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春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 全单元课文同主题阅读

合集下载

2020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五·四学制)全册课件【完整版】

2020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五·四学制)全册课件【完整版】

第二单元
2020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 版五·四学制)全册课件【完整版】
5 孔乙己
2020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 版五·四学制)全册课件【完整版】
2020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 版五·四学制)全册课件【完整版】
3* 短诗五首
2020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 版五·四学制)全册课件【完整版】
月夜
2020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 版五·四学制)全册课件【完整版
】目录
0002页 0093页 0197页 0297页 0395页 0464页 0557页 0592页 0653页 0698页 0743页 0804页 0837页 0883页 0931页 0950页 0981页
第一单元 2* 梅岭三章 月夜 断章 统一 写作 学习扩写 5 孔乙己 7* 溜索 写作 审题立意 第三单元 10* 唐雎不辱使命 12 词四首 江城子·密州出猎 满江红(小住京华) 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涴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
第一单元
2020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 版五·四学制)全册课件【完整版】
1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2020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 版五·四学制)全册课件【完整版】
2* 梅岭三章
2020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 版五·四学制)全册课件【完整版】
4 海燕
2020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 版五·四学制)全册课件【完整版】
写作 学习扩写
2020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 版五·四学制)全册课件【完整版】
2020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 版五·四学制)全册课件【完整版】
萧红墓畔口占
2020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 版五·四学制)全册课件册(部编 版五·四学制)全册课件【完整版】

2020年春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 第四单元复习

2020年春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  第四单元复习

处。(
开卷有益

• 14 《山水画的意境》
• 指文艺作品中客观景物和主观情思融合一致而形
成的艺术境界。( 意境

• 伤感,失意。(
惆怅

• 真诚恳切。(
真挚

• 画国画时用水墨或淡色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
( 渲染

• 亲自到了那个环境。( 身临其境 )
• 这里强调画家作画前,对于所画的对象已经有了 整体把握,非常熟悉。( 胸有成竹 )
• 诸如此类 zhū 吹毛求疵 cī
• 狂妄自大 wàng 开卷有益 juàn
• 14 山水画的意境 • 意境 jìng 惆怅 chóu chàng • 真挚 zhì 渲染 xuàn • 身临其境 lín 胸有成竹 zhú
朝朝暮暮 zhāo mù • 浮光掠影 lüè
• 15 无言之美
• 意蕴 yùn 附丽 fù 姑且 gū 笼统 lǒng 蛾眉 é 寂寥 liáo 谚语 yàn 铢两悉称 zhū chèn 心旷神怡 kuàng yí
暴,常殃及陆地。(
海啸
)
• 苟且偷安。(
苟安
)
• 固执,不知变通。(
拘泥
)
三、文学常识填空
• 13.《谈读书》选自《玫瑰树》,作者是弗朗西 斯·培根,英国哲学家、作家。主要作品有 《随笔》《新工具论》等。
• 《不求甚解》选自《燕山夜话》,作者是马南 邨,原名邓拓,福建闽侯人,新闻记者、政论家、 杂文作家。主要作品有杂文集《燕山夜话》, 杂诗集《邓拓诗词选》等。
• 8.人之才智但有zhì ài( 滞碍 ),无不可读 适当之书使之顺畅。
• 9.而读书的yào jué( 要诀 ),全在于会意。 • 10.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quàn jiè

2020春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 全单元课文同主题阅读

2020春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 全单元课文同主题阅读

《谈读书》赏析《谈读书》是一篇名文,文章中的许多精彩语段,如“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等,都已经成为人们熟悉的格言警句。

它主要谈论了读书的益处。

围绕这一中心话题,又谈了读书要与经验互补,要讲究读书的方法,要根据不同的性格和需要做不同的选择等相关问题。

文章是从三个层面来展开论述的:首先,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止,谈读书的益处。

作者开篇直接点题,认为读书有三大益处:怡情、傅彩和长才。

然后从正面对它们分别加以阐述,可谓要言不繁。

随后话锋一转,又从反面指出在求知上可能出现的误区,即“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不可”。

其次,谈读书的方法(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他主张对不同的书应分别采取选读、通读、精读等不同方法,且读书应当和作笔记、作文相结合,学以致用;还应根据个人性情、需要分别对待。

最后,作者援引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一个重要观点,即“学问改变气质”(王佐良译作“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实际上是从另一个角度对读书的益处加以强调和提升,使文章的立论更加完整,论证更加严密,写法上又前后呼应。

培根是英国著名的散文家,随笔“essay”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就是首先由他在英国使用。

从这篇文章,我们就可以看到随笔文学文体上的一些特点,即谈话似的,重在发表观点,而不周密论述。

本篇文章开篇即以高度概括的格言式语句点题:“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至于如何怡情,如何傅彩,如何长才,却并不进一步加以解释。

好在我们都有体会,说的是常理。

但常理却如此精辟,以一当十,这就是培根的力量。

文章为了把读书的种种好处谈得透彻,令人心服口服,并不回避相反的观点,诸如读书过多容易变得迂腐,理论脱离实际容易犯教条主义的毛病等等,但他也不辩驳,而是从容地堵漏洞,从正面点出读书的好处以后,接着谈迷信书本知识容易导致的弊病,“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云云,表明读书贵在能用书的实用观点。

中考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读书与鉴赏群文阅读单元主题群文阅读(部编版解析版)

中考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读书与鉴赏群文阅读单元主题群文阅读(部编版解析版)

第四单元读书与鉴赏群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小题。

不求甚解(节选)马南邨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其实也不尽然。

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

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

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③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

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

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

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

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

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

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

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做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⑤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

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

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种实质。

⑥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

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

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补充的词语: 囫囵(hú lún)蓦然(mò )翘首(qiáo) 咀嚼(jǔ jué)竹匾(biǎn)掸去(dǎn) 踌躇(chóu chú)搀(chān)钢盔(kuī) 喃喃自语(nán)
多音字:
xīng(兴许)
jiáo(嚼碎)
zhē(折腾)

xì ng(高兴)

jué(咀嚼) jiào(倒嚼)
多音字:
nǎ(哪里) xǐng(反省) mā(抹布)

né(哪吒)

shěng(省会)

mǒ(抹杀) mò (拐弯抹角)
形近字:
遐xiá(遐思)
暇xiá (应接不暇) 瑕xiá (瑕疵) 假jiǎ(假装) 霄xiāo(九霄云外) 宵xiāo(通宵达旦)
需要注音的词语: 糍粑(cíbā)打鼾(hān)阴霾(mái) 盘缠(pán chan)鹭鸶(lù sī) 打牙祭(jì ) 怡然自得(yí) 睡眼惺忪(xīngsōng)蹑手蹑脚(niè) 补充的词语: 携(xié)斟酒(zhēn)三盅(zhōng) 黯然(àn)呓语(yì )猝不及防(cù) 呜咽(yè)揩(kāi)吮毒(shǔn) 抠痒(kōu)嘀咕(dígu)蚂蟥(huáng)

zhé(折断)
shé(折本)
形近字:
蓦mò(蓦然) 摹mó(临摹) 募mù(募捐)
跨kuà(跨越) 挎kuà(挎包) 胯kuà(胯骨)
掸dǎn(掸灰) 弹dàn(弹药)
惮dàn(忌惮) 禅chán(禅师)
16.音乐之声(节选)
作者简介
勒曼(1888——1976),美国剧作家。她的著作有 《开始和发展》《不止歌唱》等。1952年发表了 《我的歌唱艺术》一书,对她的歌唱体会进行了详 尽的总结,在声乐界具有广泛种食品,黏而软。 (见119页课下注释①) 打鼾:睡觉时由于呼吸受阻而发出的粗重的声音。 阴霾: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烟尘而显得混浊。 (见123页课下注释①) 盘缠:路费。 鹭鸶:即白鹭,一种嘴尖而脚长的鸟。 (见126页课下注释①) 打牙祭:偶尔吃一顿丰盛的饭菜。 怡然自得:形容高兴愉悦而满足。 睡眼惺忪:因刚睡醒,眼神尚迟钝模糊。 蹑手蹑脚: 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

人教部编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同步

人教部编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同步

人教部编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同步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 (共8题;共12分)1. (2分) (2019八上·大兴安岭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这世上,无论你怎么活,都有人说长dào短,无论你怎么做,都有人指手huà脚。

无论你做得多好,总有人说你不好,不管你有多对,总有人说你不对。

没有不被评说的事,也没有不被议论的人。

做人难,难称千人心,难调众人口。

所以怎么开心,怎么活。

“用加法爱人,用减法怨恨,用乘法感恩,用除法解忧。

”取悦别人不如好好善待自己。

(1)给文中划线的字注音。

________________难称千人心难调众人口(2)根据拼音写汉字。

dào huà说长________短指手________脚2. (1分)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 桥堍:桥两头靠近平地的地方。

B . 契合:指合得来,意气相投。

C . 驱遣:消除,排除(情绪)。

D . 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3. (1分)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欣赏文艺作品,不仅要理解文字的表层含义,更要通过想象,透过文字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中,体验阅读的愉快。

B . 本文用平实的语言,以一诗一文为例,深入浅出地阐明了欣赏文艺作品的这一基本问题,让我们得到了很多启发。

C .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只有驱遣想象,才能接受文艺作品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D . 作者引用王维的一句诗,通过这个例子,论证了阅读文艺作品要看到一幅图画,才能够鉴赏。

4. (1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雨后的天空闪耀着美丽的彩虹和清新的空气。

B . 岸上尚且提心吊胆,更何况筏子上的人们呢?C . 唐诗中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生命精神,不仅来自国力、开放等时代气象,而且来自开明、先进的政治文化。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课文详解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课文详解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课文详解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课文详解13 短文两篇14 山水画的意境/李可染15 无言之美/朱光潜16 驱遣我们的想象/叶圣陶13 短文两篇预习重点一、作者简介《谈读书》的作者为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

主要作品有《随笔》《新工具论》等。

《不求甚解》的作者为马南邨(cūn)(1912—1966),原名邓拓,福建闽侯人,新闻记者、政论家、杂文作家。

主要作品有杂文集《燕山夜话》、诗词集《邓拓诗词选》等。

二、字音词义怡yí情:使心情愉快。

练达:阅历多而通达人情世故。

统筹chóu:统一筹划。

藻zǎo饰:修饰(多指文章)。

狡黠xiá:狡猾,刁诈。

诘jié难:诘问,为难。

涉shè猎:1.粗略地阅读。

2.接触,涉及。

聪颖yǐng:聪明。

滞zhì碍ài:不通畅。

劝诫jiè:劝告人改正缺点错误,警惕未来。

高谈阔论: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

味同嚼jiáo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诸如此类:与此相类似的许多事物。

吹毛求疵cī:可以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狂妄wàng自大:指极其放肆,自高自大,目中无人。

开卷有益:指打开书本读书总会有所收获。

三、主题概述《谈读书》:这篇随笔采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的正确方法以及读书的重要作用,告诉人们要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读书,指出了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弥补精神上的缺陷,激励人们认真读书、完善自我,对青少年读书学习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此篇需背诵。

《不求甚解》:这篇杂文全面解释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原话,揭示了其中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曲解“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了否定。

在批驳过程中阐述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领会其实质的正面主张。

四、技法品析《谈读书》1.说理透彻,方法多样。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3.语言构建:指导学生品味四篇课文的语言特色,提高语言表达和审美鉴赏能力,特别是在《孔乙己》和《最后一课》中,对文学作品中语言艺术的分析,将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
4.审美创造: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文学作品,如《背影》的情感细腻和《长江三峡》的豪放壮美,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想象力。
5.自主学习:在单元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等资源进行资料搜集和整合,培养独立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章节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通过深入解读第四单元的课文,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思维发展:通过分析《孔乙己》中的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对《背影》中父子情的感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情感共鸣能力。
2.文化理解:通过学习《长江三峡》,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自然景观的认识,提高文化自信;通过探讨《最后一课》中的爱国主义主题,加深学生对国家认同感和历史责任感的理解。
3.随堂测试:随堂测试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方式。在本节课中,随堂测试的题目设计合理,涵盖了课文的主要知识点。学生的测试成绩较好,说明他们已经掌握了课程的基本概念和重点内容,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4.课后作业:课后作业是巩固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环节。在本节课后,学生能够认真完成作业,体现出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通过作业的批改和反馈,可以发现学生在某些知识点上还存在一些疑问,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指导。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课文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第四单元推荐阅读篇目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推荐阅读篇目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推荐阅读篇目论美弗兰西斯·培根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

因为造物主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

所以许多容颜俊秀的人却一无作为,他们过于追求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

但这话也不全对,因为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爱德华四世、阿尔西巴底斯、伊斯梅尔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仔细考究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

这是一种奇妙的美。

曾经有两位画家——阿皮雷斯和丢勒滑稽地认为,可以按照几何比例,或者通过摄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点,作画合成一张最完美的人像。

其实像这样画出来的美人,恐怕只有画家本人喜欢。

美是不能制定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

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

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

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

”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迎受着愧悔的晚年。

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

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流光徘徊间的写意人生——李可染1907年3月26日,李可染出生在江苏徐州,自幼喜欢写字画画。

13岁时,拜在徐州画家钱食芝门下,学画山水。

16岁,李可染考入上海美专师范科,之后又考入西湖国立艺术院研究部研究生,师从林风眠、法籍油画家克罗多二位教授,专攻素描和油画,同时自修国画,研习美术史论。

1932年,李可染在徐州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大幅《钟馗》入选南京第二届全国美展;同年,在徐州美术专科学校任教。

1943年,李可染应重庆国立艺专校长陈之佛邀请,担任中国画讲师至1946年9月。

在此期间,他致力于中国画教学和研究,主攻山水、古典人物、牧牛图。

人教版语文初三下册第四单元的重点知识总结及解析

人教版语文初三下册第四单元的重点知识总结及解析

人教版语文初三下册第四单元的重点知识总结及解析重点字词《短文两篇》:怡情:使心情愉快。

傅彩:着色。

文中指给言辞增添光彩。

狡黠:聪明而狡猾。

诘难:诘问,为难。

滞碍:不通畅。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

指读书时仅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吹毛求疵: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山水画的意境》:惆怅:伤感;失意。

真挚:真诚恳切。

渲染: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

身临其境:亲身面临那种境地。

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心中已有充分的考虑。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威尼斯商人》:恻隐:对受苦难的人表示同情。

癖性:个人所特有的癖好、习性。

簌簌:形容眼泪等纷纷落下的样子。

庖代:指代理他人的职务。

中流砥柱:比喻坚强、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

诉讼:向法院提起诉讼的行为或过程。

折衷是非:调和是非。

折衷,这里指对双方争执不下的事情进行调和。

有例可援:有先例可参照。

万恶不赦:极端恶毒、罪恶多端而不容赦免。

《变脸》:糍粑:用糯米捣碎后做成的一种食品,黏而软。

睡眼惺忪:形容睡觉的人刚睡醒,还没有完全清醒。

打鼾:睡着时由于呼吸受阻而发出粗重的声音。

阴霾: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烟尘而显得浑浊。

蹑手蹑脚:形容走起路时脚步放得很轻。

《枣儿》:蓦然:突然,猛然。

囫囵吞枣:把枣儿整个儿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垂头丧气: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情绪低落、萎靡不振的样子。

《音乐之声》: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一个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等密集。

顶礼膜拜:这里形容十分虔诚地行礼。

通宵达旦:从天黑到天亮,整夜。

老成持重:经历多,做事谨慎稳重。

固执己见:坚持己见,不肯改变。

峥嵘:高峻,突出。

山麓:山脚下。

涟漪:细小的波纹。

远眺:向远处看。

字词解析通假字:本单元课文中无典型通假字。

古今异义词:《威尼斯商人》中“万恶不赦”的“赦”,古义为赦免,今义为免除或减轻刑罚等。

责任担当-九年级语文下册单元主题阅读

责任担当-九年级语文下册单元主题阅读

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古人的政治、军事生活:有以弱胜强的战争实例,有恳切诚挚的进谏献言,有连类取譬的婉转讽劝,还有描写社会生活、抒发豪迈情怀的咏唱。

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感受古人的智慧,体会他们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学习本单元课文,要熟读成诵,并将精彩的句段摘抄下来。

同时,注意回顾学过的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理解词语古今意义的差异,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本单元古今异义一、《曹刿论战》1.小大之狱古义:诉讼事件今义:监狱2.牺牲玉帛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3.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中间4.弗敢加也古义:虚夸,夸大今义:增加5.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6.必以信古义:实情今义:书信7.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分内的事今义:忠诚。

二、《邹忌讽齐王纳谏》1.邹忌讽齐王纳谏古义:用委婉的语言劝告今义:讽刺2.窥镜古义:察看今义:从小孔或缝隙里看3.今齐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区域;部位4.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古义:指责今义:尖的东西进入或穿过物体5.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今义:明天6.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侍从今义:方位词,左和右7.臣之妻私臣古义:偏爱今义:自私8.谤讥于市朝古义:指责议论今义:诽谤嘲讽9.虽欲言,无可进者古义:即使今义:虽然1.等死古义:同样是死。

今义:等待死亡。

2.卒中往往语古义:到处,处处。

今义:经常,常常。

3.楚人怜之古义:爱戴。

今义:可怜,怜悯,怜爱。

4.固十六七古义:十分之六或七,表分数的约数。

今义:表整数的约数,十六或十七。

5.藉第令毋斩古义:即使,假若,表假设关系的连词。

今义:常用以为凭借,假托义。

6.今亡亦死古义:逃走,逃跑,逃亡。

今义:死亡。

7.又间令吴广古义:“暗中,暗地里”。

今义:中间。

8.之次所旁丛祠中古义:动词,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今义:次序,次第。

9.将军身被坚执锐古义:亲自,自己。

今义:人,动物的躯体。

10.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古义:如果今义:诚心诚意,的确,实在。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课件《第四单元 主题阅读》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课件《第四单元 主题阅读》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主题阅读 谈论文学艺术
课时目标
1.理解作者观点。 2.梳理论证思路。
,思考后面习题。 《读书与快乐》
1.【理解作者观点】本文的中心论点 是什么?
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
看标题
抓首尾
主题讲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思考后面习题。 《读书与快乐》
1.【理解作者观点】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读书本是一件快乐的事。
主题讲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思考后面习题。 “凉凉”何时才“凉凉”
【理解作者观点】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 题目中两个“凉凉”的理解。 方法:
分析材料:1—3段是提出“尴尬体”伪古风 歌词,4-16段是分析形成这个的原因,17—20段 是解决如何真正的写词。
总结
理解作者观点 梳理论证思路
方法:分析段结构,找到理论和实例证实内容。
主题讲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思考后面习题。
④以读书为乐的人,通常都是读书得法之人。好读书,因而会读书;会读书,因而更好读书(理论阐述1)。年轻的诸 葛亮还没有出山之时,就在读书充电的方法上,显露出与众不同的特色来,他奉行的是“观其大略”。“观其大略”的准 确含义,就是注意观察和吸收书籍当中的重点和精华。此处的“大”是重大的大,也就是书中的重点;而“略”是战略的 略,也就是书中的精华。正是由于诸葛亮重视知识的广博胜于精深,他才选择“观其大略”,最终成为一个足不出户就知 天下事的智慧达人(实例分析1)。大文豪苏轼曾发明“八面受敌”读书法,把研究内容分为八个方面,每读一遍书,只集 中精力攻破一个方面的问题,以求把书读精读透。欧阳修读书“计字日诵”,他统计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 经典的总字数,规定每日熟读300字,细水长流,终于把40多万字的书全部背完(实例分析2)。汉代学者董遇提倡利用“ 三余”时间读书,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这种方法类似于现在的合理利用“碎片化”时间,效 果也很好(实例分析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读书》赏析《谈读书》是一篇名文,文章中的许多精彩语段,如“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等,都已经成为人们熟悉的格言警句。

它主要谈论了读书的益处。

围绕这一中心话题,又谈了读书要与经验互补,要讲究读书的方法,要根据不同的性格和需要做不同的选择等相关问题。

文章是从三个层面来展开论述的:首先,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止,谈读书的益处。

作者开篇直接点题,认为读书有三大益处:怡情、傅彩和长才。

然后从正面对它们分别加以阐述,可谓要言不繁。

随后话锋一转,又从反面指出在求知上可能出现的误区,即“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不可”。

其次,谈读书的方法(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他主张对不同的书应分别采取选读、通读、精读等不同方法,且读书应当和作笔记、作文相结合,学以致用;还应根据个人性情、需要分别对待。

最后,作者援引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一个重要观点,即“学问改变气质”(王佐良译作“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实际上是从另一个角度对读书的益处加以强调和提升,使文章的立论更加完整,论证更加严密,写法上又前后呼应。

培根是英国著名的散文家,随笔“essay”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就是首先由他在英国使用。

从这篇文章,我们就可以看到随笔文学文体上的一些特点,即谈话似的,重在发表观点,而不周密论述。

本篇文章开篇即以高度概括的格言式语句点题:“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至于如何怡情,如何傅彩,如何长才,却并不进一步加以解释。

好在我们都有体会,说的是常理。

但常理却如此精辟,以一当十,这就是培根的力量。

文章为了把读书的种种好处谈得透彻,令人心服口服,并不回避相反的观点,诸如读书过多容易变得迂腐,理论脱离实际容易犯教条主义的毛病等等,但他也不辩驳,而是从容地堵漏洞,从正面点出读书的好处以后,接着谈迷信书本知识容易导致的弊病,“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云云,表明读书贵在能用书的实用观点。

接着谈读书的方法,要言不繁,点到即止。

他主张对不同的书应分别采取选读、通读、精读等不同方法,且读书应当和讨论交流、作文相结合,学以致用;还应根据个人性情、需要分别对待。

最后,作者根据“凡有所学,皆成性格”的观点进一步对读书的益处加以强调和提升。

文章风格平易流畅,每一句话都有一定的针对性,的确看得出这是一位通晓寻常人人情心理的渊博之士的谆谆告诫。

为了增加可读性,使文风亲切,文章还注意灵活地穿插比喻、排比、类比等修辞手法,比如:“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嫁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这就是随笔的特点,仿佛在文艺沙龙里的漫谈似的,没有归纳演绎,原因结果,大小前提,本证旁证,说的道理都是具体的活的东西,生活中用得着的,娓娓到来,令人会心。

正像英国文学史家鲁宾斯坦评说的那样:“培根是写作随笔的高手,文章不受个人感情支配,具有公正超脱的格调。

他与读者的思想建立直接联系超过了他以前的十五代人。

他的思想从来都不是抽象的,而永远是具体的活的东西。

他的随笔,篇篇言简意赅,富于变化,每次捧读,都使人不由自主地被吸引。

文章中充满灵感的常理,迄今仍然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现代人实用智慧的丰碑之一,理解了它可以用来改造世界。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中国历代山水画家在画面中充分表现气﹑韵﹑思﹑景﹑笔﹑墨,同时在“意与象”﹑“情与景”的意境美表现为空灵之美﹑外象之美和诗意之美三个方面。

中国山水画意境美中所体现的空灵之美,是中国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

空灵之空为静﹑为虚﹑为无,灵为灵气﹑为实﹑为有。

生命的灵以空为前提,没有空灵,气就无法产生;反之,没有灵,空就是死空和顽空。

空灵是对立统一的。

空灵之美的境界,只有具备相当文化修养的人才可能领会,并且只有靠‘禅学’中的‘静悟’才能感受。

”宋代马远在《寒江独钓图》中只表现茫茫寒江,纵一叶孤舟,渔翁独坐舟之一端,身体如冻结一般,全神贯注着那随着流水飘浮的钓丝。

除了周围寥寥几笔微波外,其余皆是空白。

从而一种江天空旷、寒意萧瑟的气氛油然而生。

与柳宗元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描述的意境异曲同工。

画面布局具有独特的疏密关系,画中大片的空白,但空白并非虚无,而感到四周江水的宽泛,从而营造出一种空灵﹑深远﹑简淡之美的意境。

中国山水画中寥寥数笔,用极其洗练的线条﹑笔墨来传达极其富有内涵的意蕴,画面使人回味无穷。

正如宗白华所说“画境是一种‘灵的空间’。

就象一幅好书法作品也表现一个灵的空间一样。

”“中国山水画趋向简淡,然而简淡中包具无穷境界。

倪云林一树一石,千岩万壑不能过之。

”空灵之美一方面使画家在意境构成上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权,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的天地,使作品中的有限的空间和形象蕴含着无限的大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

中国山水画的外象之美不仅表现在画作品本身,也包括画以外的无限性,即“画外有画”。

正如美学大师宗白华所说:“中国绘画所表现的精神是一种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

山水画是一种哲理的最高境界,它不追求繁芜的世界,而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统一是一种摆脱世俗的精神追求。

从元朝的倪瓒,明清时期的石涛﹑董其昌等的山水画中我们所看到的不只是绘画的语言符号,更重要的是画家内在的精神追求。

“不满足于追求事物的外在模拟和形似,要尽力表达出某种内在风神,这种风神又要求建立在对自然景色、对象的真实而又概括的观察、把握和描绘的基础之上”。

宗白华曾说“艺术境界与哲理境界,是诞生一个最自由最充沛的深心的自我”。

中国山水画的诗意之美, 是中国绘画历来所提倡的,诗意之美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美学意境。

在宋代郭熙其画著中《林泉高致》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境界已熟,心手已应,方能纵横中度,左右逢源” 。

诗画的一致,乃中国山水画家追求的最高之理想,也是中国山水画最高之境界。

一幅意境妙生的山水画,题上一首富有情趣清新优美的诗词,使其诗情画意更浓,加上书法和篆刻,溶诗书画印于一炉,从而使诗与画﹑时间与空间﹑听觉与视觉得以升华,从而诱发思古鉴今的意气和品物流笔的风雅。

唐人王维以诗人的学养发挥画家的气质,在文学和绘画领域揭示了诗与画的关系,从而提出了山水画意境表现中的一个准则--画中有诗。

其作品《江山雪霁图卷》,使人自然而然想起他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诗句。

苏轼评王维的画为“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⑧意思就在此。

山水画既写景又抒情,情景交融;它既“外师造化”,又“中得心源”,既“似”,又“不似”,介乎两者之间。

画中题跋是中国山水画独有的形式,它丰富了山水画意境的表现力。

当然,画中题诗或跋只是一种形式,真正山水画中的诗境,并非题诗所能包涵,而是体现在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诗情与画意交融,虽无题诗,也富有诗的意境。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山水画的意境是熔铸在理想化和感情化的艺术表现之中而又经过高度的意匠加工,同时给观众以充分的联想和再创造的余地,使观众在观看之后能够感到景外景、景外意、景外情、景外味,才算有意境。

因此,中国山水画中所具有的那种空灵美、外象美、诗意美的意境既是画家创造的终点,又是观者再创造的起点,是画家与观者之间沟通的桥梁。

中国山水画家,面对山水自然,“妙会感神”,捕捉它的精神美,以无我之心契合对象的精神美,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境界,从而创作出一幅凝聚画家心灵世界的作品。

而鉴赏者在披图幽对时,在虚静的状态下,达到“万趣融其神思”的境界,从而捕捉到山水作品中的神韵,达到“畅神”的目的。

读朱光潜《无言之美》有感近来读了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散论《无言之美》,每每为朱光潜先生的穆然深思和悠然遐想所吸引,细细回味,不忍释卷,获益良多。

朱光潜先生在《精进的程序》一文中谈到,作文有如写字,要经历“疵境稳境醇境化境”这四个境界。

细细想来,朱光潜先生不只是在谈写文章和练字。

这“疵”、“稳”、“醇”、“化”四“境”,可以普适于各个行业和各门艺术。

同样教师的成长,也符合这样的规律。

一个教师,从刚进入教师队伍到成为优秀的教师乃至名师,其教学艺术的发展历程,也必得经由“疵境”到“化境”,任何人概莫能外。

初登讲台的教师,尽管备课时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在课堂上,教师往往只能按教学方案亦步亦趋。

课堂节奏,不能收放自如;突发事件,经常手足无措;生成资源,难于恰当利用。

这可以说是“疵境”。

一位教师,只要他勤于反思总结,多观摩名家课堂,多研读课堂实录,多上公开课,那么他对于课堂的感觉,对于教材的把握,对于课堂的调控,可以悟得一些窍门,熟能生巧,积淀智慧,他就可以上出教学任务完成得比较顺利,学生学得比较投入的课。

这可以说是“稳境”。

一般教师也许8-10 年才能达到“稳境”,但是突破这个阶段进而达到“醇境”则比较难当然也并非难于登天。

一个达到“稳境”的教师,如果再想进一步,就须博采众长,融会贯通。

一个教师若能针对自身的特点,扬长避短,下苦功夫,反复锤炼,用一辈子的努力去追求,想来“醇境”是可以达到的。

最难以达到的是“化境”。

在名师的课堂上,我们经常领略举重若轻、随心所欲、信手拈来的风采。

他们拥有把握稍纵即逝的生成机会的能力;他们具备把学生错误的回答稍加点拨就使他们恍然自悟的妙招;他们练就了引领孩子经由“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的本领。

在他们的课堂上,我们才领略到什么叫“返璞归真”,什么叫“水过无痕”,什么叫“课即是人,人即是课”。

这样的境界,属于有天赋的人,更属于勤奋而有恒心的人。

虽然大多数教师难以达到这样的境界,但是,我们“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只有心中埋下一颗“成为大师”的美丽种子,我们才会逐渐走向成熟。

剖析了教师成长的“四境”,也许你会觉得无比失落这辈子,我是根本成不了名师的了。

其实,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如此悲观,名师(优秀教师)成长的“四境”,可以带给我们诸多有益的启示。

第一、名师的成长,并没有什么捷径可走。

名师也经历过“疵境”阶段:教学之初,他们也会经历和我们一样的挫折,承受和我们一样的失败。

他们也经历过由“稳境”向“醇境”乃至于“化境”突破的艰难与痛苦。

而他们之所以那么优秀,是因为他们经受住了考验,很快地走出了失败的阴影。

我们今天所遇到的种种困惑和迷茫,名师们都经历过。

这些困惑和迷茫,也许是一道坎,跨过了,我们就成了名师。

作为一个教师,我们不一定非要成为名师,但我们可以在课堂上放飞自己的理想,享受无比美妙的“高峰体验”这是大多老师都可以达到的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