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合集下载

2024年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2024年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2024年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有理数1.1 有理数的概念与分类1.2 有理数的加减法1.3 有理数的乘除法1.4 有理数的乘方2. 第2章:一元一次方程2.1 方程的概念2.2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2.3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3. 第3章:几何图形3.1 线段、射线与直线3.2 角的概念与分类3.3 三角形的性质3.4 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二、教学目标1. 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掌握有理数的分类、加减乘除及乘方运算。

2. 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3. 掌握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与性质,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有理数的乘除法及乘方运算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几何图形的性质及判定2. 教学重点:有理数的运算规律方程的解法几何图形的基本性质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尺子、圆规等。

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圆规、量角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有理数的概念与运算。

通过实际问题引入方程的概念。

通过观察身边的几何图形,引入几何图形的性质。

2. 例题讲解:讲解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的法则与例题。

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实际应用例题。

讲解几何图形的性质与判定方法。

3. 随堂练习:进行有理数运算的练习。

解答一元一次方程的练习题。

识别与判断几何图形的练习。

4.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有理数的概念、分类及运算规律。

2.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实际应用。

3. 几何图形的性质与判定。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有理数运算练习题。

一元一次方程实际应用题。

几何图形的识别与判断题。

答案:见课后练习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次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针对学生掌握程度进行查漏补缺。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探索有理数的更多运算性质。

介绍更高层次的方程解法,如二元一次方程组。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几何图形,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2024年新人教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 全册教案可打印下载

2024年新人教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 全册教案可打印下载

2024年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可打印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5.2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5.3 生活中的平行线2. 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6.1 数据的收集6.2 数据的整理与表示6.3 概率初步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2. 学会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并能够运用概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的理解数据的整理与概率的计算2. 教学重点: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及平行线的应用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方法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直尺、量角器、三角板数据收集表格、统计图表2. 学具:练习题、草稿纸数据收集与整理工具(如计算器、调查问卷等)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实际生活中的相交线和平行线现象,激发学生对本章学习的兴趣。

2. 例题讲解:讲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和性质,配合实际例题进行分析。

3. 随堂练习:分组讨论并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4.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引导学生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和表示的实践操作,解释概率初步概念。

六、板书设计1.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2.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示方法3. 概率初步概念及计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练习题5.1、5.2、6.1、6.2各2题。

附加题:设计一份调查问卷,收集数据并整理成统计图表。

2. 答案:练习题答案将在课后统一发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探索生活中的相交线和平行线现象,以及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实际应用。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加深学生对概率概念的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5. 板书设计6. 作业设计及答案解析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确保章节的连贯性和逻辑性,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全册教案: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整式的加减2. 第2章:平行线与相交线3. 第3章:数据的收集与处理4. 第4章:概率初步5. 第5章:二元一次方程组6. 第6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7. 第7章:函数的概念8. 第8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整式的加减运算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2. 学生能够理解平行线与相交线的性质,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 学生能够掌握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方法,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4. 学生能够理解概率的基本概念,并能够计算简单事件的概率。

5. 学生能够解决二元一次方程组的问题,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6. 学生能够理解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概念,并能够解决相关问题。

7. 学生能够理解函数的概念,并能够识别和运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8. 学生能够认识平面图形的基本性质,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概率的计算、函数的概念和平面图形的认识。

2. 教学重点:整式的加减运算、平行线与相交线的性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决方法、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解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笔记本、笔、尺子、量角器、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实际问题引入整式的加减运算,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 例题讲解:讲解整式的加减运算的例题,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运算方法。

3. 随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整式的加减运算。

4. 平行线与相交线的性质:通过实际问题引入平行线与相交线的性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5.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讲解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数据。

6. 概率初步:讲解概率的基本概念,让学生理解并能够计算简单事件的概率。

7. 二元一次方程组:讲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决方法,让学生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8.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讲解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概念和解法,让学生理解并能够解决相关问题。

2024年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下全册数学教案

2024年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下全册数学教案

2024年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下全册数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五章《三角形的初步认识》,具体内容包括:5.1三角形的定义及性质,5.2三角形的分类,5.3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三角形的定义,理解三角形的性质,掌握三角形的分类,掌握三角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三角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三角形的定义及性质,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三角形性质的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多媒体设备。

学具:三角板、直尺、圆规、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三角形实物,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特征,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2)三角形的性质: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观察、思考,发现三角形的性质,如内角和等于180°等。

(3)三角形的分类:根据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将三角形分为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

(4)三角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通过实例讲解,引导学生掌握三角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3.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巩固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随堂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三角形的定义:由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所围成的图形。

2. 三角形的性质:内角和等于180°,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等。

3. 三角形的分类: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

4. 三角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3)应用题:运用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答案:见附页。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教学目标:1.掌握数轴三要素,能正确画出数轴.2.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教学重点:数轴的概念.教学难点:从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建立数轴概念.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件展示课本P7的“问题”(学生画图)(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师:对照大家画的图,为了使表达更清楚,我们把0左右两边的数分别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即用一直线上的点把正数、负数、0都表示出来,也就是本节要学的内容——数轴.【点拨】(1)引导学生学会画数轴.第一步:画直线,定原点.第二步:规定从原点向右的方向为正(左边为负方向).第三步:选择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据情况而定).第四步:拿出教学温度计,由学生观察温度计的结构和数轴的结构是否有共同之处.对比思考原点相当于什么;正方向与什么一致;单位长度又是什么?(2)有了以上基础,我们可以来试着定义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做一做学生自己练习画出数轴.试一试你能利用你自己画的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数4,1.5,-3,-2,0吗?讨论若a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什么位置上?与原点相距多少个单位长度?表示-a的点在原点的什么位置上?与原点又相距多少个单位长度?小结整数在数轴上都能找到点表示吗?分数呢?可见,所有的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都在原点的左边,都在原点的右边.(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例1】下列所画数轴对不对?如果不对,指出错在哪里?【例2】试一试:用你画的数轴上的点表示4,1.5,-3,-,0.【例3】下列语句:①数轴上的点只能表示整数;②数轴是一条直线;③数轴上的一个点只能表示一个数;④数轴上找不到既不表示正数,又不表示负数的点;⑤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数都是有理数.正确的说法有( )A.1个B.2个C.3个D.4个【例4】在数轴上表示-2和1,并根据数轴指出所有大于-2而小于1的整数.【例5】数轴上表示整数的点称为整点,某数轴的单位长度是1cm,若在这个数轴上随意画出一条长为20xxcm的线段AB,则线段AB盖住的整点有( )A.1998个或1999个B.1999个或20xx个C.20xx个或20xx个D.20xx个或20xx个(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数轴是非常重要的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一一对应的关系.它揭示了数和形的内在联系,为我们今后进一步研究问题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想.大家要掌握数轴的三要素,正确画出数轴.提醒大家,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相关点来表示,但反过来并不成立,即数轴上的点并不都表示有理数.(五)课堂跟踪反馈夯实基础1.规定了、、的直线叫做数轴,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从用上的点来表示.2.P从数轴上原点开始,向右移动2个单位长度,再向左移5个单位长度,此时P点所表示的数是.3.把数轴上表示2的点移动5个单位长度后,所得的对应点表示的数是( )A.7B.-3C.7或-3D.不能确定4.在数轴上,原点及原点左边的点所表示的数是( )A.正数B.负数C.不是负数D.不是正数5.数轴上表示5和-5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是,但它们分别表示.提升能力6.与原点距离为3.5个单位长度的点有2个,它们分别是和.7.画出一条数轴,并把下列数表示在数轴上:+2,-3,0.5,0,-4.5,4,3.开放探究8.在数轴上与-1相距3个单位长度的点有个,为;长为3个单位长度的木条放在数轴上,最多能覆盖个整数点.9.下列四个数中,在-2到0之间的数是( )A.-1B.1C.-3D.3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知识与技能:1、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2、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能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3、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问题得到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从而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解出每个不等式,利用数轴求出各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从而得到不等式组的解集,通过解几个有代表性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总结出求不等式组解集的法则、情感态度:运用数轴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这种“数形结合”的方法今后经常用到,锻炼同学们数形结合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教学重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教学难点:确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问题1:现有两根木条a和b,a长10cm,b长3cm,如果要再找一根木条c,用这三根木条钉成一个三角形木框,那么木条c的长度有什么要求?解:由于三角形中两边之____大于第三边,两边之____小于第三边,设c的长为xcm,则x<____,①x>____,②合起来,组成一个__________由①解得_____________由②解得_____________在数轴上表示就是________________容易看出:x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这就是说,当木条c比____cm长并且比____cm短时,它能与木条a和b一起钉成三角形木框、问题2:由上面的解不等式组的过程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教学说明:全班同学可独立作业,也可分组自由讨论,10分钟后交流成果,逐步得出结论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思考什么叫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什么叫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什么叫解不等式组?归纳结论1、定义:(1)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几个含有相同未知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合起来组成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几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由它们所组成的不等式的解集、(3)解不等式组: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过程叫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1)求出每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2)求出这些解集的公共部分,便得到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知识与技能:掌握本章基本概念与运算,能用本章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024年最全面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精华版

2024年最全面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精华版

2024年最全面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精华版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相交线5.2:平行线的判定5.3:平行线的性质2. 第六章:平面几何初步6.1:三角形的内角和6.2:三角形的性质6.3:全等三角形6.4:等腰三角形6.5:平行四边形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相交线和平行线的性质及判定方法。

2. 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三角形的性质,学会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和应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应用2. 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理解并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量角器2. 学具:练习本、铅笔、三角板、直尺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平行线和相交线,激发兴趣提问学生:在生活中,你们还见过哪些平行线和相交线?2. 例题讲解:讲解相交线和平行线的判定方法通过例题,展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应用讲解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3.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引导学生互相讨论,解决问题4. 知识拓展:介绍平面几何的发展历程拓展平行线和相交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六、板书设计1.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2.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3.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4.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练习相交线和平行线的判定计算三角形的内角和判断全等三角形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的几何图形,发现数学之美推荐相关书籍和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4. 随堂练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5. 知识拓展的适时性和适度性6. 作业设计的系统性和层次性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践性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1)难点解析: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和应用是学生容易混淆的部分,需通过直观的教具演示和实际例题讲解,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概念。

2024年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2024年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2024年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1.1 探索直线交点1.2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1.3 平行线的应用2. 第六章:平面几何初步2.1 角的概念与性质2.2 三角形的分类与性质2.3 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3. 第七章: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3.1 不等式的概念与性质3.2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3.3 不等式组的解法与应用4. 第八章:实数4.1 实数的概念与分类4.2 实数的运算4.3 实数与数轴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相交线、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方法,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2. 掌握平面几何图形(角、三角形、四边形)的性质、分类与判定,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3. 学会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解法,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4. 理解实数的概念,掌握实数的运算方法,培养运算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与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解法、实数的概念与运算。

2. 教学重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与判定、不等式的解法、实数的运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几何模型。

2. 学具:直尺、圆规、量角器、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1 以生活中的实例(如斑马线、操场跑道等)引入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

1.2 通过观察几何模型,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四边形的性质。

1.3 以实际问题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不等式与实数的应用。

2. 新课导入:讲解新课内容,阐述重点与难点。

2.1 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相交线、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方法。

2.2 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与判定。

2.3 结合实际例题,引导学生学会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解法。

2.4 通过实数的运算练习,让学生掌握实数的概念与运算方法。

3. 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检验学习效果。

2024年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下全册数学教案

2024年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下全册数学教案

2024年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下全册数学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本册教材的重点知识和技能。

2.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教学内容】第一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第二章:平面图形的性质与证明第三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第四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第五章:概率初步【教学重点与难点】一、相交线与平行线重点:相交线的性质,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

难点:平行线性质的证明。

二、平面图形的性质与证明重点:三角形、四边形、圆的性质与证明。

难点:几何图形性质的证明。

三、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重点: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方法。

难点:数据分析的实际应用。

四、不等式与不等式组重点:不等式的解法,不等式组的解法。

难点:不等式组的解法及应用。

五、概率初步重点:概率的定义,概率的计算。

难点:概率的实际应用。

【教学步骤】一、相交线与平行线1.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相交线与平行线在实际中的应用。

2.讲解:讲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以及判定方法。

3.练习: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知识。

二、平面图形的性质与证明1.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几何图形在实际中的应用。

2.讲解:讲解三角形、四边形、圆的性质与证明方法。

3.练习: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知识。

三、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1.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数据分析在实际中的应用。

2.讲解:讲解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方法。

3.练习: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知识。

四、不等式与不等式组1.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不等式与不等式组在实际中的应用。

2.讲解:讲解不等式的解法,不等式组的解法。

3.练习: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知识。

五、概率初步1.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概率在实际中的应用。

2.讲解:讲解概率的定义,概率的计算。

3.练习: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知识。

2024年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2024年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2024年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5.2 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5.3 两条平行线的距离2. 第六章:概率初步6.1 概率的基本概念6.2 概率的计算6.3 概率的实际应用3. 第七章:三角形7.1 三角形的性质7.2 三角形的判定7.3 三角形的面积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了解概率的基本概念,学会计算简单事件的概率,并能应用于实际情境。

3. 掌握三角形的性质、判定和面积计算方法,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概率的计算、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2. 教学重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概率的基本概念、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几何画板、三角板、量角器。

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相交线与平行线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

概率部分,通过掷骰子、抽签等游戏,让学生感受概率现象。

三角形部分,利用图片和实物展示,让学生观察三角形的特点。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中的例题,详细讲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判定方法、概率的计算以及三角形的性质、判定和面积计算。

3. 随堂练习:设计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及时给予反馈。

结合实际情境,设计拓展延伸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相交线与平行线:性质、判定方法、应用实例。

2. 概率: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实际应用。

3. 三角形:性质、判定、面积计算。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相交线与平行线:判断下列图形中哪些是平行线,并说明理由。

概率:掷两个骰子,求得到两个相同点数的概率。

三角形:已知三角形两边和一角,求第三边。

2. 答案:相交线与平行线:根据判定方法,判断出平行线。

最全面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精华版

最全面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精华版

最全面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精华版一、教学内容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相交线5.2:平行线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6.1:平面直角坐标系6.2:坐标与图形的性质第七章:三角形7.1:三角形的基本概念7.2:三角形的性质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相交线、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 学会使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表示点的位置,并分析坐标与图形的性质。

3. 掌握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应用、三角形性质的运用。

2. 教学重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建立与运用、三角形的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直尺、圆规、量角器、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建筑物的平行线、地图上的坐标等,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 例题讲解:(1) 举例讲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

(2) 演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建立方法,并分析坐标与图形的性质。

(3) 通过实际操作,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性质。

3.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华版2. 内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平面直角坐标系三角形的性质3. 例题及解答过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3) 已知三角形ABC,其中∠A=60°,AB=AC,求证:三角形ABC是等边三角形。

2. 答案:(1) 正确。

(2) A(3, 4)、B(2, 1)、C(0, 3)。

(3) 证明过程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平面直角坐标系和三角形性质的理解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1) 研究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关系,如垂直、斜交等。

(2) 探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图形的对称性。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可打印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可打印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可打印一、教学内容1. 第5章:相交线与平行线2. 第6章:实数3. 第7章:平面直角坐标系4. 第8章:二元一次方程组5. 第9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6. 第10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相交线、平行线的性质及判定方法,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2. 掌握实数的概念及分类,理解实数与数轴的关系,提高数学运算能力。

3. 熟悉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能准确地在坐标系中表示点的位置。

4. 学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能运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5. 掌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解法,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6. 学会收集、整理数据,并能用图表、统计量进行描述。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平面直角坐标系、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解法。

2. 教学重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实数的概念、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直尺、圆规。

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相交线、平行线的概念。

2. 教学新课:(1)相交线与平行线:讲解性质、判定方法,进行例题讲解、随堂练习。

(2)实数:讲解概念、分类,介绍数轴,进行例题讲解、随堂练习。

(3)平面直角坐标系:讲解概念,进行点的坐标表示,例题讲解、随堂练习。

(4)二元一次方程组:讲解解法,进行例题讲解、随堂练习。

(5)不等式与不等式组:讲解解法,进行例题讲解、随堂练习。

(6)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讲解方法,进行实例分析、随堂练习。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列出本章重点知识点,以供学生随时查阅。

2. 黑板右侧:展示例题、解答过程,以及随堂练习。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两条平行线的夹角是90°。

(2)计算:|3| + 2.5。

(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求点(2,3)关于x轴的对称点。

最全面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精华版

最全面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精华版

最全面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精华版一、教学内容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相交线5.2:平行线第六章:平面几何初步6.1:三角形的特性6.2:全等三角形6.3:勾股定理第七章: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7.1:不等式7.2:不等式组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相交线、平行线的性质及其应用。

2. 掌握三角形的特性、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勾股定理的应用。

3. 学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不等式组,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教学重点: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勾股定理的应用不等式组的解法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直尺、量角器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量角器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相交线、平行线现象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实际测量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三角形的特性。

2. 例题讲解讲解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结合实际例题,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通过图形实例,讲解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以实际问题为例,讲解勾股定理的应用。

以实际情景为背景,讲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解答他们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

4.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的特性、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勾股定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板书要求: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字体工整。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5.1、5.2节练习题:相交线、平行线的性质与应用。

6.1、6.2、6.3节练习题:三角形的特性、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勾股定理的应用。

7.1、7.2节练习题: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及不等式组的解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其他与数学相关的现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

2024年新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2024年新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2024年新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相交线5.2:平行线的判定5.3:平行线的性质2. 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6.1:平面直角坐标系6.2:坐标与图形的性质6.3:坐标与图形的变化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 学会运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表示点的位置,并分析坐标与图形之间的关系。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和应用。

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建立和点的坐标表示。

2. 教学重点:理解并运用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

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直尺、圆规。

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实践情景引入:展示实际生活中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应用场景,如道路、桥梁等。

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见过这样的图形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 新课讲解讲解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内容,通过示例和练习进行巩固。

讲解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以及坐标与图形的关系。

3. 例题讲解解答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相关例题。

解答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相关例题。

4.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随堂练习题。

学生完成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随堂练习题。

5. 知识巩固学生互相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判定方法。

2. 黑板右侧: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坐标表示方法。

3. 中间部分:例题解答、随堂练习题。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习题:练习判断相交线与平行线,并解释原因。

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习题:在坐标系中绘制给定坐标的点,并分析坐标与图形的关系。

答案:见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探索相交线与平行线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地理、计算机等领域的应用。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精彩教案可打印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精彩教案可打印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精彩教案可打印一、教学内容第一章《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详细内容包括:整式的乘法法则、整式的除法法则、提公因式法、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整式的乘除法则,能够熟练地进行整式乘除运算。

2. 学会运用因式分解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

3. 能够运用概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理解概率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整式的乘除法则、因式分解方法、概率的计算。

教学重点:整式的乘除法则、因式分解的应用、概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练习本、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情景引入,如购物时如何计算折扣、彩票中奖的概率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整式的乘除法则、因式分解方法、概率的计算,结合例题进行讲解。

3. 互动: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进行随堂练习。

4. 练习: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整式的乘除法则2. 因式分解方法3. 概率的计算公式4. 例题及解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 (x+3)(x2) \)(2)因式分解:\( 2x^2+5x3 \)(3)已知一枚硬币投掷的概率是\(\frac{1}{2}\),求连续投掷两次硬币,出现两个正面的概率。

2. 答案:(1)\( x^2+x6 \)(2)\( (2x1)(x+3) \)(3)\(\frac{1}{4}\)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整式的乘除法则、因式分解方法,但在概率计算方面还需要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整式的乘除法则与小学乘法法则的联系与区别,了解概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整式的乘除法则2. 因式分解方法3. 概率的计算4. 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与随堂练习5. 作业设计及答案解析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整式的乘除法则1. 单项式乘以单项式:将系数相乘,相同字母的指数相加,其余字母保持不变。

2024年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2024年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2024年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垂直与平分5.2: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5.3:平行线的判定2. 第六章:平面几何初步6.1:三角形的特性6.2:全等三角形6.3:相似三角形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相交线、平行线的性质及其判定方法。

2. 掌握三角形的特性,学会运用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2. 教学重点:掌握垂直与平分、平行线的性质学会运用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解决问题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三角板、量角器、直尺、圆规2. 学具:三角板、量角器、直尺、圆规、练习本五、教学过程1. 引入实践情景: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相交线与平行线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教学第五章:5.1:讲解垂直与平分的概念,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相关性质。

5.2:引导学生探索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进行随堂练习。

5.3:介绍平行线的判定方法,结合例题讲解,巩固知识。

3. 教学第六章:6.1:讲解三角形的特性,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相关性质。

6.2:介绍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结合随堂练习,巩固知识。

6.3:讲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学会运用。

六、板书设计1.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2. 垂直与平分3. 平行线的判定4. 三角形的特性5. 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和夹角,求第三边。

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并说明理由。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应关注学生对相交线、平行线性质的理解,加强随堂练习,巩固知识。

2. 通过拓展延伸,让学生学会运用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3. 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探索更多有关平面几何的知识。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可打印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可打印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可打印一、教学内容第七章:平面图形的认识7.1~7.4节,包括:线段、射线、直线;角;平行线;相交线。

第八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8.1~8.2节,包括:统计图的选择;概率初步。

第九章:一元一次方程9.1~9.3节,包括: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应用题;一元一次不等式。

第十章:几何图形10.1~10.4节,包括:平面几何图形的识别;三角形;四边形;圆。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平面图形的基本概念,能够正确识别和应用。

2. 学会使用统计图表整理数据,并能进行基础的概率计算。

3. 掌握一元一次方程和不等式的解法,能解决实际问题。

4. 能够运用几何图形知识,进行图形的识别和性质分析。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几何图形的性质分析。

教学重点:平面图形的认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展示、黑板、直尺、圆规、统计图表模板。

学具:练习本、直尺、圆规、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PPT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平面图形,如窗户、书本、桌子等,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2. 新课导入以互动提问方式,回顾上一册内容,自然过渡到新课。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讲解平面图形认识、统计图选择、一元一次方程等例题。

4. 随堂练习分组进行平面图形的观察与识别,进行统计图表的绘制,解一元一次方程实践。

5. 知识巩固通过课堂提问、小组竞赛等形式,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六、板书设计左侧:列出章节,以树状图形式展示各知识点。

右侧:重要公式、定理、例题,及解题步骤。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练习册P36~P40,第7、8、9、10题。

结合实际,设计一道应用题。

2. 答案第7题:证明两直线平行。

第8题:制作班级身高统计图。

第9题:解一元一次方程。

第10题:计算圆的面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反思:针对学生作业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拓展延伸:推荐数学阅读材料,增加学生对数学文化、数学历史的了解。

2024年新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2024年新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2024年新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详细内容:1. 第一章:整式的乘法、整式的除法、多项式乘多项式、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

2. 第二章:直线、射线、线段、角的度量、角的分类、相交线与平行线。

3. 第三章:随机事件、概率的定义、概率的计算、事件的独立性。

4. 第四章:数据的收集、数据的整理、统计图表、频数与频率。

5. 第五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6. 第六章: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判定、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7. 第七章: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整式的乘除、几何图形的认识、概率初步、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一元一次不等式与方程、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基本概念和性质。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整式的乘除、概率的计算、一元一次不等式与方程的解法、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2. 教学重点:几何图形的认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几何模型、计算器。

2. 学具:直尺、圆规、量角器、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整式的乘除、几何图形的认识、概率初步等概念。

2. 例题讲解:详细讲解整式的乘除、几何图形的性质、概率的计算、一元一次不等式与方程的解法等例题。

3.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知识点设置相应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板书设计1. 2024年新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知识点:按照章节顺序,列出每个章节的知识点。

3. 例题:精选具有代表性的例题,展示解题过程。

4. 练习题:设置随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024年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下全册数学精彩教案

2024年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下全册数学精彩教案

2024年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下全册数学精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2024年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具体内容包括第八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第1节《不等式组的定义》和第2节《不等式组的解法》,第九章《平面几何图形》的第1节《三角形》。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不等式组的定义,掌握不等式组的解法。

2. 掌握三角形的基本概念,能够识别和绘制不同类型的三角形。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不等式组的解法,三角形分类。

教学重点:不等式组的定义,三角形的基本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直尺,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现实生活中的不等式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实践情景:小明要买书,每本书的价格是x元,他带的钱不少于20元,不超过30元。

请问x的取值范围是多少?分析:解这个实际问题,我们需要用到不等式组。

2. 知识讲解:讲解不等式组的定义,结合教材第八章第1节。

通过例题讲解,解析不等式组的解法,教材第八章第2节。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八章第2节的练习题。

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解答疑问。

4. 知识拓展:进入第九章,讲解三角形的基本概念,结合教材第九章第1节。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识别和绘制不同类型的三角形。

对不等式组和三角形的基本概念进行回顾。

强调重点和难点。

六、板书设计1. 不等式组的定义和性质。

2. 不等式组的解法步骤。

3. 三角形的分类及基本性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教材第八章第2节练习题第1、3、5题。

教材第九章第1节练习题第2、4、6题。

2. 答案:课后附上详细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作业和随堂练习,了解学生对不等式组和三角形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通过网络资源和课外书籍,了解不等式组和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最全面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精华版

最全面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精华版

最全面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精华版一、教学内容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6.1 数据的收集6.2 数据的整理与表示第七章:平面几何图形7.1 线段、射线和直线7.2 角的概念及分类7.3 三角形7.4 四边形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2. 培养学生对平面几何图形的认识,提高其空间想象能力。

3. 通过几何图形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数据的整理与表示;角的计算及四边形的性质。

教学重点:掌握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熟练运用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尺子、圆规等。

学具:直尺、圆规、量角器、三角板、练习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数据收集与整理的重要性。

例题讲解:讲解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方法,以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自主探究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让学生掌握角的计算方法和四边形的性质。

3. 随堂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及时解答学生疑问,指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4. 知识拓展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几何图形及其性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六、板书设计左侧:列出教学目标、重难点及知识点。

右侧:展示例题及解题过程,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数据收集与整理:调查本班学生的身高、体重,绘制统计图表。

2. 答案:数据收集与整理:根据调查结果,绘制合适的统计图表。

几何图形:给出详细的解答过程和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数学竞赛、研究性学习等活动,提高数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衔接2. 教学目标的制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4.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5. 例题讲解的深度与广度6. 随堂练习的设计与反馈7. 知识拓展的深度与广度8.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与清晰度9.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答案的详尽性10.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一、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衔接教学内容应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一下数学教案全册课题:5.1相交线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推断、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教学重点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教学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课时安排 2教者桂凯婷年级中一课时计划(上课日期:)备注一.创设情境激发好奇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在我们的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教师出示一块布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布过程,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两个把手之间的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剪刀张开的口又怎么变化?教师点评: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是两条相交的直线,以上就关系到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问题,二.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1.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当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有“相邻”、“对顶”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用几何语言准确表达延长线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有一条公共边与OA,AODAOC∠∠;BODAOC∠∠与有公共的顶点O,而且AOC∠的两边分别是BOD∠两边的反向延长线2.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角的度数,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得出结论:相邻关系的两个角互补,对顶的两个角相等) 3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 两条直线相交所形成的角 分类 位置关系 数量关系教师提问:如果改变AOC ∠的大小,会改变它与其它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4.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和对顶角的性质 三.初步应用练习:下列说法对不对(1) 邻补角可以看成是平角被过它顶点的一条射线分成的两个角(2) 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是邻补角(3) 对顶角相等,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学生利用对顶角相等的性质解释剪刀剪布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四.巩固运用例题:如图,直线a,b 相交, 401=∠,求4,3,2∠∠∠的度数。

[巩固练习](教科书5页练习)已知,如图, 80,35=∠=∠COF AOC ,求:DOF AOD ∠∠和的度数 [小结]邻补角、对顶角.教学后记:OFEDCBACBA(1)AB 与AC 互相垂直; (2)AD 与AC 互相垂直;(3)点C 到AB 的垂线段是线段AB ; (4)点A 到BC 的距离是线段AD; (5)线段AB 的长度是点B 到AC 的距离; (6)线段AB 是点B 到AC 的距离。

其中正确的有(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解:A例2 如图,直线AB,CD 相交于点O,的度数。

和求AOC BOE DOF AB OF CD OE ∠∠︒=∠⊥⊥,65,,解:略例3 如图,一辆汽车在直线形公路AB 上由A 向B 行驶,M,N 分别是位于公路两侧的村庄, 设汽车行驶到点P 位置时,距离村庄M 最近,行驶到点Q 位置时,距离村庄N 最近,请在图中公路AB 上分别画出P,Q 两点位置。

即为所求。

则点垂足分别为两点分别作解:如图所示,过Q P Q P AB NQ AB MP N M ,,,,,,⊥⊥练习:1. 为钝角。

中,如图,已知BAC ABC ∠∆的距离是多少?到)点(的垂线;点画)过(的垂线段;到)画出点(AC B BC A AB C 321平行,记作a∥b.(画出图形)2.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1)相交;(2)平行.3.对平行线概念的理解:两个关键:一是“在同一个平面内”(举例说明);二是“不相交”.一个前提:对两条直线而言.4.平行线的画法平行线的画法是几何画图的基本技能之一,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经常遇到画平行线的问题.方法为:一“落”(三角板的一边落在已知直线上),二“靠”(用直尺紧靠三角板的另一边),三“移”(沿直尺移动三角板,直至落在已知直线上的三角板的一边经过已知点),四“画”(沿三角板过已知点的边画直线).四、平行公理1.利用前面的教具,说明“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2.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提问垂线的性质,并进行比较.3.平行公理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即:如果b∥a,c∥a,那么b∥c.五、三线八角由前面的教具演示引出.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形成的8个角中,其中同位角有4对,内错角有2对,同旁内角有2对.六、课堂练习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可能的位置关系是.2.在同一平面内,三条直线的交点个数可能是.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B.经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C.经过一点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D.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4.若∠α与∠β是同旁内角,且∠α=50°,则∠β的度数是()A.50° B.130° C.50°或130° D.不能确定5.下列命题:(1)长方形的对边所在的直线平行;(2)经过一点可作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3)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不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相交;(4)经过一点可作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其中正确的个数是()A.1 B.2 C.3 D.46.如图,直线AB,CD被DE所截,则∠1和是同位角,∠1和是内错角,∠1和是同旁内角.如果∠5=∠1,那么∠1 ∠3.七、小结让学生独立总结本节内容,叙述本节的概念和结论.教学后记:课题:5.2.2 直线平行的条件(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教学目标(2)了解简单的逻辑推理过程.教学重点判定两条直线平行方法的应用;教学难点简单的逻辑推理过程课时安排 2如图所示理由如下: ∵b ⊥a ,c ⊥a∴∠1=∠2=900(垂直定义) ∴b ∥c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思考:这是小明同学自己制作的英语抄写纸的一部分,其中的横格线互相平行吗?你有多少种判别方法?例2如图所示,∠1=∠2,∠BAC=200,∠ACF=800.(1)求∠2的度数;(2)FC 与AD 平行吗?为什么?巩固练习1.教科书19页练习2. 如图所示,如果∠1=470,∠2=1330,∠D=470,那么BC 与DE 平行吗?AB 与CD 平行吗?A B C DE F12A B C1 2教学后记:课题:5.2.2直线平行的条件(一)1借助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的过程,,得出直线平行的条件.教学目标2会用直线平行的条件来判定直线平行.教学重点理解直线平行的条件.教学难点直线平行的条件的应用课时安排 2教者桂凯婷年级中一课时计划(上课日期:)备注复习题:1.如图,已知四条直线AB、AC、DE、FG(1)∠1与∠2是直线_____和直线____被直线________所截而成的________角.(2) ∠3与∠2是直线_____和直线____被直线________所截而成的________角.(3) ∠5与∠6是直线_____和直线____被直线________所截而成的________角.(4) ∠4与∠7是直线_____和直线____被直线________所截而成的________角.(5) ∠8与∠2是直线_____和直线____被直线________所截而成的________角.2.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1)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平行、垂直三种(2) 在同一平面内, 不垂直的两条直线必平行(3) 在同一平面内, 不平行的两条直线必垂直(4)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一定不垂直3.如果 a∥ b ,b ∥c ,那么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导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线的意义,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以及平行公理,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来研究直线平行的条件.新课:直线平行的条件演示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的过程,如果∠4+∠2=180°, a∥ b吗?三种方法可以简单地说成:例题已知:如图,直线AB ,CD,EF被MN所截, ∠1=∠2, ∠3+∠1=180°,试说明CD ∥EF.解:因为∠1=∠2,所以 AB ∥CD.又因为∠3+∠1=180°,所以 AB ∥ EF.从而 CD ∥EF (为什么?).课后作业:习题5.2 第1,2,4题.教学后记课题:§5.3平行线的性质(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平行线的三个性质.教学重点平行线的三个性质和怎样区分性质和判定.教学难点课时安排 2教者桂凯婷年级中一课时计划(上课日期:)备注一、复习1.如何用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来判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2.把它们已知和结论颠倒一下,可得到怎样的语句?它们正确吗?二、新授1.实验观察,发现平行线第一个性质请学生画出下图进行实验观察.设l1∥l2,l3与它们相交,请度量∠1和∠2的大小,你能发现什么关系?请同学们再作出直线l4,再度量一下∠3和∠4的大小,你还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关系?平行线性质1(公理):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演绎推理,发现平行线的其它性质(1)已知:如图,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AB∥CD.求证:∠1= ∠2.(2)已知:如图2-64,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AB∥CD.求证:∠1+∠2=180°.在此基础上指出:“平行线的性质2 (定理)”和“平行线的性质3 (定理)”.3.平行线判定与性质的区别与联系投影:将判定与性质各三条全部打出.(1)性质:根据两条直线平行,去证角的相等或互补.(2)判定:根据两角相等或互补,去证两条直线平行.联系是:它们的条件和结论是互逆的,性质与判定要证明的问题是不同的.三、例题例2如图所示,AB ∥CD ,AC ∥BD .找出图中相等的角与互补的角. 87654132此题一定要强调,哪两条直线被哪一条直线所截.答:相等的角为:∠1=∠2,∠3=∠4,∠5=∠6,∠7=∠8.互补的角为:∠BAC +∠ACD =180°,∠ABD +∠CDB =180°,∠CAB +∠DBA =180°,∠ACD +∠BDC =180°.相等的角还有:∠ACD =∠ABD ,∠BAC =∠BDC .(同角的补角相等) 例3如图所示.已知:AD ∥BC ,∠AEF =∠B ,求证:AD ∥EF .分析:(执果索因)从图直观分析,欲证AD ∥EF ,只需∠A +∠AEF =180°, (由因求果)因为AD ∥BC ,所以∠A +∠B =180°,又∠B =∠AEF ,所以∠A +∠AEF =180°成立.于是得证. 证明:因为 AD ∥BC ,(已知)所以 ∠A +∠B =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因为 ∠AEF =∠B ,(已知)所以 ∠A +∠AEF =180°,(等量代换)所以 AD ∥EF .(同旁内角互补,两条直线平行) 四、练习:1.如图所示,已知:AE 平分∠BAC ,CE 平分∠ACD ,且AB ∥CD .FED CB A A BCD求证:∠1+∠2=90°. 证明:因为 AB ∥CD , 所以 ∠BAC +∠ACD =180°,又因为 AE 平分∠BAC ,CE 平分∠ACD , 所以112BAC ∠=∠,122ACD ∠=∠,故001112()1809022BAC ACD ∠+∠=∠+∠=⨯=. 即 ∠1+∠2=90°. (理由略)2.如图所示,已知:∠1=∠2, 求证:∠3+∠4=180°. 分析:(让学生自己分析) 证明:(学生板书)小结我们是如何得到平行线的性质定理?通过度量,运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发现性质1(公理),然后由公理通过演绎证明得到后面两个性质定理.从因果关系和所起的作用来看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区别与联系. 作业:1.如图,AB ∥CD ,∠1=102°,求∠2、∠3、∠4、∠5的度数,并说明根据?2.如图,EF 过△ABC 的一个顶点A ,且EF ∥BC ,如果∠B =40°,∠2=75°,那么∠1、∠3、∠C 、∠BAC +∠B +∠C 各是多少度,为什么?3.如图,已知AD ∥BC ,可以得到哪些角的和为180°?已知AB∥CD ,可以得到哪些角相等?并简述理由.教学后记:课题:5.3平行线性质(二)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件表达能力2理解两条平行线的距离的含义,了解命题的含义,会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教学重点 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综合应用,两条平行线的距离,命题等概念 教学难点 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灵活运用 课时安排 2 教者桂凯婷年级中一课时计划(上课日期: )备注一.复习引入 1.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有哪些? 2.平行线的性质有哪些?3.完成下面填空已知:BE 是AB 的延长线,AD//BC ,AB//CD ,若 100=∠D 则EBC A C ∠∠∠,,4.b c b a ⊥⊥,那么a ,c 的位置关系如何? 二.新课1.例1,已知a//c,,b a ⊥直线b 与c 垂直吗?为什么?例2如图是一块梯形铁片的残余部分,量得 115,100=∠=∠B A ,梯形另外两个角分别是多少度?2.实践 与探究(1)学生操作: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做成一张55⨯个格子的方格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