租最高,因此在市中心土地付租力量最高的是商业,最低的是工业。

地理-中图版--2.1城市的空间结构(下)导学案

地理-中图版--2.1城市的空间结构(下)导学案

城市的空间结构(二)编写人:何晓明审核人:刘祖国审批人:班组:姓名:组评:师评:使用说明:1.仔细阅读学习目标,根据学习目标熟读课文后完成自主学习部分;2.课后认真填写课堂小结,并将学案集中收集,以备复习之用;3.难度分级:★基础识记,★★理解应用,★★★能力提升,★★★★知识拓展。

学习目标:1、说出不同等级城市的划分标准,比较不同等级城市的不同服务功能。

2、掌握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重、难点分析1.学习重点:不同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2.学习难点:城市的规模与城市内部功能分化及服务功能强弱的关系第一部分自主学习(预习课本,思考问题)不同城市规模与城市地域分化一、城市规模与城市地域分化1、一般来说,城市规模越大,其地域结构的分化越。

2、小城镇:功能区布局,没有明显的。

3、中等城市:市区外围形成,原来的市区变成了混合的市中心。

4、大城市:市中心形成,向外依次是、。

二、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表示方法:一般以来表示依据:城市人口数量的多少(1)城市规模划分(中国)四个等级:、大城市、、小城市(2)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的关系:一般来讲,城市规模越大,服务功能;但不等于两者成。

第二部分合作探究(结合课本知识,探寻下列问题的解决方法)1、城市的规模大小与城市的功能结构有何关系?2、按照中心地理论(P28阅读),高级中心地与低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有何关系?第三部分随堂检测(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下列问题)★1、城市等级划分的一般指标是:()A.城市地理位置B.城市人口规模★2、下列城市中服务范围最大的是()★3、下列有关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的说法正确的是()A.城市规模越大,其服务功能越强B.城市规模越大,其服务功能越弱★★★4、A、B、C三个城市分别为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大城市,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A、B、C三类城市中,提供职能最少的是,服务范围最大的是,理由是。

(2)A、B、C三类城市都是区域的经济中心,也有人认为它们也应是区域的生产中心,你认为对吗?。

地理必修2中图版2.1《城市的空间结构》教案

地理必修2中图版2.1《城市的空间结构》教案

新课标教材《地理》(中图版/必修2)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教学设计方案[课标要求]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教材分析]教材第一节包括两项课标要求,第一课是“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的核心内容包括“城市内部主要功能区”“不同功能区的空间组合形成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三部分。

城市空间结构指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位置及其组合状况,重点解析中心商务区、商业区、住宅区及工业区。

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很多,主要包括历史、经济、社会和行政等原因。

[学情分析]昌河中学位于景德镇市昌河工业住宅区旁,离昌河工业区和新形成的新厂商业区以及市中心商业区都较近,学生对各功能区比较熟悉。

教学时应充分运用学生的生活知识和地理知道储备,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取得教学效果的保证。

由学校附近地区的点、线扩展到市区的面,由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分析功能区分布规律及原因是学生探究活动的关键点所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城市主要功能区特征比较,使学生通过使用对比分析方法,掌握各功能区的主要特征。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探究活动,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地图、统计表和文字等信息,对景德镇市的功能分区和空间分布加以分析,进而理解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因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景德镇市为案例进行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的成因分析,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城市各功能区的特点、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形成原因。

难点城市空间结构的特征以及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分组合作讨论,结合情感教学、问题探究为主,采用多媒体展示教学。

[教学设计思路]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性,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设计课堂教学。

尤其倡导教学内容贴近生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让学生认识到知识的实用性,并能用所学知识解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2章第1节《城市的空间结构》备课资料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2章第1节《城市的空间结构》备课资料

第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教师用书独具)●课标要求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2.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课标解读1.结合城市的空间结构分布示意图,判断各功能区的类型及特点。

2.案例分析城市空间结构中各功能区形成的主要因素。

3.结合典型实例,说明不同等级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教师用书独具)●新课导入建议中心商务区(CBD)是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和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企业的商务活动和生产活动在空间上逐渐分离,企业的商务活动从工业生产区分化出来,向城市中心地段聚集和迁移而形成的城市功能区。

在景观特征上,高楼林立是城市CBD的标识。

以此引入新课——城市空间结构。

●教学流程设计课前预习安排:①看教材P24~28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1、城市的空间结构”并完成[思考交流]1;②看教材P28~31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2、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并完成[思考交流]2。

建议方式:同学之间可讨论交流。

→步骤1:导入新课,本课时教学地位分析。

→步骤2:教师通过提问,检查预习效果。

→步骤3:师生互动完成“探究1”。

互动方式可利用[问题导思]1、2、3、4、5的设问逐次进行。

→步骤4:教师通过[例1]和[图表活动解读]中教材P27图2-1-10的解读,讲解研析“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形成原因”。

注意[易误警示]。

→步骤5: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图表活动解读]中的[图表应用]和[当堂双基达标]中1、2、3、6题,验证学生对探究点的理解掌握情况。

→步骤6:师生互动完成“探究2”,互动方式可利用[问题导思]1、2的设问逐次进行。

→步骤7:教师通过[例2]和[图表活动点拨]中的[思考解答],讲解研析知识“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步骤8: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当堂双基达标]中的4、5题,验证学生对探究点的理解掌握情况。

→步骤9:先由学生自主总结本课时学习的主1.概念: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位置及其组合状况。

中图版必修二21城市的空间结构一教案设计

中图版必修二21城市的空间结构一教案设计

城市的空间结构教案必修2 2.1 主备课人:黄志友一、【教案构思】结合课本知识,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能够分析城市内部结构及其形成原因二【教案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的空间布局特点。

2.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的服务功能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分析当地城市区位和空间结构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环境对城市区位的影响,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综合性与区域性特点的认识。

1纠正“自然环境决定一切”正确认识自然环境对城市的影响,通过对比学习城市的自然和经济区位,2.的片面观点。

.在学习城市空间结构过程中,认识到因地制宜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原则,3 提高学生探索城市规划的兴趣。

【教材分析】三、:[重点] 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不同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 难点 [ 城市空间结构的含义,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形成城市不同空间结构的原因案例分法、归纳法四、【教案方法】【教案工具】五、多媒体 2课时六、【课时安排】七、【讲授过程】导入:人口最集中的场所就是城市,而城市同时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改变最深刻的地方。

本单元即学习城市,主要介绍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城市化(即乡村聚落转变为城市聚落的过程)城市的空间结构第一节一、城市的空间结构: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位置及其组合状况。

要素:商业网点,人口分布、工厂、医院、行政部门等等。

它些要素并不是杂乱无章地混在一起,而是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如:工厂一般不会与大商场在一起。

城市中往往形成不同的功能小区,这些小区有规律的结合,从而构成城市的空间结构。

,而中)例:城市中心,交通发达,大商场,大银行,大型娱乐设施特别多,形成城市的中心商务区(CBD 心商务区的外围,又依据其不同要素组合形成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等。

城市空间结构一般包括以下八方面:][阅读城市的空间结构,思考问题各分区的位置、特点和交通状况有何不同][问题城市功能分区形成:因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相同,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集聚而 (1)形成。

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一节 城市的空间结构(课时1)学案

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一节 城市的空间结构(课时1)学案

第一节 城市的空间结构 课时1 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形成原因[学习目标定位] 1.联系所在城市的功能区分布,理解城市空间结构的含义、城市主要功能分区的类型及特点。

2.结合实例,分析历史、经济、行政等因素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1.概念: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①位置及其组合状况。

2.主要功能区及特点中心商务区⎩⎨⎧区位:城市的②中心部位特点⎩⎪⎨⎪⎧ 交通③便利,通信发达早晚人口流动量较大,人口④昼夜差 异大(2)商业区⎩⎪⎨⎪⎧组成:⑤商业街和各种商场或超级商场特点:交通便捷,人流量大,地价高,土地利用⑥集约区位:多分布于⑦城区或交通干道旁,中小城 市的商业区多在城市⑧中心区内(3)住宅区⎩⎪⎨⎪⎧地位:城市中最⑨普遍的用地方式类型⎩⎪⎨⎪⎧企业或单位职工住宅区,多与企业或单 位分布区⑩相邻或结合市政⑪统一规划建设的住宅区分化:由于⑫经济原因,呈现高级与低级的 分化(4)工业区⎩⎪⎨⎪⎧区位⎩⎪⎨⎪⎧城市边缘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⑬交通便利 的地带特点:不同程度地存在噪声、空气、固体废弃 物和水污染(5)其他功能区:行政中心区、文化区、混合功能区、郊区。

思维活动1.城市各功能区之间有明确界线吗?举例说明。

答案 城市的各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也有其他功能用地穿插分布其中,只不过所占面积比较小而已,如住宅区内有商业网点分布等。

同样道理,每种功能区以某种功能为主,也可能兼有其他功能。

二、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1.历史原因:城市形成初期,一些⑭早期的功能分区延续下来,往往自然地发展成现代城市的某种功能区。

如北京的故宫,早期是中国政治中心区,现在则是⑮文化游览区。

2.经济原因3.社会原因:包括⑳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宗教信仰。

4.行政原因:政府通过○21制定政策和城市规划,合理引导或明确划定不同职能区。

思维活动2.在建设新的中心商务区时,上海市为什么选择了浦东陆家嘴地区?答案 首先考虑历史因素,陆家嘴地区与上海市传统的商业区——外滩仅一江之隔,通过便捷的交通将它们联系起来,不但保留了原有金融贸易区,而且又建设了新区。

中图版必修二2.1《城市的空间结构》教案4

中图版必修二2.1《城市的空间结构》教案4

《城市的空间结构》教学设计【设计理念】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当前地理学科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本节课的设计通过观看地理图片来突出学科区域认知素养,通过社会实践调查突出学科实践素养,让学生走出课堂,参与社会和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加深对社会的理解,通过问题引领,习得人地观念素养,在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识、技能和方法外,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可持续发展意识,自觉树立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并依据正确的人地观,判断和认识地理现象和社会问题,解决当代人口、环境和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

【课标解读】一是让学生学会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并归纳出功能区分布的特点。

二是会解释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三是会使用实例进行分析说明,包括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以及城市的发展变化。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空间结构的含义,掌握常见功能区的分布规律和特点。

2.运用实例,学会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并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尝试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原理,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分析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变化,树立人地和谐的现代城市观【教学重点】城市功能区的分布特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经济因素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影响【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学案导学、问题引导【教学过程】第三环节:根据绘制的地图,总结各功能区的位置特点和布局的原因。

学生分组发言,教师总结(小试牛刀)案例分析“我做城市的规划1.观察三条直线斜率;2.三类基本功能区的分布。

的高的道路交汇处,形成(⑵租(⑶市(板书设计。

高中地理必修2优质学案: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1)

高中地理必修2优质学案: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1)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课程标准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学习目标1.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理解城市功能区的分布及特点。

2.掌握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主要因素。

3.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变化,并解释其形成原因。

[基础知识梳理]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包括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

2.城市功能区(1)特点: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界线。

(2)常见功能区功能区分布特征住宅区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有的城市,随着住宅区的分化还出现了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商业区 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呈点状或条状分布工业区主要分布在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由城市内部工业相互聚集而成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1)概念: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又称城市地域结构。

(2)典型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2.形成因素 (1)经济因素(主要因素)⎩⎨⎧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交通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远近不同功能活动的付租能力:商业>住宅>工业(2)社会因素⎩⎨⎧⎭⎬⎫收入高低知名度种族或宗教导致住宅区的分化(3)历史因素: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功能分区有深远影响。

3.形成和变化随着城市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

思考1.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有哪些差异?提示 中高级住宅区多建在城市的外缘,房屋面积较大,有的是独立庭院,环境优美,并配套有相应的学校、医院、商店和绿地等公共设施;低级住宅区房屋面积狭小,拥挤密集,往往分布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环境相对较差。

2.“唐人街”,通常又称为“中华街”“中国城”“华人区”或“华埠”。

它是海外华侨、华人的居留地或居住区。

早在明代,“唐人街”已经形成,那时就已经成为中国移民在海外活动的重要根据地。

地理-中图版--2.1城市的空间结构(上)导学案

地理-中图版--2.1城市的空间结构(上)导学案

2.1城市的空间结构(一)编写人:何晓明审核人:刘祖国审批人:班组:姓名:组评:师评:使用说明:1.仔细阅读学习目标,根据学习目标熟读课文后完成自主学习部分;2.课后认真填写课堂小结,并将学案集中收集,以备复习之用;3.难度分级:★基础识记,★★理解应用,★★★能力提升,★★★★知识拓展。

学习目标:1、理解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2、识记并理解城市的主要功能区类型及其区位特点3、理解并掌握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重、难点分析1.学习重点: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2.学习难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含义、城市各功能区的分布规律以及形成原因第一部分自主学习(预习课本,思考问题)一、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空间结构指构成城市的___________在上的________及其__________。

主要功能区:二、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1)历史原因:城市形成初期,一些早期的功能分区,自然发展成现代城市的某种功能区。

(2)经济原因:(主要因素)城市中心地区土地,形成区城市外围土地价格逐渐,向外依次形成区和区。

(3)社会原因:包括、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等。

收入是形成不同级别住宅区的常见原因;知名度对于住宅区的选择有很大影响;种族因素对住宅区的分化的影响也很大。

(4)行政原因:政府通过 和 ,合理引导或明确划定不同功能区。

第二部分 合作探究 (结合课本知识,探寻下列问题的解决方法)1、 毎个城市都具备各种功能区吗?各功能区之间有明确的界限吗?2、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市中心远近的变化有何异同?(2)如果由各类用地的付租能力来决定土地 的用途,那么图中OA 最有可能成为哪一类功能 区?AB 和BC 呢?第三部分 随堂检测(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下列问题)★1、关于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成因叙述,错误..的是 ( ) A.历史、经济和社会因素只是普遍影响各类城市功能区形成的主要因素B.政府行为的城市规划对城市功能区的形成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C.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通达度只是间接影响城市地租的高低D.种族因素对住宅区分异影响较大,但对我国绝大多数城市而言基本不产生作用★2、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 .经济因素B .交通状况C .绿化水平D .教育环境★3、北京城以古代皇宫为中心,并以皇宫为中心形成一条南北向中轴线。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二2.1城市的空间结构(二)教案1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二2.1城市的空间结构(二)教案1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二2.1城市的空间结构(二)教案12.1城市的空间结构(二)[教学目的]: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重点难点]:1、中心地理论2、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讲授过程]:导入:一、中心地理论[自己阅读城市规模分布理论——中心地理论]购买以下物品时你分别会到距离你家多么远的地方去?1、油盐米面2、衣服3、高档化妆品4、电视5、计算机6、艺术收藏品由此可以得出中心地有大有小形成一定的等级,高一级别的服务区域一般较大,而低一级别的中心地服务区域一般较小。

据图2-1-10分析中心地等级体系:二、城市规模差异最高一级别的中心地往往是一个地区的中心城市,即最大的城市,而随着中心地级别的降低,城市规模也在不断减小,可见城市本身也具有城市规模的差异。

一般以人口规模来表示城市规模。

我国城市规模划分:特大城市——人口>100万大城市——人口50~100万之间中等城市——人口20~50万之间小城市——人口<20万三、服务功能差异城市不论大小,都是一定地域的中心地,但其提供的服务将会存在一定的等级差异。

一般来说,城市的规模越大,服务功能就越强,即其提供的服务就越高级,且能影响到的地域就越广,例:北京,上海,广州;其影响地域可达全国东部地区。

而济南,但于上海与北京之间,是低一级别的中心地,所以其所能提供的服务功能会弱,且其影响范围会小得多。

而维坊又处于济南与青岛之间所以是又低一级别的中心地。

依次类推。

以上考虑的是商业中心的服务区域,某些城市规模不大,但其服务的功能会很强,如:旅游城市,桂林,其服务区域可达全国。

(从其旅游功能来说,而不是从其行使的商业职能来说)而城市规模越大,其内部功能分化就越明显,即其空间结构就越清晰。

案例研究:阅读,回答:南京市的城市空间结构呈现哪些特征?为什么会呈现出这些特征?板书设计:教后感:。

高中地理必修2精品学案13:2.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高中地理必修2精品学案13:2.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第二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根据资料分析地理环境对城市地域形成的影响2.了解城市内部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的主要特征和分布规律3.理解城镇地理位置与城市规模及其扩大的关系4.了解我国主要城市的分布和等级划分5.结合城市区域图考查城市功能分区及其原因,重点考查城市的总体方案设计、城市合理规划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二、自学自练(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商业用地、________用地、政府机关用地、______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2.功能分区(1)形成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空间上的________。

(2)特点:无明确的________,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也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3)类型a.住宅区:特点: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占据城市空间的⑨____________(比重)。

分化:________住宅区与________住宅区。

b.商业区:位置:市中心、__________两侧或街角路口处;形状:点状、条状;中心商务区(CBD):商业活动中心与服务中心。

c.工业区:工业活动的特点:________程度高、协作性强;位置:靠近河流、铁路、公路。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________模式。

2.形成因素(1)经济因素a.表现: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城市里土地利用方式主要决定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________的高低。

b.影响地租的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

c.不同功能活动的付租能力(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2)________不同:是形成不同级别住宅区的常见原因。

(3)________高低。

(4)种族或宗教团体(西方城市)。

(5)历史原因。

三、课后练习读“某城市地租分布等值线和城市发展方向示意图”,回答1~2题。

中图版地理必修二2.1《城市的空间结构》教案设计

中图版地理必修二2.1《城市的空间结构》教案设计

《城市的空间结构》(第一课时)高一级部杨景伟一.【课标分析】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本课标的行为动词是“分析和解释”,属于理解层次的水平要求,即要求学生能够达到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并能够对其形成原因加以解释的水平。

本课标行为条件是“运用实例”,即达成该标准的条件是能够结合具体的城市实例分析其空间结构并解释其形成原因。

二.【教材分析】本章内容是第一章人口的延续,在学习了生产活动的主体——人之后,把人生活的重要聚落——城市作为一个案例来进行剖析。

本节又是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的第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城市空间结构”和“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这两大块内容,前者是学习后者的基础。

本节说课只涉及第一课时“城市的空间结构”部分。

“城市的空间结构”部分内容又可分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对于生活在城市的同学而言,对城市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但缺乏理性思考。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更注重突出直观性教学,注重通过案例,结合相关图片等直观资料,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资料归纳得出结论。

三.【学情分析】新华中学位于天津市中心附近的小白楼中心商务区旁,离其他类型的城市功能区也相距不远,学生对各功能区比较熟悉。

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知识储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取得教学效果的保证。

由附近地区的点、线扩展到市区的面,由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分析功能区分布规律及原因是学生探究活动的关键点所在。

四.【教学目标】1. 通过小组探究活动,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天津地图、图片等信息,对天津市的功能分区和空间分布特点加以分析,进而理解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因素。

2.通过以天津市为案例进行的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的成因分析,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引导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发展观和环境观。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城市各功能区的特点、分布规律及原因难点中心商务区与商业区的区别经济因素在城市空间结构形成中的主要作用六.【教学方法】以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为主,计算机辅助教学七.【教学过程】【知问环节】由于学科限制,知问环节需要放在课上,因此我通过设置清晰明确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这样自学的过程才不是盲目的。

(中图版)必修二2.1城市的空间结构(一)教案设计

(中图版)必修二2.1城市的空间结构(一)教案设计

必修2 2.1城市的空间结构教案主备课人:黄志友一、【教案构思】结合课本知识,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能够分析城市内部结构及其形成原因二、【教案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城市的空间布局特点。

2.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的服务功能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1.在分析当地城市区位和空间结构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环境对城市区位的影响,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综合性与区域性特点的认识。

2.通过对比学习城市的自然和经济区位,正确认识自然环境对城市的影响,纠正“自然环境决定一切”的片面观点。

3.在学习城市空间结构过程中,认识到因地制宜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原则,提高学生探索城市规划的兴趣。

三、【教材分析】[重点]: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不同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难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含义,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形成城市不同空间结构的原因四、【教案方法】案例分法、归纳法五、【教案工具】多媒体六、【课时安排】2课时七、【讲授过程】导入:人口最集中的场所就是城市,而城市同时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改变最深刻的地方。

本单元即学习城市,主要介绍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城市化(即乡村聚落转变为城市聚落的过程)第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一、城市的空间结构: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位置及其组合状况。

要素:商业网点,人口分布、工厂、医院、行政部门等等。

它些要素并不是杂乱无章地混在一起,而是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如:工厂一般不会与大商场在一起。

城市中往往形成不同的功能小区,这些小区有规律的结合,从而构成城市的空间结构。

例:城市中心,交通发达,大商场,大银行,大型娱乐设施特别多,形成城市的中心商务区(CBD),而中心商务区的外围,又依据其不同要素组合形成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等。

城市空间结构一般包括以下八方面:[阅读城市的空间结构,思考问题][问题]各分区的位置、特点和交通状况有何不同城市功能分区(1)形成:因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相同,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集聚而形成。

高一地理(中图版)必修2导学案设计:2.1城市空间结构(学生版)

高一地理(中图版)必修2导学案设计:2.1城市空间结构(学生版)

3.1城市的空间结构(学生版)一、课题:城市的空间结构(中图版必修二、第24-30页) 二、课型与课时:陈述性知识课 2课时 三、学习目标1、掌握城市功能区类型并能够举例说明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对功能分区的影响。

2、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认识城市各功能区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学会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和变化,培养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

重点:城市三种功能区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和特点,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

难点: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四、学习内容及程序 (一)基础知识回顾1、我国目前普遍存在的人口迁移形式是哪种?2、影响人口合理容量因素有哪些? (二)课前自主学习内容与要求请结合教材P24-26进行以下探究城市的空间结构:指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 及其组合状况,城市中不同的功能的小区有规律地结合,构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

1、中心商务区(1)位置:一般位于(2)特点:建筑密集,高楼林立。

集中了地区性、 或国际性的大公司、 、大银行等机构,也有 。

交通 、 发达,早晚人口流动量较 ,人口昼夜 。

2、商业区(1)商业区由商业街和 商场 组成,多分布于城区或 。

(2)特点:交通 ,人口流量 ,地价 ,土地利用集约。

中小城市的商编号DL04班别: 姓名: 座号:活动一:城市的空间结构业区多在城市中心区内。

3、住宅区(1)住宅区是城市中的用地方式,有成片住宅楼及配套的服务性设施。

如商店、幼儿园、中小学、医院、影剧院、综合场所、绿地、文体设施等。

(2)特点:在我国,有企业或单位职工住宅区,多与或分布区相邻或结合;还有市政统一规划建设的住宅区,由于经济原因,呈现和的分化。

(3)低级住宅区一般分布在(4)高级住宅区一般分布在5、工业区(1)工业区是城市发展中的,现在多在城市边缘,靠近、铁路、等交通便利的地带。

(2)思考为什么工业区要分布在这些地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城市的空间结构 (一)学习目标:1、理解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2、识记并理解城市的主要功能区类型及其区位特点3、理解并掌握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重、难点分析1.学习重点: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2.学习难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含义、城市各功能区的分布规律以及形成原因第一部分 自主学习(预习课本,思考问题)一、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空间结构指构成城市的___________在 上的________及其__________。

主要功能区:(1)中心商务区(CBD):①布局:一般位于城市 部位。

②特点: 便利、 发达,早晚 大,人口 大。

(2)商业区:①组成:由 和各种 组成。

②布局:多分布于 或 。

③特点: ,人流量大, 高,土地利用 。

(3)住宅区:①特点:有成片住宅楼及配套服务性设施,是城市中 的用地方式。

②类型⎩⎪⎨⎪⎧ 企业或单位职工住宅区市政统一规划建设的住宅区 ③分化⎩⎪⎨⎪⎧高级住宅区低级住宅区 (4)工业区:①布局:一般分布在城市 ,靠近 、 、 等交通便利的地带。

②特点:工业区大都存在不同程度的 、 、 和水污染,因此工业区位选择还要考虑 。

(5)其他:如 、 、混合功能区、郊区等。

二、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1)历史原因:城市形成初期,一些早期的功能分区 ,自然发展成现代城市的某种功能区。

(2)经济原因:(主要因素)城市中心地区土地 ,形成 区城市外围土地价格逐渐 ,向外依次形成 区和 区。

(3)社会原因:包括 、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等。

收入是形成不同级别住宅区的常见原因;知名度对于住宅区的选择有很大影响;种族因素对住宅区的分化的影响也很大。

(4)行政原因:政府通过 和 ,合理引导或明确划定不同功能区。

第二部分 合作探究 (结合课本知识,探寻下列问题的解决方法)1、 毎个城市都具备各种功能区吗?各功能区之间有明确的界限吗?2、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市中心远近的变化有何异同?(2)如果由各类用地的付租能力来决定土地 的用途,那么图中OA 最有可能成为哪一类功能 区?AB 和BC 呢?第三部分 随堂检测(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下列问题)★1、关于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成因叙述,错误..的是 ( ) A.历史、经济和社会因素只是普遍影响各类城市功能区形成的主要因素B.政府行为的城市规划对城市功能区的形成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C.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通达度只是间接影响城市地租的高低D.种族因素对住宅区分异影响较大,但对我国绝大多数城市而言基本不产生作用★2、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 .经济因素B .交通状况C .绿化水平D .教育环境★3、北京城以古代皇宫为中心,并以皇宫为中心形成一条南北向中轴线。

其他重要建筑则沿中轴线排列。

这种城市格局反映了下列哪一因素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最大?( )A.地形B.地域文化C.气候D.宗教★★4、下列因素中直接影响地租高低的有 ( )A .不同功能的活动B .城市环境的优劣C .距离市中心的远近D .通达度★★5、美国西部城市旧金山的唐人街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历史因素B .经济因素C .行政因素D .社会因素★★ 6、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是( )A.商业区B.工业区C.住宅区D.文教区★★★7、读“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回答:图2.7 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 O(1)在竞争环境下,城市的每一块土地用于哪种经济活动,取决于各种活动的( )A.规模的大小B.重要的程度C.付出租金的高低D.由政府的决策(2)土地租金高低取决于下列因素,其中主要的是( )①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②土地利用方式③交通通达度 ④企业的支付能力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市中心应为图中A 、B 、C中的________,这里最适合的城市功能用地应为__________区,因为这里接近最大的_______________,故租金最_______;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是图中的_________。

(4)图中B 区最适合的城市功能用地是__________区,因这里既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方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读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该城市中心商务区位于A 、B 、C 三处中的 处,理由是什么?(2)工业区位于A 、B 、C 三处中的 处,理由是?(3)高级住宅区位于A 、B 、C 三处中的 处,理由是?2.1 城市的空间结构 (二)学习目标:1、说出不同等级城市的划分标准,比较不同等级城市的不同服务功能。

2、掌握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河流流向重、难点分析1.学习重点:不同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2.学习难点:城市的规模与城市内部功能分化及服务功能强弱的关系第一部分自主学习(预习课本,思考问题)不同城市规模与城市地域分化一、城市规模与城市地域分化1、一般来说,城市规模越大,其地域结构的分化越。

2、小城镇:功能区布局,没有明显的。

3、中等城市:市区外围形成,原来的市区变成了混合的市中心。

4、大城市:市中心形成,向外依次是、。

二、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表示方法:一般以来表示依据:城市人口数量的多少(1)城市规模划分(中国)四个等级:、大城市、、小城市(2)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的关系:一般来讲,城市规模越大,服务功能;但不等于两者成。

(3)有些城市虽然规模不大,但在某一方面的功能很强,远远超出了所在城市,例如对旅游的服务功能远远超过了同等规模的非旅游城市。

三、中心地理论(1)中心地等级越高,数目,距离。

(2)中心地等级越低,数目,距离。

(3)不同等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是。

第二部分随堂检测(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下列问题)★1、城市等级划分的一般指标是:()A.城市地理位置B.城市人口规模C.城市用地规模D.城市经济规模★2、下列城市中服务范围最大的是()A.深圳B.北京C.日照D.拉萨★3、下列有关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的说法正确的是()A.城市规模越大,其服务功能越强B.城市规模越大,其服务功能越弱C.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成正比D.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无关★★★ 4、A、B、C三个城市分别为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大城市,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A、B、C三类城市中,提供职能最少的是,服务范围最大的是,理由是。

(2)A、B、C三类城市都是区域的经济中心,也有人认为它们也应是区域的生产中心,你认为对吗?。

(3)在我国的A、B、C三类城市中,数目最多的是,彼此之间距离最远的是。

(4 ) 若C城市以政治职能为主,且在我国数目最少,那么这个城市是。

★★5、读图,甲所示为“城市土地利用付租能力与市中心距离关系图”,乙所示为“某城市地租分布等值线图”,回答下列问题:(1)由图甲和图乙可知影响土地租金的因素除了距市中心的远近外,还有。

(2)在图乙中的A、B、C、D、E、F中,大型仓储超市应选址在处,理由是高级住宅区应选址在处,理由是★★★8、读城市范围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若A城和B城人口规模相当,A城比B城服务范围更大,原因是。

(2)一般情况下,A、B两城市中,杜明家选购同级商品会选,原因是。

(3)杜明家到A、B两城市接受服务,说明城市服务范围具有怎样的特点?课后练习1.关于城市的功能分区,叙述正确的是()A.城市各功能区之间有明确的界限B.每个功能区只有一个功能C.行政区、文化区是各类城市所共有的功能区D.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是城市地域的基本组成下图是我国某大城市各类土地付租能力随距市中心距离递减示意图。

读图完成2~4题。

2.当①线变成②线时,住宅功能区可拓展到()A.一环路B.二环路C.三环路D.四环路3.近年该市的工业部门大部分由城区迁移到郊区,主要原因有()①城区用地紧张,地租上涨②城市交通网的不断完善③为了缓解城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④郊区廉价劳动力丰富⑤人口向郊区迁移A.①②⑤B.①②③C.②③④D.③④⑤4.近年该市大型综合商场和超级市场逐渐从市中心向二、三环路迁移,主要原因有(①二、三环路地租比市中心低②市中心人口减少③城市交通网的不断完善④二、三环路人流量更大⑤市中心交通拥堵A.①②③B.①③⑤C.③④⑤D.①②④下图为某个组团式城市布局图,各城区分散布局。

完成5~6题。

5.该城市的布局模式有利于()A.缩短居民出行距离B.改善城市生态环境C.加强各区之间联系D.节省基础设施投资6.该城市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和化工园区,就分别安排在()A.①处和③处B.①处和④处C.②处和③处D.②处和④处读下图,完成7~8题。

7.关于书店与书亭的服务范围的叙述,正确的是()A.书店服务范围小,只集中分布于两个地点B.书店服务范围小,因为所售商品的等级低C.书亭服务范围大,覆盖整个城区D.书亭服务范围小,因为它所服务的人口少8.关于该城市由书店和书亭组成的商业网点等级体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书店等级低,数量少,彼此距离大B.书亭等级高,数量多,彼此距离小C.书店位于书亭中央,其服务范围是书亭的6倍D.书店等级高,数量少,书亭等级低,数量多下图反映我国某城市某工作日0∶00时和10∶00时的人口集聚状况,该图由手机定位功能获取的人口移动数据制作而成,读图回答9~10题。

9.按城市功能分区,甲地带应为()A.行政区B.商务区C.住宅区D.工业区10.根据城市地域结构推断,该城市位于()A.丘陵地区B.平原地区C.山地地区D.沟谷地区11.读“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变化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中表示商业支付地租能力的线是________,表示住宅支付地租能力的线是________。

(2)距市中心远近对于________的影响最大。

(3)图中OA为________区,该区位于市中心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AB区间________支付地租能力最高,BC区间________支付地租能力最高。

(5)该图反映的是经济原因中土地租金和____________________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