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思想素质、坚实专业基础、较强科研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要求研究生视野开阔,熟悉本学科的历史与现状,学术研究中力求有创新,学术成果达到全国一流水平。
二.研究方向1.秦汉史2.魏晋南北朝史3.明清史4.古代社会史三.学习年限与学分学习年限为3年;学分不少于20学分。
四.课程设置(一)学位课程本专业各方向博士研究生必修,共计15学分;(二)选修课程博士生可根据具体的学习和研究情况,选修课程;也可由导师根据博士生的选题等情况酌情开设,但本专业博士生皆可选修。
该类课程应列入《博士生个人培养计划》。
五.调查研究本学科的调查研究主要是根据研究需要,到有关图书馆了解馆藏情况,查阅他处难觅的资料;其次,根据专业需要,参加有关学术会议,熟悉全国同行的研究动态,建立广泛的学术联系。
六.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1.本专业博士生在读期间,至少完成2篇课程论文、2篇学年论文,其中至少在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2篇学术论文。
2.本专业博士生至迟应在第3学期末确定学位论文题目,并通过开题报告,制定出学位论文工作计划。
3.本专业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及学术水平的要求为:(1)选题有较高学术价值,或为前人未曾研究者,或为前人研究中多有未尽之处者;(2)勇于接受新事物,研究方法和手段有所突破,结论有创见,同时既要有理论和实践意义,又要能经受时间的检验;(3)态度严谨,具有丰富的第一手材料。
七.培养方式与方法采取导师指导和专业指导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课程教学与研究生自学并重的学习方法;加强对研究生习作的指导,鼓励创造性的课题研究。
八.其它1.凡以同等学力或跨学科录取的博士生,均须补修本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至少3门,并且考试须与硕士研究生同堂同卷,不计学分。
2.本专业博士生在读期间,必须至少参加10次学术活动(学术讲座、学术报告会、学术会议等),并将有关情况记入《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登记表》,学业结束前,由导师对其进行考评。
考古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考古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第一篇:考古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考古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要求,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的博士生的培养目标应为: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从事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学科领域教学、科研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
具体要求是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团结协作,学风严谨,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
2.掌握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能够独立地、创造性地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担任专门工作,而且具有主持较大型科研、技术开发项目,或解决和探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能力。
全面了解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学科领域的发展动向,并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
3.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运用该门外国语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第二外国语为选修课,要求有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初步能力。
第一外国语为非英语的博士生,第二外国语必须选修,且语种必须为英语。
4.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1.中国新石器考古研究和探讨中国新石器考古领域中的重要课题,以重新构建中国史前社会历史,并阐明史前社会的发展规律。
2.夏商周考古研究和探讨夏商周三代考古中的重要课题,进而从不同层面上恢复和复原夏商周时期的社会历史。
4.汉唐考古3.美术考古研究和探讨古代美术的重要课题,主要从文化艺术史的角度,探讨古代社会的发展进程。
4.博物馆学5.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研究三、学习年限博士生学习期限一般为三年。
要求前两个学期修满学分,后四个学期主要从事学位论文开题、写作及答辩工作。
四、应修总学分数应修总学分:不少于15学分。
其中必修不少于11学分,选修不少于4学分。
五、课程设置(具体见课程设置一览表)1、必修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2学分第一外国语3学分、专业外语1学分。
考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考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山西大学考古学系从1978年以来,主要实行隔年招生(隔1或2年)。
除考古学专业外,还曾经在2001、2003年开办博物馆学专业,并从2005年后最终整合为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
截止2017年,我系已培养本科毕业生400余人,通过对近三年本科毕业生的去向进行统计可以发现,其中约1/3选择攻读硕士研究生,约1/3选择到与考古、博物馆和文化遗产相关行业就业,另有约1/3选择到其他行业就业。
研究生培养方面,我系在2002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获得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博士学位授予点;2010年获得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获得考古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2012年获得考古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从本科到博士后阶段,已然形成一套完整的考古文博人才培养体系。
考古学作为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我们在人才培养方案方面紧扣这一特点:首先,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为构建适应我省考古、博物馆及文化遗产事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积极与产业、行业和用人单位研讨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制定与工作实践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除传统的考古学课程之外,紧跟学科发展的趋势,开设有关科技考古、艺术考古、考古技术等前言课程,如《定量考古学》、《艺术考古概论》、《动物考古学》等等。
此外,伴随更多拥有海外学习经历教师的引进,依托相关教师的擅长领域,在已有基础上再增设1-2门双语教学的课程,如《英文考古文献研读》等,同时增添3-5种英文教材,扩展学生的国际视野,为今后的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
第二,改善教学条件。
在学校和学院相关支持下,进一步丰富实验仪器、实践教具和正版教学用软件,并在未来一年内,系统整理考古专业此前收集的各类人类及动物骨骼遗存并购置标本架,增设骨骼标本实验室,为《体质人类学》及《动物考古学》课程提供更优质的教学与实践场所。
同时,通过山西大学带队发掘以及合作单位如山西省考古所的支持下,进一步扩大山西大学考古陈列室的藏品范围,提高藏品质量。
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050104)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050104)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学、科研或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是:1、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2、勤奋学习,严谨治学,必须具有本专业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能力。
3、一般应精通一门外国语,有条件的应选修二外,能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和撰写论文摘要。
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办公自动化、数据库等常用软件应用能力、计算机网络基本应用能力。
二、研究方向(1)古文字与出土文献“古来新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见。
”20世纪以来,甲骨文、金文和简牍帛书等文献资料的不断出土,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佚书,提供了大量研究语音、语法、词汇、历史等的语料和史料。
出土文献对传世文献研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比如在思想史研究方面,它能为我们提供较为真实的文本,为我们提供早已残缺不全或湮没无闻的思想史资料;与传世文献对照,可以对传世文献进行校读,有助于对古籍形成过程的认识,也有助于对古籍真伪的辨别和时代的判断。
出土文献的发现对我们的学术视野和思维定势也造成很大的冲击,把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将是古典文献学研究的重要趋向,其研究前景十分广阔。
我校古文字学科起步较早,具有完整的研究梯队,涵括了殷商甲骨文、商周金文、战国简牍等古文字学科的各个分支领域。
古文字与出土文献方向现有博士生导师1名:黄天树。
黄天树现任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文”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文字学会理事、中国殷商文化学会理事。
代表作有《黄天树古文字论集》(学苑出版社,2006年)、《殷墟王卜辞的分期与断代》(科学出版社,2007年)等。
他是著名的甲骨学家,是甲骨分类与断代的权威学者,他还利用甲骨材料进行语言学、殷商史的研究,其所建立的甲骨形态学把甲骨缀合推进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他和他指导的博硕士研究生的甲骨缀合成果以方法科学、缀合数量多且准确率高而享誉于国际学术界。
科技考古交叉学科研究生培育方案
科技考古交叉学科研究生培育方案
(2020版)
(学科名称1:科学技术史,学科代码:0712
学科名称2:考古学与博物馆学,学科代码:060102)
一、培育目标
本学科属科学技术史和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交叉学科,可授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硕士学位,和科学技术史硕士与博士学位,培育德、智、体全面进展的硕士、博士研究生。
其中,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应掌握坚实的科技考古和文物爱惜大体理论、知识和方式,具有较强的实验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熟练把握一门外国语,能够胜任本学科及相关领域的科研和教学等工作。
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应把握坚实宽广的科技考古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切的专门知识,把握科学研究的大体技术和方式,具有很强的实验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了解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内外进展动态,至少熟练把握一门外国语,具有独立从事科技考古教学、研究和相关技术工作的能力,能做出制造性的功效。
二、研究方向
一、生物考古;二、农业考古;3、冶金考古;4、陶瓷考古; 5、同位素考古;六、资源考古;7、史前考古;八、环境考古;九、文物爱惜。
三、招生对象
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应届生或历届生,一样要求理、化、生、地、农、医等理科专业和考古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其他人文学科和理科的本科毕业生应具有较扎实的理科基础或丰硕的史学与文物考古学知识。
四、培育模式及要求。
考古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考古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60100 授历史学博士学位)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学术修养,能够掌握考古学基础理论、方法和技能,了解并熟悉学科前沿动态,在本专业领域内取得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具有较高外语水平,并具备独立从事科研、教学工作及广泛适应能力的高层次创新型专门人才。
二、研究方向1. 考古学理论与方法在研究海外考古学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中国考古学方法与理论。
2. 史前考古主要研究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时空框架、文化谱系、新石器化、文明起源、古代亲族制度等。
在田野考古工作基础上研究史前农业社会至文明社会发展过程。
3. 断代考古(商周、秦汉、六朝、隋唐)以考古材料为基础对中国历史时期(商周、秦汉、六朝、隋唐)时期的社会生产、礼制和考古学文化诸方面展开研究。
4. 楚文化考古研究楚国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揭示楚国的历史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历史贡献。
5. 文化遗产与博物馆学结合文化遗产与博物馆学保护与展示的实际案例,探索相关领域的管理与组织机制。
三、学习年限本专业博士生基本培养年限为4年,最长学习年限6年。
申请提前毕业者在校最低学习年限不低于3年。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一)课程设置参见《考古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课程计划表》。
外国留学博士生课程总学分与国内博士生一致,其公共必修课程为:中国文化概论2学分,汉语综合2学分。
港澳台博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可免修,所缺学分通过选修其他课程填补。
(二)学分要求本专业博士学习总学分不少于12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4个学分,其他学位课4个学分,其余为选修课学分。
五、其他必修环节及要求六、学位论文本专业博士学位论文相关工作参照《武汉大学关于修订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通知》和武汉大学博士学位答辩工作的有关规定执行。
考古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课程计划表。
考古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考古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学科介绍考古学是XX大学传统特色学科,是1972年国家定点建立的长江下游考古人才培养基地,2015 年成立考古文物系。
全系设有考古学、考古学(文物鉴定)两个本科专业方向,有考古学博士点,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2个硕士点,考古学博士后流动站。
本学科是XX省重点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进入 B+级序列,XXXX 年3月发布的QS第十次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在国内高校同类学科中排名第二。
学科现有教授10人,副教授6人,讲师6人,有7位教师有国家考古领队资格证书,具有团体领队资质,教学和研究方向涵盖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夏商周时代、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考古等方向,是目前国内高校断代考古最齐全的院校之一,形成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和突出的科研特色。
充分利用学科自身优势和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实验教学中心(XX省文物局重点文物科研基地)、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所、XX历史文化研究所、考古实习基地、XX大学博物馆(考古艺术博物馆)等众多科研和教学平台,承担完成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纵向课题和服务地方的大量横向研究项目,既满足教学和科研需要,又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在长江中下游史前文化研究、夏商周时期边疆地区和南方青铜文化研究、六朝考古与历史研究、陶瓷考古、建筑考古、明清XX城市考古、文化遗产保护、文物鉴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考古和科技考古等领域成绩突出,特色鲜明。
二、培养目标培养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求的、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情操高尚、学风优良,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严谨的科学态度、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创新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史高层次专业人才。
博士学位获得者应系统掌握考古学研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深厚和坚实的专业基础和扎实的史学功底,了解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和最新学术动态,学术思想活跃,能独立承担与本学科相关的研究课题和教学工作。
直博生培养方案
直博生培养方案科技考古研究方向应修满总学分42学分一、全校公共必修课程:4学分学生在两个学年内至少听15次讲座,并选择下午场的讲座中非自己研究方向的课题完成一篇论文。
学生需在第四学期选课并提交论文,课程成绩根据论文评定。
四、限选课:12学分(在导师指导下选课)五、选修课:任意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方向应修满总学分42学分一、全校公共必修课程:4学分二、全院必修课:3学分学生在两个学年内至少听15次讲座,并选择下午场的讲座中非自己研究方向的课题完成一篇论文。
学生需在第四学期选课并提交论文,课程成绩根据论文评定。
三、专业必修课:13学分五、选修课:任意新石器及夏商周考古研究方向应修满总学分42学分学生在两个学年内至少听15次讲座,并选择下午场的讲座中非自己研究方向的课题完成一篇论文。
学生需在第四学期选课并提交论文,课程成绩根据论文评定。
五、选修课:任意应修满总学分42学分学生在两个学年内至少听15次讲座,并选择下午场的讲座中非自己研究方向的课题完成一篇论文。
学生需在第四学期选课并提交论文,课程成绩根据论文评定。
四、限选课:8学分(在导师指导下选课)五、选修课:任意六、考古实习(根据实习时长选课)应修满总学分42学分学生在两个学年内至少听15次讲座,并选择下午场的讲座中非自己研究方向的课题完成一篇论文。
学生需在第四学期选课并提交论文,课程成绩根据论文评定。
五、选修课:任意应修满总学分42学分学生在两个学年内至少听15次讲座,并选择下午场的讲座中非自己研究方向的课题完成一篇论文。
学生需在第四学期选课并提交论文,课程成绩根据论文评定。
五、选修课:任意中外文化交流考古研究方向应修满总学分42学分学生在两个学年内至少听15次讲座,并选择下午场的讲座中非自己研究方向的课题完成一篇论文。
学生需在第四学期选课并提交论文,课程成绩根据论文评定。
五、选修课:任意应修满总学分42学分学生在两个学年内至少听15次讲座,并选择下午场的讲座中非自己研究方向的课题完成一篇论文。
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招收攻读博土学位研究生,按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要求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热爱祖国,有为祖国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培养具有自觉的学术意识,坚守学术操守,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为学术追求,有较强的理论素养和理论思维能力,独立思考,具备较强的解读和阐释历史文献的能力,了解本专业学科发展的状况,在广博的历史知识基础上,在选定的专题上独立从事研究,并能够有所发明的中国古代史研究专门人才。
二、研究方向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与敦煌学;明清社会经济史三、招生对象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的规定要求。
四、学习年限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的规定要求。
五、课程设置六、培养方式在导师指导下,以个人自学、独立研究为主。
根据学生的研究方向,学术兴趣与资质,实行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授课、面谈、报告研究、心得、参加学术讲座和各类研讨会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读书、思考、辨疑、考据和综合表达能力。
其它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的有关规定执行。
七、考核方式除按规定进行必要的课程考试外,导师经常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要求学生经常报告研究成果。
同时也考察学生在各种学术活动中的表现,并通过学生撰写的论文情况来考核学生的学习和研究能力及水准。
要求每一位研究生在第一学年提出选题及开题报告,在第二学年结束前就学位论文的选题、资料收集、基本构想和论文结构等提出中期报告,经过由导师召集的考核小组考核其是否具备继续完成学位论文的能力后,确认其继续学业的资格。
如经考核认为不具备继续撰写论文资格者,可要求其在一个学期内提出新的论文报告,仍不能通过考核者,中止其研究生资格。
其它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的有关规定执行。
八、学位论文在导师的指导下,由每个学生自己确定学位论文选题,要求学生在学习期间至少保证有2/3以上的时间,围绕着学位论文的选题开展研究。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0601)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所需的,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邓小平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制度,遵守法纪,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品德,具有严谨科学和优良学风,适应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考古专业人才。
1、硕士学位考古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三年学习期间应系统掌握考古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具有宽广和坚实的基本技能,了解考古学科的发展历史、现状和最新动态,能承担与本学科有关的研究课题和教学工作,学位论文要求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并具有一定的创造性。
论文在深度和广度方面均要与硕士生相适应。
2、博士学位博士学位获得者应系统掌握考古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发展状况以及国内外同行有关本学科研究能力。
学位论文在选题方面应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在观点、材料和方法上有创新性,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二、研究方向考古学是研究人类古代文化遗存及社会发展的一门学科。
本专业的研究生除要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在考古学科领域深入研究一、二个专业分支。
本专业的研究方向:A:(1)史前考古(2)商周考古(3)秦汉考古(4)六朝考古(5)隋唐考古(6)宋元明考古(7)环境考古(8)建筑考古学(9)文化遗产研究(10)美术考古与艺术史(11)科技考古(12)早期中西交流考古(13)古文字学。
B:文物鉴定三、招生对象1.硕士研究生:应届本科毕业生,具有本科同等学力者,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及格,并经复试合格者。
2.硕一博连读:硕士研究生入学两年内完成基础课及学位课程,政治素质优良。
外语成绩良好,专业课成绩优秀,中期考核优秀,并在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者,本人申请经校研究生院批准,可直接转为博士研究生,享受同等待遇。
3.博士研究生:已获得硕士学位或具有高级职称者、应届硕士毕业生,经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与复试均合格者。
考古学 博士 研究方向
考古学博士研究方向
考古学博士是一个专注于深入研究古代文明和文化遗产的学位。
在考古学博士研究阶段,学生通常会选择一个或多个特定的研究方
向来进行深入探究。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考古学博士研究方向:
1. 考古遗址发掘与保护,这个研究方向关注于考古遗址的实地
发掘、挖掘和保护工作。
研究者可能会探索不同类型的遗址,如史
前遗址、古代城市遗址、墓葬等,以及相关的保护方法和技术。
2. 考古文物研究与分析,这个方向侧重于对考古出土的文物进
行研究和分析,包括陶瓷、金属器、玉器、建筑遗迹等。
研究者可
能会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如碳14测年、X射线荧光分析等,来揭示
文物的年代、制作工艺和文化意义。
3. 考古学与人类学交叉研究,这个方向将考古学与人类学、民
族学等学科进行交叉研究,探讨古代社会、宗教、生活习俗等方面
的问题。
研究者可能会关注古代人类的迁徙、文化交流、宗教信仰
等议题。
4. 考古学与环境变迁,这个研究方向关注于考古学与环境科学
的交叉领域,探讨古代环境变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如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因素对古代社会的影响和适应。
5. 考古学与数字技术应用,这个方向将考古学与现代数字技术相结合,探索数字化考古、虚拟重建、遥感技术在考古研究中的应用,以及数字化文物保护与展示等方面的问题。
这些只是考古学博士研究方向中的一部分,学生在选择研究方向时通常会根据个人兴趣和学术导师的指导进行选择。
希望这些信息对你有所帮助。
考古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考古学专业教学进程表
学
专业教育模块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课程 性质
课程 考核 建议修 备注
学时 方式 读学期
分
GG640** 军事理论
必 1 36
2
GG640** 军事技能
必
84
GG6111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上) 必 2 36
GG6111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下) 必 1 18
4
2 36 B25
5
2 36 B25
6
2 36 B25
5
2 36 B25
5
2 36 B25
7
2 36 B25
4
2 36 B25
4
2 36 B25
7
2 36 B25
4
2 36 B25
5
21 ZX42045 22 ZX42025 23 ZX42054 24 ZX42064 25 ZX42078 26 ZX42079 27 ZX42081 28 ZX42077 29 ZX42013 30 ZX42090 31 ZH42003 32 ZH4200 33 ZH42041 34 ZH42008 35 ZH42009 36 ZH42015 37 ZJ42004 38 ZH42007 39 ZX42021 40 ZX42022 41 ZX42048
(3)了解本专业前沿成果与发展动态;
(4)能阅读和运用中外历史文献和书刊,掌握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
(5)掌握田野考古的基本技能,具备田野考古工作的能力。
3、身心要求:具有优良的品德修养,了解体育的基本知识,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达到 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具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
考古专项人才培养方案
一、背景随着我国考古事业的快速发展,对考古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为满足这一需求,特制定本考古专项人才培养方案,旨在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考古人才队伍,为我国考古事业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培养目标1. 培养具备扎实的考古学基础理论和实践能力,能够从事考古发掘、文物鉴定、文物保护、考古研究等工作的专业人才。
2.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跨学科知识结构,能够适应考古事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3.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能够推动我国考古事业发展的优秀人才。
三、培养对象1. 本科及以上考古学、历史学、文化遗产保护等相关专业毕业生。
2. 在职考古工作者及对考古事业有兴趣的业余爱好者。
四、培养内容1. 理论课程:考古学基础理论、考古学方法论、考古学史、田野考古学、文物学、博物馆学等。
2. 实践课程:田野考古实习、考古发掘、文物鉴定、文物保护技术、考古研究方法等。
3. 跨学科课程:外语、计算机应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等。
五、培养方式1. 全日制教育:本科、硕士、博士等层次的全日制考古学教育。
2. 非全日制教育:在职研究生、短期培训班、业余考古爱好者培训班等。
3. 国际交流:与国外知名考古机构开展合作,选派优秀学生和教师赴国外学习、交流。
六、师资队伍1. 建立一支高水平的考古学教师队伍,包括国内外知名考古学家、考古实践专家等。
2. 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学术研讨,提升自身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
3. 定期举办学术讲座、研讨会,为学生提供学术交流平台。
七、质量保障1. 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定期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和监督。
2.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确保学生具备扎实的实践能力。
3. 建立学生就业指导体系,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
八、实施保障1. 加强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合作,争取政策、资金支持。
2. 建立健全考古专项人才培养基金,为人才培养提供资金保障。
3. 加强与国内外知名考古机构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机会。
中国古代史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古代史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60106)一、培养目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要求,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生的培养目标应为: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是:1、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
2、掌握中国古代史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担任专门工作的能力。
3、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运用该门外国语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第二外国语为选修课,要求有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初步能力。
第一外国语为非英语的博士生,第二外国语必须选修,且语种必须为英语。
4、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1、先秦秦汉史研究先秦秦汉时期的社会经济结构、国家形态和思想文化,对中国文明起源、先秦礼制、先秦诸子学说、汉代社会演变等重要课题作深入探讨。
2、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深入探讨当时的士族形态、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民族融合与社会风俗的变迁以及魏晋玄学、唐代文化交流等重要课题。
3、宋元明清史研究宋元明清时期社会结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演变,揭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发展规律。
4、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上重要的思潮、流派和人物,揭求中国古代思想的特点、发展规律和现代意义。
5.道教科技史三、学习年限博士生学习期限一般为三年。
要求前两个学期修满学分,后四个学期主要从事学位论文开题、写作及答辩工作。
四、应修总学分数应修总学分:不少于15学分。
必修不少于11学分,选修不少于4学分。
五、课程设置(具体见课程设置一览表)1、必修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2学分第一外国语3学分、专业外语1学分。
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研究生培养目标
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古代史学知识
与见解,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在文化、社会、历史学研究、理论研究等领域开展前瞻性的研究和构建具体的概念体系、知识体系
及研究方法体系,并能够参与在历史研究、文史学会研究、历史教学和历
史文献出版中的实践活动的博士研究人才。
二、博士研究生的招生范围
本专业博士研究生招生范围主要包括中国古代史学科、历史文化学科
等相关学科进行的研究生培养,具体包括:中国古代历史学、中国历史城
市学、中国古代宗教学、中国古代社会学、中国古代经济学、中国古代文
献学、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史料研究等。
(一)学习课程
1、古代史学基础课程:包括历史学与史学史、《史记》研究、古代
社会学、中国历史地理学、古代史文献学、古代史社会发展史、中国古代
史料研究等。
2、古代史专业课程:主要有中国古代宗教史、中国古代历史文献学、中国古代政治史、中国古代文化史、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国古代经济史、
中国古代社会史等。
3、研究方法论课程:包括科学研究方法、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历史
研究方法、中国古代史料研究方法、古籍整理、编纂、论著写作等。
中国古代史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古代史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60106)一、培养目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要求,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生的培养目标应为: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是:1、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
2、掌握中国古代史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担任专门工作的能力。
3、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运用该门外国语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第二外国语为选修课,要求有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初步能力。
第一外国语为非英语的博士生,第二外国语必须选修,且语种必须为英语。
4、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1、先秦秦汉史研究先秦秦汉时期的社会经济结构、国家形态和思想文化,对中国文明起源、先秦礼制、先秦诸子学说、汉代社会演变等重要课题作深入探讨。
2、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深入探讨当时的士族形态、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民族融合与社会风俗的变迁以及魏晋玄学、唐代文化交流等重要课题。
3、宋元明清史研究宋元明清时期社会结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演变,揭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发展规律。
4、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上重要的思潮、流派和人物,揭求中国古代思想的特点、发展规律和现代意义。
5.道教科技史三、学习年限博士生学习期限一般为三年。
要求前两个学期修满学分,后四个学期主要从事学位论文开题、写作及答辩工作。
四、应修总学分数应修总学分:不少于15学分。
必修不少于11学分,选修不少于4学分。
五、课程设置(具体见课程设置一览表)1、必修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2学分第一外国语3学分、专业外语1学分。
山西考古博士专项计划
山西考古博士专项计划
山西考古博士专项计划是指专门为山西考古领域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而设立的计划。
该计划旨在通过博士教育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考古专家,推动山西考古事业的发展。
山西考古领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国考古的重要地区之一。
近年来,随着考古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提高,山西考古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
为了更好地推动山西考古事业的发展,山西考古博士专项计划应运而生。
该计划的培养对象主要是山西省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优秀博士生,他们将通过系统的学术研究和培训,成长为山西考古领域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山西考古博士专项计划的教学内容包括考古学理论、研究方法、考古发掘、文物保护等多个方面。
同时,该计划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考古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
山西考古博士专项计划的毕业要求是学生能够在山西考古领域做出一定的贡献,例如在考古发掘、研究、保护等方面取得重要的成果。
通过山西考古博士专项计划的培养,学生将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山西考古事业的快速发展。
山西考古博士专项计划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和人才培养计划,它将为山西考古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推动山西考古事业取得更大的发展。
中国社科院博士培养方案
中国社科院博士培养方案
中国社科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是该院根据国家有关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的法规和中国社科院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与培养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培养目标:
中国社科院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
的学术理论功底和创新思维能力、具有较高独立科研能力和学风修养的高级专门人才。
2. 培养模式:
中国社科院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采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相结
合的培养模式,培养周期一般为3-5年。
3. 培养内容:
中国社科院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培养内容包括学位课程学习、研究生学术活动、科研论文撰写与发表以及学位论文撰写等。
4. 学科专业:
中国社科院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学科专业涵盖社会学、政
治学、经济学、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学、法学、哲学、文学、艺术学、科学技术哲学与社会发展等多个领域。
5. 培养要求:
中国社科院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对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包括必
修课程的学习与考核、学科前沿研究讨论、境内外学术会议和
学术交流活动参与、科研论文发表、学位论文答辩等。
以上是中国社科院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一些基本内容,具体的方案细节还需参考该院相关规定。
文物考古技术人才培养方案
文物考古技术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
咱们要培养的是那种对文物考古爱得深沉,就像猫对小鱼干一样痴迷的人才。
这些人才可不是只会拿着小刷子在土里乱刷的人,而是要成为文物考古界的全能选手。
他们得能够准确判断文物的年代,就像能一眼看出蛋糕是昨天做的还是上周做的一样厉害;还要能熟练掌握各种考古技术,不管是发掘、修复还是研究,都得在行。
简单来说,就是要把他们培养成文物考古界的超级英雄,守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小卫士。
二、招生要求。
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嘛,所以首先得对文物考古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那些看到古董就两眼放光,听到考古故事就挪不动步的同学,就是我们要找的人。
2. 学习能力也不能差。
毕竟考古这事儿涉及到好多知识呢,从历史、地理到化学、物理,都得懂一些。
要是连高中的知识都没掌握好,那可有点费劲。
就像搭积木,基础不牢,房子可搭不高。
3. 要有耐心和细心。
考古工作可不像吃泡面,三分钟就能搞定。
有时候为了清理一件文物,可能得花上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要是个急性子,那可干不了这活儿。
而且考古就像绣花,一不小心就可能破坏文物,所以必须得细心,就像照顾小婴儿一样小心翼翼。
三、课程设置。
1. 基础课程。
考古学概论:这是让大家了解考古到底是个啥玩意儿的课程。
就像给你一本游戏攻略,让你先熟悉一下游戏规则。
从考古的历史、方法到考古学的理论,都得学。
历史文化知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还有世界各地的历史文化,都得知道个大概。
不然挖出个东西来,都不知道是哪个朝代的,那可就尴尬了。
这就好比你要去一个陌生的城市旅游,总得先了解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吧。
基础科学知识:像物理、化学、生物学的一些基础知识也得掌握。
比如说,怎么用化学方法检测文物的成分,用物理方法判断文物的结构,这都是有学问的。
这就像给你的考古技能包配上各种工具,遇到啥情况都能应对。
2. 专业课程。
田野考古技术:这可是考古的基本功。
要学会怎么找遗址,怎么进行发掘,怎么记录发掘过程。
就像探险家寻找宝藏一样,得有一套自己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大学考古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0年版)
学科门类:历史学一级学科:考古学专业代码:0601 一、学科介绍
考古学是南京大学传统特色学科,是1972年国家定点建立的长江下游考古人才培养基地,2015 年成立考古文物系。
全系设有考古学、考古学(文物鉴定)两个本科专业方向,有考古学博士点,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2个硕士点,考古学博士后流动站。
本学科是江苏省重点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进入 B+级序列,2020年3月发布的QS第十次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在国内高校同类学科中排名第二。
学科现有教授10人,副教授6人,讲师6人,有7位教师有国家考古领队资格证书,具有团体领队资质,教学和研究方向涵盖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夏商周时代、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考古等方向,是目前国内高校断代考古最齐全的院校之一,形成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和突出的科研特色。
充分利用学科自身优势和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实验教学中心(江苏省文物局重点文物科研基地)、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所、南京历史文化研究所、考古实习基地、南京大学博物馆(考古艺术博物馆)等众多科研和教学平台,承担完成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纵向课题和服务地方的大量横向研究项目,既满足教学和科研需要,又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在长江中下游史前文化研究、夏商周时期边疆地区和南方青铜文化研究、六朝考古与历史研究、陶瓷考古、建筑考古、明清南京城市考古、文化遗产保护、文物鉴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考古和科技考古等领域成绩突出,特色鲜明。
二、培养目标
培养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求的、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情操高尚、学风优良,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严谨的科学态度、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创新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史高层次专业人才。
博士学位获得者应系统掌握考古学研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深厚和坚实的专业基础和扎实的史学功底,了解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和最新学术动态,学术
思想活跃,能独立承担与本学科相关的研究课题和教学工作。
学位论文的选题要具有原创性及较强的理论创新意识。
研究结论应力求突破性、创新性,体现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三、主要研究方向
本专业主要研究方向:(1)史前考古;(2)历史时期考古;(3)文化遗产;(4)文物鉴定;(5)外国考古。
四、修业年限
普通博士生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最长修业年限为八年。
五、培养方式
(1)导师要做到科学选才,规范招生。
博士研究生在招生录取时明确导师,由导师负责成立指导小组,制定培养计划。
导师和指导小组负责培养工作。
切实落实导师作为论文学术质量把关的第一责任人作用,每周用于指导博士研究生的时间不得少于2小时。
(2)公共课(外语和政治)以讲授为主,辅以自学。
基础课和专业课实行讲授、自学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重在传授专业理论、方法和知识,指导独立研究。
要求研究生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广泛阅读与专业方向相关的文献、考古报告和论著。
(3)提倡研究生选修跨专业课程,拓宽知识面,进行学科的交叉研究。
支持博士研究生参加境内外举办的高水平学术会议或学术交流活动。
(4)在学习阶段至少应参加一次专业性学术会议,并在会议上报告所提交论文,至少参加一次田野考古等实践性研究活动。
(5)研究生德育及思想工作由学科研究生德育教育小组、导师和辅导员负责。
切实发挥导师在立德树人中的第一责任人作用,全面强化对博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观引导工作,与思政和学工教师共同完成博士研究生的日常教育和管理工作。
六、课程设置与修读要求
(一)课程设置
1、公共课
(1)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2)博士英语
2、专业通修课
(1)考古学研究专题
(2)专业外语(翻译)
3、导师专业方向课程
4、其他导师专业方向课程
(二)修读要求
普通博士研究生需至少修读6门学位课程,包括公共课2门,专业通修课程2门,导师讲授的专业方向课程(仅限1门),其他导师讲授的专业方向课程1门,所有课程学习一般应在入学后1年内完成。
本科、硕士研究生皆为非考古专业者应补修硕士研究生“考古学理论与方法”或由导师指定的一门硕士研究生专业通修课程。
外国来华留学博士生课程依据《南京大学外国来华留学研究生培养与管理规定(暂行)》执行,专业课修读专业通修课考古专业研究、导师方向课程1门、其他导师专业方向课程1门。
七、质量监控与学业流程
本专业博士生实行过程化管理。
在全部学业流程中共设如下主要环节,加强质量监控。
1.制定培养计划。
入学第2个月内,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和学位论文计划。
2.资格考核。
博士研究生在学位论文开题前,需参加资格考试,时间为入学后第三学期。
由学院组织相关专家学者成立考核小组,对研究生在第一学年的课程修读、学术成长、科研实践及其它表现进行检查和考核。
考核小组本着公正、求实的原则对研究生做出综合评价,评定成绩。
考核通过者可以进行学位论文开题与撰写。
考核不合格者,可在下一学年第一学期再次进行考核。
博士研究生前六年内有三次资格考核机会,对学习确有困难、三次考核不通过者,进行劝退或作肄业处理。
3.开题报告。
第二学年第二学期,由导师和指导小组组织论文开题报告会,重点考核论文选题的价值、研究计划、研究基础、文献资料准备等内容。
博士学
位论文开题在博士资格考核之后举行,开题报告参照课程管理模式,计算成绩(百分制),并记入学习档案。
4.论文进展检查。
博士论文选题确定后,研究生应拟定写作计划,明确各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
该计划经导师审定后报系学位委员会评议,通过后报研究生院备案。
博士研究生在学位论文写作过程中,应定期向导师做阶段工作报告,并争取写成专题论文公开发表。
5.论文预答辩。
学位论文完成后,须在提交盲审进行预答辩。
由导师组织专家对提交预答辩的论文进行审议并提出修改意见。
通过预答辩的学生根据预答辩老师的建议对论文进行再次修改、完善后,提交盲审。
6.论文答辩,包括送审和答辩两项工作。
论文送审由院研究生办公室、教育部评估中心完成。
送审合格之后才能申请答辩。
答辩由院研究生办公室、导师负责,非涉密论文应按学校规定的流程进行公开答辩。
答辩论文需提前一周送交答辩老师。
通过答辩的研究生需根据答辩老师的建议对论文进行进一步的完善,最后提交论文,申请学位。
八、学籍预警机制
为提醒和敦促研究生在规定年限内完成学业,对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研究生给予学籍预警:
(1)一级预警:博士第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博士资格考核未通过。
(2)二级预警:博士第7学年第一学期期末,仍未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3)三级预警:博士第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仍未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九、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
本专业学位论文的完成共包括确定研究选题、制定写作计划、完成学术综述、开题报告、论文中期检查、论文预审、论文送审、论文答辩等环节,各环节时间安排见学业流程相关规定。
论文选题力求有理论和现实意义,应该有良好的社会效果,且有学术性和创新性。
论文写作计划需送校研究生院备案。
博士生在完成论文过程中,应定期作出阶段性成果。
博士论文完成后,论文进行预答辩,通过预答辩、盲审合格的论文方可进行正式答辩。
本专业论文答辩出涉密论文外全部公开公开答辩。
十、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
学位论文原则上一律实行盲审,盲审通过者方可进入论文答辩阶段。
特殊情况由学院组织送审的,根据学校和学院相关规定执行,送审时需邀请5-7位同行专家评阅,其中至少有2位是外单位的专家,写出评阅意见,评阅通过后,方可组织答辩。
答辩委员会由5人组成,其中外单位正高职称以上的专家不少于2人。
答辩由答辩委员会主席主持。
博士论文答辩不合格者,经答辩委员会同意,可在一年之内、六个月之后经修改完善之后,重新答辩一次。
学位论文通过答辩后,进入申请学位阶段,申请学位之前,博士研究生必须发表CSSCI或相应等级学术论文2篇(具体刊发要求由历史学院学术委员会制定细则另行公布)。
历史学院学位委员会根据学校和学院相关规进行资格定审查,决定是否申请授予学位;由校学位委员会及学位分委员会根据国家及学校相关规定作出是否授予学位的决定。
十一、硕博连读
本专业硕士中期考核优秀并有学术论文发表,可向专业申请硕博连读,鉴于专业培养需要,硕博连读生增加硕士论文要求。
十二、附则
(1)本方案未尽事宜由考古学学科点、历史学院学位分委员会负责解释。
(2)本方案从2020级博士研究生开始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