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糖药物心血管不良反应总结
糖尿病药物与胰岛素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糖尿病药物与胰岛素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糖尿病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疾病,患者需要长期依赖药物和胰岛素来控制血糖水平。
然而,这些药物和胰岛素也可能引起一些不良反应,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了解和处理这些不良反应非常重要,以保障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些常见的糖尿病药物的不良反应。
1. 口服降糖药物:口服降糖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不适、恶心、呕吐、腹泻等。
这些不适通常在药物刚开始使用时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减轻。
患者应遵循医嘱准确使用药物,避免食用可能影响药效的食物,如高糖食品。
2. 胰岛素:胰岛素的不良反应可能包括注射部位疼痛、肿胀或瘀伤。
这些反应通常是暂时的,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注射部位轮换使用来减轻不适感。
还有一些更严重的反应,如低血糖、过敏反应等。
低血糖是使用胰岛素时最常见的副作用之一。
患者应注意监测血糖水平,及时处理低血糖症状,如头晕、出汗和心跳加速等。
如果出现过敏反应,如皮肤发红、瘙痒、呼吸急促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在面对这些不良反应时,患者和医护人员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处理和减轻不适。
1. 与医生保持沟通: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物的剂量和种类应该根据患者的需求进行个别调整。
患者应与医生密切沟通,并及时报告任何不良反应。
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指导。
2. 使用正确的注射技术:对于使用胰岛素注射的患者,正确的注射技术非常重要。
在注射胰岛素之前,应仔细洗手并观察注射器和胰岛素的外观。
选取合适的注射部位,并确保注射器对准皮肤垂直插入。
注射完毕后,轻轻按压注射部位,然后在不同的部位轮换使用。
3. 建立规律的生活习惯:与药物和胰岛素的正确使用一样,规律的生活习惯对于控制糖尿病非常重要。
患者应遵循医生的饮食建议,保持适度的体力活动,充足的睡眠以及减轻压力的方法。
这些习惯有助于改善糖尿病管理的效果,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4. 定期体检和监控:患者应定期进行血糖监测和体检。
心血管常用药物不良反应

2
利尿剂不良反应
(一)电解质紊乱(低钾、低钠、低氯、低钙、 低镁):是伴随着利尿剂的利尿作用的常 见副作用,在大剂量、长疗程、应用襻利 尿剂的情况下尤其容易发生,且低钾和低 钠血症最常见。低钾血症可以引起乏力、 心律失常、肠蠕动紊乱(甚至肠麻痹)、 洋地黄过量;低钠血症引起倦怠、嗜睡、 烦躁甚至昏迷;低钙血症引起心律失常、 肌肉痉挛、抽搐等;低镁血症引起心律失 常。
编辑ppt
8
β受体阻滞剂 不良反应
2、 支气管痉挛:为药物对β2受体阻滞作用所致。 因此,一般来说禁用于患支气管哮喘和慢性阻塞
性肺部疾病的患者。而对于一些肺部疾病较轻, 而同时具有β受体阻滞剂治疗强烈适应症(如慢性 左心室功能不全、急性心肌梗死)时,可钥悸切 〖亮渴杂枚驭?受体选择性较高的药物如比索洛尔, 用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症状,如无不适,可以进 行长期用药。必须提出的是,这种对β1受体的相 对高选择性是相对的,在使用剂量较大时,仍然 可以表现出对β2受体的阻断作用。
编辑ppt
3
利尿剂不良反应
(二)体位性低血压或血压下降:利尿剂引 起血压的变化常见于老年人、血容量不足、 同时应用扩血管药物或大剂量静脉应用襻 利尿剂的情况下。在心力衰竭患者应用利 尿剂情况下加用ACEI时,为避免首剂低血 压的发生,需要从小剂量开始,必要时在 停用利尿剂1~2天后加用ACEI。
编辑ppt
心血管常用药物不良 反应
编辑ppt
1
利尿剂
通过其利尿和利钠作用减少循环血容量、 并通过减少血管壁中钠离子的含量降低血 管张力。利尿剂广泛用于心力衰竭和高血 压的治疗,并在这些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 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对这一类药物不良 反应认识的普及,通过合理的合并用药, 大大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
降糖药物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分析

降糖药物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分析
黄焱
【期刊名称】《中国社区医师》
【年(卷),期】2024(40)11
【摘要】糖尿病的发生与患者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胰岛素功能障碍有关,主要特征是血糖持续性升高。
临床上对于糖尿病主要采用降糖药物进行治疗,但是降糖药物在帮助患者降低血糖的同时,也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
常见的口服降糖物主要包括双胍类药物、胰岛素增敏药物、葡萄糖苷酶抑制性药物、磺脲类药物、非磺酰脲促胰岛素分泌药物等。
不良反应主要包括消化系统损害、低血糖、昏迷休克、过敏反应等。
该文主要对降糖药物的类型以及常见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进行综述,目的在于降低糖尿病患者服用降糖药物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提高治疗效果,为患者以及临床医务工作者提供借鉴与参考。
【总页数】3页(P3-5)
【作者】黄焱
【作者单位】北海市第二人民医院城西中西医结合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87.1
【相关文献】
1.常用降糖药物不良反应综合分析
2.降糖药物不良反应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
3.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分析及注意事项
4.65例糖尿病患者使用降糖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5.糖尿病患者使用降糖药物不良反应以及进展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糖病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与处理

糖病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与处理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患者需要依赖药物来控制血糖水平。
然而,药物治疗也可能引发不良反应,给患者带来不适甚至危险。
本文将就糖尿病患者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进行探讨,并提供相应的处理方法。
一、胰岛素治疗的不良反应与处理胰岛素是常用于糖尿病患者的药物之一,但使用胰岛素也可能引发以下不良反应:1. 低血糖:胰岛素过量或使用不当导致血糖过低,患者可能出现出汗、心悸、头晕等症状。
处理方法包括立即摄入含糖食物或饮料,如果汁或含糖汽水,以迅速提高血糖水平。
2. 过敏反应:个别患者对胰岛素过敏,可能出现皮疹、瘙痒等症状。
处理方法包括停用该种类胰岛素,咨询医生更换其他胰岛素制剂。
3. 胰岛素抵抗:少数患者在长期使用胰岛素后,身体对胰岛素产生抵抗,血糖难以控制。
处理方法包括调整胰岛素剂量、选择其他降糖药物或结合饮食、运动等非药物措施进行综合治疗。
二、口服降糖药物不良反应与处理除了胰岛素外,糖尿病患者常常使用口服降糖药物来帮助控制血糖。
然而,口服降糖药物也可能引发以下不良反应:1. 胃肠道不适:某些口服降糖药物可能导致胃肠道不适,如恶心、呕吐、腹泻等。
处理方法包括调整用药时间、减少用药剂量或咨询医生更换其他药物。
2. 乳酸酸中毒:部分二甲双胍类药物使用不当可能引发乳酸酸中毒,症状包括呼吸困难、恶心、腹痛等。
处理方法是立即就医,并停用该药物。
3. 肝功能异常:少数口服降糖药物可能对肝功能产生不良影响,表现为肝酶升高等症状。
处理方法包括停用该药物,咨询医生进行相关检查并调整治疗方案。
三、其他药物治疗不良反应与处理除了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物,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还需要应用其他药物,如降压药、血脂调节药等。
这些药物也可能引发不良反应,需谨慎使用并及时处理。
1. 低血压:部分降压药可能导致患者血压过低,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
处理方法包括调整降压药剂量、减慢起床速度、增加饮水量等。
2. 肌肉疼痛:某些血脂调节药物可能引发肌肉疼痛、无力等不适感。
降血糖药物不良反应统计分析

阿 片类 镇 痛药 芬太尼 除用 于术 中镇 痛 外 , 是 全麻 诱 导 中 最 为 常用 也 的药物 , 其镇 痛作 用强 , 效 快 , 用时 问 短 , 起 作 无组 胺 释 放 , 可减 轻 气 管插 管 引起 的 心血 管反 应 , 但也 常引 起 胸壁 强 直 、 嗽等 不 良反 应 , 们通 过 咳 我 临 床观 察 发现 , 改变给 药顺 序可 消 除这些 不 良反应 , 总结 如下 : 现
葫物与临床
i ! i i : ※ ; i i j; ;
异 丙 酚 预 处 理 对 芬 太 尼 引 起 咳 嗽 影 响 的 观 察
张慧霞 张 云 靓
【 要】 摘 目的 : 察 全麻诱 导期 间不 同给药顺 序 对芬 太尼 引起 咳嗽 的影 响。 方法 :0 观 60例 A AI一Ⅲ级 全麻 患 者 , 龄 2 S 年 2—8 0岁 , 随机 分 A B 两组 、
各 3 0例 , 0 全麻 诱 导气 管插 管 , A组 : 咪唑 安 定 3— g 芬 太尼 0 2— . r , 丙酚 1 5—2 g k 。B组 : 异 丙酚 予 以芬 太尼 之 前 注射 , 5 , . 0 5 g异 a . m/g 将 既咪 唑安 定 3 5 g a r .异 丙酚 15— m / g 芬太尼 0 2— .r , . 2 g k, . 05 g 匀速 静脉 注射 , a 观察 注射后 咳嗽 发 生情 况 。结果 : B组 比 A组 咳嗽 明显 减 少或 消失。 结论 : 用芬 太 采 尼 全麻 诱 导 时异 丙酚预 处理 可减 少咳 嗽等 不 良反应 。
2 结 果
两 组患 者性 别 、 龄 、 年 体重 、 S A A分级 差异 无统 计学 意义 , A组 注射 芬 太尼 过程 中 可见 明显 的咳 嗽 , 肢体 不 自主活 动或 胸壁 强 直 , 部分 患者 手控 通 气时 气道 阻力 大 , 氧饱 和度不 同程度下 降 , 深麻 醉 后 改善 。 B组 诱 血 加 导 平稳 , 未见 上述 不 良反应 。
降糖药的不良反应

降糖药的不良反应俗话说是药三分毒,降糖药也一样有不良反应,临床上显示,大部分的降糖药都有不良反应,那么你知道降糖药的不良反应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降糖药的不良反应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降糖药的不良反应1、低血糖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主要原因是降糖药物的应用。
磺脲类、格列奈类促泌剂、胰岛素可以增加低血糖风险;而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等药物单用一般不发生低血糖。
其他危险因素还包括老年、病程长、饮食不规律等。
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患者,血糖≤3.9 mmol/L即诊为低血糖。
按症状可以分为严重低血糖、症状性和无症状性低血糖。
老年患者发生低血糖时可表现为行为异常或其他非典型症状。
部分患者屡发低血糖后,可表现为无先兆症状的低血糖昏迷。
2、水肿一些病人在用胰岛素治疗初期可因钠潴留作用而发生轻度水肿,可自行缓解而无需停药。
噻唑烷二酮类可因钠潴留致轻至中度水肿,老年患者,较65岁以下者为多见,有心力衰竭倾向或肝病者不用或慎用。
3、视觉损害注射胰岛素后可因晶状体屈光改变引起视力模糊,常于数周内自然恢复。
马来酸罗格列酮可引起黄斑水肿或使原有的黄斑水肿加重。
4、过敏反应胰岛素过敏反应主要由IgE引起,可表现为局部性或全身性。
局部性者在注射部位出现红斑、丘疹、硬结,一般在注射胰岛素几小时或数天发生。
全身性过敏反应在注射胰岛素后立即发生,全身出现荨麻疹,可伴有或不伴有血管神经性水肿,可出现呼吸道症状如哮喘、呼吸困难,严重者血压降低、休克甚至死亡。
对胰岛素全身过敏者,可更换胰岛素制剂种属,使用抗组胺药和糖皮质激素,以及进行脱敏治疗。
严重过敏反应者需停止或暂时中断胰岛素治疗。
5、脂肪营养不良在注射部位呈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停止在该部位注射后可缓慢自然恢复,为防止其发生,应经常更换注射部位。
使用高纯度或人胰岛素制剂可减少其发生。
6、体重增加多项研究显示,体重增加是胰岛素、促胰岛素分泌剂和TZD类药物治疗的常见副作用。
糖尿病药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糖尿病药物的不良反应分析【摘要】目的:了解各种抗糖尿病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情况,为合理用药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国内近期公开报道的不良反应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为血糖过低、心血管风险、胃肠道反应等。
结论::抗糖尿病药物不良反应涉及系统广泛,有的后果严重,应引起临床的重视。
【关键词】降糖药物;不良反应;胰岛素治疗糖尿病药物分为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及胰岛素受体激动剂、胰岛素促泌剂、胰岛素增敏剂、减少糖来源的药物等。
糖尿病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胰岛素(Insulin)胰岛素按其来源可分为动物源胰岛素、半合成人胰岛素及重组人胰岛素3类。
其制剂可有短、中、长效及预混胰岛素4类。
胰岛素的使用在临床上非常广泛,主要用于1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
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引起血糖过低,大约有5%的糖尿病患者死于血糖过低,这可能是由于注射技术失误或者改用了不同的胰岛素品种等因素造成的。
如果早晨增加长效胰岛素的用量,夜间发生血糖过低的可能性会增加,因此,监测夜间的血糖对于诊断和调节胰岛素用量是非常有益的。
纠正血糖过低的最有效的方法是补充糖,对于使用长效胰岛素的患者,补糖治疗应持续几天。
胰岛素的另一种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变态反应。
这种过敏反应多是由于胰岛素中所含的不纯物质引起的,一般都不严重,建议改用高纯度的胰岛素。
胰岛素使用量非常大,所以在患者使用胰岛素过程中更应加强指导,以便患者更加安全、合理、规范的使用胰岛素,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1]。
2 胰岛素增敏剂(Insulinsensitizer)基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Peroxisome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PPAR)的药物,主要是噻唑烷二酮(Thiazolidinedione,TZD)类。
这类药物是近年来开发的很有前途的一类药物,是PPAR 特异性高亲和力配体,通过提高骨骼肌和脂肪细胞对葡萄糖吸收和降低肝糖的输出来提高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胰岛素的抵抗状态。
糖尿病患者正确服用降糖药以及常见不良反应

糖尿病患者正确服用降糖药以及常见不良反应
一、掌握正确的降糖药服用方法
针对口服降糖药,类型不同则服用的时间不同,剂型不同服用的方法也不同,如缓释片只需每日早晨服用一次即可,而二甲双胍如制成肠溶片可避免对胃的刺激,使其不一定非要餐后服用。
需要注意的是,规律用药不但可以平稳保持血糖水平,还能使耐药情况发生减少。
正确的服用时间与方式是口服降糖药能充分发挥疗效的前提。
二、降糖药常见不良反应
1.磺酰脲类
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不适、恶心、腹痛、腹泻。
大剂量氯磺丙脲还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精神错乱、嗜睡、眩晕、共济失调。
长效的磺酰脲类易导致持久性的低血糖症,因此老人及肝、肾功能不良者最好选用短效药物。
2.二甲双胍类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可引起恶心呕吐、腹泻、腹痛、便秘、食欲减退、消化不良及胃部不适等消化道症状,也会出现皮疹及流感样症状。
3.胰岛素增敏剂
会引起轻中度水肿、贫血、低血糖、肝功能异常及血脂增高等。
根据国家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罗格列酮有引起心脏病发作和卒中的风险。
三、联合用药注意事项
1.与噻嗪类利尿剂、甲状腺激素类药物合用会使血糖升高,抵消降糖药作用。
2.与普萘洛尔、磺胺类药、阿司匹林等合用会引起严重的低血糖反应。
3.与苯妥英钠等肝药酶诱导剂合用会降低降糖药的疗效。
4.与吲哚美辛合用会引发高血糖。
5.与肾上腺素和糖皮质激素类合用可拮抗降糖药作用。
6.与加替沙星合用会引起原因不明的血糖波动等。
双胍类降糖药的副作用

双胍类降糖药的副作用双胍类降糖药是很多糖尿病患者都需要服用的药物,那么你知道双胍类降糖药的副作用有什么吗?下面是为你整理的双胍类降糖药的副作用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双胍类降糖药的副作用(1)乳酸性酸中毒:双胍类降糖药,尤其是降糖灵的最严重的副作用就是乳酸性酸中毒。
当降糖灵的剂量大于每日150毫克时,就会使体内乳酸的生成量有所增加。
老年人,或者年龄虽然不太大,但心血管、肺、肝、肾有问题的糖尿病病人,由于体内缺氧,乳酸的生成增多,而其代谢、清除发生障碍,容易发生乳酸性酸中毒,这类病人如服用较大量的降糖灵,发生乳酸性酸中毒的危险性就明显增多;(2)消化道反应:表现为食欲下降、恶心、呕吐、口干、口苦、腹胀、腹泻等,降糖灵引起胃肠道症状的可能性比二甲双胍大,其程度也比二甲双胍严重;(3)肝、肾损害:对于肝功能不正常。
转氨酶升高的糖尿病病人,或是对肾功能不好,尿蛋白持续阳性,甚至血中肌酐和尿素氮等废物堆积、升高的病人,双胍类降糖药有使肝、肾功能进一步变坏的危险,最好不用;(4)加重酮症酸中毒:降糖灵能促进酮体的生成,所以有酮症酸中毒或酮症酸中毒倾向的糖尿病病人不宜用之。
双胍类降糖药的注意事项1、从小剂量开始,根据血糖调整用药剂量,必要时可与磺脲类降糖药联合用药。
2、进餐时或进餐后服用,以减少胃肠反应。
3、定期检查肝、肾功能及有无贫血。
4、与磺脲类联合使用可增强降血糖作用。
5、如出现禁忌症情况,应立即停药。
6、单独使用双胍类一般不会引起低血糖反应,与磺脲类或胰岛素合用时可发生。
双胍类降糖药的适用人群1、适应于肥胖型2型糖尿病经饮食和运动疗法仍未达标者,作为首选降糖药;2、在非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与磺脲类药联用以增强降糖效应;3、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与胰岛素联用,可加强胰岛素作用,减少胰岛素剂量;4、在不稳定型(脆型)糖尿病患者中应用,可使血糖波动性下降,有利于血糖的控制。
双胍类降糖药的禁忌1、年龄大于65岁以上者;2、有严重心、肝、肾疾病的患者;3、休克、胃肠道疾病、肺部感染、发热、手术、外伤等;4、合并有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周围动脉闭塞而出现坏疽;5、易发生或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乳酸酸中毒及高渗性昏迷者;6、Ⅰ型糖尿病患者;7、经常大量饮酒或有大量长期饮酒经历者;8、孕妇或授乳中的产妇。
糖尿病药物治疗常见的不良反应

糖尿病药物治疗常见的不良反应摘要:糖尿病药物是临床医治中常见的药物类型,在治疗糖尿病的进程中,会因为受到病人本身个体体质不同或者药物的所含成份的原因,发生不同水平的不良反应。
列如低血糖反应、消化道症状、营养障碍代谢等。
本篇文章主要通过实际临床工作经验,针对糖尿病治疗药物常见不良反应进行研究和分析,有望可以更好的引导糖尿病病人进行科学合理用药,减少糖尿病病人在服药后不良反应产生的概率,提高糖尿病病人临床用药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关键词:糖尿病;治疗;不良反应整理和分析各类型抗糖尿病药物的作用机制以及有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依据药物的作用特征为患者定制个体化的医治方案,并且增进临床抗糖尿病药物的合理应用。
一、糖尿病药物治疗分类1.胰岛素:胰岛素是由胰脏内的胰岛β细胞受外源性或内源性物质如葡萄糖、核糖、乳糖、精氨酸、胰高血糖素等的刺激而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
胰岛素是体质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同期促使糖原、脂肪、蛋白质结合。
外源性胰岛素重点应用于糖尿病治疗。
对糖代谢: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和使用,促使糖原结合,控制糖改变,降低血糖;对脂肪代谢:促使脂肪酸结合和脂肪储藏,减轻脂肪分化;对蛋白质:促使氨基酸进入细胞,促使蛋白质结合的各个步骤以增强蛋白质结合。
总的作用是促使结合代谢。
作用机制属于受体酪氨酸激酶机制。
2.磺脲类:磺脲类药物近年来,一直有新的品种和剂型出现。
现在临床使用最多的是第二代和第三代磺脲类药物,第一代已差不多被淘汰。
因为磺脲类药物品种很多,各种磺脲类药物的药效学、药动学、不良反应等很多方面都有不同,所以,应该全面认识各种药物的不同特征,联合病人年龄、病程、肝肾功能状况、胰岛功能、服药依从性等具体状况,使用适宜的药物。
糖尿病病人在使用药物时,应从自体病情考虑,联合各种磺脲类药物的作用特征,合理应用。
例如:有轻度肾功能不全的糖尿病病人应使用主要经过胆道排泄的药物——格列喹酮;老年人应使用作用温和的降糖药如格列喹酮、格列齐特,而不应该使用降糖效果明显且持久的格列苯脲,避免引起严重低血糖;对结合血管并发症的糖尿病病人,最好服用格列齐特,该药物不仅除了降糖外,还具有减轻血小板聚集,降低血脂及血黏度,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
吃降糖药后的反应

吃降糖药后的反应*一、吃降糖药后的反应临床常用口服降糖药包括磺脲类以及非磺脲类(格列奈类)胰岛素促泌剂、双胍类、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TZD)和二肽基肽酶Ⅳ(DPP-4)抑制剂等。
所有降糖药物都可能发生副作用,并因药物类别和具体药品不同而异。
总体而言,降糖药益处大于风险,但仍有一定比例应用降糖药的患者出现副作用,包括低血糖、体重增加、胃肠道不良反应、水肿等不良反应。
*1、低血糖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主要原因是降糖药物的应用。
磺脲类、格列奈类促泌剂、胰岛素可以增加低血糖风险;而双胍类、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等药物单用一般不发生低血糖。
其他危险因素还包括老年、病程长、饮食不规律等。
*2、体重增加多项研究显示,体重增加是胰岛素、促胰岛素分泌剂和TZD 类药物治疗的常见副作用。
引起体重增加的机制包括药物的胰岛素同化作用(促进脂肪、蛋白质和糖原合成,引起饥饿感和热量摄入增多),以及体液潴留。
*3、胃肠道不良反应二甲双胍所致消化道反应较常见,发生率为5%~20%;糖苷酶抑制剂亦可导致胃肠胀气和肠鸣音亢进等不良反应,但在ACE 研究中,糖苷酶抑制剂组基本没有因为胃肠道不良反应而退出研究者。
*4、心血管安全性既往研究显示,罗格列酮可导致糖尿病患者心肌梗死(MI)风险和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
大型研究的部分亚组分析显示双胍类、糖苷酶抑制剂治疗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目前,正在进行一项以中国为主的全球多中心随机对照双盲研究(ACE),旨在判断阿卡波糖是否能够降低明确的心血管疾病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的心血管相关发病率和死亡率。
*5、肝功能损害TZD是一种胰岛素增敏剂,通过刺激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增加胰岛素对周围组织器官的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
早期上市的曲格列酮可引起严重肝损害。
可能机制包括肝细胞对TZD的超敏反应和代谢异常等途径。
而对于现在临床上使用的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未发现肝损害不良反应。
降糖药临床不良反应综述

降糖药临床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良反应综述
史洪波 蔡强 ( 山东电力 中心医院 , 山东 济南 2 5 0 0 0 1 )
摘要: 目的 综述各种抗糖尿病药物所致临床不良反应 的情况 ,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 国内外近期公开 报道的糖尿病治疗药物 的不良反应进行整理 、 总结 、 分析 。结果 在糖尿病治疗过程 中, 随着药物 剂量增加以及其他 因素影响会 导致很多不 良反应 , 目前已知常见l l 缶 床不 良反应主要有低血糖 、 消化道症状 、 变态反应及代谢和营养障 碍等。 结论 抗糖尿病药物的不 良反应涉及 系统广泛 , 有 的后果严重 , 应引起临床重视 , 加强临床合理用药 , 增强治疗
效果 , 减少患者痛苦。 关键词 : 糖尿病 ; 治疗药物 ; 临床不 良反应
Su mma r y o n A d v e r s e Re a c t i o n s o f An t i d i a b e t i c Dr u g s
S HI Ho n g — b o CAI Qi a n g ( S h a n d o n g E l e c t i r c P o we r Ce n t e r Ho s p i t a l , S h a n d o n g J i n a n 2 5 0 0 0 1 , Ch i n a )
达格列净的负做用

达格列净的负做用
达格列净(Dapagliflozin)是一种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主要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
尽管它在降低血糖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效果,但如所有药物一样,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或副作用。
以下是达格列净常见的一些副作用:
尿路感染:由于达格列净的作用机制是增加尿液中葡萄糖的排泄,可能导致尿液中的糖分增多,从而增加了细菌滋生的风险。
低血压:该药物通过促进肾脏排糖和水分,可能引起血容量下降,对部分患者特别是合并有心力衰竭或已存在低血压问题的患者而言,可能会加重低血压症状。
生殖器霉菌感染:因为尿糖排出增多改变了泌尿道环境,提高了发生真菌感染的风险,尤其是女性可能出现阴道念珠菌病。
脱水与电解质紊乱:过度利尿可能导致体内水分减少及电解质失衡,包括低钾血症、低钠血症等。
酮症酸中毒: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以及2型糖尿病伴有胰岛素严重缺乏或代谢异常的患者,使用达格列净后可能引发酮症酸中毒,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呼吸急促等症状。
尿频:由于尿量增加,患者可能会经历比平时更频繁的排尿需求。
其他少见的副作用还包括疲劳、肌肉疼痛、关节疼痛、皮疹等。
总之,在开始使用达格列净治疗前,医生通常会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和潜在风险,并告知患者如何监测可能的副作用,以及在发生副作用时应采取的措施。
同时,患者应按医嘱服用并定期复诊以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预防和处理方法

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预防和处理方法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越来越多。
虽然药物治疗能有效控制疾病进展和提高生活质量,但老年患者由于生理上的特殊性,更容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因此,正确预防和处理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预防药物不良反应的关键在于良好的药物管理。
老年患者应严格按照医生开具的药物剂量和用药时间进行规范用药。
同时,要避免多种药物的复合使用,尽量减少药物的种类和剂量,以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此外,老年患者需要定期复查,包括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的监测,及时调整药物剂量,确保治疗效果的同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其次,老年患者应当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症状,及时发现并与医生沟通。
一旦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患者应立即停止药物的使用,并及时就医。
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包括头晕、恶心、呕吐、皮疹、胃肠道不适等。
老年患者由于机体代谢能力下降,容易导致药物积累而加重药物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因此要特别注意。
在处理药物不良反应时,应根据不同的症状进行相应的处理。
例如,对于恶心、呕吐等胃肠道不适,可以给患者口服一些保护胃黏膜的药物,并适当调整药物剂量。
对于皮疹、过敏等症状,应立即停用有可能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并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其他合适的药物。
对于头晕、血压下降等不良反应,可以让患者保持平卧位休息,并及时调整血压降低药物的剂量。
此外,老年患者的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也对药物的安全使用起到重要的影响。
良好的饮食习惯能够改善机体的代谢状态,减少药物的代谢负担和不良反应的风险。
老年患者应避免食用脂肪、盐分和糖分过高的食物,保持均衡的营养摄入。
此外,老年患者应保持适度的体力活动,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药物的吸收和代谢能力,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总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预防和处理方法非常重要。
在预防上,患者应注意规范用药,定期复查,避免多种药物复合使用。
在处理不良反应时,要根据不同的症状进行相应的处理和调整药物剂量。
降糖药不良反应425例分析报告

不良反应㊀㊀D O I :10 3969/j.i s s n .0253G9926.2018.14.037作者单位:030001太原,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药学部降糖药不良反应425例分析报告李㊀锋㊀刘中国㊀㊀糖尿病(d i a b e t e sm e l l i t u s)是一种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㊁以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和)胰岛素作用障碍导致的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呈快速增长和低龄化的态势,全球糖尿病患者在2010年已接近3亿,预计到2030年将高达4 39亿[1],中国目前糖尿病患者高达1 14亿,占全球患者数1/3,因此,糖尿病的防治已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糖尿病治疗药物包括胰岛素㊁磺脲类㊁格列奈类㊁双胍类㊁噻唑烷二酮类(T Z D s )㊁αG糖苷酶抑制剂及相关糖尿病并发症治疗药物.由于糖尿病患者需要长期甚至终生服药,因此抗糖尿病药在控制血糖的同时会不可避免地引发一些药品不良反应(A D R s),有些甚至可以导致死亡.为进一步了解降糖药物治疗过程中引起的A D R s ,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减少A D R s 的发生,本研究对近12年来有关降糖药的A D R s 文献报道做归纳分析.1㊀资料与方法1.1㊀一般资料:以降糖药㊁不良反应为关键词,分别从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及重庆维普数据库检索了2001 2013年国内公开发表的医药文献中有关降糖药A D R s 文献中的个案报道,剔除综合性分析文献综述及数据不完整的报道,共纳入425例[2G9],其中男性232例,女性193例,年龄25~88岁,病程2个月至27年.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1型)43例和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2型)382例.1.2㊀A D R s 评定方法:A D R s 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以K a r c h 和L a s a g n a 评定方法为评价准则,将因果关系的确实程度分为肯定㊁很可能㊁可能㊁条件和可疑5级.分别从患者性别㊁年龄㊁药品类别的临床表现分类等对各类A D R s 进行统计分析.2㊀结㊀㊀果2.1㊀发生A D R s 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分布:降糖药发生A D R s 的患者男女比例,约为1 20ʒ1.A D R s 多发生在5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共345例,占总A D R s 的83.8%.随着年龄的增长,糖尿病患者发生A D R s 的概率明显增大.见表1.表1㊀发生A D R s 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分布年龄(岁)男性女性合计构成比(%)<302461.430~40613194.541~5022224410.451~607764141㊀33.261~708461145㊀34.1ȡ7141297016.5合计232㊀193㊀425㊀100㊀㊀2.2㊀糖尿病分型与A D R s 的关系:1型糖尿病患者B 细胞破坏,常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多给予胰岛素治疗,其A D R s 主要由胰岛素引起,占62 8%;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不足,多给予口服降糖药,其A D R s 主要由磺脲类药物所引起,占35 3%.见表2.表2㊀糖尿病分型与A D R s 的关系分型1型2型合计磺脲类3135138双胍类35659αG糖苷酶抑制剂28890噻唑烷二酮类(T Z Ds )56368格列奈类21416胰岛素27㊀1643中药制剂11011合计43㊀3824252.3㊀A D R s 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分布:在检索的425例A D R s 中,有137例出现低血糖,占总A D R s 的32 7%,所占比例最高,主要表现为饥饿感㊁疲乏㊁头晕㊁心悸㊁出汗等.其中有3例死于低血糖昏迷,2例虽然积极抢救,但仍遗留永久性脑损伤,其他病例经治疗后症状迅速缓解或好转.其次为消化系统(16 9%),主要表现为腹胀㊁腹痛㊁腹泻㊁恶心㊁呕吐等.还有其他一些不常见的A D R s,如呼吸困难㊁横纹肌溶解㊁口腔出血㊁尿频㊁贫血等.见表3.表3㊀A D R s 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分布累及器官或系统例数构成比(%)临床表现代谢和营养障碍13932.7低血糖反应:患者有饥饿感㊁疲乏㊁头晕㊁心悸㊁出汗㊁烦躁不安㊁脉搏增快㊁低血糖昏迷等神经系统194.5定向力障碍㊁共济失调㊁偏瘫㊁视力模糊等精神紊乱358.2意识障碍㊁情感活动障碍消化系统7216.9腹胀㊁腹痛㊁腹泻㊁恶心㊁呕吐㊁消化不良等心血管系统296.8胸闷㊁心悸㊁充血性衰竭血液系统225.2贫血㊁血小板减少肝胆系统399.2肝功能异常㊁肝酶水平增高㊁黄疸皮肤及其附件286.6皮肤瘙痒,出现红斑㊁丘疹,全身剥脱性皮炎等其他429.9乳酸酸中毒㊁发热㊁尿频㊁水肿㊁体质量增加㊁肺水肿㊁咳嗽㊁呼吸困难㊁口腔出血㊁横纹肌溶解等合计425100㊀㊀2.4㊀A D R s 涉及的药品种类分布:425例A D R s 中发生比例最高的是磺脲类药物,占总A D R s 的32 5%.其次分别为αG糖苷酶抑制剂(21 2%)和T Z D s (16 0%).其中发生A D R s 例数最多的是格列苯脲,占总A D R s 的18 4%,其次是阿卡波糖(17 2%)和吡格列酮(11 3%).阿卡波糖主要引起胃肠道反应,吡格列酮主要引起心血管系统的损伤.此外,中药制剂消渴丸发生的低血糖反应也不容忽视.其他A D R s 包括双胍类引起的乳酸酸中毒,胰岛素和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罗格列酮引起的水肿和体质量增加等.见表4.表4㊀A D R s 涉及的药物种类分布药物分类例数构成比(%)合计总构成比(%)磺脲类格列苯脲7818.4㊀138㊀32.5格列吡嗪296.8格列齐特317.3双胍类苯乙双胍194.55913.9二甲双胍409.4αG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7317.29021.2伏格列波糖174.0T Z D s 罗格列酮204.76816.0吡格列酮4811.3㊀格列奈类瑞格列奈51.2163.8那格列奈112.6胰岛素4310.14310.1中药制剂消渴丸112.6112.6合计425㊀100㊀㊀425㊀100㊀㊀3㊀讨㊀㊀论糖尿病的发生率不断攀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糖尿病难以治愈,需长期甚至终身用药,而降糖药物引发的A D R s 严重影响了治疗效果,及时掌握和了解降糖药物引发的A D R s ,有利于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统计发现,5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发生的降糖药物A D R s 所占比例最高,这与糖尿病在这一人群中的高分布有关,因为老年患者各项生理机能下降.在使用降糖药物时,应密切关注各类药物可能产生的A D R s ,积极做好防范措施.目前糖尿病的发病人群逐渐低龄化,这一现象在糖尿病的预防及其A D R s 监测方面同样不容忽视.在这些发生A D R s 的患者中,1型糖尿病患者的A D R s 发生率仅占10.1%,主要是由胰岛素所引起的低血糖.2型糖尿病患者多用口服降糖药治疗,也有少数使用胰岛素调节.胰岛素使用量较大,在使用过程中应加强指导,使患者更加安全㊁合理㊁规范地使用胰岛素,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同时,低血糖也是降糖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磺脲类药物作为胰岛素促泌剂,容易发生低血糖.双胍类㊁αG糖苷酶抑制剂㊁T Z D s 均单独使用一般不会导致低血糖.其所致的低血糖中,仅1例[10]单独使用二甲双胍,其余均为联合用药.在使用降糖药物时,应尽量选用作用温和的降糖药,如瑞格列奈[11],也可用二甲双胍或阿卡波糖等与磺脲类和(或)胰岛素合用[12],降低低血糖发生的概率.胃肠道反应仅次于低血糖,占16.9%,主要由αG糖苷酶抑制剂易引发,此类药物可以延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延迟糖类的吸收而降低餐后血糖.未吸收的碳水化合物则在结肠内发酵引起腹胀㊁腹痛等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一般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减轻.因此,服用此类药物时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大.胰岛素和T Z D s易引起水肿㊁体质量增加.一般认为[13],胰岛素促进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发生钠水潴留而引起水肿㊁体质量增加,一般无须治疗,可自行缓解.严重者可在保证血糖达标的前提下,改用口服降糖药.T Z D s引起的水肿和体质量增加[14],原因尚不清楚.有人认为[15],T Z D s使血管扩张㊁水钠潴留㊁血容量增加㊁体质量增加,使心脏前负荷增加,心力衰竭的可能性增大.心功能分级为Ⅰ级和Ⅱ级的心力衰竭患者,在严密监测下慎用,Ⅲ级和Ⅳ级心力衰竭患者禁用.降糖药还可能导致患者肝功能异常,吡格列酮对肝脏影响最大,其次是罗格列酮.二者均属于T Z D s,该类药物主要在肝脏代谢清除[16],使用前应检测肝功能,有肝病临床症状者禁用,无症状者在密切观察下必要时慎用.另外,乳酸酸中毒是苯乙双胍与二甲双胍最严重的不良反应,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肾功能.伴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或心肺功能不全等缺氧性疾病患者应避免使用;接受血管内注射碘化造影剂者,应在注射前后48h内暂时停用二甲双胍.还有一些极少见的A D R s,如二甲双胍引起的尿频[9],有报道患者服用二甲双胍2h后出现尿频症状,停用1d尿频症状消失,并改用胰岛素注射后血糖控制良好.也有报道格列齐特可导致口腔出血,吡格列酮可引起横纹肌溶解,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虽然极少见,但也应该引起临床医生重视.通过对以上425例降糖药A D R s分析,可以看出,降糖药的A D R s表现众多,机制复杂.在临床应用时应重视降糖药的不良反应,针对患者的不同情况和药物的药理毒理等制定个体化的用药方案,不仅要考虑降糖药的降糖效果,更要考虑药物的不良影响,并对患者的血糖㊁尿糖㊁肝肾功能等情况定期检查,及时调整用药方案,尽可能减少药物A D R s的发生,提高药物疗效,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在应用一些A D R s发生率较高的药物时,应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以便于及时发现治疗.参考文献[1]S h a wJ E,S i c r e eR A,Z i m m e tP Z.G l o b a le s t i m a t e so f t h ep r e v a l e n c e o fd i a b e t e sf o r2010a n d2030[J].D i a b e t e sR e sC l i nP r a c t.2010,87(1):4G14.[2]匡玉霞,余雄杰,唐晓霞.181例降糖药不良反应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0,19(12):702G704.[3]曾艳,李晓玲,王育琴.吡格列酮的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1,20(9):489G493.[4]徐玲玲,徐泯,年华,等.61例抗糖尿病药物不良反应分析报告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2,21(10):485G487.[5]陈志松.苯乙双胍致老年人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8例[J].人民军医,2007,44(12):714G715.[6]韩彬.磺脲类药致老年人低血糖昏迷44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7,1(10):28G28.[7]闫秋艳.人胰岛素不良反应3例[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18):4440G4440[8]石江涛.优降糖致老年糖尿病低血糖症34例临床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9,25(8):1213.[9]尹翠英,宋金明,曲海军.二甲双胍引起尿频1例[J].中国药师,2005,8(2):149.[10]潘洪.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症的频率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11):1872G1873.[11]N a t t r a s sM,L a u r i t z e nT.R e v i e wo f p r a n d i a l g l u c o s er e g u l aGt i o nw i t hr e p a g l i n i d e:as o l u t i o nt ot h e p r o b l e m o fh y p o g l yGe e m i a i n t h e t r e a t m e n t of t y p e2d i a b e t e s[J].O b e s i t y,2000,24:21G31.[12]贾宁,赵鹏台,钟成福,等.二甲双胍致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低血糖昏迷[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9,11(1):22G22.[13]秦利,邓惠莉.2型糖尿病不同药物联合治疗方案疗效比较[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8,27(7):508G511.[14]A r n o l dN,M c l e a n M,C h i p p sD R,e ta l.E f f e c t i v e n e s sa n d s i d e e f f e c t s o f t h i a z o l i d i n e d i o n e s f o r t y p e2d i a b e t e s[J].M e d JA u s t,2005,182(9):494.[15]胡茂清,田浩明.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对2型糖尿病患者体质量,体脂分布,血浆脂联素,水肿及心功能的影响[J].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5(4):278G280.[16]S c h e r n t h a n e rG,C u r r i eC J,S c h e r n t h a n e rG H,e ta l.D ow e s t i l l n e e d p i o g l i t a z o n e f o r t h e t r e a t m e n t o f t y p e2d i a b e t e s[J].D i a b e t e sC a r e,2013,36(2):S155GS161.(收稿日期:2018G0G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卡波糖
血管异常:罕见水肿
伏格列波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噻唑烷二酮类
罗格列酮
禁忌:有心衰病史或心衰危险因素的患者;有心脏病史,尤其是缺血性心脏病病史的患者;严重血脂紊乱的患者;对于NYHA标准心功能III和IV级的病人,不宜使用本品
DPP-4抑制剂
西格列汀
/
沙格列汀
/
降糖药物心血管不良反应(说明书)
种类
药品名称
心血管不良反应
格列奈类
瑞格列奈(诺和龙)
罕见:心血管病
接受瑞格列奈治疗可能增加患者急性冠脉综合症的发生风险
双胍类
二甲双胍
/
磺脲类
格列齐特
观察到肾上腺素能反调节症状:心动过速、高血压、心悸、心绞痛和心律失常
格列吡嗪
发生率<3%:心血管系统:晕厥
格列美脲
观察到肾上腺素能反调节症状:心动过速、高血压、心悸、心绞痛和心律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