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之死,讲学稿(教师版),有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项羽之死》

年级:高二()班学生姓名:学号:组名:

教学目标:

1、巩固所学的文言基础知识(落实文言实词)。

2、分析项羽形象,学习评论历史人物的方法。

3、议论文写作练习。

教学重点:分析故事情节,评论人物形象。

教学课时:三课时。

学法指导: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知人论世、时代、环境、性格。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背景音乐;我们已经在《鸿门宴》中见过项羽,今天我们再扩展阅读:项羽之死(屏幕)这篇《鸿门宴》的续集。

二、作家作品

1、司马迁和《史记》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朝代)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对后代史学有深远的影响。对许多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

2、下列诗句,哪一句是评价司马迁的?

(1)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屈原

(2)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3)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4)世上疮痍,诗中圣哲;人间疾苦,笔底波澜。——

3、《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A、本纪: 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

B、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

C、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

D、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E 、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三、时代背景

公元前207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西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本人为西楚霸王,刘邦为汉王。刘邦多次进攻项羽都被打败,到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足以跟项羽抗衡,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定约后,在张良、陈平、韩信等人的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项羽突围至乌江自刎。

四、预习检查:和记忆。

2、各学习小组在堂上展示自己在“要求1”中找出的重点、疑难字词句;

3、设疑、解疑:课前预习时将自己不能解决的字词句记录下来,通过堂上提问、小组间交流、讨论,解决心中疑惑。

4、疑难字词句提点: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籍独.不愧于心乎;治军至,无以

..渡

问一田父,田父绐.曰;项王身亦被.十余创.;期.山东为三处

与其骑会.为三处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副词,竟、却

(2)、词类活用

项王军壁.垓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项王则夜.起

吾为若德.马童面.之令诸君知天亡我: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骑皆伏.曰:“如大王言。”:乌江亭长木义

..船待:

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4)、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A此项王也B项王军壁垓下

C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D籍独不愧于心乎

E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F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G麾下壮士骑者八百余人。 H我何渡为(宾语前置句)

“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

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等

I乃谓其骑曰:“何如?”

五、课文分析

1、情节梳理:你能用四字短语概括出文中叙写的几个主要场面吗?请简单概括每段的主要情节。场面一:(第1段)垓下之围;

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霸王别姬)

人物性格:优柔寡断、多愁善感、儿女情长

场面二:(第2、3段东城快战);

第2段:写项羽从垓下突围成功到再次被困东城的过程。

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

人物性格:勇武豪爽、极度自负

第3段:写项羽的东城溃围之战。

主要情节:三次行动。(在课本中画出三次行动中项羽和敌方各自不同的表现)

人物性格:勇猛善战、气概豪爽、缺乏谋略、极度自负

场面三:(第4段)乌江自刎:

编号:2012(下)G2 yw XX-X- 015

主要情节:拒渡、赠马、赐头

人物性格:知耻重义、心地仁善、视死如归

课题:《项羽之死》第二课时

教学重难点:结合课后习题,分析项羽形象。

一、课后习题一:(注意学习规范答题)

1、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有人说项羽失天下的最后时刻所心疼的只有女人和宝马,你同意这种看法吗?项羽慷慨悲歌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性格?

参考答案:不同意。项羽失天下的时候所心疼的不仅仅是女人和宝马,还有和他一起过江战死疆场的八千江东子弟。乌江岸边,亭长劝项羽赶快登船,来日尚可东山再起,项羽说:“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正是因为心疼那些追随自己征战如今有去无回的江东子弟,他才觉得有愧于江东父老,他才放弃了活下去的机会,最终不肯过江东。

项羽慷慨悲歌表现了他多情善感的性格特征。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了柔肠百转的《垓下歌》。歌词悲壮哀婉,哀叹时运不济,诀别名骓美女,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男儿有泪不轻弹,这里还写到项羽“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慷慨悲歌”一段充分表现出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侧面。)

2、从项羽的“溃围、斩将、刈旗”的快战中,你看到项羽是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从项羽主演的“溃围、斩将、刈旗”的快战中可以看到,项羽是一个勇猛无敌的人,同时也表现了他的自负。这一场东城溃围的快战共写了项羽的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了项王的威风勇猛。

第一次通过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来渲染项羽势不可挡的气势,“遂斩汉一将”的“遂”写出了项羽斩将的轻而易举。

第二次行动中,项羽并没有动手,只用眼神和声音就吓退了敌兵,“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惧惊,辟易数里”。孰是追兵,孰为逃将,难以辨别。项羽摄人魂魄的虎虎声威跃然纸上。

第三次行动中,项羽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而楚军仅仅损失了两人而已,通过这一对比再次渲染项王的勇猛无敌。在身当绝境的情况下,项羽每战都能给敌军以有效的打击,丝毫没有兵败的萎靡和绝望,确实表现了他的骁勇善战。难怪他充满自豪地问属下战果何如,这一问表现了他的自负。

3、项羽在乌江边拒渡、赠马、赐头,表现了哪些性格特点?

参考答案:项羽在乌江边拒渡、赠马、赐头,表现了他知耻重义、视死如归的性格。在乌江岸边,亭长劝项羽赶快登船,来日尚可东山再起,项羽说:“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番话发自肺腑,表现了项羽知耻重义的性格,赐马给亭长又表现了他心地仁善。项羽进行了最后短兵相接地搏杀之后身受重伤,此时看到了背楚投汉的故人吕马童,于是赠头给他,自刎而死,这个情节再次表现了项羽的视死如归。二、课后习题三:联系必修课中学过的《鸿门宴》,思考下列问题。

设题意图:《鸿门宴》和《项羽之死》皆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把前后两个部分联系起来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对项羽这个形象有一个整体认识,并可以通过前后比较,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1、在《鸿门宴》中,项羽性格的哪些方面已经显现?还有哪些没有写到的方面在本篇中作了充分

的表现?

参考答案:在《鸿门宴》中,项羽性格中的刚愎自用和优柔寡断已经显现出来了,项羽的多情善感、勇猛刚强和知耻重义在《鸿门宴》中没有写到,在《项羽之死》中作了充分的表现。

2.司马迁写人物,有时是一场写多人,有时是连续集中地写一人。请从这一角度,分析《鸿门宴》和《项羽之死》对项羽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鸿门宴》是一场写多人,刘邦的能屈能伸和狡诈,项羽的刚愎自用和脆弱,樊哙的智谋果敢和粗犷忠勇,张良的多谋善断,项伯的简单糊涂,范增的机谋善变,都通过一场宴会塑造出来了。《鸿门宴》是把项羽放到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之中和紧张的局势之中,通过对比的手法塑造项羽的形象。《项羽之死》是连续集中地写一人,通过垓下之围、东城快战和自刎乌江三个连续的事件集中笔墨塑造项羽形象,垓下之围表现项羽的多情善感,东城决战表现项羽的勇猛自负,乌江自刎表现项羽的知耻重义。

三、结合课后习题四:司马迁非常善于用简练生动的语言表现情境和人物的性格与心理,请细读下面几处,并进行分析。(设题意图:本题意在引导学生深入文章的细节处揣摩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1、《项羽本纪》“钜鹿之战”一节,写项羽大破秦军,召见诸侯,诸侯“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本篇写项羽悲歌泣下时,“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敢”与“能”一字之别,表现了怎样不同的情境?

参考答案:“莫敢仰视”表现了众位诸侯对项羽的畏惧,也写出了项羽获胜之后的声威和气势。“莫能仰视”表现了左右的随从对项羽的怜悯,不忍心看项羽哭泣,写出了项羽处于绝境时的凄惨状况。

2、选文中项羽面临败亡时,认为自己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这表现了项羽怎样的复杂心理?

参考答案:“天亡我,非战之罪”———执迷不悟(谬)。表现了项羽对自己的战斗能力充满了自信,可是又无法面对楚军即将彻底覆亡的现实,于是他认为这一切都是天命的安排。)

3、“愿为诸君快战”。联系当时的军事形势和项羽心理,此处用“快战”比用“决战”等词好在哪里?

参考答案:项羽带领的楚军已经面临绝境,项羽也知道自己必死无疑。“愿为诸君快战”,表明项羽最后的战斗并不是为了战争的结果,而是为了畅快的、尽情地展现他的勇猛无敌,保住一世英名。就像一次落幕前的演出,要以完美作为结束。如果把“快战”改为“决战”,就带有了鱼死网破的味道,项羽的快意和满足将荡然无存。

编号:2012(下)G2 yw XX-X- 0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