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社会科学研究范式(1)范文

合集下载

社会科学研究论文范文分享

社会科学研究论文范文分享

社会科学研究论文范文分享社会科学研究是一门探索人类社会现象,探讨社会问题的学科。

论文作为重要的学术交流方式,对于创新研究和学术成果的展示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为大家分享一篇社会科学研究论文的范文,以供参考。

一、引言社会科学研究从广义上讲,是关于社会问题的探索和分析,其目的在于增进我们对人类社会行为和社会结构的理解。

在现代社会科学研究中,理论和实证方法一直是主要的研究手段。

本文旨在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内容进行介绍和分析,以期为社会科学研究者提供参考。

二、社会科学研究方法1. 理论框架在进行社会科学研究时,选择适当的理论框架是十分重要的。

理论框架能够为研究提供核心观点和基本思路,是研究的基础。

例如,以社会学研究为例,可以选择功能主义理论、冲突理论、交互理论等不同的理论框架,以解释社会现象背后的动态和关系。

2. 研究设计社会科学研究的研究设计需要合理规划,以确保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关于研究对象的选择、数据收集方法的确定、研究样本的确定等都需要在研究设计阶段进行详细考虑。

例如,对于社会学调查研究,可以选择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法进行数据收集,以获取目标人群的集体行为和态度。

三、社会科学研究内容1. 社会问题研究社会科学研究的核心是解决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例如城市化、教育不公、贫富差距等。

社会科学研究要关注这些社会问题,并在理论和实证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2. 社会变迁与发展社会变迁和发展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社会在漫长的历史中发生了许多重大变革,例如工业革命、信息革命等。

社会科学研究不仅要关注变迁的现象本身,还要深入探讨其原因和影响。

四、结论社会科学研究是一个广阔而有挑战性的领域,其具体内容和方法因学科而异。

本文以社会科学研究为例,介绍了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内容。

希望本文能够对广大社会科学研究者提供一些有用的参考和借鉴,推动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

总结起来,社会科学研究涉及到研究方法的选择和研究内容的探索。

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范式

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范式

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范式The study of social science methodology encompasses various research paradigms and approaches, each with its own strengths and limitations. 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研究涵盖了各种研究范式和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其优势和局限性。

From a positivist perspective, the emphasis is on objectivity, quantification, and the use of scientific methods to study social phenomena. 从实证主义的角度来看,重点在于客观性、量化和利用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现象。

On the other hand, the interpretivist approach focuses on understanding the subjective meanings and interpretations of individuals and groups,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ce of context an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另一方面,解释主义方法注重理解个体和群体的主观意义和解释,强调背景和社会现实的建构的重要性。

Critical theory, on the other hand, seeks to uncover and critique the power dynamics and social inequalities that underlie social structuresand institutions. 另一方面,批判理论试图揭示和批判社会结构和制度下潜藏的权力动态和社会不平等。

社会科学范式探究论文

社会科学范式探究论文

社会科学范式探究论文关键词范式社会科学范式范式结构科学哲学历史主义学派认为,科学知识进步增长的基本单元不是具体理论,而是“一般理论”或“伟大的理论”。

为此库恩在本世纪六十年代提出了“科学范式”的概念和思想,七十年代,拉卡托斯提出了“科学研究纳方法论”理论,劳丹提出了“研究传统”的概念。

现代西方科学哲学主要研究对象是自然科学,但我认为,若奖“范式”的思想观点扩展至社会科学领域,它对于社会科学也同样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价值。

科学进步和知识增长问题是现代科学哲学的重要主题。

库恩认为科学进步是常规时期和革命时期交替出现的过程,其中核心的概念是科学范式。

“范式”(Pardign)原意是指语法中词形的变化规则,可引伸为模式、模型、范例等意思。

库恩对范式有许多解释。

英国的玛斯特曼认为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至少以二十一种不同的意思在使用范式,这二十一种含义可分析为三种主要意思:(1)形而上学范式或元范式:范式是一种信念、一种有效的形而上学的思辩、一个新的观察方式、一个指引感觉本身的有条理的原则,是某种决定广大实际领域的东西等等。

(2)社会学范式:范式是一个普遍承认的科学成就,象一个公认的法律判决等。

(3)人工范式或工具范式:范式是教科书或经典著作,是一些供给的工具等等[1]。

拉卡托斯认为,科学总是以研究纲领的形式向前发展。

研究纲领由三部分组成:(1)“硬核”。

“硬核”是相对稳定的,是作为研究纲领未来发展基础的最普遍的基本假设和基本原理;(2)保护带。

硬核外部是柔韧多变的保护带,它是由各种辅助假设构成,遇到反常时可通过调整保护带以保护硬核;(3)方法论规则。

包括反面助发现法和正面助发现法。

反面助发现法告诉我们应当避免哪些研究途径,禁止将矛头对准硬核。

正面助发现法体现长期研究方针,提示、暗示如何改变、发展该研究纲领的“可反驳”的保护带。

正面助发现法还提出一个纲领,此纲领开列一系列模拟实在的越来越复杂的模型,科学家遵循这个模型进行研究。

社会科学研究的范式

社会科学研究的范式

社会科学研究的范式我在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里闯荡了好一阵子,这社会科学研究的范式啊,可是个很值得探讨的事儿。

我有个学术伙伴叫阿华,有一次我们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我就跟他说:“阿华,你说这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到底是咋回事呢?感觉有点抽象。

”阿华推了推眼镜,一脸认真地说:“你可别小瞧它。

这范式就像是我们探索社会现象的地图,不同的范式有不同的视角和方法。

比如说实证主义范式,那就是讲究用数据说话,就像侦探找证据一样,通过大量的调查、统计,来验证某个社会理论。

我之前参与过一个关于城市居民消费习惯的研究,那就是按照实证主义范式来的,我们发了好多问卷,收集了各种各样的数据,然后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那过程虽然枯燥,但看到最后的成果,就觉得挺有成就感,就像在黑暗中摸索许久,终于找到了宝藏。

”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又问:“那还有其他范式吗?”阿华眼睛一亮,兴奋地说:“当然有啦。

像诠释学范式,这个就侧重于理解和解释。

就好比我们读一本小说,不是去统计里面有多少个字词,而是去体会作者的意图、人物的情感。

在研究一些文化现象的时候,诠释学范式就很有用。

我有个朋友研究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他就深入到那个民族的生活中,跟他们聊天,听他们讲故事,去感受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这就是诠释学范式的应用。

”这时候,旁边的阿丽也凑过来了,她扎着马尾辫,看起来很精神。

阿丽说:“那这些范式有没有什么局限性呢?”阿华沉思了一下说:“那肯定有。

实证主义范式有时候会过于注重数据,而忽略了一些难以量化的因素,就像只看到了树木,没看到森林里的小动物和花草。

而诠释学范式呢,主观性比较强,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就像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所以在实际研究中,有时候我们还得综合运用多种范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我曾经尝试在一个社会变迁的研究里,既用了实证数据,又结合了诠释学的理解,那可真是个挑战,但也让研究更全面了。

”我听着阿华的话,看着周围书架上一排排的社会科学书籍,仿佛看到了不同的研究者们在不同的范式下辛勤耕耘,就像一群农民在不同的田地里播种,都期待着收获丰硕的成果。

社会科学研究的客观性与价值性范式

社会科学研究的客观性与价值性范式
的基础是经验 归纳,科学的任务在于从经验上验证或作出预测, 因而强调经验操作研究。 ④坚持价值中立原则。认为研究者在他们的研究工 作中可以做到也应该做到避免个人思想或偏好的 介入。在整个发现事实的过程中,观察者和研究 工具都是中立的或者被控制的,不让个人感情或 社会价值观对研究的问题、结果或分析产生影响。 ⑤主张方法论上的个体主义。强调的个体是有意义 行为唯一承担者,社会结构只不过是个体行动和 活动的副产物或结果,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等社 会整体概念可以还原为个体的行动。个体依据特 定情境中的其他个体的预期行为来指导其行动, 由此创造了社会情境。
二、社会科学研究范式 1、什么是范式 • 范式是用来观察和理解世界的一套完整的概念框 架,它不仅形塑人们所看到的事物,而且也影响 人们对这些事物的理解。人很难逃脱某种范式去 看世界,不同的范式为人们提供看世界的不同视 角。因此,具有不同范式的两个人对于同一社会 现象甚至复杂的自然现象会有不同的解释。比如, 马克思与马尔萨斯关于人口学说就是一个例子。 在马克思看来,人口的中心问题是生产资料所有 制和阶级斗争问题,而在马尔萨斯看来,人口的 中心问题是人口过剩的问题。
• 2、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范式 • ⑴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源于社会学创始人
孔德。20世纪盛极一时的逻辑实证主义称为 新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的主要观点是: ①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学科性质上本质上 是一致,都是寻找和建立普遍规律。 ②坚持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原则。认为研究只 要遵循一定的研究逻辑或研究程序,即可 获得经验世界的知识,因此强调,知识的 逻辑性和系统性。表述经验世界的科学语 言是统一的,科学家通过对经验事实的观 察来建立规律性的关系。
第二章 社会科学研究 的价值观和范式 吴育林
一、客观性与价值观 • 客观性和价值观是两个相伴相生的概念。客观性 主要是指不受人们主观影响的内容,通常以形容 词形式出现,比如客观的想法、客观的信念、客 观的知识等。价值观是一种道德判断,经常以 “应该”形式或好不好出现,如不应该那样对待 他,这件事应该这样处理,这样做不好等。

社会科学研究范式

社会科学研究范式

批判理论范式的优缺点
优点
批判理论范式强调对既有理论和观念的 反思和质疑,有助于发现新的问题和提 出新的观点;关注社会现象背后的本质 和意义,有助于深入理解和解释社会现 象。
VS
缺点
批判理论范式过于强调对既有理论和观念 的批判和反思,可能导致忽视一些有价值 的理论和观点;同时,该范式在实践中可 能面临操作困难和验证难题。
深度访谈法
研究者与被研究者进行深入的、半结构化的 访谈,以探讨被研究者的经验、感受、信念 和态度等。这种方法有助于获取被研究者的 内心想法和感受,以及他们对社会现象的理 解和解释。
建构主义范式的优缺点
优点
重视个体的主观性和能动性,强调个体对现实的理解和解释。
关注社会互动和文化背景对知识构建的影响,有助于揭示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 性。
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哲学对批判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关注个体的存在和自 由,以及社会对人的压迫和束缚。
批判性思维方法
01
反思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强调对既有观念、理 论和假设进行反思和质疑,以发 现其中的问题和矛盾。
分析性思维
02
03
创新性思维
分析性思维要求对问题进行深入 的分析和研究,以揭示其内在的 逻辑关系和本质特征。
归纳-解释方法
归纳推理
解释主义采用归纳推理的方法,从具体的社会现象中抽象出一般性 的理论或解释。
解释性理解
解释主义强调研究者需要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的理解和解释,以揭 示其背后的意义。
语境敏感性
解释主义认为社会现象的意义与其所处的具体语境密切相关,因此研 究者需要关注现象所处的具体社会、历史、文化背景。
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具有综合性,它涉 及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方法,需要 研究者具备跨学科的综合素养和研究 能力。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内容提要-范本模板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内容提要-范本模板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内容提要第一讲导论一、理解社会科学研究1、社会科学研究的定义:社会科学研究是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2、社会科学是一门科学吗?要点:科学的三大特性:逻辑性、可经验验证性(实证性)和客观性二、理解认识世界的方式第二讲社科研究方法基础一、社科研究方法体系1、方法论:主要涉及社会研究过程的逻辑和研究的哲学基础;方法论规定着进行社科研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研究方式和具体方法技术的理论和逻辑基础;方法论体系是多元的,而不是一元的2、研究方式:是指研究所采取的具体形式或研究的具体类型要点:没有任何一种研究方式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四种研究方式有着各自最适合的研究问题或领域,研究者应该结合自身的研究问题、研究目的和可能的研究资源,灵活选择一种或多种研究方式开展研究(1)调查研究适合描述一个大的总体的状况,以及探讨不同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2)实验研究适合用来探索和证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3)文献研究适合探讨那些时空范围跨度大、研究对象不容易或不方便接触到的社会现象和问题(4)实地研究适合深入理解复杂的社会现实,从中提炼和建构理论3、具体方法和技术:抽样技术、问卷设计技术、量表制作技术、编码技术统计分析技术,等等社会研究方法体系以上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三个层次是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关联性.不同的方法论观点影响着研究者对研究方式的选择;不同的方法论倾向及与之相适应的研究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着研究者对研究领域和研究问题的选择;一定的研究方式通常也规定了一套与其相应的具体方法和技术。

二、理论与研究1、理论概述(1)定义:一组具有逻辑关系的假设或命题(2)构成要素:1)概念(Concept):是对现象的一种抽象,它是一类事物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映。

对概念的解释和说明就是概念的定义变量(Variable):是具有一个以上不同取值(不同的子范畴、不同的属性,或不同的亚概念)的概念2)命题(proposition):是关于一个概念的特征或多个概念间关系的陈述假设(hypothesis):是一种有关变量间关系的尝试性陈述,或者说是一种可用经验事实检验的命题(3)理论的三个层次:宏观理论、中观(层)理论、微观理论(4)判断理论优劣的标准:解释范围越广,解释越精确,结构越简练,越是好的理论2、社科研究过程中的理论(1)社科研究过程五阶段:确定研究课题并将其系统化,从中选择、确定合适的研究问题——>设计研究方案和准备研究工具——>收集资料——〉资料的处理与分析——〉结果的解释与报告(2)“科学环”(Walter L。

社会学的一种新研究范式及应用

社会学的一种新研究范式及应用

社会学的一种新研究范式及应用以社会学的一种新研究范式及应用为标题,本文将介绍一种新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和意义。

社会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社会行为和社会组织的学科,一直致力于理解社会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然而,传统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时,常常面临困境。

因此,寻求一种新的研究范式成为社会学界的共同关注点。

近年来,一种新的社会学研究范式应运而生,即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社会学研究方法。

这种方法通过收集和分析大规模的社会数据,从中提取有关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的信息,以揭示社会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相比传统的调查问卷和实地观察,大数据分析具有覆盖范围广、数据量大、效率高等优势,能够更全面地了解社会现象。

大数据分析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它能够帮助社会学家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

大数据中蕴含着海量的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挖掘和分析,可以揭示出社会行为的规律和趋势。

例如,通过分析社交媒体上的言论和互动,可以了解人们对某一社会问题的态度和观点,进而对社会舆论进行研究和分析。

大数据分析的社会学研究方法能够帮助决策者制定更科学的社会政策。

政府和组织在制定政策时往往需要准确的社会数据支持,以便更好地了解社会问题和需求。

大数据分析可以提供详尽的社会信息,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依据和参考。

例如,通过分析城市交通数据,可以了解人们的出行习惯和交通拥堵状况,从而制定更合理的交通管理政策。

大数据分析的社会学研究方法还对商业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通过分析消费者的社会行为和偏好,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从而制定更精准的营销策略。

例如,通过分析电商平台上的购买记录和评价,可以了解消费者的喜好和购买习惯,为企业的产品设计和营销推广提供参考。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社会学研究方法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对于社会学的发展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能够帮助社会学家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还可以为决策者制定科学的社会政策和为企业制定精准的营销策略提供支持。

社会科学方法及其范式

社会科学方法及其范式

缺陷:夸大了人的生物性作用,不理解劳动对于生命活动的 意义。社会生物主义的方法本质上是一种还原论,而人类 社会具有不可还原性。

六大范式
结构——功能主义方法范式 相对区分为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 结构主义:将社会看成一个关系系统,坚持整体决定部

分、关系决定要素。社会结构决定社会的本质。 莱维—施特劳斯:社会的基本结构形式体现在神话(集体梦 幻)结构和亲属关系结构这两个方面。
功能主义:围绕“功能来研究社会。”通过分析社会要
六大范式

社会唯实论
对社会与个人关系的不同认识形成了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两 大范式系统。 强调社会本身是一个整体结构和有机系统,有着自身的类型、 功能和活动方式,并认为社会决定个人,个人是社会所规 范的个人。 源于斯宾诺莎、孟德斯鸠,经黑格尔、齐美尔的行使社会学、 迪尔凯姆的客观社会学成为客观主义的社会研究方法范式。 特点:1、确认社会内在于人又外在于个人活动;2、以社会的整体性为
特点:运用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比较
法去研究社会,同时引入历史的研究方法。
缺陷:对物理学、生物学的简单沿袭,只是理解社会现象
的外在联系,而不是社会现象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关系。 从本质上说,实证主义方法是从经验和归纳出发,运用自 然科学方法来描述社会现象的外在联系。
六大范式

人文主义及解释学的方法范式
背景,以具体的社会内容、要素、关系为对象,对统计材料作各种分 析、确立各类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寻求其规律。3、坚持就社会现 象本身说明社会现象。4、否定个人及其活动能动性。
六大范式
社会唯名论范式 将社会看成是“虚无的存在”和名称,坚持从个人 出发理解社会。 最早源于霍布斯,认为人的本性是追求个人幸福, 从而形成人狼理论。后历经的学者主要有:斯密、 边沁、爱尔维修、卢梭。 在现代,更多以心理主义方式出现。 塔尔德:社会研究本质上是对心理的研究; 华德:社会科学的基础既不是物理学也不是生物学, 而是心理学。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文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文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文一、内容概览本文将带您走进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奇妙世界,探索如何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方法。

文章从实际出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流程。

您将了解到社会科学研究不仅仅是高深的学术研究,它更贴近我们的生活,关乎我们如何理解世界,如何认识社会现象。

文章首先概述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包括为何我们需要研究社会现象以及这些研究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的影响。

接下来本文将重点介绍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和文献研究法等。

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局限性,我们会详细解析它们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方法。

在探讨研究方法的同时,文章还将分享一些实际操作案例,这些案例不仅增强了理论的实用性,也让读者能更直观地感受到社会科学研究的魅力。

此外我们还将探讨在研究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以及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的策略。

通过本文的阅读,您将对社会科学研究有更深入的了解,也能更好地运用这些方法去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让我们一起走进社会科学研究的殿堂,共同探索这个世界的奥秘吧!1. 背景介绍:社会科学研究的快速发展及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社会科学研究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它像一辆高速行驶的列车,不断向前发展。

社会科学研究,就像我们探索世界的眼睛,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

随着社会的进步,它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而在这辆高速前进的列车上,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就像是那指引方向的灯塔,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不能只依赖自己的想象和猜测去做研究,我们需要用科学的方法去揭示真相。

毕竟好的方法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理解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

没有好的研究方法,我们的研究就像没有舵的船只,可能迷失在茫茫大海中。

因此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社会科学方法,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为了更好地理解社会,为了我们的学术发展。

让我们一起走进社会科学研究的奇妙世界,探索那些隐藏在背后的秘密吧!2. 论文目的:阐述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论与实践,以及研究方法的改进和创新方向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发展可谓是风起云涌。

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与著述范式.

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与著述范式.

二、研究方法(6)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度变革、经济发展、社会 进步的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为哲学社会科学的 繁荣和发展提供了当代世界最有利的条件。一方 面,不断探索的改革实践提出了大量的需要研究 的问题、需要解释的现象,迫切要求哲学社会科 学提供能够致用的对策和政策;另一方面,日新 月异的经济社会发展事实提供了科学研究取之不 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坚持从改革发展的实践中直 接凝练科研选题,是避免重复性研究,实现原创 性研究,增强研究成果的现实针对性的根本途径。
二、研究方法(4)
• (2)确定研究方法 • (3)明确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5)
• 科研选题的直接化。存在上述问题的直接 原因是科研选题的间接化。科研选题的间 接化是指从本学科或相近学科已有成果的 范围内选题。间接选题方法需要具备的前 提是,必须找到已有研究成果的缺陷及不 足。在没找到或者找不到已有研究成果的 缺陷及不足的情况下确定研究题目,只能 是低水平的重复。
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与著述范式
张思锋
目录
• 一、问题 • 二、研究方法 • 三、著述范式
一、问题(1)
• 1、当前,在社会科学一些领域的研究成果 中,存在着五多五少的现象: • 重复性研究多,原创性研究少; • 观点表述多,逻辑论证少; • 现象描述多,特征概括少; • 定性研究多,定量分析少; • 对策政策建议多,有现实针对性的少。
二、研究方法(2)
• (2)文件检索 • 目的:了解问题解决的程度,确定本人研究 的起点; • 方法:阅览、阅读、精读; • (3)确定问题和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3)
• 2、选题 • (1)确定研究题目:针对问题,以研究范围定题 目;以研究对象定题;以研究内容定题;以本人 的观点定题。 • 切忌题目:大、空、泛。 • 决策树选题法:(外延缩小法,或内涵扩法:) • 范围缩小:(主题词)城市管理—中国城市管 理—陕西城市管理—咸阳城市管理; • 对象缩小:城市交通管理—城市公共交通管理— XX路公交车管理。

社会科学研究范式)

社会科学研究范式)

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一.什么是范式?(一)范式的含义“范式”(Paradigm),源自希腊文,有“共同显示”的意思,由此引出模式、模型、范例等含义。

托马斯·库恩在1963年出版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首先提出了范式概念。

他用范式概念来解释科学革命,将科学发展过程分为:前范式阶段、范式阶段、革命阶段和新范式阶段。

在他看来,科学家通常在占主导地位的范式框架内进行研究工作,但是随着反常现象的逐渐增多,传统的范式框架难以容纳和解释这些现象,于是就提出新的范式,进而用新范式来取代旧范式。

科学的历史就是范式革命的历史。

库恩本人没有直接明确地给范式下定义。

根据他的描述,我们可以将范式理解为:范式是用来观察和理解世界的一套完整的概念框架,它不仅形塑了人们所看到的事物,而且也影响了人们对这些事物的理解。

人们看世界,就像相框装照片一样,所选用的相框会影响人们对照片的看法,对范式的选择也会影响人们对研究问题的看法。

凡是包括一些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如关于知识本质的看法、方法论、有效性标准。

范式远比理论要复杂。

人们也永远跳不出某种范式来看世界。

每个人看世界,都是把世界装入自己的“框架”当中。

(二)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及其特点1.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具有不同研究范式的两个人对于同一个社会现象会有不同的解释。

比如马尔萨斯和马克思关于人口学说就是一个例子。

马尔萨斯:人口增长的自然规律导致人口过剩。

马克思:人口相对过剩,阶段性。

两者用不同范式解释同一现象,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社会科学的范式之间相互竞争。

(1)凡是竞争能够促进学术发展。

主要表现:①可以避免或者减少对某个范式的过度的、非理性的迷信;②可以更好地理解用不同范式所得到的观点和行为;③能够跨出固有范式,得到意外惊喜。

(2)范式之争也会引发不必要的争论,使社会科学研究陷于停滞。

(3)情境差异和社会变迁对范式会有影响。

范式的选择代表着对不同层次的社会现实的选择。

社会问题范式研究(精编)

社会问题范式研究(精编)

浅析社会问题的研究范式李兰(2012级马哲) 1201301004摘要:社会问题本身的特殊性、它在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对社会运行的重要作用,使得社会问题研究范式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

社会的良性运行是保证社会稳定,并实现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必要前提。

它的实现,同时伴随着现实社会中人际关系矛盾和摩擦的消解、社会各阶级群体间利益冲突的协调,以及社会各部分机构机能的充分发挥。

为了维护社会的平稳运行与健康发展,当原有的社会问题研究范式不能很好的解决新出现的社会问题时,对原有范式的调整和补充就成为社会问题研究范式发展的总体趋势。

社会问题研究范式在不断洼释并解决新的社会问题中实现自身的动态发展,以范式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来推动对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的解决,使社会不断地解决社会问题、缓和社会矛盾、避免社会冲突,最终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社会问题;范式;启示价值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问题逐渐增多,新型与传统型社会问题互为交织,影响着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社会问题不仅是伴随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客观存在,而且,表现形式多样、特点各异的社会问题深刻地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

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也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关注,并从不同学科和理论视角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可以认为,正视并妥善解决各种现实的社会问题,正是保持社会良性运行的关键所在。

国内社会学重建30 年以来,对社会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总体而言,主要在两个层面展开,一是把“社会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即把“社会问题”作为一个整体,从中层理论的视角来研究,二是对具体社会问题的经验研究,并采用专门的社会学实证研究方法。

本文针对社会问题研究的第一个层面,即把“社会问题”作为一个整体,从中层理论的视角来研究。

可以肯定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社会问题本身具有的客观性、复杂性、不可回避性等,使之成为社会学研究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而对社会问题研究范式的深入剖析,在某种意义上,帮助人们用更理性、更客观的视角去认识社会现实,用更科学的策略去解决社会问题。

第二讲:社会科学研究范式(1)

第二讲:社会科学研究范式(1)

第二讲:社会科学研究范式(1)所谓研究范式是在一定研究方法论基础上形成的研究的原则和方法体系。

我们主要介绍四种典型的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科学主义研究范式(实证主义研究范式)、人文主义研究范式、社会批判研究范式、复杂系统研究范式。

这四种研究范式各具优势和弊端。

目前,整个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发展呈现出综合化和辩证化的趋势。

作为一个专门术语,“范式”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史家库恩(Thomas kuhn,1922-1996)《必要的张力(The Essential Tension)》(1958年)一文中首先引用的,后经其经典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的出版而广为流传并逐渐应用于各门学科的研究中。

什么是范式?范式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是我们首先应明确的一个概念。

“‘范式’一词的原文是Paradigm,原意是‘词尾变化’。

在语法书中,词的变化是有规则的,库恩借用语法上的Paradigm这个词来说明范式具有‘范例’、‘模型’、‘模式’等意义。

’范式尽管是库恩首创,但他并没有对范式下过定义,但从他的使用上看,这一概念与科学家集团或“科学共同体”这个概念密切相关。

“范式就是指科学共同体用基本一致的思考方式来研究同一领域的特定问题,是常规科学研究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

简言之,范式代表了一种近乎固定的问题和解题方法。

范式不是理论,但它对理论的形式起着很大的作用。

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共同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2)共有的信念;(3)某种自然观(包括形而上学假定)。

在库恩看来,科学发展就是从一种科学研究传统过渡到另一种科学研究传统,常规科学的研究活动是由范式来指导的,科学革命其实就是范式的“格式塔转换”。

虽然库恩有关“范式”的这个概念最初指涉的是自然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对自然科学史进行研究时提出来的,但是近年来西方社会科学界对这个概念的借用十分广泛。

论当前政治学之两种研究范式

论当前政治学之两种研究范式

论当前政治学之两种研究范式作者:王磊许宇鹏来源:《速读·下旬》2017年第05期摘要:我们在认识事物时,会因为我们自身的知识结构促使对事物的认识出现偏好性差异。

并针对这种认知习惯将之分为两种相互对立的表现形式,同时这种认知习惯也已经演化成为我们社会中的一种张力关系,这也是我在本文中阐述的主要内容。

通过对我国政治学的学习可以将这两种研究范式概括为“科学范式”和“传统范式”。

在本质上我还是倾向于,人应该根据自身的现实需求出发,对政治科学中的人文科学进行汲取。

关键词:政治学;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在对当前政治学两种范式进行研究时,我了解到其中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本质是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步骤,并且通过这种方式促使对人类的发展研究更加符合科学性。

在传统政治学研究范式中主要是通过读书的方式,又或者是通过对现代社会的观察,对社会中的现象进行了解和思考,最后得出自身的见解或者是将自己对现代社会的观察现象转述给他人。

一、政治学两种研究范式概述(一)社会科学研究范式我们在对这项知识的了解主要是通过课堂的学习和相关资料的查询,知道了我国当前的一种政治研究范式,即社会科学研究范式,这种研究范式主要是通过现代自然科学的步骤,运用理论对人类社会中的客观存在进行解释,促使最终研究的科学化。

从本质上来说科学也是一种理论。

或者是换一种说法科学是通过不断的实践最终形成的。

如: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学习到牛顿的万有引力,这一理论的提出的原因是牛顿被苹果砸中。

但是后来经过系统的学习才发现这是运用科学的研究之后才得以实现的,即通过提出问题、提出假设、证明假设成立最终得出科学化的研究结果。

(二)传统政治学研究范式在书本资料中发现传统政治学研究范式主要是通过间接的读书方式对现代社会中的现象进行了解,从书本中可以通过前人对这些现象的了解,我们也减少了时间对这些解释进行再次验证,又或者是通过对社会的直接观察,通过结合书本中的知识和自身对这种现象的了解形成自我的见解,最后运用自己得出的见解去反驳前人所提出的观点。

第二讲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流派与研究路线——实证主义、解释主义、批判主义的研究范式

第二讲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流派与研究路线——实证主义、解释主义、批判主义的研究范式

大卫.休谟 : “休谟问题”
科学问题:事实问题, “to be” –哪些人相信天堂和地 狱存在? –为什么一种组织类型 比另一个组织类型更 有效率? 伦理学问题:价值问题 。“ought to be” –是否应该相信天堂和 地狱存在? –效率比公平更重要吗 ? 事实陈述(factual statement)和价值判断 (value judgment)

证性研究 对
策性研究
要求:
现代社会学理论阶段 (1930-1970年代)
结构功能主义/交换论 /冲突论/功能主义/结 构主义 社会行动理论/符号互 动论/现象学/常人方 法学
当代社会学理论阶段 (1980年代-)
新功能主义 系统功能主义
韦伯 (人文主义传统)
结构化理论 理性选择理论
马克思
(批判主义传统)
批判理论/结构主义马 克思主义
量化分析的线性研究模式
第三节 诠释主义社会科学研究
是为能对人们如何创造与维持他们的社会世界 有所了解并且给予诠释,研究者透过直接详尽 的观察在自然状况下的人们,以便对于具有杜 会意义的行动,进行有系统的分析。 采实务取向(practical orientation) ,是关 于一般人如何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事务,或 是他们如何做好日常事务的经过。诠释社会科 学关心的是人们如何互动、如何与他人相处。 诠释社会学与社会学中的象征互动论,或芝加 哥学派相结合,常被称为研究的质化方法。 研究者常使用参与观察与田野研究。
二、学类型与研究取向
自然科学:自然事实 社会科学:社会事实 人文科学:心灵事实
三、社会研究方法的类型与取向
实证主义(positivism) 人文主义
–诠释社会科学(interpretive social science, ISS) –批判社会科学(critical social science, CSS)

试论大数据环境中社会科学研究范式

试论大数据环境中社会科学研究范式

试论大数据环境中社会科学研究范式本文分析了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及数据研究方法,提出了个人的见解。

认为,大数据分析这个研究范式十分擅长归纳推理,而且很容易就能算出概率的大小,然而却很难将事物内在的联系清晰地表达出来。

在大数据的采集与分析下,确实能够有效地促进社会科学的研究,然而这种研究范式并不是适合所有的研究对象,它不是万能的,不可能完成所有的研究目标。

因此,不能将其作为唯一的研究方法,应该让其与传统的方法结合在一起。

标签:大数据环境;社会科学;研究范式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下,数据最有说服力,人们对大数据的认识是不同的,很多人都觉得它是宝贵的资源,认为它是一种重要的源数据,凝聚着客观的智慧,它能够给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很多重要的信息。

然而,它又不是万能的,我们切不可将其作为唯一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范式分析在研究社会科学的时候,主要有四种研究范式。

第一范式主要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这种范式出现在文艺复兴之前;第二范式主要是对模型的建造与概括,它稍晚于第一范式,产生于文艺复兴以后;第三范式主要是进行科学计算,它以计算机为依托,将复杂的现象模拟出来;第四种范式就是探索数据,而且会涉及到大量的数据、重视挖掘、统计与分析数据。

克里斯·安德森指出,很多社会科学都想要将行为的原因找出来,然而他们却怎么都找不到,其实不需要对行为的原因作出解释,仅仅需要对个体的行为进行了解;为此,只需要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来找出之间的关系与关联,这就要求有大量的数据,在数据的支撑下,不需要再进行假设,只需要在计算机中计算,从而得出相应的规律即可。

传统科学研究与大数据思维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前者比较侧重的是数据的演绎,而后者则十分注重数据的归纳。

前者的演绎是建立在已知公理的基础上的,在公理的辅助下判断特殊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相应的结论,演绎的方法也是研究现代科学最基本的方法。

现代科学研究都是建立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的,在分析之后提出相应的问题,然后在问题的基础上会提出假设,之后就会根据假说再演绎、推理,最终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确定性结论;与演绎不同,归纳遵循的思维过程就是从特殊到一般,它需要海量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归纳,从而得出这些数据的共同特性,从而得出相应的推断、非确定性结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社会科学研究范式(1)所谓研究范式是在一定研究方法论基础上形成的研究的原则和方法体系。

我们主要介绍四种典型的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科学主义研究范式(实证主义研究范式)、人文主义研究范式、社会批判研究范式、复杂系统研究范式。

这四种研究范式各具优势和弊端。

目前,整个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发展呈现出综合化和辩证化的趋势。

作为一个专门术语,“范式”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史家库恩(Thomas kuhn,1922-1996)《必要的张力(The Essential Tension)》(1958年)一文中首先引用的,后经其经典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的出版而广为流传并逐渐应用于各门学科的研究中。

什么是范式?范式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是我们首先应明确的一个概念。

“‘范式’一词的原文是Paradigm,原意是‘词尾变化’。

在语法书中,词的变化是有规则的,库恩借用语法上的Paradigm这个词来说明范式具有‘范例’、‘模型’、‘模式’等意义。

’范式尽管是库恩首创,但他并没有对范式下过定义,但从他的使用上看,这一概念与科学家集团或“科学共同体”这个概念密切相关。

“范式就是指科学共同体用基本一致的思考方式来研究同一领域的特定问题,是常规科学研究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

简言之,范式代表了一种近乎固定的问题和解题方法。

范式不是理论,但它对理论的形式起着很大的作用。

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共同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2)共有的信念;(3)某种自然观(包括形而上学假定)。

在库恩看来,科学发展就是从一种科学研究传统过渡到另一种科学研究传统,常规科学的研究活动是由范式来指导的,科学革命其实就是范式的“格式塔转换”。

虽然库恩有关“范式”的这个概念最初指涉的是自然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对自然科学史进行研究时提出来的,但是近年来西方社会科学界对这个概念的借用十分广泛。

(一)科学主义研究范式科学主义研究范式产生于近代。

又可称作唯科学主义研究范式、实证主义研究范式。

作为一般的科学研究范式,它产生于培根的经验哲学和牛顿—伽利略的自然科学方法。

该范式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取得了卓著成就,随之对社会科学产生深刻影响。

通过孔德等的努力,科学实证分析逐渐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种范式。

对于教育教学研究来说,则主要通过冯特、桑代克等人在普通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中的努力,并取得巨大成就后,而逐渐确立了一种注重实证和分析的研究范式。

科学主义研究范式,它突出表现为把自然科学中的因果性原则和价值中立原则(也称作客观性原则)强加于一切科学研究,作为一切科学都必须遵循的准则和公理。

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起源于古希腊的实体还原论哲学,在认识论上的表现就是理智主义、逻辑主义和基础主义。

从先苏格拉底时期的希腊开始,人们就追求“多中求一”,以便把握和说明变化多端的外在世界。

作为一种逻辑方法,它是人类理性的一种表现,是因果思维和近代科学方法的重要思想来源,但是这种思维方法在哲学上被极端化了、形而上学化之后,出现了三种密切相关的思维定势:其一,认为任何研究对象都是“自在”的,思维者或研究者应当“客观地”(无价值取向及不受人的感官属性的局限)对待认识对象。

其二,认为一般的、普遍的就是重要的、不可变易的、本质的,而把具体的、特殊的看作非本质的、次要的、偶然的、可有可无的、无意义的。

其三,认为复杂的事物是由简单的事物发展而来或者由简单事物构成的,所以可以用简单来说明复杂,把握了“实体”、“本原”、“一般”,也就把握了包括人生在内的整个宇宙,把握了真理。

3这种理智主义自古希腊开始,经法国的理性启蒙,到黑格尔的思辨哲学,体现为一种占主导地位的西方理智文化,它孕育了西方科学,并且为科学摆脱巫术、神话和宗教做出了贡献。

但是,自然科学借助于实体还原、因果分析、客观化、数量化等一系列方法带来的自身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福利,致使人们将自然科学知识与方法凌驾于一切之上,进而神化自然科学知识和方法,达到了“科学崇拜”的地步,并且企图一劳永逸地为政治、法律、道德、教育、文学、艺术等人文、社会问题的思考设定条件。

近代科学主义研究范式在有意或无意中被滥用。

具体而言,科学主义研究范式主要具有以下特征:1.强调经验证实原则。

该原则注重研究客观事实和社会产物,将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作为研究起点,强调任何概念和理论都必须以可观察的事实为基础,即客观存在的现象和现象关系,并能为经验所验证,而且只有对客观存在进行尽可能客观的观察和研究,才能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2.强调客观主义原则。

该原则强调认识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的分离,认为社会科学研究对象(例如教育,文学)如自然物一样是纯粹的客观存在,是与自然现象一样,是独立于研究者之外的,因此,社会科学研究必须是中性的,它与价值问题无涉,主张主体的知识应绝对反映客观事物的特点,不能掺杂任何主观因素,同时还强调研究对象的可观察性,研究对象和过程的可操作性、可统计性、可描述性。

坚持主体在研究中保持价值中立,强调必须排除先入为主的判断或已有的价值取向,只对客观事物加以描述,以使研究达到客观。

3.强调方法中心原则。

科学主义研究范式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方法放在第一位,强调可证实性和精确性在研究中的作用。

主张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适应于一切科学研究,包括教育等社会科学研究。

例如在教学研究中就特别强调教学事实与价值的区分,注重事实和方法,认为教学科学应专门探讨事实,旨在说明教学“是什么”,通过形成规律性知识来预测或操作、控制教学活动。

4.主张还原论。

科学主义研究范式为了贯彻实证性原则,极力主张还原论。

如在心理学中,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心理学、铁钦纳(E.B.Titchener, 1867-1927)的构造主义,以及以后的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派等,分别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生理还原论、物理(化学)还原论、生物还原论和机械还原论,这些还原论观点是实证主义还原论在实证心理学中的不同表现。

5.强调描述性与数量化。

科学主义研究范式强调所关心的只是描述性事实,只问是什么,不问为什么;同时为了保证描述的准确性和精确性大都崇尚量化描述方法。

在研究中多引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和程序,尤其是以量化的典范来处理教学现象。

量化的基本程序是:研究者事先假定并确立具有因果关系的各种变量,然后使5用某些经过检测的工具对这些变量进行测量和分析,从而验证研究者预测的假定。

在科学主义研究范式中,教育研究者所持的教学信念是:在教学研究过程中,凡是存在的现象都是可以用数量的形式来呈现的。

主张在教学中,所有的研究变量都应加以量化,以便用数学方法来建立统一的、普遍的、永恒的系统知识。

他们认为,任何一个现象都可以分成不同的变量,通过变量就可以了解该现象。

故教学研究应从个别细小的变量开始,然后从变量的相互关系中逐渐引出因果法则。

对教学这一应用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效果问题,特别关注于教师特征、教学方法和教师行为这三个方面的研究。

教师特征的研究着重教师个人的素质,例如智力、经验、个人心理特点、态度、期望、知识或者信念;教学方法的研究着重教师的教学安排,例如选择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布置教学环境、安排教学时间以及师生之间的活动内容和方式;教师行为的研究着重教师的教学的一段时间内的行为,例如提问的种类和次数,以及教学质量上的特色等。

(二)人文主义研究范式1、什么是人文主义在20世纪以前,我国语汇系统中的“人文”,源于《周易》,是指人类创造的文化,与成之天然的“天文”相对应,按这种理解,一切“人事”都属于“人文”。

20世纪初叶,在西学东渐过程中,传介者以“人文”二字用做翻译西方文艺复兴思想主潮humanism的基本词素。

而从语源学角度看,中译为“人文主义”的英文humanism一词约有四种含义:1)人道主义;2)人本主义;3)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4)从拉丁或希腊古典文化研究推引出来的人文学科研究。

总之,人文主义并没有固定的含义,是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有所更迭的,换句话说,这几个方面的涵义不仅是共时性存在着的,而且具有历史性:在古希腊时期,“人文主义”重视对人自身的认识和和谐发展,以强调人在认识和世界中的地位为特征;“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主要以重人性、轻神性为特征,但是不反科学、不反理性;近代以来的“人文主义”逐渐表现为一种“人本主义”,人本主义则有片面强调非理性的倾向,非常强调个人的意义,并逐渐带有反社会与反科学的精神内涵。

而作为与“科学主义”相提并论的“人文主义”主要是指这种“人本主义”。

2、什么是人文主义研究范式人文主义研究范式主要是从对科学主义研究范式的批判中,作为对科学实证研究范式的纠正而成长起来的。

由于人文主义研究范式的哲学基础纷繁多变,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因此目前很难用一个准确统一的概念来表述。

7曾有学者把它界定为“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 (陈向明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显然,在这个描述性的定义中,注重了研究的方法手段的特征。

事实上,从科学主义研究范式向人文主义研究范式的转换,并不仅仅是研究方法的更替,更是研究哲学指向和思维方式的更新。

一般认为,人文主义研究范式是强调人文社会现象中的价值问题研究,主张在自然情境中以收集定性资料为主,通过转换主体地位的途径,来揭示和理解研究对象及其内部意义的研究范式。

例如,教育研究的人文主义研究范式是主张将教育看作人文现象,由此出发,探讨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或根本方法体系的理论体系。

它是建立在否定“主客二分”和“理性独断”思维方式基础上的一套研究方式方法,内涵新的教育本体论和教育认识论。

其具体的研究方法,目前在教育领域应用较多的有参与观察法、行动研究法、历史研究法、人种志方法、文本分析法(田野法、叙事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法)等等。

3、人文主义研究范式的哲学基础人文主义研究范式是以精神科学为基础的,它的缘起至少可以上溯到狄尔泰。

在科学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强调科学的方法和从自然科学研究中类推出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时,狄尔泰却认为:“我们不能只是靠着把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直接移植到我们的人文科学的领域,这丝毫不表明我们就成为了大科学家的真正门人,我们必须使自己的知识适用于我们的研究对象的本性,只有以此为基点,才是科学家对待他们研究对象的方式。

他认为人文学科要研究“总体的人”。

针对这一特殊的研究对象,在研究中则要采用“体验”的方式,主体要全身心地融入客体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