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合集下载

本科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本科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本科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一、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基本思路1.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明确课程建设与改革目标我校课程建设与改革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

先后邀请了许多位著名专家学者举行系列专题讲座、报告会,组织教育思想观念的大学习、大讨论。

在此基础上,我校在1999年对本科课程建设与改革进行了总体规划,确立了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总目标:以培养“基础扎实、口径较宽、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富有开拓精神的创新型复合人才”为立足点,以全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宗旨,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为核心,以本科主干基础课建设为重点,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建设,建立课程资源合理配制和开发利用、课程建设水平持续提高的有效机制,建成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优秀课程,并使其中的一部分成为省部级以上的优秀(示范)课程,推动我校课程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

2.明确四个层面的课程建设要求根据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我校确定了一般课程、主干基础课、重点课程与精品课程四个不同层面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

(1)一般课程建设:进一步修订本科课程教学大纲,制定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编制课程目录和课程简介等教学基本文件;吸收有关的新的研究成果;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选用适当的教材;有完整的教案;改革课程考试和评估制度。

(2)主干基础课建设:①一个目标明确、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措施得力、各具特色的课程改革和建设方案。

②一套与本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相适应、体现改革精神、严格规范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

③一套适合教学大纲要求的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

④一套先进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⑤一支学术和教学水平高、结构优化、师德高尚、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

⑥一套严格科学的课程考核办法。

⑦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实施计划和完备的教学档案。

⑨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检查和质量评估体系。

(3)重点课程建设:在主干基础课建设的基础上,选择一批教学条件较好、教学质量较高、对人才培养起至关重要作用,学生受益面大的课程进行重点建设,重点课程要以校级优秀课程为目标,显著提高教学质量。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离散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离散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信息与计 算科 学专业《 离散数 学》 课 程 教 学 改革 的探 索 与 实践
邓 秀勤 ,刘 海林
( 广东3 - 业 大学 应 用 数 学 学 院 ,广 东 广 州 5 1 0 0 0 6 )

要: “ 离散数学 ” 是 信 息 与计 算 科 学 专 业 必 修 的 专 业 基 础 课 程 , 本 文 根 据 信 息 与 计 算 科 学 专 业 的 学科 特


为 了适应 新世 纪 以信 息技 术为核 心 的全球经 济发展 格局 下 的数学人 才培 养与专 业发 展 ,1 9 9 8年 教 育部 进行 专业 改革 与调 整时在 数学学 科 门类下新 增设 了信 息与计 算科学 专业 , 它是 由计算 科学 、 计算 机 科学 、 信 息科 学 以及 控制 科学等 多学 科交叉 渗透 而 诞 生 的一 门新 的专业 … .信 息 与计 算科 学 专业 是 以 信 息技术 和计 算技术 的数 学基 础为研 究对 象 的理 科类专 业 , 其 人才 培养 目标是 : 培养 具有 良好 的数学 基
础、 逻辑 思维 能力 和抽象 思维 能力 , 掌握 信息与计 算科 学 的基 本理 论 、 基 本方 法和基 本技 能 , 并 能够利 用
所学 的知识解 决信 息科 学与工 程技术 实 际问题 的应用 型专 门人才 .离 散数 学是 信息与 计算 科 学专 业 的一 门必修 的专业 基础课 程 , 其 内容 充分体 现 了计算 机科 学 离散 性 的特 点 , 它 的概 念 、 理论 和 方法 在 后 续专 业课 程如 数据 结构 、 数据库 原理 及应 用 、 操作 系统 、 程序 设计 、 软件 工程 、 计 算机 网络 、 信号 与 图像 处 理、 模式 识别 、 算法设 计 与分析 、 密码 学 、 网络与信 息安 全等方 面都 有着广 泛深入 的应 用 .学好 离散 数 学课 程 , 不但 可 以使 学 生掌握处 理离 散结 构 的描 述工 具和方 法 , 为后续 专业课 程 的学 习打下扎 实 的数学 理论 基础 , 而 且对培 养学 生抽象 思维 能力 和严密 逻辑 推理 能力有着 重要 的作 用 , 为学 生将 来参 与创新 性 的研 究 和开发 工作 打下 坚实 的基础 .近十多年 来 , 国 内专家 学者 围绕 “ 信 息 与计 算 科学 专 业 ” 的专业 定

教育技术学本科实践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教育技术学本科实践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验 和 小 组 实 验 相 结 合 、 实 验 考 试 和 答 辩 考 试 相 结 合 的
教 学 模 式 ,使 原 来 注 重 理 论 教 学 转 向 注 重 实 践 教 学 的 目
标 上来 , 现对 应用 型人 才的培 养。 实
1教 学 方 法 — — 实 例 精 讲 与 现 场 演 示 相 结 合 .
深 化 教 学 改 革 、 高 高 等 教 育 质 量 , 是 高 等 教 育 改 提 既
革 的 核 心 , 是 高 等 教 育 改 革 的 出 发 点 和 落 脚 点 。 H 统 也 I 传
的 以 教 师 为 中 心 、 课 堂 灌 输 为 中 心 、 书 本 为 中 心 的 教 以 以
学 模 式 , 课 程 目标 、 学 内 容 与 到 教 育 评 价 和 管 理 等 都 从 教 比 较 陈 旧 。 学 改 革 势 在 必 行 , 实 践 类 课 程 教 学 改 革 成 教 而
教 育 技 术 专 业 的 教 育 教 学 改 革 不 断 进 行 探 讨 ,而 实 践 类
课 程教 学改革应 首 当其冲 。 综 合 已经发 表 的教育 技术 学实 验教 学研 究 的相 关文 献 , 经过调 查分 析 , 前 教育 技术 学实践 类课 程教 学依 并 目
并未 起 到锻 炼学 生动 手能 力 、培养其 创新 能 力的 真正作
力 较 差 , 能 胜 任 相 关 工 作 。 在 强 调 厚 基 础 , 口 径 ”、 不 宽 多 种 规 格 人 才 类 型 并 存 的 现 实 状 况 下 , 育 技 术 学 专 教 业 本 科 生 在 注 重 理 论 知 识 的 学 习 之 外 ,更 需 要 提 高 其 处
( ) 育 技 术 实 践 类 课 程 教 学模 式 构 建 二 教

《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号与系统作为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对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要求日益提高。

对《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索显得尤为迫切。

本文将对《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进行讨论,旨在探索一种更适合当下教育发展需求的教学模式。

一、以实践为主导,强化实验教学传统的《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模式往往以理论为主,实验教学内容相对较少。

但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最好途径,也是学生提高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我们需要将实践教学置于更为重要的位置。

要优化实验设备和实验环境,保证学生进行实验时能够接触到最新的设备和技术,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要改革实验内容,通过案例分析和工程实践,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理论知识,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强化跨学科融合,提高课程实用性《信号与系统》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而传统的教学模式较少涉及跨学科融合,使得学生对于课程的实用性认识不足。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加注重跨学科的融合。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可以将《信号与系统》与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等课程进行联系,强化课程之间的衔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各门课程的实际应用,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拓展教学内容,提高课程综合性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变革,信号与系统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拓展。

我们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保证课程的前沿性和实用性。

在《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中,可以引入一些新的内容,如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知识,并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四、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程互动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的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

这种单向的教学模式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需要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程的互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想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活跃度。

211273846_四新建设背景下专业课程创新改革实践探索

211273846_四新建设背景下专业课程创新改革实践探索

!"#!$%&$'(')*+&,-./&$01$21(3$&)%)($4%(O四新建设背景下专业课程创新改革实践探索周丰镭$5杨桔)"&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江西共青城!<<;$;$ ;&皖西学院!安徽六安!;<=$";摘5要 在数字电子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数字电子技术基础,传统式教学模式缺少活力和新意"不利于培养工科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也不利于实现建设+新工科,背景下的课程培养目标#结合课程理论知识逻辑性强!实践要求高等特点"对传统式的课程教学进行了创新改革"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三阶,+七过程,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了线上线下多元混合式教学#通过一系列的创新教学改革活动"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听课率和考试成绩均有明显的提升"实践证明+三阶段七过程,教学模式实践效果良好#关键词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新工科$三阶段七过程教学$创新实践"课程教学创新改革的背景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字化,浪潮几乎席卷了电子技术应用的一切领域"数字电子技术的应用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其发展也在向着广度和深度扩展#+数字电子技术基础,是一门研究数字电子器件和电路的专业基础课程#)%%3年"在+教育部电子信息科学与电气信息类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的主持下"修订了+6数字电子技术基础3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强调了该课程的性质是+电子技术方面入门性质的技术基础课,"其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数字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深入学习数字电子技术及其在专业中的应用打下基础,#由于其广泛的实际应用背景"所以它是一门许多工科学生必修专业课"比如电子信息&计算机&自动化&仪器仪表等专业#授课的对象主要包括工科大二大三的学生"针对这个群体的学生"实际学情主要包括!学生思维活跃"对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接受能力非常强"但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对学习抽象理论知识存在畏难情绪"实践能力较弱#课程本身也存在内容逻辑性强&基础理论抽象"而且课程知识体系系统完整的特点"使得课程本身存在独立性"理论框架和内容多年保持不变"缺少新意"教学不能显示其活力"不利于培养工科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课程是专业基础课"课程教学内容本身的专业针对性不强"教材中的案例也没有对应实际工程背景"导致学生普遍缺少一种专业的认同感"以及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实现+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课程培养目标等问题#;课程创新改革措施经过多年不断摸索和长期教学实践"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独具特色的+三阶段七过程,教学体系"将课堂说课&线上线下教学及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具体如下!)&$优化更新教学内容制订详细科学的授课计划"对课本知识内容进行筛选#摈弃教学内容中一些繁&难&偏&旧的内容"避免让学生陷入枯燥&艰涩的理论学习中"注重应用知识的传授#将课本知识分为概念性知识&原理性知识&应用性知识"尤其注重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大讲解应用知识的比重#在每个章节理论课后布置一些数字电路仿真小实验"要求学生去实验室或者独自在计算机上完成"培养其理论应用能力#从实际问题&学生提问入手"编写设计分析与思考题#及时了解掌握学生学情"每周反馈一次学生的提问"并举一反三地设置一些思考题加深巩固相关知识点"针对学生不同需求"层次化教学#学习该课程的学生目标不尽相同"包括以参加考研&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以参加电子设计比赛等为目标的学生"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细分课程难度"因材施教"精准匹配不同群体学生的需求#)&)重构教学体系和教学过程)&)&$将课程教学与专业结合起来"形成有专业特色的课程教学体系面向不同的专业"选用不同的教案和教材"授课的重点也有所侧重#比如针对重在培养逻辑思维的计算机类专业学生"侧重于讲解电路中输入输出的数字逻辑关系#而针对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等硬件专业的学生"对电路的工作原理和分立器件的动态&静态特性也进行详细讲解和分析#)&)&)将课程的教学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形成有工程背景的教学形式在知识传授过程中"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理论知识"同时引入一些数字电路在实际工程应用的案例"以培养学生工程思维#比如在学习第六章时序逻辑电路后"为学生讲;""创新教学科技风GHGI 年J 月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解深圳航空公司波音1(1飞机中直流发电系统实例"在课堂上对该实际电路功能进行分析和讲解"让学生感受到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不是纸上谈兵"通过数字电路基础知识的学习可以学以致用"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波音1(1飞机直流发电系统实际案例的引入不仅凸显学院航空专业特色"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工匠精神#)&)&(在课程教学中开发实验"将实验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将数字电路技术基础实验课程分为基础型实验&提高型实验和研究创新型实验"三个层次实验内容循序渐进&能力要求逐层提高#实验内容不仅包括对课本理论知识验证实验和每个章节的设计性实验"还在学期末最后两周开设了与理论课程配套的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实验"课程设计实验要求学生根据题目独立完成电路设计&电路绘制仿真&电子器件选型&电路板焊接和撰写课程设计报告"并完成课程设计答辩"整个过程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及动手实践能力#在每个章节的理论课之余设置一些开放性趣味性强的小实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充分发挥个性创新#通过实践巩固理论"做到了实验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线上线下多元混合模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引入线上线下混合式多元教学模式"使课程具有教学多样性和实用性"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与实践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符合现代教育模式的特点"具有传统及单一教学模式不可替代的优势#建立完整的开放运行的在线课程"依托+雨课堂,平台"将所有课程教学资源共享至线上"包括教学视频&课程教案&课程课件&测试题库等"学生可以通过微信小程序登录在线课堂"观看教学视频&复习课件"进行习题自测&线下提问和讨论等"通过这些学习方式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渠道和空间"使学习整个过程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和自习室#在每个教学周开始之前"教师在线上平台发布课程本周的学习任务"学生在教学周开展前依据学习任务进行有针对的预习#在课中通过线上平台设置一些课堂签到&线上抢答等互动环节"以提高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学习的积极性#课后学生也可以利用课程网上的测试题进行线上自测"以检验学习的效果#教师定期会在线上发布课程作业和学习讨论帖"通过师生间的互动"进行知识讨论&探究和拓展"同时学生线上的表现也会纳入最终的课程成绩考核"教师批改作业的评语通过线上点评及时反馈给学生#)&(改进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重点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入大量有趣的数字电路实际案例#学习新知识点前"由数字电路现实案例引出实际问题和需求"通过引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发挥主动意识"自发地思考和探索"再通过教师讲解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认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从而发现数字电路理论知识的起因和内部的联系"找出其中规律和方法"建立自己的认知模型和学习方法架构"鼓励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主动探究"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不仅重视课程绪论章节的讲解"也非常重视每堂课的开场白和结束语"重视每一章节第一堂课"并特别注重在此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将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践行课程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教育理念#比如在第五章开篇前"融入了-孟子.+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之,这一儒家思想"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学而勤思之#通过积极引入课程思政要素"达到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有机融合的目的"充分发挥大学课堂教书育人的作用"促进学生开放全面的发展#'((重视学习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学习态度"在这个过程中尤其注重言传身教"教师板书和课件有序结合"板书的过程做到规范细致"同时将手写教案作为示范向学生展示"培养学生形成勤记笔记的良好学习习惯及规范的答题步骤#在实际课堂中"通过翻转课堂的方式"及时将学术研究&科技发展前沿成果引入课程"让基础课程的教学也能体现前沿性和时代性#)&3改革考核方式在课程考核过程中"将传统的一次性期末考试改为全程分阶段性测试"以测试各个阶段对知识点的掌握度"引导学生从只注重最终期末考试变为注重各个阶段的学习过程#为避免学生高分低能"更加注重考查学生在平时实践环节的表现"对每一次实验环节的表现进行评分"包括O 次基本实验以及)次设计性实验的成绩"并按照一定比例纳入总成绩的计算中#课程考核主要包含四个方面"阶段测试&平时表现&试卷考核以及实验环节评价"对应考核比重分别占)%Y&(%Y&3%Y和$%Y"评价体系覆盖了每个部分的预期学习成果"并按比例渗透到平时作业及卷面考核#课程考核重在肯定课程学习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所收获的每一点进步"将所有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线上线下的表现纳入最终考核"并且做到有章可查&有迹可循"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中#<课程创新改革评价和成效(&$学生考试得分提高经过上述举措和课程创新改革活动"学生学习主动性<""F科技风GHGI年J月创新教学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和积极性明显提升"线上线下多元化教学方式也让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模式也从传统的+灌溉式教学,转为+点燃式教学,"学生的上课听课率&出勤率有了较大的提升#多轮次教学实践表明"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成果"期末考试成绩更是教学改革改进效果的最终检验石"以卷面考核为例"在实施课程创新改革前后"将同专业学生)%$O *)%$'学年和)%)%*)%))学年期末测试试卷得分进行对比分析#对比同专业学生)%$O *)%))学年成绩可以看出"近五年来学生的卷面平均分均超过了1%分"每年期末试卷的难度都控制在预期值平均分14分左右")%$O *)%$'学年间"学生实际卷面平均分都低于预期值14分"在实施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创新改革后')%)%*)%))学年("相同难度的试卷学生平均分都超过了预期值14分"前后平均分提高了4分左右"学生的不及格率也从$0&$Y 下降到4&O3Y #近五年在期末试卷中的简答题考查知识点采取相同模式"难度也保持接近"其中第一大题为数制和码制转换题"第二大题为卡诺图化简逻辑函数题"第三大题组合逻辑电路分析题"第四大题为时序逻辑电路题"第五大题为电路综合设计题#对学生试卷各题得分情况进行分析"相较于)%$O *)%$'学年期间")%)%*)%))学年期间的学生第一题得分率由10&3Y 提高至O%&(Y "第二题得分基本持平"第三题得分率由0(&3Y 提高至14&3Y "第四题得分率由1(&0Y 提高至O4&OY "第五题得分率由04&3Y 提高至14&'Y #通过对比不同学年学生表现可以看出"在学生试卷测试表现环节上"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创新改革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有效地达到预期目标及教学效果#(&)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得到增强通过对实验课程的创新改革"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意识&文档撰写能力和综合素质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三层次的实验设置"不仅对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将理论联系实际&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科学作风和不惧挑战&积极刻苦的工程精神传导给学生"为将学生培养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技术工程师打下了基础#本课程的三层次的实验实践活动"在提升学生工程意识&实践能力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突破"许多在课程实验实践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在毕业后也同样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学生创新意识得到提升学生踊跃参与到课外科技活动和各类电子制作比赛中"在比赛过程中"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电子设计制作"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创造和创新能力"通过课余实践活动的锤炼"为培养优秀的工程人才做好了铺垫"这些具有实践经历的学生毕业后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在近三年来"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电子设计制作比赛"此类比赛的特点是与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内容密切结合"通过比赛的锻炼"推动了课程教学&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工作#比赛特色是与理论联系实际学风建设紧密结合"既有理论设计"又有实际制作"以全面检验和加强参赛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创新能力#在实施课程创新改革以来"在各类电子比赛中"学生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比如!+传智杯,全国电子大赛中"获得国家级一等奖)项"国家级二等奖O 项)江西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获省级一等奖(项)+大唐杯,全国大学生移动通信4k 技术大赛中获省级一等奖3项)江西省大学生电子专题设计竞赛中获江西省三等奖$项)江西省大学生电子综合设计竞赛中获江西省一等奖(项&二等奖)项)江西省大学生工业设计竞赛中"获得江西省本科专业组一等奖$项等#这些成果充分体现了课程基于创新精神&实践与工程意识协同教学的优势#结语通过对传统教学的改革创新"从优化更新课程教学内容&重构教学体系和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这些方面着手发力#形成独具特色的+数字电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体系"使学生从被动灌输式学习转为自主探索式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增进了本领"也培养了浓厚的专业兴趣#培养学生科学获取新理论知识&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通过创新型教学模式的实施"改变了当前陈旧的教学思想&滞后的课程内容&单一的授课方法&固化的教学手段"以及忽视培养学生素质教育的局面"最终形成融理论&实践&兴趣&能力和素质为一体"具有专业背景的教学体系"从而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参考文献 &$'阎石"王红&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0&&)'张延军"卢继华"孙磊&+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在+数字电路,课程中的应用&_'&电气电子教学学报")%))"33(%(*%3(231&&('梅永"庄建军"徐伟&基于"T c 的数字电路综合实验教学设计&_'&电气电子教学学报")%)("34(%$*%)%32)%1&基金项目 安徽省省级质量工程项目()%)%G A F J $OO *作者简介 周丰镭($'O1)5*"男"汉族"江西九江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高校教育实践#/创新教学科技风GHGI 年J 月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高校专业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专业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根据 教学计 划和 教改的需要 , 删除 比较 陈 成 小论 文等的教学 环节 , 在教 学 中加强学 生学 提 高学生 对理论知识 的 课程 理论性强 , 如何 实现 理论和 实践相融 合的 旧的 以及机 械 类 学生理 解起 来较 困难 的知 识 习过程 的训练和考核 , 点, 如 手工绘 制控 制系统 的根轨 迹 方法 ; 增加 应 用能力。 建立“ 机械控制 工程基础 ” 试卷库 , 体化 教学 模式也是教 改的关键 问题 。 发学生 的学 习热 情是 教改 难题 之一 ; 同时这 门
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
本课 程是- -1 " 3 理论 性很 强的专业基础课 , 需要对 实验 内容进行相 应改 进 。 增强实验 综 合 性、 创 新性 , 增加 设 计 性 实验 , 由教 师提 出课
经历寻求并发现知 识 。 提高学 生 的学 习兴趣 , 践和 创新能 力。
为学 生 运用控 制原 理 的方 法分析 和 解决 各种 行教 学 , 使学生 从 多方面 掌握 教学 内容 , 及时 数 理知 识 多, 抽象 。 配合教 改后 的讲 授 内容 ,

的掌握 和理 解 , 培养 学生 的工程实践 能 力; 重
该课程 的特 点是理 论性 强, 涉及多方面的 视 培养学 生学会辩 证思维方法 , 培养学 生具有 增强学生 的工程意识 和专业 素质, 培 养学生 实
数理 知识 , 并且 比较 抽象 , 具 有一 定的深 度和 从具 体到抽象和 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能 力。 难度。 这往往使得 学生 感到难学、 乏味 , 对所学
Q : 塑
Sci en ce an d Tech n ol ogy I nn ov at i on He r al d
创 新 教 育

“岗课赛证”融合的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以《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为例

“岗课赛证”融合的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以《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为例

74AUTO TIMEAUTOMOBILE EDUCATION | 汽车教育1 引言高等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切实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坚持面向实践、强化能力,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提升学生实践能力[1]。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推进专业教学紧贴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深化多种模式的课程改革[2]。

本文以《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为例,探索基于岗课赛证融合的课程改革,深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学生培养质量。

2 “岗课赛证”融合的课程改革内涵传统《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线,不能紧跟职业实际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不能满足职业技能证书考证和专业竞赛的需求,存在脱节现象。

“岗课赛证”融合的课程教学改革把工作岗位、课程教学、职业考证、专业技能竞赛四者进行有效融合,是一种能有效提高职业教育适杨日容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广东省中山市 528400摘 要: 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人才在经济社会中的优势必须提高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

以《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为例,实证探索了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融入岗、赛、证元素的教学改革。

课程采取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基于职业工作流程的“行动导向型”教学模式,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把岗位、竞赛、考证三者的目标、要求、内容、流程、考核等有效融合到课程情境化的学习任务中,构建了“四有五通”的课堂。

实践证明,基于“情境化+典型任务”的课程设计、“行动导向型+混合式”的教学模式能把岗、课、赛、证四者进行有机融合、相互促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有效提高了课程教学效果和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岗课赛证融合 单片机 高职院校 情境化设计 行动导向型 混合教学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Reform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Higher V ocational Colleges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Post Course Competition Certificate”——Taking the Course of “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 Application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Yang RirongAbstract :T o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alents in the economic society, we must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Taking the course of “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 Application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mpirically explores the curriculum reform of integrating post, competition and certification elements into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course adopts a student-centered “action oriented” teaching mode based on professional workflow, carries out online+offline hybrid teaching, effectively integrates the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contents, processes, assessment, etc. of post, competition, and examination into the course context-based learning tasks, and constructs a classroom of “four haves and five links”.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the curriculum design based on “situational+typical tasks” and the teaching mode of “action oriented+mixed” can organically integrate and promote the post, class, competition, and certificate, stimulate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the curriculum and the training qua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alents.Key words :p ost course match certificate integration, single chip,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ituational design, action oriented, mixed teaching “岗课赛证”融合的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以《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为例AUTOMOBILE EDUCATION | 汽车教育时代汽车 应性的综合育人模式。

高职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论文

高职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论文

高职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论文有关高职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论文“生物化学”是生物学中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利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生物的化学组成及其生命过程的化学变化的一门学科。

该课程教学体系严谨,理论知识较深且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快。

目前,很多高职学院的生命科学类专业及相关专业均开设了“生物化学”课程,该课程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学生的学习效果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

因此,开展课程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效果,发现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建设性建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课程教学现状(一)课程定位与教学内容鉴于“生物化学”在专业课程学习中的重要性,为了提高学习效果,课程安排在“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等化学类基础课程之后(通常安排在第3学期),并在教学计划中明确了该课程的核心定位。

课程重点讲授生物大分子、物质代谢与能量转换、遗传信息等内容,主要涉及蛋白质、核酸、酶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糖、脂类、氨基酸和核苷酸代谢,DNA、RNA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生物氧化、细胞信息转导以及基因表达调控等方面的教学内容。

(二)课程特点1.理论知识多且教学内容抽象。

课程涉及生物大分子结构、性质和功能以及其代谢调控,从分子水平研究和探讨生命现象本质,因此,理论知识体系复杂且学习内容相对抽象。

由于高职学生基础相对较为薄弱,在学习过程中有一定的困难。

2.理论系统性和逻辑性强且互为交叉。

各生物大分子在机体内的合成与代谢并非相对独立,而是一个非常严谨的生物大系统,代谢交叉非常普遍,因此,代谢调控分支点多,物质转变体系复杂,物质代谢有严格的逻辑关系。

3.实验新方法和研究热点层出不穷。

该课程理论和实验技术更新快,因此,教学内容的更新也相对较快,给课程教学带来了挑战。

(三)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1.教学内容宽泛,教学重点不突出。

由于课程教学内容多,理论课时相对偏少,在照顾学生知识系统性的同时,必然会造成教学内容宽泛而教学重点不突出的现实问题。

基础类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基础类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陈 霞, : 础类设计课程教 学改革的探 索与 实践 等 基
不同传动方案并结合综合设计 ,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
能力 、 合设 计 能力 和创 新 能力 ; 综 考虑 机 、 、 一体 电 液
适当加以板书 , 以突出重点、 点 , 难 并使课堂不至于
太沉 闷。
化的现代技术发展要求 , 新教材加强动态设计、 优化 设计 、 有限元分析等现代设计方法的介绍 , 删除了一 些陈旧、 程式化的 内容, 简化理论 推导, 突出了设计 原理和方法的介绍 ; 增加了一些新结构及新传动 ( 如
维普资讯
2O O6年 9月
高等建筑教育
J u n lo r ht t rl d c t n i n i t n f g e e mig o ra fA e i e ta u a o n I s u i so h rL a n e t E i t o Hi
加强机械 C D等新技术手段的应用, A 尽量反映学科
前 沿 的 最 新 发 展 , 展 学 生 知 识 面。此 外 , 中题 拓 书 例、 习题尽 可 能来 源于 工程 实 际 , 富有启 发性 与创 并
新性 。
为培养学生 的独立创新 能力 , 每一章的讲解 在
强调教 材 的性 质 “ 先是 为学 生 使 用 而 非 教 师 教 学 首
传统教学方式是教师利用黑板、 模型 以及挂图进行 讲解 , 希望学生能借此想象出构件组合 、 零件形状以
及机构运动等 , 这对于教师 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学生 的想象能力都有很高 的要求 , 实践 中常常出现教师 难教 、 学生难学的局面 ; 另外 , 现存 的教学模式重计 算轻创新 、 重个体轻综合、 重理论 轻实践 , 从而极大 地制约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 极不利 于学生综合素质 的提高。为了改变这种现状 , 必须

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第2 4卷 第 2期
Vo . 4 № 2 12
雅 安 职 业技 术 学 院 学报
J OURNAL OF YAAN VOC I AT ONAL C L OL EGE
21 0 0年 6月
Jn 00 u e2 1
专 业 基 础 课 程 教 学 改 革 的 探 索 与 实 践
工作原 理及 参数 设 计 方 法 , 且 掌握 它 们 在 机 械 系 而 统 中的作用 , 以及 实 际 应用 和具 体 结 构 。教 材对 原 有 内容 进行 了精 简 , 除 了一 些 重 复及 过 时 落后 的 去 内容 , 简 了一 般 性 公 式 的详 细 推 导 。而 加 强 了设 删 计 方法 的介 绍 , 强 了对 学 生 创新 思 维 能 力 培养 的 加 内容 , 出了设计 性 和工程 实用 性 , 加 了一些 对机 突 增 械设 计 最新方 法 和 成 果 的介 绍 , 以利 开 拓 学 生 的视 野, 了解 机 械设计 发展 的最 前沿 。 以工程设 计 、 新 思 维 、 新 能力 培 养 为 主 线 , 创 创 以机 械 构件 、 机械 机构 和机 械系统 为 载体 , 六 门课 对 程 的教 学 内容进 行整 体优化 组合 , 融会 贯通 , 搭建 新
缩课 时后 的课 堂 教 学 带来 困难 , 不 符 合教 学改 革 也 的要 求 。高 职高专 是 培养 学 生 的实践 能力 为主 。为 此, 采用 了新 编 的《 械基础 》 机 教材 , 材对原 有 体系 教 进行 了很 大 的调整 , 排上 突 出 了静 力学 和材 料 力 编 学基 本知 识 、 机械 工 程 材 料 及选 用 、 差 与 配 合 、 公 常 用机 构原 理设 计 、 机械零 部 件参数设 计 、 机械 结构设 计 、 机 械基础 综 合 训 练五 个 机 械 设计 中 的基 本 组 及 成部 分 , 出了设计 性 与工程 实用性 , 突 强调 了机械 系 统设计 的 观念 , 各 种机 构 和 机 械零 件 放 入 整 个 系 将 统 中进 行介 绍 , 学 生不 仅 了解 各种 机 构 及 零 件 的 使

高校专业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专业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专业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摘要:为适应对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和适应新的形势下传统课程改革的要求,该文以“机械控制工程基础”的教改为背景,对专业课的建设和教学改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通过教学改革的实施和深入,可以有效利用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程实践及创新能力。

关键词:专业课机械控制工程教学质量教学改革“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是机械工程类学生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是利用自动控制理论的基本原理解决机械工程中的实际技术问题的一门学科。

该课程所研究的问题带有普遍性,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系统的概念,为后续课程提供理论基础和分析设计方法,并为学生运用控制原理的方法分析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1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的特点和难点该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性强,涉及多方面的数理知识,并且比较抽象,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

这往往使得学生感到难学、乏味,对所学内容不易消化、吸收和巩固。

如何通过调整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手段,改进理论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教改难题之一;同时这门课程理论性强,如何实现理论和实践相融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也是教改的关键问题。

因此,对“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进行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实践教学改革,对于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构建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自主学习能力为中心,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的专业知识体系都是十分必要的。

2 课程改革措施2.1 教学内容改革(1)课程内容要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学科发展的要求。

根据专业要求体现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从教材的选择、教学体系研究,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改进,进行全面系统地研讨,并逐步完善。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选用杨叔子编写的《机械工程控制基础》一书,该书为面向21世纪课程、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基本概念、研究思路、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讲授。

教育技术学本科实践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教育技术学本科实践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T c n g / S a h a e h oI y / h o S u i o
Ab tr c D p ni g t e re o m o e uc i nal te h s at ee e n h f r f d at o c nol y ra i al c ur s a u u e r u e og p ct c o se bo t nd rg ad at ta e chi i t g a t t i pr ve s ud nt ng s he r vi y o m o t e s’ t a hi g n ra ti e p s o wa d h e c n i p c c , ut f r r t e p ct c a 1i y T a ti e o t ba s o ra i al bi t . he r cl n he si f t c ng a e n f ra ti e o rs s ea hi p tt r o p c c c u e
Au h ’ s d e s ol e e f d a on t or a dr s C l g o E uc ti Te h ol g a d o mu c ti ns No hw t or al ni e i y c n o y n C m ni a o , rt es N m U v rs t ,
践能 力Ⅲ 教育技 术 的内涵能否与时俱 进 , 才 培养 能否适 。 人
应 时代 的要求 , 要对 教 育技 术专 业 的教育 教学 改革 不断 需 进行 探讨, 而实践 类课程 教学 改革 应首当其 冲。
综 合 已经 发表 的教 育 技 术 学实 验 教 学研 究 的相 关文
献 ,并 经过 调 查 分 析 , 目前 教 育技 术 学 实 践类 课 程 教学

基于obe理念构建基础工程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基于obe理念构建基础工程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基于OBE 理念构建基础工程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摘要: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对基础工程课堂教学进行研究与实践,重点对基础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改革,着力打造基础工程课程教学模式,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成果导向教育;基础工程课程;课程建设;教学模式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08-0264-02收稿日期:2019-05-26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SGH18H092)作者简介:张梦冉(1992-),女,陕西西安人,西安工程大学城市规划与市政工程学院,助教,在职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岩土工程。

一、引言OBE 理念(Outcome-based Education )又称“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是一种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学生取得的学习成果是进行教学设计、实施教学的终极目标。

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强调问题中心、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

OBE 理念一共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1)明确的毕业要求;(2)毕业要求设计教学;(3)对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确立考核方法。

这三方面的内容终细化为12项能力培养要求,成为实施成果导向教育的关键。

(1)(2)依靠教学设计实施,(3)通过教学评价印证。

运用OBE 理念最终目的是希望通过教学模式的改善,更好地培养出具备良好综合素质,能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高等工程类专业人才[1]。

基础工程课程是我校为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计32学时。

课程的主要内容是讲述基础的设计方法、计算原理以及常见的地基处理原则和施工技术。

课程的大部分内容与工程实践是密切相关的,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主要特点[2]。

在OBE 理念的引导下,为了保证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课程考核的“闭路循环”,按照以下方法展开教学过程。

关于“大学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建议

关于“大学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建议

关于“大学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建议一、科技创新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大学化学课程应紧密结合鲜活的科技创新实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强化实践环节。

由于化学实验不仅对环境和安全要求高,而且对设备和材料有较高的要求,有些学校只能将实验内容简化,甚至取消实验操作。

这对于学生真实地了解化学理论知识、培养实验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增强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造成了很大影响。

因此,大学化学课程应引入更多的实验内容,为学生提供实验室实践课程,使学生真实体验化学知识并理解科技创新的原理。

同时,可以借鉴网络化学实验,通过虚拟化技术,实现真实实验的再现,并通过3D技术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理解现代科技进步所依托的细节和创新。

二、多元化课堂教学模式传统的大学化学教学往往是由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系统有序的讲解,而学生需要大量消耗时间来接受教师的讲解。

这种教学模式过分注重知识的传输,而忽视了学生思维的激活和创造性的发展。

因此,大学化学课程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首先,在教学内容上,应进行生动、有趣的知识呈现,设置实际例子和生活应用案例,引导学生积极思索和探索化学知识应用的可能性。

其次,教学形式上,应扩大大学化学实践和讨论的比例,利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倡导小组互动和师生互动,促进知识的理解和探究,同时达到知识的转化和深入。

三、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如今,化学学科在生产、环境等各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大学化学课程教学应更加注重建设“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课程的内容、形式和目标都应该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以创新为主线,不仅关注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联合科技的应用技能。

优秀的大学化学人才应该不仅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也应该具有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运用能力。

建议大学化学课程教学应在教学内容、教育方式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

在课程内容上,应突出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加强科技创新的实践,激发学生兴趣和创造性;在教育方式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学习动力,使用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以营造积极学习的氛围。

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低 了学 习难度 。在 《 机械 基础 》课 程 中,讲带 传动 、链传 动 、齿 轮 的啮合传动 、及平面连杆机构 、凸轮机构等 内容时 ,则可通过模 型后 3 D M A X 制作的动画来 向学员演示机构 的结构和运行原理 ,把这些动态 过程展示 给学生看 ,使他们形成感性认识 , 可很好地调动学员的学习
表达方法 ,再分析所选零件的结构特点 ,然后 ,让学员分组讨论表 达 方案 ,各组选代表陈述表达方 法,说 明其优 、缺点 ,最后 在教员知道 下 ,确定 一种较为理想 的方案 。通过讨论 ,即获得 了很好 的教学 效 果 ,同时还有利于促进学员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提高分析问题解 决问 题的能力。
3 . 1 小 组讨论 式 教学法
直观教学就是利用和借助一些模型 、教具 、和实际零件 ,把学员 不易理解的抽象理论 和复杂 的平面 图形 ,变成形象 、直观 的具体事物 或生活现象 ,使学员看得见 、 摸得着 ,易懂易记 ,一 目了然。例如 , 在机械制 图课中 , 讲 剖视 图的画法时 ,让学员用橡皮泥制作模 型进行 剖切 ,并在 “ 与剖切面接触 的部位 画剖面线” ,使学员一看就会 ,降
3 _ 3 直观 陛教照 “ 弱化理论 、强化技能 、突} _ } { 应用、满足需求”的原则 , 打破传统 的章 、 节知识结构体系 ,以典型任务为导 向,将课程内容从 知识体系 转化 为任 务体系 ,将需 要学员 掌握 的各类 知识 、技能点 置于具体 的 典型任务情 境之下 ,借 助不 同的典 型任务 串联 起来 。按 照 “ 任务分 析——相关 知识——任务实施”的思路设置教学 内容 ,使学员全程参 与教学。通过分析任务 ,学习相关知识 ,实现任务 ,培养学员的基本 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 以学员为主体 改革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 ,以学员为主体 ,重视教学 中的互动性 与 反馈 ,采用小组讨论式教学 、直观性教学和案例式教学等教学方法 , 合理 利用现代教 育技术手段 ,并以灵活 的方式解决 教学中 出现 的问 题 ,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 , 努力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 、主动性和创 造性。

专业基础课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5篇)

专业基础课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5篇)

专业基础课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在参加专业基础课课程改革培训的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培训的重要性和价值。

从培训中我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和技能,还提高了自己的教学能力和课程设计水平。

以下是我在培训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培训使我对专业基础课课程改革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在培训中,我们学习了专业基础课程改革的意义、目标和方法。

通过培训,我了解到了专业基础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它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同时,培训还介绍了专业基础课程改革的具体方法和策略,如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等。

这些知识让我更加明确了在教学中的改革方向和目标,为我以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指导。

其次,培训提高了我的课程设计能力。

在培训中,我们学习了如何设计符合专业基础课程改革要求的课程。

针对不同的专业基础课程,培训提供了一些实践案例和经验分享,让我们能够了解到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方式。

在培训的实践环节中,我们还分组进行了课程设计的实践,通过与其他同事的交流和讨论,我对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方法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这些实践让我受益匪浅,提高了我的课程设计水平。

再次,培训提高了我的教学能力。

在培训中,我们学习了一些教学方法和策略,如探究式教学、案例教学、合作学习等。

这些方法和策略都能够帮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在培训中,我们还进行了一些教学实践,通过对其他同事的观摩和反思,我发现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积累了一些改进的经验。

通过这些实践,我对教学的方法和技巧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提高了自己的教学能力。

最后,培训激发了我的教学热情和创新思维。

在培训中,我们不仅学习了专业基础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方法,还提供了一些教学资源和案例,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

通过与其他培训学员的交流和学习,我感受到了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这些都激发了我的教学热情和创新思维,让我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大类招生模式下专业基础平台课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淮南师范

大类招生模式下专业基础平台课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淮南师范

教育信息化数码世界 P.224大类招生模式下专业基础平台课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淮南师范学院电子信息类专业为例罗靖宇 杜建明 沈晓波 淮南师范学院摘要 :依据大类招生新的培养模式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要求以及专业基础平台课在培养高素质新型人才中地位和作用的变化,围绕提高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一主题,就专业基础平台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与实践方法进行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大类招生 专业基础 教学质量引言近年来,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社会需求、学科背景及专业发展等方面的需求,全国许多高校正在探索和实施按大类招生的人才培养模式。

淮南师范学院(我校)电子工程学院也实行了大类招生这种新模式——电子信息类招生。

这种培养模式仍处在实践探索阶段,该模式下的教学工作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在这种“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下,专业基础平台课的教学质量尤为重要,结合我校的具体现状对这一模式下的专业基础平台课进行探索研究和实践。

1 我校基本情况淮南师范学院于2016年在电子工程学院实施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以电子信息类为一大类进行招生,目前包括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共四个专业。

学院按大类招生的需求,对原来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改进,制定了新的培养方案。

我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涉及的专业基础平台课主要有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单片机与接口技术五门课程和其相关实验课程。

以大类招人“厚基础”为出发点,课程内容上覆盖面广,适用性和通用性强,同时兼顾专业理论知识研究和专业实验实践技能的培养,为学生下一步的专业方向学习打下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使学生更进一步的满足工作岗位的需求。

2 专业基础平台课教学模式的改革措施我院电子工程学院是2014年重新整合的院系,由原物理系和原电气工程学院弱电部分组成。

结合我院教学资源配置及我院转型教师较多的特点,对专业基础平台课教学模式的改革规划如下:2.1 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1)教材改革重新选择教学教材使其更适应大类招生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要求。

《画法几何》课程教学改革与思政元素融合的探索实践

《画法几何》课程教学改革与思政元素融合的探索实践

《画法几何》课程教学改革与思政元素融合的探索实践发布时间:2021-08-13T16:35:42.817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1年8月作者:秦蓁蓁[导读] 《画法几何》是工科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以及引入课程思政的教育模式,有效改善了教学效果,同时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和优秀的文化素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秦蓁蓁江苏张家港 215600摘要:《画法几何》是工科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以及引入课程思政的教育模式,有效改善了教学效果,同时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和优秀的文化素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画法几何;OBE;翻转课堂;思政教育《画法几何》是工科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点、线、面、截交线、相贯线、组合体的三面投影图等,知识点较多,规范性的内容也比较的多,传统的授课方式会让课堂显得非常的生硬、死板,学生的注意力会因为无趣而分散。

并且画法几何的投影规律是需要大家把三维的立体投影到二维的投影体系中进行解答,对于空间感较弱的同学来说难度比较大,使得简单的翻转课堂的教学手法无法保障这些学生的学习效果。

特别是这部分的知识点之间连贯性比较强,一旦前面内容学不会后面上课就完全听不懂了。

而为了让学生能够巩固上课所学习到的知识,老师一般会布置大量的练习题目作为课后作业,使得抄袭作业成了大部分学生应付老师时的选择。

这些都是造成《画法几何》这门课难教、难学、效果差的主要原因。

也导致了教学效果大大降低,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2-3]。

为了改善《画法几何》的教学效果,基于OBE 的教学理念,贯彻执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发挥好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立体化育人转型,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与实践[1]。

1、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线上学习近年来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网络课堂、慕课等教育手段日趋成熟,既提供了教育平台供学生自学,同时也可以节省教师课后辅导的时间。

210722690_地方本科院校专业基础课“金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邵阳学院“模拟电子技术”课程

210722690_地方本科院校专业基础课“金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邵阳学院“模拟电子技术”课程

Science&Technology Vision科技视界0引言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是电气信息类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如何进一步优化该课的教学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尤其在二十一世纪,电子技术飞速发展,新技术、新器件层出不穷,且电子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社会迫切需要大量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电子技术人才。

目前,国内外电类专业都开设了与模拟电子技术相关的课程。

邵阳学院是一所地方本科院校,以工学为主体,旨在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创新实践能力较强、潜心服务基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因此打造模拟电子技术“金课”对课程教学改革进行研究和实践,对于提高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不仅理论功底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并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以邵阳学院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为例,对打造此课程“金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1存在的问题近些年来,地方本科院校模拟电子技术的课程教学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随着对应用型人才需求和要求的不断提高,现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力量等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教学方法比较落后、考核评价比较单一。

目前,很多地方本科院校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采用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对于学生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起不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仍然采用传统教育模式,教师以教材为蓝本在课堂进行讲授,同模拟电子技术以应用性为主的特性不太契合,此种存在较明显不足的教学方法的整体适用性较差。

另外,快速发展的模拟电子技术不断出现各种新型的电子器件、电路拓扑和控制技术,模拟电子技术的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以上这些,对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法上提出了新的挑战。

同时,在模拟电子技术考核评价的过程中注重笔试成绩,容易忽视过程成绩和实验成绩,造成考核评价比较单一的现象,对学生参与课程提高创新意识的培养有明显的欠缺[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reative Education Studies 创新教育研究, 2015, 3(4), 143-147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5 in Hans. /journal/ces/10.12677/ces.2015.34025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Model Reform of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Coursein UniversitiesHou Zhang, Zhiqin Ju, Gang Liu, Xiaokuan Zhang, Hui Zhao, Jiangang LiangAir Force Engineering University, Xi’an ShaanxiReceived: Nov. 3rd, 2015; accepted: Nov. 17th, 2015; published: Nov. 20th, 2015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AbstractThe thinking of teaching model reform is presented firstly. Then, it is emphasized with the steps and methods of the teaching model reform. Finally,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reform is illustrated, which will be helpful to teaching model reform of other kinds of courses.KeywordsTeaching Model Reform, Exploration, Practice大学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张厚,鞠智芹,刘刚,张小宽,赵辉,梁建刚空军工程大学,陕西西安收稿日期:2015年11月3日;录用日期:2015年11月17日;发布日期:2015年11月20日摘要论文给出了大学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路,重点阐述了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举措,最后给张厚等出了改革所取得的成效。

对于其他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具有借鉴和参考作用。

关键词教学模式改革,探索,实践1. 引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举措[1] [2],是大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各个高校不断推进的一个重要内容。

大学专业基础课前连基础理论,后接不同的专业课程,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一个桥梁和纽带。

对于大学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应该是:以“打牢基础、追踪前沿,提高素质”为指导,在教学内容上,设置科学性、系统性、应用性和前瞻性相统一的知识架构,及时引入科研最新成果、学科前沿等新知识,提升学生的知识素养;在教学方法手段上,积极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在实验与仿真上,坚持“虚实结合、能实不虚”,加强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建设,完善实验设施设备,构建复合渐进实践体系,促进学生应用能力提升;在教学资源上,顺应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建设多样化教学资源,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多种渠道和手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微波技术与天线》是许多理工科大学电子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具有理论性强、抽象性强、应用性强等特点,是大学重点进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一门课程。

论文给出了我校在《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中探索实践的一些的举措和取得的成效。

2. 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举措以课程教学目标为牵引,系统设计课程模式改革的总体方案,围绕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应用实践、考核评价等核心要素,实施联动改革,形成课程教学各个环节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通过理论教学、课程实验和课题研究等环节,化解难点和抽象问题,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1. 坚持“三个面向”,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在课程教学内容优化上坚持“三个面向”,即:面向基础、面向应用、面向未来。

“面向基础”就是打牢学生微波技术与天线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应用这三方面的基础,使之能够深刻理解实际应用中的微波元器件和天线的工作原理与基础知识的关联关系,能够从基础理论出发分析微波器件与天线的工作过程。

改革中对课程中的波导场公式推导、微波网络理论分析等抽象晦涩的内容进行了适当删减,对传输线匹配、天线应用等内容进行了优化。

“面向应用”就是突出该课程的应用性,将相关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

老师把微波技术与天线有关科研项目中的许多最新成果引入了课程教学,起到学以致用的良好效果。

“面向未来”就是要追踪学科相关技术发展的前沿。

老师在课程中增加了等离子体、超材料、超表面等新理论、新技术、新应用等内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为适应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创新教学方法手段针对《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理论性强、内容抽象的特点,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式”、“案例式”、“引导式”、“研讨式”、“诊断式”和“仿真辅助式”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综合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以“启发”激活原知,以“案例”加深理解,以“引导”产生争鸣,以“研讨”达张厚等成共识,以“诊断”促进创新,以“仿真”促进思维。

突出老师的组织引导和学生的自主探究,既要提升老师教的创造力,更要激励学生学的内动力,实现课程教学重心由老师教了什么知识向学生获得了什么能力转变。

1) 提出并实践了“诊断式”教学法[3]该方法中老师把课堂假设为“诊所”,把要学习的内容当成“病例”,老师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望、闻、问、切”等诊断手段,对这些“病例”进行分析、讨论和研究,开出对症的“处方”。

例如:在讲授对称振子天线时,把终端开路的一段传输线不能辐射作为病例,通过观察分析,找出引起不能辐射的“病因”是电磁场被束缚在传输线附近,然后引导学生寻找增大辐射的途径,学生们把自己当成医生进行把脉,开出了多个不同的“处方”,老师根据这些“处方”引导大家展开讨论,学生从中又知道了各个“处方”的优劣所在,最后以小组为单位撰写了病例分析报告(研究报告)。

2) 提出并实践了“仿真辅助式”教学法该方法采用专业电磁仿真软件将教学中的抽象内容通过仿真图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实现了抽象问题形象化、复杂问题简单化。

例如:微波元器件的场结构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它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很难理解。

老师首先利用HFSS电磁仿真软件把器件结构内的场结构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

然后,给出一个教材上没有的器件结构,让学生先自己分析想象其中的场结构,再用仿真软件进行验证,这样既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又教会了学生一种方法。

3) 运用“研讨式”教学法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授课过程中,每一章结束后都布置研讨题目,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

例如:在讲完“对称振子天线”后,给学生布置了“身边的天线”的研讨题目。

学生们积极思考,认真准备,查询了手机天线、校园内基站天线、广播电视天线、雷达天线、卫星和航天器等天线。

研讨中,学生们把查询到的所有天线都一一列举出来,这样把理论和实际应用“串”了起来,研讨结束后,学生写成了“小论文”形式的学习笔记。

2.3. 破解理论抽象魔咒,构建实践实验体系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涉及电磁场结构、波的传输和反射等概念,这些内容抽象、虚幻,是历年来教学双方普遍感到的一大难点,它彷如一个魔咒同时笼罩在老师和学生的头上,老师难教,学生难学。

为此,改革中提出并实践了由仿真分析、实验验证、见习实践构成的“复合渐进式”课程实践实验教学体系,以完备的个性化实践操作来实现化抽象为具象的目的。

1) 仿真分析主要用于课程教学中抽象概念的形象展示采用HFSS、CST等专用仿真软件模拟微波系统和部件中的场结构和波的传输过程等。

同时,结合仿真软件自研了一批仿真套件用于完善现有的虚拟实验平台,在虚拟试验中,学生可以直接调用相关模块进行仿真观察,比如调用波导模块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改变波导口面尺寸,进而观察场结构和模式的变化等。

2) 实验验证主要用于开展课程理论验证和自主实验研究除了开设课程标准规定的全部实验项目,还开设了锻炼本科生创新能力所需要的自主性实验。

有些学生将微波传输线与天线组合起来,搭建原理性雷达射频辐射传输系统,不仅锻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能力,而且能够加深学生对微波元件工作原理的理解。

3) 见习实践主要用于展示基础理论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通过参观实际天线和微波设备,了解相关天线和微波器件的组成与工作原理,结合工作原理讲解其在实际中的作用。

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消除了理论学习中的抽象性和盲目性,使张厚等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有形象直观的认识。

三种实践方式各具特色,相互补充,构成了完善的“复合渐进式”课程实验实践体系。

2.4. 激发学生内在动力,建设立体化教学资源《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因其研究在时域、频域、空域中高度抽象的电磁对象,既需要高深的数学知识,又需要良好的空间想象能力,致使许多学生望而却步,进而兴趣下降,学习动力不足。

凭着多年来在教学、科研和学术方面的深厚积累,任课老师多措并举,狠下功夫,构建了以主讲教材为主,以辅助教材、实验指导书、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网络课程、试卷库、电子资料等为辅的立体化课程教学资源,破解了这一难题。

具体措施如下:1) 编写应用特色鲜明的《微波技术与天线》教材和《实验指导书》。

通过选用国内外优质教材作为辅助教材,形成适应本学科发展所要求的优质教材系列。

2) 积极进行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由教学造诣深厚的老师主讲并拍摄课程全程教学录像,制作成网络课程并上传至学科网站。

网络课程设置教学视频、讨论交流、在线答疑等环节。

极大地拓展了课堂的时间和空间。

3) 构建波导场分布、典型天线辐射场等动画演示库和以Smith圆图及其应用编程实现为代表的软件设计库。

这些资源库将复杂抽象的电磁问题可视化、形象化、程序化,可为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提供极为丰富的资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增强了学生用现代计算手段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2.5. 着眼知识能力检验,改革考核考试方法课程考核模式改革的出发点从基于知识的考核模式向基于知识能力的综合考核模式转变,形成了“课后作业+ 理论考试+ 实践实验+ 专题讨论”四位一体的考核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