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新型建筑材料在旧建筑更新改造中的应用
![新型建筑材料在旧建筑更新改造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6217ee202af90242a895e522.png)
新型建筑材料在旧建筑更新改造中的应用作者:任佳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年第28期中图分类号:G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旧建筑改造和更新领域中有许多优秀的建筑师在现代材料的运用上独具匠心、特征鲜明,并形成了相应的设计理念。
他们对材料有着独到的见解与认识,通过不断的尝试与创新,掌握了解材料的特性,使材料能在相关的设计项目中完全地表现以及发挥,从而体现材料的自身价值,给人以强烈的触觉和视觉冲击力。
通过对材料语言的表现性的最大限度的追求,挖掘出材料自身潜藏魅力的同时,注重建筑与环境以及人脉的相互关系,创造出完美的视觉感受,为旧建筑带来全新的生命。
建筑是艺术与技术结合的使用技术。
建筑的这一特点在材料表现上得到集中的体现。
材料的视觉表现使材料的质感肌理,物质形态以及色彩等基本属性在建筑中纵情表达,那些鲜艳或淡雅的颜色,规则或者异形的体态让建筑以从未有的饱满身姿丰富充实着我们平淡的生活,材料之间通过一定的结构形式和构造形式表现,以及相互的搭配、组合、连接,最终形成视觉作用下的统一,给人以愉悦的视觉感受。
因此材料的表现是不仅仅体现于建筑的艺术性表达,它还能作为结构表现的物质依托,以构造的特殊美感表达展现材料的结构性美学,完成材料的多元表现能力。
因此现代材料对于我们的生活越加重要,关系紧密。
而它的重要性也体现于旧建筑改造中,它以毫无破绽的完美姿态为旧建筑重新进行塑造装饰,焕然一新。
玻璃—在旧建筑重建中的运用玻璃的起源可追溯到近五千年前,但直到2 0世纪玻璃才开始作为建筑材料发挥重要作用。
今天,玻璃大量地以外墙材料呈现,为建筑物提供了充足的自然光线和视野,但也经常产生温度调节的难题,那是由于设计者没有考虑到过多的太阳能增益或者玻璃材料绝缘性能普遍较差所造成的潜在的过热。
许多新产品正是针对这些限制。
太阳能控制玻璃有很多种,从技术上简单的含百叶双层玻璃构件,到更高级的电子控制透明度的电致变色玻璃。
通过采用内含半透明绝缘材料如玻璃纤维或气凝胶的双层玻璃单位,玻璃的绝缘特性可以得到改善。
创新型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综述与展望工程范文.doc
![创新型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综述与展望工程范文.doc](https://img.taocdn.com/s3/m/454066f46bec0975f465e261.png)
创新型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综述与展望,工程-:马有才陈爱萍曲玲玲ﻭ内容摘要:本文结合当前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热点,对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其中国内研究主要包括创新型城市构成要素、建设模式、创新型城市评价以及建设对策方面,国外研究从典型案例、构成要素、评价指标方面进行了分析。
最后从与产业集群升级互动的视角对创新型城市建设问题进行了展望。
ﻭ关键词:产业集群升级创新型城市互动ﻭﻭ创新概念提出以后,有关创新的研究不断推进,创新理论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并且不断纵横深化。
索洛(S.C.Solo)、伊思诺(J.I.Enos)、林恩(G.Lynn)等经济学家分别对熊彼(J.A. Schumpeter)的创新进行了经济学的纵向深化;自20世纪60年代起管理学者们开始将创新引入了管理领域由于创新理论的成功实施,人们意识到创新的有效性和实用性,研究者从自己所从事的不同领域对创新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从而使得创新的内涵更加丰富。
ﻭ随着创新理论的成熟和完善以及实践中的日益重视,创新主体也逐渐从企业扩展至国家和城市,特别是面对人们对生活质量提高的要求,城市在整个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进入21世纪以来,城市经济功能呈现出由传统产业转向高新产业、由制造转向研发、由生产转向服务并迈向创新中心的趋势。
城市功能和创新的关系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引入城市研究之后,将“创新”定位为城市的核心功能或核心竞争力的主张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也得以不断推进。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国内研究随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各地纷纷提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目标,积极进行创新型城市建设。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提出,要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
此后,全国有200多个城市将建设创新型城市作为战略目标,创新型城市建设问题也逐步成为研究热点。
相关研究从如下四个方面展开: ﻭ(一)创新型城市构成要素方面胡树华、胡钰等对此进行了研究,认为应把创新作为一种科学思想方法论和社会实践方法论,运用到城市整体建设中,将创新发展战略提升到城市主导发展战略的高度,能有效整合城市产业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和服务创新能力等创新要素,与周边地区和城市协调发展,从而形成具有极强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城市;创新型城市的构成要素应包括产业创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创新能力等。
复杂地基条件下机场场道地基处理的探讨
![复杂地基条件下机场场道地基处理的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24c74c2a0722192e4536f6db.png)
复杂地基条件下机场场道地基处理的探讨作者:宋剑秋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年第02期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了国家民航的迅速发展,许多城市都在着手或者已经修建了许多大型的机场。
然而在建设机场中往往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在复杂的地基条件下,对机场地基的处理问题。
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复杂条件下机场场道地基的处理有关的问题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复杂地基,机场场道,地基处理,探讨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social economy, promote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civil aviation, many city are starting or have built many large airport. However,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irport will often appear a series of problems, among which the most prominent is the complex foundation condition, processing problem to the airport foundation. Therefore, this paper mainly aims at the complex condition airport ground handling issues related to the.Keywords: complex foundation, airport runway, foundation treatment, discussion 中图分类号:[TU279.7+1]文献标识码: A一、引言就地基工程来说,机场工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关于经济建设与生态城市建设的研究
![关于经济建设与生态城市建设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43c3474168884868762d637.png)
关于经济建设与生态城市建设的研究作者:陈泽伦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21期【摘要】经济的飞速发展加快国家城市化的进程,同时也加剧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的矛盾,城市出现了诸如大气污染、垃圾污染、交通拥堵、资源短缺等问题,这些问题继而又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可见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本文阐述经济建设和生态城市建设的关系,分析两者的矛盾现状,并且探讨如何促进经济建设和生态城市建设相协调。
【关键词】经济建设;生态城市;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前言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应融入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等方面,努力建造美丽城市,促进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只有将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两者协调起来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2.经济建设与生态城市建设的关系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建设,经济建设又需要生态文明的支持和保障,但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城市生态环境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因而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经济建设与城市生态建设相统一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能够为经济建设提供基础保障。
人类的各种经济活动都是以生态环境、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为原料或动力开始的[1]。
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良好的人文环境有利于城市工业的发展,相反,自然环境的条件过于恶劣,极有可能出现水土流失、垃圾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等问题,这都不利于各类生产活动的开展。
二,经济建设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物质保证。
经济建设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技术可以提升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从而营造良好的生态氛围。
3.中国经济建设与生态城市建设的矛盾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一味追求经济建设,过度开发和使用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因此失衡。
中国城市经济建设与城市生态建设的矛盾十分显著,发展经济造成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表现为环境污染严重、工业污染严重、城市垃圾处理不当、高楼建筑存有潜在危险等。
公路桥梁设计的计算方法探讨
![公路桥梁设计的计算方法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f8e785cb9ec3d5bbfd0a74ea.png)
公路桥梁设计的计算方法探讨作者:张小东韩静漪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04期【摘要】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在各个领域的发展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当然,公路桥梁的发展也是十分快速的,但是,在进行公路桥梁设计的时候会存在一些问题,它的受力情况比较复杂,而且存在一定的设计难度,就目前而言,比较实用的计算方法还比较缺乏。
而本文把公路桥梁设计中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通过这些科学的计算方法来推动公路桥梁的进一步的发展。
【关键字】公路桥梁;设计;计算方法中图分类号:X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引言】通过对一些城市公路桥梁的分析,针对于他们的一些设计标准,提出了一些相关的计算方法,通过这些计算方法来完善桥梁的设计,因为合理的计算方法对于整个工程设计有促进作用,能够节约工程成本,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对桥梁中各要素的分析都是很重要的。
尤其是在公路桥梁的设计中,要想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就应该对它的计算方法做出分析,通过对比选择最合理的最实用的计算方法,通过对这些要素的研究与分析能够为工程建设做出很大的贡献。
从而推动经济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进而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也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1公路桥梁设计中的相关计算方法(1) 旧桥类比法首先,对于需要进行计算的部位应该做一个详细的分析,要观察相关主体的特点,在对其有一定的了解的情况下再做出计算与分析。
这样的话我们就应该对旧桥有一定的了解,因为通过了解旧桥我们可以发现旧桥中的一些缺陷,从而在构建新桥的过程中避免这些不必要的缺陷,对于整个工程的设计以及计算都有很大的帮助。
这种计算方法它具有一定的比较性,能够发现其相对于旧桥的优越性以及一些独特性。
[1](2) 公式计算法。
在进行桥梁设计和计算的过程中离不开相关的公式,宽滩河段单宽流量的公式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公式,因为这个公式对于整个桥梁的控制有很大的影响。
其公式大致如下:Lj= Qp/ βqc 式中: Qp= 5828 m3/ s; Qc = 1229 m3/ s; Qt= 4 609 m3/ s; Bc=161.96 m; Qc/ Bc= 9.93 m3/ s / m; β = 1.19 × ( Qc/ Qt)0.1=1.09∴ Lj= 485.6m。
居住区规划书籍参考文献
![居住区规划书籍参考文献](https://img.taocdn.com/s3/m/9888d671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2d.png)
居住区规划书籍参考文献
1、《我们房地产这些年》。
2、《城市生态安全导论》。
3、《景观照明配套电气设计》。
4、《城市居住区园林环境研究》。
5、《时代呼吁第五代城市住宅》。
6、《园林树木学》。
7、《现代景观规划设计》。
8、《园林建设工程》。
9、《环境心理学》。
10、《住宅小区绿化设计控制应注意事项》。
11、《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12、《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
13、《城市园林绿化设计》。
14、《邻里作为一种规划思想:其内涵及现实意义》。
15、《态设植物》。
16、《园冶》。
17、《武汉高层住区外部空间环境研究》。
18、《城市闲暇环境研究与设计》。
19、《城市规划原理》。
20、《近40年运城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21、《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2、《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与文化原则》。
23、《植物造景》。
24、《景观艺术设计》。
25、《中国城市住宅发展的理论思考》。
26、《国外城市绿地的发展历程》。
27、《建筑绿地结合城市植物群落》。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https://img.taocdn.com/s3/m/944e4bf681c758f5f61f67b2.png)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期刊是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国务院国资委)商业网
点建设开发中心主办,城市建设杂志社出版的国家城市建设行业重要学术期刊。
期刊以“聚焦城
建理论领域,集合业界精英智慧,发布最新科研成果,服务中国城市建设”为办刊宗旨。
国内统一刊号:CN11-9313/TU;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2104;邮发代号:80-307。
目前,《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期刊已全新改版,改版后的期刊与新加坡《城市建设学
术探索》期刊同步发行,并由“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城市建设网数据库”收录。
国际权威性强、学术影响力大、专业定位准、范围涵盖广。
改版后的《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期刊将指定“中国城市建设网”及微信服务号“城
市建设杂志社网络信息服务平台”两种投稿方式。
所有稿件,均需由作者通过此两种投稿方式进
行投稿,杂志社目前不接受其他任何形式的投稿,敬请广大读者关注。
郑重声明:我社从未采用电话通知或者电话传真的形式进行过征稿,也从未委托其他机
构征稿,如作者接到类似电话,请仔细甄别,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中国城市建设网网址:
城市建设杂志社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微信号:csjswlfw
联系电话:010——63257761
1。
国内外学习型城市建设理论的比较研究
![国内外学习型城市建设理论的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f12ea2e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21.png)
国内外学习型城市建设理论的比较研究一、引言学习型城市是指城市在基于知识、创新和协作的经济基础上,寻求不断学习和成长,以应对社会变革和市场竞争,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城市模式。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学习型城市的建设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城市管理者和学者的关注。
本文就国内外学习型城市建设理论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其理论内涵和实践案例,以期为我国学习型城市的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国内学习型城市建设理论国内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理论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
在我国的城市理论研究中,学习型城市建设是一种新型城市发展模式。
学者们主要从城市创新、知识经济、城市发展等方面阐述了学习型城市的概念和内涵。
具体来说,中国学者认为学习型城市的建设需要重视创新驱动和创新机制,注重知识的创造、共享和传播,提高城市居民的智力素质和终身学习的意识,促进城市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国内学者们还进一步探讨了学习型城市的要素和机制。
北京大学教授赵炳阳提出了城市创新的三要素理论,即创意、资源和机制。
这一理论认为,城市创新需要创意作为基础,需要资源作为支撑,需要机制作为保障。
国内的一些城市也开始尝试从政府引导、企业驱动和市场化运作等方面构建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机制体系,以创新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国外学习型城市建设理论国外学习型城市建设理论在欧美国家已经有着较长的发展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
学者们主要从组织学、城市规划和人类学等学科领域对学习型城市进行了研究。
在组织学方面,学者彼得·森格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概念,并将其应用于城市建设。
他认为学习型组织具有五个特征,即系统思考、个人主导、精益求精、共同构建和组织学习。
这些特征对于城市来说同样适用,城市要想成为学习型城市,就需要具备这些特征。
在城市规划方面,学者杰拉尔德·米德格利和彼得·机尔斯等提出了学习型城市的概念,并强调了城市规划对于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重要性。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7fa88ed9b89680203d8256b.png)
中国传统院落文化在现代住区规划中的应用李玲慧1 王森2(1深圳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西安分院 2陕西中西部经济发展规划研究院)摘要:中国传统院落文化由来已久,在漫长的历史沿革中,传统院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院落空间的形态及布局日趋成熟、丰富,逐渐成为中国传统建筑布局中最为典型的语言。
本文从对中国传统院落的布局方式及特性出发,将其与现代住区规划设计相结合,用其精髓的语言来指导现代住区的建筑设计及其规划。
关键词:院落文化;庭院建筑;住区规划设计前言: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当代中国传统的居住模式越来越多地被西方文化及居住理念所取代,造成了在经济和文化共同走向全球化的时代下,我们自身的特色文化却正在走向没落。
面对房地产市场中居住同质现象的加剧以及城市大建设高潮中对传统建筑文化的破坏,本土建筑师需要不断探索、挖掘传统民居富有人文内涵的居住空间形态,努力将中国传统民居空间的传承表达及核心居住价值融入到现代住宅的规划设计当中以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本论文针对当代住宅建设中对传统庭院式民居空间中“中国意和中国情”的营造为切入点,对传统庭院式民居空间进行空间解读,并分析其对当代住区规划的影响和启示以及具备在当代应用的可能性。
1. 中国传统院落文化历史溯源《辞源》里对“院”的解释为“周垣也”,“宫室有墙垣者曰院”四周围墙以内的空地可谓“院”,这种四周围合的方式意味着院落空间呈现出一种对内部空间亲和,对外部空间排斥的品质。
在人文环境的层面上,中国传统文化相对内敛的性格特征导致了人们的行为方式对空间的私密性要求更高,反映在建筑上,就表现为家中国期刊在线庭的“领域”界面要求。
因而庭院建筑,一度是千百年来中国建筑的基本建筑模式。
庭院建筑,这种在以房屋围合的形式中,装载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这种内向封闭而由温馨舒适的院落空间,曾经滋养培育了一代代中国人的性情和性格,以致成为最普遍的传统生活方式。
庭院是中国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其基本手段是围合,表现形式是院落。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8651e120740be1e650e9a71.png)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国家级一级期刊官网: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主管单位:中国商业联合会主办单位:国资委商业网点建设开发中心出版:城市建设杂志社主要栏目1?城市规划2、建筑设计3、施工技术4、工程管理5、水利水电工程6、路桥工程7、园林园艺8、混凝土工程9、市政工程10、节能环保11、技术探讨12、管理观察13、勘察测绘14、综述本期刊为:纸质刊物-电子版都有的国内刊号:CN11-9313/TU国际刊号:ISSN 2095-2104检索:万方数据库、龙源期刊网全文收录、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地址:北京市房山区良乡西潞南大街5号同方大厦《城市建设》杂志社编辑部208室编辑:霍编辑QQ:1289543221论文收录网站链接:/MastMagazineArchive/2095-2104.html龙源期刊网/Periodical-csjsllyj.aspx?万方数据库本刊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进口铜版纸,8开全彩精彩印刷《商品与质量》---国家级一级科技类专业期刊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主管单位: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主办单位:中商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会主办出版:《商品与质量》周刊社主要栏目:本期特稿、路桥建设、评论·规划·鉴赏、工程实录、工程监管、建筑论坛、水利电力技术、科技前沿、互动空间等。
征稿范围:市政工程、地基基础、土木工程、公路工程、桥梁结构、材料科学、工程管理、水利水电、工程造价、审计等本期刊为:纸质刊物国内刊号:CN11-3669/T,国际刊号:ISSN1006-656X国内统一刊号邮发代号: 80-173收录: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检索:维普网咱们帮忙写作+发表流程:根据你们的要求拟课题→选择适合你们的题目→安排费用→写作→发给你们审阅,有问题咱们修改→发社里用稿通知书(有法律效应)→社里安排发表(提稿后,一个多月左右出刊)→出刊后第一时间给你们邮寄刊物1.题目好了,您看下有没有合适的,要是没有的话,再让老师给您出一组2《城市建设理论研究》国家级期刊,内设不同专业和专栏时间-修改-保定-编辑-题目这是我们自己的期刊《商品与质量》国家级,我们杂志社的特约合作期刊3.只发表:3000+字符内,,680元/篇,同事们集体发表是500元/篇写作并发表:3000字符内,980元/篇,同事们集体发表是700元/篇4.我们注册时时注册的电子版,和普通刊物的区别就是比普通的刊物多一张光盘,光盘里边是这一期所有的文章,是和书配套发行的光盘里的内容可以打印可以预览,就像是排好版之前的电子版城建邮箱:csjsllyjfxbyx@商品邮箱:<spyzlfxyx@>发表流程:1.自己写的文章只发表的,先把文章以WORD的形式发给编辑交给编审组审核,审核通过后发用稿通知书,通知书上方是我们的红头文件,下边是杂志社单位公章,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中间是工程师的名字,以及您的文章题目,还有您的文章将会刊登在哪一期以及我们的国际国内刊号,收到用稿通知书后付发表费用,财务查到款项之后把文章送入排版印刷程序,文章出刊后给您邮寄样刊以供用途2.由老师写作并发表:先把您的专业和论文要求发给我们,让代写老师根据要求拟出3-5个题目让您选择,选好题目文章运作之前,需要安排60%的预付,收到费用后代写老师后开始写文章,文章写好后发给您审阅,如果对文章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再发回修改,修改到您满意后给您发我们的用稿通知书,通知书上方是我们的红头文件,下边是杂志社单位公章,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中间是工程师的名字,以及您的文章题目,还有您的文章将会刊登在哪一期以及我们的国际国内刊号然后您付尾款,财务查到费用后把文章送入排版印刷程序,文章出刊后给您邮寄样刊以供用途。
基于生态城市理论的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研究
![基于生态城市理论的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bc10f8584868762caaed5c0.png)
基于生态城市理论的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研究作者:张强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14期[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对生态城市规划研究与实践提出了更高要求。
回顾生态城市思想的产生过程,分别阐述生态城市的概念、内涵、特征等内容,从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理论、原则、规划方法、思想等方面对我国生态城市的建设理论和实践研究进行总结,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及理论与方法研究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营造全方位的生态城市建设氛围等的方面。
[关键词] 生态城市理论;生态城市建设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一、引言随着自然灾害的频发,人们越来越关注城市安全。
生态城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安全,要求既能满足城市的发展又不能破坏自然环境,因此建设生态城市成为各国解决城市安全的重点解决方案,构建生态城市成为城市规划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践。
我们理想中的生态城市应该是“山翠草绿、花香鸟语、空气清新、天蓝水碧、经济繁荣、文明守纪、关系融洽,天人合一”。
它的归根点就是人与自然高度和谐,这是永恒的主题。
二、生态城市理论的基本内容1.生态城市的概念生态城市的概念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断升华而提出来的。
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研究过程中指出,“生态城市是”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和自然的人类活动的最优环境,诱发人的创造性和生产力,提供高水平的物质和生活方式。
但随着城市生态改造运动的开展,城市生态理论研究的深人,生态城市的概念不断发展和完善。
2001年我国的学者黄肇义、杨东援在总结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的生态经济理论,提出了较为完善的生态城市定义,即“生态城市是全球或区域生态系统中分享公平承载系统份额的可持续子系统,它是基于生态学原则建立的自然和谐、社会公平和经济高效的复合系统,更是具有自身人文特色的自然与人工协调、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理想人居环境” [1]。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地下空间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地下空间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47047a92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f2.png)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地下空间论文摘要: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及城市土地资源的有限化,地下空间的利用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论文通过对地下空间的定义、分类及其开发利用的理论研究,分析了地下空间建设的价值、难点及其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并总结了国内外地下空间建设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最后,提出了地下空间建设的规划思路和措施,旨在为城市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地下空间、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规划思路1.引言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及城市土地资源的有限化,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
因此,地下空间的利用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城市建设模式。
地下空间是指地下的空心空间,可以用于各种不同的用途,例如交通、商业、娱乐等,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
本论文旨在通过对地下空间的研究,探讨其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和可持续发展意义。
2.地下空间的定义与分类地下空间是指地下的空心空间,可以分为地下土层空间和地下岩层空间。
地下土层空间主要包括地下室、地下车库等,而地下岩层空间则主要指地下矿山、地下河道等。
地下空间的利用需要结合地下环境的特点,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确保其结构稳定和环境安全。
3.地下空间建设的价值地下空间的建设可以充分利用城市的地下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
此外,地下空间可以为城市提供交通拥堵缓解、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功能,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地下空间建设的难点地下空间建设面临着诸多难点,主要包括地下环境的复杂性、地下岩层的稳定性、地下空间的规划和设计等方面的问题。
解决这些难点需要充分考虑地下空间的特点,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确保地下空间的安全可靠。
5.地下空间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地下空间的合理利用可以帮助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首先,地下空间的开发可以降低城市土地的压力,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其次,地下空间的建设可以提高城市的交通效率,减少运输排放和交通拥堵;最后,地下空间还可以为城市带来经济收益和文化价值。
低碳经济与建筑施工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城市建设理论研究.doc
![低碳经济与建筑施工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城市建设理论研究.doc](https://img.taocdn.com/s3/m/dc32166c43323968001c9227.png)
低碳经济与建筑施工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城市建设理论研究,《城市建设理论研究》:孙大伟【摘要】低碳经济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通过工程实例,介绍推广应用HRB400级高强钢筋和现浇空心楼板等新技术。
实践证明,这些新技术能够节省资源、节能减排,适应低碳经济的需求。
【关键词】低碳经济建筑施工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A1 低碳经济的概念及与建筑的关系所谓“低碳经济”,即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以下简称“三低”)最终实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
有资料表明,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储量将分别在4O、6O和i00年左右消耗殆尽!然而地球上人口在不断增长,经济在不断发展,资源枯竭、大气污染和气候变暖等资源和环境问题摆在人类面前。
旧有经济模式,即利润最大化、产量最大化和收入最大化的经济模式势必消亡,必须在充分考虑资源、能耗和环境等自然约束条件的前提下发展以三个最大化为标志的经济,否则人类的活动将危及自身生存的基础,于是低碳经济这个新的经济模式就应运而生了。
这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是继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的又一波可能对全球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的新趋势。
低碳经济的概念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和石化等国民经济诸多部门以及再生能源、新能源开发和煤气油开采技术改进等多项新技术。
建筑行业是消耗资源、能源以及排放有毒有害气体的大户,如目前我国的建筑物,主要为钢筋混凝土的结构形式。
有资料显示2003年我国建筑业耗钢1.43,fL~g、耗混凝土15亿m。
,且逐年在增加,它直接或间接消耗大量的能源以及造成大面积的环境污染,排放大有毒有害气体。
又如建筑物的隔热保温,也是一个量大面广的耗能问题。
因此说建筑行业是低碳经济最大的障碍并不为过,建筑行业要对人类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就必须尽早在“三低”方面狠下功夫,以适应低碳经济的需求。
2 在建筑施工中推广应用新技术为加强对全国推广应用建设新技术的指导,积极培育和引导建设技术市场的发展,加快建设事业科技进步。
EPC总承包项目的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
![EPC总承包项目的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https://img.taocdn.com/s3/m/d126c81e28ea81c759f57868.png)
EPC总承包项目的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作者:张楠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15期摘要:EPC项目管理模式是现代西方工程项目管理的主流代表,是一种集设计、采购、施工于一体的项目管理模式。
在高层建筑和大型工业项目建造中,EPC模式一直以其高速度、低成本的突出优势著称于世。
本文分析了如何在EPC模式下进行工程项目的造价控制,期望对同行业者从成本的角度对这种管理模式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EPC总承包;工程项目;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中图分类号:TU723.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引言EPC(Engineering、Procurement、Construction)模式,即设计、采购、施工模式。
该模式20世纪80年代首先在美国出现,得到了那些希望尽早确定投资总额和建设周期的业主的重视,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中的应用逐渐扩大。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也在石油化工、工业厂房等项目开始进行工程总承包的试点,随后在其他行业逐步推广,至今已有近30年的历史了。
伴随着国内建筑市场的国际化水平逐步提高,近年来,工程也大多开始采用EPC模式进行设计、采购、施工、家具布置、直至交付使用,实行工程全过程的总承包,而成本控制则是总承包企业着重把控的重要环节。
根据国内外资料及作者的工作实际,EPC模式下工程成本组成及其比例大致如下:设计费约占总投资额的2%-3%、设备材料购置费约占70%-75%、人工及机械租赁费约占15%-18%,管理费约占2%,规费及税金约占6%。
1、EPC总承包项目造价控制关键(1)地质勘察尽量做到全面准确。
地质勘察是进行设计的基础工作,勘察是否准确,将影响到设计是否准确,对工程造价的控制起到关键的作用。
地质勘察应严格按相关规范进行,相关监督单位应对地勘成果进行抽查复核,以确保地勘的真实、准确。
(2)加强设计深度。
由于EPC项目时间紧、任务重、设计及造价人员缺乏,造成项目设计粗糙,考虑问题不全面,出现缺项、漏项的情况,在做估算和概预算时,造价人员往往凭经验和想像对该部分进行估算,使工程造价得不到有效控制。
生态城市的规划原则探讨
![生态城市的规划原则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86c98b03f12d2af90242e640.png)
生态城市的规划原则探讨作者:朱世圻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07期【摘要】本文主要研究生态城市的规划原则,借鉴景观生态学原理及相关研究方法,探讨生态城市的规划原则,商讨景观生态学观点在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中的实际使用问题。
随着以景观生态学观点为主导的生态城市发展现状,本文以天津塘沽“绿岛园”为例,讨论景观生态学观点在生态城市的规划过程中的实际运用。
本文尝试在景观生态理念指引下,研究出一种可行方案来进行生态城市的规划。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景观生态学,绿岛园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一、前言随着城市工业迅猛发展,各种问题涌现出来,例如人口不停地增长,环境污染、声音污染、交通堵塞等问题。
与此同时,一股高涨的声音日趋响亮:倡导关注生态城市规划。
因此,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态城市规划问题。
促进各个生态系统之间的协调,特别是对重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观念的体现,这是生态城市理念的核心。
所以,要创造更高品质的生态环境,就必须将生态城市规划理论中的和谐发展理念,融入生态城市规划中,使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来满足社会的需求。
本文将以天津塘沽“绿岛园”工程为实例,以此来客观考察景观生态学理念在生态城市规划中的运用。
二、生态城市规划的概念及原理1、生态城市规划的概念生态城市规划(Landscape Ecology),第一次出现在《航空像片判图和生态学的土地研究》一文,该文由德国地理学家卡尔特罗 (Care Trol1)撰写。
在这位地理学家利用航空照片,进行东非土地利用空间的研究之旅时,总结出这个概念。
他看到了地理景观学和生态学中相互的不足以及各自之间的互相补充关系,由此他提出生态城市规划这一概念。
他提出,要解决大范围地理区域中,生物群组之间、生物群组与环境之间,各种疑难的关系问题,必须将两者结合起来,综合考虑。
他的这一理念很快在欧洲中部传播起来,并获得了许多人的支持。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国家级 旬刊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国家级 旬刊](https://img.taocdn.com/s3/m/cd140e8ee53a580216fcfe1c.png)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国家级旬刊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杂志是经国家科技部、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国商业联合会主管,联合国全球人类发展中国协会指导,国资委·商业网点建设开发中心主办,科技部科学技术进步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联合承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类学术期刊。
国内刊号:CN-9313/TU国际刊号:ISSN 1674-2176。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杂志拥有两院院士等多位著名专家学者组成的高级顾问班子。
围绕科学发展观与建设和谐社会为指导,广泛结合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诸多方面的学术成就。
致力于报道城市建设发展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与科学研究成果,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是广大科研工作者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杂志现开设:政策研究、政工理论、经济纵横、公共管理、城乡规划、企业管理、经济与法、财会探析、建筑设计、工程管理、机械与电子、教育改革与实践,环保与节能,问题探讨等栏目具体征稿事宜说明如下:一、征文形式与要求论文要求(投稿:ID)论点新颖,论证充分;设想可行,结论可告;条理分明,书写清楚,用字规范,上交电子文件(word格式)。
论文格式题目、作者姓名、工作单位、地址及邮政编码、内容提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
(附个人简介及联系方式)论文发表说投寄论文经本刊编辑部审阅通过后,将在《城市建设与商业网点》杂志上刊发。
每篇论文收到后一周给予答复是否被录用(敬请及时询问,以防耽误),论文发表后,本部向每位作者赠送一本当期样刊,以便使用。
创新型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综述与展望--基于与产业集群升级互动的视角
![创新型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综述与展望--基于与产业集群升级互动的视角](https://img.taocdn.com/s3/m/2bf5985877232f60ddcca1a0.png)
6 年代起管理学者们开始将创新 引入 了管 0
理领域 ……由于 创新理论 的成功实施 ,人 们意识到创 新的有效 性和实用性 ,研究者 从 自己所从事 的不同领域对创新赋予 了不 同的含义 , 而使 得创 新的内涵更加丰富。 从 随着创新理论 的成熟和完善 以及实践
数据 ,对创新型城市模式进行 了分类 ,并 针对不 同创新型模 式进 行 了具体 的分析 。 杨冬梅、赵黎 明等认为从政府与市场 的不 同组合上看 ,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可 以分 为 三种模式 :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 、市场主
导 型 发 展 模 式 和 混 合 型 发 展 模 式 。长 远 意 义的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将逐渐趋 向 混 合 型 发 展 模 式 ,采 取 自上 而 下 和 白下 而
创 型 市 设 论 究 新 城 建 理 研
综述与 展望
基于 产 群 级互 视角 与 业集 升 动的
■ 马 有才 陈爱萍 曲玲玲 ( 东科技 大 学经济 管理 学 院 山东青岛 山
269 6 5 0)
上的有机结合。也有的学者结合典型城市 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实践 ,总结出创新型城 市 建设 的经 验模 式: 深圳模式 、上海模式 、 大连模 式、南京模式等 。
▲ 基金 项 目:教 育部社科研 究基金 项 目,编 号 :1 Y A 9 1 3 J 7 0 3 0
◆ 中 图分 类 号 :F 9 文 献 标 识 码 :A 20
并运用层次分析等方法 , 对北京、上海 、深
圳 的 综合 创 新能 力进 行 比较 分 析 , 示 其 主 揭
内 窖 摘 要 : 本 文 结 合 当 前 创 新 型 城 市 建 设 的 热 点 ,对 创 新 型城 市建 设 的 国
展, 并且不断纵横深化。索洛 ( oo) S CS l 、 伊思诺 ( .n s) JI o 、林恩 ( L n 等经 E G.y n)
国内外学习型城市建设理论的比较研究
![国内外学习型城市建设理论的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2be1aa8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ff.png)
国内外学习型城市建设理论的比较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目前关于学习型城市建设理论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对于国内外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比较研究较少。
本文旨在通过比较国内外学习型城市建设理论和实践案例,深入探讨其异同之处,为我国学习型城市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
结合国内外发展趋势,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以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理论在我国的更好实践和发展。
1.2 研究意义学习型城市建设是当今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对于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竞争力和增强城市居民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比较国内外学习型城市建设理论,可以深入探讨不同背景下的城市发展模式和理念,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为国内城市发展提供新思路。
对国内外学习型城市建设理论进行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这不仅有助于丰富学术研究成果,还能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全面提升城市群众的生活质量。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比较国内外学习型城市建设理论,深入探讨其异同之处,从而更好地理解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本质和特点。
通过具体实践案例的剖析和比较分析,探讨不同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和局限性,为未来学习型城市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
通过总结国内外学习型城市建设理论的优缺点,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建议和对策,为我国学习型城市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智慧化转型。
通过本研究,旨在促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理论的交流和合作,为各国城市建设提供更加可持续、智能化和人性化的解决方案。
2. 正文2.1 国内学习型城市建设理论概述学习型城市的概念最早由日本学者西谷滋人提出,指的是一个具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机制,能够不断吸纳新知识、适应新环境、应对新挑战的城市。
在国内,学习型城市建设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习型城市建设强调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
城市需要不断吸纳新知识,促进科技创新,培养高素质人才,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的比较
![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224def12b7360b4c2e3f64c0.png)
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的比较作者:冯建红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18期摘要:本文通过对末端治理的现存问题及其清洁生产的概念、内容分析,得出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之间的异同及其联系,以便人们更好地认识两者的关系。
关键词:清洁生产,末端治理,环境污染中图分类号:[F2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发达国家在60年代和70年代初,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忽视对工业污染的防治,致使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环境问题逐渐引起各国政府的极大关注,并采取了相应的环保措施和对策。
例如增大环保投资、建设污染控制和处理设施、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实行环境立法等,以控制和改善环境污染问,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通过十多年的未端治理历程发现,仅靠开发更有效的污染控制技术所能实现的环境污染是有限的,关心产品和生产全过程对环境的影响,依靠改进生产工艺和加强管理等措施来消除污染可能更为有效,于是清洁生产战略应运而生。
本文将通过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的比较分析,以便人们更好地认识两者之间的异同及其联系,促进清洁生产的发展。
1 什么是末端治理及现存问题末端治理不是侧重在源头削减,而是侧重在末端的处理、处置、基本着眼点放在对生成污染物的治理,即侧重在污染物产生后如何处理达标上。
也被称为工业控制的排污口技术(末端控制技术)。
末端治理这种治理方法和管理模式在工业发展历史上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而且比较有效地解决了一些突出的污染问题。
但人们在审视环境保护几十年的末端治理历程以后发现,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虽然在大气污染控制,水污染控制以及固体和有害废物处置方面均取得重大进展,大气和水环境质量均要比20年前好得多,但全球环境变暖、臭氧层破坏,重金属和农药等污染物在环境介质间转移等许多环境问题仍令人望而生畏。
这种仅着眼于控制排污口(末端),使排放的污染物通过治理达标排放的办法,虽在一定时期内或在局部地区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工业污染问题。
浅析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内涵及意义
![浅析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内涵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e820ea42fe4733687e21aa49.png)
浅析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内涵及意义作者:冯勇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18期内容摘要:城市社区管理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社区组织管理、党建管理、服务管理、治安管理、环境管理和文化、教育管理等内容。
加强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不但有利于实现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而且对于保障社区居民身心健康、满足社区居民精神生活、促进社区关系和谐也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城市社区;内涵;意义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一、城市社区管理的内涵(一)城市社区管理的含义德国社会学家F·藤尼斯在1887年出版的《社会与社区》一书中首先将“社区”这一术语用于社会学研究,他认为社区表示一种由具有共同习俗和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所组成的、关系密切、守望相助、存在一种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关系的社会团体。
[参考文献:[1] 李会欣、刘庆龙.中国城市社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1.][1]此后,许多社会学家对“社区”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但仍有不同的理解。
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我国社会学研究者一直将英文单词community,翻译成“社区”,赋予其地域涵义并得到广泛认同和使之延续。
城市社区管理是指在城市社区范围内,由社区党组织和社区行政部门主导的,社区职能部门、社区单位和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的区域性、全方位的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
从上述定义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第一,城市社区的地域要素和人口要素是基本相同的,城市社区管理的范围和人群基本上就是以前街道所管辖的范围和在此区域上生活的居民。
第二,管理机构呈多极化态势,既有作为主导的社区党组织和行政部门,也有政府各职能部门在社区的派出机构,还有城市社区范围内的企事业单位,如学校、机关、商店、企业等,这些单位存在于社区范围内,和社区息息相关,而这些社区单位拥有的资源较多,各有优势,由它们来参与城市社区管理,能通过资源共享的途径来解决很多问题和困难,加大管理的力度,另外还有广大的居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换流站土建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原永福
(西北电力建设第四工程公司 710038)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电力系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电力工程的建设中,由于工程的复杂性以及影响换流站土建工程施工质量的因素很多,因此施工单位必须严格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管理措施,以保证换流站土建工程的施工质量。
本文以±500kV宝鸡换流站工程为例,主要探讨换流站土建工程施工的重要性、特点、原则和质量管理措施,供相关工程人员参考。
关键词:电力建设;换流站;施工;质量;控制;
前言
随着电力行业的迅猛发展,换流站土建的技术层出不穷,工程数量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很多施工问题也突现处理。
因此为了确保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必须对换流站土建工程进行有效的质量管理和控制。
只有不断提升施工技术,认真施工,并注意加强对换流站土建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管理,才能有效地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使工程得到预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工程概况
±500kV宝鸡换流站位于宝鸡市凤翔县董家河乡以西约2.2km,韦家堡-吕家坡公路南侧,交通便利。
全站建筑外观设计遵循协调、简洁、明快、大方、实用的原则,并具备现代工业建筑气息;全站建筑外观造型、外墙材料和色调等整体协调统一,充分体现国家电网公司的风格,同时充分考虑建筑面积的综合利用系数、功能和朝向等因素,设计体现“以人为本”、“人工环境学”的思想和观念。
2.换流站土建工程施工概述
2.1换流站土建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在高压直流输电系统中,为了完成将交流电变换为直流电或者将直流电变换为交流电的转换,并达到电力系统对于安全稳定及电能质量的要求,换流站中主要土建内容有:继电器室、开关柜室、中国期刊在线构架基础、交流滤波器母线构架基础、设备支架基础、交流滤波器组设备支架基础、站用变基础及油坑、独立避雷针、站区电缆沟、场区道路、配电装置场地操作地坪等。
换流站土建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换流站土建施工工程作为换流站的重要工程环节,其施工质量影响着整个换流站工程建设;另一方面,工程质量是建筑企业的生命线,换流站土建工程也不例外,同时换流站土建工程作为电网基础设施建设之一,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网内企业与居民的的正常安全用电。
在电力系统保护与自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后,电力系统逐渐向大容量、高电压、智能自动化的方向发展。
做好换流站土建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措施,给换流站的电气安装奠定基础,对于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供电以及投入运营后企业的经济效益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换流站土建工程施工的质量管理意义重大。
2.2工程施工的特点
(1)地质条件复杂。
一般情况下,整个供电系统的需要是换流站选址的依据。
换流站工程根据供电系统的需要,首先选择供电网络的某个区域进行建设,再在网络内的某个区域进行布点。
然而这样的布点形式,容易造成布点的地质和地形条件复杂,使换流站土建工程施工建设的难度增大。
(2)技术含量较高,资金投入相对较大。
对比普通土建工程的施工,换流站土建工程的施工精密程度和施工过程需要使用的设备以及自动化技术程度更高,大部分施工项目都对施工技术有着严格的专业要求。
(3)工程一般占地面积大,换流站内有多种结构独立又互相关联的建(构)筑物。
2.3换流站土建施工原则
(1)必须对施工流程进行严格的控制,细化施工措施。
风险指数高、危险源多是换流站工程所有施工项目的共同特点。
极其微小的失误都有可能造成电源点至电网甚至用户的一系列事故。
因此,为确保施工安全,必须严格要求换流站土建工程的安全施工,施工现场必须有序地进行布置,分区堆放施工材料,各类安全标识务必齐全,工作人员必须统一着装。
(2)严格对施工质量进行控制,提高进度。
在换流站土建工程的施工过程时,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施工要求以及质量体系程序文件中的相关程序。
对于工程的薄弱的环节、关键部分、施工和安装技术、质量检查与工艺优化活动等,应该组织相关负责人和管理人员共同探讨和总结,以采用最科学的、合理的管理办法和施工措施。
3.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的组织措施
换流站土建工程应该以电力工程建设发展的趋势为着力点,施工单位应制定科学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完善工程的施工质量,确保换流站工程施工的正常进行。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人员培训
施工单位应该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所有施工作业的人员,都应该首先经过专业技能和安全防范的培训才能上岗操作。
如果遇到一些新的土建工程,施工单位应该及时制定专业技能培训方案,使施工人员尽快熟悉掌握该工程的施工要点和安全防范措施,严格按照图纸设计标准以及相关规定和标准完成操作。
3.2工艺审核
土建项目编制的施工流程需经过专业审核,设计单位需加强工程图纸的审查,标注图纸构造存在的问题以指导修改;施工单位需重视工艺方案检查,完善土建结构性能的优化改善,营造优越的项目施工环境
4.施工质量控制的技术措施
4.1基础测量定位准确
(1)建立坐标点时,要注意合理布局,需要依据换流站场区的地势和形状,合理地分布坐标点的位置,并考虑确定坐标点的数量,在整个场区内建立测量控制网。
(2)选择测量设备的数量和型号时应根据测量要求和工作量。
注意在第一次使用设备前要对所用仪器的所有指标进行检测和校正,必须经过相关计量单位的鉴定检验合格。
在设备连续使用3至6个月后,需要重新对所用设备和仪器进行检测和校正。
(3) 预埋螺旋。
预埋螺栓是变流站施工质量控制的重点和难点,预埋螺安装的精度和准确度将对后序主体钢构件的安装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进而影响整个工程的安全性和使用功能,因此应在施工过程中对预埋螺旋的精度进行控制。
具体的控制措施是:依据预埋螺栓安装特点,采用模具法进行预埋螺栓安装,模具上有预埋螺栓定位孔,由钢柱底板螺栓孔确定定位孔的位置,孔径和孔距偏差应该满足螺栓定位偏差设计和相关规范的要求。
另外,还要求基础预埋必须横向、
纵向轴线垂直贯通,周边轴线正交闭合。
4.2严把混凝土质量关
混凝土是换流站土建工程施工的主要材料,其质量的好坏对结构物的安全性、使用寿命以及造价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在换流站土建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必须重视混凝土的施工质量。
水灰比和水泥强度是影响混凝土抗压强度的两个主要因素,因此想要控制好混凝土的质量,就要做好对水泥强度和混凝土的水灰比这两个主要环节的控制。
应该由实验室通过严格的实验确定科学合理的混凝土配比,除满足耐久性、强度以及节约原材料的要求外,应该具有项目施工要求的和易性。
因此要实验室设计科学合理的配合比,必须首先提供符合要求的砂、石和水泥,同时对砂的细度、水泥的强度、以及水泥的含水率和含泥量等严格要求。
4.3严格控制钢筋焊接质量
在换流站土建工程项目的施工中,钢筋工程直接对整个土建工程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产生影响,因此一定要严把钢筋的焊接的质量关。
4.3.1控制好原材料
想施工好的钢筋工程,首先必须确保钢筋的质量,施焊所用的所有钢板和钢筋必须具备质量合格证明书;同时焊剂和焊条也必须具备产品合格证。
钢筋在进入施工现场前,必须首先具备材质单和试验报告,在进入现场时还要依照国标中的规定进行复检,复检合格通过后的钢筋才能予以使用。
现场的材料员应该严把材料关,在接收材料的时候应该先核对钢筋的型号和是否与材质单、实验报告相符,再由现场见证取样送检做复检。
使钢筋的质量得到确实的保证。
4.3.2控制好焊接质量
钢筋的质量确认合格通过后,通常在用于工程施工时还需要进行焊接,焊接后的钢筋在受力时,应力的集中会出现在接头部位,因此焊接的接头是决定焊接后的钢筋能否正常受力的关键部位。
要确保焊接的质量首先要由合格的焊工对钢筋进行焊接,所有进行焊接操作的施工人员必须经过考核并取得上岗证,在上岗前还需要进行试焊考核。
5.总结语
总而言之,影响换流站土建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的因素有很大,作为施工单位,必须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对施工质量进行控制,在制定工程质量控制策略时应从图纸、工艺以及人员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合理有效的质量管理措施,确保换流站土建工程的安全性和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先恕,建筑工程质量控制[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2]郑惠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验收[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