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ppt

合集下载

最新整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三三制”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施.ppt

最新整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三三制”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施.ppt

与学会做人 融通
融通
各行各业
领军人才 拓宽基础
与强化实践
通识教育
融通
与个性化培养
融通
四个融通
• 通识教育与个性 化培养融通
➢ 继承和发扬我国专业 教育的经验
➢ 高质量课程建设
➢ 新生研讨课与通识教 育课共建互补
➢ 完整的课程体系:通 识教育课、专业课、 跨学科课程、就业创 业类课程
“三三制”教改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
感 言
享乐主义等不良之风正在侵蚀着校园风气,在大学校园里
“潜心读书”和“宁静致远”已变得不那么容易。
思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识教育的核心要素:弘扬人文与科学精神,完善人的理 性、良知和美德,培养推理、辨析、质疑、反思等批判性 思维,最终促使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问题与思考
问题二:优质资源跟不上
根据本科生对通识课满意度调查显示,学生对授课 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投入最为关注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先生连续三年来 南大开设全校通识课“艺术与文化的多元阐释”
“三三制”教改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
全校首门通识教育MOOC“认识地球”上线
汇报提纲
“大文大理”模式:开启综合性大学通识教育之路 “三三制”教改: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 悦读经典计划+精品通识课:通识教育质量追求
大理科平台课程通识通修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学科群模块课程匡亚明学院大理科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大文大理模式开启综合性大学通识教育之路匡亚明学院大理科人才培养模式理科强化班化学与生物生生物物物物理理学科交叉物理与天文数学与信息生生物物化化学学生生命命科科学学化化学学天天文文学学数数学学物物理理学学计计算算机机科科学学大文大理模式开启综合性大学通识教育之路大类招生学科群打基础一级学科分流大文大理模式开启综合性大学通识教育之路science29316152001讨论本科生教育的专刊中评述中国的精英教育文章

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论坛”上的报告

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论坛”上的报告

《 中国第 十一个 五 年规 划— — 中期 进 展评 估 》 报 告 , 报 告关 于 高等 教 育质 量 的结 论 是 : 该 中国 许 多 高校 旨在提 高高 等教 育质 量 、 加强 管理 的计划 和措 施 正 在实 施 , 是 , 有相 关 指标 的数 据 来 但 没
监 测实施 过 程 , 没有 关 于质 量 改进计 划 的数 据 也
第 1卷 第 1 7 期
21 0 0年 1 月
J u n l f a g o gBay n Un v ri o r a o Gu n d n i u i e st y
广 东 白 云 学 院 学 报
V 11 N . 0. 7 o1
Jn 2 1 a . 00
关于人才培 养模 式 的若干思考
育资源配置而形成的教育过程 , 它体现着办学者
的价值 判 断 和 自我选 择 , 是人 才 成 长 和 培养 的 它
广
4 如何评 价 报
第1卷 7
就 是 学 校类 型趋 同 、 才 培 养 方案 趋 同 、 学 计 人 教 划趋 同 、 业趋 同 、 程趋 同 、 材趋 同。 专 课 教
— —
在 “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 才培 养模 式改革与创新论坛 ” 的报告 上
邬 大 光
( 门大 学副 校长 、 授 , 士 生导 师 ) 厦 教 博
中图分 类 号 : 6 0 文 献标 识 码 : 文章 编号 : 0 10 12 1 )1 0 0 — 4 G 4 A 粤 — 1 1(0 00 — 0 5 0
3我 国高校 的人 才培 养质 量是 高 还是 低 ? .
4 大学生 的专业 与毕业 后 所从事 的 职业之 问 . 的相 关性 如何 ?

中高职衔接“3+3”人才培养的若干难点思考——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

中高职衔接“3+3”人才培养的若干难点思考——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

长 期 以来 .由于 中高 职教 育都是 独立 发展 。 很 大 程度 上制 约 了职 业教育 的发展 教育部 副部长 鲁
昕在 谈 到如 何 构建 现 代职 业 教 育体 系 的 问题 时 曾
明确指 出 : 建 设现 代职 业教 育体 系 的根 源在 于 回答
三个方 面 的问题 : 一是 为 国家产 业升级 提供 人才 支 撑 .二 是 为教 育 实现 科 学发 展 建立 一 个 合 理 的结 构. 三 是为解 决 高考 的“ 独木 桥 ” 问题搭 建 技能 型人
题, 如今 , 历时近 3 0年 , 中职教 育 和 高 职教 育 统筹
发 展 、协 调 发展 的现代 职 业 教育 格 局 正在 逐 步 形 成 中职教 育和 高职教 育融会 贯通 已经成 为整个 职 业 教育发 展 的主 流趋势 。事 实证 明 . 中职教 育和 高 职 教育 “ 纵 向衔接 、 横 向沟通 ” 是 职业教 育发 展 的 内 在 要求 . 两者 的有 效衔 接是 职业 教育生 存 和实现 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基金 项 目】 :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 “ 十二五” 规划课题《 交通运输类 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理论 与实践研究》 ( 类别与编号 : 职
教 重点 ; 编号 4 6 ) 、 南 京 交 院 科 研项 目“ 江苏 大 交 通 管 理体 制 下 的 物 流 管理 专 业 结 构研 究 ” ( 项 目编 号 J R 1 0 o 7 ) 研 究 成果 。
才 的立 交桥 实现 中职教 育和高 职教 育有效 衔接对 于构建 现代 职业教 育体系具 有重 要的 意义 中职 教育与高职教育 二者是 同源教育 .人才培 养 目标都是 职业性和技能 型 .两 者的衔接 具有充 分 的理论依 据。 当前 中职与高职教育规模 大体相 当 , 办 学体系逐 步健全 .为二者 的有效 衔接奠定 了现实基 础 首先 . 中高职贯通有 利于教育 资源共 享 , 中高 职

新时代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

新时代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

新时代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目录一、内容综述 (2)二、新时代背景下的石油工程行业发展趋势 (2)三、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课程设置与行业需求脱节 (5)2.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6)3. 跨学科交叉融合不足 (7)4. 教育模式单一,缺乏创新 (8)四、新时代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策略 (9)1. 明确培养目标,对接行业需求 (10)2. 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 (11)3. 加强跨学科交叉融合,拓宽知识视野 (12)4. 创新教育模式,提升创新能力 (14)五、新时代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路径 (15)1. 教学改革与创新 (16)a. 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17)b. 引入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18)c. 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19)2. 师资队伍建设 (21)a.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22)b. 建立健全教师激励机制,吸引优秀人才投身石油工程教育..233. 实习实训与就业对接 (24)a. 完善实习实训体系,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25)b.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26)六、结论 (27)七、展望 (28)一、内容综述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新能源技术逐渐崛起,传统石油工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在这一大背景下,石油工程专业作为石油行业的重要支撑,其人才培养模式也亟待进行创新与改革。

在具体实践中,各高校纷纷探索与实践,形成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培养模式。

有的高校注重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通过与石油企业的紧密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与就业渠道;有的高校则强调国际化教育,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与跨文化交流能力。

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新时代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仍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

如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依然存在,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探讨。

“校中厂”人才培养模式长效机制思考

“校中厂”人才培养模式长效机制思考
推动教育与产业融合:通过“校中 厂”模式,学校能够更好地了解行 业和企业的需求,调整和优化专业 设置和课程内容,推动教育与产业 的深度融合。
“校中厂”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与问题
• 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校中厂”模式能够为学生提供创新 创业的实践平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培养更多 的创新创业人才。
案例二:某制造企业的“校中厂”实践
01
背景介绍
某制造企业与当地一所职业学校合作,共同创办“校中厂”,主要生产
制造企业的主打产品。
02
合作内容
企业提供原材料和设备,学校提供场地和人力资源。学生在校期间可以
进入“校中厂”实习,了解企业生产流程和管理模式。
03
总结评价
通过“校中厂”实践,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实际操作技能,提高职业素
04
“校中厂”人才培养模式的长效保障
政策支持保障
政策文件支持
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明确“校中 厂”人才培养模式的地位和作用,为 学校和企业提供指导和支持。
资金投入
政府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用于“校 中厂”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和实践, 确保其稳定发展。
组织制度保障
要点一
组织架构
建立由学校、企业、行业等多方参与的组织架构,明确各 方的职责和权利,为“校中厂”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稳定的 组织保障。
质量监控保障
监控机制
建立完善的质量监控机制,对“校中厂”人才培养模式 的教学过程、实践环节等进行全面、系统的监控,确保 教学质量。
评价反馈
定期对“校中厂”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评价,收集学生、 企业、行业等各方面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和优化人才 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05
“校中厂”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案例

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

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

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一、概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持续升级,我国对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

在这一背景下,职业本科教育应运而生,成为连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的重要桥梁。

职业本科教育旨在培养既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当前职业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仍面临诸多挑战。

如何构建科学、有效的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摆在教育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本文将从职业本科教育的特点出发,分析当前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并探索构建符合时代需求的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

通过对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师资建设等方面的深入思考,以期为我国职业本科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1. 职业本科教育的定义与特点职业本科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相较于传统本科教育,职业本科教育更加注重职业导向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其定义可以理解为,在普通本科教育的基础上,强化职业教育特色,注重与行业企业的结合,培养既具备理论知识又具备实践操作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职业本科教育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课程设置更加实用和灵活,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紧密结合产业发展趋势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加多样,注重实践性和创新性,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职业本科教育强调产学研合作,与企业和行业保持密切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职业发展资源职业本科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如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创新思维等,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环境。

职业本科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模式,具有鲜明的职业导向和实践特色。

它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加强产学研合作等方式,为培养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职业本科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对人才培养的思考

对人才培养的思考

对人才培养的思考人才培养一直是国家、企事业单位以及各级教育部门关注的重点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变化,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方法也需要随之进行调整和改变。

在人才培养的思考中,我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探讨。

首先,人才培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传统的教育中,注重的主要是学生的学科知识,以应试为导向。

然而,在当今社会,纯粹的学科知识已经不足以满足人才的需求。

因此,在人才培养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综合能力、合作精神以及实践能力。

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才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成为有竞争力的人才。

其次,要注重个性化的培养方式。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自己的兴趣、特长和潜能。

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个性化的培养方式。

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培养自己的特长,并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中有所建树。

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还可以让每个人都能够发挥自己的独特价值。

第三,要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

在过去的教育中,学生主要接受的是理论性的知识,很少有机会进行实践和实践。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实践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在人才培养中,应该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

这样,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够进行实践操作,从而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实践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第四,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仅仅有着一般的素质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在人才培养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使他们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而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学生的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交际能力等。

只有具备了这些核心竞争力,学生才能够成为有竞争力的人才,并在人才市场中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

最后,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

在一个人才充沛的社会,人们往往更加注重个人的利益和发展。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也需要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人才。

KAQ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方面思考

KAQ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方面思考

KAQ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方面思考1 KAQ模式的内涵与构成要素KAQ模式是一种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素质(Quality)并重、并进的教育模式。

它是在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

即学校通过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取、积累、整合知识,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智力潜能、创新能力,再通过知识和能力的升华,内化为自身素质,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2 高职院校物流专业KAQ人才模式基本框架的确立目前,国内外现有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多是“能力本位”、“能力中心”模式。

这些培养模式诸多问题,比如过分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技能训练,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专业设置过细过窄,毕业生缺乏适应性;过分注重狭隘的功利主义教育,忽视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等弊端。

因此,为了培养适应21世纪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职人才,应构建一个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即KAQ模式。

借鉴KAQ模式,笔者构建的高职院校物流专业KAO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的最上端是职业岗位(群)需要,由此决定专业培养目标,由目标决定知识、能力和素质。

知识又分解为工具性知识、专业性知识和相关性知识;能力分解为核心能力、关键能力和外围能力;基本素质分解为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创新素质、人文素质和身心素质。

由知识、能力、素质引导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学计划包括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3 高职院校物流专业KAQ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措施3.1 确定KAQ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是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岗位为导向,以培养技术应用型和管理操作型的人才为目标,那么高职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以社会对物流人才的寻求为出发点。

目前,从高职物流专业人才的职业层次来看,现代物流业需要“宽口径、厚基础、综合性、应用性”的复合型人才。

转型期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

转型期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
越鲜 明 、 出 、 整 , 脑 接 受 、 存 的 效 果 越 好 。所 突 完 大 储
才培养模 式应 遵循学 生发 展本位 、教学 环节 本位 、社会需 求本 位的价 值取 向 ,确 立合理 的大 学人才 培养 模式 改革 思 路 , 设计 出合 理 的 、可行 性 的培 养体 制与制 度 。 -
[ 键词 ] 养模式 ;价值 取 向 ; 革方 略 ; 关 培 改 制度 设计
[ 中图分 类号] G 2 40
[ 献标识 码]A 文
[ 文章编 号]17-772 1)202—5 6201(000~06 0
近 年来 ,我 国高 等教 育 在 学科 规 范 化 、人 才 培养
需要 出发 ,以培养 学 生为 最高 目标 ,实 现学 生、学
者 、学 校 的 和谐 发 展 。大 学 作 为 学 者 的 学 术 共 同 体 ,
发 展 的基 石 ,是社 会评 价 大 学 优 劣 的 基 点 ,是 学 校 人
有计划地进行 。 一
其 四, 保证课 堂信 息量 。课 堂信息量是学 生有效 学习的基础 , 教育质量 的保证 。依据 信息论与 心理学 理论 . 信息在发送 、 接收 、 储存 、 移的过程 中, 迁 其状 态
数量 、硬件建设 、对外开放 、满足社会公众教育需求 等方 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在促进我 国经济社会发展 和
是求高深学术之圣殿 ,育有大学 问人 之处所 。《 大学 》
文化建设方面扮演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但在高质
量人才培养方面 ,却存在诸 多问题 ,其发展不尽如人 意。为此 ,近年来社会 各界 围绕 现有人 才培养模 式、 知识生产体制和专业制度展 开深度 反思 ,呼吁打破阻 碍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畸形的专业体制 ,建立更加 开放和多元 的知识生产和人 才培养模式 ,以培养更多 的具有创新意识 的高层次人才 。

教育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课件(PPT 58页)

教育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课件(PPT 58页)
将过去学过的概念和技能加以汇集整理并服务于新目标, 项目教学法的“脚手架”,在教学情景中增加师徒训练;
不要把某种教学法当作灵丹妙药,有些知识的学习十分严 格,需要死记硬背,需要演算;而有些项目容易浑水摸鱼, 也有些科目只能进行肤浅或表面化的探讨。
四、学情分析中的智能因素
童话教学: “小猫种鱼” “农民 种庄稼”
三、多元智能——从心理学到教育学的实践
1、学习方式因人而异
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 人们的智能类型也不相同; 考虑这些差别,而不是忽略或否认这些差别,教 育才会产生效率。
从事教育的人是否认真对待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并根据这些差异编制课程,选择教学方法和评价 教学效果?
语文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视觉:“彩云”“江水”“轻舟”“两岸”“万重山”
实现理解的多元切入点: 叙述切入点(narrational entry point) 逻辑切入点(logical entry point) 量化切入点(quantitative entry point) 基本原理或存在切入点(foundational or existential entry point) 美学途径切入(aesthetic approach) 经验途径切入(experiential approach) 协作途径切入(collaborative approach)
创新型国家——创新人才培养
要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观念、
多样化人才观念、系统培养观念、终身学 习观念,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 畅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要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 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注重学思 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创新教育教 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教 学,激发学生好奇心,发挥学生主动精神, 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改变单纯灌输 式的教育方法。要把中小学生从繁重的课 业负担下解放出来,使广大青少年在发掘 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

关于人才培养的思考

关于人才培养的思考

关于人才培养的思考
1.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人才培养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和素质,而不仅仅关
注专业技能的培养。

学生应该具备创新思维、沟通能力、团队合作
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和教育机构应该提
供多元化的教育环境和课程设置,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强化实践与实际应用
培养人才不仅仅是传授理论知识,更需要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学生应该有机会参与实践活动,如实、实训和社会实践项目。

这样
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3. 鼓励创新和自主研究
培养人才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研究能力。

学生应该
被鼓励提出新的观点和主动地探索知识。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育
机构应该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创新竞赛,并开展相关培训和指导。

4. 加强与行业的合作
教育机构和企业应该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培养适应市场
需求的人才。

教育机构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训基地和产学研项目,提供更贴近实际的培养环境。

同时,企业也可以提供实践机会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需求和就业前景。

总之,人才培养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通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加强实践与实际应用、鼓励创新和自主
学习以及加强与行业的合作,我们可以培养出更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于建立双轨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

关于建立双轨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

关于建立双轨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双轨制的职业教育理念源于德国,该理念将企业与学校交互变换作为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与训练职业技能的场所,力求构建不同于传统的以学校为主体的职业教育的新型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和过硬职业技能的研究性实用人才培养制度。

初等教育专业注重培养掌握中小学学科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初步教学研究能力和应用能力的中小学教师。

本专业学生除了系统地进行理论学习外,还要重视实践性的锻炼和训练,以适应岗位的要求。

本文将以初等教育(普师方向)和初等教育(英语教学)为例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初等教育专业人才岗位标准与问题现状近些年来,在大规模的招生和就业一片繁荣景象的背后,思考初等教育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却还存在着不够完善或者相对滞后的诸多方面。

目前初等教育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包括:国有公立小学(包括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私立教育培训机构。

毕业生应具备:(一)基础知识和基本素质一方面,基础知识是指所担任教学任务的相关学科知识。

另一方面,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的基本素质是指职业道德和素养。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约翰.L.霍兰德提出的著名的“人工互择理论”列出的六大类职业中,教育事业属于与人打交道的职业类型――“社会型职业”。

这个职业类型要求其从业人员具备“合作、友好、慷慨、乐于助人、有责任感、举止得体”等特质或者素养。

(二)教学知识和技能小学语文教师要具备驾驭不同教学内容的能力。

包括拼音、识字写字、听说、阅读、作文和第二课堂等的教学基本功。

小学英语教学侧重于听说训练,而语音是听说的基础。

此外,还要求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具备教学常规管理能力,如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的能力。

(三)教师自身发展意识和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建立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更新理念的意识,以便更好地实施和组织教学。

提升自身发展能力包括培养学生具备公民意识、树立社会责任感和教育回馈社会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崇高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等。

对构建中职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对构建中职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对构建中职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1. 引言1.1 中职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中职学生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希望和中坚力量。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构建中职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中职学生是我国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来源。

他们在中职教育阶段就接受专业技能培训,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技术水平。

通过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培养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技术人才,为我国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坚实支撑。

中职学生在创新创业领域具有较大的潜力。

他们年轻、富有激情和活力,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和挑战,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

通过正确引导和培养,他们可以成为创新创业领域的佼佼者,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构建中职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有利于中职学生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也有利于我国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的升级。

中职学生是我国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培养模式必须得到重视和深入研究。

【内容结束】2. 正文2.1 现有中职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现有中职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传统的中职学生培养模式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导致了学生在实际创新创业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技能和经验。

现有的培养模式缺乏与行业实际需求的对接,学生毕业后往往无法在市场上立足。

中职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相关教师和资源的支持,导致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现有中职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也存在教学内容单一、缺乏更新和创新的问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针对性的实践项目,缺乏与企业合作的机会,无法真正掌握实战技能。

而且,考核评价方式单一,侧重传统的笔试和书面报告,无法全面评价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潜力。

现有中职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进行深入思考和改进。

通过对现有问题的认识和反思,可以为构建更加有效的中职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奠定基础。

对人才培养的深度思考

对人才培养的深度思考

对人才培养的深度思考
人才培养一直是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议题。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如何培养出富有创造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成为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就人才培养的深度思考展开讨论。

首先,人才培养应当注重整体素质的培养。

传统的教育体系往往过分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优秀的人才应当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优秀的学习能力、创新思维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只有通过全面的教育培养,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

其次,人才培养应当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最好方式,也是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

学校应当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

再次,人才培养应当注重个性特长的培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学校应当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兴趣来进行个性化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只有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才能培养出真正有个性的人才。

总之,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只有加强对人才培养的深度思考,不断改革教育体制,注重整体素质、实践能力和个性特长的培养,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具有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希望各界能够共同关注人才培养问题,为社会发展贡献更多优秀人才。

人才培养方案ppt-PowerPoint简PPT共35页

人才培养方案ppt-PowerPoint简PPT共35页

职业关键能力:又称方法能力 、社会能力
学习能力: 提取信息的能力;学习中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归纳总
结的能力;触类旁通的能力;运用各种媒体进行学习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掌握新技术、新设备、新系统的能力等。
工作能力: 按工作任务要求,运用所学知识提出工作方案、完成工作
任务的能力;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组织开展工作的能力;协 调能力;对工作过程和产品质量的自我控制和管理以及工作评 价的能力;安全意识;社会责任感等;
识”
“如何工作”
以(工程) 学科结构为基础 以典型工作任务结构为基础
每个老师对自己的“学科”负 一个教师团队共同对某一部分

的学习内容负责
其特点是在学科体系中学习, 其特点是在贴近工作实践的学
与工作缺乏直接联系
习情境中学习,与工作有直接
联系
按照课时节次进行,学习进程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学习
由教师安排
[2006]16号文件主要解决了高职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问题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教高【2006】16号文件提出:
“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 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 点”,“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 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 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 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引导建立企业接收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 践,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 单位“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 会需求紧密结合,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 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 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 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再思考

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再思考

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再思考1. 引言1.1 背景介绍传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注重理论知识灌输,忽略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感到力不从心。

现代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的探索成为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各界逐渐形成了一些新的教育模式,并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对传统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现代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的探索、案例分析、关键因素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希望能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的改进和完善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路。

1.2 问题提出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在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的情况下,亟需思考和改进。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传统的教育模式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应用型人才在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培养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传统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往往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学生在校期间大多数时间被用来学习理论知识,缺乏实际操作和项目实践的机会,导致他们在毕业后面临实际工作时无法胜任。

现代社会对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他们具备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然而传统教育模式往往只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缺少对综合能力和团队合作的培养,导致学生在面对复杂的实际工作场景时难以胜任。

如何改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使之更加贴合现代社会的需求,成为当前教育领域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通过对传统和现代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的探索以及相关案例分析,深入剖析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发展的建议和展望。

2. 正文2.1 传统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1. 教学内容滞后:传统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中的教学内容往往滞后于实际产业需求。

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进入社会工作时已经过时,导致他们无法适应实际工作中的需求。

关于建立双轨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

关于建立双轨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

关于建立双轨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双轨制的职业教育理念源于德国,该理念将企业与学校交互变换作为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与训练职业技能的场所,力求构建不同于传统的以学校为主体的职业教育的新型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和过硬职业技能的研究性实用人才培养制度。

初等教育专业注重培养掌握中小学学科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初步教学研究能力和应用能力的中小学教师。

本专业学生除了系统地进行理论学习外,还要重视实践性的锻炼和训练,以适应岗位的要求。

本文将以初等教育(普师方向)和初等教育(英语教学)为例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初等教育专业人才岗位标准与问题现状近些年来,在大规模的招生和就业一片繁荣景象的背后,思考初等教育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却还存在着不够完善或者相对滞后的诸多方面。

目前初等教育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包括:国有公立小学(包括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私立教育培训机构。

毕业生应具备:(一)基础知识和基本素质一方面,基础知识是指所担任教学任务的相关学科知识。

另一方面,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的基本素质是指职业道德和素养。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约翰.L.霍兰德提出的著名的“人工互择理论”列出的六大类职业中,教育事业属于与人打交道的职业类型――“社会型职业”。

这个职业类型要求其从业人员具备“合作、友好、慷慨、乐于助人、有责任感、举止得体”等特质或者素养。

(二)教学知识和技能小学语文教师要具备驾驭不同教学内容的能力。

包括拼音、识字写字、听说、阅读、作文和第二课堂等的教学基本功。

小学英语教学侧重于听说训练,而语音是听说的基础。

此外,还要求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具备教学常规管理能力,如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的能力。

(三)教师自身发展意识和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建立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更新理念的意识,以便更好地实施和组织教学。

提升自身发展能力包括培养学生具备公民意识、树立社会责任感和教育回馈社会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崇高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
厦门大学 邬大光
面临的几个新问题
大学生所学专业与职业之间的相关性如何? 传播知识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知识的方式是否 在发生变化? 学生的专业需求与大学专业的矛盾如何? 高等教育机构的分化与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有矛盾。
面临的几个新问题
大学本科该设哪些专业? 专业与课程的相关性? 学时与学分的关系? 担心人才培养模式走进新的误区。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提高质量的核心
大学质量问题的误诊,人才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质量 等同于教学工作质量。
大学质量只是大学病灶的表面现象, 质量是结果。
人才培养质量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包 括培养目标设计质量、教学模式设计质量、 教学过程工作质量、人才培养结果质量
四、人才培养模式比较
四、人才培养模式比较
我国高校在校生数世界第一 校均规模世界第一 生师比世界第一 班级规模世界第一 教学周数世界第一 教学时数世界第一 课程时数世界第一 必修课比例世界第一 学分数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大学生毕业率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就业不容乐观
在中国研究型大学,尽管规定学生可以提前 毕业,但由于毕业分配制度等原因,几乎没 有一所学校建立学生提前毕业的操作办法。 相反,各高校的弹性学制更多地针对学习上 有困难的学生。
36
四、中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比较
中国大学:专业定向教育,专业具有管理 的功能。总学分和总学时较大,而学生的 选择性学习的自由度较小,课堂学习量较 大,而课后自主学习量较小。 美国大学:专业倾向教育,专业具有统计 意义的功能。总学分较少和总学时较少, 而学生选择性学习的自由度较大、教师课 堂讲授少,而学生为课堂准备的课前预习 或课后学习量较大。
学校类型趋同,人才培养方案趋同,专 业趋同,课程趋同,教材趋同。 典型案例:管理类专业的发展
一、大学的“变”与“不变”
我国高校目前几乎都是多科性和综合性 大学,问题的关键是,学校变综合了, 人才培养模式变了吗?学生知识结构变 综合了吗?专业变综合了吗?课程变综 合了吗?
一、大学的“变”与“不变”
从主修与辅修的关系而言,国内大学把辅修 学习看作是一种的额外学习,没有辅修专业 并不影响主修专业的毕业。但在美国的高校, 辅修学习被认为是拓展学生知识面,构建完 善知识结构的一个重要方式。
34
四、 中美大学重修制比较
在美国大学,几乎所有的课程都实行重修制, 学生重修的次数不限。在美国由于施行全面 选课和缴费注册,学生重修课程是与缴费挂 钩,学生是否需要重修,完全由学生自主确 定。
——德里克·博克(前哈佛大学校长) Our Underachieving Colleges: A Candid Look at How Much Student Learn and Why They Should Be Learning More 《回归大学之道》 《大学教了没》
三、几个基本质量命题的解读
一、大学的“变”与“不变”
一、大学的“变”与“不变”
大学的办学规模在变 大学的专业规模在变 大学的办学体制在变 大学的招生体制在变 大学的就业体制在变 大学的管理体制在变 大学的办学层次与类型在分化
一、大学的“变”与“不变”
大学的班级规模在变 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变 社会对学生的需求在变 家长的期望在变 专业和学科发展需求在变 教师的需求也在变 大学的功能与职能都在变
从转专业的时间看,美国大学一般在三年 级前确定专业,且确定专业后还可以重新 选择。但是,中国大学学生转专业一般都 要上满一学期或上满一年才能转专业,且 三年级以上者一般都不能转专业。
33
四、 中美大学辅修制比较
从开设的专业看,国内大学辅修专业一般集 中于热门专业,主要是为了解决学生专业的 冷热矛盾。而美国的主辅修制既有热门专业 也有冷门专业,辅修专业主要是解决学生的 学习兴趣与爱好。
三、几个基本质量命题的解读
为什么会出现对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有不 同的理解?
——高等教育功能的扩大 ——利益相关者的增加 ——市场因素的影响
三、几个基本质量命题的解读
如何评价我国高等教育质量: 西方的评价:经济合作发展组织专家组2007
年10月发布《中国第三级教育考察报告》:目前 毕业生就业和失业困难表明第三级教育自身的不 足。有迹象表明,中国的第三级教育从精英教育 向大众模式转变,其规模已经接近极限。在传统 教育模式下单靠增加人力资本投入来获得产出, 这样的想法并不合理和现实。传统教育模式更适 合知识的获得,而不是高度竞争下的全球经济所 要求的能力培养,同样地,它也不能很好地适应 多样化学生群体的需求。
三、几个基本质量命题的解读
如何评价我国高等教育质量: 世界银行2009年2月12日在北京发布了《中
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期进展评估》报告, 关于高等教育质量的结论是:
许多旨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强管理的 计划和措施正在实施,但是,没有相关指标的 数据来监测实施过程,也没有关于质量改进计 划的数据或信息。
一、大学的“变”与“不变”
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没有变 大学的人才培养规格没有变 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变 大学教师的教学模式没有变 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没有变 大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没有变
一、大学的“变”与“不变”
有关人才培养的几个基本数据 部分高校的专业发展状况 2008年单科院校学科综合发展状况表
二、“变”与“不变”中的质量 命题
二、“变”与“不变”中的质量 命题
大学有没有质量标准?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是高, 还是低?是上升还是下降?
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是适应、还是不能适应社会 发展和个体发展的需要?
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矛盾是什么?解决本 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最核心问题是什么?
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与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性如 何?人才培养模式是影响质量因素,还是本身 就是质量的核心?
三、几个基本质量命题的解读
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指向(内涵)究竟 是什么?
——应该从大学使命的角度来理解和把 握高等教育质量标准。
——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内涵主要是指 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几个基本质量命题的解读
温家宝总理讲话:关于高等教育问题。从长远看, 我们不仅要不断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满足群众 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要提高高等教育 质量,把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 置。高等学校改革和发展归根到底是多出拔尖人 才、一流人才、创新人才。高校办得好坏,不在 规模大小,关键是要办出特色,形成自己的办学 理念和风格。要对学科布局、专业设置、教学方 法进行改革,引导高等学校适应就业市场和经济 社会发展需求,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建立和完 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推动高校科技创新、 学术发展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
26
四、中美高校学期(教学周 数)比较
国别
学期
高校
一年 学期数
每学期(季) 每学年
教学周数
教学周 数
美国高 学期制 2/3高校 一年2学期 校
15-16周
30周左 右
学季制 1/3高校 一年3学季 10-11周
30周左 右
中国高 学期制 大部分 一年二学


18-20周
40-42周
说明:美国高校还有夏季学期(季),为期6、8周或10周。
29
四、美国大学学季制与学期制学分要求
项目 总学分要求 每学年学分要求 每学季(学期)学
分 每门课程学分 每学季(期)课程
学季制 180个学分 45个学分
15个学分
4个学分 4门课程
学期制 120个学分 30个学分 15个学分
3个学分 5门课程
30
四、中国大学与美国大学学生学习量比较
项目
中国(学期制) 美国(学期制)
四、中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比较
中美大学学期(教学周数)比较 中美大学学分定义比较 中美大学学生学习量比较 中美大学选修课比例的比较 中美大学转专业比较 中美大学辅修制比较 中美大学重修制比较 中美大学弹性学制比较 中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特点比较
25
四、中美大学学期(教学周数)
人才培养是在一定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制 度状态下进行的教育活动,教学状态是 通过一所大学教育教学资源的配置方式 体现的,资源配置方式可以反映人才培 养质量。
厦门大学2006级和2007级新生录 取第一志愿满足情况统计
一、大学的“变”与“不变”
基本估计 ——我们现在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是在沿袭历 史的一种惯性,在这种沿袭中,我们还可能丢掉 了某些传统。例如,在部门办学的时代,我们的 许多高校已形成了运转良好的产学研机制,但现 在基本没了。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意识还比较缺乏,人才 培养模式还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扩大,人才培 养模式基本上处于应付状态。
在中国大学,除个别学校限制重修次数之外, 大部分对于学生重修次数不限。不同的是, 重修是不与缴费挂钩,这一方面导致学生在 一定程度上不重视重修机会,另一方面在相 当程度上浪费教学资源。
35
四、 弹性学制比较
在美国一般大学,弹性学制为学生提前毕业 或推迟毕业建立一个灵活的机制,但对美国 研究型大学,一般的学校都极力鼓励学生提 前加速学业,并且为学生加速学业进程提供 了阶梯式的课程学习计划。
比较
美国大多数大学采用学期制(一年两学期,每 学期15-16周)或学季制(一年三学季,每学季 10-11周),目前大约2/3的美国大学采用学期 制。与美国学期制度相比,我国传统的学期制 采用两学期制,即一个学年分春秋两个学期, 中间由暑假和寒假隔开。
中国大学的一年教学周数一般安排在40周左右。 这种教学周数安排远远高于美国大学的教学周 数安排(美国一年约30教学周左右)。换言之, 中国大学的学生在校学习时间长于美国大学的 学生。
27
四、 中美大学学分定义比较
美国大学:每周1小时的课程讨论加上学生为 课程讨论会做的2小时准备,等于1个课程/讨 论会学分,大部分课程讨论会为3学分。每周 在实验室工作2小时,等于1个实验室学分,带 有实验的课程一般为4学分。所以,在美国大 学,一般以3学分或4学分课程居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