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近代中国国家富强道路探索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浅论近代中国人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浅论近代中国人对国家出路的探索浅论近代中国人对国家出路的探索内容提要:随着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加深,为了救中国,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分别从各自的阶级出发分别发动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
虽然最终,这些对国家出路探索的道路皆以失败告终,但在探索的道路上对中国人民思想上的启蒙、对推翻封建统治的促进、对继而的发生的一系列革命运动的成功都有不可忽略的重大影响。
关键词:太平天国起义、洋务运动、维新运动、推动作用正文: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和不断加深,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中国人民开始探索实现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道路。
农民阶级为了推翻清政府统治的太平天国运动;地主阶级在维护封建制度前提下,为实现自强和求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中的改良派希望通过自上而下的变法改革,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道路,挽救民族危亡的维新变法运动。
都是中国近代各阶级对中国国家出路所做的努力和探索,虽然这些探索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挫折和失败,但也是中国人民探索民族独立国家富强道路上的重要一环,为以后的革命斗争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1.太平天国的建立自鸦片战争失败以后,清政府为支付对列强的赔款,弥补财政空缺,加重了对本就受地主压迫的广大农民税款的征收,且各级官吏的浮收勒扣,横征暴敛,使农民的负担更为加重,致使老百姓“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而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
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迫使农民群众走上反抗斗争的道路,其中典型的就是太平天国起义。
1851年1月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建立太平军,建号太平天国。
1853年,攻占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都城,建立与清政府统治对峙的农民政权。
2.太平天国的经过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先后进行了北伐、西征和天京城外的破围战后达到了军事上的全盛时期。
最新专题二: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
专题二: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专题解读】中国近代史有两条基本线索:一是“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即外国列强不断地对中国进行侵略,企图把中国变为它们的殖民地;同时,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地反抗外来侵略者,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争取民族独立。
这些斗争是要解决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问题。
二是“近代化探索”,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和推动中国迈向现代化,这主要是解决富强问题。
这两条线索之间的关系是:要实现国家富强,就必须赢得民族独立,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
民族独立的任务在新中国成立时解决了,国家富强的任务现在仍在继续。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就是中国经济近代化、政治民主化、思想西方化的过程,同时也给中国的教育体制、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这也是古老中国在付出沉重代价之后迈向新生的重大转机。
在这个过程中既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又是探索强国道路的过程。
其中重大事件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过程。
从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的结果来看,无论是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命题展望】关于中国近代化问题是近几年中考热点。
复习时应注意整合近代化探索活动四个事件代表的主张、主要活动、历史作用等,同时要注意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与早期的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结合。
【考点导学】仔细阅读《掌控中考》PA61—62,圈、点、批、画出重要的知识点并识记。
时间8分钟【梳理点拨】易混知识点: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区别: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戊戌变法: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开启性事件。
辛亥革命:中国近代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
新文化运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二、归纳总结1.中国近代化的四步探索有何不同?(学习的内容不同)2.以上四步探索的共同点是什么?(都主张向西方学习,探索强国之路,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3.以上探索从总体上看呈现了什么特点?4、近代化探索过程中的三次思想解放: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联系:世界近代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文艺复兴、启蒙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三、感悟历史1.以上四步探索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什么精神?(勇于探索、自强不息、不屈不挠、勇于承担历史重任、忧国忧民等)2.从上述探索中得到什么启示?上述探索无论是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没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仍然没有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近代中国探索救国道路的历程
近代中国探索救国道路的历程嘿,朋友们!咱们今天来聊聊近代中国探索救国道路的那些事儿。
想当年啊,清朝那会,咱们国家那叫一个落后。
好多人都在寻思着咋能让国家变好。
有人说,咱得搞洋务运动,学学西方的技术,造造枪炮、轮船啥的。
那些洋务派们可积极啦,办工厂、建海军,想着能靠这些让国家强大起来。
可这还不够呀!后来戊戌变法来了,康有为、梁启超他们觉得,光有技术不行,还得改改制度。
想搞君主立宪,让国家有新的气象。
可惜呀,这场变法没持续多久就失败了。
再后来,孙中山先生站出来啦!他说要推翻清朝,建立共和。
辛亥革命那可是轰轰烈烈,终于把皇帝给赶跑了。
大家都盼着能过上好日子。
不过,这路啊,还是不好走。
民国时期,乱得很,军阀混战,老百姓还是苦。
这时候,又有一群新的力量出现了,那就是共产党人。
共产党一开始力量还小,但他们有决心,有信念。
带着大家搞工人运动,农民运动。
慢慢的,越来越多人知道,跟着共产党能有出路。
后来经历了好多战斗,长征啊,抗日战争啊,解放战争啊。
这一路上,那真是困难重重,但咱们中国人就是有股子不服输的劲儿。
终于,新中国成立啦!咱们国家迎来了新的希望,新的开始。
你看,这一路走来,多不容易啊。
但咱们中国人就是不怕难,一直找啊找,试啊试,就为了能有一条让国家富强,让老百姓幸福的道路。
现在咱们的日子越来越好,可不能忘了先辈们的努力和付出哟!。
中国近代各阶层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中国近代各阶层对国家出路的探索中国近代史,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并勾结封建统治者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中华民族爱国人士也不断采取措施反抗侵略、反抗中国封建统治。
五四运动爆发前,在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中,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等不同的社会力量不断对国家的出路进行探索,提出各种救国方案,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一、农民阶级的探索1851年1月,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这是一次反对政府腐朽统治与地主阶级压迫的正义战争,最后以失败告终。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和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却有不可磨灭的伟大意义。
太平天国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它把千百年来农民对拥有土地的渴望在《天朝田亩制度》中比较完整的表达出来。
《资政新篇》则反映了太平天国某些领导人在后期试图通过向外国学习来寻求出路的一种出路。
此阶段还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打击了外国的侵略势力。
太平天国时期,领袖们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严禁鸦片交易,同英法军队等侵略者进行应用斗争都对中国社会和人民思想产生影响。
太平天国起义和后来的失败告诉我们:农民是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主力军,但是单纯的农民运动并不能取得民族独立与解放,仍需进一步的探索。
二、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探索洋务运动兴起于太平天国起义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
成员奕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主张引进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建企业,兴办洋务等。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主要举办的事业有三个方面:(1)兴办近代企业(2)建立新式海陆军(3)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这些洋务派的事业兴起后,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都开始改变,促进了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风气得到改变。
但洋务运动主要维护了封建统治,并没有让中国朝资本主义发展。
最新专题二: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
专题二: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专题解读】中国近代史有两条基本线索:一是“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即外国列强不断地对中国进行侵略,企图把中国变为它们的殖民地;同时,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地反抗外来侵略者,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争取民族独立。
这些斗争是要解决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问题。
二是“近代化探索”,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和推动中国迈向现代化,这主要是解决富强问题。
这两条线索之间的关系是:要实现国家富强,就必须赢得民族独立,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
民族独立的任务在新中国成立时解决了,国家富强的任务现在仍在继续。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就是中国经济近代化、政治民主化、思想西方化的过程,同时也给中国的教育体制、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这也是古老中国在付出沉重代价之后迈向新生的重大转机。
在这个过程中既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又是探索强国道路的过程。
其中重大事件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过程。
从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的结果来看,无论是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命题展望】关于中国近代化问题是近几年中考热点。
复习时应注意整合近代化探索活动四个事件代表的主张、主要活动、历史作用等,同时要注意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与早期的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结合。
【考点导学】仔细阅读《掌控中考》PA61—62,圈、点、批、画出重要的知识点并识记。
时间8分钟【梳理点拨】易混知识点: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区别: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戊戌变法: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开启性事件。
辛亥革命:中国近代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
新文化运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二、归纳总结1.中国近代化的四步探索有何不同?(学习的内容不同)2.以上四步探索的共同点是什么?(都主张向西方学习,探索强国之路,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3.以上探索从总体上看呈现了什么特点?4、近代化探索过程中的三次思想解放: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联系:世界近代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文艺复兴、启蒙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三、感悟历史1.以上四步探索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什么精神?(勇于探索、自强不息、不屈不挠、勇于承担历史重任、忧国忧民等)2.从上述探索中得到什么启示?上述探索无论是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没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仍然没有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试论近代中国国家早期出路的历史探索
试论近代中国国家早期出路的历史探索自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人一直在积极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积极斗争,力求找出一条正确的道路使中国站在世界前列,但这条道路曲折而漫长,中国在各个阶级斗争中缓慢发展。
一、农民阶级的探索——太平天国运动1.爆发的原因:清政府的腐败和搜刮,为支付高额战争赔款和赎城费加紧横征暴敛,导致国内阶级矛盾激化(根本原因)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加剧中国国内社会矛盾(重要原因)连年发生的自然灾害,人民极度贫困且无家可归,纷纷揭竿而起,各族人民自发反清起义高达百次(直接原因)西方基督教思想的影响,创立“拜上帝教”组织的推动(主观原因)2.理论:传统儒学、西方基督教、西方资产阶级学说,低层次的中西文化融合。
3.主体:农民阶级代表人物: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4.方法:自下而上的暴力革命5.发展方向:向往古代理想社会、近代资本主义社会。
(简要展开叙述)早期,太平天国运动领袖洪秀全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提出要建立“务使天下共享”,“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社会,废除封建地主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即共同富裕的大同理想社会,实行绝对的平均主义。
后期,干王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根据太平天国革命形势的逆转和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现实,进行某些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批判重本抑末,尊重科学技术,提倡兴办实业,主张工商谋利,鼓励私人资本。
6.结果失败。
7.失败的原因(简要叙述)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提出不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定都天京后,领导者封建特权思想膨胀,争权夺利,贪图享乐(主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联合镇压绞杀(客观原因)战略失误,偏师北伐8.历史意义(简要叙述)沉重打击封建统治阶级,加速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崩溃鼓舞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意识,打破西方侵略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打击外国侵略者提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方案,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作为世界人民革命斗争的一部分,鼓舞推动19世纪中叶亚洲民族解放运动,震动欧洲二、地主阶级的探索——洋务运动1.原因(简要叙述)西方列强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狂潮;西方进步思想传播(国际原因)农民起义运动愈演愈烈,尤其是太平天国运动,威胁清王朝统治;统治者支持(国内原因)2.理论:传统儒学,西方近代思想,“中体西用”。
近代史: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官督商办
① 官督商办是半殖半封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在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夹缝中求生存
“专派大员一人认真督办,用人理财悉听调度”
机器采购、技术人员培训 ② 洋务派是官督商办企业的创办者和保 护者,又是阻碍者和压制者。 “钦商”盛宣怀 如何评价洋务运动经济政策?
(三)创建新式海陆军
“筹办海防,欲与洋人争衡,非治土寇可比,必须时 加戒备。方今强邻环逼,藩属倾危,岂可稍存侥幸无事 之心,顿忘厝火积薪之诫”;“日本狡焉思逞,更甚于 西洋诸国,今之所以谋创水师不遗余力者,大半为制驭 日本起见。” ——李鸿章 1875年筹建北洋水师 1885年建立海军衙门 1888年北洋舰队成军 丁日昌提 出《海洋水 师章程》, 建议设立新 式海军。
——李鸿章
3.洋务派与顽固派之争 洋务派
中央
地方Biblioteka 恭亲王奕 李鸿章 曾国藩军机大臣文祥 张之洞 左宗棠
顽固派 大学士倭仁、徐桐、李鸿藻 “立国之道,尚礼义 不尚权谋,根本之图, 在人心不在技艺。” “以忠信为甲胄, 礼义为干橹。”
4.洋务运动得以兴办的条件
① 理论上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 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② 获得统治阶级内部支持 ③中外暂时“和好”的外部环境
2、如何向西方学习, 求强求富?
各阶级登台表演与探索
1、农民阶级发动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企图用武装 斗争和农民改革方案改造社会。
2、地主阶级洋务派进行洋务运动,企图通过学习 军事技术来挽救封建统治和实现国家富强。 3、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戊戌维新,企图通过自上 而下的政治改良道路来实现变法维新救亡图存。
小 结
洋务运动虽然引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中国近 代化开启了道路,但其本质还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不 可能真正担负起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使命,也没有使中 国真正富强起来。
近现代中国人对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启示
近现代中国人对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启示鸦片战争后的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致使中国人民除了继续遭受残酷的本国封建压迫以外,还遭受了外国帝国主义势力残暴的民族压迫。
为了挽救中国,无数的仁人志士实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
农民阶级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中国的农民阶级展开了自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其中典型的就是太平天国起义和义和团运动。
1851年-186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对腐朽的封建王朝发起了猛烈冲击,加速了封建制度的崩溃。
它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此外,它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严禁鸦片贸易,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义和团运动打出“扶清灭洋”口号,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者,为后来的反帝反封建运动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但它们最终在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下都失败了。
因为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最终导致了太平天国起义和义和团运动等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失败。
太平天国起义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表明:在中国出路的早期探索中,因为缺乏先进的阶级力量和准确的理论指导,农民阶级无法承担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反动统治的使命,中国出路的探索需要代表新生产力的先进阶级力量和政党的领导。
地主阶级洋务派l9世纪后半期,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打出“自强”、“求富”的旗号,发动“洋务运动”,历时30多年,虽然办起了一批企业,建立了海军,但却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甲午战争一役,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启示二洋务运动的失败表明,即使地主阶级引进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为近代化开启了道路,但本质上却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虽然有些微的成效,但是从本质和实际进程来看,洋务运动不可能承担起发展资本主义的使命,也不可能真正使中国实现近代化。
资产阶级维新派甲午战争失败后,在新的民族危机下,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光绪帝的支持下展开了百曰维新。
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近代中国人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近代中国人对国家出路的探索1840年,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英国发动侵华的鸦片战争,用强权和大地轰开了古老中国长期封锁的大门.鸦片战争的炮声惊醒了一向以“天朝上国”自居、鄙夷外国、妄自尊大的大清王朝,揭开了中华民族屡遭西方列强侵略、侮辱、欺凌的悲惨史页,也唤起了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对国家出路的顽强探索,对祖国前途命运的担忧、思考和关注。
1.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代表人物是洪秀全。
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中国的农民阶级开展了自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其中典型的就是太平天国起义。
他们用“天国梦想”发动了农民,但领导者没有很好的利用好这种民愤。
在取得一些胜利后,领导者贪图享乐,只有空口白话的《天朝田亩制度》,没有继续发动农民,停滞不前,没有坚持到底.究其原因是由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由于缺乏先进的阶级力量和正确的理论指导,农民阶级无法承担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反动统治的使命。
2.封建地主为主力的洋务运动,代表人物有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
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打出“自强”、“求富”的旗号,发动“洋务运动”,历时30多年,虽然办起了一批企业,建立了海军,但却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洋务运动的失败是因为尽管地主阶级引进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为近代化开启了道路,但本质上却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又由于外国阻挠,封建顽固势力的破坏、力量分散等原因决定了洋务运动不可能承担起发展资本主义的使命,也不可能真正使中国实现近代化。
3.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戊戌变法,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张骞。
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性运动,维新派主张用君主立宪制取代君主专制制度,但是由于维新派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其思想主张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内容,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这必然导致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事实上推行维新变法主张依靠的阶级基础也只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开明绅士,所以失败是必然的。
最新近代中国各阶层探索救国之路的历程精选
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对国家出路的探索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的爱国行为不仅表现在反侵略、反封建的英勇斗争上,而且还表现在对中国出路的艰辛探索上。
五四运动爆发前,在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中,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等不同的社会力量都进行了不同的探索,提出了不同的救国方案.农民阶级的探索: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这是一次反对政府腐朽统治与地主阶级压迫的正义战争,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内容:颁布了表达建立太平天国理想社会平均分配土地的愿望的《天朝田亩制度》以及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意义:太平天国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震撼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第二,太平天国起义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不同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第三,太平天国起义还冲击了空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第四,太平天国起义还有力的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给了侵略者应有的教训。
第五,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他和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失败原因:从主观上看:第一,农民阶级不是新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
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
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
第二,太平天国是以宗教来组织发动群众的,但是拜上帝教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它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战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
第三,太平天国也没能正确对待儒学。
第四,太平天国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对西方侵略者还缺乏理性的认识。
从客观上看: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镇压太平天国。
近代中国国家富强道路探索
近代中国国家富强道路探索摘要:近代中国在危机中震荡,救亡图存、寻求国家富强的道路成为时代先驱者的追求。
梁启超几乎毕生都在追求中国立宪政治的目标,其宪政思想在探索中发展变化,其中有关“民权”、“有限政府”、“法治”等思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构成了近代中国宪政之路中绚烂的一章。
关键词:宪政;民权;国家富强梁启超是在忧患中探索近代中国富强道路的时代先驱之一,也是活跃在当时政治和思想舞台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面对中国社会专制独裁贫穷落后、积重难医的现实,为国家富强而向西方寻求真理、为社会大众的自由和权利而奔走呼号,综合中西、上下求索,努力寻找中国切实的宪政方案。
一、梁启超宪政思想的理论来源梁启超宪政思想的理论渊源主要是近代以来西方的政治法律思想、学说。
同时,由于梁启超所经历的传统儒家教化,在其宪政思想中亦有儒家思想的沉淀,如他所说:“末学肤受如鄙人者,偶有论述,不过演师友之口说,拾西哲余唾,寄他人之舌于我笔端而已”[1]。
这段自白,虽为谦虚之词,但可以看出他的思想渊源。
梁启超的宪政思想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四个部分:进化论、民权论、分权思想和法治思想。
第一,梁启超以进化论作为思想武器,论证了改革政治、实施新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他认为进化论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自达尔文出,然后值得丢、人类迈指一切事物,皆循进化之公理,日赴于文明……虽谓达尔文之前为一天地,达尔文后为一天地也。
”[2]梁启超将进化论的“生存竞争”规律直接用于现实观察人类社会。
以进化论为思想武器,反对认为“祖宗之法不可变”的顽固派,论证变法的合理性:“大地既通,万国蒸蒸,日趋于上,大势所迫,非不阏制,变亦变,不变亦变。
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权;不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人,束缚之,驰援之,呜呼,则非吾所敢言矣。
”[3]第二,梁启超的民权论思想以及从民权角度出发对政府合法性的探讨,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政治意义。
梁启超提出“新民”概念,认为:“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
近代史: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895年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致远号”合影
南 洋 水 师 的 南 琛 号 军 舰
停泊在旅顺港内的北洋水师军舰
新式陆军
湘军洋枪队在宁波受训 如何评价洋务运动军事政策?
(四)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翻译西书、创办报刊
1862年 1863年 1866年 1879年
京师同文馆(外语学堂) 上海广方言馆(外语学堂) 福州船政学堂(军事学堂) 天津电报学堂(实业学堂) 同 文 馆 中 的 学 生
与基督教大相径庭
③ 紫荆山根据地;
梁发没有想到,他的举动使中 罗孝全也没有想到,他的举 国失去了一位挣扎在科举道路 动使中国失去了一位传教士, 上的书生,却得到了一位从 却得到了一位天王。 《圣经》中寻求出路的救国者。 图为拜上帝教旧址
④ 金田起义
定都南京
1.政治纲领与政权建设:
以土地问题为中心 “凡天下田,天下人 同耕。” “天下人人不受私, 物物归上主。”
2.洋务运动的目的:
① 以镇压内乱,维护统治为先。 “就今日之势论之,发捻交乘,心腹之患也。俄国 壤地相接,有蚕食上国之志,肘腋之患也。英国志在 通商,暴虐无人理,不为限制则无以自立,肢体之患 也。故灭发捻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
——奕
②以发展清王朝实力,徐图自强,免遭沦胥为谋略。 “外国利器强兵,百倍中国,内则狎处辇毂之下, 外则布满江湖之间”,“外国猖獗至此,不亟亟焉求 富强,中国将何以自立耶?”
翻译西方政治学说 严复《天演论》、康有为《俄彼得 变政记》与《日本变政考》等; 办学会 强学会、保国会、南学会等; 兴办新式学堂 康有为万木草堂、梁启超时务学堂;
办报纸
梁启超《时务报》、严复《国闻 报》、《湘报》等
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3.简述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探索国家出路的艰辛历程,从中有什么特别启发
如何理解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探索国家出路的艰辛历程及其历史意义?历程:①起步阶段(1840~1895):主要是洋务运动。
②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包括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
③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国民政府统治前期,近代化有所发展;抗战时期,近代化进程被打断;解放战争时期,近代化被推入绝境。
④近代化发展的新时期(1949年以后)。
历史意义:(1)无论是农民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不能使中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都不能使中国革命获得成功。
(2)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永远不会向帝国主义或外国侵略者低头。
(3)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勾结中国封建统治者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抗本国的封建统治的抗争史;同时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政治派别探索国家出路的探索史。
这种抗争与探索,对外以反侵略、捍卫民族独立为旗帜;对内以反专制独裁、争取社会进步为核心,抗争与探索互相交织,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1.地主阶级抵抗派(改革派)背景和主张: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一些地主阶级的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开始注目世界、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其主张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结果:因清政府腐败、闭关政策和地主阶级的局限性而没明显实效评价: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的提出使中国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激励着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积极探索强国御侮之道。
由于实践有限,没有产生实际的效果。
2.地主阶级洋务派背景和主张:在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下,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统治集团在如何解决内政外交上的众多危机时发生分歧,形成了洋务派和顽固派。
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即“师夷长技以自强”。
结果:由于外国阻挠,封建顽固势力的破坏、力量分散等导致洋务运动破产。
论近代中国人探索国家出路的历程与启示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的失败仿佛一颗石子被投入到中国旧封建主义社会的死水中,一石激起千层浪,严酷的社会现实引起了有识之士的反省:“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局面,和中国长期的盲目自大与闭关锁国是分不开的。
为了救中国,无数仁人志士开始了艰苦的探索历程。
一、农民阶级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农民阶级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主要是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因为农民是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阶级的主要压迫对象,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对清政府的腐败统治进行了强有力的反抗,强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对于外国侵略者,太平天国不承认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后期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势力。
但是,农民阶级有着其自身的局限性,且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虽然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却无法担负起反帝反封建的重任。
二、地主阶级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地主阶级开始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随即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
历时30余年,创办了一批军用、民用企业等,对维护清政府的统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学习的内容局限于西方的科学技术,并未涉及到学习其思想的层面,仍旧固执的坚持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
甲午中日战役中,北洋海军的全局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这也表明,为维持封建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自强”、“求富”这条道路是走不通的。
三、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甲午战争惨败,造成了新的民族危机,也使得新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在此背景下,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代表人物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改良变法运动。
这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维新派开始学习西方的立宪思想,主张将封建君主制改为君主立宪制。
但是由于维新派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惧怕人民群众的局限思想,使得轰轰烈烈的维新运动仅维持了百日,无果而终。
近代中国人对国家出路探索及启示
对辛亥革命的认识
对辛亥革命性质的认识。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对武昌起义中革命志士的精神的认识。 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 张扬,从而激发我们要学习他们的革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的精神。 辛亥革命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在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不能完成反帝 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这一任务必须在无产阶级 的领导下才能完成。
对洋务运动的认识
我们要辩证发展地看待历史事物。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引进了西 方先进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 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主要是: 首先,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中体西用”。冯桂芬在《校庐抗议》一书中说:“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这个思想后来被进一步概 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所谓“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 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 支配后者。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1.创办军事工业: 洋务派一开始认为中西方的差距主要是集中在“火器” 上。下面我们按照时间先后列举几家军火工业。①曾国藩于1861年创办安庆 军械所。②李鸿章于1865年创办的江南制造局。③李鸿章于1865年创办的金 陵制造局(地点在南宁简称“宁局”,全称是“金陵机器制造局”)。④左宗 棠于1866年创办的福州船政局(简称“闽局”因设在福州马尾,故称“马尾 船政局”)。这是当时规模最大的船舶修造厂。⑤崇厚于1867年创办的天津 机器局。⑥张之洞建造的湖北枪炮厂。1908年改称“汉阳兵工厂”,抗日战 争时内迁。 2.兴办了一些民用企业:洋务派在创办军事工业中遇到资金奇缺,原料和燃料 供应不足,以及交通运输落后等困难,需要加以解决,因此兴办了一些民用企 业。从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共创办民用企业20多个,重点是采矿、冶炼 、纺织等工矿业和航运、铁路、电讯等事业。 3.19世纪60年代,京师和天津、上海、广州、福州等地纷纷成立洋枪队,使用 洋枪、洋炮,聘用外国教练。左宗棠的湘军也是用洋枪装备的军队。 4.办了一些新种类的学堂:中国旧时代的教育场所主要是私塾和书院。直到洋 务运动兴起以前,在中国还没有近代新式学校出现。
中国近现代先贤们为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所采取的探索总结
中国近现代先贤们为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所采取的探索总结
从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到义和团运动,一次次奋起抗争都失败了。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但也未能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近代中国历史表明,旧式农民战争和软弱的资产阶级革命都不可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更不可能承担起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
通过学习中国近代仁人志士对国家出路的探索,我深刻地了解了国情,坚定了信念: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了国家富强做出了不朽的牺牲,使我深感肩负的重任。
当代社会要求我们有开阔的眼界和博大的胸襟,又要求我们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不迷惘,不惶惑。
这就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便是这个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相信年轻的我们在党中央的领导下,通过不断完善自己,一定能能够肩负起历史赋予振兴中华的神圣使命。
近代各阶层探索救国之路的历程
近代各阶层探索救国之路的历程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对国家出路的探索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的爱国行为不仅表现在反侵略、反封建的英勇斗争上,而且还表现在对中国出路的艰辛探索上。
五四运动爆发前,在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中,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等不同的社会力量都进行了不同的探索,提出了不同的救国方案.农民阶级的探索: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这是一次反对政府腐朽统治与地主阶级压迫的正义战争,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内容:颁布了表达建立太平天国理想社会平均分配土地的愿望的《天朝田亩制度》以及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意义:太平天国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震撼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第二,太平天国起义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不同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第三,太平天国起义还冲击了空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第四,太平天国起义还有力的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给了侵略者应有的教训。
第五,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他和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失败原因:从主观上看:第一,农民阶级不是新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
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
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
第二,太平天国是以宗教来组织发动群众的,但是拜上帝教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它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战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
第三,太平天国也没能正确对待儒学。
最新近代中国各阶层探索救国之路的历程资料
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对国家出路的探索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的爱国行为不仅表现在反侵略、反封建的英勇斗争上,而且还表现在对中国出路的艰辛探索上。
五四运动爆发前,在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中,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等不同的社会力量都进行了不同的探索,提出了不同的救国方案.农民阶级的探索: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这是一次反对政府腐朽统治与地主阶级压迫的正义战争,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内容:颁布了表达建立太平天国理想社会平均分配土地的愿望的《天朝田亩制度》以及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意义:太平天国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震撼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第二,太平天国起义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不同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第三,太平天国起义还冲击了空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第四,太平天国起义还有力的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给了侵略者应有的教训。
第五,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他和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失败原因:从主观上看:第一,农民阶级不是新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
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
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
第二,太平天国是以宗教来组织发动群众的,但是拜上帝教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它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战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
第三,太平天国也没能正确对待儒学。
第四,太平天国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对西方侵略者还缺乏理性的认识。
从客观上看: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镇压太平天国。
近代史: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时代的局限是真正的局限, 1、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共同镇压。 当封建制度还没有东西能够取 清军、地方团练、湘军、淮军、洋枪队、外国军队“借师 代的时候,太平天国不能不回 助剿” 到封建制度,从而使进入南京 2、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和弱点 之后的太平天国,不能不日益 (1)没有破:未能正确对待作为封建统治工具的儒学。 变成一种不成熟的封建政权, 没有进行实质性批驳,保留其中关键封建纲常伦理 并以自己不成熟的封建政权与 (2)没有立:没有科学理论指导,太平天国纲领的局限 正在衰败中的满清封建政权对 性和政策策略的失误。 峙着”。 《天》绝对平均,因而不可能真正推行;《资》脱离 实际, 也没有提到农民关心的土地问题 (3)宗教的消极作用。 ——华东师大历史系教授 陈 迷信、天命,对外国侵略者缺乏警惕 晓麓
如何评价洋务运动的文化教育政策? 派遣幼童留学 詹天佑等30名赴美留学儿童
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一)历史作用:
1、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有抵 制,但又有 妥协与勾结,未能阻止中国半殖民地化 的进程。 2、客观上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促 进,但也有阻碍,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很软弱。
3、冲击封建思想文化观念,但没有突破封 建体制的束缚。
1.兴办洋务运动的原因:
清王朝面临内忧 外患
“此次款议虽成,中国岂可一日 忘备?……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 得纾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 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 “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成为 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 可以勤远略 。” —— 曾国藩
一些头 脑清醒的当权 者见识到外国 的“长技”, 思想有所变化。
②经济破坏大;
③鸦片贸易猖獗,白银外流;
④西方国家向中国倾销商品, 中国人多子多福的观念,加剧 对中国小生产者冲击。 了人口增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近代中国国家富强道路探索发布时间:2011-05-25 编辑: 手机版论文关键词:宪政;民权;国家富强论文摘要:近代中国在危机中震荡,救亡图存、寻求国家富强的道路成为时代先驱者的追求。
梁启超几乎毕生都在追求中国立宪的目标,其宪政思想在探索中发展变化,其中有关“民权”、“有限政府”、“法治”等思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构成了近代中国宪政之路中绚烂的一章。
???梁启超是在忧患中探索近代中国富强道路的时代先驱之一,也是活跃在当时政治和思想舞台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面对中国专制独裁贫穷落后、积重难医的现实,为国家富强而向西方寻求真理、为社会大众的自由和权利而奔走呼号,综合中西、上下求索,努力寻找中国切实的宪政方案。
?一、梁启超宪政思想的理论来源?梁启超宪政思想的理论渊源主要是近代以来西方的政治思想、学说。
同时,由于梁启超所经历的传统教化,在其宪政思想中亦有儒家思想的沉淀,如他所说:“末学肤受如鄙人者,偶有论述,不过演师友之口说,拾西哲余唾,寄他人之舌于我笔端而已”〔1〕。
这段自白,虽为谦虚之词,但可以看出他的思想渊源。
梁启超的宪政思想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四个部分:进化论、民权论、分权思想和法治思想。
?第一,梁启超以进化论作为思想武器,论证了改革政治、实施新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他认为进化论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自达尔文出,然后值得丢、人类迈指一切事物,皆循进化之公理,日赴于文明……虽谓达尔文之前为一天地,达尔文后为一天地也。
”〔2〕?梁启超将进化论的“生存竞争”规律直接用于现实观察人类社会。
以进化论为思想武器,反对认为“祖宗之法不可变”的顽固派,论证变法的合理性:“大地既通,万国蒸蒸,日趋于上,大势所迫,非不阏制,变亦变,不变亦变。
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权;不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人,束缚之,驰援之,呜呼,则非吾所敢言矣。
”〔3〕?第二,梁启超的民权论思想以及从民权角度出发对政府合法性的探讨,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政治意义。
梁启超提出“新民”概念,认为:“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
〔4〕”他试图通过造就新民来革新政府、改造国家,这是他达到理想的政治模式选择。
由此可见,“新民”决不同与传统的臣民,而应该是既享受权利又承担义务的新型公民。
因此,民权是不可缺少的。
他认为,民权与不能混为一谈,民权与西方的人权也不尽相同,同时,民权也区别与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
将“民”看作是个整体,不指单个人,“民权”的主体应该是泛化的群体,而且他认为“兴民权无损于君权”。
?在梁启超看来,民主宪政的实质。
就是通过立法的形式确保民权。
他给下的定义是“一国之人,无论为君主为官吏为人民皆共守之者也。
为国家一切法度之根源,此后无论出何法令,更何法,万变而不许离其宗旨者也。
”这既是对宪法性质的认识,也是对宪法的价值判断。
同时,他指出宪法与民权之间的必然关系:“欲君权之有限也,不可不用民权;与官权之有限者,更不可不用民权。
宪法与民权,二者不可相离。
〔5〕”?第三,梁启超将西方的分权理论作为其立宪主张的理论基础,认为实行三权分立制度是西方各国“制度最要之原”。
他主张在分权的基础上建立“有限政府”,甚至把如何划分政府权限看作是宪政民主的核心问题。
他认为:“立宪政体,亦名为有限权之政体……有限权云者,君有君之权,权有限;官有官之权,权有限;民有民之权,权有限。
”并且“各国宪法,既明君与官之权限,而又必明民之权限者何也?民权者,所以维护宪法而不使败坏者也。
〔6〕”可见,梁启超的分权思想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人民主权”的思想,人民有主权可以防止君主和官吏滥用权力。
?第四,梁启超是把“法治”纳入宪政构架里的近代中国第一人。
梁启超对法治的探寻缺乏完整与系统,也很少从正面切入,而是将法治作为平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历程的一条基本线索。
他从反对“礼治”的角度出发,论证法治的功能;并且认为法治主义是与强制相对的,法治意味着支配权利;法治是宪政的支撑,抽掉它,宪政就可能倾覆和变形。
由于的局限性,梁启超的法治思想本身充满了矛盾和歧义,但应该肯定的是梁启超“在国家主义迈进的同时也点燃了法治在中国的火炬”[7]。
?二、梁启超宪政思想的制度性架构。
?梁启超的宪政思想不是仅仅停留在学习西方、论证其合理性的层面上,而是结合中国现实问题、深入进行分析,试图将产生于西方的理论植根中国大地,以此改变中国的面貌;因此,梁启超的宪政思想中进行了大量有益的制度性探索。
?第一,“问泰西各国何以强?曰:议院哉!议院哉!” 梁启超认为,西方国家之所以强盛,在于顺应了设议院的潮流。
议院制度是救国良方,是人类由野蛮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据乱世大升平世而达到太平世的重要条件之一。
在中国应该仿照英国的两院制——建立左院(上院)、右院(下院),左院不能代表平民,也不能代表贵族,而应该包含更多的层次;下院则“平等代表全国国民,故必以人民所选举之议员组织而成。
”?梁启超认为议院在中国的最现实的作用在于改变中国统治集团内争权夺势、朋党林立,地方割据、政令不通的状况。
他曾明确指出:“问议院之立,其意何在?曰: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
议院立,上可集官之智慧,中可听民之意见,下可行立国之政见[8]。
?第二,分权制衡的三权分立制度。
梁启超接受并阐发了洛克提出的三权分立制度,主张在中国,立法权由国会行使、权由国务大臣行使、司法权由独立的司法厅行使。
通过权力的相互制约,防止国家机关变为专制工具。
然而,很快的梁启超就把三权分立的思想中国化了——在三权之上加了统治权,归君主所有,称之为“体”;三权则称为“用”。
“体”为“用”之本,就为立宪政体下的君主专制提供了依据。
?第三,选举制度和政党制度。
梁启超反对“限制选举”,主张“普通选举”。
他坚持:“财产与政治能力,决非能常相一致”,故“财产与选举决不容有特别的关系。
”他还对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有详尽论述,认为,要依据国情确定选举方式。
?梁启超在论证政党制度时指出:“在专制政体下,决无容政党发生之余地,政体既归于立宪,则无论其国体为君主,为共和,皆非籍政党不能运用……非真立宪之国,不能有真政党,然非有真政党之国,亦不能真立宪。
而者互相为因,互相为果。
”由此可见,政党政治是立宪的必须条件,是改变封建官僚制度、实现政治清明的良策。
?三、梁启超宪政思想的特点与核心价值。
?梁启超生活的时代是中国的“多事之秋”,各种思想和观点混乱冗杂,再加上梁启超的非凡经历(倡导变法,领导维新运动;流亡日本,目睹“明治维新”的社会现状;游历西方,考察欧美政治……),使得其宪政思想具有了矛盾重重、复杂多变的特点。
?第一,崇尚民权,却反对个人自由。
梁启超曾撰文说:“地者积人而成,国者,积权而立,故全权之国强,缺权之国弱,无权之国亡。
何为全权?国人各行其国有之权;何谓缺权?国人有有权者,有不能令自有其权者;何谓无权?不知权之所在也。
无权恶乎起?曰:始也,欲以一人而夺众人之权,然众权之繁之大,非一人只智与力所能任也,既不能任,则其权将糜散堕落,而终不能以自有。
”由此可见,梁启超认为权利是公有的,人人都可享受;国家强盛的关键就在于,国人应享有的权利;个人专权是行不通的,不现实的。
?然而,在涉及到宪政的核心——个人的自由权利时,却说:“自由之者,团结之自由,非个人之自由也。
野蛮时代,个人之自由胜而团体之自由亡;文明时代,团结之自由强而个人之自由减”。
梁启超对自由权利的思考和论述很显然已经有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并且是其宪政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但事实表明,个人自由权利在梁启超的思想中明显的缺失。
不是他对西方的自由主义认识不足,更不是偶然疏忽,而是他的“群”的观念、群体主义的思想构架,导致了排斥西方宪政中的个人主义价值观。
梁启超认为治国之道在于“以群为体,以变为用”,于是他始终都对群体主义倾注了巨大的热情,也正因如此,在其宪政思想里对个人自由有着理性的排斥。
?第二,追求宪政政体,却对“开明专制”抱有热情。
梁启超追求宪政的重要原因是期望用宪政来达到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目的,认为宪政是结束君主专制、伸张民权、保障民权的可靠政治手段。
他说:“立宪政治者,国民政治也”。
可见,他认为宪政的受益者不是政府本身,而是国民。
体现了他的宪政民主的观点。
梁启超的思想在1903年后,发生了很大转变,由激进的主张“共和”转为保守的君主立宪,并且对“开明专制”作了一定的论证。
他通过对中国现实的研究以及与西方各国的比较分析,认为美、法等共和制度及其产生的社会条件与中国的国情民情之间的差异,西方的宪政同中国现实之间有很大的距离,因此对中国能否实现共和民主宪政表示了怀疑。
?在接受了伯伦知理的国家主义和波伦哈克的国家理论后,梁启超分析了共和政体的缺陷。
在其《开明专制论》中,阐发了两位政治家的思想,结合中国的社会现实,提出建立中国近代国家“与其共和,不如君主立宪。
与其君主立宪,又不如开明专制。
”他所讲的开明专制是“以所专制之客体的利益为标准”的;所指“客体”是国家和人民。
可见,在梁启超看来,中国需经过“开明专制”,和平过渡,等到条件成熟再实行君主立宪或民主共和。
?第三,信奉三权分立,却过分强调政府权力。
梁启超主张在中国,立法权由国会行使,权由国务大臣行使,司法权由独立的司法厅行使。
但他同时还认为,政府不应对君主负责,而必须自行对国家负责;反对政府对议会负责,虽然议会对政府有监督职能,但政府和议会都属于国家机关,应该对国家负责;这样的矛盾思想正是其国家主义观念的表现。
?所以,在梁启超看来,“宪政对于中国而言,首要的问题是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由此达到保育国民拯救国家的目的”[9]。
对政府权力的片面强调,体现了他救国心切,但是,却在理论上犯了明显的错误:议会的无权状况使得“宪政”名存实亡,借宪政之名而行专制之实。
当然在现实中这样的矛盾政体不可能有合适的土壤,也可以说是在制定的同时决定了它“空中楼阁”的命运。
?梁启超宪政思想中的矛盾和错位与他本人固然有着很重要的关系,但国运多舛、政局混乱却是决定性的因素。
梁启超不仅是思想家,同时又是伟大的实践者,他带着实现政治理想的愿望积极领导、参与宪政的建设之路。
然而,从笃信共和制到毅然抛弃之,转而立志在中国实现君主立宪;在对中国政治现实与西方对比后,又提出“开明专制”的施政方案;君主立宪失败,革命随之而起,其思想又回归到了被他抛弃的民主共和。
戏剧性的转变是碰壁后无奈的选择,然梁启超对立宪的孜孜以求却始终如一。
?虽然梁启超的宪政思想自身多有矛盾,而且复杂多变,但却始终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实现国家富强。
在他看来,宪政的主要元素,无论民权还是议院的价值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仅仅是追求民族、国家致富致强的手段而已。
他从“群体主义”的立场出发,肯定民主;但他又将自由、民权、议院归于“合群”性,也只是达到国家富强的一个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