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策略初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策略初探
摘要: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放置到了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上。
如何改进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方式,已成为有效教学的重要课题。
本文笔者根据教学实践体会,对当前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的运用进行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c doi:
10.3969/j.issn.1672-8181.2013.10.177
教学活动要“教人求真,学做真人”,这也是教师进行学科教学的根本准则。
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进行学科教学的目的是提升教学活动的效率,而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素养的培养,导致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工具”。
而新实施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则明确指出:“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解答问题、实践锻炼的技能和素养”。
因此,在新课改深入实施的今天,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摒弃“单一”的教学模式,而要采用“多彩”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多样性的教学方式中,实现学习能力的有效锻炼和提升。
笔者现就如何在初中数学学科课堂教学中采用有效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效能,进行简要论述。
1 引导学生参与,发挥其主体作用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参与者,也是教学目标要求的具体承载者。
教师所实施的教学方式、教学策略以及教学过程,都是围绕学生这一主体。
由于初中生学习群体具有情感发展的特殊和认知的规律性,因此,在教学方式的运用,不能“盲目”进行运用,而应该抓住学生的主体特性,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内在能动特性,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和挖掘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探知、解答的内在情感,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提升主动学习的自觉性。
如在“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性质”教学活动中,以往学习活动中,由于学生对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上存在偏差,同时,经常将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的性质内容进行混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经常出现畏惧、厌学现象。
针对这一特点,教师抓住“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切线的概念和性质以及探索切线的性质”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利用学生对直观画面易于接受的实际,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多媒体资源,利用教学多媒体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制作成教学课件,用动画的形式,分别展示圆与直线在不同位置时的情况以及所表现出来的特性。
这样,学生在生动、直观、丰富的教学画面中,对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和性质内容,有了更加深刻和直观的理解,最后,向学生设置“如图所示,ab是⊙o的直径,d在ab上,且ad:bd=1:4,cd⊥ab于d,交⊙o于c,切线cp交ba延长线于p.若ad、bd是关于x的方程x2-(4m+2)x+4m2=0(m>0)的两根,试求cd、pc的长”
的探究性问题案例,与学生一起开展探究分析圆与直线位置关系的解题活动,这样,就能切实提升了学生对该节知识内涵的有效掌握。
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紧扣学生主体学习特性,设置教学内容、采用教学策略,都要贴近学生认知规律、学习情感,让学生从内心产生“要学”情愫。
2 围绕教学目标,实施探究式教学
新实施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将学生动手探究、思考分析、自主合作等方面学习能力的培养,作为有效教学的重要目标和重要要求。
众所周知,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归根结底就是为了促进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
因此,教师要紧扣新课标提出的能力培养目标要求,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提供进行自主探究新知、解答问题的时间和空间,采用探究性教学策略,充分锻炼学生的探究、分析、合作等方面的学习能力,从而把探究过程变为学生学习能力锻炼和提升的过程。
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实践,也即人必须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能力。
特别是应用型能力和思维能力,必须经过反复训练。
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就相同的题型反复训练,才能使学生从中总结出思维规律,形成自身的思维模式。
如此一来,将来工作实践中遇到类似问题,才会知道如何去思考和解决。
当然,训练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告诉学生思维的结果,应引导学生从零开始探究,通过自身的努力寻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
方法。
当学生的探究能力得以形成,以后再遇到类似问题,学生才能主动解决问题。
如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一节问题课教学活动中,教者在教学“如图,在矩形abcd中,ae平分∠dab交dc于点e,连接be,过e作ef⊥be交ad于e.①∠def和∠cbe相等吗?请说明理由:②请找出图中与eb相等的线段(不另添加辅助线和字母),并说明理由”问题案例过程中,将能力锻炼和培养融会贯穿在整个问题教学活动中,把问题解答的过程交给学生,让学生组成问题探究合作小组,通过对问题条件的分析,尽可能的找出问题条件中所蕴含的条件关系,让后,要求学生通过问题条件关系,共同思考分析问题解答的方法,学生通过分析思考活动,一直认为,要求证明三角形全等,就必须构建起符合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这样,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不仅对问题解答方法有了准确掌握和运用,同时,探究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达到双管齐下的教学功效。
3 把握好教学双边关系,推动教学相长
教学活动是一种双边活动,也即是一种双向互动活动。
所谓互动,强调的就是相互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主要是积极的、互相促进的。
教师向学生讲授知识后,学生获取知识后,应当有所反馈。
教师收到学生反馈之后,再反思此前的教学,然后根据实际调整之后的教学。
如果学生的反馈是积极的,则教师后面的教学可以延续此前思路或采取更优化的教学模式;如果学生的反馈是消极的,则教
师要分析学生学习效果不好的原因,立即调整教学策略,以适应学生的现状和需求。
这样的互动过程要得以实现,教师必须认识到师生双边关系的实质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把握这种实质性的双边关系的基础上再开展教学,实施教学策略,师生互动效果必然会好。
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单向性的传授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内涵、解题策略,忽视了教学活动的双向特性,致使学生学习能力缺少实践的时机,降低了教学效能,阻碍了教学进程。
而新课标倡导师生双向交流的教学活动,充分展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特性,通过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实现教与学活动效能的同步提升。
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将师生互动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始终,通过设置具有互动性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参与探知,借助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过程,实现教学活动效能的有效提升。
当然,双边活动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还应该包括学生与学生的互动。
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应当环环相扣,相互影响和推动。
生生互动是学生积极反馈的一种形式,生生互动的基础上进行师生互动,教学效果会更佳。
如在问题案例教学活动中,在评析解题过程这一环节时,教师就可以发挥教学活动的双边互动特性,引导学生与学生之间,结合所掌握的解题方法和解题经验,在解题的过程中进行生生互动分析、思考活动,借助于生生互补的辨析过程,实现对问题解答方法
和解题过程的有效掌握和辨析,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在生生互动基础上,学生和教师之间在进行互动探讨,由于教师站的位置高,理论修养深,对问题可有更深入的看法,与学生互动时,又能给学生以新的启发,引领学生“向青草更深处漫溯”,最终使学生在知识海洋中探究,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学情以及课堂实情,发挥教学机智,遴选出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学方式方法,使学生在有效教学活动中,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学习效能得到提升。
作者简介:张莎,贵州省金沙县官田乡初级中学,贵州金沙55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