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日本电影

合集下载

浅析日本电影

浅析日本电影

浅析日本电影《男人难当》中的恋爱观
[摘要]明治维新以后,西方文化大量涌入日本。

“爱”一词作为英语“love”的翻译词首次出现,寓意男女之爱的“恋爱”也作为翻译语被广泛使用。

山田洋次导演的系列电影《男人难当——寅次郎的故事》,48部作品无一例外都以男主人公寅次郎的爱情为中心线索,为观众展现了不同类型的恋爱模式,使我们得以由这几种恋爱模式深入探视进入近代社会以后日本人恋爱观的变迁。

其中“贵妇人崇拜”与“因怜生爱”两种恋爱模式便极有代表性,体现了日本人独特的审美观和生死观。

[关键词]贵妇人崇拜;恋爱至上主义;心中物语;纯爱物语;因怜生爱
综观《男人难当》系列电影,我们会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男主人公寅次郎每次都义无反顾地爱上女主角,每次却都因失恋潸然而去。

寅次郎所爱恋的对象从知书识礼的大家闺秀到不拘小节的风尘女子,从锦衣玉食的千金小姐到平民百姓的弱智少女,涉及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各类女性。

从剧情设定的延续性考虑,或许作为男主人公的寅次郎只有不断地失恋,影片才能得以持续拍摄,但我们依然能从导演与编剧构思的故事情节中发现一般日本人的几种恋爱模式。

电影虽然是虚构的创作,但它毕竟来源于现实生活也反映了现实生活。

(剩余2732字)。

日本电影总结

日本电影总结

日本电影总结日本电影是世界电影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其作品以其特别的风格和独特的主题吸引了全球观众。

本文将对日本电影进行总结,并从其发展历程、特点和代表作品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日本电影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这个时期,日本的电影工业开始起步,并在1920年代达到了鼎盛时期。

然而,二战后,由于日本的战争失败和美国的占领,日本电影的制作遭受了一定的打击。

然而,在战后的几十年里,日本电影重新崛起,并成为了国际电影舞台上的重要一员。

其次,日本电影的特点之一是其强调情感和人物内心的刻画。

与西方电影相比,日本电影更加注重细腻的情感表达和人物性格的深入剖析。

这种特色在日本电影的各个类型中都有所体现,无论是剧情片、动画片还是恐怖片,都充满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探索。

日本电影的主题也多样化,涵盖了社会问题、历史事件、人际关系以及个人成长等多个方面。

其中,对于战争与和平的探讨是日本电影中的另一个独特主题。

由于日本在二战中的经历,战争对于日本社会和个人来说一直是一个极其敏感和重要的话题。

因此,许多日本电影通过对战争的反思、和平的呼吁和战争后遗症的揭示,展现了对和平的追求和对战争的忏悔。

此外,日本电影的美学也是其独特之处。

日本电影以其精致的画面、细腻的色彩运用和恰到好处的镜头运动而著名。

这种美学风格与日本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禅意”和“和谐”。

禅意体现在日本电影的极简审美和镜头的沉静,而和谐则表现在画面中物体和人物的平衡和谐。

这种美学风格使得日本电影在视觉上更具有冲击力和诗意。

在代表作品方面,日本电影中有众多影响深远的经典之作。

例如,黑泽明的《七武士》和《罗生门》,是对人性和道德困境的反思;宫崎骏的《千与千寻》和《龙猫》,是对童年和想象力的表达;是枝裕和的《无人知晓》和《小偷家族》,是对家庭和社会问题的剖析。

总而言之,日本电影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独特的主题而备受观众青睐。

其以强调情感和内心世界的刻画,多样化的主题以及精美的美学风格而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并在国际电影舞台上赢得了声誉。

影评 - 东京物语

影评 - 东京物语

影评 - 东京物语
《东京物语》是一部由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执导的经典电影,它以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人性描绘,成为了日本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对年迈的夫妇到东京探望子女,却发现他们的子女已经没有时间陪伴他们,最终只有孙子对他们真诚的关爱。

影片以平淡的叙事方式展现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孤独,触动了观众内心深处的共鸣。

首先,影片的镜头语言极其精致,小津安二郎运用了大量的长镜头和静态镜头,以及对称构图,使得整部影片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这种镜头语言不仅令人印象深刻,更能够深入人心,引起观众对影片中人物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其次,影片中的人物形象非常真实和立体。

老夫妇的孤独和无助,子女的忙碌和疏离,以及孙子对他们的关爱都展现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冷漠。

这些人物形象让观众产生了对自己和周围人的思考,引发了对亲情、友情和人生意义的深刻思索。

最后,影片的情感渲染非常细腻。

小津安二郎通过对细节的把握和情感的渲染,将观众带入了影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让人感受到了他们的孤独和无助,以及对生活的无奈和对未来的迷茫。

这种情感渲染不仅让影片更具观赏性,更能够触动观众内心深处的共鸣。

总的来说,电影《东京物语》以其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人性描绘,成为了一部经典之作。

它不仅通过精致的镜头语言展现了日本社会的疏离和孤独,更通过真实的人物形象和细腻的情感渲染触动了观众内心深处的共鸣,让人在观影之后产生了对生活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影评 - 东京物语

影评 - 东京物语

影评 - 东京物语
《东京物语》是一部由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执导的经典黑白电影。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对年老的夫妇到东京探望子女,却发现他们的子女都没有时间陪伴他们的故事。

这部电影以其深刻的情感描绘和对家庭关系的细腻触动了我。

首先,我被电影中所展现的家庭关系所打动。

《东京物语》以一种平实而真实的方式描绘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微妙关系。

尽管这对夫妇一直以家庭为中心,但他们的子女却忙于自己的生活,无暇顾及父母的感受。

这种家庭疏离感在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而电影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引发了我对家庭关系的深思。

其次,电影通过对老年夫妇的生活细节的描绘,传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在电影中,夫妇们的生活节奏缓慢而平静,他们喜欢在家中度过时光,享受着平凡的日常。

然而,时间的流逝却无情地剥夺了他们的青春和健康。

这种对时间的敏感以及对生命的珍惜,使我对自己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反思。

此外,电影中的镜头运用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津安二郎以其独特的导演手法,通过稳定的长镜头和对场景的精心构图,将观众带入了电影中的每一个场景。

这种镜头运用不仅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也使得电影更加真实而贴近生活。

总的来说,电影《东京物语》通过对家庭关系、时间流逝和镜头运用的细腻描绘,给我带来了深刻的感动和共鸣。

它让我重新思考了家庭的重要性以及对时间的珍惜。

这部电影的经典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幅关于人生和家庭的画卷。

《日本沉没》影评

《日本沉没》影评

《日本沉没》影评《日本沉没》是一部 2006 年上映的日本灾难电影,讲述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日本列岛即将沉没,人们在灾难面前的种种选择和反应。

这部电影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威力,也深刻地探讨了人性、责任、希望等主题。

影片开头,通过日语老师的一句话“日本人给自己整了一部日本没了的灾难片叫日本沉没”,引出了整个故事的背景。

这句话既带有一丝调侃,又透露出对日本民族的某种自嘲。

而当我真正观看这部电影时,却发现它远不止是一部简单的末世灾难片。

电影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他们在灾难中的表现各不相同。

有自私自利的人,也有舍己为人的人;有惊慌失措的人,也有冷静应对的人。

这些人物的塑造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

例如,男主角阿部玲子的父亲在面对灾难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安危,而阿部玲子则选择了与父亲相反的道路,她积极参与救援工作,帮助他人。

这种父女之间的对比,更加凸显了人性的多样性。

电影中的灾难场面非常震撼,尤其是日本列岛沉没的场景,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巨大威力。

同时,电影也展现了人类在灾难面前的渺小和无助,以及对生命的渴望。

这种对灾难的描绘,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也让我对人类的未来产生了深深的担忧。

此外,电影还探讨了一些深刻的主题,如逃跑、活下去,还是阻止、拯救。

在面对灾难时,人类面临着选择。

是选择自己逃跑,还是选择拯救他人?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选择。

电影中的人物在这个问题上也有不同的表现,有些人选择了逃跑,而有些人则选择了留下,与灾难抗争。

这种对人性的探讨,让我对人类的行为和价值观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同时,电影也涉及到了文明传承和文化瑰宝的问题。

在灾难面前,人类不仅要面对生命的威胁,还要面对文明的毁灭。

电影中,象征着文明传承的文物国宝也面临着迁移的选择,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在面对末世的生命与文明转移冲突时,电影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让观众自己去思考。

这种对文明传承的思考,让我更加珍惜人类的文化遗产。

然而,电影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日本电影期末总结范文

日本电影期末总结范文

随着本学期日本电影课程的结束,我对日本电影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和感悟。

在这段时间里,我们通过观看和分析多部经典日本电影,不仅领略了日本电影独特的艺术魅力,也感受到了日本文化的深厚底蕴。

以下是我对本学期日本电影学习的总结。

首先,日本电影在题材上丰富多样,涵盖了爱情、悬疑、动作、历史、动漫等多个领域。

其中,爱情题材的电影尤为突出,如《情书》、《恋空》等,它们以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刻的主题表达,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此外,悬疑电影如《七夜怪谈》等,以其紧张的剧情和独特的叙事手法,给观众带来了刺激的观影体验。

在电影表现手法上,日本电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日本导演们善于运用蒙太奇、象征等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和复杂的心理活动转化为具体的视觉形象。

如《情书》中,导演岩井俊二通过反复的镜头切换,展现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共鸣。

其次,日本电影在人物塑造上具有鲜明的个性。

无论是《七武士》中的武士形象,还是《千与千寻》中的神秘角色,都展现了日本人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这些角色既有强烈的个性,又具有普遍的人性光辉,使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也能反思自己的人生。

再次,日本电影在音乐、美术、服饰等方面也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如《千与千寻》中的配乐,既有传统的日本音乐元素,又融入了现代音乐风格,为电影增色不少。

同时,电影中的美术、服饰等细节也展现了日本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本学期的课程中,我们还深入探讨了日本电影的历史与发展。

从早期的电影作品,如《罗生门》等,到现代的电影佳作,如《七武士》等,我们可以看到日本电影在不断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此外,日本电影在传播过程中,也对世界电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日本电影作品,如《千与千寻》、《阿凡达》等,在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成功,为世界电影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总之,本学期的日本电影课程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学习,我对日本电影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也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继续关注日本电影的发展,努力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

守望逝者 感悟生命——浅析日本电影《入殓师》的生命观

守望逝者 感悟生命——浅析日本电影《入殓师》的生命观
。骂 _ 芬
“ 无常 ” “ 死一 如 ” , 不可 避免 地含 有对 、生 等 都
守望逝者 感悟生命

浅析日本电影 入殓师 的生命观
生命 价值 的轻蔑 和虚无主 义的思 想。 而 电影《 殓 师 》 入 通过特 殊视 角—— 入殓 师的工 作—— 重新 进行 探 索 : 崇死 , 为 了 尊 是 生 : 死 , 为了激励 生 , 而抛弃 了日本传 祭奠 是 从 统 的武士道 “ 重死轻 生” 的生 死观 , 成功 地向观 众传 播 了现代 人类 文 明维 护生命 尊严 的基 本 准 则—— 对死 亡 的敬 畏和 对个体 生命 价值 的
尊重 。 二 、 命在 于超 越: 死 亡 的超越 和对 生 生 对 命意义 的探寻 “ 死可 能 是一 扇 门, 逝去 并 不是 终 结 , 而 是超 越 , 向下一 程 , 如 门一样 。 影 片 中一 走 正 ”
【 摘要 】 日 本电影《 入殓师 的创作源于青木新门的小 《 说( 纳棺夫日 。 《 记》 影片 入殓师 基 本上淡
它 的是 人 的 生 命 的尊 严 , 仅 仅体 现 出对逝 者 林 大 悟在 桥 上 看到 那 些 逆流 而 上 的小 鱼 , 不 依 及其 家 人 的 尊重 , 更表 达 了 对 每一 个 不 可复 们 明知 自 己往 上游 可 能会 失 去 生命 , 然 要 前赴 后继 地奋 力 向前; 。 中 小 制 的人 的个体 生命 价值 的尊重 。 因为 , 无关 宗 迎 着漂 下 的死鱼 , 教, 不管 有无 “ 天国 ”人 可 以体体 面面 、 , 庄严郑 林 为之惊 叹和 不 解 , 教于 路过 的老 者 。 到 求 得 这 我们 到底 该 重地 离 开 这 个世 界 , 身 就 是 对人 自身 的一 的 回答是 , 大概 就是 天 性使 然。 本

浅析日本电影的本土化叙事策略

浅析日本电影的本土化叙事策略

日本是亚洲最早引进电影的国家,其电影的影响力也一直都走在亚洲的前列。

在日本电影的发展历程中,同样是受益于明治维新所带来的开放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体制,在艺术创造和文化输出方面,日本民族表现出了强大的文化整合能力,他们不但积极借鉴吸收了欧美电影的优秀成果,并且在电影中努力表现出了本民族的文化个性。

如果说特殊的地理位置、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塑造了日本人特有的民族个性,那么发达的国内经济和技术革新始让日本获得了经久不衰的文化创新能力。

在黑泽明、大岛渚以及小津安二郎等老一辈导演确立日本电影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之后,虽然日本电影在今天并没有像异军突起的韩国电影一样惹人瞩目,但是早期的日本电影人所奠定的文化传统还是得到了较为多元化的延续。

日本电影有其强大的国力和政策的支撑,更有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新的推动力,还有其影像中所浸润的文化传统得到了富有现代意味的转化和延续,自然还有日本电影人执著于本土文化内蕴的深入开掘和多元化的表达。

一、罗生门——日本电影对生存的执著拷问或许是特定的地理条件的限制,身处岛国的日本民族对生存有着更为切身的危机体验,自从二次世界大战后摆脱军国主义束缚的日本电影获得更为自由的创作空间之后,日本电影人一直都坚守着以影像来探悉深层的人性,也正是凭借富有民族风味的影像叙事和跨文化的主题表达使得日本影片逐步确立了其在国际电影舞台的影响力。

作为有着日本的莎士比亚之称的黑泽明就是凭借一部探索人性的影片《罗生门》首次将日本电影推向了世界,这部影片是改编自芥川龙之芥创作的同名短篇小说《罗生门》,原本是一个来自禅经的故事。

改编后的电影《罗生门》讲述的是平安京发生的一件杀人案,影片以多元的视点描写了人性中丑恶的一面,揭示了人的不可信赖性和不可知性,对习惯性认识中的“真实”进行了大胆地解剖,对所谓的客观真理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质疑。

其新颖别致的结构和深邃的主题探索,以及创新色彩的叙事策略和拍摄技法,使得《罗生门》获得了普遍的赞誉,不但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还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殊荣。

日本电影赏析

日本电影赏析


目前动漫产业非常火,例如宫崎骏的《悬崖 岸上的金鱼姬》、《千与千寻》、《风之语》 《魔女宅急变》等,这类动漫电影主要借助 动漫卡通人物,反映社会现实问题,如:工 业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人的贪欲等
日本电影文化无形中体现一种极为内敛的力 量,使得日本电影主题意义较深刻,片中也 能体现一定哲学道理生活道理。 而且,日本电影在电影人物心理、景物唯美 方面值得借鉴。 并且,日本导演在探索青少年萌动的情愫心 理变化方面,确是我们望尘莫及的,如《四 百击》。
日本电影赏析

抛开一切政治和历史的原因,一直觉得日本 大和这个民族有那么一种打不死坚强、又有 些哀婉的性格。有这么一个广为流传的比喻: 日本的男人是富士山,冷峻的外表下面是一 颗对生活,对事业火热的心;而日本的女人 则是樱花,绚丽柔弱可又么的沉闷 和压抑,现在反而慢慢的习惯在那压抑和纯 美的画面里去感悟生活、怀想人生了。比如: 爱与童年的交响诗的《千与千寻》、感而不 伤的《情书》、 唯美令人陶醉的《四月物 语》。

日本地域、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 色情、眼泪、血液、死亡成为他们电影的主 要内容,让日本电影生长出一种病态的忧郁 和凄厉。

恐惧——日本与世隔绝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的 匮乏,加上频繁的灾害,在漫长的时间里慢慢地雕 塑着日本人的气质。日本人将国旗上的红心称为 “日本丸”,丸也就是小的意思,这是一种强烈的 危机意识,这也是一种恐惧. 暴力——各种各样的规矩,让日本成了世界上最 谦恭懂礼貌的民族,对这些东西的坚持也让他们成 了最分裂的一群。也正是由于这种过度仪式感所养 成的极端的形式美感,让日本电影人在表现暴力时 既残忍又形式纷繁。 性爱——在题材上对变态性关系或虐恋的执迷, 可以看成日本文化的一种积垢,由于传统文化对日 本男人的压制,变态的性关系可以让他们尝到突破 的快感,这也可以看作是日本人对当代社会等级森 严的权力结构的一次反叛。

关于日本电影的个人看法

关于日本电影的个人看法

关于日本电影的个人看法日本对于中国来说,一直是个特殊的国家,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但是日本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不论如何也不该受到阻塞。

民族立场的保留和科学文化的交换是不矛盾的。

我看过一些日本电影,也读过几本日本作家的图书,听过它的流行音乐和电影音乐,日本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民族,这些特殊之处或许是因为来自一个中国人欣赏的缘故吧,它们都体现在日本出产的文化作品上。

现在我想要说的是日本电影。

日本的剧情片。

大学期间虽然无所作为,但却观看了有生以来大部分的电影,数目不多,体会也有。

美欧的电影毋庸置疑制造着目前世界的一流水准,日本紧随其后,美欧的电视剧如今更加发达起来,印度、伊朗和台湾的电影也偶尔达到亚洲的顶尖。

有时候大家会感叹英剧美剧都摄制的好于中国的大片,这个就是差距。

中国如何与其他国家在国家利益上产生冲突,民间文化交流自行阻断的行为都是是毁钟为铎的。

剧情片是每一位观众主要的观影对象,不管你是否意识得到,在看电影的时候你总是难免追随着它的故事情节,并首先以此来判断着电影的艺术表达。

美国电影大部分都是演绎着主流价值,我自己认为中国电影也是如此,但是日本和欧洲的电影在哄抬普世价值的同时带着浓厚的民族性格。

简单的说,日本电影有时候表现出的价值观会令观众震惊一下,诧异片刻。

这样的震惊和诧异因人而异,有些人在短暂流汗之后会很快融入到后面的情节中,所以到整部电影结束时他甚至已经淡忘其中的那段感受。

比如说电影《告白》,它所讲述的就是一位教师和一个学生以暴制暴的故事。

电影非常真诚地表示了成年人的心理畸形,以及未成年人的早熟和扭曲。

通常上,一般电影会再结束时把主题软化化邪恶为善良,比如正义最终得胜,或者将丑恶出于偶然,更多的把邪恶设置为现实所迫等等。

但是《告白》就这么邪恶的结束了。

我想这就是日本电影试图表达的人性真实和复杂的一面,即使在令人尊敬的职业和小孩子身上。

《再见我们的幼儿园》同样展示少年的早熟,只不过它的主题是善良的,因为人性的复杂应该由善与恶共同组成,少年拥有勇敢和叛逆的一面。

“治愈系”电影研究——以五部日本影片为例

“治愈系”电影研究——以五部日本影片为例

“治愈系”电影研究——以五部日本影片为例“治愈系”电影研究——以五部日本影片为例导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压力和焦虑成为现代人常常面对的问题。

而在这个浮躁的时代,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娱乐和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人们的关注。

近年来,“治愈系”电影备受欢迎,通过温暖、感人的故事情节、舒缓的氛围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心灵上的抚慰。

本文以五部日本影片为例,通过对这些影片的分析探讨,试图揭示“治愈系”电影的一些共同特点及其对人们的积极影响。

一、《惊天动地》(《引爆者》)《惊天动地》是一部由美藤顺久执导的喜剧电影。

影片以一名恶作剧少年为中心,讲述了他和一位大学生的友谊以及他们为了完成花道部的理想而奋斗的故事。

通过千锤百炼的情节搭建和动人的配乐,电影给观众带来了欢笑与感动。

这部电影表达了希望、友谊和勇气的主题,让观众在看电影的同时感受到了正能量的力量。

二、《东京物语》《东京物语》是一部由小津安二郎执导的日本家庭剧。

影片讲述了一对年迈夫妇在东京的子女疏离的背景下,对于家庭及亲情的思考与回望。

电影以温暖、细腻、真实的方式展现出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让观众感受到家庭与人性的温情。

这部电影通过对细节的刻画和情感的呈现,使观众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并从中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治愈。

三、《言叶之庭》《言叶之庭》是一部由新海诚执导的动画电影。

故事描述了一位中学生和一位年轻女子之间缔结的奇妙友谊。

电影以细腻精致的画风和凄美的音乐,展现出一个充满诗意的故事世界。

这部影片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季节、花卉的描绘,以及对人物内心情感的刻画,使观众的情感得到了滋养,并带来了一种治愈般的体验。

四、《秒速五厘米》《秒速五厘米》是一部由新海诚执导的动画电影。

电影以三个独立的故事,描述了两位少年少女在时间和空间的相隔之中邂逅和分别的经历。

尤其通过对细节的刻画和情感的渲染,使观众沉浸在尘封的回忆中,感受到时间的无情和人生的无奈。

日本电影赏析ppt课件

日本电影赏析ppt课件
日本电影赏析
1
❖ 抛开一切政治和历史的原因,一直觉得日本 大和这个民族有那么一种打不死坚强、又有 些哀婉的性格。有这么一个广为流传的比喻: 日本的男人是富士山,冷峻的外表下面是一 颗对生活,对事业火热的心;而日本的女人 则是樱花,绚丽柔弱可又无比坚强。
2
❖ 以前看日本电影的时候总觉得是那么的沉闷 和压抑,现在反而慢慢的习惯在那压抑和纯 美的画面里去感悟生活、怀想人生了。比如: 爱与童年的交响诗的《千与千寻》、感而不 伤的《情书》、 唯美令人陶醉的《四月物 语》。
14
15
13
❖ 看日本电影,不能只看到表面上的那些沉闷, 失落,更应该透过这些去体会导演想表达怎 样一个主题,是怎样启示我们思考。
❖ 总之,电影也是一种文化传播,它的内容、 主题都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的思想、行 为。而且电影的类型方式都能反映出本国文 化、政治、社会、风俗习惯等多方内容。所 以,我们在赏析日本电影时,应该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以促进我国电影的良好发展。
❖ 而且,日本电影在电影人物心理、景物唯美 方面值得借鉴。
❖ 并且,日本导演在探索青少年萌动的情愫心 理变化方面,确是我们望尘莫及的,如《四 百击》。
8
❖ 不过现在一些电影为了追求票房,含一些暴 力血腥、色情镜头。尤其高中生在银幕上大 打出手的日本电影不在少数,如《魁!!男 塾》打架、流血镜头很多。这些可能对未成 年人造成一种暴力引领,使他们在面临争端 时偏向暴力,甚至即使没有争端一些青少年 也会被影片误导,模仿暴力犯罪情景,导致 走上不归之路。
9
10
11
❖ 日本地域、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 色情、眼泪、血液、死亡成为他们电影的主 要内容,让日本电影生长出一种病态的忧郁 和凄厉。

日本电影《入殓师》浅析

日本电影《入殓师》浅析

[摘要]日本电影《入殓师》为我们展现的是21世纪的日本社会,通过其对死亡的思考和表现,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日本的社会形态。

本文通过影片中的人物、动作、语言、场景等分析日本人的仪式化、生命观、价值观、家庭价值及女性的地位。

[关键词] 《入殓师》;日本社会;仪式化;生死观日本电影《入殓师》的片名用汉字写是送人,按日本人的一般说法就是纳棺师,专指为死尸美容的师傅。

从2008年9月上映开始,就接连获得国内外一系列的奖项,并最终在2009年第8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角逐中脱颖而出,成为本届奥斯卡的一个冷门。

这种大片带给观众的,并非好莱坞式的视听感官盛宴,而是饱含人文关怀的现代精神佳酿。

影片说的是一个大提琴手因乐队解散,不得不回乡下找工作,意外地接受了入殓师的挑战。

电影细腻地展示了日本的独特文化,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特别是影片以死贯穿始终,突出了生与死的尊严,凸显了日本人的价值观。

应该说,唯有日本人,才能够拍出《入殓师》这样的电影;也只有日本人,才能把死描绘得如此美丽。

一、日本人的仪式化仪式是日本文化中一个极重要的元素,《入殓师》中对入殓过程的细致描绘,正是要将入殓提升为道,入殓的程序也体现了这种仪式化特征,入殓师为死者擦拭身体、进行处理、穿好寿衣,按照生前的形容画好妆,这一系列步骤,每一步、每一个动作,都要求精益求精,入殓师的动作流畅而优美,而家属则渐渐从烦躁、不耐转变为沉静、哀恸、欣慰,从而体现了入殓仪式的价值,让生者整理心情,面对死者的逝去。

这不仅是对于逝者和他们家人的尊重,更是对生命的尊重。

日本文化重视形式和仪式感,在日常生活中也处处注意营造仪式的氛围,从古代武士道对剖腹过程的严格要求,到日常花道、茶道对插花、泡茶的讲究,一切都是按照仪式的程序一丝不苟地进行,不能有丝毫的差池。

因此日本人在职场上都是非常敬业的。

片中几个细节体现了主人公的师父老入殓师的职业精神,当面对一个异装癖死者,征求家人的意见之后,将本为男身的他以女装形象入殓;面对一名中年女死者的丈夫和女儿,特意索要一支死者生前的唇膏为她化妆,因饱受煎熬而烦躁的丈夫看到死时面目狰狞的妻子在棺椁中恢复昔日容颜,终于忍不住泪雨滂沱。

日本电影读后感

日本电影读后感

日本电影读后感日本电影一直以其独特的审美和深刻的情感而著称。

无论是动画片还是实景电影,日本电影都能给观众带来深刻的触动和思考。

我最近观看了一部日本电影,它让我深受触动,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这部电影的名字叫《千与千寻》,是由宫崎骏执导的一部动画电影。

影片讲述了一个小女孩千寻在神秘的灵异世界中历经种种磨难,最终找到自己内心的力量和勇气的故事。

影片中的角色形象生动,画面细腻,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这部电影让我感受到了日本电影的独特审美。

日本电影一直以其精致的画面和细腻的情感而著称,而《千与千寻》更是将这一特点发挥到了极致。

影片中的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了浓厚的日式风情,无论是神秘的灵异世界还是繁华的温泉城市,都展现了日本文化的独特魅力。

尤其是影片中的神灵形象,如河童、巫女等,都栩栩如生,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

其次,影片中的故事情节也让我深受触动。

千寻作为一个小女孩,在灵异世界中经历了种种磨难,但她从未放弃,最终找到了自己内心的力量和勇气。

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明白了人生中困难和挫折只是暂时的,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找到希望和力量。

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也都很立体,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和成长,让人印象深刻。

最后,影片中的音乐也让我感受到了日本电影的独特魅力。

《千与千寻》的配乐由久石让创作,音乐旋律优美动听,与画面相得益彰,让人感受到了深刻的情感和内心的震撼。

影片中的主题曲更是成为了经典,让人印象深刻。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让我对日本电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日本电影以其独特的审美和深刻的情感一直吸引着观众,而《千与千寻》更是展现了日本电影的独特魅力。

这部电影不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希望以后能够多多了解和欣赏日本电影,感受其中的独特魅力。

日本电影欣赏论文

日本电影欣赏论文

序号日本电影赏析姓名:学号:院系:日本电影赏析论文摘要:有人称日本电影为怀石艺术,怀石,怀抱暖石以对抗腹中饥饿,日本电影主要以揭示人性的深度给人以深刻印象,表现手法,趋于极端,唯美的特别唯美,绝望的特别绝望......不同题材、不同风格、让我们更加全面的了解日本电影,从而通过电影更加清晰的看到日本文化和日本的真实生活状态。

关键词:唯美治愈系宫崎骏日本文化记忆中开始喜欢日本电影,仿佛是因为高一时去看了同学推荐的一部日本动漫------《黑执事》。

冷漠而孤独的夏尔、帅气到无懈可击的塞巴斯蒂安、可爱的田中先生······每个人物都让人久久回味、不忍放下,当然,最令我倾倒的莫过于整部动漫画面的唯美。

美艳的开头,让我迷上日本动漫,《轻音少女》中对友谊的诠释,让我感到很温暖,很亲切。

渐渐地就也喜欢上了日本电影。

不知曾在哪见过这样一段话:“香港电影看多了学会搞笑,美国电影看多了学会坚强,英国电影看多了学会绅士,法国电影看多了学会浪漫,意大利电影看多了学会关怀,大陆电影看多了学会牢骚,韩国电影看多了学会冲动,而日本电影看多了就学会唯美。

”一段总结的很精辟的话,给人一种知己的感觉。

因为喜欢,所以选修了这门日本电影欣赏。

但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我发现我收获的不仅仅是那份想重遇的唯美,不同题材、不同风格,这些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日本电影,让我看到了以前我所忽略了的东西。

当然,在其中我最喜欢的还是温馨纯美的风格。

比如老师播放的《幸福的面包》。

厌倦了大都市的奔波忙碌和机械化枯燥无味的生活,自幼充满幻想的理绘与温柔体贴的丈夫逃离东京,定居在北海道月浦一个毗邻湖泊的小山丘上。

水缟夫妇在此经营一家面包咖啡店,二人分工做出美味的食品,宴请来往驻足的人们。

小店内每天都迎来各色各样的客人。

那一年,伤心的齐藤香织与始终困在北海道的青年山下时生结识,纯纯的情愫悄然而生;沉默的小女孩未久与父亲抱持着对母亲的思念,在面包店找到了慰籍;无论什么都能过耳不忘的玻璃艺术家阳子、喜爱观察事物的羊羔索瓦以及带着回忆重游故地的老妇人……寒来暑往,爱聚离合,生命之河伴随着咖啡与面包的香气缓缓流淌。

浅析日本治愈系电影《小森林》的美学特征

浅析日本治愈系电影《小森林》的美学特征

|RADIO &TV JOURNAL 2020.09并济、唇齿相依。

泰国动作电影正是通过“拳”与“佛”的隐喻,使电影创作者和观众完成对“泰国民族”的想象,进而完成个体与本民族文化主体之间的一种归属,形成文化身份的认同。

注释:①朱丽.电影中的城市隐喻和文化传播[D].杭州:浙江大学,2014.②唐鹏.文化隐喻视角下《狮子王》人物形象解读[J].电影文学,2014(18):49-50.参考文献:1.Gannon,M.2001.Cultural Metaphors:Readings,Research Translations,and Commentary [M].Thousand Oaks,CA:Sage Publications.2.[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M].吕万和,熊达云,王智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3.拉克桑·维瓦纽辛东,尚曦.传统武术、功夫与泰拳在托尼·贾动作电影中的独特融合[J].当代电影,2013(08):137-142.4.李淼.论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边疆想象、民族认同与文化建构[D].上海:上海大学,2013.5.朱丽.电影中的城市隐喻和文化传播[D].杭州:浙江大学,2014.6.唐鹏.文化隐喻视角下《狮子王》人物形象解读[J].电影文学,2014(18):49-50.7.崔颖.亚洲电影框架下的多元探索:21世纪泰国电影的类型生产[J].电影艺术,2020(02):112-119.8.崔颖.新世纪泰国动作电影评析[J].电影评介,2018(10):1-5.9.覃晓玲.异质·民族·身体:泰国动作片文化三题———以普拉奇亚·平克尧与托尼·贾为例[J].电影评介,2019(06):44-47.(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治愈系”是日本1999年出现的词语,“治愈系”的鼻祖为“治愈系”音乐。

日本电影赏析

日本电影赏析

日本影视作品赏析情书——从《情书》看日本的情感世界剧情介绍:《情书》是岩井俊二执导的第一部在电影院公映的剧情长片,上映后立即在日本和东南亚各国引起轰动。

这部清新感人的《情书》已经成为九十年代最为脍炙人口的日本爱情文艺片。

日本神户,渡边博子在未婚夫藤井树的三周年祭日上又一次陷入到悲痛和思念之中。

博子在藤井树的中学同学录里找到了他在小樽市读书时的地址。

由于抑制不住对爱人的怀念,博子按着这个地址给远在天国的藤井树寄去了一封充满问候和思念的书信。

不可思议的是,不久博子竟然收到了署名为“藤井树”的回信。

经过进一步了解,这个藤井树是一个年轻的女子,而且她还曾经是男性藤井树的同班同学,原来是博子从同学录中误抄了她的地址。

为了多了解一些男友在中学时代的情况,博子继续与女性藤井树保持书信来往。

而藤井树在不断的回忆中,竟逐渐发现中学时代那个和自己同名同姓的少男曾经对自己产生过一段真挚的感情……情书——打开心灵的一把金钥匙电影当中,最重要的道具“情书”起到了贯穿整个故事的线索作用,单单的书信不是表面上的普通信件,而是附着了更深层的内涵。

情书就像一根线,成为连结两个长相酷似的女孩,两段不同经历的感情,两种不同时空的生活的工具。

情书如同一把金钥匙,打开了彼此的心扉,让我们看到了事情的真相,并且感怀于博子的伤感情绪和女藤井树的浪漫回忆。

爱—一写在信里刻在心里爱情总是电影中永恒不变的主题。

暗恋却又属于一份最特别的情谊,一种幸福的寂寞情怀。

这种微妙的感情如同冬日里洒落的雪花一样,微凉静谧,经不起碰触。

在这部电影里,爱情可以被描摹威白色,白色的冬天诞生的白色爱情,凄美而不绝望,细腻而不庸常,纯洁如它的本色,遗憾得令人叹惋。

电影中平淡的叙事风格,毫不造作得演绎了一段貌似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的爱情故事,虽不是荡气回肠,但足以撩人心弦。

死亡——见证生命的珍贵影片对故事的讲述是以男藤井树的死亡为原动力的。

如果没有男藤井树的死去,这层黑暗的面纱也不会被揭开,这份爱情的重量也不会像我们今天看到的如此美丽和忧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日本电影
——观《罗生门》有感
作为四面临海的狭长岛屿,日本民族有着强烈的自强意识和危机意识,这已经作为日本国民的集体意识渗透到每个国民的灵魂中了,他们对人生,对世界的独特观感不断地从文学、美学、音乐中得到体现。

当然,电影也不例外。

日本电影中总是孕育着独特的文化,包括传统的武士道情结、物哀情结、末世情结,以及艺妓文化等等。

这些以一种写实的手法体现,没有刻意的包装。

那些我们被吸引的和所排斥的,赤裸裸的展露在我们面前,有现实主义的暴力、自我怀疑、人性与谎言、对机械文明和信息社会的恐惧、对话障碍等主题,这些日本都在摸索,一种纯电影的极致……
如今是21世纪,我们身边围绕的是大片、爆炸、特效、乐观与娱乐的精神。

纯电影在消退,对纯电影的欣赏能力也在消退。

问出:“这片子有什么好看的;警察只要多拷问能明白真相”等等问题,皆说明了我处在一个多么卑微、缺乏想象力、实用主义,傻了吧唧的乐观时代。

这种对前时代的语言维度的不理解的背后,是意识形态与世界观念的隔膜,恰如蒙太奇革命其实是一场认知方法与意识形态的革命。

往往,甚至还会有那么多人坚信,历史一定是进步的,我们的今天一定比昨天要好,并引为自辩。

这种自辩,与19世纪的科学乐观主义毫无二致(甚至可能还多了一些论据,比如,就连原子弹也没有真的毁灭世界,1929大股灾也没有毁灭全球经济),也因此在精神上更反衬着这个时代的空虚、琐碎与无聊。

就是在这样无意识的消耗中,我们一遍的又一遍的回顾经典,譬如《罗生门》,1950年的片子。

黑白,粗糙,却依然震撼,毫无厌倦。

同时,看到更多的一些东西。

放之影史,《罗生门》吹响了日本电影进军国际影坛的号角;放之类型,《罗生门》揶揄了黑色电影的东方式解读;放之作者论,《罗生门》喷薄了黑泽明的人道主义情怀;放之工业,《罗生门》引领了日本电影的产业革命(正片剪辑、同期录音、国际发行);放之风格,《罗生门》被众多电影学者供奉为“纯电影”的极致。

《罗生门》,宛如电影故事本身的多维度视角,幻化出了一种五光十色的光芒。

人的主观陈述是不可信的。

这大概是导演在电影中想表达的一个主题。

“一个人虽然很难以百分之百的坦率直面自己,但是如果他以别人的面目出现,那么他就很难避开事实。

”黑泽明
每一组镜头,都是一段文学化的描写。

演员的表演,尽力地突出了个性,虽然不免显得有些舞台剧似的夸张,但这大概就是导演想要的东西吧。

并且,每个演员充分地充当了导演的木偶,他们对情绪和内心的表达如此深刻,看到丈夫斜视妻子的眼神时,也让我心里引起一阵冰凉;死人起舞时,马尔克斯附身了黑泽明。

结局虽刻意,但也不失镜头的美感。

这是“拍”出来的奇门遁甲
叙事结构、形式风格、文化理论、哲学视角、类型趋向,……,人们似乎可以从任何角度,轻轻松松地遁入《罗生门》的影像城池之中。

但是,这部单机拍摄,42天收工的电影,并不是一般的文学改编(《筱竹丛中》芥川龙之介著)。

打个比方,《罗生门》的影像气质,更加类同于希腊神话中的“克里特岛迷宫”。

说得通俗一点,黑泽明仅用一部摄影机,便拍出了诸葛孔明的奇门遁甲。

那么,这个“奇门遁甲”真的无法破解吗?或许,仅仅是或许。

或许,我们可以用一个“三角形”来试试破阵。

事件的参与者(强盗、武士、妻子)为一个“三角形”、道德的审判者(椎夫、僧人、庶民)为一个“三角形”、人物对话的构图(深焦和走位)为一个“三角形”、叙事结构的时间维度(现在、过去、过去的过去)为一个“三角形”、情节发展的空间变换(罗生门、森林、审判席)为一个“三角形”。

这些“三角形”,仿佛一个个无形的门,带我们进入《罗生门》的多维空间之中。

与此同时,黑泽明又在这些“三角结构”中植入了人类社会最原始的“二元对立论”。

真话与假话、妻子与丈夫、贫与富、太阳与大雨、利己与利他、审判与被审判,等等。

这些交织在“三角结构”中的“二元对立”,进一步丰富了《罗生门》的电影密度,它们仿佛奇门遁甲中的“生门”、“死门”,调度着布局的千变万化。

现实,或者说现象,成为了一种多视点的复合体。

而这样的视点,被紧紧地压抑在人性的善与恶之间。

影片最后,黑泽明用一个婴儿象征希望,用一根根被大雨浇灭的火柴象征绝望。

仿佛在向我们诉说,世间万事万物都可以是一座又一座“罗生门”。

真相,永远隐匿在人们的主观臆断之中。

一部电影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给人以最大的想象,这可能是很多导演都比较关注的问题。

《罗生门》就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

这是一种纯电影的极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