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条辨》叙(原文+译文)

合集下载

温病条辨序原文和翻译

温病条辨序原文和翻译

温病条辨序原文和翻译《温病条辨》,清代吴瑭(鞠通)著,为温病通论著作。

该书在清代众多温病学家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完全独立于伤寒的温病学说体系,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为温病创新理论之一。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温病条辨序原文和翻译,希望有所帮助!温病条辨序原文昔淳于公有言⑴:“人之所病,病病多;医之所病,病方少。

”夫病多而方少,未有甚于温病者矣。

何也?六气之中⑵,君相两火无论已⑶,风湿与燥无不兼温,惟寒水与温相反,然伤寒者必病热。

天下之病孰有多于温病者乎?方书始于仲景。

仲景之书专论伤寒,此六气中之一气耳。

其中有兼言风者,亦有兼言温者,然所谓风者,寒中之风,所谓温者,寒中之温,以其书本论伤寒也其馀五气,概未之及,是以后世无传焉。

虽然,作者谓圣,述者谓明⑷,学者诚能究其文,通其义,化而裁之,推而行之⑸,以治六气可也,以治内伤可也。

亡如世鲜知十之才士⑹,以阙如为耻⑺,不能举一反三,惟务按图索骥。

注:⑴淳于公:即淳于意。

西汉医家。

复姓淳于。

以下引语是《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在叙述扁鹊的事迹后作者所写的文字。

见《扁鹊传》。

⑵六气:此指五运六气之六气,即太阳寒水、阳明燥金、少阳相火、太阴湿土、少阴君火、厥阴风木。

⑶已:表确定语气。

相当于“了”。

⑷“作者”二句:语见《礼记·乐记》。

创作的人叫做圣人(此指张仲景),阐述的人叫做贤明的人(此指吴瑭之前注释张仲景著作的人)。

⑸“化而裁之”二句:意为加以变通。

《周易·系辞上》有“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句,故云。

⑹亡如:无奈。

知十:“闻一以知十”的略语。

语见《论语·公冶长》,意为触类旁通。

⑺阙(缺)如:谓存疑不言,语见《论语·子路》。

盖自叔和而下,大约皆以伤寒之法疗六气之疴,御风以絺⑴,指鹿为马,迨试而辄困⑵,亦知其术之疏也。

因而沿习故方,略变药味,冲和、解肌诸汤纷然著录⑶。

至陶氏之书出⑷,遂居然以杜撰之伤寒治天下之六气,不独仲景之书所未言者不能发明,并仲景已定之书尽遭窜易。

温病条辨 序

温病条辨 序

温病条辨叙汪廷珍昔淳于公有言⑴:“人之所病,病病多;医之所病,病方少。

”夫病多而方少,未有甚于温病者矣。

何也?六气之中⑵,君相两火无论已⑶,风湿与燥无不兼温,惟寒水与温相反,然伤寒者必病热。

天下之病孰有多于温病者乎?方书始于仲景。

仲景之书专论伤寒,此六气中之一气耳。

其中有兼言风者,亦有兼言温者,然所谓风者,寒中之风,所谓温者,寒中之温,以其书本论伤寒也其馀五气,概未之及,是以后世无传焉。

虽然,作者谓圣,述者谓明⑷,学者诚能究其文,通其义,化而裁之,推而行之⑸,以治六气可也,以治内伤可也。

亡如世鲜知十之才士⑹,以阙如为耻⑺,不能举一反三,惟务按图索骥。

⑴淳于公:即淳于意。

西汉医家。

复姓淳于。

以下引语是《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在叙述扁鹊的事迹后作者所写的文字。

见《扁鹊传》。

⑵六气:此指五运六气之六气,即太阳寒水、阳明燥金、少阳相火、太阴湿土、少阴君火、厥阴风木。

⑶已:表确定语气。

相当于“了”。

⑷“作者”二句:语见《礼记·乐记》。

创作的人叫做圣人(此指张仲景),阐述的人叫做贤明的人(此指吴瑭之前注释张仲景著作的人)。

⑸“化而裁之”二句:意为加以变通。

《周易·系辞上》有“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句,故云。

⑹亡如:无奈。

知十:“闻一以知十”的略语。

语见《论语·公冶长》,意为触类旁通。

⑺阙(缺)如:谓存疑不言,语见《论语·子路》。

译:过去淳于公说:“人们担忧的问题,是担忧疾病多;医生们担忧的问题,是担忧治病的方法少。

”疾病多但是治病的方法少,没有超过温病的了。

什么原因呢?六气当中,君火、相火不用说了,风、湿和燥没有不同时具有温,只是寒同温相反,然而被寒邪伤害的人必定患热证。

天下的病哪有比温病更多的病呢?记载和论述方剂的书从张仲景开始。

张仲景的书专门论述伤寒,这只是六气当中的一气啊。

其中有同时说到风的,也有同时说到温的,可是讲的风,是寒中的风,讲的温,是寒中的温,因为他的书本来论述伤寒啊。

温病条辨序原文及注释

温病条辨序原文及注释

温病条辨序原文及注释
标题:温病条辨序原文及注释
原文:
时值暑令,湿热相乘,人身之络脉,易于受邪,此温病之由也。

至于伤寒,则寒邪入络,胶滞于经络之间,而病痉。

温病痉者,比伤寒为甚,以其经络之邪,不肯随便解散也。

二者治法,自当不同。

注释:
时值暑令:指夏季。

暑令,指夏季的三个月,即农历六月、七月和八月。

湿热相乘:湿,指湿度大;热,指温度高。

湿热相乘,指高温高湿的环境,容易让人感到闷热,也是夏季常见的天气状况。

人身之络脉:人身,指人的身体;络脉,指遍布全身的血脉系统,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易于受邪:容易受到外邪的入侵。

此温病之由也:这是温病产生的原因。

至于伤寒,则寒邪入络,胶滞于经络之间,而病痉:至于伤寒,是指冬季感受寒邪,寒邪入络,阻滞经络,导致痉病的发生。

温病痉者,比伤寒为甚,以其经络之邪,不肯随便解散也:温病引起的痉病,比伤寒更为严重,因为温邪经络之邪不容易解散。

二者治法,自当不同:温病和伤寒的治法应当不同。

拓展:
《温病条辨》是清代医学家吴瑭所著的一部中医经典著作,被誉
为“吴门医派”的代表作之一。

该书主要论述了温病的病因、病机、证候、治疗等方面的知识,对于温病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吴瑭认为,温病是一类由于温热邪气侵袭人体所引起的发热性疾病,与天气关系密切,涉及春温、夏暑、秋燥及非时之冬温。

他根据温病的症状和病变部位,将温病分为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等 9 类,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吴瑭的《温病条辨》对温病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至今仍被广泛引用和传承。

温病条辨序原文和译文

温病条辨序原文和译文

《温病条辨序原文和译文.doc》《温病条辨》,清代吴瑭(鞠通)著(1798年),为温病通论著作。

该书在清代众多温病...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推荐度:点击下载文档https://m./guji/1523694.html下载说明:1. 下载的文档为doc格式,下载后可用word文档或者wps打开进行编辑;2. 若打开文档排版布局出现错乱,请安装最新版本的word/wps 软件;3. 下载时请不要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否则会导致无法下载成功;4. 网页上所展示的文章内容和下载后的文档内容是保持一致的,下载前请确认当前文章内容是您所想要下载的内容。

付费下载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限时特价:6.00元/篇原价20元免费下载仅需3秒1、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copy839点击复制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3、将验证码输入下方框内,确认即可复制联系客服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温馨提示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我知道了咨询客服×常见问题•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3、如何联系客服?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网站在线小助理”,及时联系客服解决。

请把【付款记录详情】截图给客服,同时把您购买的文章【网址】发给客服。

客服会在24小时内把文档发送给您。

(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温病条辨》原文加释义(41页)

《温病条辨》原文加释义(41页)

《温病条辨》《温病条辨》为清代著名医学家吴瑭(字配珩,号鞠通)所著。

全书分为七卷,以“卷一·上焦篇”、“卷二·中焦篇”、“卷三·下焦篇”为核心。

本书原文选自清·问心堂刻本,共94条,其中必须背诵的37条,必须熟读的57条。

吴氏以《内经》对三焦的论述为依据,汇集历代医家精华,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创立了温病三焦辨治纲领,并将三焦辩证与卫气营血辩证一炉而冶,相辅而行,完善了温病的辩证论治体系。

备受后世医家推崇,被誉为“治温之津梁”。

是学习温病学的必读之书。

卷一·上焦篇【原文】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

(1)【释义】本条论述温病的病种。

吴鞠通在本条之按语中云:“诸家论温,有顾此失彼之病,故是编首揭诸温之大纲,而名其书曰《温病条辨》”。

可见,吴氏此条意在指明温病的病种,明确四时各种温病病名的概念,做为温病辨治的大纲。

本条提出的温病病名共有9种,关于每种温病的概念,吴氏在本条分注中云:“风温者,初春阳气始开,厥阴行令,风夹温也。

温热者,春末夏初,阳气弛张,温盛为热也。

温疫者,厉气流行,多兼秽浊,家家如是,若役使然也。

温毒者,诸温夹毒,秽浊太甚也。

暑温者,正夏之时,暑病之偏于热者也。

湿温者,长夏初秋,湿中生热,即暑病之偏于湿者也。

秋燥者,秋金燥烈之气也。

冬温者,冬应寒而反温,阳不潜藏,民病温也。

温疟者,阴气先伤,又因于暑,阳气独发也”。

本条所述9种温病的名称,至今仍多沿用。

其中“温热”之名,一般认为即今所称之“春温”,是发于春季,初起即以里热为主的温病。

【原文】太阴之为病,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者,名曰温病。

(3)【释义】本条论述太阴温病的临床表现。

“太阴之为病”,是指上焦温病中的太阴病,其病变部位在手太阴肺系。

“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是与伤寒病相鉴别。

《温病条辨》叙(原文+译文)

《温病条辨》叙(原文+译文)
《温病条辨》叙
江廷珍
昔淳于公有言:人之所病,病病多;医之所病,病方少。夫病多而方少,未有甚于温病者矣!何也六气之中,君相两火无论已,风湿与燥无不兼温,惟寒水与温相反,然伤寒者必病热。天下之病,孰有多于温病者乎方书始于仲景。仲景之书专论伤寒,此六气中之一气耳。其中有兼言风者,亦有兼言温者,然所谓风者,寒中之风,所谓温者,寒中之温。以其书本论伤寒也。其余五气,概末之及,是以后世无传焉。虽然,作者谓圣,述者谓明。学者诚能究其文,通其义,化而裁之,推而行之,以治六气可也,以治内伤可也。亡如,世鲜知十之才士,以阙如为耻,不能举一反三,惟务按图索骥。
盖自叔和而下,大约皆以伤寒之法疗六气之疴,御风以絺,指鹿为马,迨试而辄困,亦知其术之疏也。因而沿习故方,略变药味,冲和、解肌诸汤,纷然著录。至陶氏之书出,遂居然以杜撰之伤寒,治天下之六气。不独仲景之书所未言者,不能发明,并仲景已定之书,尽遭窜易。世俗乐其浅近,相与宗之,而生民之祸亟矣!又有吴又可者,著《瘟疫论》,其方本治一时之时疫,而世误以治常候之温热。最后若方中行、喻嘉言诸子,虽列温病于伤寒之外,而治法则终未离乎伤寒之中。惟金源刘河间守真氏者,独知热病,超出诸家,所著《六书》,分三焦论治,而不墨守六经,庶几幽室一灯,中流一柱。惜其人朴而少文,其论简而未畅,其方时亦杂而不精。承其后者又不能阐明其意,裨补其疏。而下士闻道,若张景岳之徒,方且怪而訾之。于是其学不明,其说不行。而世之俗医,遇温热之病,无不首先发表,杂以消导,继则峻投攻下,或妄用温补,轻者以重,重者以死。幸免则自谓己功,致死则不言己过,即病者亦但知膏盲难挽,而不悟药石杀人。父以授子,师以传弟,举世同风,牢不可破。肺腑无语,冤鬼夜嗥,二千余年,略同一辙,可胜慨哉!
我们这个朝代政治和洽、学术昌明,高明的医家一批批地涌现,都知道从《灵枢》和《素问》中探求医学的本源,从张仲景的书中学习医道。自从吴县人叶天士先生写的《温病论》和《温病绪论》问世以后,然后才确定了温病的名称、辨明了温病的内涵。好学的人们,也都知道了学习的方向。然而贪恋常规、沿用旧法之流的医生,仍还各自认为自己师傅的学说是正确的,厌恶听取这一高明的理论。至于那些技术粗疏的医生又只是大概知道温病的粗浅内容,没有通晓其精髓要旨,把它应用到实践当中后,很少能够取得满意的疗效。我的朋友吴鞠通先生,怀着救助世人的心愿,具有高超的智慧,酷爱学问,不知满足,研究医理,务求精深,坚持高尚的志向并仰慕古人,虚心地以百家为师。担忧这个世上的人们对温病蒙昧不明,阐述了前代名医的精辟言论,发抒了他自己平生的心得体会,深入研究了温病的源流,写成了《温病条辨》这部书。但是仍然不敢相信自己的水平,把它藏在书箱很久。我认为学者的心中,本来就没有相信自己水平的时候。但是对着天下最多的疾病,却竟然没有对付疾病的方法,幸运地得到了对付的方法,应该赶快拿出来使它公开。打个比方,就如同救助溺水的人、抢救被火烧着的东西,哪里能等到戴好帽子、梳好头发呢!何况人的心理没有不同,高明的医理不会孤立,这部书一经问世,扬子云那样的学者一定会迟早遇到它,而且将会出现阐明其中的意义、弥补其中的疏漏、使患了温病可能早死的百姓都达到长寿境地的人士。这是天下之人和后世之人的幸运,也是吴先生的希望啊!就好比《折杨皇苓》这样的通俗乐曲,一般的人们听后都会张着口发出会心的笑声,而《阳春白雪》这样的高雅乐曲,能够跟着唱的只有数人而已,自古以来就是如此。理解自己还是怪罪自己,完全听凭当今世上的人们,难道不好吗!吴先生认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我说的对,于是就与我一起对书作了评定然后把它付印了。嘉庆十七年八月十六,同乡愚弟汪廷珍敬序。

温病条辨序

温病条辨序
返回主页
一辙:喻趋向一 致。 胜:穷尽。 本段小结 洽:和谐。 长沙:指张仲景 当名辨物:按照 温病名求温病实 向方:趋向正道
功,致死则不言己过,即病者亦但 知膏肓难挽,而不悟药石杀人。父 以授子,师以传弟,举世同风,牢 不可破。肺腑无语,冤鬼夜嗥,二 千馀年,略同一辙,可胜慨哉!
我朝治洽学明,名贤辈出,咸 知泝原《灵》、《素》,问道长沙。 自吴人叶天士氏《温病论》、《温 病续论》出,然後当名辨物。好学 之士,咸知向方;而贪常习故之流, 犹且各是师说,恶闻至论;
返回主页 返回
人们的内心是相 通的,没有不同
况乎心理无异,大道不孤
高深的理论
返回主页
返回
夭札
遭疫病而早死。诸如:横夭, 夭横等。
折 杨 《庄子》“大声不入于里耳,折杨、 皇 皇 ,则嗑然而笑。” 华
返回主页
返回

繁体:【騭】 zhì(1)公马。 (2)安定。 (3)阴骘,阴德。 (4)评定;评论。 (5)升。
返回主页
子云:杨雄。
听然:张口笑。
梓:刊印。 本段小结
譬如拯溺救焚,岂待整冠束髮? 况乎心理无異,大道不孤,是书 一出,子云其人必当旦暮遇之, 且将有阐明其意,裨补其疎,使 夭札之民咸登仁寿者。此天下後 世之幸,亦吴子之幸也。若夫 《折杨》、《皇荂》,听然而笑, 《阳春》、《白雪》,和仅数人, 自古如斯。知我罪我,一任当世, 岂不善乎?吴子以为然,遂相与评 骘而授之梓。
返回主页 返回
下 士 闻 道
《老子》“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 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高 明的理论总不为下愚之人所理解, 故而笑之。
返回主页
返回
朴而少文 刘 河 间 的 不 足 论简未畅 方杂不精 承后乏人 下士怪訾 其 学 不 明 其 说 不 行

(贺松其)《温病条辨》序重点句译

(贺松其)《温病条辨》序重点句译

人之所病,病病多;医所病,病方少。

今译:人们担心的是担心疾病多,医生担心的是担心治疗方法少。

亡如世鲜知十之才士,以阙如为耻,不能举一反三,惟务按图索骥。

今译:无奈社会上缺少善于类推有才能的人,把缺而不言当作可耻的事,不能举一反三,只是致力于像按照图纸找骏马一样不知变通。

盖自叔和而下,大约皆以伤寒之法疗六气之疴,御风以絺,指鹿为马,迨试而辄困。

今译:从王叔和以后,大致都是用伤寒的方法治疗六气造成的外感病,这种治法就像用细葛布挡风一样,混淆了伤寒病与温病,等到临床运用就感到行不通了。

世俗乐其浅近,相与宗之,而生民之祸亟矣。

今译:社会上的人喜欢它内容浅显,就一起遵从它,那么百姓的灾祸就频繁了。

肺腑无语,冤鬼夜嗥,二千余年,略同一辙,可胜慨哉!今译:肺腑不能说话,含冤而死的鬼魂在夜间号哭,二千多年以来,情况都大致相同,怎能不令人感慨不已呢!我朝治洽学明,名贤辈出,咸知溯原《灵》、《素》,问道长沙。

今译:我们清朝政治和谐,学术昌明,名医一批批出现,都知道从《灵柩》、《素问》中探求医学的本源,向张仲景的书籍求教。

吾友鞠通吴子,怀救世之心,秉超悟之哲,嗜学不厌,研理务精,抗志以希古人,虚心而师百氏。

今译:我的朋友吴鞠通吴先生,怀有拯救社会的心愿,具有超过一般人悟性的智慧,喜欢学习而不满足,研究理论务必精要,坚持高尚的志向而仰慕古人,虚心地向各位医家学习。

若夫折杨皇华,听然而笑,阳春白雪,和仅数人,自古如斯,知我罪我,一任当世,岂不善乎?今译:《折杨》、《皇荂》这两种通俗的歌曲,人们听了后都会发出会心的微笑,而《阳春》、《白雪》这两种高雅的歌曲,跟着和唱的只有几人,自古如此,了解我怪罪我,完全听任社会,难道不好吗?。

吴鞠通《温病条辫自序》译文

吴鞠通《温病条辫自序》译文
xx
【原文】夫立德立功立言(l),圣贤事也,瑭何人斯,敢以自任
(2)缘瑭十九岁时,父病年余,至于不起,瑭愧恨难名,哀痛欲绝,以为父病不知医,尚复何颜立天地间,遂购方书
(3),伏读于苫块之余
(4),至张长沙“外逐荣势,内忘身命”之论
(5),因慨然弃举子业
(6),专事方术。越四载,犹子巧官病温
(7),初起喉痹,外科吹以冰硼散,喉遂闭,又遍延诸时医治之
【评论】这是吴鞠通为《温病条辨》所写的自序,叙述了他学医的缘起、经历,和著书的宗旨。本文是了解吴鞠通生平的重要资料。
细致地观察他的方法,也不免支离驳杂,大致功和过都有,大概是用心很苦,但学术还不精。又普遍地考察晋唐以来诸贤的议论,不是不珠璧琳琅,但要求一个美备的,就得不到,自此以后凭什么传给后世!我一方面在看病中谋划,一方面用心思考,看了十年,然后有了心得,但不敢轻易地治一个人的病。癸丑年间,都下温疫大流行,各个朋友强烈地要求我治病,大概已经成了坏病,幸存活了数十个人。那些死于世俗医生手中的,不可胜数。呜呼!老百姓有什么罪,不死于病而死于医生,真是有医生还不如没有医生,学医学不精到,就不如不学医。于是我有志采辑历代名贤著述,去掉他们的糟粕,汲取他们的精华,中间附上自己的意思,以及实践验证,合成一本书,名字叫《温病条辨》,但还是不敢轻易落笔。又过了六年,到了戊午年,我的同乡汪瑟庵先生催促我说:
(5)xxxx:
张机,字仲景,汉末著名医学家,建安中官长沙太守,人称“张长沙”。著有《伤寒论》,《金匮玉函要略》(又称《玉函经》)。
(6)举子业:
科举时代称应试的诗文为举业,又称举子业。
(7)犹子:
侄儿。
(8)延:请。(来自)是证:这种疾病的症侯。
(10)xx又可:
明末医学家。著《温疫论》,创立“癘(li)气”病因学说,对丰富温病学内容,促进温病学发展,有很大贡献。

《温病条辨》自序

《温病条辨》自序

《温病条辨》自序夫立德立功立言,圣贤事也,瑭何人斯,敢以自任?缘瑭十九岁时,父病年余,至于不起,瑭愧恨难名,哀痛欲绝,以为父病不知医,尚复何颜立天地间,遂购方书,伏读于苫块之余,至张长沙“外逐荣势,内忘身命”之论,因慨然弃举子业专事方术。

越四载,犹子巧官病温。

初起喉痹,外科吹以冰硼散,喉遂闭,又遍延诸时医治之,大抵不越双解散、人参败毒散之外,其于温病治法,茫乎未之闻也,后至发黄而死。

瑭以初学,未敢妄赞一词,然于是证,亦未得其要领。

盖张长沙悲宗族之死,作《玉函经》,为后世医学之祖,奈《玉函》中之《卒病论》,亡于兵火,后世学人,无从仿效,遂至各起异说,得不偿失。

又越三载,来游京师,检校《四库全书》,得明季吴又可《温疫论》,观其议论宏阔,实有发前人所未发,遂专心学步焉。

细察其法,亦不免支离驳杂,大抵功过两不相掩,盖用心良苦,而学术未精也。

又遍考晋唐以来诸贤议论,非不珠璧琳琅,求一美备者,盖不可得,其何以传信于来兹!瑭进与病谋,退与心谋,十阅春秋,然后有得,然未敢轻治一人。

癸丑岁,都下温疫大行,诸友强起瑭治之,大抵已成坏病,幸存活数十人,其死于世俗之手者,不可胜数。

呜呼!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

因有志采辑历代名贤着述,去其驳杂,取其精微,间附己意,以及考验,合成一书,名曰《温病条辨》,然未敢轻易落笔。

又历六年,至于戊午,吾乡汪瑟庵先生促瑭曰∶来岁己未湿土正化,二气中温厉大行,子盍速成是书,或者有益于民生乎!瑭愧不敏,未敢自信,恐以救人之心,获欺人之罪,转相仿效,至于无穷,罪何自赎哉!然是书不出,其得失终未可见,因不揣固陋,黾勉成章,就正海内名贤,指其疵谬,历为驳正,将万世赖之无穷期也。

【《温病条辨》全文、译文】

【《温病条辨》全文、译文】

【《温病条辨》全文、译文】温病条辨《温病条辨》,清代吴瑭(鞠通)著(1798年),为温病通论著作。

该书在清代众多温病学家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完全独立于伤寒的温病学说体系,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为温病创新理论之一。

在温邪易耗伤阴液思想的指导下,吴鞠通倡养阴保液之法,并拟订了层次分明的温病治法方药体系,故《温病条辨》被称为清代温病学说标志性著作。

自序原病篇卷一·上焦篇•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暑温•伏暑•湿温、寒湿•温疟•秋燥•补秋燥胜气论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暑温伏暑湿温、寒湿温疟秋燥补秋燥胜气论卷二·中焦篇•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暑温、伏暑•寒湿•湿温•秋燥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暑温、伏暑寒湿湿温秋燥卷三·下焦篇•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暑温、伏暑•寒湿•湿温•秋燥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暑温、伏暑寒湿湿温秋燥卷四·杂说•汗论•方中行先生或问六气论•伤寒注论•风论•医书亦有经子史集论•本论起银翘散论•本论粗具规模论•寒疫论•伪病名论•温病起手太阴论•燥气论•外感总数论•治病法论•吴又可温病禁黄连论•风温、温热气复论•治血论•九窍论•形体论汗论方中行先生或问六气论伤寒注论风论医书亦有经子史集论本论起银翘散论本论粗具规模论寒疫论伪病名论温病起手太阴论燥气论外感总数论治病法论吴又可温病禁黄连论风温、温热气复论治血论九窍论形体论卷五·解产难•解产难题词•产后总论•产后三大证论一•产后三大证论二•产后三大证论三•产后瘀血论•产后宜补宜泻论•产后六气为病论•产后不可用白芍辨•产后误用归芎亦能致螈论•产后当究奇经论•下死胎不可拘执论•催生不可拘执论•产后当补心气论•产后虚寒虚热分别论治论•保胎论一•保胎论二解产难题词产后总论产后三大证论一产后三大证论二产后三大证论三产后瘀血论产后宜补宜泻论产后六气为病论产后不可用白芍辨产后误用归芎亦能致螈论产后当究奇经论下死胎不可拘执论催生不可拘执论产后当补心气论产后虚寒虚热分别论治论保胎论一保胎论二卷六·解儿难•解儿难题词•儿科总论•俗传儿科为纯阳辨•儿科用药论•儿科风药禁•痉因质疑•湿痉或问•痉有寒热虚实四大纲论•小儿痉病螈病共有九大纲论•小儿易痉总论•痉病螈病总论•六气当汗不当汗论•疳疾论•痘证总论•痘证禁表药论•痘证初起用药论•治痘明家论•痘疮稀少不可恃论•痘证限期论•行浆务令满足论•疹论•泻白散不可妄用论•万物各有偏胜论•草木各得一太极论解儿难题词儿科总论俗传儿科为纯阳辨儿科用药论儿科风药禁痉因质疑湿痉或问痉有寒热虚实四大纲论小儿痉病螈病共有九大纲论小儿易痉总论痉病螈病总论六气当汗不当汗论疳疾论痘证总论痘证禁表药论痘证初起用药论治痘明家论痘疮稀少不可恃论痘证限期论行浆务令满足论疹论泻白散不可妄用论万物各有偏胜论草木各得一太极论。

温病条辨原文翻译

温病条辨原文翻译

温病条辨原文翻译温病条辨原文翻译《温病条辨》为清代吴鞠通所著,是一部温病学专著。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温病条辨原文翻译,欢迎阅读和参考!温病条辨原文翻译从前,淳于公说过:“一般人担心的问题,是担心病多;医生担心的问题,是担心治病的方法少。

”病多而治病方法少的疾病,没有比温病更突出的了。

什么原因呢?六气之中,君火、相火不用说了,风、湿与燥没有不同时夹杂有温的,只有寒同温相反,然而被寒邪伤害的人一定患热证。

天下的病哪有比温病更多的呢?记载和论述方剂的书是从张仲景开始的。

张仲景的书专门论述伤寒,但这只是六气之中的一种啊!其中有同时论说到风的,也有同时论说到温的,可是所讲的风,是寒中的风,所讲的温,是寒中的温,因为他的书本来就是论述伤寒的呀!其余五气一概没有涉及,因此后代也没有传下来。

即使这样,然而创作的人称作圣人,阐述的人叫做贤明的人,学习的人果真能彻底究明他们的文章,通晓他们的文义,变化和推行有关的理论和治法,用它们来治六气所造成的疾病是可以的,用它们来治疗内伤也是可以的。

无奈社会上很少有善于触类旁通的、以缺少治疗六气致病方法为可耻的、有才识的医生,而大都不能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地去类推,只是拘泥不变地像按照图样去寻求好马一样地就伤寒而论伤寒。

自从王叔和以后,医生们大约都用治伤寒的方法治疗六气造成的疾病,这样做,好比用细葛布挡风,指鹿为马地混淆了伤寒、温病的'界限,到治疗时立即失败,也就知道他们的医术粗疏了。

因为这个原因,他们就仍旧袭用原来的方剂,稍微改变药味,冲和、解肌等方剂就纷纷地出现于记载。

到陶华的《伤寒六书》出现,于是竟然用臆造的治伤寒的方法治疗六气造成的所有疾病了。

不仅仅对张仲景没有讲到的内容未能阐发新的义理,就连张仲景已写定的书也都遭到了篡改。

一般人喜欢《伤寒六书》内容浅近,共同宗法它,而人民的祸害就频繁了。

又有一个叫吴又可的,编著《瘟疫论》,其中的方剂本来是治疗特定时期发生的流行性疾病的,但是一般的人错误地用它治疗平常时候发生的温热病。

《温病条辨》叙—中医医古文课件

《温病条辨》叙—中医医古文课件
返回主页
《温病条辨》作者 吴塘(1758-1836), 字鞠通,清代著名 温病学家。其书完 稿于1798年,出版 于1813年。采前人 温病论述,并个人 临诊经验,以三焦 立论,集多个温病 名方,诸如:桑菊 饮、安宫牛黄丸等。
返回主页


于:介词, 比……更
昔淳于公有言:人之所病, 病病多;医之所病,病方少。夫 病多而方少,未有甚於温病者矣。 何也?六气之中,君相二火无论已, 风溼与燥无不兼温,惟寒水与温 相反,然伤寒者必病热。天下之 病孰有多於温病者乎?方书始於仲 景。仲景之书专论伤寒,此六气 中之一气耳。其中有兼言风者, 亦有兼言温者,然所谓风者,寒 中之风,所谓温者,寒中
返回主页
三年(1818)升礼部尚书,道光五年(1825) 升协办大学士。精于教育,任祭酒时,选 《成均课士录》,教学生“立言以义法, 力戒摹拟剽窃之习”。做学政时,制定 《学约》“辨途、端本、敬业、裁伪、自 立”五则以训示学生。与学生讲话,谆谆 如父兄之于子弟,士风为之一变。为人风 裁严峻,立朝无所亲附。出入内廷,百官 见之莫不肃然。其著作后人辑为《实事求 是斋集》。立朝30年,以文章品谊闻于天 下,被誉为“正人”。卒谥文端。
返回主页
返回
阙如 《论语•子路》“君子于其所不知,
盖阙如也。”
返回主页
返回
按图索骥
按照图样寻找良马,比喻拘泥 不知变通。
返回主页 返回
重 点 词:已、亡如、知十、阙如、按图索骥。 内 句:人之所病,病病多;医所病,病方少。 容 今译:人们担心的是担心疾病多,医生担心的是担心治疗
返回主页
墨守:拘泥。 庶几:几乎。 镫:同“灯”。 疎:同“疏”。 訾:诋毁。 刘河间的不足 发表:发汗解表。

《温病条辨》叙(原文+译文)

《温病条辨》叙(原文+译文)
自从王叔和以后,医家们大体上都是用治疗伤寒的方法来通治六气造成的疾病的,这就犹如用葛布抵挡风寒,方法实属不当;又好比指鹿为马,混淆了伤寒和温病的不同。等到一经使用就行不通时,也才知道了他们自己医术的浅陋。于是就仍然沿用旧有的方剂,只是稍微改变一下药物的组成,结果冲和汤、解肌汤等方剂就纷纷地被记载了下来。到了陶华的《伤寒六书》这部书问世后,就竟然用臆造的治疗伤寒的方法来治疗天下的六气造成的疾病。不仅是张仲景的书中没有讲出的内涵没能被阐发明白,连张仲景已经写定的书也全都遭到了窜改。世上的俗医们喜欢它浅显易懂,一起尊奉它,可是百姓的灾祸就多了。又有吴又可,写有《温疫论》,其中的方剂本来是治疗一定时期的季节性流行病的,但世上的俗医们却错误地用以治疗任何一个时节中都会发生的温热病。最后象方中行、喻嘉言等先生,虽然把温病列到了伤寒之外,但治法却最终没有脱离伤寒的范围。只有金朝的刘河间守真先生,独独通晓热病,超过了众多的医家。他所写成的《河间六书》,分为三焦论述治则,而不是死守六经辨证的纲领,差不多就像黑暗房间的一盏明灯,是一位中流砥柱般的堪当大任、独撑危局的人物。可惜他质朴而缺少文才,他的理论简略而且不够通畅,他的方剂有时也显得杂乱而不够精炼,继承他的学术的后世学者又不能阐明他的思想,弥补他的疏漏,同时下等智慧的人象张景岳之流的医生在听到了他的高明理论以后,还在责怪而且诋毁他。于是他的学说就不能发扬光大、也不能推行开来。至于世上的俗医们遇到了温热病,则是无不首先发汗解表,夹杂着用消食导滞的方法治疗,接着就猛用攻下之药,或者乱用温补之药,轻病患者因此加重,重病患者因此死亡。侥幸避免了灾祸就自己吹嘘自己的功劳,造成了死亡却闭口不提自己的过错。即使病人也只知道自己已是病入膏肓难以挽救了,却不明白是药物害了人。这些欺世盗名的方法,父亲把它传给儿子,师傅把它传给徒弟,整个世上都是这种风气,牢固得不能打破。肺腑不会说话,被误治而死的冤鬼在夜半号哭,两千多年以来,大致走的就是这同一条路子,能够让人感慨得尽吗!

温病条辨叙

温病条辨叙
盖自叔和而下,大约皆以伤寒之法疗六气之疴,御风以絺,指鹿为马,迨试而辄困,亦知其术之疏也。因而沿习故方,略变药味,冲和、解肌诸汤,纷然著录。至陶氏之书出,遂居然以杜撰之伤寒,治天下之六气。不独仲景之书所未言者,不能发明,并仲景已定之书,尽遭窜易。世俗乐其浅近,相与宗之,而生民之祸亟矣!又有吴又可者,著《瘟疫论》,其方本治一时之时疫,而世误以治常候之温热。最后若方中行、喻嘉言诸子,虽列温病于伤寒之外,而治法则终未离乎伤寒之中。惟金源刘河间守真氏者,独知热病,超出诸家,所著《六书》,分三焦论治,而不墨守六经,庶几幽室一灯,中流一柱。惜其人朴而少文,其论简而未畅,其方时亦杂而不精。承其后者又不能阐明其意,裨补其疏。而下士闻道,若张景岳之徒,方且怪而訾之。于是其学不明,其说不行。而世之俗医,遇温热之病,无不首先发表,杂以消导,继则峻投攻下,或妄用温补,轻者以重,重者以死。幸免则自谓己功,致死则不言己过,即病者亦但知膏盲难挽,而不悟药石杀人。父以授年,略同一辙,可胜慨哉!
我朝治洽学明,名贤辈出,咸知溯原《灵》、《素》,问道长沙。自吴人叶天士氏《温病论》、《温病续论》出,然后当名辨物。好学之士,咸知向方;而贪常习故之流,犹且各是师说,恶闻至论;其粗工则又略知疏节,未达精旨,施之于用,罕得十全。吾友鞠通吴子,怀救世之心,秉超悟之哲,嗜学不厌,研理务精,抗志以希古,虚心而师百氏。病斯世之贸贸也,述先贤之格言,摅生平之心得,穷源竟委,作为是书。然犹未敢自信,且惧世之未信之也,藏诸笥者久之。予谓学者之心,固无自信时也。然以天下至多之病,而竟无应病之方,幸而得之,亟宜出而公之。譬如拯溺救焚,岂待整冠束髫况乎心理无异,大道不孤,是书一出,子云其人,必当旦暮遇之,且将有阐明其意,裨补其疏,使天札之民,咸登仁寿者,此天下后世之幸,亦吴子之幸也。若夫折杨皇荂,听然而笑,阳春白雪,和仅数人,自古如斯。知我罪我,一任当世,岂不善乎吴子以为然,遂相与评骘而授之梓。

《温病条辨》原文加释义(41页)

《温病条辨》原文加释义(41页)

《温病条辨》原文加释义(41页)《温病条辨》《温病条辨》为清代著名医学家吴瑭(字配珩,号鞠通)所著。

全书分为七卷,以“卷一·上焦篇”、“卷二·中焦篇”、“卷三·下焦篇”为核心。

本书原文选自清·问心堂刻本,共94条,其中必须背诵的37条,必须熟读的57条。

吴氏以《内经》对三焦的论述为依据,汇集历代医家精华,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创立了温病三焦辨治纲领,并将三焦辩证与卫气营血辩证一炉而冶,相辅而行,完善了温病的辩证论治体系。

备受后世医家推崇,被誉为“治温之津梁”。

是学习温病学的必读之书。

卷一·上焦篇【原文】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

(1)【释义】本条论述温病的病种。

吴鞠通在本条之按语中云:“诸家论温,有顾此失彼之病,故是编首揭诸温之大纲,而名其书曰《温病条辨》”。

可见,吴氏此条意在指明温病的病种,明确四时各种温病病名的概念,做为温病辨治的大纲。

本条提出的温病病名共有9种,关于每种温病的概念,吴氏在本条分注中云:“风温者,初春阳气始开,厥阴行令,风夹温也。

温热者,春末夏初,阳气弛张,温盛为热也。

温疫者,厉气流行,多兼秽浊,家家如是,若役使然也。

温毒者,诸温夹毒,秽浊太甚也。

暑温者,正夏之时,暑病之偏于热者也。

湿温者,长夏初秋,湿中生热,即暑病之偏于湿者也。

秋燥者,秋金燥烈之气也。

冬温者,冬应寒而反温,阳不潜藏,民病温也。

温疟者,阴气先伤,又因于暑,阳气独发也”。

本条所述9种温病的名称,至今仍多沿用。

其中“温热”之名,一般认为即今所称之“春温”,是发于春季,初起即以里热为主的温病。

【原文】太阴之为病,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者,名曰温病。

(3)【释义】本条论述太阴温病的临床表现。

“太阴之为病”,是指上焦温病中的太阴病,其病变部位在手太阴肺系。

吴鞠通《温病条辫自序》译文

吴鞠通《温病条辫自序》译文

吴鞠通《温病条辫·自序》翻译【原文】夫立德立功立言(l),圣贤事也,瑭何人斯,敢以自任(2)缘瑭十九岁时,父病年余,至于不起,瑭愧恨难名,哀痛欲绝,以为父病不知医,尚复何颜立天地间,遂购方书(3),伏读于苫块之余(4),至张长沙“外逐荣势,内忘身命”之论(5),因慨然弃举子业(6),专事方术。

越四载,犹子巧官病温(7),初起喉痹,外科吹以冰硼散,喉遂闭,又遍延诸时医治之(8),大抵不越双解散、人参败毒散之外,其于温病治法,茫乎未之闻也,后至发黄而死。

瑭以初学,未敢妄赞一词,然于是证(9),亦未得其要领。

盖张长沙悲宗族之死,作《玉函经》,为后世医学之祖,奈《玉函》中之《卒病论》,亡于兵火,后世学者,无从仿效,遂至各起异说,得不偿失。

又越三载,来游京师,检校《四库全书》,得明季吴又可《温疫论》(10),观其议论宏阔,实有发前人所未发,遂专心学步焉。

细察其法,亦不免支离驳杂,大抵功过两不相掩,盖用心良苦,而学术未精也。

又遍考晋唐以来诸贤议论,非不珠璧琳琅,求一美备者,盖不可得,其何以传信于来兹(11)!瑭进与病谋,退与心谋,十阅春秋,然后有得,然未敢轻治一人。

癸丑岁,都下温疫大行,诸友强起瑭治之,大抵已成坏病,幸存活数十人。

其死于世俗之手者,不可胜数。

呜呼!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

因有志采辑历代名贤著述,去其驳杂,取其精微,间附己意,以及考验,合成一书,名曰《温病条辨》,然未敢轻易落笔。

又历六年,至于戊年(12),吾乡汪瑟庵先生促瑭曰(l3):“来岁己未湿土正化(l4),二气中温厉大行,子尽速成是书,或者有益于民生乎!”瑭愧不敏,未敢自信,恐以救人之心,获欺人之罪,转相仿效,至于无穷,罪何自赎哉!然是书不出,其得失终未可见,因不揣固陋(15),黾勉成章(l6),就正海内名贤,指其疵谬,历为驳正,将万世赖之无穷期也。

淮阴吴瑭自序。

【注释】(l)立德:树立德业。

温病条辨序

温病条辨序

字: 溯、秉禀、 华。
返回主页
返回
吾友鞠通吴子,怀救世之心,秉超悟之哲,嗜 学不厌,研理务精,抗志以希古人,虚心而师百氏。
今译:我的朋友吴鞠通吴先生,怀有拯救社会的心愿,具有超过一 般人悟性的智慧,喜欢学习而不满足,研究理论务必精要,坚持高 尚的志向而仰慕古人,虚心地向各位医家学习。
若夫折杨皇华,听然而笑,阳春白雪,和仅数 人,自古如斯,知我罪我,一任当世,岂不善乎?
法不当,徒劳无效。
返回主页
返回

(1)副词。表示时间,相当 于“急”、“赶快”。 (2)急躁。 (3)紧迫;紧急。
亟 qì
副词。屡次;一再。
返回主页
返回
吴 又 可 与 温 疫 论
吳有性,字又可,約生活于16世紀80年 代至17世紀60年代,江蘇吳縣人,明末清初 著名醫學家,為溫病學派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喻 嘉 言
明末清初伤寒学医家。名昌 ,字嘉 言。著有《医门法律》、《寓意草》、 《尚论篇》。
返回主页
返回
刘河间 金代医学家。名完素, 字守真。 河北河间县人, 号河间居士,故人称刘河 间。金元四大家之首,寒 凉派的创始人,温病学的 奠基人之一。
返回主页
返回
中 流 一 柱
黄河三门峡 出口有三座 石岛顶住黄 河的激流, 从北而南称 为梳妆台、 炼丹炉和砥柱石。砥柱石是成语「中 流砥柱」的出处。中流一柱即中流砥 柱。喻担当重任,支撑危局的人。
返回主页
《温病条辨》作者 吴塘(1758-1836), 字鞠通,清代著名 温病学家。其书完 稿于1798年,出版 于1813年。采前人 温病论述,并个人 临诊经验,以三焦 立论,集多个温病 名方,诸如:桑菊 饮、安宫牛黄丸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朝治洽学明,名贤辈出,咸知溯原《灵》、《素》,问道长沙。自吴人叶天士氏《温病论》、《温病续论》出,然后当名辨物。好学之士,咸知向方;而贪常习故之流,犹且各是师说,恶闻至论;其粗工则又略知疏节,未达精旨,施之于用,罕得十全。吾友鞠通吴子,怀救世之心,秉超悟之哲,嗜学不厌,研理务精,抗志以希古,虚心而师百氏。病斯世之贸贸也,述先贤之格言,摅生平之心得,穷源竟委,作为是书。然犹未敢自信,且惧世之未信之也,藏诸笥者久之。予谓学者之心,固无自信时也。然以天下至多之病,而竟无应病之方,幸而得之,亟宜出而公之。譬如拯溺救焚,岂待整冠束髫?况乎心理无异,大道不孤,是书一出,子云其人,必当旦暮遇之,且将有阐明其意,裨补其疏,使天札之民,咸登仁寿者,此天下后世之幸,亦吴子之幸也。若夫折杨皇荂,听然而笑,阳春白雪,和仅数人,自古如斯。知我罪我,一任当世,岂不善乎?吴子以为然,遂相与评骘而授之梓。
《温病条辨》叙
江廷珍
昔淳于公有言:人之所病,病病多;医之所病,病方少。夫病多而方少,未有甚于温病者矣!何也?六气之中,君相两火无论已,风湿与燥无不兼温,惟寒水与温相反,然伤寒者必病热。天下之病,孰有多于温病者乎?方书始于仲景。仲景之书专论伤寒,此六气中之一气耳。其中有兼言风者,亦有兼言温者,然所谓风者,寒中之风,所谓温者,寒中之温。以其书本论伤寒也。其余五气,概末之及,是以后世无传焉。虽然,作者谓圣,述者谓明。学者诚能究其文,通其义,化而裁之,推而行之,以治六气可也,以治内伤可也。亡如,世鲜知十之才士,以阙如为耻,不能举一反三,惟务按图索骥。
盖自叔和而下,大约皆以伤寒之法疗六气之疴,御风以絺,指鹿为马,迨试而辄困,亦知其术之疏也。因而沿习故方,略变药味,冲和、解肌诸汤,纷然著录。至陶氏之书出,遂居然以杜撰之伤寒,治天下之六气。不独仲景之书所未言者,不能发明,并仲景已定之书,尽遭窜易。世俗乐其浅近,相与宗之,而生民之祸亟矣!又有吴又可者,著《瘟疫论》,其方本治一时之时疫,而世误以治常候之温热。最后若方中行、喻嘉言诸子,虽列温病于伤寒之外,而治法则终未离乎伤寒之中。惟金源刘河间守真氏者,独知热病,超出诸家,所著《六书》,分三焦论治,而不墨守六经,庶几幽室一灯,中流一柱。惜其人朴而少文,其论简而未畅,其方时亦杂而不精。承其后者又不能阐明其意,裨补其疏。而下士闻道,若张景岳之徒,方且怪而訾之。于是其学不明,其说不行。而世之俗医,遇温热之病,无不首先发表,杂以消导,继则峻投攻下,或妄用温补,轻者以重,重者以死。幸免则自谓己功,致死则不言己过,即病者亦但知膏盲难挽,而不悟药石杀人。父以授子,师以传弟,举世同风,牢不可破。肺腑无语,冤鬼夜嗥,二千余年,略同一辙,可胜慨哉!
嘉庆十有七年(公元1Biblioteka 12年)壮月既望,同里愚弟汪廷珍谨序。
{汪廷珍(公元1757~1827年),字瑟庵,山阳(今江苏淮安)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端。著有《实事求是斋诗文集》。}
《〈温病条辨〉叙》译文
从前淳于意先生说过这样的话:人们担忧的事情,是担忧疾病多;而医生担忧的事情,是担忧治病的方法少。病种多而治病的方法少的情况,没有比温病更突出的了。为什么呢?六气之中,君火和相火造成的疾病不用说了,风邪、湿邪和燥邪造成的疾病没有不兼有温热证候的,只有寒邪造成的疾病跟温热病相反,但是被寒邪所伤的病人一定患有温热的证候,那么,天下的疾病有哪一类比温病更多呢?!医方书是从张仲景开始有的。张仲景的书是专门论述被寒邪所伤的疾病的,这寒邪只是六气中的一种气罢了。其中有同时谈论风邪的内容,也有同时谈论温邪的内容,但是其中所谈的风邪,是寒邪中的风邪;所谈的温邪,是寒邪中的温邪:因为该书本来就是论述被寒邪所伤的疾病的。其余五气,一概没有涉及它们,因此后世没有对它们的传述。即使这样,医方书的开创者张仲景被称为圣人,阐述张仲景书的人也被称为贤明之人。学医的人们如果真的能够研究该书的文字,弄通其中的意义,灵活地加减变通其中的方剂(理法?),推广并且实行它们,那么用来治疗六气造成的疾病是可以的,用来治疗内伤造成的疾病也是可以的。无奈世上缺少才智超群的杰出人物和把医学的缺漏当作令人感到耻辱的精神,一般的医生又不能够举一反三,只是致力于像照着相马图经去寻求骏马的愚人那样套用该书,拘泥而不知变通。
自从王叔和以后,医家们大体上都是用治疗伤寒的方法来通治六气造成的疾病的,这就犹如用葛布抵挡风寒,方法实属不当;又好比指鹿为马,混淆了伤寒和温病的不同。等到一经使用就行不通时,也才知道了他们自己医术的浅陋。于是就仍然沿用旧有的方剂,只是稍微改变一下药物的组成,结果冲和汤、解肌汤等方剂就纷纷地被记载了下来。到了陶华的《伤寒六书》这部书问世以后,就竟然用臆造的治疗伤寒的方法来治疗天下的六气造成的疾病。不仅是张仲景的书中没有讲出的内涵没能被阐发明白,连张仲景已经写定的书也全都遭到了窜改。世上的俗医们喜欢它浅显易懂,一起尊奉它,可是百姓的灾祸就多了。又有吴又可,写有《温疫论》,其中的方剂本来是治疗一定时期的季节性流行病的,但世上的俗医们却错误地用以治疗任何一个时节中都会发生的温热病。最后象方中行、喻嘉言等先生,虽然把温病列到了伤寒之外,但治法却最终没有脱离伤寒的范围。只有金朝的刘河间守真先生,独独通晓热病,超过了众多的医家。他所写成的《河间六书》,分为三焦论述治则,而不是死守六经辨证的纲领,差不多就像黑暗房间的一盏明灯,是一位中流砥柱般的堪当大任、独撑危局的人物。可惜他质朴而缺少文才,他的理论简略而且不够通畅,他的方剂有时也显得杂乱而不够精炼,继承他的学术的后世学者又不能阐明他的思想,弥补他的疏漏,同时下等智慧的人象张景岳之流的医生在听到了他的高明理论以后,还在责怪而且诋毁他。于是他的学说就不能发扬光大、也不能推行开来。至于世上的俗医们遇到了温热病,则是无不首先发汗解表,夹杂着用消食导滞的方法治疗,接着就猛用攻下之药,或者乱用温补之药,轻病患者因此加重,重病患者因此死亡。侥幸避免了灾祸就自己吹嘘自己的功劳,造成了死亡却闭口不提自己的过错。即使病人也只知道自己已是病入膏肓难以挽救了,却不明白是药物害了人。这些欺世盗名的方法,父亲把它传给儿子,师傅把它传给徒弟,整个世上都是这种风气,牢固得不能打破。肺腑不会说话,被误治而死的冤鬼在夜半号哭,两千多年以来,大致走的就是这同一条路子,能够让人感慨得尽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