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民俗风情结课论文

合集下载

中外民俗课程总结

中外民俗课程总结

中外民俗课程总结一、课程概述中外民俗课程是一门涵盖了世界各地民俗文化的研究课程。

通过这门课程,我深入了解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传统习俗、民间信仰、生活礼仪以及民间艺术等,不仅拓宽了视野,还增强了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二、课程内容与学习体会1. 传统习俗:课程中,我了解到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独特习俗,如印度的洒红节、西班牙的番茄大战等。

这些习俗虽然在我们看来可能有些奇特,但它们却是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的尊重。

2. 民间信仰:通过学习,我认识到民间信仰在许多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例如,非洲的伏都教、东南亚的妈祖信仰等。

这些信仰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还是维系社区、家族和个体的重要纽带。

3. 生活礼仪:中外民俗课程让我了解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如何通过各种礼仪来表达尊重和谦逊。

例如,日本的茶道、英国的下午茶文化等。

这些礼仪不仅体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尊重,也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和关心。

4. 民间艺术:这门课程还让我领略到了世界各地的民间艺术之美。

从印度的泰姬陵到非洲的面具艺术,再到中国的剪纸和年画,这些艺术形式都以其独特的方式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美的追求。

三、课程收获与展望通过中外民俗课程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文化多样性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我们应该尊重并欣赏这些差异。

此外,这门课程还让我对跨文化交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有助于我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融入不同的文化环境。

展望未来,我希望能够进一步深入研究世界各地的民俗文化,探索更多文化交流的机会。

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旅游与中外民俗期末论文

旅游与中外民俗期末论文

浅谈闽南民俗与旅游文化闽南指——泉州——厦门——漳州大部分——龙岩新罗区与漳平市等地区.,还可以加上大田县部分和尤溪县的小部分。

闽南作为一个特定的文化传承下来,其影响实为深远,受其他方言影响之地也通行闽南语,也是有着大体一致的文化认同,因此他们也同属闽南根源,我们即可称其为泛闽南。

一、文化传统古城泉州有一种建筑叫“骑楼建筑”。

至今包括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的中山路、改扩建后的涂门街、东街等街巷仍保留这样的建筑格局。

除了外观上的红瓦大坡屋顶、燕尾脊以及清水砖或出砖入石的外墙面具有显著的闽南古建筑特色外,这种骑楼建筑正是源自于泉州华人华侨侨居地的南洋,并成了泉州传统地方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建筑外,泉州还有“南音”、“南戏”、“南管”,被东南亚地区的人们引以为“乡音”。

广义的“南管”指中国南方语系的音乐。

但在今天台湾所保存的南管戏,即专指闽南语系中最古老的戏种——“梨园戏”,它正是经由泉州流传到厦门、台湾以及闽南华侨较多的南洋各地。

至今,在台湾、香港、澳门和泉籍华侨聚居地,菲律宾、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等国都有南音社团组织。

泉州每年元宵节期间都要举办“‘海丝’(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节”,文化节以侨乡特有的南洋文化特色吸引了海内外宾朋,许多侨胞特意赶来享用“文化大餐”,领略了“仓官影里三洲路,涨海潮中万国商”的侨乡盛景。

在游行的花灯、彩车中,不少东南亚侨胞献演的节目总能让人耳目一新。

泉州与东南亚地区在民间信仰上也有诸多相通之处,妈祖、关帝、保生大帝、开漳圣王等,其中尤以妈祖信仰为盛。

宋元时期产生的妈祖信仰通过数次移民在海峡两岸及周边地区已经形成了一个妈祖信仰圈,泉州天后宫妈祖宫庙香火旺盛,每年都有大批东南亚的侨胞前来进香。

从福建传播至台湾、东南亚等地的妈祖宫庙就有数百座。

二、地方习俗1、普渡据史料载,历史上泉州于元代开始将所管辖范围划分为东、南、西三“隅”;明代沿元制。

至清代增设城北隅,并在四隅下设三十六“铺”,每铺下又分若干“境”。

国外风俗与礼仪的论文(求论文民俗与异国风情)

国外风俗与礼仪的论文(求论文民俗与异国风情)

国外风俗与礼仪的论文(求论文民俗与异国风情)文章目录[+]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

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

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

它具有普遍性和传承性和变异性。

民俗文化因其核心要素民俗是集体遵从的、反复演示的、不断实行的,所以具有增强民族的认同,强化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的功能。

现代社会在民俗文化领域中最引人注意的莫过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

民俗涉及的内容很多,直至今日它所研究的疆域仍在不断的拓展,就今日民俗学界公认的范畴而言,民俗包含以下几大部分:生产劳动民俗日常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仪游艺民俗民间观念民间文学/下面就法国民俗的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展现充满魅力的异域风情法国婚礼:浪漫简单结婚前先订婚,仪式简单,一般由女方的家长宴请男方的家长及兄弟姐妹,也可同时邀请其它亲戚、甚至一两名好友出席。

婚礼也已逐渐简化,但仍不失为最隆重的家庭节日,带有庄严神圣的色彩。

婚礼由市长或他的一名副手主持,习惯上是在周二、四、五、六早9时至下午5时之间。

婚后大宴宾客。

法国农村有的地方在婚前要签订财产婚约并办理公证。

婚约中要写明未婚夫妇的全部财产、未婚妻的嫁妆和未婚夫的产业。

婚龄纪念在民间已成为一种喜庆的风俗。

女子守寡300天后,或宣布与丈夫分居300天后可以再嫁,男子则无时间上的限制。

见面礼仪:法国是一个讲文明礼貌的国家。

对妇女谦恭礼貌是法国人引以自豪的传统。

法国人见面打招呼,最常见的方式莫过于握手。

不过握手时一是握时间不应过长,二是没有必要握住人家的手使劲晃动。

一般是女子向男子先伸手,年长者向年幼者先伸手,上级向下级先伸手。

吻:法国是之一个公认以吻表示感情的国家。

法国人见面行吻面礼,但各地区吻的次数不等。

大多数地方吻两次,男士之间不须行吻面礼,他们只要握手就行了;女士只有在不认识对方的情况下才握手,否则一天中之一次见面和道别时都要吻对方。

期末中外民俗总结

期末中外民俗总结

期末中外民俗总结导言:民俗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特有的文化现象,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中外民俗的比较研究对于加深不同文化间的了解,促进文化多元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节日、婚礼和葬礼三个方面对中外民俗进行比较总结,并对它们的背后传承、变迁和意义进行分析,旨在揭示民俗的文化内涵,以及它们对人们生活的重要影响。

一、节日民俗比较1. 中国春节与美国圣诞节比较中国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口流动盛会之一。

人们会进行年夜饭、贴春联、拜年、放鞭炮等节庆活动。

而美国圣诞节则是基督教的主要节日,象征着耶稣降世。

人们会进行祈祷、赠送礼物、装饰圣诞树等活动。

这两个节日都强调家庭聚集和亲友团聚的重要性,而且都会有特定的食物和礼物,但春节更重视祭拜祖先和迎接新春的喜庆氛围,圣诞节更关注基督教的宗教意义。

2. 印度色彩节与巴西狂欢节比较印度色彩节是印度最具代表性的节日之一,也是世界闻名的节日。

人们会互相投掷有颜色的粉末和清水,庆祝万物复苏和夏天的到来。

而巴西狂欢节则是巴西最盛大的节日,也是世界最大的狂欢节之一。

人们会穿着华丽的服装,参与大规模的游行和跳舞活动。

这两个节日都非常欢快和喜庆,但色彩节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狂欢节则更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二、婚礼民俗比较1. 中国婚礼与西方婚礼比较中国婚礼注重传统和家庭的重要性。

例如,在婚礼前,新娘会接受严格的嫁妆审核和穿着礼服。

在婚礼当天,人们会进行拜堂、敬茶和吃喜饼等传统仪式。

而西方婚礼则较为简洁,强调个人的幸福和爱情。

新娘会穿着白色的婚纱,新郎会佩戴领结。

婚礼仪式通常包括祈祷、交换誓言和吻别等环节。

两种婚礼都有庆祝和祝福的意义,但中国婚礼更注重家庭的融合,而西方婚礼更强调个人的选择和幸福。

2. 印度婚礼与日本婚礼比较印度婚礼是一个非常庄重和复杂的仪式,通常会持续数天。

人们会进行多个环节,包括戴手镯、穿婚纱和游行等。

而日本婚礼则非常简洁和精致,仪式通常只持续几个小时。

中外民俗课程心得体会(2篇)

中外民俗课程心得体会(2篇)

第1篇自从进入大学,我选修了“中外民俗”这门课程,这对我来说是一次全新的学习体验。

通过这门课程,我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民俗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自己国家的民俗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感悟。

以下是我对这门课程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拓宽视野,领略世界民俗风采在学习中外民俗课程之前,我对世界各地的民俗文化了解甚少。

课程中,老师详细介绍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传统节日、民间艺术、礼仪习俗等,让我感受到了世界民俗的丰富多彩。

1. 传统节日:如中国的春节、中秋节,美国的感恩节、圣诞节,日本的盂兰盆节等。

这些节日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承载着人们的美好愿望和情感。

2. 民间艺术:如中国的剪纸、书法、京剧,印度的舞蹈、音乐,非洲的雕刻、面具等。

这些艺术形式展现了不同民族独特的审美观念和创造力。

3. 礼仪习俗:如中国的礼仪之邦,讲究尊老爱幼、谦逊有礼;西方的握手、拥抱等礼仪,体现了平等、尊重的理念。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世界民俗文化的多样性,拓宽了我的视野,使我更加珍惜自己国家的民俗文化。

二、认识自己,增强文化自信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祖国的民俗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

课程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自己的文化根源,增强了文化自信。

1. 民俗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

通过学习,我更加自豪地认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

2. 民俗文化是民族认同的基石。

在学习其他国家的民俗文化时,我发现自己与祖国的民俗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种联系使我更加坚定地认同自己的民族文化。

3. 民俗文化是民族发展的动力。

一个国家的民俗文化是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习过程中,我意识到我们要传承和发扬优秀的民俗文化,为民族的发展贡献力量。

三、文化交流,促进民族融合中外民俗课程让我认识到,文化交流是促进民族融合的重要途径。

以下是我对文化交流的一些思考:1. 文化交流有助于消除民族隔阂。

通过了解其他国家的民俗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彼此,减少误解和偏见。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六篇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六篇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六篇中国民俗文化论文范文1【关键词】民俗文化民俗文化元素广告在现代传播领域有很大影响力。

为了充分挖掘商品市场的潜力,吸引消费者眼球,它把目光放在对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表现上,力求通过表现我国传统的民俗文化来塑造和体现商品的价值。

“当广告成为一种文化行为时,就不能不重视民俗文化。

”广告创意的竞争,就是广告文本所蕴含的文化价值的竞争。

①在广告中运用民俗文化元素需要了解这些文化元素的特征,这样才能使广告在运用民俗文化元素之时更加严谨,不至于误导消费者,也不会曲解民俗文化原来的意义,因此探究民俗文化在广告中的应用具有现实意义。

一、民俗文化的界定(一)民俗文化与民俗文化元素的定义民俗就是的风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阔民众所制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②它起源于人类群体社会,在特别的民族、时代、地域中不断进展和演化。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民俗就是在这种文化氛围下不断衍生出来并世代传承的。

所谓民俗文化,是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基础的文化形态,深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与人类生活价值,它反映肯定地区中广阔民众最基本的人生需求以及价值取向。

③民俗之所以能形成文化,是随着时间的进展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的,这些点滴的文化渐渐构成文化元素,在共性下又具有共性,因此可以给民俗文化元素下这样一个定义。

所谓民俗文化元素,是指群体生活下的民众伴随时间、地域和民族的变化形成的点滴生活文化的集合,并随着年月传承不断进展变化,真实存在于社会中的实体性意象。

(二)民俗文化元素的构成民俗史上,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确立“民俗”概念并实际应用的国家。

早期民俗文化元素消失的目的是为了满意人们的日常所需。

人们经受这些民俗的制造、使用和传承的过程,实现了民俗文化元素的有用价值。

民俗文化元素包括了许多层面,详细来说,包括了物质层面的民俗文化元素、社会层面的民俗文化元素以及精神层面的民俗文化元素,这些文化元素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们构成了民俗文化元素的基本框架。

关于中西方传统节日的论文

关于中西方传统节日的论文

一.课题来源在全球日趋一体化的今天,中国与国际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西方的各种节日和文化也迅速传入我国。

作为中国当代中学生,我们在接受西方的节日、文化方面往往走在社会的前沿,有必要了解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 学会珍惜和保护中国传统节日,做一名合格的中国人。

2. 了解西方传统节日文化。

3. 学会分析与总结双方的不同之处。

4. 增强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能力以及社会交际能力四、研究计划(一)研究方法:资料法、调查法、整理法。

(二)研究流程。

我们的研究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具体情况如下:第一阶段:以资料的搜集和调查为主,又分为:1、活动时间:11月6日2、搜集途径:①网上查寻②到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第二阶段:以资料的撰写和总结成果为主,又分为:1、活动时间:11月6日有关要求:最后的资料,由整理员将所有资料有条理地整理完毕后,交于撰写员,进入最后的整合和收尾。

与此同时,各位组员也要开始着手准备自己的组员心得。

并在讲解结题报告时向老师及同学展示。

第三阶段:以组员完成PPT,形成结题报告为主,又分为:1、活动时间:11月6日2、有关要求:电子稿结题报告以及幻灯片的制作完成,届时,各组员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积极参与到报告的制作当中去。

五、本课题研究的预计成果及表达形式(一)预期成果了解中西方传统节日,提高我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增强我们的团队意识,让我们了解我们中国的历史是多么的雄伟壮观。

同时了解西方的外来节日,增加我们的知识面。

(二)表达形式以研究论文的形式向全班同学展出,让更多的同学共享研究成果。

具体内容:一.节日“节日”:古代农历的所谓“节”,是对岁时的分节。

把岁时的逐渐变化分成象竹节一样的间距,把两节气交接之日时定为交节,由此转意为节日。

农历上的节日其本意仅指节气的相交之日,并无民俗意义上的节日含义。

在历法所定的年岁、季节交替的节日期间,举行一些约定俗成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又注入或文化的、或政治的、或经济的内涵,相传相袭,年复一年,从而形成具有完整意义的民俗节日。

中外民俗文化论文

中外民俗文化论文

中外民俗文化论文民俗文化是指一定的社会,特别是一个民族所形成的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生活规律和人们的思想感情表现方式。

它是一个民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心理典型的集中体现,包括宗教、风俗、习尚、礼仪、节庆、口头文学、音乐、舞蹈、戏曲、美术等等。

中外的民俗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魅力,下面将分别以中国和西方国家为例,从宗教信仰、节庆习俗和饮食文化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首先,中国的民俗文化受到了千百年来的宗教信仰的影响,尤其是佛教、道教和儒教这三大主要宗教。

佛教的影响使得中国人更加注重修身养性、崇尚慈悲和思考人生的意义。

道教则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长生不老和修炼魔法的境界。

儒教的影响则让中国人形成了重视家庭观念、尊敬长辈和讲究礼仪的习惯。

西方国家的民俗文化则主要受到基督教的影响,基督教的核心价值观包括爱与宽恕,这使得西方人更加注重个人的精神需求和内心的宁静。

此外,西方国家由于宗教的影响,也出现了多元化的宗教信仰,如天主教、新教、东正教等。

这些宗教信仰对于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有一定的影响。

最后,饮食文化也是中外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有独特的食材和烹饪方法。

中国菜的烹饪风格注重色香味俱全,追求平衡和谐。

而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则更加强调个人口味的差异和多样性,有各种不同的菜系和烹饪风格。

例如,法国的美食以其精致和多样性而闻名,意大利的披萨和意面也成为了世界各地人们的最爱。

总之,中外民俗文化各有其独特之处,表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和魅力。

这些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保持和发扬,不仅有助于增进人们的文化交流与理解,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进步。

中西方节庆文化选修课结课论文

中西方节庆文化选修课结课论文

论中国传统节日的发展前景2006年,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被韩国注册了,这一声响钟,一下子敲醒了国人的心灵。

我们感到羞愧,并不是自己的节日被抢走了,而是羞愧于我们的传统节日竟然要沦落到跟别人竞争的地步!于是,人们也才开始反思要保护我们的传统节日,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

可能大家都不了解像路神生日、翻经节之类的节日,我也是上网才了解到的。

咱们不说这几个陌生而又不常过的节日,就说像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等这样常过的节日如今的现状。

作为90后的我,我已经对这些节日的来历以及真正的意义非常模糊了。

小时候课本上可能提到过,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也忘的差不多了。

现在我还能知道哪天过什么节日,一般都是父母的提醒。

我记得我小的时候,爷爷奶奶对待传统节日的态度非常注重,什么插柳枝、做甜醅、戴彩绳······各个节日的习俗他们都能烂熟于心并神采奕奕的去亲力亲为。

到了父母过节日的时候,一般都是去买,很少自己动手做。

不敢想象,如果等到了父母这辈人都不在了的时候,这些传统节日是否能传承下去?现在的“洋节”比咱们的传统节日都要热闹,其中年轻人是主导群体。

另一方面,当看到有利可图的时候,这时商家又发挥了他们的“智慧”,千方百计的大力宣传,以招揽生意。

但是到了中国传统节日的时候,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没有节日气氛不说,年轻人也不“感冒”,父母一辈的人也不在乎了,政府也不宣传,不管了。

这时商家又为了利益,想方设法把这个节日利益最大化,就出现了把七夕节说成中国的情人节之类的说法来吸引人们的关注。

这就说明了中国传统节日所面临的问题,商家这样做不是在宣传中国传统节日,而是把中国传统节日逼入了死角。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

它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

关于民俗的论文

关于民俗的论文

关于民俗的论文标题:民俗的传承与变迁:一个跨文化研究摘要:民俗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们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通过各种仪式和习俗所展现出来的传统和行为规范。

本论文旨在探讨民俗的传承与变迁这一主题,并以跨文化的角度进行研究。

通过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民俗习俗,考察其共同点和差异,分析传统与现代社会背景下民俗的变化情况,以及全球化对民俗的影响。

引言:民俗作为一个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文化现象,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受到了许多挑战。

在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价值观与新兴价值观之间的冲突,技术进步和交通便利的发展,全球化的文化交流等,都对民俗的传承和变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论文将通过跨文化研究的视角,分析民俗在不同地域和社会背景下的发展趋势。

方法:本论文采用文献综述的方式,收集和整理关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民俗研究成果。

同时,采用定性研究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寻找共同点和差异,并联系现代社会的变化和全球化的趋势,分析其影响因素。

结果与讨论:1. 传统与现代社会背景下的民俗变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民俗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

一方面,一些传统习俗正渐渐消失,被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所替代;另一方面,一些民俗在现代社会下得以重新发扬光大,并与现代社会背景相结合。

2. 全球化对民俗的影响:全球化带来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同时也带来了文化的同质化风险。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些本地的民俗习俗受到外部文化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然而,全球化也提供了新的机会,一些民俗可以通过传媒和旅游业等渠道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3. 保护和传承民俗的措施:针对民俗的变迁和影响,各个国家和地区都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和传承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法律法规的制定、教育的推广和旅游业的引导等。

结论: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与社会变迁和全球化密切相关。

传承和保护民俗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本论文的研究为我们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传承和变迁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同时也为其他研究者提供了启示。

中外民俗实践教学(3篇)

中外民俗实践教学(3篇)

第1篇摘要:民俗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家园,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和体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民俗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提出了一套中外民俗实践教学方案。

通过实地考察、文化交流、手工制作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培养跨文化意识。

一、引言民俗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价值。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

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民俗文化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民俗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提出了一套中外民俗实践教学方案。

二、中外民俗实践教学的意义1. 深入了解民俗文化: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亲身体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民俗文化,从而深入了解其内涵和价值。

2. 培养跨文化意识: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认识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3. 传承民俗文化: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学会如何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为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4. 增强民族自豪感:实践教学使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民族,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中外民俗实践教学方案1. 实地考察(1)国内民俗考察:组织学生参观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遗址、博物馆、村落等,如云南丽江古城、贵州侗寨、山西平遥古城等。

(2)国外民俗考察:组织学生赴国外进行民俗考察,如法国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罗马斗兽场、日本京都清水寺等。

2. 文化交流(1)举办中外民俗文化节:邀请外国友人参加,共同展示各自国家的民俗文化。

(2)开展民俗知识竞赛:让学生在竞赛中学习民俗知识,提高对民俗文化的认识。

3. 手工制作(1)学习传统手工艺:如剪纸、泥塑、刺绣等,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民俗文化的魅力。

(2)创新民俗文化:鼓励学生将传统民俗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民俗工艺品。

4. 民俗讲座(1)邀请民俗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起源、发展、传承等方面的知识。

(2)组织学生进行民俗文化研究: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民俗文化进行深入研究。

中国民俗文化的论文

中国民俗文化的论文

中国民俗文化的论文中国民俗文化的论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中国作为世界上一个有着延续5000年文明的古国,其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接下来小编搜集了中国民俗文化的论文,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篇一: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群众文化的发展摘要: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在不断提升,推动着我国社会的各种要素不断前进,然而在我国的文化体系之中,并不是只有科技性的现代文化具有价值,流传于民间的传统民俗文化同样具有较高的地位,社会的优质文化应当是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化,为了保证我国的群众文化获得较好的发展,我国的文化部门逐渐加强对民间的民俗文化的研究与发展力度,通过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民俗文化,来提升我国的文化建设水平,本文根据对我国的民俗文化的了解情况,对其发展群众文化的所发挥的价值进行分析。

关键词:民间民俗文化;群众文化;文化艺术只有属于民族的文化才是属于世界的文化,将文化推向世界才能保证优秀的民族文化被传承下去,但是在我国的经济建设环节之中,一些原本具有较高文化价值的民俗文化逐渐被新兴文化淘汰,在文化竞争市场,传统的民俗文化并不占优势,无论是年轻人还年龄较大的老年人都对具有现代技术外衣的现代文化更感兴趣,而很多民俗文化受到了影响,甚至难以传承下去,而我国的群众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民俗文化是不应被抛弃的,因此本文对我国的民俗文化的价值以及传承方式进行分析。

1传承民俗文化的必要性中国的民间文化成长于广袤的华夏大地上,群众基础深厚,中国风格鲜明,受到世界各地人民的拥护与喜爱。

伴随新世纪的来临,我们不仅要肩负起保护民族文化的重任,还要将其继续发展下去,传承给我们的子孙后代,这就要求我们在保持多样化的基础上,整合与创新符合生产力与文化发展要求的民俗文化。

群众文化是从群众中走出来的,就一定要以服务群众为目标,大力发展群众文化才能将民间民俗文化更好的发扬下去,最终实现传统文化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目标。

旅游与中外民俗论文(共五则)

旅游与中外民俗论文(共五则)

旅游与中外民俗论文(共五则)第一篇:旅游与中外民俗论文吉林财经大学《旅游与中外民俗》期末论文论文题目姓名:班级:专业:学号:第二篇:中外民俗论文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讲究吃的民族,无论从饮食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是首屈一指的:也真是基于这样的历史条件,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独树一帜,形成了与西方饮食文化风格迥异的自成体系的文化带。

饮食文化由于地域特征、气候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

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饮食文化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

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

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饮食文化分为饮文化和食文化。

在饮文化中,中西方文化有着较大的相似性。

例如,中国人喜欢喝酒,并且可以通过酒的力量作为一些在意志正常的时候不敢或者不能做的事。

比如朱元璋对他的功臣石守信等人的“杯酒释兵权”,还有李白的诗仙称号也是因为他“斗酒诗百篇”。

西方人也崇尚酒文化,强调酒神精神,他们渴望一种自我、本我超我的融合。

酒吧文化应该是他们酒文化的突出表现,工作闲暇之余,放松自己的精神,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而人性文化在逐渐落败的现代社会,未尝不是人际交流的大平台。

中西饮文化中都将各自的饮食文化向精神的层面发展。

但是又存在不同:中国人强调的是饮的实践,强调实践后的狂迷状态,而西方人更注重的是狂迷本身,他们往往靠理性思维来获得这一精神享受。

因此可以说,中国的文化更趋于感性,而西方更趋于理性。

作为食文化,中西的差异性则较大。

在中国,粮食,米饭,面条往往比菜占的比重大。

一般中国的菜指的是蔬菜,肉食,而这些只有在节日里才可尝尝鲜。

这是在日常的生活中,转化到文化这个层面上,菜其实应该是大于饭的地位的,中国讲究“民以食为天”,所以中国的菜系就分的很细,有川菜,粤菜,湘菜等等,中国人在吃上是很叫真的,于是在做菜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于是中国菜形成了原料涉及范围广,品种多、样式丰富的特点。

中外节日习俗对比论文(终稿)

中外节日习俗对比论文(终稿)

中外节日习俗对比摘要: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了不同民族的节日习俗,虽然中外节日的庆祝方式不同,但所传递的情感与思想大都是相同的,并且各有所长。

了解中外节日的习俗,有助于提升我们对不同民族的信仰及文化的尊重。

关键词:春节与圣诞节、中秋节与感恩节、七夕节与情人节、习俗、对比、引言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可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三皇五帝”时代,虽经经历多次战乱、历经多次朝代更迭,但汇集了各种民族文化精华的中华文化却从没有中断过,数千年的积累,使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底蕴。

地中海是西方文化的发源地。

西方文化的摇篮是古希腊,古希腊文化以其鲜明的个性和较为成熟的形态傲立于世。

古希腊文化正是在吸纳和借鉴亚非先进文化,在结合本民族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的创造。

中国文化有几千年的历史,绵延不断,是世界最古老的文化中,唯一没有中断发展的文化形态。

这样的发展,一方面汇聚了优秀的传统和文化精华,另一方面也积淀了大量的文化糟粕。

西方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积极吸取其他文化的丰富营养,在几次断层、中心转移与复兴的过程中,丢弃了许多糟粕和包袱,也去掉了很多束缚与羁绊。

然而无论历史怎样发展,文明怎样进步与完善,人们对节日的尊崇与庆祝都是亘古不变的,所以虽然中西方庆祝节日的方式与习俗大有不同,但是思想与感情都有相通之处。

一、春节和圣诞节的习俗对比春节是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此节乃一岁之首。

春节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许多家庭也有在圣诞节前夕进行祈祷、齐唱颂歌的习俗。

人们在圣诞之日汇集到广场,围着在那里的高大圣诞树、齐唱颂歌等活动,还有热闹非凡的圣诞晚会。

西方人以红、绿、白三色为圣诞色,圣诞节来临时家家户户都要用圣诞色来装饰。

中外民俗文化论文

中外民俗文化论文

中外民俗文化——走进舞阳学号:20097610311撰稿人:段世栋日期:2012年5月31日题记:自1980年以来,这里进行了多次发掘,共计清理房址45座,陶窑9座,灰坑370座,墓葬349座,瓮棺葬32座,埋狗坑10座,以及一些濠沟、柱洞等。

出土陶器、石器、骨器等数千件。

出土物中以七音阶鹤骨笛、成组随葬并装有石子的龟甲及其契刻符号最为引人注目。

此外,还发现了具有原始形态的粟及稻栽培遗迹是世界上发现最早发现的稻种遗迹,----这就是闻名中外的贾湖文化。

贾湖遗址贾湖遗址位于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西南1.5公里的贾湖村,保护区面积5.5万平方米,是一处规模较大、保存完整、文化积淀极为丰厚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

2001年6月,国务院将其确定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确定为20世纪全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并被镌刻在北京“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显要位置,垂青史册。

经专家鉴定,贾湖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第一个具有确定时期记载的文化遗存,是“人类从蒙昧迈向文明的第一道门槛”。

作为9000年前人类文明文化的象征,贾湖文化是人类音乐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目前共进行过7次研究性发掘,发掘面积仅2700平方米。

先后出土了距今9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的房址53座、窑穴370座、陶窑13座以及灰坑、莫葬、瓮棺葬等,出土文物近5000件。

其中出土的石磨盘、骨笛、陶器、契刻符号以及碳化的稻粒、陶器中的残留物等,对我国及至人类文学史、音乐史、酿造史和了解当时的生活习俗、状态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最重要的发现除世界上最早的酿酒坊外,还有世界上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乐器——骨笛,改写了世界音乐史,推翻了“中国笛子西来说”和“七声音阶外来说”。

贾湖遗址是淮河流域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存,提供了连接黄河中游至淮河中下游之间新石器文化关系的一个连接点。

发现有房子、陶窑、墓葬与陶器、石器、骨器等。

出土的钵、双耳壶与锥足鼎等陶器具有裴李岗文化同类陶器特征。

中外民俗概论心得体会(精品5篇)

中外民俗概论心得体会(精品5篇)

中外民俗概论心得体会(精品5篇)中外民俗概论心得体会篇1探索民俗文化的魅力:中国与西方的启示我之所以选择参加“中外民俗概论”这门课程,是因为我对跨文化交流和人类学领域充满兴趣。

这门课程由浅入深地引导我们理解并欣赏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民俗文化,使我在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中收获颇丰。

在课程开始时,我们首先学习了基础的人类学知识和民俗理论。

通过阅读和讨论,我对民俗的定义、作用和演变有了深入的理解。

我认识到,民俗是一个社会群体对生活、信仰和实践的集体表达,它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社会和宗教的认知和态度。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进行了许多实践环节,如实地参观了当地的历史博物馆和民俗村,亲身体验了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

这些体验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民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例如,我在参观中国民俗村时,亲眼目睹了各种传统习俗和手工艺品的魅力。

而当我参观意大利博物馆时,我对中世纪的生活方式和艺术风格有了更直观的理解。

此外,我们还有针对性地学习了中国的民俗文化。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其丰富的民俗文化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尤其被中国的传统节日所吸引,如春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充满了家人团聚、互赠礼物和庆祝丰收的气氛。

通过这门课程,我不仅深入了解了中国的民俗文化,也对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和价值有了新的认识。

同时,我也从西方的民俗文化中获得了宝贵的启示。

例如,在西方节日庆典中,人们通常会举办各种活动,如音乐会、运动会等,以表达对历史事件或重要人物的纪念。

这些体验使我更加欣赏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总结起来,这门“中外民俗概论”课程使我对民俗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我意识到,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灵魂,它承载了人们对生活的态度和信仰,是社会群体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纽带。

通过实地参观和亲身体验,我深入了解了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这使我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欣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此外,这门课程也教会了我如何以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和接纳不同的文化。

中外民俗文化交流论文

中外民俗文化交流论文

中外民俗文化交流论文标题:中外民俗文化交流的意义与方法摘要:本论文旨在探讨中外民俗文化交流的意义和方法。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民俗文化交流已成为中外国家之间重要的交流方式之一、本文将分析中外民俗文化交流的意义,并提出一些有效的交流方法,以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

一、引言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传承着。

中外民俗文化的交流对于增进人类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中外民俗文化交流的意义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交流。

二、中外民俗文化交流的意义1.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2.提升国家形象和软实力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的重要象征和窗口。

通过民俗文化交流,一个国家可以展示自己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提升国际社会对该国的认知和形象。

同时,这也可以增强该国的软实力,使其在国际交往中更具影响力。

3.促进经济和旅游业发展三、中外民俗文化交流的方法1.学术研究与交流学术研究是中外民俗文化交流的基础。

通过学者之间的交流合作,研究成果可以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学习。

学术研究可以以会议、论坛、研讨会等形式开展,通过学者之间的学术互动,进一步推动民俗文化交流的深入。

2.文化活动与展览文化活动和展览是增进民俗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举办民俗文化节、艺术表演、展览等活动,可以将不同国家的民俗文化展现给公众。

通过参与这些活动,人们可以深入了解和体验不同国家的民俗文化,增加文化交流的机会。

3.互访和交流项目互访和交流项目是中外民俗文化交流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组织文化交流团体互访,人们可以亲身感受和学习其他国家的民俗文化。

同时,交流项目也可以提供学生、研究人员和艺术家等参与者更多参与和学习的机会,促进民俗文化交流的深入和拓展。

四、结论中外民俗文化交流对于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有效的交流方式,可以实现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提升国家形象和软实力,促进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

中外民俗风情论文

中外民俗风情论文

中外民俗风情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安全10011028XXXX XXXX民俗文化的开发利用研究—以凉山彝族为例中英文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彝族文化面临淡化、消失的危险,保护、利用彝族文化应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采取有效的措施。

因此,保护传承彝族文化,对推进凉山彝族旅游和文化的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凉山彝族文化开发利用保护凉山彝族民俗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有独具特色的彝族服饰、饮食、婚俗、葬俗、节庆、形式多样的民间艺术、极具彝族特色的漆器、银器、彝族“达体舞”、民歌、毕摩文化等。

这些民俗文化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特点:(1)物质上:主要包括建筑、服饰、饮食、生产生活用具及手工制品等。

这是彝族民俗文化的一般物化表现,具有普遍存在性。

(2)精神上:包括民族精神理念、价值观念、心理素质和宗教信仰等。

这是彝族民俗文化的本质和源头,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3)其他:有彝族礼俗、礼仪、民风、民俗、行为举止及宗教仪式等。

一、凉山彝族文化保护利用现状凉山彝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和利用,吸引了众多游客,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点措施:1.举办中国凉山彝族文化旅游节等大型文艺展演;在大型活动中推介彝族民俗风情。

2.收集原生态的民间歌舞节目,并使之商业化,如成立多个彝人演唱组合、教群众跳“达体舞”等。

3.在电视节目中详细介绍了凉山的自然风光和彝族民俗风情。

4.开发具有浓郁彝族特色的服饰、漆器、银器等,并推向市场。

二.彝族文化保护面临的问题1.自然消失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现代传媒、信息的快捷传播和渗透,凉山彝民族的思想观念、生产生活方式等发生巨大变化,他们接受了新的思想意识、新的文化观念,个别经济比较发达的区域因此废弃了彝民族自有的几千年来的生产、生活方式,甚至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

2.缺乏人才人才的流失和缺乏,是凉山彝民族文化研究和保护利用面临的需要解决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旅游与中外民俗论文

旅游与中外民俗论文

旅游与中外民俗论文《旅游与中外民俗》期末论文土家族姓名:XX班级:0904专业:物流管理学号:20804090405土家族,通俗的解释,就是长期居住在这里的一个土生土长的民族,古代称“巴人”。

据有关史料记载,土家族古代分布在湘、鄂、川、黔四省边界,一直居住在长江、沅水之间,从来没有全面性搬迁过,是一个很稳定的民族。

作为族称的“巴人”,曾经是一个多部落的统一体,其祖先一般认为是今鄂西的巴东、建始地区的“南猿人”以及长阳地区的“长阳人”。

据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记载,早在尧舜时代,长江,汉水以南就有了“南蛮”的生存与繁衍。

到了汉代,称巴郡南郡蛮、武陵蛮、娄中蛮、澧水蛮与中沔蛮(屠山蛮)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称武溪蛮、西溪蛮、天门蛮、黔阳蛮、建平蛮等。

隋代称“岳左”。

宋代称北江诸蛮。

《宋史·蛮夷传》称蛮区人为土民、土蛮、土官等。

明清两代称土夷、土蛮、土家。

到了明未清初时期,才出现“土家”与“客家”之汉语称谓。

所谓“土家”,是相对于“客家”而言的,而所谓“客家”,又主要是指汉人而言的。

“土家”意为“本地人”,“客家”则意为“外来人”,只有较多的汉人移居到土家地区以后才出现。

本来,土家族自称“毕兹族”,古代巴人也是这样自称的,但“毕兹”不等于就是“本地人”。

“毕兹”是土家族的自称,是古代就有的,而“本地人”是后来较多的汉人移居到土家族地区以后才出现的汉语称谓。

土家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

生活在张家界市的土家族,因武陵山而益增其勇,而武陵山又因土家族而愈显其灵,真所谓物华天宝而人杰地灵。

土家族服饰土家族大多生活在山区,以种水稻、杂粮为主。

住房都是依山而建、杉木结构的平房或吊脚楼。

土家族服饰没有苗族那样穿金戴银,更接近生活型、实用型。

民国以来,土家男女一年四季都戴头巾,男人以青、蓝、白或条纹布为主,长二三米,一圈圈地缠绕在头上,包成人字路;女人则多为青丝帕或自印花头巾,丝帕薄如蝉翼,最长达七、米,是妇女终生陪伴之物,死后必以帕缝头入葬。

中外名俗选修结课总结

中外名俗选修结课总结

中外名俗选修结课总结中外民俗就是民间风俗习惯,是一门针对信仰、风俗、口传文学、传统文化及思考模式进行研究,来阐明这些民俗现象在时空中流变意义的学科。

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在长期的历史生活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

它与发生在我们周围的各种生活现象息息相关,尽管人们不一定能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对整个社会具有多大的意义,他们在日常交流中所展现的一切,对文化的传播和保存起了什么样的意义和作用。

但是,有关人类活动的一切细节,都可以作为中外民俗学者的研究对象,而且其中还包含和传达着重要的文化信息。

一、学习情况这学期选修课选到了《中外民俗学》,每星期一次课的中外民俗学学习,我感受最深的是中外民俗学的神秘和老师讲得通俗易懂,幽默风趣,我感觉中外民俗学是一门非常让人感兴趣的学科,可以了解各地各种风俗习惯。

中外民俗学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民俗的定义、物质民俗、社会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信仰民俗等五大内容。

中外民俗学的定义: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大民众在长期的历史生活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文化。

民俗是一种生存方式,是一种文化模式,是民族思想文化的源头。

民俗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构成因素,而这些要素本身可能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常见的事物、现象,只有被赋予了民俗物质民俗:包括物质生产民俗、饮食习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服饰民俗、工匠民俗、商业民俗。

物质生产民俗包括农耕、狩猎、牧业和渔业民俗;饮食习俗的形成原因,首先是经济的原因,其次是自然条件的原因,三是民族的原因,四是宗教信仰的原因;居住民俗是指一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的广大民众在居住活动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属于本群体的独特习俗惯制,包括兴建房屋时的种种仪式、居所内部物品的陈设、家庭成员住房的分配以及住房间形成的特定关系等等习俗;交通民俗是历代人民关于交通工具和运输方面所形成的一种生活文化;服饰民俗是人类关于服饰方面的习俗惯制,服饰民俗是物质生活民俗相当复杂的一种民俗;工匠民俗是历代工匠们在工艺生活动中所形成的民俗;商业民俗是在商业活动中所形成的交易习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民俗风情结课论文
从姓氏文化角度看我国旅游业
学院:理学院
班级:光科0904
姓名:林旺
学号:09272101
摘要
我国的姓氏发展源远流长,姓氏文化底蕴丰厚,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为一种有待开发的文化产业,其文化价值、商业价值不言而喻。

而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中之重,在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若将二者有效的结合起来,将会产生巨大的市场效应,文化会得到宣扬,经济也会快速腾飞。

关键词:姓氏、文化、旅游业
目录
1.引言 (4)
2.姓氏文化 (4)
3.姓氏文化游 (6)
3.1.姓氏寻根游 (6)
3.2.姓氏风俗游 (6)
3.3.姓氏文化遗存游 (7)
4.姓氏文化游意义 (7)
参考文献 (8)
1.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腾飞,我国进入高速发展的时代。

经济的稳定增长不仅使人民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好,更让人们开始更多的去享受生活,而旅游、观光就成为了人们主要的生活消费方式。

但是,俗话说物以稀为贵,什么好东西看多了也会腻,渐渐的一般的山水和历史遗存的人文景观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精神需求,于是有需求就有供给,各种各样新型旅游文化随之出现。

人们在政界呼风唤雨、在商界赚的盆满钵盂、在军界叱咤风云,当这些都拥有了之后最想做的是什么呢?相信大家已经猜到了,用八个字来说就是:“衣锦还乡、光宗耀祖”,人们会大肆纪念祖先、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重修祖宗祠堂、更会请一些风水学家观测祖坟风水,如果不好的话会迁移祖坟等等。

用一句话总结就是:物欲追求到极限之后就是精神追求。

人们都很注重自己的名声,而自己的姓氏、名字更是自己的招牌,看一个人往往先看他的招牌,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去关注自己姓氏的由来、名字的起源。

于是当今社会就出现了以姓氏为核心的旅游产业,并且我坚信,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姓氏文化游”将是旅游产业的一块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

2.姓氏文化
既然我们提到了“姓氏文化”,那么首先我在这里明确一下姓氏的来源:我们华夏民族在三皇五帝时期,也就是说从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开端时就已经有了姓,我们来看“姓”这个字,为什么这个字是一个“女”加一个“生”?究其根本,是因为当时我们正处在母系社会时代,那时的人们只知道有母亲而不知道有父亲,当时和姓氏有关的都是女字旁,也就是说最早的时候中国人是跟母亲姓的,姓的出现是人类摆脱了愚昧进入到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直到夏商周的时候,中国人不仅有姓,而且还产生了氏。

姓是居住的村,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

氏是从郡主所属的封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得来的。

一开始的时候姓和氏是分开的。

当时的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但没有氏。

我们的祖先在那个时代就发现了一条定律:“近亲结婚对后代不
利”于是规定: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不可以通婚。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华夏民族的姓氏便开始合二为一,而且形式固定下来,子孙可以永久使用,因此形成了一脉相传的家族,这一好处便是血缘家族标志变得明显。

中国人十分重视姓,养成了同姓聚居的习俗,许多地区流传着修谱联宗的习惯,在全国形成了无数个不等的同姓人群。

每一个姓氏都有自己的起源,都有自己发展脉络,而明确每个姓氏的起源、发展、传承的一系列的过程就是姓氏文化的核心所在。

例如:我叫林旺,而林就是我的姓氏,综合多方资料我查到这个姓氏的起源:林姓始祖比干出自殷商,名坚,为殷太师,商王纣叔父。

商王太乙之弟。

殷商的纣王,在其宠妃妲己的蛊惑之下,把忠心耿耿,对进谏三日不去的从父比干施以剖心之刑,致使比干惨死,根据后世学者的考证,这位被纣王剖心而死的千秋忠义之臣比干,正是后来千千万万林姓人的始祖。

这段历史许多史书上面都有详细的记载:譬如,《路史》上说:“殷比干子避难长林之山,因氏焉”;《姓纂》则指出:“殷太丁之后,王子比干之子,比干为纣所戮,其子坚逃难长林之山,遂姓林氏。

鲁有林放,仲尼弟子。

《左传》林雍、林不狃、林楚,代仕季氏,《左传》曰,林楚之先,皆季氏之良也”。

另外一项《晋安世谱校正序》也指出:“林氏出自子姓,殷少师比干谏纣而死,其子坚逃于长林,周武王克商,赐姓林氏,食采博陵,散居于周、鲁、齐、卫。

战国时,有相赵者,始居九门(今河北省)。

秦并赵,徙齐郡、邹郡(均在今山东省),汉定三秦,分邹郡,置济南,遂为济南人;下邳(在今江苏省)林氏其后也。

”综合以上的的文献,关于林氏的来龙去脉就十分清楚了。

他们是上古圣君商汤子姓后裔,其直系始祖为公元前1123年被纣王所杀的少师比干,比干是商帝太丁的儿子,与纣王之父太乙为兄弟,论起辈份应该是纣王的叔父。

他因忠谏而被残杀,他的儿子就逃难到长林之山,不久以后周武王灭纣,就赐他姓林,并食采于博陵(今河北省安平县)。

我举这个例子的意义在于,我个人认为这是一条旅游产业化的道路或者是商机所在,旅游业可以根据不同的姓氏发源,先派专人根据历史文献所记载的记录去实地考察,追古溯今,建造相关的庙宇、祠堂,并把相关的旅游景点设为产业链的一部分,这样我相信会有大量的游客去追本溯源,没有谁不想去看看自己祖先的由来,自己姓氏的发展,而这个过程必定耗时不断,而且会跨越多个地区,
这无疑会给中国的旅游业带来巨大的商机。

这只是我片面的了解,或者是一个小的想法,具体的实施还需要专门的人员来规划。

3.姓氏文化游
3.1.姓氏寻根游
姓氏寻根游包括以下两种:
1、国际姓氏寻根游
2、国内姓氏寻根游
我们不难理解,姓氏寻根游就是寻找自己姓氏的发源地,以达到认祖归宗的目的。

目前国内、甚至国际上并没有这样的专门组织,有些人有生之年可能能够寻找到自己姓氏的发源地,但是有些人可能穷其一生都没有找到自己的根。

我个人认为这一项旅游业可以作为今后重点开发的项目,在全国内寻找一些姓氏偏僻的小村庄,或者一些名胜宗祠的由来,综合整理大量的资料,然后推出一些精品旅游路线,并附带相关地点的大量资料,我相信这一定会成为今后旅游业的一大支柱。

1992年8月,台湾新竹宗亲会会员孟道君、孟祥孚等一行十数人辗转来到邹城。

短短几天时间,他们会乡亲、祭高祖,成为第一个台湾孟氏实现回乡拜祖愿望的团体。

3.2.姓氏风俗游
一般来讲各姓氏都有自己的图腾,在图腾崇拜过程中衍生出具有自己姓氏特色的独特民风民俗,这也是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

我国的旅游业可以大量开发具有图腾的姓氏文化,然后大力宣传,另外那些在薪火相传过程中丢失图腾的姓氏,旅游业的相关部门可以帮助他们找回自己的图腾。

我相信这可以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更是一大旅游资源,去的人一定会趋之若鹜的,例如:在河南周口市淮阳县举办的“第二届中华姓氏文化旅游推介会”上,当地的宣传部部长介绍说,淮阳古称宛丘、陈州,据《中华姓氏大辞典》载,6500多年前,中华人文始祖
太吴伏羲氏在这里建都,并定姓氏、造干戈、兴庖厨等。

由此,这里的伏羲文化、农耕文化、孔子文化等展示场所将陆续成为华夏子孙寻根祭祖、观光游览的景点。

3.3.姓氏文化遗存游
为了纪念祖先,各姓氏后人便修建祖坟、祖先衣冠冢、故居、塔林,还有姓氏族人长期定居形成的古民居、古村落等以供后人瞻仰,这便形成了姓氏文化遗存。

还拿我的姓氏“林”举例,上文已经提到我们“林”氏的祖先是比干,比干为中国历史上以死谏君的忠臣,称为“天下第一仁”。

周武王封比干垄,垄为国神。

北魏孝文帝因感念其忠心而建庙。

现存留的建筑群为明代弘治7年重建。

比干庙是重要的庙墓合一的建筑群,是中国第一座含墓祭人之祠庙,称为“天下第一庙”。

不只是比干庙,还有比干墓,比干墓为中国第一座有记载的坟丘式墓葬,墓葬以其历史悠久、布局完整、规模宏大、文化积淀丰富等特点,占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称为“天下第一墓”。

身为比干的林氏后人,如果得知自己的先祖身怀三个第一,会是怎样的骄傲、自豪?难道不会去先祖的庙拜祭一下吗?而这些的关键是在于旅游业的大力宣传,并且制定出严格的旅游线路、方式,大范围宣传其意义。

我坚信这是一条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旅游资源。

4.姓氏文化游意义
综上所述,我认为姓氏文化游是一个非常有发展前景的旅游产业,而其意义有如下四点:
一、最直接的促进经济的发展,使旅游业蒸蒸日上;
二、宣扬了传统的民族文化,形成了中国风;
三、能促进世界各国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四、能促进中国国内民族团结,有利于国家政局稳定。

我只是简单的说了几点大方向的意义,等到具体实施的时候,我想还会有更多利国利民、更多有利于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史运林.探析中国姓氏文化游类型及作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6):49-51.
[2]陆静梅.中西方姓氏来源杂谈[J].科教文汇,2010,(10):51,57.
[3]李光坚.旅游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