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合院居住区域的景观空间分析-李瑞君
漫游北京的四合院感受古老家庭的温情
漫游北京的四合院感受古老家庭的温情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让人流连忘返的景点。
而其中的四合院则是代表着古老家庭温情的象征。
漫步在四合院里,仿佛穿越回了过去。
下面,我将为大家分享我在漫游北京的四合院中感受到的古老家庭的温情。
四合院,顾名思义,就是四面围合而成的建筑群。
在北京的胡同里,可以找到许多保存完好的四合院。
它们通常由一个庭院和四个不同用途的房屋组成。
一进入庭院,脚下的青石板发出清脆的声音。
庭院四周种满了绿色的植物,墙上的青藤一直攀爬到屋顶,给人一种宜人的感觉。
作为古老家庭的居所,四合院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氛围。
进入其中,仿佛回到了过去的岁月。
典型的四合院由正房、左右厢房和后院组成,每个房间都有特定的用途。
正厅通常是家庭活动的场所,客房则是供客人居住,而厢房用于居住家庭的成员。
每个房间都有特殊的设计和装饰,充满了个人的故事和家人的记忆。
古老家庭的温情也体现在四合院里的人文关怀上。
这些四合院曾经见证了家庭的兴衰,承载了传统家庭的价值观。
在这里,家人之间的互助和沟通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庭院成了亲友团聚、交流的场所,温暖的阳光洒下来,照亮了每一个人的笑脸。
除了四合院的建筑结构和人文关怀,四合院还展现了传统文化的精髓。
例如,四合院里的房间通常朝向南方,这是因为古人认为南方阳光充足而温暖,有利于家人的生活。
此外,这些四合院还常常保留着传统的装饰和家具,如红木家具、屏风、精美的壁画等。
这些元素让人感受到古老文化的魅力,仿佛漫步在古代家庭的生活中。
在四合院中,古老家庭的温情通过各种折射出来。
我们可以通过四合院的走廊、庭院、房间、家具等细节,感受到古代家庭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积淀。
四合院不仅仅是一个建筑群,更是中国传统家庭价值观的延续。
漫游北京的四合院,让我深刻地体验到了古老家庭的温情。
在这些历经沧桑的四合院中,我感受到了岁月的痕迹和家庭的温暖。
走入其中,仿佛步入了一个充满故事和情感的世界。
通过这次漫游,我对中国传统家庭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验,也对古老家庭的温情有了更深的感悟。
北京四合院空间布局特点及设计理念
北京四合院空间布局特点及设计理念一、空间布局特点:1.「四合院」的空间布局呈四合之形,即周围围合起来的四方院落,有清晰的界限和层次感。
四合院一般由正屋、东西厢房和北侧厢房以及后花园构成。
院内的居住区块通常呈东西南北的均衡分布。
2.四合院的空间布局呈现出前后分明、进退有序的特点。
前院起到过渡与欢迎的作用,后院则为主要的起居之所,前后庭院之间一般会设置一个空中连廊,以实现前后院的方便流动。
3.前院多为外界的交往空间,有着天井、害相庭、炕井等装饰,同时也是亲友交往的场所。
后院则多为家庭私密空间,通常是居住区域以及花园等。
二、设计理念:1.和谐一体:四合院空间布局追求的是和谐一体,注重前后院、东西厢房等各个区域之间的协调与呼应。
院内独对称的设计,使整个院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良好的空间流动性。
2.安全保护:四合院的设计理念强调家庭的安全保护。
传统的四合院结构为四周建有高墙,前院通常设置朝南的大门作为进出的通道,形成了独立封闭的空间。
3.自然灵性:四合院空间布局注重与自然环境的接触与融合。
院落内常见的井,炕井等水景以及花园等景观,使人能够感受到自然的魅力,同时亦能够提供清新的空气和净化居住环境。
4.私密性:四合院的设计注重私密性。
前后院的设置可实现家庭成员之间的私密空间,将院落从外界隔离,形成自己的小社会,能够保护家庭的安全和隐私,更能体现中国传统家庭的封闭性。
5.生活方式:四合院的空间布局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尊重家庭的地位和封建礼教传统,注重家人间的亲情和互动,以及与邻里之间的交往与沟通。
总之,北京四合院的空间布局特点及设计理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观念和生活方式。
其追求和谐一体、安全保护、自然灵性、私密性和家庭生活方式等特点,使得四合院成为中国建筑文化中独具特色和魅力的代表之一。
北京四合院建筑空间研究
北京四合院建筑空间研究作者:杨梦雪来源:《艺术科技》2016年第01期摘要:本文以建筑形态学理论为指导,从整体建筑空间和单体建筑细节两方面深入研究了北京四合院的建筑空间设计理念。
笔者介绍了北京四合院的整体空间结构,提出了空间布局的范畴,阐述了四合院空间形态中的轴线和流线的设计意义。
最后,笔者对单体建筑空间形态中的细节进行提取,介绍四合院正门、抄手游廊、屋脊、围墙以及梁柱的细节设计,把北京民居建筑的文化渊源和空间设计联系起来。
关键词:北京四合院;轴线;垂花门;廊1研究背景及意义中国传统民居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可谓源远流长,其内涵之丰富、形式之多彩在世界民居文化中独树一帜。
在诸多传统民居中,北京四合院又以其空间丰富、性质严谨、装饰精美而最具代表性。
北京四合院建筑艺术水平极高,不仅表现在其布局适应北方的气候条件,反映家庭伦理和生活方式,更表现在其与深沉内敛的民族性格和温和儒雅的礼仪习俗间的高度契合。
本文以建筑形态学理论为基础,对空间要素加入文化因素的解析,作为认识和理解传统建筑的新角度和新方向。
笔者建立了北京四合院空间形态体系,挖掘其所起到的作用,试图通过观察传统建筑中的空间设计,为当下建筑实践寻找新的可能性。
2北京四合院的概念及其空间构成基本特点2.1四合院的概念合院式民居是中国北方传统民居中的典型代表,由北面的正房、南面的倒座、东西厢房围合中间庭院而成,故称四合院。
其发端于周,起源于唐宋,成熟于元明,而到清代发展到极致。
北京四合院大规模建造始于元代,元代定都北京后,对都城进行了统一规划,确定了都城的中心——宫城,并以宫城为核心,将城市划分成规则的街区,胡同加四合院的布局形态逐步成型。
北京四合院融合了中华民族的礼制文化,清晰地反映出伦理道德和宗法观念在建筑中的表达,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古代社会长幼有序、上下有分、内外有别的传统观念,以及尊卑有别的等级观念,维持宗族形式,规范家族行为,在四合院内外宅的划分中被明显地表达出来。
城市民居文化景观研究——以北京四合院为例
城市民居文化景观研究——以北京四合院为例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城市居民的生活空间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城市民居文化景观研究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景观研究方法,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北京四合院为例,介绍其历史沿革、文化内涵和景观特征,探讨城市民居文化景观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一、北京四合院的历史沿革北京四合院是中国传统的一种住宅建筑形式,起源于元代。
在明清时期,北京四合院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和发展。
四合院的建筑风格和布局结构相对简单,逐渐成为北京城市民居的主要形式。
同时,四合院的设计理念也是独特的,它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旨在为人们创造一个安逸舒适的居住空间,这也是四合院得以流传至今的主要原因。
二、北京四合院的文化内涵1. 折射中国传统文化北京四合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它展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居住环境、人居生活方式的关注和思考。
四合院的建筑风格和设计理念包含了中国古代的许多文化元素,如中轴线、庭院、井、石、树等,这些元素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天人合一”、“阴阳调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文化追求。
2. 代表社会历史变迁北京四合院也是社会历史变迁的见证者。
在北京城市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四合院不断地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了变化。
从建筑风格到使用功能,从建造材料到装饰工艺,都反映出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背景。
因此,探究四合院的历史演变,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三、北京四合院的景观特征1. 庭院环绕四合院四合院的庭院是其独特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庭院环绕着四合院的主体建筑,形成了以庭院为中心,四合院四周围合的布局结构。
庭院内种有花木树草,有凉棚或假山等,形成了庭院景观的特色。
而四合院房屋则由房间和走廊组成,走廊统领连接各个房间,形成主次分明的庭院居住空间。
2. 建筑符号与装饰风格北京四合院的建筑符号与装饰风格也是其景观特征之一。
建筑符号包括四合院的庭院、石雕、门窗、石吊桥、假山等,这些元素表现出传统民居建筑的特色和审美趣味。
北京的四合院感受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之美
北京的四合院感受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之美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城市。
在这座古老的城市里,有一种建筑形式能够代表着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之美,它就是四合院。
四合院是北京独有的传统建筑,既是城市的标志性景观,也是人们对于北京的向往之处。
一、四合院的历史渊源四合院的历史可追溯到中国古代,它是一种以中心庭院为核心的传统居住建筑形式。
起初,四合院作为贵族和富有人家的住宅,其布局讲究尊贵和安全。
后来,四合院逐渐流传到民间,成为普通人家的居住选择。
二、传统与现代的结合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的四合院开始融入了现代的元素,使得其更具现代感。
首先是在建筑设计上,传统的庭院布局被保留下来,但是建筑材料和装饰方式得到了改进和创新。
传统的灰砖瓦片被现代的玻璃和钢材所取代,让四合院增添了时尚和摩登的气息。
三、四合院的空间布局四合院的布局是其独特之处,它将中心庭院分成了四个小院,每个小院分别代表着四个方位。
这种布局既能保护住户的隐私,又能使得自然光线充分照射到每个房间。
此外,四合院还通过廊道和过道将各个房间串联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四、宁静与繁华并存在北京的喧嚣都市中,四合院成为了人们追求宁静和放松的避风港。
步入四合院,世界仿佛一下子安静了下来。
庭院中的花草树木映衬着红墙黛瓦,周围传来的是悠扬的鸟鸣声和悠闲的话语声。
四合院让人们在城市中感受到了闲适和宁静,与繁华背道而驰。
五、四合院的文化传承除了代表着建筑形式的传承,四合院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居住在四合院里的人们会将自己的生活和习俗传承给下一代,使得这种传统建筑形式得以延续。
不仅如此,四合院也是北京茶社、书店等文化场所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着各界人士前来交流和体验传统文化。
六、未来的四合院随着现代城市化的发展,传统的四合院逐渐被高楼大厦所取代。
然而,人们对于四合院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追求,使得四合院仍然保持着独特的存在形式。
如今,一些创意人士开始将现代艺术和时尚元素融入到四合院的设计中,打破传统的束缚,以全新的面貌展示给世人。
浅谈北京四合院的空间审美价值
浅谈北京四合院的空间审美价值
刘媛欣;周越
【期刊名称】《山西建筑》
【年(卷),期】2009(035)008
【摘要】论述了北京四合院的空间特点,探讨了北京四合院赋予诗意的空间设计、点线面的有机构成及灵活多变的空间组合,并指出北京四合院的空间设计理念对当今的庭院及住宅空间设计值得借鉴的地方.
【总页数】2页(P18-19)
【作者】刘媛欣;周越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系,北京,100083;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系,北京,10008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41.5
【相关文献】
1.浅谈北京四合院院落空间保护 [J], 黄兆函
2.北京四合院空间对现代住宅的影响——以吉林省长春市现有小区空间环境改造为例 [J], 周研;
3.北京四合院空间对现代住宅的影响r——以吉林省长春市现有小区空间环境改造为例 [J], 周研
4.浅谈装饰画对室内空间审美价值的影响 [J], 马武军
5.院里春秋
——北京四合院院落空间改造研究 [J], 傅逸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北京四合院分析
北京四合院受儒家“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建筑按照中轴线布置,其间穿插许多大小不一的院落,极具中国礼教特色。
布局讲究“前寝后室”,依据中国上下尊卑、长幼有序的传统观念,所有的家庭成员,按照自己的辈分住在不同的房间里;祖辈居正房,晚辈居厢房,南房用作书房或客厅。
北京四合院的空间划分图北京四合院空间的点、线、面构成北京四合院合理利用点线面的手法营造出了整体空间的均衡感,并结合了借、分、隔等手法使整个院落空间显得错落有致。
北京四合院是北方地区院落式住宅的典型,其平面布局以院为特征,根据主人地位及基地情况,有两进院、三进院、四进院或五进院几种。
四合院的格局和大小一般用“进”来做衡量单位,一进,二进属于标准型四合院格局,三进的是比较大的院子,四进以上则可以统称为混合型四合院,面积更大,构造更加复杂。
北京四合院两进院、三进院、四进院鸟瞰图一进四合院一进四合院指的是只有一个封闭空间的院子。
一进的四合院比较适合宅基地面积不是很大的住户使用。
二进四合院二进四合院指的是有二个封闭空间的院子。
三进四合院三进四合院指的是有三个封闭空间的院子。
北京四合院的建筑设计特点北京典型三进院四合院鸟瞰图主要由大门、倒座、影壁、垂花门、正房、耳房、厢房、抄手游廊、后罩房等组成。
内院是家庭的主要活动场所,面积大,院内栽植花木,陈设鱼缸盆景,家人纳凉或劳作,居住环境安静舒适。
主要建筑为抬梁加硬山,次要房屋如耳房也有用平顶的,色彩以灰色屋顶和青砖为主。
房屋墙垣厚重,对外封闭,靠朝向内庭院的一面采光,降低了噪声和风沙的影响。
这种封闭空间的处理,除了因为地处北方要求实现保温性的实用功能之外,更重要的是非常契合中国人传统的内向性格与追求含蓄的心理气质。
北京四合院没有着眼在一个停滞的空间上,而是借助“藏与露”,“虚与实”的手法将空间设计得富有流动感。
从入口一直到正房,空间经历了狭窄—狭长—开阔的过渡,运用了先抑后扬的设计手法,同时还注重了障景的运用。
浅析北京市传统民居的性质及保护对策——以北京城区四合院建筑为例
浅析北京市传统民居的性质及保护对策——以北京城区四合院建筑为例北京市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城市之一,其传统民居建筑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以北京城区四合院建筑为例,从性质和保护对策两个方面对北京市传统民居进行浅析。
一、北京城区四合院建筑的性质四合院是指一种由四面围合而成的传统住宅建筑,常见于北京城区。
四合院建筑具有以下特点:1. 空间布局合理:通常由一个中心院落和四个生活区围合而成,中心为进门大院,南北各设有两个厢房,其中的东厢房为主人居住的房间。
2. 环境良好:四合院建筑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注重环境,四合院被围合起来,既具有私密性又具有开敞性,前后楼阁,曲士楼栋,错落有致,相得益彰。
3. 风水讲究:四合院建筑通常遵循“五行”、“阴阳”、“风水”等传统建筑规则,采用合适的方位、朝向、造型等,使建筑具有良好的风水格局。
二、北京市传统民居的保护对策北京市传统民居的保护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传统民居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1. 建筑老化:大量的传统民居属于“小时代”的建筑,与时代的变迁不相适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本身的结构、功能、材料等方面均存在着明显的老化现象。
2. 建筑整体性收到影响:大量原有的传统住宅正在消失,导致与古城区域其他建筑的整体性失衡,文化传承遭受残缺。
3. 污染带来影响: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环境日趋恶化,传统民居所在区域的环境也在遭受污染。
综合上述问题,对于保护北京市传统民居,我们应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1. 引入新科技,保护传统建筑:包括旧建筑结构加固,经验与先进技术的融合应用等。
2. 采用现代化技术加强保护管理:应运用电脑审核,加强对建筑实体和环境的监控和保护。
3. 引入现代的生态设计理念:通过环境协调,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让文化资源更好地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4. 暂停对古建筑的破坏与改建:在合法的前提下,批准文化性建筑的建造项目,不得挤压、拆毁古城区域内的传统建筑,避免古建筑被破坏。
北京四合院的建筑空间与环境探析
北京四合院的建筑空间与环境探析引言北京四合院是中国传统的围合式建筑群体,是久负盛名的中华文化瑰宝。
四合院建筑,以其精湛的建筑艺术、独特的空间布局和卓越的生态优势而成为世界著名建筑风格。
在本文中,将对北京四合院的建筑空间和环境作一初步的探析,以期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这一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独特建筑类型。
建筑空间特点北京四合院是围合式庭院建筑群的代表,构造相对简单的建筑空间形式。
四合院通常四面环墙,大门通常仅开在正门方阵、呈凸字口、暗巷口等处。
院内的房屋分房前院、房后院、左院、右院等部分,居室、厨房、生活小间等建筑构造清晰,分割明显,统一融洽。
其中,居室分为正房和次房。
正房位于院的主体建筑,其面积通常比次房大,为家族的主人及其家庭居住之处。
次房则多为儿女、亲戚、仆人等客居之处,面积通常比正房小。
除了居住空间的分化,院内还含有回廊、过洞、井堂等构造,通风,采光,排水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环境适应优势由于北京四合院是一种相对封闭的建筑结构,其天然形成了一种良好的环境适应优势。
在北方干冷气候恶劣的背景下,四合院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森林属性,如漆树、石楠树、松树等的环境响应和自然保护,此外,围合式庭院还可以自然分割室内和外部景色,将野外自然景致与人类活动区域分割开来,保护内部的隐私和安全,同时不影响自然景观的展示。
此外,四合院的建筑结构还可有效地节约能源并保持空气质量。
四合院通风透气,减少了室内空气污染,优化室内温度,增加室外空气质量,保障了居住者的健康。
现代社会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已经成为社会熟悉生活方式的保留和再利用的重要资源。
现代社会中,北京四合院能够用于多种用途,比如经营旅游业、艺术展览、商业办公等。
相对于现代化的建筑结构,北京四合院独特的建筑风格可以带给现代化建筑更多的人文气息,更好地满足当代人对文化、艺术、人类生活方式多方面的需求。
结论综上所述,北京四合院是一种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重要建筑类型。
北方四合院院落特色及影响因素初探——以北京地区为例
Ke y w o r d s : C o u t r y a r d H o u s e i n B e i j i n g ; c 0 u r t y a r d ;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 i n n u e n c i n g f a c t o r
— —
A C a s e S t u d y o f B e i j i n g A r e a
S UN Ru i h e n g
( S c h o o l o f Ar c h i t e c t u r e&D e s i g n . C h a n g c h u n I n s t i t u t e fT o e c h n o l o g y , C h a n g c h u n , C h i n a 1 3 0 0 2 1 )
t e r i s t i c s o f C o u r t y a r d Ho u s e f r o m i t s s p a c e l a y o u t , c o n s t i t u e n t e l e me n t s a n d a r r a n g e me n t mo d e . F i n a l l y, e l a b o r a t e
l 四合 院 的 发 展 历 程
四合院起源于黄河流域 , 最早可追溯到古代商 周时期 , 辽代 时在北 方 大 规模 建 造 , 此后 经 过 金元 、
明、 清 时 期 的改 良与发 展 成为 我 国北 方 最 具 代表 性 的 民居形 式 。“ 四” 是指 正房 、 倒座 、 东、 西厢 房 ; “ 合”
四合院庭院空间研究
针对不同地域的特点和文化背景,研究四合院庭院空间的适应性应用 和改造。
THANKS
感谢观看
应的效果,增强整体感。
景观设计
02
利用植物、水景、灯光等元素进行庭院景观设计,提升建筑外
部的美观度和舒适度。
绿色生态
03
注重庭院的绿化和生态保护,采用乡土植物和环保材料,打造
绿色生态的居住环境。
四合院庭院的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
可持续发展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四合院庭院将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采用节 能、环保的技术和材料。
后庭院位于四合院的最后方,通常作为家 庭成员的休憩空间或晾晒谷物、衣物的地 方。
03
庭院空间的功能与特点
庭院空间的实用性
休闲娱乐
庭院空间是四合院居民休闲娱乐 的场所,可以种植花草树木,设 置座椅、茶几等设施,供人们休
息、聊天、晒太阳。
晾晒衣物
庭院空间可以晾晒衣物,提供充足 的阳光和通风,方便居民晾晒衣物 和被褥。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深入研究四合院庭院空间的传统营造技艺
进一步挖掘和整理传统营造技艺,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探讨现代四合院庭院空间的创新发展
结合现代生活方式和审美需求,探索四合院庭院空间的创新发展路径。
加强四合院庭院空间与现代建筑的融合研究
研究如何将四合院庭院空间的优秀元素融入现代建筑设计,促进传统 与现代的融合。
庭院空间的文化价值
四合院庭院空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和艺术价值。研究其空间构成和特点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研究目的与问题
研究目的
通过对四合院庭院空间的深入研究, 探索其空间构成、特点和文化内涵, 为传统四合院的保护和传承提供理论 支持和实践指导。
胡同与合院的居住空间探讨
胡同与合院的居住空间探讨[摘要]胡同与四合院的组合是北京历史文化与传统合院空间的重要载体,它构成了旧城市街坊的基本构架。
胡同与合院空间,一方面营造了居民的安全感与归属感;另一方面则保证了生活空间的开放性,以确保满足其不同的使用者以及活动的多样性,同时也创造一种宜居尺度。
本文通过对胡同与合院空间的研究,结合场所、空间、社会情感等多方面分析角度,提出传统合院居住特色,与对当今居住空间理论探索的启示。
[关键词]胡同与合院、空间形态、运动流线、行为场所1.概述胡同与四合院的组合是北京历史文化与传统合院空间的重要载体,它构成了旧城市街坊的基本构架。
本文通过对北京胡同与合院区域的空间结构和交往空间的分析,运用新理论探讨传统居住空间的特色,在居住空间理论的应用。
北京最初街道系统类似于网络模式的布局,城内主要干道因中轴线而呈南北走向,大部分胡同则为东西水平走向,联系着不同住区院落。
作为传统空间结构方式的物化表现内容,胡同在城市空间中作为流动与连接的通道构成实质的街巷网络体系,承载着其中市民频繁的交往与移动功能,对于其中居民而言,它不仅是国王通道,更是公共的社会聚落场所,它支撑并强化着邻里相互的社会关系,将呈“碎片”状态的社会生活“印迹”通过某种关联连续起来,是一种片段的连续,是城市的拼贴图景。
2.胡同与合院的空间形态将胡同与合院联系在一起分析,是因为它们互为载体,互为依托,没有合院也许胡同不能称之为胡同,反之亦然,它们共同构成了城市的传统居住区域。
为更直观的了解胡同与合院的空间形态,和城市肌理,选取1982年北京旧城地图,先从整体入手分析,当时胡同系统相对现在保存完整,能够更准确分析传统居住区域与整个旧城空间网络的联系,并对某个区域内部进行空间分析。
胡同空间网络格局明晰,肌理层次丰富,传统区域与城市空间关系是整合的,该区域整体是一个开放系统,但其内部结构对于陌生人而言却是复杂的。
区域中并不存在类似于西方广场的公共空间,中国社会传统的公共交往活动多发生于街道,事实上,此类空间本身即表现与反映了不同社会的文化与生活方式或社会组织所经历的变迁。
北京四合院赏析
北京四合院赏析1. 北京四合院啊,那可是老北京的宝贝!就说那规整的布局,像不像一个温暖的怀抱把你紧紧搂住?走进四合院,你仿佛能听到过去岁月的低语。
就像咱小时候回到姥姥家,那种亲切感,哎呀,真的没法形容!2. 你们知道北京四合院的魅力在哪儿吗?那院子里的一草一木,可不就像咱生活里的点点滴滴,充满了故事!咱朋友小李上次来,一进院子就直说感觉回到了过去,不想走了呢!3. 北京四合院,那绝对是建筑艺术的杰作啊!那精美的雕花门窗,难道不像艺术品一样让人惊叹?我上次去参观一个四合院,站在院子中间,感觉自己都穿越了!4. 想想看,北京四合院的天井,多有意思呀!晴天能晒太阳,雨天能看雨滴落下,这不就跟一个会变魔术的小天地似的?隔壁王大爷经常坐在天井边,那享受的样子,可真让人羡慕!5. 北京四合院的房间布局,那也是有讲究的呀!主次分明,多像一个和谐的大家庭。
我记得有一次在四合院里,看到一家人热热闹闹地聚在一起,那场景,真温馨啊!6. 北京四合院的围墙,不只是一堵墙,那是守护着回忆的堡垒啊!每次看到那高高的围墙,我就忍不住想,这里面藏着多少故事呢?就像一个神秘的宝盒等你打开。
7. 你们瞧,北京四合院的门道,是不是很有特色?窄窄的,却充满了韵味,像不像人生的一条小路,虽然不宽,但走起来别有滋味?我有个朋友就特别喜欢在门道里拍照,说特别有感觉!8. 北京四合院的氛围,那真的是独一无二的呀!安静又祥和,难道不像一个宁静的港湾?上次带外地来的朋友去,他都被这种氛围感染了,直说不想走啦!9. 北京四合院的美,还在于它的细节啊!那屋顶的瓦片,那墙角的青苔,都是岁月的痕迹。
这不就跟我们的生活一样,处处有惊喜,只要你用心去发现?10. 北京四合院,真是老北京的魂啊!它承载着多少人的回忆和情感,这种价值,难道不是无法估量的吗?我觉得我们应该好好保护这些四合院,让它们继续散发魅力!我的观点结论:北京四合院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我们要珍惜和保护它们,让更多的人能领略到它们的美。
场地遗存,记忆再生——北京大学镜春园75号院宅旁绿地设计
场地遗存 记忆再生
•选择寓意深刻的植物和部分材料元素来体现古朴、雅致的意境。 •将中国风格元素溶进设计景观,呼唤人们对镜春园历史岁月的回忆。
3.0
概念总平面 Concept Master Plan
3.1 概念总平面图 Concept Master Plan
4.0
景观元素 Design Language
4.1 景观标志与节点 Landscape signageBiblioteka 5.0总结 Summary
场地现状 Site Context – Architectural elements
1
2
3
5
3 4 2 1
4
5
1.3
场地周边现状 Site Photos
1
2
3
4
5
1
2 3
4
5
1.4
优势与局限 swot Opportunities and Constraints
Constraints 限制
•场地所在区域停车位置不方便通达,很多车辆沿路停靠。 •场地周围的建筑被掩映在浓密的树丛中,借景受到一定局限。 •场地内的坡地高差变化会给设计带来一定局限。
镜春园 75号院
北京市
北京
1.2 背景解读 Project Background
•镜春园原是乾隆年间从淑春园中划分出来的,最 初叫做春熙院。后被分作东西两部分,东部较小, 嘉庆七年(1802年)赐给庄静公主,改称镜春园 。 •镜春园的主要建筑区四周有水道环绕,略成圆形 ,很像一面镜子,“镜春园”也许就是因此而得名的 。 •镜春园和朗润园在燕京大学建校之后,曾经为燕 大所租用和使用,主要作为教职员的居住区。 •1952年北京大学迁来燕园之后,两园之间的围墙 被拆除,燕园的不同部分从此连为一体。 •90 年代,北大对外开放,未名湖畔游人熙熙攘攘, 而与之毗邻的后湖区域却依然保持着宁静。 •近些年来,为顺应学校发展的需要,园中历史建 筑的使用功能逐步向办公和教学转变。 •等待拆 迁的镜春 园83号
浅谈北京四合院的形成与空间构成特性
浅谈北京四合院的形成与空间构成特性【摘要】四合院反映着北京地区的风土人情,文化民俗,同时也反映出中国传统社会和中国民居建筑的特性,本文从四合院的历史性发展阶段,空间构成及平面特性等相关研究,对这一传统居住形态进行考察与归纳分析,对中国北京四合院建筑的特点、差异及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进行了具体的研究。
【关键词】传统文化;历史因素;北京四合院北京四合院是北方民居形态中最具代表性的符号,北京四合院包含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原理,是中国住宅的基本原形,本文通过研究中国首都北京四合院的形成与空间构成特点,分析了中国人的传统居住方式,生活理念,更加清晰简明地理解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所反映出的社会发展阶段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有利于当代人的学习和研究。
1.北京四合院的形成作为建城3000多年的古城和建都900多年的五朝古都北京,独特的政治文化历史地位决定了民居的发达。
明清以来,北京四合院虽历经沧桑,但这种基本的居住形式已经形成,并不断完善,更适合居住要求,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结构和造型,它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对建筑物风格形成而言,它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兼有避雨、遮阳、防风、纳凉等多种功能,同时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能牵强地认为是单一作用造成的。
北京夏季和冬季温差较大。
木结构与壁结构混合的中国独特的四合中庭型住宅。
儒家思想反映在建筑上是伦理、均衡和对称;无论是中央庭院还是外观轮廊,包括空间内容上,都体现出规矩,方整的内涵。
道教文化体现在建筑的布局结构与装饰。
如:在布局结构上的堂屋与厢房、天井、一进、二进……在装饰上的琉璃瓦(灰、黄、红、绿、青、蓝、紫等各种颜色)、土瓦、斗拱、飞檐、贴脸、花窗、柱、梁、廊、雕(石、砖、坭、木等各种雕刻)、绘画、图案、书法、色彩、牌(门)楼、盖(金字)顶、吉祥物等等。
家族制度使得四合院建筑又多以坐北朝南的朝向居多,四合院中以北屋最适合人居住,因此是家里长辈们的居室。
北京旧城四合院区域绿化水平衡量指标探究
北京旧城四合院区域绿化水平衡量指标探究
任晋锋
【期刊名称】《城市规划》
【年(卷),期】2013(037)005
【摘要】在我国城市规划建设中,衡量一个地区的绿化效果普遍采用的指标是“绿地率”,但在北京大部分的旧城改造项目中,绿地率很难达到规定指标的要求.本文分析了北京旧城四合院区域空间结构、建筑形式的特殊性,并比较了传统四合院区域
和现代小区绿化的CO2固定量,得出结论认为以绿地率作为绿化水平衡量指标的评估方法在旧城四合院区域改造更新中是不合适的,而以乔木数量、综合绿化覆盖率、绿色容积率、CO2固定量等作为衡量绿化的指标比较适宜的.同时,文章也为用来衡量绿化生态效果的CO2固定量的计算方法和相关绿化标准制定提供了一种思路.【总页数】5页(P85-89)
【作者】任晋锋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5.12+5
【相关文献】
1.北京市四合院旧城区的入境旅游偏好调查分析 [J], 刘秋华;刘敏;荆艳峰
2.北京市四合院旧城区的入境旅游偏好分析 [J], 刘馨蔚
3.关于探索北京旧城四合院渐进式有机更新的建议 [J], 李海燕;徐鑫;薛晶
4.北京市发布关于鼓励单位和个人购买——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四合院等房屋的试行规定 [J],
5.“旧瓶新胆”:人居环境视角下的北京旧城四合院更新 [J], 李烨;张海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后英房遗址看元代北京四合院设计
从后英房遗址看元代北京四合院建筑北京四合院作为一种成熟完备的建筑形制,受到广泛的赞誉,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元大都的住宅。
元灭金以后,大都的规划建设借鉴了金中都城的很多经验和做法,而中都又深受北宋王朝的首都汴梁的影响,包括当时的皇宫也模仿北宋的宫室制度。
元代北京四合院是在多元文化并存、碰撞和融合的城市背景下建立而成的。
后英房遗址是北京元代居住遗址中最大、最完整的一处,有详细的考古报告。
本文根据后英房遗址研究为基础,肯定了北京四合院的历史传承性,也更有针对性地研究了北京元代居住遗址。
文中先论述了元代北京四合院的建设用地,再重点分析了元代北京四合院住宅的布局特点,最后根据四合院的构成进一步分析了元代四合院住宅的院落特点和建筑分析,较为全面的探析了元代北京四合院住宅。
一、元代北京四合院的建设用地元朝初年在大都建成后有“八亩为一分”的规定。
这项规定从根本上限制了城市板块的地理尺度,给元大都以至现在的北京城市肌理定下了最初的伏笔,也是元初北京四合院用地开发的依据。
然而规定总有例外的情况,“地过八亩”以及“皆不得冒据”的记载则说明了问题的普遍性,以至于要用行政命令来加以限制。
而且在元大都河湖众多和水系交织的地理现状下也很难保证“八亩一分”的准确落实,在实际操作中应该会因形就势,而不可能准确无误地将其无差别地加以落实。
虽然用地政策的失效在权力斗争和现实条件下不能避免,但也不能否认“八亩一分”规定的重大意义。
首先,它的出现使北京城的用地沿着规范与标准化的方向发展,使北京棋盘格式的城市脉络得以出现。
其次,纵横交错的胡同作为这种脉络的延续已经成为城市的重要景观元素,甚至至今也是很多老北京人难以割舍的情愫。
最后,这种政策以及后续的“不得冒据”等政策,体现了一视同仁和底线思维的理念,从根本上限制了特权阶级在新城建设中大量圈划土地的现象,这样的政策可以使得更多的人口从南城迁往新城,为繁荣大都经济作出贡献。
到了元代中后期,城市的经济发展对元代北京四合院的用地规模起到了重要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四合院居住区域的景观空间分析李瑞君摘要:胡同、院落,以及它们围合成的各种空间是旧城四合院居住区空间的主要类型。
院落空间就是四合院围合的内部空间;胡同空间是由以居住性功能为主的北京四合院建筑的台基轮廓线的彼此相接而界定的功能性邻里单元;而其中的小型公共空间是由四合院和胡同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围合而成的。
分析并利用旧城区已有空间的类型和特征,以及空间边界自身所蕴涵着的特质和独特性,有助于在今后的改造和更新中维护北京特有的胡同环境景观,同时对旧城区空间优化处理并创造新的空间类型,实现旧城区中边界的柔性化。
关键词:北京四合院;空间行为;活动类型;旧城区景观;空间类型;边界的柔性化北京旧城区的改造与更新一直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改造四合院建筑的同时,应该对整个四合院街区的整体性景观给予足够的关注,这样才能保持旧城区的风貌。
胡同、院落,以及它们围合成的各种空间是旧城四合院居住区空间的主要类型。
院落空间就是四合院围合的内部空间,很容易理解,也就不再加以论述;胡同空间是由以居住性功能为主的北京四合院建筑的台基轮廓线的彼此相接而界定的功能性邻里单元;而其中的小型公共空间是由四合院和胡同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围合而成的。
对于建城3000多年的古城和建都900多年的五朝古都的北京城来说,如果说北京胡同的形态结构像指纹一样印记并表达着城市的历史发展进程与民族的感悟方式,那么,作为胡同空间边界的临街建筑与宅院大门则是对城市错综复杂的内涵的一种微观叙述。
一、人的空间行为的分类人的行为有多种分类依据,行为所涉及的空间范围也可以作为行为界定的标准。
人的领域行为划定为三种空间层次。
①1.微观环境行为微观环境或称个人空间,是指机体占有的围绕自己身体周围的一个无形空间。
它与人体如影随形,有一定的伸缩性,与心理学家所谓的“个体间的距离”含意相同。
个人空间也可以扩大到一个领域单元,如房间内部的安排、回廊的尺度,以及独家居住的单元房和四合院院落等等。
如果个人空间受到他人的干扰,就会引起主体下意识的积极防范。
2.中观环境行为中观环境指的是比个人空间范围更大的空间,属于半永久性。
此领域主要包括家庭宅院与邻里单元两个层次。
在北京四合院的传统环境中,中观环境层次,对应着宅居院落的入口空间、入口附近的胡同空间以及胡同中的开敞空间等。
对这一领域的描述,只能是以家为中心的一个区域,其半径可能通过行为出现的频率描点归纳出来(图1)。
3.宏观环境行为宏观环境是指人离家外出活动的最大范围,属于公共空间。
交通越方便,此范围也就越大。
可以说它涵盖了人们空间行为所触及的所有点,是一个集合的概念。
理论上讲,宏观环境的范围因人而异,但胡同、商业点、广场、公共绿地等公共活动场所都属于居住在四合院中居民活动的大致范围(图2)。
二、人在户外的活动类型①李道增编著.环境行为学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25根据丹麦建筑师扬·盖尔的说法,人们在“公共空间中的户外活动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
”①1.必要性活动指的是各种下都会发生的活动,也就是人们在不同程度上都要参与的所有活动。
如上班、上学、购物等活动。
2.自发性活动指的是只有在适宜的户外条件(天气、场所)下才会发生的活动。
如锻炼身体、散步、慢跑等活动。
3.社会性活动指的是在公共空间中有赖于他人参与的各种活动,如老年人下棋和交谈、儿童游戏、集会、打招呼、聊天等活动。
当户外空间的质量不理想时,就只能发生必要性活动。
当户外空间具有高质量时,尽管必要性活动的发生频率基本不变,但由于物质条件更好,它们显然有延长时间的趋向。
然而在另一方面,由于场地和环境布局宜于人们驻足、小憩、饮食、购物、玩耍等,大量的各种自发性活动会随之发生。
在环境质量低劣的胡同(街道)、广场、公共绿地等城市空间中,只有零星的极少数活动发生。
胡同(或街道)仅成为交通性的,人们不愿意在此停留,匆匆赶路回家或外出,有魅力的活动就会消失。
在环境质量良好的城市空间中,情况就会截然不同,胡同(或街道)仅成为生活性和娱乐性的,丰富多彩的人间活动都在此上演,人们的活动得到健康的发展。
这样的环境成为人们散步、小憩、演奏音乐、会话交谈的好去处,充满生活情趣。
这一点我们可以在商业街、步行街和北京后海的酒吧街中看到(图3)。
三、四合院区域的空间类型1.庭院庭院是北京传统四合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旧城区中室外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与“细胞”。
古城与一般“现代城市”在城市空间(多指室外活动空间)概念上的最大差别即在于前者分散而后者聚合。
当然不是说古城就没有聚合的公共室外活动空间(广场、街道、节点等)。
但其数量、规模、尺度与“现代城市”则不可比拟,这也正是古城的城市空间特色所在。
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有庭院的、能够满足现代人生活需要的居住建筑是人类最理想的居住形态之一。
带休息空间和花园的院落会诱发一些有意思的行为和活动,有很多故事发生在其中,无论是高兴的还是忧伤的。
人们在院落中总会有许多有意思的杂事可做,如浇花、剪草、养鱼鸟花虫等许多具有实际意义的活动,也是人们在院子中呆上较长时间的托词(图4)。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北京旧城内现存的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一大部分都变成了“大杂院”,原先供一个家庭使用的院落现在变成了搭建密集棚户的多家居住的院落,以家庭为单位的住户从几户到几十户不等的居民居住其中,邻里空间的概念由此就变成了大院内部之间和院与院之间两种形式。
2.胡同街道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其重要性是第一位的,街道是根本性的,是城市的魅力所在。
那些存在于人们记忆里和生活里最鲜活最温暖的东西,能够打动人心的元素,不是华丽和奢侈的商品,而是在城市生活中真真切切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及其意义。
简·雅各布斯认为:“……街道及其人行道,城市中的主要公共区域,是一个城市的最重要的器官。
试想,当你想到一个城市时,你脑中出现的是什么?是街道。
如果一个城市的①[丹麦]扬·盖尔著.交往与空间.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第13页.街道看上去很有意思,那这个城市也会显得很有意思,如果一个城市的街道看上去很单调乏味,那么这个城市也会非常乏味单调。
”①与现代都市中所谓的广场相比,小胡同的环境尽管可能不那么优美、宽敞和舒适,但却那么真实和亲切。
北京旧城胡同景观所具有的活力应该成为当代胡同文化的沃土,新时期的文化在融入旧城街道文化的过程中,因旧城的人气和活力而更具生命力。
旧城街道为人们提供了有历史韵味的空间和氛围,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介入古老的街道会延续着活力,在街道中活动的人都能感受到旧城区域景观的独特韵味(图5)。
3.宅门走在北京旧城的胡同中,我们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四合院宅门:气宇轩昂的大户宅门、精工细作的砖雕门楼、平易近人的普通院门等。
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宅门,它们都是院落与外部胡同过渡的节点,与院墙,以及建筑一起围合出胡同空间。
关于北京四合院的宅门的民俗可谓内容庞杂,是封建礼法与风水观念的混合产物。
在区域空间的层面上,我们探讨的主体是院落空间和胡同空间,关注的不是围合成空间的界面。
我们是以这个界面为依托,来研究人们由胡同空间进入到四合院空间的一系列空间(图6)。
在胡同中的边缘区域,宅门外的空间是院落空间与胡同空间的“交集”,被赋予了内外空间的流动特征。
当院落里的内部空间秩序渗透进外部空间秩序时,此空间形成一个潜在的“前院”。
“前院”在邻里交往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它为邻里间的接触提供了机会。
经过比较研究,我们发现,四合院宅门后退内敛的院落更为平易近人而让人容易逗留,退让的入口空间为人们提高了停留、交往的场所,其与胡同的交接是“软质”的;相反,院门直接开向胡同或街道的院落,经常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入口处没有让人停留的理由,整座宅院几乎是“硬撞”在胡同(或街道)上。
4.广场根据前文中分析的人的行为类型和活动类型,人们除了院落中的户外活动外,同样要有多种层次的社会性活动。
因此,任何一个自然形成的城镇都会有许多节点,如广场、桥头、道路入口、街巷交叉口、街道拐弯处、人流聚集的市场等等。
中国古代城市与西方城市、现代城市有一点很大的不同,就是广场的稀少,或者说几乎没有正式的市民集会广场。
因为中国古代的城市是一种合院式的建筑群的同构模式。
所以,在旧城中除了用于商品交易的“市”以外,不存在大众用于信息交流的议事广场和市民广场。
在北京旧城的居住区内更是如此,除了交通道路与临街建筑形成的极少数的面积较小的、无意中产生的“小空间”之外,是找不到广场的(图7),因此在旧城改造的规划设计中需要增加这样现代人需要的生活性场所。
如何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保证改造后能满足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旧城区中的活力是十分重要的,而规模适当的具有不同功能(如商业功能、展示功能等)的广场(或绿地等公共活动区域)恰恰是增添其活力的必要因素。
四、四合院区域空间中的柔性边界北京四合院的传统就是在内部建立起一定秩序,不管是以家族为中心的,还是邻里之间的。
内部秩序具有外部秩序所没有的亲密感和安定感,它为居住在其间的人们带来良好的邻里关系。
具有内部秩序,同时意味着对院落外部的漠然和不关心,区域和整体的观念是淡薄的。
但我们必须清楚,如果要在旧城区中保证孩子们有最佳的游戏条件并能与其他孩子交往;如果要保证其余的居民群体(老年人等)不仅有良好的体验与交流的机会,而且有广泛的户①[加]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金衡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第29页.外娱乐活动,就必须使生活、休憩等各种活动在户内外、院落内外流动,同时直接在院落、院落的门前、胡同或小型广场中提供休息场所以及从事某一活动(集会、演出等)的条件。
在北京旧城区的改造和更新中,不仅要保持古都风貌,而且要在满足当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便利性和舒适性需求基础上满足人们对邻里交往的需要,因此要给院落之外的外部空间以足够的重视和关注,打破旧城区四合院和胡同原有的空间限制和格局,通过多种可能的手段来柔化院落、胡同、广场之间的边界,创造出北京旧城四合院区域中的柔性边界。
只有这样才能使更新和改造后的胡同和旧城区中建立起良好的社区和邻里关系,才能使胡同和四合院中充满活力和生活气息,避免已经逐步“贵族化”了的旧城区变得更加缺乏生气和冷漠无情(图8)。
参考文献:[1]扬·盖尔著.交往与空间.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2]马炳坚编著.北京四合院建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3]李道增编著.环境行为学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4]段进主编.段进,龚恺,陈晓东,张晓冬,彭松著.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古村落空间解析.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作者简介:李瑞君,笔名芮钧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