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东亚文化之都”申报条件和评审标准

合集下载

东亚汉文化圈影响演讲稿

东亚汉文化圈影响演讲稿

东亚汉文化圈影响演讲稿印象东亚之都民俗文化 2021年8月26日,首届“东亚文化之都”评选活动终审工作会议在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

经过公开、公平、公正的评审,泉州成为我国唯一入选唯二城市,当选首届“东亚文化之都”。

从小爷爷经常带我去看舅舅高甲戏,我看不懂台上的人则在干嘛,但表演我喜欢他们的装扮喜欢呢他们的武打表演。

除了高甲戏,泉州还有很多戏曲文化,比如提线木偶、南音、拍胸舞等。

泉州不仅戏曲文化充实,小吃文化和旅游文化也是丰富多彩的。

我最喜欢吃的小吃是面线糊和肉粽,最喜欢到清源山可看日出。

泉州还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更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称。

我最爱多元化的泉州,我爱玩美丽的泉州,我希望在世界上的小朋友都能来泉州玩。

印象里的东亚文化之都----泉州中国在历史上有三个泉州:一个在河北通县,等到隋朝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并泉州入雍奴,这个中原地区北方的泉州就被历史遗弃了。

一个是现在福建福建,《隋书》记载:“陈置闽州,仍废,后又置丰州。

平陈,改曰泉州。

”及后改名福州。

最后的一个就是我们现在的故乡泉州了。

《福建通志》说:“唐景云二年(711年)以武荣州为泉州,州治今泉州也。

”尔后泉州才在闽南确定终下来。

以后年后武荣州州治于唐开元流年(718年)移到清源紫帽之间、晋江北岸的今泉州的地址,所以泉州古城已有1266年的历史。

泉州共有温陵、刺桐、鲤城、清源、泉南等别名。

温陵是一个形象概括泉州地形气候的地名。

《晋江县志》说:“地处高阜,其气独温。

”而《南安县志》说:“同安气候燠多寒少,故有温陵之称。

”一些有名的古泉州人常以温陵自称,如北宋国师福州开元寺高僧戒环,称温陵禅诗;明代进步思想家李贽自称文贞文忠居士,均载之史籍。

因为是亚热带高原气候,所以四季常青。

闽南的自然景观可以“青山、绿海、红壤、白石”八字概括之。

襟山带海,景象壮丽,很有旅游价值。

泉州矿产的钴铁瓷土,经济作物的桑茶糖果,海产的鱼盐之类,都成为泉州人民的生活之源。

2021“东亚文化之都”终审举行

2021“东亚文化之都”终审举行

2021“东亚文化之都”终审举行
作者:郑娜
来源:《科学导报》2020年第60期
2021年“东亚文化之都”終审活动日前在北京举行。

评审活动上,太原、绍兴、敦煌、淄博、烟台等5个候选城市代表围绕“东亚文化之都”城市创建工作及城市文化体系建设、城市发展规划等方面进行陈述与答辩,来自城市品牌建设与城市规划、对外文化交流、公共文化服务、非遗传承与保护、文物保护利用、文化和旅游产业等领域的21位评审委员进行了认真评审。

拟于2020年12月在日本北九州市举办的第十二次中日韩文化部长会议上,三国文化部长将共同为当选城市正式授牌。

2015东亚文化之都宁波品牌标志设计解析

2015东亚文化之都宁波品牌标志设计解析

2015东亚文化之都宁波品牌标志设计解析一、前言2015年,宁波市成功申办获得了东亚文化之都的称号,这标志着宁波文化在国际舞台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在这一背景下,宁波市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品牌形象设计,其中品牌标志设计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2015东亚文化之都宁波品牌标志设计进行解析,探讨其设计理念、意义和表现形式。

二、设计理念1.1 东亚文化之都概念东亚文化之都是一个涵盖东亚各国文化的综合性概念,旨在将东亚地区的文化特色进行推广和交流。

作为东亚文化之都的代表城市,宁波需要通过品牌标志设计来呈现其文化内涵和成就。

1.2 传承与创新在设计品牌标志时,需要传承宁波悠久的历史文化,同时展现宁波在当代的现代化发展和创新成果。

这样的设计理念旨在展现宁波作为东亚文化之都的丰富文化底蕴和活力。

三、设计意义2.1 宣传推广品牌标志作为宁波东亚文化之都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用于各类宣传推广活动中,如海报、广告、宣传册等。

它是宁波文化形象的重要传播媒介,能够在国内外有效地推动宁波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2.2 辨识度一个成功的品牌标志设计能够提高城市的辨识度。

通过醒目、独特的标志设计,宁波将在国际舞台上更具个性和吸引力,从而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2.3 艺术价值作为一种视觉符号的品牌标志,在设计中也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一件成功的设计作品不仅具有实用性和功能性,更应具有美学、审美的价值。

四、表现形式3.1 色彩选择宁波东亚文化之都品牌标志的色彩选择需注重色彩的统一性和亮度。

可以选择宁波的地方特色色彩,也可以选择能够代表东亚文化的典型色彩,如我国红、日本红等。

3.2 图形设计图形设计需要注重简洁、明了。

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或地标建筑作为设计图形的主体,通过简洁的线条勾勒出其形象。

3.3 字体选择品牌标志的字体选择需注重稳重、大气,同时要求字体的美观性和与图形的协调性。

五、设计分析2015东亚文化之都宁波品牌标志以宁波东钱湖大桥作为设计主体,融入了宁波的城市景观和自然特色。

“AA亚文化之都”申报条件和验收评分导则

“AA亚文化之都”申报条件和验收评分导则

“AA亚文化之都”申报条件和验收评分导则一、“AA亚文化之都”申报条件申报城市能够弘扬中华文化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弘扬“AA亚意识、文化交融、彼此欣赏”的“AA亚文化之都”精神,突出“共生·创新·和谐”的共识,尊重文化多样性,积极参与主办“中日韩文化部长会议”“中日韩旅游部长会议”“中日韩艺术教育论坛”等中日韩国家级区域文化合作项目,积极参与“欧洲文化之都”“AA盟文化城市”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活动,配合做好“AA亚文化之都”品牌建设工作,以文化为桥梁凝聚中日韩,增强青年一代对多元文化的集体认同感和归属感。

(一)申报城市须是历史文化名城,在近三年内无重大文物违法案件和安全责任事故、无重大负面文化或旅游舆情。

(二)申报城市文化和旅游资源禀赋良好。

历史文化悠久,文化形态丰富,文化资源规模可观,城市的历史文化品牌、旅游品牌、城市综合品牌突出,文化自信与开放度高,交通辐射能力和文化传播力较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促进对外文化和旅游开放水平持续提高,在AA亚地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三)申报城市重视文化保护与传承。

城市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重视文物保护与利用,重视知识产权保护,文化资源总体保护良好,并得到了科学的利用和传承。

(四)申报城市公共文化设施与服务较为完善。

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机制健全有效,拥有充足的文化服务网络平台,文化交流活跃,市民参与度高。

(五)申报城市文化和旅游产业优势独特。

城市对文化和旅游产业有固定的投入机制,拥有一批文化和旅游生产企业,有丰富优质的文化和旅游产品,并且产出效果良好。

(六)申报城市文化旅游融合势头良好。

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原则,全面推动文化旅游在理念、职能、产业、市场、服务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发展,持续提升文化旅游供给能力、综合效益和服务质量。

(七)申报城市实施保障。

城市对“AA亚文化之都”的创建编制了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并且组织保障有力,政策保障有力,联建机制有效,品牌营销效果良好。

泉州编辑中国东亚文化之都、海上丝...

泉州编辑中国东亚文化之都、海上丝...

泉州编辑中国东亚文化之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别名鲤城、刺桐城、温陵,是闻名海内外的国际花园城市,是福建省的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国三大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之一,海峡西岸经济区五大中心城市之一,经济总量连续14年居福建省首位,同时泉州也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总量最大的城市。

泉州民营经济发达,素有“中国品牌之都”、“民营特区”之称。

是国家级金融改革实验区之一、福建省民营经济改革实验区。

泉州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商贸港口城市,泉州港是我国重要的规模以上亿吨大港。

泉州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世界宗教博物馆,中国东亚文化之都,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泉州是中国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台湾汉族同胞中约有一半的人口祖籍来自泉州,同时泉州也是闽南文化的发源地与发祥地,闽南文化保护的核心区与富集区,历史文化深厚、名胜古迹众多,有“海滨邹鲁”、“光明之城”的美誉。

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宋元时期泉州刺桐港被中世纪世界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誉为“世界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2013年8月26日泉州市被国家文化部评为首届中国东亚文化之都,与日本横滨、韩国光州齐名。

目录1简介2历史沿革3地理环境3.1 地理3.2 气候4资源4.1 矿产4.2 海洋4.3 水利4.4 森林4.5 生物5行政区划6交通6.1 航空6.2 公路6.3 铁路6.4 海运7人口7.1 数量7.2 民族8社会8.1 医疗卫生8.2 宗教状况8.3 友好城市9政治10经济10.1 概述10.2 建设10.3 城市建设10.4 品牌建设11文化艺术11.1 历史文化11.2 民俗文化11.3 宗教文化11.4 文物保护11.5 泉州之最11.6 城市标志12教育12.1 高等教育12.2 中职教育13旅游13.1 名胜古迹13.2 特色美食14著名人物15城市荣誉1简介泉州美图(25张)泉州北接省会福州和莆田,南毗厦门,东望宝岛台湾。

“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发展文化产业的路径探索

“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发展文化产业的路径探索

要 引 导 文化 产 业 在 利 用 文化 资 源 的 同时 保 护 文 化
资源 。

泉州发 展文化 产 业的优势
泉 州 文 化 产业 发 展 的有 利 条 件 集 中体 现 为 泉
泉州 虽 然 是 文化 资源 大 市 ,但 目前 不 是 文 化 产 业 强 市 ,究 其 原 因是 泉 州文 化 资 源 与 文 化 产 业
问 尚未 形 成 有 效 的 良性 互 动 机 制 ,不仅 存 在 彼 此
选 活 动终 审工 作 会议 在北 京 中国 国家博 物馆 举 行 。 泉 州 以深 远 厚 重 的历 史 文 化 底 蕴 、鲜 明奇 特 的 多
元 文 化 大 观 、丰 富 多彩 的文 化 遗 产 、悠 久 广 泛 的
分离 、各行其是的现象 ,而且 出现文化传 承后继
乏人 。泉 州 文 化 资源 优 势 是 历史 文 化 的积 淀 ,如
果 不 能在 及 时 保 护 的基 础 上 开 发利 用 ,转 化 为 产
对 外 交 流 等 , 打 动 了评 审 专 家 ,成 为 中 国 首 个 “ 东 亚 文 化 之都 ” ,经 受 了世 界 性 的审 阅 ,获得 了
州 文化 资 源丰 富 、泉州 文化 辐 射力 波及 世 界各 地 、
泉州实体经济培育 品牌转型升级 、泉州城市名片
收 稿 日期 :2 0 1 3 — 1 0 - 0 5
作者简 介:周建标,男,福建平潭人,副教授 。
丰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交流中起到重要作用。2 0 0 6 年5 月 “ 中国闽台缘
展 的优势 与 弱 势 、机 遇 与挑 战 ,具 有 理论 意义 和
现实 意义 。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启动2023年至2025年“东亚文化之都”申报与评选工作的通知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启动2023年至2025年“东亚文化之都”申报与评选工作的通知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启动2023年至2025年“东亚文化之都”申报与评选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文化和旅游部•【公布日期】2021.04.21•【文号】办国际发〔2021〕78号•【施行日期】2021.04.2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旅游其他规定正文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启动2023年至2025年“东亚文化之都”申报与评选工作的通知办国际发〔2021〕7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和旅游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落实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人文领域重要成果,对接“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工作的相关要求,推动“东亚文化之都”品牌建设和我国城市文化和旅游工作,文化和旅游部决定启动2023年至2025年“东亚文化之都”申报与评选工作。

评选工作将有针对性地分别选出中国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东亚文化之都”候选城市。

候选城市根据《“东亚文化之都”申报条件和验收评分导则》有关要求进行城市创建工作,待创建工作结束后参与相应年度的“东亚文化之都”文化和旅游部验收工作,验收后确定相应年度的“东亚文化之都”当选城市。

候选城市和当选城市将以“东亚文化之都”名义集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文化和旅游交流与合作,参与中国“东亚文化之都”工作机制框架下相关活动,并可优先参与国家级对外文化和旅游交流工作,可优先参与国家入境旅游市场开发、海外旅游推广重点项目,可优先参与亚洲旅游促进计划相关项目实施,可优先参与亚洲地区文化和旅游年重点项目实施。

为做好有关工作,请各省(区、市)(包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下同)文化和旅游厅(局)组织本省(区、市)2023年至2025年“东亚文化之都”的申报工作,于2021年5月30日前向我部报送本省(区、市)申报城市材料。

具体要求请参考《“东亚文化之都”申报、验收、认定和管理实施办法》《“东亚文化之都”申报条件和验收评分导则》(详见附件)。

泉州,东亚文化之都

泉州,东亚文化之都

泉州,东亚文化之都
薛妍妍
【期刊名称】《现代广告》
【年(卷),期】2014(000)006
【摘要】泉州这座城市与日韩的渊源之深可能超乎你的想象。

旱在公元9世纪前后,泉州与日本、韩国的贸易关系已非常频繁,在此基础上文化的交流也日益紧密。

比如,祖籍泉州的民族英雄郑成功,母亲田川氏其实是日本长崎平户人,而韩国现在的很多节日习俗,像冬至吃“红豆汤圆粥”、“旧岁拜”礼节……都受到了闽南文化的影响。

【总页数】2页(P62-63)
【作者】薛妍妍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75
【相关文献】
1.泉州建设东亚文化之都发展文化旅游业的路径选择 [J], 周建标
2.泉州城市文化形象研究:历史之维与现实之策--从“光明之城”到“东亚文化之都” [J], 邱坚娜
3.“欧洲文化之都”对泉州“东亚文化之都”建设的启示 [J], 李双幼
4.东亚文化之都宜居森林泉州 [J], 叶思敏
5.东亚文化之都宜居森林泉州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东亚文化之都”申报条件和验收评分导则

“东亚文化之都”申报条件和验收评分导则

附件2“东亚文化之都,申报条件和验收评分导则一、“东亚文化之都”申报条件申报城市能够弘扬中华文化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遵照“东亚意识、文化交融、彼此欣赏”的发展宗旨,突出“共生•创新•和谐”的共识,尊重文化多样性,积极参与主办“中日韩文化部长会议” “中日韩旅游部长会议”“中日韩艺术教育论坛”等中日韩国家级区域文化和旅游合作项目,积极参与“欧洲文化之都”“东盟文化城市”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活动,配合做好“东亚文化之都”品牌建设工作,以文化为桥梁凝聚中日韩,增强青年一代对亚洲文化的集体认同感和归属感。

(一)申报城市须是历史文化名城,在近三年内无重大文物违法案件和安全责任事故、无重大负面文化或旅游舆情。

(二)申报城市文化和旅游资源禀赋良好。

历史文化悠久,文化形态丰富,文化资源规模可观,城市的历史文化品牌、旅游品牌、城市综合品牌突出,文化自信与开放度高,交通辐射能力和文化传播力较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促进对外文化和旅游开放水平持续提高,在东亚地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三)申报城市重视文化保护与传承。

城市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重视文物保护与利用,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形成非物质文化数据库和在线展演平台,文化资源总体保护良好,并得到了科学的利用和传承。

(四)申报城市公共文化设施与服务较为完善。

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机制健全有效,拥有充足的文化服务网络平台,建立常态化的文化设施疫情防控管理制度,并备有文化场所安全经营应急预案,文化交流活跃,市民参与度高。

(五)申报城市文化和旅游产业具有比较优势。

城市对文化和旅游产业有固定的投入机制,拥有一批文化和旅游企业,有丰富优质的文化和旅游产品,重视智慧文化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并且产出效果良好。

(六)申报城市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全面推动文化和旅游在理念、职能、产业、市场、服务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发展,持续提升文化和旅游供给能力、综合效益和服务质量, 深入推动数字技术与景区和度假区的融合发展。

2018年东亚文化之都申报条件和评审标准

2018年东亚文化之都申报条件和评审标准

附件 1 2018年“东亚文化之都”申报条件和评审标准为落实第6 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联合声明,以及第4次中日韩文化部长会议签署的《上海行动计划》,中日韩3国将在3国范围内分别选出1个城市共3个城市共同当选2018年“东亚文化之都”,并计划于2017年在日本举行的第9次中日韩文化部长会议上宣布。

“东亚文化之都”活动旨在借力中日韩3国历史文化渊源深厚、文脉相通、文化传统相近的优势,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加强在世界舞台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一、提名申报条件(一)文化传统。

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城市风貌、人文遗产能够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风貌及东亚文化传统,具有鲜明城市或地方特色文化。

(二)硬件设施。

各类文化场馆和设施完善、健全,布局合理,重点场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三)软件发展。

城市文化活动活跃,氛围浓厚,文化产品和服务多样化,在对外文化交流尤其是与日、韩文化交流等方面有良好基础,近年来曾经成功承办国内、国际大型文化活动或已形成对外文化交流的特色品牌。

(四)公共文化服务。

已获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具有较为完善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政府切实履行主导责任,在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内容和形式、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有创新,尊重并体现市民多样性的文化需求,公共文化服务市民参与热情高、参与能力强、参与渠道畅通、参与方式便捷、参与效果好。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保护体系和机制较为完善,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及传承机制健全,注重传承人群的培养,建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场馆,有体现地方特色的典型经验,当地民众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程度较好,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良好社会氛围。

(六)文物保护与利用。

文物保护纳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健全,文物保护责任落实、措施到位,文物保存状况良好,无破坏文物本体及周边环境的重大文物违法案件、文物建筑火灾事故、盗窃盗掘文物案件和不可移动文物大规模消失等情况,文物和博物馆单位开放利用效益突出,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形成规模和良好效应。

日韩“东亚文化之都”文旅融合经验及其启示

日韩“东亚文化之都”文旅融合经验及其启示

日韩“东亚文化之都”文旅融合经验及其启示作者:罗东霞刘敏来源:《旅游学刊》2020年第07期中日韩三国共同发起的“东亚文化之都”建设在推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以及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自2020年以来,中国“东亚文化之都”的申报条件在已有的文化传统、文化硬件设施、文化软件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等7个方面基础上,增加了文化和旅游相融合的内容。

随着全域旅游的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推动,“东亚文化之都”可以进一步传承东亚文化多元化与悠久性,以文化带动城市发展。

一、“东亚文化之都”文旅融合发展的意义及可行性“东亚文化之都”对加强东亚区域文化合作,带动城市文化建设,文化交流和外交意义远大于旅游发展的意义。

但文化交流与旅游活动密不可分,跨国文化交流活动必然带来人员跨国移动,进而促进跨国商务旅游、文化旅游等旅游活动。

东亚文化之都发展文旅融合旅游,可以促进东亚地区人员互访交流,使东亚乃至全球游客深度感受中华文化,提升中国在亚欧及全球的文化影响力。

“东亚文化之都”文旅融合发展具有可行性。

首先,政府机构改革为文旅融合提供组织基础和制度保障。

2018年,原文化部和原国家旅游局合并为文化和旅游部,在“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工作思路指引下,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有了落地的基础。

其次,“东亚文化之都”文化传统、文化场馆等硬件设施,文化产品和服务等软件发展,公共文化服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文物保护与利用等有利于以文化资源为核心的旅游产品供给体系建设。

最后,“东亚文化之都”要求地方政府为发展文化事业及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提供资金保障,在评审标准中更是要求入选城市以“东亞文化之都(+城市名)”为主题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促进文化和旅游经济发展。

二、日韩“东亚文化之都”文旅融合发展经验日本和韩国作为亚洲的发达国家,旅游业发展的市场化程度高,旅游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水平较高,有较为成熟的国际旅游运营经验。

【议论文】东亚文化之都_1000字

【议论文】东亚文化之都_1000字

【议论文】东亚文化之都_1000字
东亚文化之都
一个合格的东亚文化之都首先应该拥有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底蕴。

东亚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各个国家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

一个文化之都应该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如古建筑、文物艺术品、传统手工艺等,这些文化遗产能够展示东亚古代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让人们能够感受到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

东亚文化之都的建设还需具备开放的国际视野。

东亚是一个地缘相近的地区,各国之间有着诸多共同点和互补性,国际交流合作是实现文化繁荣的关键。

一个合格的东亚文化之都应该是与国际接轨的,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文化交流机构,通过多元化的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东亚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互动共融。

一个成功的东亚文化之都还需注重人才培养和文化教育。

人才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核心动力,对于各种艺术门类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来说都至关重要。

要建设一个拥有丰富人才储备的文化之都,需从小培养人才,加强艺术与文化的教育,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培养更多的文化创意人才,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不竭的源泉。

东亚文化之都是一个承载着东亚文化传承、创新与发展使命的城市。

它需要有着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底蕴,拥有活力的现代文化创新,具备开放的国际视野,注重人才培养和文化教育等条件。

只有在这些条件的共同努力下,东亚文化之都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成为东亚乃至世界整体文化的璀璨明珠。

咸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认真做好首届“东亚文化之都”终审评选准备工作的通知

咸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认真做好首届“东亚文化之都”终审评选准备工作的通知

咸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认真做好首届“东亚文化之都”终审评选准备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咸阳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3.08.09•【字号】咸政办发[2013]106号•【施行日期】2013.08.0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咸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认真做好首届“东亚文化之都”终审评选准备工作的通知(咸政办发〔2013〕106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东亚文化之都”是中日韩三国共同推进的区域文化合作品牌活动,咸阳市已入围首届“东亚文化之都”中国十大候选城市名单。

为做好终审评选准备工作,力争我市成功当选,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重要意义申报“东亚文化之都”活动涵盖我市文化资源分布情况、文化事业发展水平、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程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对外文化交流水平等诸多内容,主要目的是通过文化交流与合作,带动城市和市民更积极地参与东亚区域文化合作,带动城市文化建设,激发城市活力,扩大城市的国际知名度、美誉度,切实实现以文惠民,以文兴城。

做好“东亚文化之都”终审评选准备工作,是贯彻党的十八大关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精神,增强我市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新形势下创新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是实现“文化兴咸”发展战略的重要承载,是对我市文化发展水平的集中检阅,必将极大地促进咸阳对外文化合作与交流,充分展示我市“中国第一帝都”的深厚历史文化魅力,有力地扩大咸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繁荣。

二、申报主题和主要活动以寻根中国--东亚文化之都咸阳为申报主题,依据咸阳作为中国第一帝都的深厚历史,以及咸阳特有的帝陵文化背景,紧紧围绕“东亚文化之都”活动主题,以中、日、韩三国文化交流为中心,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种文化活动,不断丰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魅力城市”、“中国宜居城市”等文化元素内涵,突出展现咸阳悠久的人文历史文化和美丽灿烂的现代文明。

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启动首届“东亚文化之都”申报工作的通知

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启动首届“东亚文化之都”申报工作的通知

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启动首届“东亚文化之都”申报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文化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13.03.21•【文号】办外函[2013]93号•【施行日期】2013.03.2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体育综合规定正文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启动首届“东亚文化之都”申报工作的通知(办外函[2013]9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为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大精神,落实对外文化工作“十二五”规划相关要求,在新形势下创新文化“走出去”的途径和方式,在东亚和世界范围内让更多国家聚焦我城市文化发展,根据2012年第五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联合声明有关内容,以及第四次中日韩文化部长会议签署的《上海行动计划》,我将与日本、韩国于2013年启动首届“东亚文化之都”(2014东亚文化之都)评选工作,选出一国一市即3个城市共同当选。

“东亚文化之都”活动旨在推进中日韩3国文化务实合作,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提倡“东亚意识、文化交融、彼此欣赏”的精神,按照我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整体要求,根据各地文化资源分布情况、文化事业发展水平、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程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对外文化交流水平,有针对性地在全国范围内评选1个城市为首届“东亚文化之都”。

当选城市将在2014年一年内,以“东亚文化之都”名义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重点通过文化交流与合作、文化产业合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验交流与共享,带动城市和市民更积极地参与东亚区域文化合作,带动城市文化建设,激发城市活力,扩大城市的国际知名度、美誉度,切实实现以文惠民,以文兴城。

“东亚文化之都”是我立足长远,积极落实第五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成果,推动中日韩文化务实合作创新与升级,重点打造的东亚区域文化合作品牌活动,是中日韩3国文化领域中长期战略性项目,做好首届评选活动至关重要。

潍坊“东亚文化之都”视角下公共文化云建设意义

潍坊“东亚文化之都”视角下公共文化云建设意义

争鸣CONTENTION潍坊“东亚文化之都”视角下公共文化云建设意义文/李英杰近日,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公布,潍坊以第一名的成绩,当选2024年 “东亚文化之都”,这是我国第14个、山东省第3个获此殊荣的城市。

继获得“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之后,潍坊市收获了第二张世界级文化名片——“东亚文化之都”。

创建“东亚文化之都”,对于有着数千年文脉的潍坊来说,可谓恰逢其时。

潍坊道承齐鲁、襟连海岱,8000年文脉悠长,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齐文化与鲁文化在这片广袤厚重的土地上交汇融通,是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中国画都、金石之都、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悠久且丰富的文化资源禀赋,成为潍坊创建“东亚文化之都”的深厚底气。

依据《“东亚文化之都”验收评分导则》,创建工作共有6大项、79小项,总分800分,涉及文化资源禀赋、文化保护、公共文化服务与设施、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文化和旅游融合、实施保障等各个方面,是一项系统工程,覆盖面十分广泛,这就需要加快潍坊市公共文化云建设,广东亚文化之都展区。

图/潍坊市非遗协会Exhibition area of Culture City of East Asia.Significance of Weifang’s Public Culture Cloud 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City of East Asia”泛发挥社会各界力量,整合有效资源,形成“共建共享”的创建大格局,才能确保各项创建任务落实到位。

“东亚文化之都”视角下公共文化云建设是潍坊市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共建共享的服务总平台、主阵地,旨在提升全民艺术普及数字化服务水平,打通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实现公共文化云服务“政府端菜”与“群众点菜”相结合,突出移动互联网应用。

“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实施公共文化云建设项目,并印发了《公共文化云建设项目“十四五”建设指南》由7个章节和1个附件构成,对公共文化云建设项目涉及到的看直播、享活动、学才艺、订场馆、赶大集、全民艺术普及资源总库建设、基层全民艺术普及服务提质增效等建设任务作了细化说明,明确了各项建设任务的基本要求、支持范围、建设标准、成果提交方式等内容,提出了公共文化云建设各类型资源格式规范。

首届“东亚文化之都”评审程序

首届“东亚文化之都”评审程序

附件2
首届“东亚文化之都”评审程序
中国首届“东亚文化之都”评审采取地方人民政府主动申报的办法,经省级政府主管部门审核,并报省级人民政府同意后报送文化部,经由文化部组织的专家委员会评审,由文化部批准确定。

一、申报。

根据申报条件和评审标准(附件1),每个省(区、市)申报城市不超过2个,书面申报材料经省级政府审批同意后报文化部办公厅,提出参与评审申请。

二、评审。

文化部受理城市申报材料后根据申报条件进行初步筛选。

文化部将随机抽取首届“东亚文化之都”专家委员会和相关专家库部分专家成立评审组,对各城市申报的材料、实施方案进行论证和评审,提出10个候选城市名单。

三、评审会。

文化部组织专家评审组召开评审会进行集中评审。

评审会内容包括:
(一)听取候选城市陈述。

(二)评审组专家提问,由候选城市代表答辩。

(三)专家评审组按评审标准,采用百分制打分,进行量化评价和评审。

四、专家评审组将评审结果报送文化部审批。

五、文化部研究确定中国首届“东亚文化之都”当选城市并公示。

六、对外宣布和命名。

中国当选城市与日本、韩国当选城市共同于第五次中日韩文化部长会议上对外宣布。

七、时间表
(一)受理申请材料即日起截至2013年4月30日。

(二)确定候选城市名单截至2013年5月20日。

(三)评审会举办时间为2013年6月上旬。

(四)文化部确定当选城市时间为2013年6月中旬。

首届东亚文化之都申请报告书

首届东亚文化之都申请报告书

附件3
首届“东亚文化之都”申报书申报城市:
填报时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制
填写说明
一、第1项“申报工作负责人”应填写当地党委或政府的主要领导;“申报工作负责机构”应填写当地“东亚文化之都”申报工作的主管部门。

二、第2项“公共文化工作成绩”包括申报城市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取得的由省级以上部门命名的“先进单位”、“试点单位”等称号;召开过省级以上会议进行典型经验宣传推广,或在省(部)级以上会议做过典型经验发言等方面内容。

三、第6项“申报理由”主要填写申报城市开展对日、韩及其他国家文化交流的必要性、有利条件,以及近年来开展文化建设、文化交流、公共文化建设、非遗保护与传承,以及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基本情况、相关政策措施和下一步开展工作的主要思路及政策保障措施等。

四、第8项“申报地上级人民政府意见”指申报主体为副省级城市所辖地级市人民政府,需填写副省级城市人民政府意见。

如申报地上级人民政府为省级人民政府,则此栏不填。

五、第11项由文化部外联局组织专家组填写。

六、此申报书可在文化部政府门户网站()下载,表格各项栏目可根据内容自由扩展版面。

本表一式5份,各单位盖章后送文化部外联局。

七、表格一律用电脑填写,准确无误,不得弄虚作假。

凡填写内容不实、有虚假成分者,一经发现,取消申报资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1
首届“东亚文化之都”申报条件和评审标准
按照2012年第五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联合声明,根据第四次中日韩文化部长会议签署的《上海行动计划》,中日韩三国将举行首届“东亚文化之都”活动,在三国范围内选出一国一市即三个城市共同当选“2014东亚文化之都”。

评选工作将于2013年上半年启动。

“东亚文化之都”是我立足长远与日韩在文化领域共同推进务实合作,重点打造的东亚区域文化合作品牌活动,是中日韩三国中长期文化合作的战略性项目。

宗旨是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本着“东亚意识、文化交融、彼此欣赏”的精神,突出“共生〃创新〃和谐”的共识,推动东亚文化传统的保护与传承,创新与发展,人民的认同与共享。

中日韩三国通过积极参与和配合彼此举办的“东亚文化之都”活动,使三国人民体验异国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进一步提升举办城市的文化底蕴、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繁荣,加深三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现将申报条件和评审标准公布如下:
一、申报条件
(一)文化传统。

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城市风貌、
人文遗产能够体现东亚文化传统,具有鲜明城市或地方特色文化。

(二)硬件设施。

各类文化场馆和设施完善、健全,布局合理,重点场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三)软件发展。

城市文化活动活跃,氛围浓厚,文化产品和服务多样化,在对外文化交流尤其是与日、韩文化交流等方面有良好基础,近年来曾经成功承办国内、国际大型文化活动或已形成对外文化交流的特色品牌。

(四)公共文化服务。

具有较为完善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政府切实履行主导责任,在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内容和形式、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有创新,尊重并体现市民多样性的文化需求,公共文化服务市民参与热情高、参与能力强,参与渠道畅通,参与方式便捷,参与效果好。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保护体系和机制较为完善,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及传承机制健全,建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场馆,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和数字化保护实践卓有成效,有体现地方特色的典型案例,当地民众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程度较好。

(六)资金保障。

地方政府能够提供资金保障,对当地发展文化事业及开展对外文化交流能给予经费支持,能自筹经费开展各项文化活动。

文化部将视情对相关项目给予一定
经费补贴。

(七)城市规模。

应属于大中型城市,以地级市为主,允许少数副省级市申报。

二、评选标准
(一)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

1.能够弘扬“东亚意识、文化交融、彼此欣赏”的东亚文化之都精神,突出“共生〃创新〃和谐”的共识,尊重文化多样性,积极参与“东亚艺术节”等中日韩国家级区域文化合作项目,配合做好“东亚文化之都”LOGO的评选活动,以文化为桥梁团结东亚人民,增强东亚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对多元文化的集体认同感和归属感。

2.以“东亚文化之都(+城市名)”为主题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吸引当地民众和亚洲各国人士普遍参与,增进与东亚乃至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展示我灿烂传统文化和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发展成果,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底蕴、知名度和影响力,加深与各国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3.增强城市文化活力,推进市容市貌市风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打造惠及文化的长期发展的机制和平台。

使城市从文化生活角度更“宜居”,营造“文化之城”,带动周边乃至全国文化事业发展。

4.加强同各国的文化贸易、文化产业合作,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引进先进管理经验,完善当地文化产业
布局,鼓励文化创新,打造具有实力的文化品牌,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促进文化全面快速发展。

(二)拥有完整的实施方案
1.全年活动策划应多元化、广泛化,突出传承、交流与创新,年内列入框架内的各类文化活动不少于100场。

2.由地方政府牵头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全年活动的筹备、策划、实施和管理。

3.提出详细的新闻宣传方案和工作安排。

需开设专门网页,充分利用传统和新媒体,在国内外形成广泛影响。

三、其他内容
涉及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体育、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的工作内容,应按照部门要求达到相应标准。

四、备注
以上内容由文化部负责解释,未列入的条件和标准将由文化部负责完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