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构建途径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构建途径探析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高校管理的重要内容,在高等教育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至关重要。本文分析了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具体的建设途径。
标签:校园文化;和谐社会;人文关怀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是和谐文化的建设。党的十八大工作报告中也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调整发展为“四位一体”??,即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提出要更加自觉地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高校作为技术研发、文明创新的文化机构,起着传承传统文化、开发创新新技术、全面服务社会、源源不断为社会发展输送高层次人才的作用。构建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和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对社会的和谐发展能起到具强的辐射和指示引导范作用。建设和谐校园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是更好地迎接机遇和挑战的需要。当前,高校迎来了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良好机遇,同时也必须应对高速的发展所带来的更激烈挑战和竞争。处于如此多变复杂的环境中,各高校必须认清形势,彰显自己的办学特色,注重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这样才能在同类大学中脱颖而出。
一、和谐校园文化的特征
和谐校园是指构成这样一种状态或氛围:校园内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间形成良好的人际氛围;人与自然环境的诸事物间、人与社会的诸多要素之间均处于相对稳定、均衡发展的状态。和谐校园文化包括良好的学术氛围、融洽的人际关系、多彩的文化生活。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特征:规范性、开放性、系统性、超前性。
1.和谐校园文化的教育规范性
人类创造了文化是,人又受文化的影响、规范和束缚。高校的人才培养有其计划性和目的性,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必须符合社会需要,能够承担社会建设的重任。明确的培养目标和社会要求决定高校的和谐校园文化必须具有鲜明的教育规范性。
2.和谐校园文化在传承基础上的开放性
校园文化的传承性体现在校园文化从历史中来,通过一代一代的校园人传承接力,并不断开拓创新,从而使校园文化发扬光大。若校园文化只注重传承,忽视社会的发展进步,将失去活力。社会文化与高校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高校文化处处体现社会文化的理念与思想,高校的校园文化也为社会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
3.和谐校园文化应体现系统性
高校校园文化是内涵丰富的系统,其内容应包括处处散发着人文寓意的显性物质,如优质的学习环境、良好的校园风气、完善的规章制度以及畅通的沟通渠道和共享的信息平台;同时还应包括反映各高校办学特色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构建,以及体现办学实力和水平的师资队伍的构成和建设等。
4.和谐校园文化应具有超前性
高校是高级人才的聚集地,不仅有知识渊博修养高尚的教师队伍,还有充满活力的青年学生,广大师生站在文化发展的潮头,超于社会现实;高校作为科技研发基地,科学探索指向未知的广阔领域。超前的高校校园文化使校园人勇于进取,成为社会文化发展的促进者。
二、和谐校园文化构建的现状分析
1.和谐校园文化片面的内涵理解。不能准确把握和谐校园文化的特征、内涵及表现形式,使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误区。一些人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或者将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的开展视同为校园文化建设,其结果表现在校园文化建设局限于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层面,认为多举办几次文化艺术活动就可以将校园文化建设好了,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多由学生会或团委等学生工作部门承担。
2.校园文化的功能不能充分发挥。由于对校园文化认识的不全面,很多人认为校园文化就是对学生的直面教育,未体现人文关怀,更没有把它提高到和谐校园建设层面上。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管理和协调功能、激励功能及调节和平衡等功能很难发挥。
3.校园文化建设的局限性。校园文化结构与其他文化结构相似,也分为校园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的高校只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忽视精神文化建设,认为教学设施、设备的建设就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还有些高校认为师生的业余生活就是校园文化,如唱唱、跳舞等。
4.校园文化无特色。随着高校扩招,高校的规模快速扩大,在校大学生数出现历史最高点。但学校相应教学设施、设备及师资队伍一时很难跟上高校快速发展,使高校的民主化、人本化等制度建设很难落在实处。
三、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途径
校园文化是多种文化因素综合构成的完整系统,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从多个层面同时进行,且各个层面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因此,只有从多角度出发,才能有效地进行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1.体现人文气息,建设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文化的表层,主要体现在物理环境的建设。通过校园物理环境的建设发挥文化“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首先,建设富有人文氛围的物质环境。这要求物质环境的建设要有整体布局,既要体现便利、恰当的特点,又要注重整体规划和人文关怀的协调性。其次,注重校园绿化美化,营造学校浓郁的文化氛围。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连学校的墙壁都会说话。”各类校园建筑,其功能不仅要满足学习需要,还要向人们传递一定的观念和教育思想,在潜移默化中与师生进行内心深处的沟通和交流。最后,恰当运用学校的标志性建筑。标志性建筑是指体现意识形态和学术特征结合的高校建筑,同时还强调集体主义和弘扬个性相统一。上海交大闵行校区典型的标志型景观之一—人字型大斜坡状门景,蕴涵以人为本、关心人尊重人的人文思想,同时也寓意互相支持、互相帮助,融众人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实现全人类的梦想。
2.铸造校园文化灵魂,建设独特校园精神文化。校园文化的核心层是精神文化,它是理念和宗旨的体现,是校园文化追求的最高目标。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建设精神文化,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树立良好的校风。它是校园精神文化的核心,是传统的传承、继承和发扬,是实践中形成的共同理念和标准,更是行为的准则和规范。良好校风的形成需要漫长的过程,是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不懈努力而逐渐形成。良好的校风一旦形成就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它以物化的形式依附于校园环境的同时,又以观念形态时刻影响着师生员工的精神面貌。二是围绕大学生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大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生与教师的和谐、学生与环境的和谐才是和谐校园文化的主要表现。首先,通过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改变重科学教育轻人文教育的做法,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应重视人格和道德的完善,着力提升人的精神追求。杨叔子院士曾指出: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而没有科学的人文也是残缺的人文。其次,开展各种主题的文化教育活动。让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锻炼成长、增强能力。最后,高校应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由于学生社团涉及学校教育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学校的要求和意图可通过社团向学生贯彻和渗透,学生也可通过社团向学校反映建议和需求,保证了信息传递,使各项活动有序进行。高校各级管理部门对学生社团或实行分类指导,因势利导,使社团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3.规范学校管理,促进和谐校园的制度文化建设。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是学校管理水平的直观反映,更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力保障。制度文化是高校的基础文化,它体现了高校特有的管理理念、人文精神和运行程序,最终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制度文化是校园范围内必须强制执行和严格遵守的文化类型,强调执行过程的强制性,因其涉及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如教代会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学生行为规范等,应主动让师生员工一起参与,以体现高校制度文化建设的以人为本和科学规范相一致原则。制度文化建设中要注重刚柔并济,高校一方面要依法治校、依法行政,依法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以明确各部门的职责权限,规范学校管理,做到学校的管理决策不以某个人的意志和言论为转移,保障广大师生的权益。另一方面刚性管理过程中,要突出管理的人性化,规范管理过程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师生员工感到高校的每一项管理决策都处处充满人文关怀,促进和谐校园的形成。
4.抢占教育时空,加强网络阵地的文化建设。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网络以惊人的速度影响着整个社会。高校作为快速进入网络时代的特区,处于网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