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汇总.docx

合集下载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复习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复习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复习《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1、晚清政治发展的基本线索补漏:总理衙门与自强运动翻新: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重建:辛亥革命与帝制终结2、议会制度之评析●议会制度在民国难以实行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基础相对薄弱。

●议会制度只是形式上的移植,没有考虑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条件,脱离中国社会现实,也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中国传统政治体制的窠臼。

●议会制度在中国缺少政治文化基础,在引进介绍中也没有明确的标准,版本各有不同,人们的价值取向在一知半解中更趋向于各取所需。

3、中国近代政治发展的独特性1.跳跃式的政治发展趋势:中国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完成了从封建专制到资产阶级政治再到新民主主义政治的极速跨越;2.政治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不对称性:政治发展的速率不均匀。

19C 政治发展缓慢,20C与政治发展相关的重大事件与政治运动接踵而至,政治发展速率特别快;3.持续的革命道路:20C初中国思想界出现了革命崇拜的现象,革命运动在20C前半期持续高涨;4.农民在政治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农民潜在的政治热情与冲动比之传统社会更高更强,农民在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国民革命运动等运动中均扮演了重要而又不同的政治角色。

4、历史遗产对近代政治发展的影响1.悠久的古代文明和巨大的历史惯性导致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启动缓慢;2.根深蒂固的专制主义不断化解民主主义的挑战,体制内的民主成分极为稀少,以发展眼光看,我国政治文化和制度的取向是朝着强化君主专制的目标演进;3.强大的文化中心主义和大一统观念根深蒂固,但国家观念极为薄弱。

5、中国近代政治发展之目标1.独立:鸦战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国家,以民族主义相号召的谋求独立的救亡运动是谋求政治发展的先决条件,是中国政治发展的题中之义;2.民主:民主是现代政治发展内在的本质要求,体现在制度层面及人们的政治生活中;3.统一:在构建民族国家的过程中,政治统一领土完整是中国近代政治发展长期追求的目标,没有统一就没有真正的政治发展;4.富强:政治发展与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政治发展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才能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复习应考指南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复习应考指南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复习应考指南第一章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一、重点名词官僚政治:所谓官僚政治,是指一种与专制统治相结合的政治形态,是指但是官吏普遍以出任官职作为固定职业,只对君主和上级负责而不问社会效益和民生疾苦,只知墨守成规,按例办事而不管实际情况的变化,遇事模棱两可,行动迟缓,推诿责任,甚至贪污受贿,营私舞弊,苟且偷安。

二、重点掌握1. 霸主专制到君主专制的发展过程P16、皇权专制制度下的政治制度P202.中华民国政治制度的初步形成和发展阶段P34、中华民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及特点。

P37第二章王权和皇权制度一、重点名词皇帝制度:中国古代社会以皇帝为中心,实行皇权至上和皇权专制的政治制度。

它以君权神授学说为理论基础,用严格的名位等级、礼乐制度和皇位继承等各种规定和措施,集中突出皇帝个人的权威地位,保证皇帝高踞于国家机器之上,拥有至高无上、不受制约的绝对权力。

皇帝制度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创立,经过历代王朝的不断发展、强化,直至1916年袁世凯的垮台而彻底废除,前后历时2137年。

嫡子继承制:古代王位继承制度。

根据嫡子继承制度,择立太子的标准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即以嫡后所生的长子为王位首位继承人;如果没有生子,则在庶子选择,其优先考虑则是妃嫔的家世和本人素质,不考虑是否年长。

外戚政治:所谓外戚政治,就是皇帝的母族或妻族利用掖廷之亲,以皇后父亲或舅父的名义,在朝廷总揽枢机之政,居兵戎之重,父兄亲族并居显要。

其极端的形式便是所谓“外戚专权”、分封制:西周灭商,推行”封建”制度,即分封制,具体来说就是“封诸侯、建藩卫”。

二、重点掌握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特点P582.皇帝名位制度P63、皇权的行使方式P71、皇帝制度的特点P793.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君权体现形式P584.后妃专权与外戚政治的特点P90第三章中华民国的权力结构和元首制一、重点名词临时参议院:P134、1912年1月28日,中华民国成立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具有国会性质。

中国政治制度史考试重点

中国政治制度史考试重点

中国政治制度史考试重点第一篇:中国政治制度史考试重点中国政治制度史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分封制:将原有的以血缘划分居民改变为按地区划分居民,按照一定的行政区划进行管辖,是国家应该具备的特征之一。

夏商把全国划分为九州,西周又调整为九畿,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郡县分级的行政管辖,其特点是按照地域进行划分,也就意味着行政管理逐渐走向完善。

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后普遍推行郡县制,地方行政组织在战争中发挥出便于统一指挥,严格遵守诸侯命令的作用,呈现出取代分封采邑制的优势战国时期,郡县制已经比较普遍,长官不世袭,由国君任命。

科举制:科举制度是国家根据需要,设立若干科目,举行公开而统一的考试,以考试成绩作为主要标准的选官制度。

隋炀帝时,创立了进士科,以试策取士。

这是科举制度的开始。

唐科举分常举和制举两种。

武则天创立武举和殿试。

武举由兵部主持影响: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以整顿吏制。

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

三省六部制:隋代在前代基础上重新厘定中央官制,确立了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中央行政管理体制。

三省即尚书省、门下省、内史(唐改中书)省,共同组成为中央辅政机构,三省长官为宰相之职。

三省六部是隋文帝创立的,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丞相权力的机构或体制。

影响:第一,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第二,使宰相的权力——分为三,三省长官的品级又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厂皇权。

在秦汉,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

每当皇帝无能,丞相就可能专权。

三省六部制的设立,三分相权,有利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强了皇权;同时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第三,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

政治制度史复习

政治制度史复习

新中国的外交
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方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正常化 中日建交 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活动

中国近代经历的战争与革命

鸦片战争(1840-1842)—— 原因(根本、直接) 经过 战败原因(主、客观) 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影响(社会性质、矛盾、革命任务、 革命性质)
中国近代经历的战争与革命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兴起(原因、准备、标志) 初期(永安建制,定都南京) 全盛(北伐、西征、东征) 治国方案(《天》、《资》) 失败(转折、防御、失败)

中国近代经历的战争与革命
抗日战争(1937-1945)—— 爆发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确定 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 前期国民党的正面会战 后期的百团大战 海外战场 日军的罪行 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中国近代经历的战争与革命
内战—— 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 战略防御 战略反攻和决战(土改、反攻、三大 战役) 解放战争胜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 皇帝制度,行政三公 创(中朝、外朝),尚书台 魏晋南北朝、隋—— 逐步形成三省制度 唐—— 三省六部制 宋——二府;参知政事;三司 元——中书省;枢密院;宣政院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郡国并行(汉初);刺史的发展 隋——废郡(裁汰冗官) 唐——道的发展;节度使藩镇割据局面 形成(后期) 北宋——文臣做地方官;“道”改为 “路”,设平级四个机构分权 元——行省制度;宣慰司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资料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资料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资料1一、选择题1、夏朝立国,从此中国进入家天下的阶段。

在政治制度上表现为:( )A.占卜B.分封制C.禅让D.世袭制2、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是?( )A.夏朝B.秦朝C.汉朝D.唐朝3、下述政治制度中有利于维护政治统一性与联系性的是?( )A.君主专制B.中央集权制C.分封制D.宗法制4、为保证将黄册作为对人民进行赋役管理的依据,明政府推行了( )A.里甲制B.关津制C.土司制D.卫所制二、名词解释1. 大元帅制2. 洪宪帝制3. 世公世卿制4. 三省制5. 藩镇割据三、简答题1. 清末新政的内容2. 明代内阁制的确立过程3. 两税法的内容四论述题朱熹《朱子语类》: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结合材料,论证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答案一、选择题:D B C A二、名词解释:1. 大元帅制:是孙中山在广州组织护法军政府的政治体制。

1923年2月,孙中山在陈炯明叛乱失败后由沪南下,重入广州,组织大元帅府。

大元帅府之大元帅,被赋予极大的政治及军事权力:(一)一切重要政务,由大元帅处理;(二)各总司令、司令、军、师等军队,由大元帅指挥调度;(三)政府机关之组织、各机关之增设与裁并及重要官吏之任免,皆由大元帅为之;(四)大元帅得公布条例,发布命令;条例之由各部公布者,须经大元帅之核准。

由此可知,孙中山这次确立的大元帅制度,实是具体而微的制度。

他经南北军阀多年之排挤,已感到欲有所作为,必须集军政大权于一身.2. 洪宪帝制:1915至1916年袁世凯进行的复辟封建帝制的活动。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接受帝位,复辟帝制,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并下令废除民国纪元,改民国五年(1916年)为洪宪元年,史称洪宪帝制。

同年12月25日,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护国战争爆发。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资料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资料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资料中国政治制度史平时作业一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中国古代前国家时期和一些少数民族政治组织的最普遍的形式是。

2、早期国家起源的模式有和两种。

3、最高权力的称谓,夏代称,商代称。

4、中国早期政治的最主要的特征是和的结合。

5、夏代在王之下有少量的高级贵族组成的执行机构,有和。

6、商代王位继承的两个原则是和。

7、西周中央政府文职系统因职事不同可以分为和两类。

8、西周时期诸侯国对周王承担的义务基本上是和的,而在的义务是象征性的。

9、开始出现在战国时期,由于它的出现,意味着将逐渐代替“世卿世禄制”。

10、职官制度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形成较为完备的,在制度层面则发展出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人类从蒙昧时代走向文明社会两个初级的政治组织是。

A.群队B.部落C.酋邦D.聚落联合体2、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一般是指。

A.燧人B.伏羲C.神农D.女娲3、徐旭生将传说时期中国境内的存在的部落集团划分为等三大集团。

A.华夏集团B.东夷集团C.苗蛮集团D.炎黄集团4、商代的“诸侯”对王室承担等义务。

A.朝觐B.纳贡C.劳役D.兵役5、西周政治制度的基本支柱是。

A.宗法制B.分封制C.礼乐制度D.宗庙制度6、西周的政治机构大体可以分为。

A.决策机构B.执行机构C.内廷宗教与文职机构D.宫廷机构7、西周国家的执行机构主要是“三有司”即。

A.司土B.司马C.司工D.司寇8、战国时,有些国家实行五官制,五官即和大行。

A.大谏B.大田C.大司马D.大理9、战国时,司法职官地位上升,各国的司法职官主要有。

A.大理B.司寇C.廷尉D.都尉10、战国时的任官符信制度有。

A.玺B.印C.符D.节三、辨析题(每小题6分,共12分)1、政教合一是中国古代早期的权力结构模式。

2、分封制是西周政权的基本体制形式。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1、现代西方学者认为国家的特征有哪些?2、传说时代的政治组织的基本特色有哪些?3、为什么说商代王权合法性观念完全是巫术思想的产物?五、论述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1、试述西周分封制的特点及其后果。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总复习资料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总复习资料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材料一:简答题【1】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是什么?P5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内容广泛,举凡中国历史上与政治制度相关的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思想、文化、社会等的有关部分,都必然要纳入其内容之中。

1、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活动及其效果,包括政治体制、政治社会背景、政治理论根据、政权结构、政治运行过程,以及因此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制度。

2、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状况,包括国家机关的组织结构、形式,职、权、责、利的划分和运用,以及互相配合密切相关的行政、立法、司法、军事、监察、考试、选举、政党、财政、文教卫生、礼仪、民族、文书、职官管理等制度。

3、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对历史和现代产生过不容低估的影响。

4、中国历史上产生过的政治思想和有关政治的各种学说,也就是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主要内容。

5、中国历史上法律制度、经济制度、社会活动及文化传统,是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不可忽略的内容。

6、历史上对于政治制度的妥善运用,对统治环节和行政的监察,对官吏的规定和举措,培养、任用、考核等管理,也是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必不可缺的内容。

7、中国政治制度史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有必要将之纳入世界范围进行评价,而国外学术界对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看法,也应该是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必须注意的方面。

【2】试述晚清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P79主要内容有:1、政治制度方面。

中心内容是宣布预备立宪和进行国家政体及官制的改革,允诺改变沿袭数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逐步改行君主立宪制度。

2、军事制度方面。

淘汰绿营、防勇等旧式军队,编练新军,颁定新军制,划分兵种,制定了招募、训练、给养、军器等制度,开设武备学堂和各种军事学堂,派遣大量留学生出国学习军事,编练新军,首次设置海军部。

3、行政制度方面。

从建立外务部开始,陆续设立商部、巡警部、学部、邮传部等,飞出满汉复职制度,实行单一领导,其后,又成立责任内阁,设立总理大臣,使行政机构有了一些近代的迹象,但清政府没有放弃任何带实质性的统治权力。

《中国政治制度史》考试重点

《中国政治制度史》考试重点

《中国政治制度史》考试重点第一章儒家的政治思想·孔子一、政治理想:“有道”1、等级制度:礼制2、等级应是和谐的:(1)“仁”:A、复名足君:薄赋致、轻徭役、节用B、富和教、惠和使、教与乐(2)尊五美:君子惠而不废,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屏四恶:不教而杀,谓之虐;不见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出纳之吝,谓之有司二、礼、仁学说:(1)爱人为仁(2)克己:自省、慎言行、自戒、无争、约三、德治主张:(1)礼治与正名(2)举贤才(3)实行平均主义政策(4)愚民政策四、人生哲学:(1)克己礼让(2)内省修身·孟子一、人性论:1、人性善2、行善与伦理3、人同类说4、人心分化于等级二、仁政说:1、给民以“恒”产(土地和房屋)2、赋税、徭役有定制3、轻刑罚4、救济穷人5、保护工商三、论君臣与君民的关系:1、君主2、臣的作用与君臣关系:(1)君要向臣学习,臣是辅佐君的重要助手,臣绝对服从君(2)处理君臣关系的方法:仁义。

要求臣有大丈夫精神,向仁义低头。

3、得民之道:对君民关系:君主:先义后利;民:先利后义·荀子一、人性论:1、人性是恶与性的改造:(1)感官欲望(2)人性好利(3)排他性、嫉妒心(4)好荣恶辱2、改造:(1)圣人起伪以化性(2)老师的教育(3)环境的熏陶(4)修身二、礼治:1、礼的本质:规定分2、内容:(1)法后王(2)尚贤使能(3)富国富民3、作用:分物以养体;分出等级;分配物质财富;分出职业(士农工商);分出劳心劳力者4、礼与法的关系:法是在礼的指导下出现的(理是法的指导)第二章道家的政治思想·老子一、道论:道:“自然”——周行而不够(封闭的,循环运动)二、无为政治:1、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2、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争故无“尤”(通“忧”)3、五色、五言、五味(此三点由人的欲望造成):(1)统治者要减少活动:去甚、去奢、去泰(薄赋敛、尚节俭、慎用兵)(2)使民有为的条件:消除对物质和精神的追求。

初中历史中考复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汇总(逢考必有)

初中历史中考复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汇总(逢考必有)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汇总01.基本制度——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萌芽于战国[内容]①理论上,战国时期,韩非子提出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

②实践上,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建立于秦朝[内容]确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颁布秦律。

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

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3)巩固于西汉[内容]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

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特点]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

(4)完善于隋唐[内容]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

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

[特点]①用分权的办法来加强君权;②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

(5)加强于北宋[内容]集中军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设三衙统领禁军并与枢密院互相牵制。

集中行政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军、财权;派文官做知州,与通判互相牵制。

集中财权——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集中司法权——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司法人员。

通过以上措施,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和司法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

[特点]强干弱枝;在中央分权的基础上地方分权。

(6)发展于元朝[内容]在中央,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特点]地方行政体系有了重大发展;建立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理制度。

(7)强化于明清[内容]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分离统兵权和调兵权,制定《大明律》,设厂卫特务机构。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复习综合练习题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复习综合练习题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复习综合练习题一、单选题1.秦以后各朝代政治结构的共同点是( D )的统治。

A.民主制 B.世袭制 C.共和制 D.皇权专制2.中国古代社会直接实行( B )的统治。

A.共和制度 B.君主专制 C.城邦制度 D.联邦制度3.启是从暴力夺取政权的,将传统的首领选举制改为( C )。

A.君主立宪制 B.共和制 C.世袭君主制 D.民主共和制4.从夏代创建王权制度到秦统一中国建立皇帝制度,( C )一直是最高统治者的专称。

A.皇帝 B.君主 C.王 D.总统5.明朝张居正主持的赋税制度的改革是( C )。

A.租庸调制 B.两税法 C.一条鞭法 D.摊丁入亩6.古代官吏致仕的年龄是( A )岁。

A.70 B.65 C.60 D.557.明清时代中国的政体是( D )。

A、贵族君主制B、君主丞相制C、君主宰辅制D、绝对君主制8.在先秦时代占主导的官吏选任制是( A )。

A、世官世禄制B、乡举里选制C、简选制D、军功、事功选拔制9.三国魏实行的“九品中正制”属于( A )。

A.制度荐举 B.私人荐举 C.官府荐举 D.自荐10.晚清时期的国体是( C )。

A.领主封建制B. 地主封建制C.半殖民地半封建制D.封建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性质11.秦汉时九卿中掌民族及外交事务的是( C )。

A、太仆B、廷尉C、典客D、奉常12.隋炀帝改革国家组织,增设谒者台和( A ),与御史台合称三台。

A、司隶台B、都水台C、殿内省D、少府监13.在中国历史上六部职权最大的时期是( D )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14.清代掌管礼仪、学校、科举等事务的是( C )。

A、吏部B、户部C、礼部D、国子监15.两汉国家结构与秦代最大不同是( C )A、郡县制B、属国制C、郡国并存制D、监查制26.明代首创的国家组织是( B )A、都察院B、通政司C、大理寺D、六部17.我国出现“私学”教育是在( B )时期。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重点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重点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重点第一次判断1政教合一是中国古代早期的权力结构模式。

√2商代内服与外服将国家分成中央和地方两个部分√3.郡县制开始出现在战国时期,由于它的出现,?意味着选官制将逐渐代替“世卿世禄制”。

√4西周王室与诸侯国的关系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5中国上古时王权的直接来源是部落酋长制√6在国家起源问题的研究上,摩尔根的分析模型是唯一正确的科学的分析模型x7分封制是西周政权的基本体制形式√8关于国家的定义,冲突论认为,国家是维护统治集团利益的暴力工具。

√91011121314151617单选123456789101112131415商代“郊”16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为完备的制度史着作是(??)B《周礼》17长期以来,在国家起源这一问题的研究上.我国学者所接受的主要是(?)所建构的分析模型。

C摩尔根18苗蛮集团的活动区域是(?)。

A河北、山东以及河南交界处19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编的《中国政治制度史》,代表了我国学界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最高水平。

C白钢20部落是由氏族组成的,这种联合通常是依据(?)力量。

A血缘21夏朝立国的时间是多久(?)?A大约存在了471年22在部落酋长制演变为王权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C战争23商代“邑”的含义是什么?A聚落、城24舜时中央政府中大约有22位主要官员,其中“虞”负责(?)C山林管理25颛顼“绝地天通”意味着什么(?)?A26.舜时中央政府中大约有22位主要官员,其中“典乐”负责(?)。

B宗教活动27按现代人类学的分期理论,三皇五帝大概都已经是进入(?)的传说人物。

B部落阶段28舜时中央政府中大约有22位主要官员,其中“后稷”负责(?)。

A农业生产29尧舜禹时期最高权力的称谓是B帝30舜时中央政府中大约有22位主要官员,其中“司徒”负责(?)B管理民众生活31燧人氏、有巢氏、伏羲氏、神农氏等黄帝以前的传说出现在(?)的着作中。

B战国诸子32商朝立国的时间是多久(?)?B33舜时中央政府中大约有22位主要官员,其中“秩宗”负责(?)。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重点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重点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重点第一章前封建时代和封建时代重点:第二节封建时代的过渡——夏夏的国家形态、王权、服内、服外、宗教与意识形态等政治制度。

第三节封建时代的确立——商王族宗法制的确立、分封、官制、兵制、礼仪与宗教等政治制度。

第四节封建制的盛世——西周宗法制度的内容、分封、朝觐盟会制度、官制、意识形态、礼仪与教育。

第二章“官僚”帝国的时代---从春秋战国到秦汉重点:第一节官僚制帝国时代的过渡——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的崩溃、士阶层的崛起与新型官制的出现、战国时期的政治改革内容、战争形势的改变与军制的变化、政治文法的变迁。

第二节法家帝国——秦皇帝制度的确立、铲平贵族政治,实现社会等级流动化、郡县制的建立、“以吏为师”的政治文化。

第二节王霸之道——两汉郡县制的完善与最终确立、皇帝制度的健全与完善、官僚体系的建立、礼仪司法制度、汉代的乡里结构、汉代的选举制度、意识形态与学校制度、监察制度官员任用与考核制度、兵制、政治运作的机制与过程。

第三章贵族与皇权---三国、魏晋南北朝重点:第二节九品中正制和“户调式”与门阀政治九品中正制的概念及特点、门阀政治的概念。

第四节中央机构的权力制衡与职能分工的初现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各自的来源及主要职能。

第四章考试帝国---隋唐重点:第一节隋朝的创制隋朝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创制。

第二节三省六部和集体宰相体制三省六部的产生和集体宰相体制的特点。

第三节科举制度科举考试的科目、考试过程、隐形制度安排、科举与学校、唐代科举制度的评价。

第九节中唐决策机制的变化以及宦官专权的原因第五章军阀政体---五代十国重点:第二节失掉了文治精神的文官体系第六章精致繁复的网状王国---两宋第一节繁复的中央行政机构宋朝繁复的中央行政机构的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第一节宋代的地方官制路、府、州、军、监、县、镇、寨的运作安排及特点。

第三节宋代的科举与学校制度宋代的科举与学校制度的内容及特点。

第五节宋朝的兵制军队的分类和布局、禁军的指挥系统、南宋兵制的变化。

中国政治制度史.doc

中国政治制度史.doc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基本线索核心内容线索•社会形态–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权力结构之行政制度–中央中枢系统–事务执行系统–地方行政体制–行政监察系统线索–人事选官制度•权力结构之司法制度•权力结构之军事制度•晚清政制核心内容•各项制度的演变•皇权与中枢系统权力的关系演变:相权•地方体制的变迁:郡县•人事制度的变化:科举•监督制度的变化:御史台•司法体制的变化:礼法合一•军事制度的变化:征兵制问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产生背景•评价•各项制度在古代权力制度中的职能与作用•对各项制度的评价•对王权专制制度的演变的看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中国政治制度史概述⏹问题——社会→政治→政治制度⏹第二节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学科性质与研究现状⏹问题——政治制度史的学科性质以及研究现状1.1基本概念⏹社会: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以及转型社会⏹政治:不同视点不同看法⏹政治制度:统治阶级通过对政权的控制,以国家的名义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

⏹讨论:何谓政治,何谓制度?1.2中国传统社会基本特征自然经济主导的农耕社会血缘同构凝聚的宗法社会儒学主导的文化专制社会礼教为本的伦理规制社会君主专制的集权机制社会汉文化为主的内敛型社会历史悠久的文明绵延社会人本文化主导的泛宗教社会1.3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特征君主制政体一以贯之官僚层级制控制社会宗法观念渗透社会三权一体统摄社会政制与思想互为表里道德规则伦理化君主专制与农耕文化政治结构不平衡1.4学习的内容◆国家政权的性质◆古代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结构形式◆古代国家政权的管理体制◆古代国家政权的运行机制2.1学科性质政治学+历史学2.2研究现状•古代:信史——记载历史事件•近现代:起步阶段:考据初步繁荣:用西方理论和方法相对沉寂:文革时期空前繁荣:以政治理论视角研究历史中的政治制度(大陆、台湾、日本)3.1学习本课程的方法与意义⏹方法:⏹综合运用各种理论与方法⏹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综合的方法、历史比较的方法、历史主义的方法、史料的方法;⏹政治学:概念的整体把握与理论的整体建构、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制度分析⏹社会学:社会学本身的理论3.2方法⏹理论联系实践,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结合个人兴趣与需要3.3意义⏹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读史使人明智⏹问题:历史有规律吗?第二章中国奴隶社会政治制度概述第一节阶段划分第二节基本特征1.1 社会阶段划分的准则•奴隶制社会的起源•讨论战国封建说•封建社会的起源西周封建说•讨论魏晋封建说2.1 奴隶社会政治制度特征•王权与神权相结合•宗法与分封制相结合•外服与内服制相结合•世卿世禄与亲贵合一•行政的礼制化•中央官制有初步分工•宗教史官逐渐与权力分离•王族事务官逐步向外朝官转移封建社会的行政中枢系统两个层次:中央和地方两对关系: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1.1中枢机制与宰相制度•中枢机制:官僚机构中奉君主旨意议策、决策、总领政务的机构,它的主体为宰相机构及其制度配置。

我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重点

我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重点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重点第一次判断1政教合一是中国古代早期的权力结构模式。

√2商代内服与外服将国家分成中央和地方两个部分√3.郡县制开始出现在战国时期,由于它的出现,意味着选官制将逐渐代替“世卿世禄制”。

√4西周王室与诸侯国的关系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5中国上古时王权的直接来源是部落酋长制√6在国家起源问题的研究上,摩尔根的分析模型是唯一正确的科学的分析模型x7分封制是西周政权的基本体制形式√8关于国家的定义,冲突论认为,国家是维护统治集团利益的暴力工具。

√9部落战争不仅导致更大范围内部落的合并,而且还在各个方面促成国家的产生。

√10群对的组成原则是基于“血缘”。

X11王权起源于巫术。

X12尧舜禹时代官职的名称大多体现原始思维的痕迹,似乎与原始五行观念相联系。

√13尧舜禹时代中央政府的官职可能被较大的部落分享。

√14将酋邦作为原始社会与政治社会之间的过渡形态,事实上还需要更多的理论论证√15塞尔维斯勾画的早期人类社会的演进图式是“群对——部落——酋邦——国家——帝国”。

√16中国学界在解释国家起源动力时较正统的观点主要是围绕生产力发展这一主线展开的。

√17关于国家的定义,融合论强调,政府的基本职能就是作为社会协调的保障,在其权力范围内维持和平和秩序。

√单选1东夷集团的代表性人物C、太昊、少昊2中国国家起源问题的研究结论都带有什么性质B、假说3最高权力的称谓,商代称为A、王4最高权力的称谓,夏代称为B、后5华夏集团的活动区域A、陕西和甘肃6前国家时期的最后一种政治组织是C酋邦7东夷集团的活动区域B、河南山东8华夏集团的代表人物B黄帝、炎帝9夏以后王权固定的继承模式是B、世袭制10在我国国家起源阶段,频繁出现对战争的记载。

是什么引起中国先民部落之间的战争呢()D人口增长所造成的压力。

11舜时中央政府中大约有22位主要官员,其中“纳言”负责()。

A了解下情12中国国家起源的“标志”是()?C一个长期的过程13中国专门的制度史研究在唐代出现了扛鼎巨著,这就是杜佑所著的()。

最新《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总结

最新《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总结

中国政治制度史综合练习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859年清政府设置了总税务司,但最重要职务一直以来为英国人所垄断,尤其是赫德,在位45年,成为西方列强特别是英国在华的代理人。

1895年的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它是一场将矛头指向的政治体制的改良运动,而1898年的百日维新是这场运动的高潮阶段。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由上海抵达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至此,中华民国正式诞生。

19世纪初,中国精英界出现了以龚自珍、魏源、林则徐等为代表的经世派,他们提出的向西方学习的课题,预示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基本任务。

北宋前期,中书门下主民政,枢密院主军政,三司主财政,彼此不相统属。

标志着我国近代教育的的开始的是同文馆等学校的设立;标志着我国近代陆军诞生的是新军的组建。

宦官在唐以后称太监,宦官制度是后宫制度的派生物。

监察机构取得独立地位是从隋朝开始,其机构为御史台。

郡县制开始出现在战国时期,由于它的出现,意味着选宫制将逐渐代替“世卿世禄制”。

明朝皇帝以下最高的司法行政机关有刑部,它和大理寺、都察院合称“三法司”。

明朝设置的监察专项事务的巡抚、总督后逐渐转变成为地方军政长官。

明代宦官的组织系统是二十四衙门,而其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是整个宦官集团的首脑。

南宋时,宰相兼领枢密史,则民政、军政财政等诸权始并于宰相。

秦以后的地方基本建制为郡县制。

但西汉因分封形成了郡国并行制。

秦中央由太尉主理全国军政。

秦实行普遍征兵制,规定凡17岁至 60 岁都要服兵役。

清朝的一省主管为巡抚,地方最高级别的官员是总督。

清政府政治制度开始调整的标志是1844年设置的通商大臣,它实际上是代表清政府办理对外交往的官职。

商代王位继承的两个原则是以母为贵和长子原则。

唐朝的科举考试科目分常科和制科。

唐代对官员品德方面的考核,以“四善”为标准,在才能方面的考核以“二十七最”为标准。

为解决三省运行的不协调,唐高祖设政事堂会议作为议政决策机构,并逐渐变成了正式的宰相机构。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材料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材料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材料中国政治制度史1、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定义:中国政治制度史是研究中国历代国家政权性质、政体构成形式,以及有关国家各种典章制度,具有综合性质的专门史和政治学的基础学科。

2、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①、居住专制、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婚姻裙带关系贯穿于中国政治制度始终。

——家国同构②、政权与神权相结合。

——政教合一③、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

——政德合一(以德治国)④、贵族特权与官僚政治伴随始终。

——精英化(少部分人掌握政权)⑤、行政权力包揽一切,使中国政治制度史出现人治的特点。

——官本位⑥、公开承认不平等的原则。

——等级制度(把不平等当原则)⑦、实行“因俗而治”的实用主义政治制度,而从未上升至“法理”层面的理想主义政治制度,缺乏“顶层设计”式的政治思想家,从而未能出现宏观理念和价值观念,没有政治智慧。

——庸俗政治3、封建(分封建制):即西欧封建时代那种分封式的世俗君主制和封建主与农奴共存的社会制度。

即封土地、建诸侯主要包括:①、封建主之间形成了特殊的封君封臣的关系;②、形成了与封君封臣制度相适应的封土制度;③、中央势力衰落,各封君在其领地内有独立的政治权力。

4、服内:夏代的统治区域分为服内与服外两个部分。

服内是夏后直接控制区,也就是夏族自己的城邦国家。

服内设官统治,有六卿、六事、牧正等,由族内贵族担任。

5、服外:是指其他方国。

服外分为同族方国和异族方国,所有的方国均需参加宗主国组织的会盟,交纳一些象征性的贡物和必要时提供军事援助。

6、夏代三个统治阶层之间的关系,为什么能够形成这样的统治地位?夏代的统治阶层分为王族、宗教贵族与军事贵族。

①、夏无常备军。

遇有战事,所有能打仗的成年男子全体出征,武器和农具并没有严格的区别,军事专业化程度不高,那些战功卓著的家族往往世袭军事首领的职位,形成军事贵族,只有军事贵族拥有精良的武器。

②、君主凡有重大事务,必须经过专人卜筮,以占凶吉,由于卜筮是一种掌控符号的专门技术,所以其技术往往由一些特定的家族内部继承,在外人看来只有他们能够与鬼神想通,因此形成特殊的宗教贵族。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重点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重点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重点Create self, pursue no self. This is a classic motto, so remember it well.2010年7月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重点一、单选题1、 A 是中国第一个一姓王朝.A、夏B、商C、周D、汉2、 B 学说适应了战国时代的要求,受到各国君主的青睐.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3、历史上开创科举制度的是B.A、汉朝B、隋朝C、唐朝D、宋朝4、隋唐时期,官阶分为C .A、七品B、八品C、九品D、十品5、五代十国时期,D 是藩镇最核心的权力集团.A、藩兵B、民兵C、府兵D、牙兵6、宋朝的枢密院主要负责D .A、农业B、行政C、司法D、军事7、蒙古帝国的大汗,必须经过蒙古王公贵族C 大会的推举,才具有合法性.A、可汗B、部族C、忽里台D、议事8、明朝负责内宫事宜的机构叫 D ,是管理宦官的衙门.A、监B、司C、局D、内侍省9、入关之前,满人政权的继承采取的是B .A、嫡长子继承B、贵族推举制C、预立太子D、秘密建储10、夏的最高统治者多被称为 D.A、王B、帝C、启D、后11、A 是帝国体制的首创者.A、秦B、汉C、唐D、宋12、在中国科举制度的历史上, C的科举最为成功.A、明朝B、隋朝C、唐朝D、宋朝13、唐朝进一步完善了府兵制,府兵到京师和边境服役,又叫 C.A、外番B、外调C、上番D、下番14、五代十国时期,每个藩镇最精锐的部队是D .A、藩兵B、民兵C、府兵D、牙兵15、宋朝元丰改制前,三司权力很大,有时甚至超过宰相,所以又被人称为B .A、副相B、计相C、首相D、丞相16、猛安谋克最初是女真人的一种C 的社会制度.A、农牧合一B、农商合一C、兵民合一D、纯军事性质17、下列哪个王朝废除了宰相体制DA、唐B、宋C、元D、明18、下列哪个部门属于清朝皇帝的秘书班子AA、军机处B、南书房C、翰林院D、内阁二、多选题1、商朝的礼仪制度分为B和 D.A、君臣礼仪B、日常礼仪C、宗法礼仪D、朝堂礼仪2、汉代的选举制度主要有A 和C两大部分.A、察举B、科举C、征辟D、征用3、唐朝的地方政府机构由ABC 组成.A、道B、州与府C、县D、台4、隋唐时期的司法原则大体上有以下哪些ABCA、五刑B、十恶C、八议D、十议5、五代时期军阀实行野蛮统治, AC 是其基本手段.A、滥杀B、军事C、滥刑D、高压统治6、宋朝的三司由下面哪些部门构成 ABDA、铁盐司B、度支司C、赏给案D、户部7、下列哪几项是元朝专门管理宗教事务的机构AC .A、宣政院B、萨满院C、大禧宗禋院D、中书省8、中国历史上真正实施帝王专制的是 CD .A、汉B、唐C、明D、清9、清朝刑部的主要职责包括ABD .A、审核各地司法案件材料B、修订律例C、审理各地列刑案件D、管理赋税10、清朝洋务运动的三部曲包括ACD .A、军事现代化B、农业现代化C、军火工业现代化D、工商业现代化11、商朝的官员分为两类,分别是A 和 C.A、辅弼重臣B、行政官员C、政务和事务管理体系官员D、军事官员12、汉代的官吏大体上可分为A 和C 两个系统.A、外朝官B、外服官C、内朝官D、内服官13、隋唐时期的御史台下设机构分别为 ABC .A、殿院B、察院C、台院D、贡院14、唐朝一般通过设置B 和 D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控制.A、县B、都护府C、州D、羁縻州15、五代时期军阀实行野蛮统治, AC 是其基本手段.A、滥杀B、军事C、滥刑D、高压统治16、宋朝的基层政府有哪些 ACD .A、县B、府C、镇D、寨17、从经济形态上讲,元朝投下主的“王国”属于A和 C 的复合体.A、奴隶制B、农业C、农奴制D、牧业18、明代的地方区划有哪些 BCD .A、道B、省C、府D、州县19、下列属于清朝八旗制度中上三旗的是BCD .A、正红B、正黄C、镶黄D、正白E、镶白三、名词解释1、政治制度:指统治阶级统治集团通过对政权的控制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2、分封制:分封制是奴隶社会在宗法制基础上建立的主要政治制度,它通过层层分封的组织形式,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贵族政治网络.3、军机处:军机处是清代官制中最有特色、影响最大的机构,始设于雍正年间,当时正值对西北准噶尔部用兵,因内阁距皇宫较远,加上为保密考虑,为处理军机要务,始于雍正七年1729设军机房,雍正十年正式改称军机处全称办理军机处,成为辅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的清代实际最高权力机构. 4、通政使司:明代中央官署.掌收转奏章和官民密封申诉材料的机构.5、中国政治制度史:是研究中国历代国家政权性质、政体构成形式,以及有关国家各种典章制度,具有综合性质的专门史和政治学的基础学科.6、翰林学士:官名.唐玄宗时舍学士院,挑选用文才的朝臣任翰林学士,德宗时,翰林学士得以随侍皇帝左右,充任顾问,起草机密诏书,权力日重,有"内相"之称.7、三司推事:唐朝时,特别重大的案件,须由大理寺、刑部和御史台联合审理,被称为“三司推事”8、羁縻府州制:是唐朝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特殊行政单位,它与内地一般府州不同,中央政府并不对其实行直接的统治,而以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为都督.四、简答题1、简答汉朝监察体系的主要功能.答案要点:一是维护王朝秩序的稳定运转.二是保证官僚体系对王朝的效忠.三是作为王朝权力结构的制衡因素.2、唐代宰相制度的基本特征答案要点:第一,群相制.宰相是集体的而非个人.第二,有共同的办公地点和集体议事会议称为"政事堂". 第三,既有分工,又集体议政.决策、审议、执行三大系统有机结合,办事效率高,政策性失误相对较少,有利于唐代政局之相对稳定.第四,科举进士逐渐成为宰相来源的主体.唐代大兴科举,科举宰相日益增多并逐步成为中枢系统的主体.第五,使相制.唐代后期,有一种特殊的宰相称为"使相",多指节度使兼宰相.这种使相实为优崇性职务,并不过问宰相政事,因此并非实际上的宰相,至于以宰相衔兼地方节度使、盐铁使等的也可称为"使相".但这种宰相兼任外官的使相,回朝后一般还继续行使宰相权力,这与以外官兼宰相的"使相"有所不同.3、列举清代军机处的职能及基本特征.答:军机处是清代官制中最有特色、影响最大的机构,雍正十年正式改称军机处全称办理军机处,成为辅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的清代实际最高权力机构.军机大臣的主要职掌是每日晋见皇帝,商讨处理军国大事;草拟皇帝诏旨并负责将诏旨下达给各级部门.军机处自雍正以后虽成为实际处理全国军政要务的权力机构,但它不是法定的正式独立的政府部门,直属于皇帝.它没有正式的官署,只有值班办事的地点位于皇宫内隆宗门附近;但军机处也只能奉承皇帝旨意办事,并没有任何独立决策权力,实际上也只是皇帝的私人秘书.皇权的发展到清朝达到高度浓缩程度.4、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和具体领域是什么答: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历代国体和政体形成、发展及其演变的历史和规律.具体的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古代国家政权的性质,中国古代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结构形式,中国古代国家政权的管理体制,中国古代国家政权的运行机制.5、秦朝时期三公的涵义及职能. 答:三公指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由丞相府、太尉府、御史大夫寺构成中央的中枢核心机构.丞相也称相国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掌军政,为全国最高军事长官;御史大夫为副丞相,兼掌监察百官.6、宋朝中央官制的特点.答案要点:第一、机构重叠,床上架床.第二、权力分散,职能混淆.第三、机构臃肿、人员众多.第四、事权不一,部门官不管本部门的事.第五、对于官员不信任,很少给予全权.7、什么是宗法制度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如何答: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国奴隶社会的基本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基本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制和大、小宗的区别与划分.两者关系:宗法制与政权组织形式上的分封制紧密结合.宗法制度是分封制得以推行的前提,而分封制则是依据宗法制原则实行的中国奴隶制下政权组织形式的基本表现.两者的紧密结合,形成了"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的贵族等级从属关,以及中国奴隶社会宗法政治或血缘政治的基本政治格局.8、列举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弊端答:1它是君主专制的工具君为臣纲、臣事君以忠、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因此,传统社会的官僚只是君主的奴仆而非民众的公仆.在这种政治体制下,必然形成惟命是从、欺上瞒下、阿谀奉承、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官僚主义的官场恶习及长官意志、奴性意识和官本位心态.2缺乏进取意识和创新精神.其所受教育局限于经学、文学和史学等引经据典式的人文领域.缺乏自然科学和辨证逻辑思维的训练.3导致重义轻利与重利轻义的双重价值观.9、清代的内阁是一个什么机构与明代内阁相比有那些变化.答:清代内阁与明代内阁相比并不具备中枢性质,官居一品的内阁大学士没有参预国家重大政务的权力,远远比不上明内阁大学士的权力.特别是军机处成立后,内阁的票拟诏旨等权又为军机处侵夺.内阁大学士更无什么实权了,清政府往往还以此作为对某些重臣明升暗降的一种手段.五、论述题1、论述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答案要点:1君主制政体一以贯之,历时久远;2严密的中央集权制和完备的文官制度;3政治体制深受宗法观念的影响与制约;4王权、族权、神权三位一体,联系密切;5政体的严整与思想的控制严密互为表里;6礼制的法律化及以礼治国的伦理型政治;7君主制政体始终与农耕文明相联系;8政治结构发展不平衡.2、结合两汉、宋、明、清各朝代削弱相权的事实谈谈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的关系. 答案要点:汉初丞相吕后以前多称相国位高权重,"掌丞天子,助理万机",随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深,汉武帝时,丞相的权力开始削弱.武帝以后,丞相与皇帝殿廷相争乃至拒绝执行帝命的事是很难再见了.不仅如此,汉武帝时,丞相时有贬官杀头之虞,位居相职,竟被视为祸事.汉武帝为限制相权,还重用"中朝官",使丞相的实际权力也开始被剥夺.东汉时期,相权进一步削弱,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共同为名义上的宰相,但实际权力都转移到尚书台手中.宋代是皇权高度凝固,相权空前萎缩的的时期.参知政事的设置,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权;枢密院和枢密使的设置,分割了宰相的军政权;三司使司和三司使的设置,分割了宰相的财政权;审官院和三班院的设置,分割了宰相的人事权;审刑院的设置,分割了宰相的司法权.辽代中枢机构形式上也分为北面官和南面官两大系统,而且北面官又分北、南二大分支系统.金代海陵王完颜亮时又废三省制,正式确立尚书一省为中央最高行政中枢机构.到了元代,中枢机构又发生一大变化,元朝正式废除三省制而实行一省制,以中书省为全国政务中枢.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推行一千余年的宰相制度被最后废除.朱元璋集皇权、相权于一身. 相权与皇权关系的总体发展趋势是:相权不断削弱并直至废止,皇权不断加强而至极度集中.3、论述中国古代中枢系统发展演变的线索. 答案要点:中央行政体制从组织机构与相应的官制配置来看,可以分为以宰相为核心的中枢系统和一般政务执行系统两个层级.所谓中枢核心系统指官僚机构中奉行君主旨意议策、决策,总领政务的机构,它的主体即宰相机构及其制度配置.中国封建官制中的中枢机构从战国到清,总体线索是由将相制到三公制、三省制、二府制、一省制、内阁制和军机处. 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制度在各国的逐次建立,封建的职官制度也相应形成,将、相分治始成定制.秦朝中央官制以三公九卿为主干,其中的"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职权最重,由丞相府、太尉府、御史大夫寺构成中央的中枢核心机构.汉承秦制,西汉初年仍以三公系统为中枢核心机构.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制逐渐向三省制过渡,三省制初步形成.隋唐五代中枢机构以三省制为主体、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太尉、司徒、司空虽置,均为荣誉性职位,无实权,无僚属.宰相机构为三省.唐朝立国后,上承隋制,继续完善和发展了三省制.宋代,中枢机构又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三省制向"二府制"过渡."中书门下"与枢密院这种所谓"二府制",构成宋代的中枢系统.明朝废除相权后为保证君权不至旁落,又便于处理政事的需要,内阁制开始产生.内阁成为事实上的全国行政中枢机构.清代的中枢机构几经变化,较为复杂,名义上的最高行政机构仍为内阁4、论宰相制度的演变. 答案要点:春秋时期,各国中央一级的主要职官仍承袭西周制度,尚无太多的变化,但宰相制度确已显端倪,各国都相继出现君主之下执掌朝政的职官.战国时期,宰相制始告初步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中,宰相为百官之长,"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位高权重".秦朝时丞相也称相国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汉初丞相吕后以前多称相国位高权重,"掌丞天子,助理万机",随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深,汉武帝时,丞相的权力开始削弱.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共同为名义上的宰相.至南朝梁时,正式出现了尚书省的名称.尚书省成为最高行政管理系统,尚书令也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隋代的三省长官尚书令不常授、左右仆射、内史令、纳言均为宰相.以他官加"参预朝政"、"知政事"名衔执行宰相事务者,也是实际上的宰相.唐太宗时,以"参预朝政"、"参知政事"、"参政朝政"等名衔行使宰相职权,成为实际上的宰相.高宗时期,又以品位较低的官加上"同中书门下三品"``````、"等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名衔行宰相之事,加此称号者即为宰相.宋代的实际宰相机构称"中书门下"简称"中书".宰相名称则多有变化.元代的宰相较宋代权重.其宰相制度表现了一定的贵族色彩和民族歧视政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推行一千余年的宰相制度被最后废除.。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资料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资料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中国政治制度史:是研究中国历代国家政权性质、政体构成形式以及有关国家各种典章制度,具有综合性质的专门史和政治学的基础学科。

官僚政治:是指一种与专制相结合的政治形态,是指官吏普遍以出任官职作为固定职业,只对君主和上级负责而不问社会效益和民间疾苦,只知墨守成规,按例办事而不管实际情况的变化,遇事模棱两可,动作迟缓,推诿责任,甚至贪污受贿,营私舞弊,苟且偷安。

酋邦制;是一种尖锥体的分层社会系统,以酋长为中心,每一人都依据他与酋长的关系的远近而决定其阶层。

P10分封制:分封制是奴隶社会在宗法制基础上建立的主要政治制度,它通过层层分封的组织形式,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贵族政治网络。

宗法制:由原始的父系家长制血缘组织质变和扩大而成,利用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

(83)郡县制:郡县制开始出现在战国时期,秦朝正式确立为地方行政区划,最初在全国36郡,郡以下设县,郡首和县令都由朝廷任命,郡县制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为后世广泛采用。

禅让制:中国古代统治者更迭的一种方式,旨在为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

是一种原始的民主制度。

形式上,禅让制是在为君主自愿进行的,通过选举继承人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

世袭制:世袭或世袭制度是指某专权一代继一代地保持在某个血缘家庭中的一种社会概念。

其中可分为政治世袭和经济世袭两类。

年号:年号是反映在位皇帝的执政纪年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特起的名号。

谥号:谥号是皇帝死后按其生平事迹评定褒贬的称号。

尊号:皇帝是最高的尊号,在皇帝的名号前加新的东西,也就是尊号,也称徽号。

P64议政王会议:清代前期,满族宗王、贝勒等上层贵族参与处理国政的制度。

其制源于努尔哈赤晚期设立的五大臣议政王佐理国事制度。

中国政治制度史考试复习重点

中国政治制度史考试复习重点

《中国政治制度史》试题库 A、征用 B、世袭 C、终身 D、府兵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54、唐开元时期,节度使势力急剧膨胀成为拥兵一地,兼有行政、财政等权的地方实力人物,其发展结果最1、一般把政体分为()和共和制两类。

B、君主制终酿至() (D)2、中国传统社会是以()思想为治国指导思想。

(B、儒家 A、黄巾起义 B、太平天国运动 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范围 D、社会主义社会 C、李自成起义 D、"安史之乱" 55、战国、秦、汉的法律总体上属于()系统。

(C) 4、中国的君主制出现于公元前21世纪的()。

(A) A、夏朝 5、中国传统社会的国家结构形式是()。

(B)中央集权制 A、儒家 B、道家 C、法家D、佛家 6、中国奴隶制国家结构是一种()。

(B)B、等级君主制 56、魏律、晋律和唐律中的"八议"之条,体现着()的礼义学说,法律的道德化成为明显的特点。

(A) 7、中国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是建立在封建(家庭)制度基础上的一种封建专制君主制。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佛家 8、司马迁写()是为了“鉴往事,知来者”。

《史记 57、中国古代法律集中体现维护王权制度和父权家长制的基本精神。

()是实际的最高立法人。

! (C) 9、中国的奴隶制时代,通常指迄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立国,而止于(C、春秋) A、宰相 B、御史 C、天子 D、内阁时代的公元前476年的这一长时段的历史。

(C) 58、()在秦变法时,改法为律,参照李悝的《法经》制定《秦律》。

(D) 10、启破坏了禅让制,取被推举出的伯益之位而代之,自此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

A、董仲舒 B、李斯 C、王安石 D、商鞅11、分封制则是依据(宗法制)原则实行的中国奴隶制下政权组织形式的基本表现。

59、下列属于唐代的法律形式的是()。

(D) 12、(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国奴隶社会的基本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政治制度史题库真题一、判断题1、汉代,司马迁著《史记》专辟礼书、乐书等,首次在正史中制度史在资料整理和援救建立了专题形式。

(对)2、对中国政治来说,政治制度史在学科中占据了一般的地位。

(错)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里程碑著作“三通”是《史记》《汉书》和《通典》。

(错)解释:《通典》《通点》和《文献通考》。

4、中国专门的制度史研究在唐代出现了扛鼎巨著,是杜佑箸的《文献通考》。

(错)解释:杜佑的《通典》5、、战争在中国国家起源问题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一个待考的问题。

(错)6、颛顼的“绝地天通”的含义,是指颛顼以政治权力拥冇者的身份,垄断了沟通神,人的巫术权力。

(对)7、颛顼之麻,巫术已经纳入了联合体的统一控制,联合体的最高权利也就具有了巫干-合体的特征。

尧舜禹都是学握最高政治权力的人巫师或者巫教人教主。

(对)8、从黄帝开始,,中国文献开始频繁地出现对战争的记载。

在我国国家起源阶段出现如此之多的战争记载是偶然的。

(错)9、相传夏启冇钓台只享,这是夏启主持的冇诸侯参加的盛大巫术活动,这是诸侯对其权力的一种承认, 也是他利用巫术证明其权力合法性的证据。

(对)10、相传夏代先后在阳城,帝丘,原等地建都,这些地方都是在河北境内的黄河两岸。

(错)解释:河南境内11、相传禹曾铸九鼎。

不论铸鼎的禹还是启,铸鼎的冃的只有一个,即用于传承。

(错)解释:铸鼎的冃的只有一个,FI的是显示自己具冇最高的巫术权力,从而以巫术來支撑苴王权政治。

12、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有一个基木前提,即一个族系在联合体内只要取得一般性优势。

(错)13、夏以后,禅讣制成为王权固定的继承模式,并得到了传统合法性观念的有力支持,从而构成了小国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的核心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夏王朝的建立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错)解释: 夏以后,世袭制成为王权固定的继承模式。

14、《礼记•表记》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

说明巫术活动在商代盛行。

商代的青铜器除武器和部分器血之外,绝人多数是用于生产活动。

(错)解释:大部分用于巫术。

15、商代对神灵十分迷信,商王儿乎任何事情都要卜问,商纣王说:我生不有命在天。

商代社会普遍信仰的是巫教,商代王权合法性观念完全是巫术思维的产物°(对)16、商代的内服与外服,是将国家分成中央和地方两个部分。

内与外,指的是所处的位置的不同。

内服指干-畿;外服是王畿外由各类地方势力所管辖的区域。

这两个部分,商王控制的力度是相同的。

(错)17、商人巫术活动盛行,主要表现在卜辞中。

(错)18、商王对青铜器的独占,是因为青铜器的实际用处。

(错)19、中国古代文献有许多关于周公制礼作乐的记录,从各种文献来看,周礼的主要内容是有关国家的基本典章制度,包括官制、行政、司法、军事、税收、经济等各个方面的法律规定。

(错)解释:冇关国家的基本典章制度:官制、行政、司法、军事、税收、经济等各个方面的法律规定;有关贵族社会生活和政治牛活的制度规范。

20、在西周宗法网络中,除了天了Z外,其他宗族族长都只具冇小宗的身份。

(错)解释:同时兼大宗和小宗两种身份。

21、祖先崇拜是西周宗教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祭祖作为最重要的宗教活动,无论大宗小宗均可进行。

(错,是人宗的特权)22、西周的分封制度为周公所首创,但是分封不是从西周开始的,而西周分封的规模与商代相同。

(错, 西周规模人的多)23、西周宗法制以嫡庶划分而导致的大宗、小宗的的分野,从周天子到庶民,成为周代人群辨识和社会分层的主要方式。

(对)24、,我们说周王与诸侯国有臣属关系,王室与诸侯国之间也就是屮央与地方的关系。

诸侯国有相应的占治权,周王无权干涉。

(错,周王有适度控制权)25、西周宗法制,以血亲纽带为基础构筑了政治等级关系。

西周的礼乐制度与宗法制、分封制是相辅相成的。

(对)26、分封制在西周呈现出多极化的特征,成为从中央到地方,直至基层的各级政权的基本体制形式。

(对)27、西周的礼乐制度与宗法制、分封制是相辅相成的。

这三者表现层面不同,其屮西周政治制度最核心的内容是宗法制。

(错,三者相辅相成)2&西周的礼乐制度,所谓“乐者为同,礼者为界”,其中礼和乐,都是对等级身份的提示。

(错)29、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是重大的,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制度和文化样式就是由这次转型奠定的。

(对)30、职官制度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形成较完备的职务设计,并对官员履行职务的情况进行及时了解和考察。

在制度层面,发展出上计制度。

(对)3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所带來的变化主要是在形式层而,政治制度的许多细节也岀现了相应的调整和变化;并且,中国政治体制的核心精神也发生了根本改变。

(错)32、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是重大的,但是转型所带來的变化主要是在形式层面,因此,转型后的中国社会与西周时期表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

(错,连续性)33、所谓世卿世禄制,就是权力在少数贵族家族内部代代世袭。

其基本要素就是政治权力。

(错,是采邑和附属采邑的政治权力)34、战国时期,原来的执政正式演化为丞相制度。

其职能为“百官Z长”。

(对)35、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是重大的,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制度和文化样式就是由这次转型奠定的。

(对)36、中国历史上,郡县制与世卿世禄制度相始终。

(错)37、所谓上计制度,就是要求官员在年末时,将一年的政绩,包括户口统计、垦出与赋税数目、府库储积数冃、刑狱治安状况、口然灾害情况等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内容写在统计簿册上,向中央政府汇报。

(对)38、战国时期的郡县,与春秋时期相同,仍然是封君的采邑。

(错)39、春秋时期,各国有总揽国家政务的执政大臣,名称和制度均统一。

(错)40、秦始皇于公元TjiJ 221年创建皇帝制度,到1927年国民革命吋被废除。

(错,在辛亥革命被废除)41、世袭制,作为一种被社会普遍接受的国家权力转移形式,它的实施有助于避免因对皇权的激烈争夺而引发的政治动乱。

所以,在中国历史上,世袭制对政治稳定的作用十分明显。

(错,作用冇限)42、从现代政治学理念上看,皇帝既是国家元首,又是国家一切最高权力的拥有者。

屮国历史上,皇权等同于整个政治机构。

(错,皇帝凌驾于政治机构Z上)43、中国历史上,个人化性质决定皇权必定采取终身制的形式。

(对)44、清朝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以取代传统的议政王人臣会议,作为承旨办理军国要务、任免官员、呈递章奏、起草谕旨的中枢机构。

军机处成为国家的止式机构。

(错)45、明朝朱元璋在皇位继承上,完全遵循立嫡以长不以贤的原则。

(对)46、宋明以后,皇位继承制度走向稳定与规范。

宋朝除太祖与太宗是兄终弟及,太宗以后基本都是父子相传。

(对)47、靖难Z役Z后,明代皇位继承趋于稳定,基本都是父子相传,即嫡长子即位。

(错)48、由于太了是国家未來的最高统治者,其基本素质关系国家政治的成败。

所以,在汉朝,I•分注意对太子的教育。

(错)49、在小国历史上,皇位继承制度是世袭的,所以,当政局出现动荡,皇位继承也不会受其影响。

(错)50、谥号是皇帝专有的,皇后虽然母仪天下,也不能有谥号。

(错)51、从中国历史上看,宦官乱政,以东汉、唐、明为最,其中又以明为甚。

(错)52、作为皐帝制度和后宫制度的派生物,宦官制度与中国古代专制主义制度相始终。

(对)53、明朝初年,朱元璋鉴于历代宦官乱政的教训,严禁宦官干政。

所以,宦官干政没有在明代重演。

(错)54、明代宦官还领导一个全国性特务机构,一是锦衣卫,一是东厂,合称“厂卫”。

(对)55、从制度设置看,东汉的尚书台只是皇帝私人秘书班子,并无决定之权,但是,实际上尚书台分享了皇帝部分权力,起到了宰相作用。

(对)56、西汉,三公同为宰相。

互不统属,各负其责。

三公鼎立,比之秦两相制,宰相权力稍被分割。

(对)57、魏晋南北朝形成的三省制度,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次重要变化,它标志着宰相权力已被三省分割,秦汉时期的独相制己为群相制所替代,它的产生是君权与相权长期互动的结果。

(对)5&隋朝建立后,皇帝以下仍设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但只是对功臣的赠官,并无实权。

(对,掌握权力的是三省)59、唐高祖武德年间,设置政事堂,作为议政决策机构。

政事堂会议还冇轮流执笔和秉笔制度,秉笔宰相的任务主要有主持会议、总结记录、轮班办公等。

至此,政事堂已由议事之所变成了正式的宰相机构。

(对)60、与秦汉吋的独相制相比,山三省长官联合组成政事堂行使宰相权力,相权从个人掌握转变为山特定机构掌握,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避免相权行使的个人化色彩。

(对)61、隋唐三省长官均为各有一定实权的处于同等地位的宰相。

(错)62、隋朝承北齐之制,重尚书、重仆射,以其为正宰相,而纳言、内史令的地位还无法与尚书令、仆射相比,故隋朝纳言、内史令虽参政而少宰相Z名。

三省的关系及其运行都处于摸索的阶段。

(对)63、辽皇帝以下,设置南北两套管理机构。

即北而官和南而官。

所以,北府宰相与南府宰相地位同等。

(错)64、宋代三省长官虽存,但却不一定行宰相Z权。

(对)65、明朝的内阁因要对政务先提出处理意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皇帝的决策,对六部及院、寺之间的关系,内阁也能起到一定的协调作用,因此,内阁承担了汉唐宰相的权力,是真正的宰相机构。

(错,内阁是皇帝的秘书机构)66、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为及时处理青海战事,设立军机房办理军务事宜。

雍正十年(公元1732 年),改为办理军机事务处,作为临时军事行政机构。

权力口益扩大,成为参与机要、参决大政的中枢机构。

其权限的划定和官员的任用都有-制度可循(错)67、在家国一体化的理论与制度下,宰相很难避免皇帝家奴的性质。

(对)68、宰相制度是皇权为实现自身利益而设置,一旦有其他的替代制度,11这-•制度能够更有效地维护皇家利益的话,皇帝就会取血代Z。

(对)69、由于战国时期各国实行客卿制度,各国职官的主体就是由这一部分食客组成的。

(错)70、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年),文帝下诏,诸侯、干-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上亲策之, 择优录用。

《汉书•文帝记》记载:当时共有百余名低级吏员被举苕到京城,结果晁错策试成绩第一,被授了“中大夫”职位,标志着汉朝察举制度正式确立。

(错,这是最初起源)71、战国时期,列国Z间政治竞争加剧,各国都以礼贤下士的方式招揽人才,荐举也扩展到了门客,于是出现了“以客入仕”的现彖。

这种选官制度又被后人称为客卿制度。

但总的看來,这些食客为各国人贵族任用,人多具有私人性质,他们成为各国正式职官的比例不会很人。

(对)72、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下诏命丞相、御史、列侯、屮二千石、二千石举荐“贤良方正直言极谏Z士”,并要求扩大举荐范围,平民不在举荐Z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