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材料题专项训练

合集下载

高三历史材料题学生专用

高三历史材料题学生专用

高三历史材料题1.(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早期国家的官制是建立在亲贵合一的基础上的,血缘亲族是任官的先决条件,世袭罔替,代代相承。

在那种贵族参政、议政、辅政的情况下,官的权力界限也不分明。

如西周主管政务的卿事寮可以辅政,也可以将兵作战,也可以主持重要的祭祀大典;而太史寮也可以辅政、将兵。

官有一定的分工,但不够清晰严格,这是贵族政治的必然现象。

——韦庆远《中国官制史》(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秦朝的中央官制与西周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材料二朱元璋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

(《皇明祖训》)他进一步说,丞相“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而致是欤?抑君怠政而有此欤?”(《敕问文学之士》)而黄宗羲则认为,明朝“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朱元璋和黄宗羲对丞相制度的看法,分别说明他们持这种看法的原因。

(6分)材料三 19世纪60年代,地方督抚以平乱起家,较早接触到西方文明,对内外局势有更深刻的感悟,有更强烈的危机意识与变局思想。

认识到自强求富及引进西器、设局制造的必要性,地方督抚开始实现思想行为观念上的现代化转变。

当传统体制需要变通而中央体制不愿变通之际,改革先从地方做起。

晚清督抚势力的兴起,打破了清政府的传统政局,政治权力由中央向地方转移,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

——摘编自李绮《晚清督抚势力与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晚清地方督抚势力崛起的影响?(4分)2.(16分)古今中外的城市化进程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商周开始,中国的城市主义就与国家的演进联系在一起。

其城市的建设服务于国家的管理,大城市的规划要遵循“奉行天道”的原则。

唐宋时期,中国的城市主义正在汲取新的营养,有了新的内容。

唐代通过放宽对商业的限制,促进了商业性的大都市日益繁荣,如扬州、益州;宋朝鼓励贸易的发展,极大地刺激了国际性商业大都市的发展,如广州、漳州、泉州……然而到了1600年左右,从漳州的码头和货栈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国城市的活力开始消散。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原卷版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原卷版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1.1571年,某位少数民族首领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基本维持了边疆的和平局面。

该少数民族首领是A.阿骨打B.俺答汗C.努尔哈赤D.皇太极2.明代宣德后,内阁职能日益凸显,“凡中外奏章,许用小票墨书贴各疏面以进”,提出处理意见,“谓之条旨”。

还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章奏,“除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既设司礼监掌行,又命内阁高校士共理。

”这一体制的形成()A.有利于封建皇权的稳固B.肯定程度上减弱了君权C.缓和了皇权与相权冲突D.使中心行政权发生转移3.明代在全国设两京十三布政使司共15个一级政区,合称15省;另外创立省的派出机构一道,其中有守备道、兵备道、督粮道、提学道、清军道、驿传道等,均为专司一职的派出机构。

这反映出明代()A.机构职能专业化B.行政制度体系化C.地方权力扩大化D.地方层级多样化4.明代中后期,皇帝将自己“批红”权利交给宦官管理的司礼监,司礼监向皇帝负责,与内阁没有隶属关系。

此后消灭了内阁与司礼监双轨辅政的局面。

这一历史现象反映了()A.阁臣倾轧异化政治生活B.司礼监和内阁间相互制约C.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加强D.早期民主思想兴起与进展5.“自秦始设丞相,不旋踵而亡……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这里的“我朝”指的是()A.汉朝B.唐朝C.明朝D.清朝6.玄奘西行求法一事发生在唐代,小说《西游记》成书于明代,书中多有涉及明代社会的实际状况。

书中所述下列内容能佐证《西游记》成书年月的有()①刘全……来见唐王。

王传旨意,教他去金亭馆里,头顶一对南瓜,袖带黄钱,口噙药物。

①那国王急降金牌:“着锦衣卫快到金光寺取妖贼来,寡人亲审。

”①三藏道:“就是我王驾前丞相,姓魏名徵。

他识天文,知地理,辨阴阳,乃安邦立国之大宰辅也。

”①行者闻言,正了声色,接了八戒的榜文,对众道:“你们想是看榜的官么?”太监叩头道:“奴婢乃司礼监内臣,……”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7.下表是从元朝到明朝中心政府对台湾地区的管辖大事列举,以下大事及其后续处理A.重视对异族的管理B.遏制了荷兰的扩张C.加强两岸经济沟通D.领土主权意识增加8.如图可以说明,当时的中国A.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B.君主专制被严峻减弱C.政治统治潜伏着危机D.地方取消了省县建制9.明正统八年(1443年),翰林院内阁侍讲学士刘球上书,触怒了宦官王振,被其矫旨杀害于狱中;同年,国子祭酒李时勉又被王振矫旨枷于太学门达三日,内阁诸臣无人敢与其理论。

高三历史重大事件专项练习题及答案

高三历史重大事件专项练习题及答案

高三历史重大事件专项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间是:A. 1914年B. 1939年C. 1945年D. 1949年答案:B2. 以下哪个事件被认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A. 拉丁美洲的解放运动B. 罗马尼亚王储被暗杀C. 英国工业革命的爆发D. 阿拉伯世界的解放运动答案:B3. 印度独立运动的领导人是:A. 孟德斯鸠B. 加缪C. 甘地D. 马克思答案:C4. 以下哪个国家是北约成员国?A. 中国B. 俄罗斯C. 德国D. 日本答案:C5. 中国的五四运动主要影响了以下哪个领域?A. 文化B. 经济C. 政治D. 军事答案:A二、简答题:1. 请简要阐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产生的重大影响。

答案: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了世界格局的重大改变。

战后,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崛起,成为冷战时期的主要对手。

此外,欧洲国家的衰落和殖民地帝国的解体也是战争的结果。

战后,联合国成立,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和国际合作。

此外,战争还导致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给各国社会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2. 请列举三个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并简要描述它们的影响。

答案:a. 秦朝统一:秦朝统一了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秦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专制时代的起点。

b. 三国分裂:三国时期发生了长达近100年的战乱,导致了中国的长期分裂状态。

这段历史在中国文化和文学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为后来的统一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c. 唐朝盛世: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而开放的时期,对世界历史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唐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对外交往频繁,文化艺术繁荣,被誉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巅峰。

三、论述题:请简要论述二战对中国的影响。

答案:二战对中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方面,中国在战争中面临了严重的国家安全威胁。

日本侵略军在中国进行了长达八年的战争,给中国社会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另一方面,中国的抗战也是战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刷题练习册高三

历史刷题练习册高三

历史刷题练习册高三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表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 秦朝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B. 唐朝设立三省六部制,提高了行政效率C. 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加强了皇权D. 清朝实行科举制,选拔官员答案:D2. 以下哪次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A. 鸦片战争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甲午战争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A3. 法国大革命爆发的直接原因是:A. 法国社会等级制度的不公B. 法国财政危机C. 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D. 法国民众的普遍不满答案:B4. 以下关于工业革命的表述,哪一项是正确的?A. 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B. 工业革命导致了农业的衰退C. 工业革命使得手工业者的收入增加D. 工业革命使得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答案:A5.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A. 萨拉热窝事件B.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C. 民族主义的兴起D. 军备竞赛的加剧答案:B二、填空题6. 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了______制度。

答案:推恩令7. 唐朝时期,玄奘西行取经,他的目的地是______。

答案:天竺8.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了______。

答案:非洲东海岸9. 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是______。

答案:洪秀全10. 20世纪初,辛亥革命的领导者是______。

答案:孙中山三、简答题11. 简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特点。

答案: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

其主要特点包括: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封建礼教;倡导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推崇新思想,新文化,反对旧思想,旧文化;以及对西方文化的广泛吸收和借鉴。

12. 简述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

答案:二战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

首先,联合国的成立,标志着国际合作和维护世界和平的新秩序的建立。

其次,冷战的兴起,美苏两大阵营的对立,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竞争。

最后,殖民地解放运动的兴起,许多亚非拉国家获得了独立,世界多极化趋势逐渐显现。

高三历史练习题及答案

高三历史练习题及答案

高三历史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哪位人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农业圣人?a) 孔子b) 伏羲c) 志人d) 齐物答案:b) 伏羲2.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以下哪位皇帝在位期间国力最为强盛?a) 唐太宗b) 唐玄宗c) 唐高宗d) 唐中宗答案:b) 唐玄宗3. 下列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的近代史开始?a) 辛亥革命b) 五四运动c) 九一八事变d) 文化大革命答案:a) 辛亥革命4.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中的一次重要战争,其中以下哪个事件导致了正式的全面抗战爆发?a) 卢沟桥事变b) 九一八事变c) 南京大屠杀d) 东北地区投降答案:b) 九一八事变二、填空题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时间是______年。

答案:1949年2. 五四运动爆发于______年。

答案:1919年3. 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包括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______。

答案:指南针4. 首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收回了被租借给______的山东省。

答案:德国三、解答题1. 请简要阐述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答案: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标志着中国的封建帝制结束。

它奠定了中华民国的基础,并为后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提供了条件。

辛亥革命的成功启示了中国人民争取民主和自由的意识,对中国社会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请解释“文化大革命”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影响。

答案: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具有毁灭性影响的政治运动。

它导致了极端的政治混乱、大规模的社会动荡以及文化和教育体系的破坏。

数以百万计的知识分子和文化艺术工作者受到迫害,中国社会陷入了极度的恐惧和不稳定中。

文化大革命对中国历史和社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留下了长期的伤痕。

高三历史练习题集

高三历史练习题集

高三历史练习题集
第一部分:综合题
1. 民族精神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2. 解释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及其影响。

3. 评价西周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发展。

4. 请描述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5. 为什么辛亥革命被视为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转折点?
第二部分:选择题
1. 下列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进入封建社会?
A. 农业革命的出现
B. 商鞅变法的实施
C. 秦朝的统一
D. 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
2. “和时间赛跑”的一句成语源自以下哪个历史事件?
A. 青铜器的制造与使用
B. 秦始皇的统一战争
C. 振兴农业的春耕运动
D.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3. 下列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的战国时期?
A. 秦始皇的统一
B. 商鞅变法的推行
C. 长平之战的发生
D. 黄河流域的秋收起义
4. 下列哪个朝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
A. 春秋战国时期
B. 唐朝
C. 辽金时期
D. 明朝
5. 辛亥革命的目标是什么?
A. 推翻清朝统治
B. 改革封建社会
C. 建立民主共和国
D. 实现农民起义
第三部分:解答题
1. 描述秦朝统一中国的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谈谈你对文化大革命的理解,包括其目标、导致的结果以及对中国社会的长远影响。

3. 请解释中国近代史中的“东方问题”,并分析其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影响。

4. 请阐述中国古代科技的成就与对世界的影响。

5. 描述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并分析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注意:此练习题集仅用于高三历史练习,目的在于考查学生对中国历史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史料价值类答题模板及练习题-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史料价值类答题模板及练习题-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高考再现】1、(2021·广东华附、省实、广雅、深中高三2月四校联考·17)(14分)对同一历史事件,不同的史料可能会呈现不一样的记载,因此我们在运用史料时要注意考虑史料的来源及写作者的立场,对史料加以辨析。

下面是两则关于“玄武门之变”的文献史料,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太宗命(尉迟)敬德侍卫高祖(李渊)。

敬德擐甲持矛,直至高祖所。

高祖大惊,问曰:“今日作乱是谁?卿来此何也?”对曰:“秦王(李世民)以太子(兄李建成)齐王(弟李元吉)作乱,举兵诛之,恐陛下惊动,遣臣来宿卫。

”高祖意乃安。

——五代后晋刘煦《旧唐书·尉迟敬德传》材料二问大唐天子太宗皇帝……为甚(杀兄)弟于前殿,囚慈父于后宫?(太宗)闷闷不已,如杵中心……争答不得。

——1908年出土文献敦煌文书中武则天时期的俗讲话本《唐太宗入冥记》(1)辨析上文所引史料,分别指出两则文献史料的史料价值及其局限性。

(10分)(2)关于“玄武门之变”这一事件,依据上述材料,选择一个角度,得出你自己的结论,并说明你依据的原则。

(4分)2、(2021·山东潍坊高三3月高考模拟·17)(15分)“飞天”是佛教中一种想象的飞神,纵观敦煌壁画中历代飞天形象的演变,可以从一个层面了解古代多元文化的变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时期的飞天,西域风格是主流,但具体形象上已流露出中原之风。

西魏的飞天洞窟,窟顶绘有道教诸神,有羽人、雷公、电母、雨神等诸神,另有伏羲、女娲等均人面蛇身,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天地宇宙观念。

图1 北魏《尸毗王本生》图2 西魏《弹箜篌飞天》材料二隋代莫高窟《献花伎乐飞天》,洞窟四壁环窟带状飞天一周,飞天呈辐射形式,或奏乐,或撒花,千姿百态、飘逸秀美,充分显示了古代民间画匠的功力和智慧。

唐代飞天变化无穷的飞动之美与大唐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完全吻合,画法较前代有很大的改变:由浪漫夸张步入现实,由天宫仙人转变为宫娥舞伎。

202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示意图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202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示意图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202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示意图专项练习题
一、单选题
1.下图为我国古代某时期民族内迁示意图。

该图反映了()
A.东周时期民族交融逐步加强B.魏晋时期北方各族大举南下
C.盛唐时代各族归附中央政权D.两宋时期北方民族政权并立
2.下图是一位同学整理的中国古代某王朝加强边疆治理措施的示意图(部分)。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图中▲处应该填入()
A.册封渤海郡王B.设立奴儿干都司
C.设立金瓶掣签制度D.平定准噶尔部叛乱
3.下图为殖民扩张和收缩的两个长周期示意图,其中第二次殖民扩张高潮的出现导致了()
A.美苏两极世界格局的初步形成B.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
第1页共13页
C.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普遍确立D.世界殖民体系已走向分崩离析4.以下为某历史研究者绘制的示意图(下图)。

该研究者试图解释()
A.人文主义精神为何出现B.近代民族国家如何产生
C.资本主义萌芽如何发生D.西欧封建社会为何形成
5.如图为著名学者阎步克对南北朝政治经济文化对比的示意图。

这反映出()
A.儒法思想的不同影响造成南北文化差异B.南北思想文化交流受到阻碍C.南北民族交融的不断发展D.走向统一之路北方将更具优势6.对下面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示意图中各阶层之间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第2页共13页。

高三历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专题练习(三十八) (含答案与解析)

高三历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专题练习(三十八) (含答案与解析)

高三历史专题练习(三十八)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计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曾出现急于向更高级形式过渡,在生产关系上超越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从而造成了重大失误。

此处重大失误是指()A.三大改造B.“大跃进”运动C.优先发展重工业D.人民公社化运动2.50年代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底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政府号召组织起来。

”材料中“政府号召组织起来”的措施是()A.进行土地改革B.恢复国民经济C.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D.成立人民公社3.1955年底,我国基本建设投资额只完成“一五”计划的51%。

1956年1月,全国计划会议将计划投资额由国家计委预定的112.7亿元增加到147亿元,比1955年增长71%,经过反冒进压缩,最终实际增长62%。

据此可以推知()A.“左”倾错误开始指导经济建设B.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建立C.建国初期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D.“一五”期间计划实施盲目求快4.在中共中央书记处的一次会议上,毛泽东谈道:私营工商业的性质也变了,是新式的资本主义,公私合营、加工订货、工人监督、资本公开、技术公开、财务公开。

并形象地说:“他们已经挂在共产党的车头上,离不开共产党了。

‘空前绝后’,他们的子女也将接近共产党了。

”这次会议谈论的主题是()A.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B.国民经济的恢复问题C.加大私营工商业比重问题D.民主政治建设的问题5.1963年,刘少奇曾说:“党委和政府超脱一点,不好吗?站在公司之上、矛盾之上,有问题我们来裁判,不要做当事人……生产由公司、工厂去经营。

”这说明当时()A.国家放松对经济的宏观调控B.国家经济体制开始了变革C.国有企业的自主经营性加强D.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显露6.现代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历程大致分为6个阶段,其中1949~1957年为起步发展阶段。

历史高三练习题(打印版)

历史高三练习题(打印版)

历史高三练习题(打印版)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秦朝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B. 汉武帝时期设立刺史,监察地方C. 唐朝设立东厂,加强皇权D. 明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2. 关于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重视科学实验B. 启蒙运动时期,人们开始追求理性和自由C. 宗教改革时期,人们开始反对教会权威D. 以上说法均正确二、材料解析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

”材料二:《明史·太祖本纪》记载:“废丞相,设大学士,备顾问。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秦朝的什么政治制度?该制度对后世有何影响?(2)材料二反映了明朝的什么政治制度?该制度对皇权有何影响?三、论述题试述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 C2. D二、材料解析题(1)材料一反映了秦朝实行的中央集权制度,即皇帝拥有最高权力,所有国家事务都由皇帝一人决定。

这一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为后世王朝所继承和发展。

(2)材料二反映了明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的政治制度。

这一制度进一步加强了皇权,使皇帝的权力更加集中,内阁大学士虽然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但最终决策权仍在皇帝手中。

三、论述题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国家,丧失了部分主权,领土和资源受到严重侵犯。

其次,战争加剧了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引发了一系列的农民起义和反侵略斗争。

再次,战争促使中国开始反思和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制度,开启了近代化改革的进程。

最后,战争也为中国的民族觉醒和民主革命埋下了伏笔,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高考历史】真题专项训练1.全国卷材料分析题(原卷版)

【高考历史】真题专项训练1.全国卷材料分析题(原卷版)

2021高考历史全国卷主观题专项精练全国卷材料分析题【高考真题】1.(2020全国Ⅰ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贸易和文化交往十分频繁。

与此同时,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

1955年,联邦德国与苏联建交后,中国逐步推动与联邦德国的民间往来。

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日益紧张,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降到了冰点。

70年代初,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1972年10月,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决定互派大使。

此后,两国的交流活动迅速升温。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等材料二 1993年,德国实施“新亚洲政策”,十分重视发展与中国的关系。

德国企业认为在中国“差不多所有行业都有前景”,纷纷进军中国市场。

1998年,德国总理施罗德将实现外交政策“正常化”作为重要目标,对外不依附于任何国家,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并与中国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出现多元认同”。

中国认为加强中德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合作,有利于提高各自国际地位,扩大各自在国际上的活动余地,并促进世界和平、安全和稳定。

2004年,中德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框架内建立“具有全球责任的中德战略伙伴”关系,中德关系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摘编自吴友法《德国现当代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50~7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德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历史条件。

(9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德关系发展的历史启示。

(6分)2.(2020全国Ⅱ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一永定河属海河水系,清初“水患频仍”。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直隶巡抚主持治河,改行河道,并在两岸筑堤防系统。

竣工后,康熙皇帝赐名“永定河”,下旨:“永定河工,照黄河岁修、抢修之例办理。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原卷版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原卷版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进展的主流特征是A.富强开放的社会风貌B.政权分裂与社会倒退C.中外沟通与经济进展D.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2.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政权更迭频繁的时期,下面空格中应填入()A.北魏B.北齐C.南齐D.元3.“曹孟德、赵子龙、诸葛孔明、周公瑾”等人物,应消灭在A.《三国演义》B.《水浒传》C.《西游记》D.《封神演义》4.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国历史进展的主流和必定趋势。

在两汉之后重新实现全国统一的朝代是A.北魏B.东晋C.西晋D.前秦5.历史上某些时期,国家制度发生重大变化,被称为“大变革”。

下列叙述中不能称为“大变革”的是A.春秋战国,分封变为郡县B.商周之际,属国变为封国C.三国时代,统一走向分裂D.清末民初,专制变为共和6.一位官员由于在父丧期间,让婢女侍侯他吃药,被人检举违反礼法,因而受到清议的批判,甚至使他的仕途受阻。

这位官员最可能处于何时?A.秦汉B.魏晋C.隋唐D.宋明7.观看下边示意图,A、B两处可填入的最合适内容是A.东周、开放与融合B.战国、分裂与融合C.东周、分裂与融合D.战国、开放与融合8.“改官制、禁胡服、说北语、改姓氏、定族姓”这一历史现象消灭于A.北魏孝文帝改革B.后周世宗改革C.辽朝南北面官的设置D.金朝的猛安谋克制度9.体现“汉化风气下南北民族融合”的历史大事是A.文景之治B.对匈奴战斗C.唐蕃联姻D.孝文帝改革10.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内容的是()①改用汉姓①分科取士①迁都洛阳①改说汉语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11.沈约所著的《宋书》是记载南朝第一个王朝刘宋历史的史书。

其中一段这样描述:“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门上环钮),盖东西之极盛也。

”这表明A.南方经济有了明显进展B.南方农夫生活日益富足C.国家统一促进经济进展D.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12.道武帝(拓跋珪)入主中原以后,面对人口众多的汉族地区,一开头就实行了田租户调的封建剥削方式。

历史高中练习题高三

历史高中练习题高三

历史高中练习题高三(正文)一、选择题1. 历史学家将商代编年起始于公元前21世纪中叶,基于以下哪一事件的发生作为标志?A. 创建夏朝B. 录制彩绘陶片《逐鹿图》C. 商诸侯向周王朝朝贡D. 建立都城郑州2. 近代中国一系列重要革命运动的成功,导致了辛亥革命的爆发,以下哪些是直接触发辛亥革命的事件?A. 中法战争B. 巴黎和约签订C. 边界谈判失败D. 北洋政府危机3. 下列关于抗日战争的历史事件,哪一个对于中国战胜侵略者起到了重要的转折点作用?A. 皖南事变B. 三大战役C. 开放重庆战略D. 重庆谈判4. 1956 年的五一口号是?A. 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B. 无产者联合起来C. 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D. 全体劳工联合起来5.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时间是?A. 1921 年B. 1923 年C. 1943 年D. 1949 年二、解答题1. 请简要描述明朝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明朝自1368年至1644年统治中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王朝。

明朝统治期间,政权相对稳定,实行文治政策,加强了对国内的统治,扩展了国家的疆域,并且进行了一系列对外的军事、经济和科技的改革。

明朝将北京定为都城,修建了紫禁城,使北京成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政治中心。

明朝还实行了科举制度,使得社会上升通道开放,培养了大批人才,并且发展了国内的文化、艺术和建筑。

明朝在对外扩张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明成祖朱棣多次平定内乱、消除外患,统一了全国,重新推动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明朝的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开辟了中国对外贸易的新渠道,扩展了中国的影响力。

2. 请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大门。

首先,辛亥革命废除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实现了政权的转变。

这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中国民主制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高三练习册刷题历史

高三练习册刷题历史

高三练习册刷题历史高三历史练习册刷题一、选择题1. 请根据题目所给材料,选择正确的答案:材料:《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二十六年,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

”A.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立了三十六郡。

B.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立了三十六州。

C. 秦始皇统一六国前,设立了三十六郡。

D. 秦始皇统一六国前,设立了三十六州。

2. 下列关于辛亥革命的表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B. 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

C. 辛亥革命是一次彻底的社会革命。

D.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3. 以下关于新文化运动的描述,正确的是:A. 新文化运动主张“打倒孔家店”。

B. 新文化运动主张恢复文言文。

C. 新文化运动反对科学和民主。

D.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封建思想的复兴。

二、填空题4. 请根据题目所给信息,填写以下空白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爱国民主运动,其爆发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

5. 我国历史上的“文景之治”指的是西汉时期文帝和_______的统治时期。

三、简答题6. 请简述中国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的主要特点。

7. 阐述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和局限性。

四、论述题8. 论述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五、材料分析题9. 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资治通鉴》记载:“贞观三年,太宗谓房玄龄曰:‘朕欲以天下为家,以天下为公,以天下为乐。

’”材料二:《旧唐书·太宗纪》记载:“太宗曰:‘朕欲以天下为公,以天下为乐,以天下为家。

’”请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异同,并结合历史背景,谈谈你对唐太宗“以天下为公”思想的理解。

结束语:通过本练习册的刷题,同学们应该能够加深对高中历史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提高解题技巧,为即将到来的高考做好充分的准备。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对待每一次练习,不断进步,最终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训练题:民族工业材料解析题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训练题:民族工业材料解析题

1. 【综合题】乡村是中国人的物质和精神家园。

从古到今,乡村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农村经济较以前相比虽有所提高,但在广南西路、荆湖南路等广大地区,既不知积肥施肥也没有水利灌溉工程,“耕种灭裂(草率、粗略),种而不莳(移栽),俗名漫撒”。

荆湖南路的西岸地区,“每欲布种时,则先伐其林木,纵火焚之,俟其成灰,即布种其间,盖史谓刀耕火种也”。

在许多地区,“百家为村,有食者不过数家,贫破之人十常八九”。

另外,宋政府财政吃紧,急于敛财,往往拿商人开刀,特别是活动在农村的中小商人,更成为其苛敛的对象。

——摘编自仝晰纲《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研究》材料二1933年5月,国民政府成立了“农村复兴委员会”,开始进行农业建设运动。

在农村复兴委员会大力倡导下,国民政府裁废苛捐杂税5200多种,但由于财政吃紧,执行不力。

面对灾荒,政府用“灾民之壮者”修路、垦殖、生产,并十分重视灾后并发症的防治,以期弥补传统救灾方式的短效和低效。

1934年行政院设计《农村合作社章程》,推动农民之间的合作。

这场运动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初步探索,但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收效甚微。

——摘编自王军《南京国民政府农业建设研究》材料三80年代中国农村的改革,是在农民的探索与地方开明领导人的支持与相互推动中开始的,粮食等农产品的爆炸式增长,坚定了决策者的信心,最终形成全国性政策。

1984年邓小平考察江苏,当地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使他受到鼓舞,从中看到了乡村振兴与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希望。

他在会见外宾时曾说:“农村改革见效鼓舞了我们,说明我们的路子走对了。

”——据萧冬连《从计划到市场:突破如何成为可能》等小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

小题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农业建设运动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其“收效甚微”的原因。

小题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农村改革成功的意义。

高三历史复习题库及答案

高三历史复习题库及答案

高三历史复习题库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下列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表述不正确的是:A. 推翻了清朝的统治B.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C.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D. 实现了国家的完全独立和民族的彻底解放答案:D2. 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A.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B.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C.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D.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答案:A3. 下列关于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表述不正确的是:A. 洗刷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B. 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C. 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D.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答案:C4. 下列关于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表述不正确的是:A. 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B.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C. 实现了国家的完全独立和民族的彻底解放D. 标志着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答案:D5. 下列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表述不正确的是:A.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B. 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C. 必须坚持依法治国D. 必须坚持个人崇拜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1. 下列关于洋务运动的评价,正确的有:A. 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B. 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C.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D. 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答案:ABCD2. 下列关于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正确的有:A.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B. 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联合镇压C. 革命力量的分散和缺乏统一领导D. 革命后未能及时进行土地改革答案:ABCD3. 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正确的有:A. 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B. 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C.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D. 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答案:ABCD4. 下列关于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正确的有:A. 全国人民的英勇抗战B. 国共两党的合作抗日C. 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D. 日本国内经济的崩溃答案:ABCD5. 下列关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发展,正确的有:A. 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B. 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C. 进行了文化大革命D. 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答案:ABCD三、简答题1. 简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历史材料题专项训练1.阅读下列材料:以下材料选自《中国新闻网》(11分)一本十分罕见的清代地图集近日在湖南被发现。

这本名为《广舆记》的地图集是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一六八六年)由湖南平江人蔡九霞木刻的。

《广舆记》共收集十九幅地图,即当时的十八省图加一全国图。

“广舆”即广阔的疆域,就是全国之意。

该书长二十八厘米、宽二十厘米,用毛边纸木印线装,里面的标记有几十种之多,不仅有行政区划,连地形地貌也标注得十分清楚,在这本地图集里,台湾的全部版图清楚地刻印在《福建全图》里。

(说明:右边地图1749出版于德国柏林(Bellin ))请根据所学习知识回答:(1)说说台湾被割占、回归祖国和再次分裂的过程。

甲午战争战败(《马关条约》)后,台湾被日本割占;二战结束后台湾回归祖国;大陆解放是国民党撤退到台湾造成分裂。

(3分)(2)针对上述材料有以下三条评论,分别作一简要分析。

①中新网:专家指出,《广舆记》很可能是中国最早的、对台湾版图标记最详尽的木刻地图版本。

它清楚地表明,清康熙年间,台湾早已在中国的版图以内。

我们已有清朝的文献地图证明台湾早已在中国的版图以内。

(2分)②台湾中央社:陈水扁今天(2006年1月29日)中午于台南县设宴款待地方人士时指出,目前已是认真思考废除“国统会”及“国统纲领”的适当时机,以彰显台湾主体意识。

陈水扁春节讲话重申其“台独”主张。

(2分)③日本政论月刊《诸君》论文:台湾正名运动是“以和平的方法强调台湾的独立性与台湾有权利参加国际社会的运动”。

日本右翼势力还在支持“台独”活动。

(2分)⑴材料一说明什么问题?(2分)说明我国当时由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2分)⑵根据以上三个材料可看出中国的民族资本企业的发展有何特点?试加以简要说明。

(6分)它的劳动力来源于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因为它都建立在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的地区;(2分)它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它的规模比它们要小,甚至有被吞并的危险;(2分)它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存在一定的依赖关系,从地域看,它总是伴随着它们,从行业看,一般都不敢与其竞争,只能开办一些辅助性的企业。

(2分)⑶以上材料,说明当时中国经济有何特点?(4分)说明中国经济已经日益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分)中国已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市场和原料掠夺地。

(2分)4.阅读下列材料:(14分)1923年,经历了中国早期现代化大半历程的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一文中写道:“拿过去若干个五十年和这个五十年来比,这五十年诚然是进化了;拿我们这五十年和别人家的五十年来比,我们可是惭愧无地,试看这五十年的美国如何?这五十年的日本如何?这五十年的德国如何?这五十年的俄国如何?他们政治上虽然成败不同,苦乐不等,……真都算得上一日千里!就是英法等老国,又哪一个不是往前飞跑?”⑴你是否同意梁启超的观点?(1分)同意。

⑵你认为梁启超提出上述观点的意图何在?(2分)中国还需要改革;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⑶请你选取文中提及的2-3个国家,联系中外史实,自拟题目,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历史小论文。

(选题1分,观点4分,史实4分,文字2分)注意:观点明确,论述集中,不要泛泛而谈。

联系中外史实,详略以说明观点为度。

文字通顺,条理清晰,结构合乎逻辑。

评分标准说明:(一)题目:1分。

内容和观点有创意,可加1分,但总分不得超过30分。

(二)基本史实和基本观点方面:(具体内容略)8分-0分⑴“这个五十年”(1870年代-1920年代)中国取得的重大进化;⑵与同一时期的文中提及的其它国家相比,中国“惭愧无地”的方面;⑶列举文中提及的2-3个国家的“一日千里”的有关史实;⑷造成中外差距的主要原因。

(三)论证逻辑文字表述方面:2分-0分6、张学良将军的“苦闷”。

阅读下列材料:(14分)材料一:1936年1月张学良对青年人说:“青年人何以无出路,还不是由于你的国家太弱了吗?整个国家的苦闷与无出路,是高于你个人问题的几千万倍……只有解决国家问题,才有个人的出路。

”——《张学良文集》第Ⅰ集材料二:蒋介石西安督战,张学良、杨虎城与其合影西安事变报导材料三:近年来有两封写于1946年,又尘封了五十多年的密信公之与众:其一为《张学良致周恩来》:别来十年,时为想念,(兄)当有同感。

现日寇已经驱出,实(为)最快心之事。

尔来兄又奔走国事,再作红娘,愿天相(助),早成佳果,此良所视想(者)也。

近日友人惨死,数难闻之,为之一痛,只心吊而已。

良一切尚好,勿念,余不尽一。

弟良四月十九日其二为《周恩来复张学良》:“为国珍重,善自养心;前途有望,后会可期。

”(1)阅读材料一,分析当时张学良将军有什么“苦闷”?(2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沦亡,张学良将军被人们称为“不抵抗将军”。

(2)你是如何理解材料一中的“国家问题”的?(2分)日本侵略步步加深,中华民族危机。

(3)观察材料二的图片指出张学良所指“别来十年”中十年前发生的事情?(2分)当时张学良和周恩来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进行过重大的合作,结果如何?。

(4分)1936年,西安事变: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举行“兵谏”(兵变),扣押了蒋介石。

西安事变后,中共中央派周恩来等到西安参加谈判,蒋介石答应抗日后被释放,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4)张学良在信中所说的“尔来兄又奔走国事,再作红娘”,指的是什么事?(1分)此事结果如何?(2分)周恩来辅助毛泽东在重庆同国民党谈判,签署协定,防止内战。

虽然签订了《双十协定》。

但最后,国民党发动内战。

(5)周恩来在信中写道“前途有望,后会可期”。

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愿望?(1分)在解放后相见。

7.阅读下列材料:(22分)图一:北伐战争形式图(右图)图二:红军长征示意图(下图)图三: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示意图(右图)请回答:(1)图1中,中国革命处于什么时期,(1分)革命的区域中心发生了怎样的转移? (1分)说明转移的背景和重要的革命成果。

(4分)国民大革命时期,革命中心区域由珠江流域到长江流域,武汉成为全国革命的中心。

背景:1924年,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兴起;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进行北伐战争,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成果: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2)图2中,中国革命处于什么时期,(1分)中国的革命中心区域又发生了怎样的转移,(1分)转移有何意义? (3分)土地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时期,革命中心区域从南方到西北。

意义: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保存了中共和红军的精华,构成了以后抗战和解放战争的主干;宣传了中央的政治主张,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3)江西被称为红色的土地,这里有三大摇篮,即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革命和共和国的摇篮。

请分别指出三大摇篮分别在何地。

(3分)结合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史实,从革命力量、思想理论、军事斗争、政权建设等方面说明江西成为红色土地的有利因素。

(4分)分别是南昌、井冈山、瑞金有利因素:①大革命时期这里形成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土地革命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力量不断壮大;②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⑧南昌起义,“反围剿”等武装斗争的开展;④井冈山、湘赣、湘鄂赣、闽浙赣、中央等革命根据地建立以及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瑞金成立。

(4)图3中,中国革命处于什么历史时期,(1分)这时中国共产党的战略中心发生了什么变化,(1分)有什么历史意义? (2分)解放战争时期。

由内线打到外线去。

是蒋介石反动政权近20年统治走向灭亡的转折点。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1分)抗日战争胜利之际,在重庆召开的庆祝会上有人出了这样一个灯谜:谜面为“抗战胜利”,谜底是打中国史上的一个著名人物。

结果出现了四种答案:一曰屈原(代表美国美国),二曰苏武,三曰蒋干,四曰共工,这四个人名都隐含着猜谜者对抗日战争胜利原因的不同解释。

(注:苏武西汉人,出使匈奴被拘十九年,始终不屈,后归汉;蒋干,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企图盗窃情报反而中计;共工,神话人物,怒触不周山使天崩地裂。

)⑴ 如果你是当时的猜谜人,你会选中谁?(1分)请结合相关史实说明理由。

(4分)共工:中共以中华民族利益为重,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提出了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抗战的战略;开辟的敌后战场逐渐成为中国抗日主战场,承担了一半以上的侵华日军的压力;牵制了日军兵力,使国民党正面战场得以坚持下来。

共工的另一种:中国抗战的胜利首先是中华民族八年抗战的结果。

抗日战争是争取民族生存权利的战争,面对强敌人侵,敌后战场、正面战场相互支持配合缺一不可,因此,抗战的胜利是共产党和国民党合作的全民族抗战的胜利。

屈原:美国是盟国中最强大的国家;对中国提供了援助;制止蒋介石反共行为,维持了中国的统一战线;在太平洋战争中消灭了日军的有生力量;与中、英先后发表《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维护中国领土完整;向日本投放两颗原子弹,彻底摧毁了日本法西斯的军心,直接导致了日本的投降。

苏武:苏联是盟国中的强国;对中国抗战提供了援助;出兵中国东北,摧毁了日本的精锐部队关东军,加速了日本的投降。

蒋干:蒋介石代表的国民政府统帅了中国军队,领导了中国的抗战;与英美先后发表《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从国际法方面维护中国领土的完整;国民党军队承担了正面战场的血战,为敌后战场的开辟创造了条件。

(4分)⑵ 联系相关史实,请指出另外三种答案的合理之处。

(6分)(见上问)9.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生产关系到国计民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材料一:1949年到1960年粮食产量变化图材料二:到1977年,人均口粮还没有达到1957年的水平,全国有1.5亿农村人口的口粮不足。

材料三:1954年,政务院颁布了《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自1955年开始我国粮食部首次发行全国粮票,国家对粮食及粮食制品定人定量,计划供应。

90年代初,使用了近40年的粮票终于结束了它的特殊使命和流通历程。

⑴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一中导致图中粮食生产在1952你和1960年发生两次变化的原因。

(5分)1952年增加:政权巩固;土地改革,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1960年下降: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及“反右倾”斗争等“左”倾错误;自然灾害。

⑵材料二中提到1977年的粮食情况,请思考:除去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之外,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还有哪些。

(6分)原因:文革对经济的破坏难以在短期内恢复;人民公社、计划经济体制压抑了农民的积极性;党中央领导人坚持“左”的错误,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

⑶粮票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说明了什么?(2分)改革开放后,粮食产量提高;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