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文献综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

论文(设计)题目The Cultivation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

English Teaching

学院外国语学院

学生姓名翁倩学号 0093941

专业英语(经贸) 届别 2013届

指导教师史希平职称副教授

完成日期二○一二年十二月二十日

文献综述

前言

本毕业论文的题目是《在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随着中国与世界接触越来越紧密,经济往来、文化碰撞越来越频繁的状况下,跨文化交际能力越来越趋向成为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本文对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很具有必要性。

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文献,通过图书、网络等各种方法、手段来搜集资料,对本课题的研究有了更深刻的认知。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是为了推动我国英语教学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方面的进一步发展。

正文

1.国外研究现状

跨文化交际是由美国文化人类学家Edward T. Hall出版的The Silent Language中首次提出的,标志着跨文化交际学的诞生。跨文化交际是指来自两个或多个不同文化中的个人之间的交际。国外跨文化交际研究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文化教学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分割阶段,依附阶段以及有机结合阶段。

1.1分割的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

1880年,法国教育家Gouin在他的著作The Art of Teaching and Studying Language中讨论了文化的重要性(胡文仲等,1997:30)。两年后,该书的英文版问世,并迅速在英美两国推广。在书中,作者传递了一个这样的信息:文化教学可以通过使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在常规课程中得以实施。这是西方第一部阐述文化教学重要性的理论著作。

20世纪初,语言教学界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著书立说,阐释文化因素对语言教学的重要性。1900年美国现代语言学会起草的一份题为“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f Twelve”的报告,第一次提出欧洲文化应作为语言教学的一部分(陈申,1999:9)。1918年,一个由首相指定的英国国家委员会起草了一份题为“现代学习”的报告,该报告对文化因素尤其强调,建议将语言学习置身于文化情景中(胡文仲等,1997:30)。

在二战期间,受到纳粹主义的影响,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完全成为一种陪衬,目的是使学生认同德国文化。这个阶段的外语教学以文学欣赏为主要目的,文化知识只是作为背景知识介绍给学生,文化教学只是外语教学的一种补充。

1.2文化教学依附于语言教学

二战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一些成果被运用到语言教学中,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相结合的思想逐渐被提上议事日程。

1972年和1988年美国东北外语教学会议(NECTFL)举行了两次以文化教学为主题的研讨会,会议就文化教学对于外语教学和外语学习者的重要意义达成了共识。(张红玲,2007: 161)。越来越多的外语教学界人士认为了解外国文化和进行文化比较是语言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并从不同角度对文化教学进行探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者包括:Robert Lado (1957), Edward T. H (1959, 1966, 1976), Howard L. Nostrand (1977)等。

此阶段的文化教学相较上一阶段进了一大步,但是这两个阶段都把文化作为知识处理,把文化看作是相对固定不变的可积累,可分类、可教可学的“事实”,把文化知识的学习作为语言学习的手段,文化教学知识依附语言教学,没有确立自己的独立地位。

1.3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有机结合

随着英语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并呈现出世界性、国际性通用语言的特征,英语所代表的不再是狭隘的的英美文化。此外,随着跨文化交际学在美国的兴起,越拉越多的研究者意识到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事实,而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这一阶段,学者们一直认为文化教学应该与语言教学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Kramsch (1998: 3)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归纳为:语言表达文化现实;语言体现文化现实;语言象征文化现实。在她看来,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文化是语言教学的核心,不能将文化简单地看作信息或事实,也不应当把外语教学中的文化视为附加在听说读写后的第五种技能。这一阶段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一样,既是教学手段又是教学目的,两者实现了有机结合。

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起步较晚。上世纪80年代学者开始关注这个领域,到90年代我国学者开始撰写和编辑跨文化交际学研究著作,并有大量的论文发表。在外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已经有一定的历史了,但是文化教学的方式,内容和作用在历史发展的各阶段有明显的差异。最初人们是通过文学作品将文化引入外语课堂教学的,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了解目的语的文化信息。到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受Hymes 等人的交际能力观的影响,外语教学的目的发展为如何提

高学习者的交际能力,并明确地把文化列为教学的内容。在这两个阶段,文化教学总处于次要甚至可有可无的位置。随着跨文化交际学的兴起,人们开始意识到语言教学必须和文化教学有机结合。

为了能准确掌握现今我国跨文化交际领域中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笔者对2005年—2009年近5年间我国外语界在跨文化交际领域中的研究状况进行回顾总结,试图在此基础上肯定成绩,指出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笔者展望了未来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发展前景。

2.1侧重于理论探索的研究成果

胡文仲(2005)通过我国学术期刊发表的跨文化交际论文与同一时期美国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发表的论文相比,发现我国刊物上基于实证研究的跨文化交际论文较少。对此作者呼吁我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者大力加强实证研究。刘宏(2005)将对外俄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结合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探讨空缺现象与文化观念、文化观念圈之间的关系。高永晨(2005)认为文化移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系统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它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的质量、效果和进程。充分认识文化移情能力的价值,有意识地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文化移情能力对于跨文化交际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雷买力(2006)强调母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平台和桥梁的作用,提出只有加强母文化自身和其英语表达的研究才能使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期占据其应有的地位。韩海燕(2008)提出在“全球化时代”下成功的跨文化交际必须掌握四种能力要素:语言的文化表达能力、语言的文化认知能力、语言的文化感悟能力和语言的文化思维能力。代礼胜(2009)在研究跨文化认知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相互关系基础上认为: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外语教师应当培养交际者的多元文化意识和语境认知能力构建一种动态的、相互适应的跨文化交际模式,这样才能顺利实现跨文化交际目的。

2.2侧重于理论联系实践的成果

有些研究者利用实证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如高永晨(2006)以苏州大学英语“更高要求”班级的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证调查为佐证,揭示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本对策。李媛,范捷平(2007)通过对中国大学生出国前后对异文化“模式固见”的认同状况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模式固见”具有相对固态性和变异性,直接接触并未消解大部分的“模式固见”,反而强化了部分“模式固见”并产生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