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政治制度
清朝的政治体制
清朝的政治体制清朝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久的封建王朝,其政治体制具有很强的历史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清朝的政治体制主要包括皇权、地方官僚、礼仪制度和考试制度等方面。
一、皇权体系清朝的政治体制具有强烈的中央集权特色,皇帝是清朝政治的核心。
首先,清朝的皇帝拥有最高的权威,其地位超乎一切。
整个政治体系都是围绕皇帝展开,所有的权力都掌握在皇帝的手中。
其次,皇权体系的组成部分是皇帝、内阁和六部等机构,皇帝和内阁是最核心的机构。
内阁是皇帝的最高行政机构,由两位宰相和六位侍郎组成,其职责是处理政务、起草法令和劝谏皇帝。
六部是清朝的六个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吏、户、兵、礼、工和刑部,处理各自的行政事务。
皇权体系还包括缙绅制、东厂、锦衣卫、宫廷和封建等机构。
缙绅制是贵族与官僚的组合体,通过掌握经济和政治资源维护皇权秩序。
东厂和锦衣卫是两个特殊的机构,前者是皇帝特设的秘密情报机关,后者是维护皇帝的特殊警卫机构。
宫廷则是宫中的统治机构,皇帝通过宫廷管理清朝的内政和外交。
同时,封建制度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支撑了清朝政治制度的运行。
封建制度将土地、农民、官爵和财富互相牵扯在一起,维护了封建主义的统治秩序。
二、地方官僚地方官僚是清朝政治系统的直接执行者,负责管理居民和地方政权。
地方官僚由评官和差役组成,评官是官员,负责地方政府的行政和军事管理,差役则是民间雇佣的地方军队,负责维护地方治安和秩序。
地方官僚的级别分为九级,由县令、知府和巡抚组成,县令管理县,知府管理府,巡抚管理道。
地方官僚不仅负责处理民间纠纷和政府事务,还要管理边境、收集税收、维持治安和预防灾难等。
地方政府的治理还包括守门和裁判等机构。
守门是评官的警卫和护卫机构,负责维护秩序、保持稳定和防止暴动。
裁判则是根据国家法令进行司法活动的机构,以履行执法责任、处置犯罪活动和维护社会秩序。
三、礼仪制度清朝是形象的封建皇室社会,礼仪制度在它的政治体制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礼仪制度是一种复杂的系统,旨在表达社会等级、权力和文化价值等重要信息。
清朝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结构
清朝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结构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成立于1644年,终结于1912年。
清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于我们了解中国的封建社会和政治制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政治制度1. 清朝的皇帝制度清朝的皇帝制度是中央集权的绝对君主制。
皇帝是天下的最高统治者,拥有无上权力。
皇帝统治下的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政治上实行封建统治,经济上实行封建经济。
皇帝的权力被视为神权,不得侵犯。
在清朝,皇帝的权力不受制约,他可以决定国家的一切事务。
皇帝有权任命官员、制定法律、领导军队、征税等。
同时,皇帝还有着权力任命继承者,这是清朝的世袭制度。
2. 官僚制度清朝的官僚制度是基于严格等级制度的。
官员的职位是由皇帝任命的。
官员按照等级分为九品,品级高低决定了官员的地位和薪水。
官员需要通过科举制度考试,才有资格成为官员。
清朝的官员职位不是由地方政府决定的,而是由中央政府统一掌握。
因此,清朝的官僚制度是非常统一的。
3. 科举制度清朝的科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
科举制度是清朝的最重要的政治制度。
这种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唐代就曾经存在过。
在清朝,科举制度已经成为了一种能够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
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才能成为官员。
这种考试固定了考试科目和考试内容,不受政治干扰。
科举制度充分发挥了人才的作用,使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二、社会结构1. 封建统治清朝实行的是封建统治的制度。
社会结构以皇帝为中心,按照等级分为皇帝、官僚、地主和农民四个等级。
这种社会结构下每个身份都有明确的等级和权力区分。
在这个制度下,皇帝拥有绝对权力。
2. 地主阶级在清朝社会中地主阶级是社会的主要阶级之一。
地主阶级拥有土地和劳动力,是经济上的老板。
地主阶级居住在城市里,拥有高的社会地位,多数通过科举系统担任地方官员。
地主阶级的经济基础是对农民的剥削。
3. 农民阶级清朝的农民是社会的基础,农民占据了社会大多数人口,但地位很低。
清朝的政治制度有何不同?
清朝的政治制度有何不同?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政治制度也与前朝有着许多不同之处。
下面将从集权政治体制、六部制度和科举制度三个方面介绍清朝政治制度的独特之处。
一、集权政治体制清朝的政治制度以集权为特征,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
朝廷设立了多个制度和机构来实行集权统治。
首先是设置六部,分别是:吏、礼、户、兵、刑、工部。
各部门负责管理国家政务,皆由皇帝任命大臣,对各地行政权进行调度。
这样的集权体制使得皇帝对政务有着绝对的控制力量,确保了政权的稳定和统一。
二、六部制度清朝的六部制度是清朝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部门的设置和职责都有明确的规定。
其中,兵部是负责军队管理的部门,刑部是执掌刑狱司法的部门,礼部是负责官员选拔和礼仪制度的部门,户部是掌管财政税收的部门,工部是负责国家建筑和工程的部门,吏部则是承担选拔官员和官员管理的部门。
这样的六部制度使得清朝政府的机构设置更加清晰,实现了政务的专门化和分类管理。
三、科举制度清朝延续了明朝的科举制度,但对其进行了一些改革和调整。
清朝的科举制度更加倚重儒学,将科举考试视作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
科举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其中殿试是最高级别的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
考试内容主要包括经史子集和诗词才艺,以选拔具备文化知识和才华的官员。
科举制度一方面保证了官员的素质和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得社会地位较低的人有了通过学习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
综上所述,清朝的政治制度在集权体制、六部制度和科举制度等方面都与前朝有所不同。
集权政治体制使得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威和控制力,六部制度使得政务管理更加规范和专门化,科举制度则为选拔官员提供了更加公正和公开的评价标准。
清朝政治制度的诸多特点奠定了其历史地位,同时也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朝的政治制度及其发展
清朝的政治制度及其发展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其300多年的历史中,政治制度也发生了很多变化。
本文将从清朝建立到末期的政治制度及其发展进行介绍。
一、清朝政治制度的建立清朝的政治制度是在满洲人建立统治地位的基础上形成的。
在满洲人进入中国后,他们逐渐融入中国社会,并与汉族一起治理中国。
由于满洲人的武力和军事机构在中国的发展,清朝政治制度逐渐建立。
清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极度封建化。
封建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从未消失,但在清朝时期达到了顶峰。
皇帝被视为天子,是政治系统的核心。
整个政治制度分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两个层次。
中央政府的核心是宫廷大臣,以内廷制度、朝廷机构为主。
地方政府以基层官员为骨干,实行等级制度。
二、清朝政治制度的演变清朝建立初期,其政治制度基本按照满洲政治制度实施,但由于中国的特殊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巨大影响,清朝政治制度也陆续发生了很多变化。
1、官僚制度的改革清初官僚制度还基本沿袭明代的成文制度和无形的考核制度。
到了康熙年间,随着清朝的稳定,官僚制度也开始逐渐改革。
在康熙皇帝的主持下,以陈廷敬为首的官僚改革派推行了修订制度,推广明清两代最为优秀的诗歌和文章,门槛逐渐提高,高级官员需要通过经试或者乡试参加殿试才有望升迁。
皇乾嘉时期,官僚考试制度被重视。
皇帝开创科举社会的制度,考试成为唯一通往官场门槛。
清代的科举制度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从小试到大试。
其中会试和殿试均在首都举行,以考察选才之才,如此赋予社会上升的机会。
2、政府体制的变迁清朝早期的政府体制较为简单,除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两个层级外,没有其他机构。
到了乾隆时期,政府体制逐渐变得复杂,各个机构的职责也更加明确。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清朝出现了九卿制,即“戎政衙门”、“都察院”、“太常寺”、“鸿胪寺”等九个部门,主要职责是管理外交、军事、财税、典礼和法律事务等。
九卿制在清朝中后期成为政府的核心机构。
3、地方制度的变化清朝实行县以下的三公五令制度,县长以上的官员称“公”,县以下称“令”,这些官员负责行政、军事和司法事务。
高中历史教案:清朝的政治制度演变
高中历史教案:清朝的政治制度演变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政治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和改革。
从清朝建立至灭亡期间,其政治制度经历了两个阶段的演变:前期由皇帝集权统治到中期实行辅政理念下的官僚专制,并在晚期进行一些有限的改革。
一、皇帝集权统治(1644年-1796年)在清朝建立初期,首任皇帝顺治采用了“三藩之乱”的策略,即将地方武装力量转化为正规军队并加以统管,巩固了清朝的统治。
此后,首相兼红丸大臣多尔衮与康熙皇帝实施王位正统宣传,并便利汉人与满洲族通婚以增强清朝的稳定性。
1. 中央集权清朝始终专注于中央集权。
全国划分为十二个直辖省和四个特别省区,并设立了一个严密的检查系统来监督各级地方官员。
所有地方官员均由中央任命和罢免,以确保皇帝对国家事务具有绝对控制权。
2. 封建科举制度清朝采用科举制度选拔官员,并将福建省设为乡试的唯一考场。
这一制度使得整个国家的官员都是经过严格考核择优选拔出来的,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行政能力。
同时,这也是封建社会维持等级秩序的重要手段之一。
3. 人口普查和户籍管理皇帝统治下的清朝在政治方面非常注重人口普查和户籍管理。
通过实施人口调查以及编撰户籍册等方式,清朝可以准确掌握全国各地的人口、土地和资源状况,并且有效实施税收征收、兵役征召等政策。
二、辅政理念下的官僚专制(1796年-1912年)随着康熙皇帝逝世,乾隆皇帝登基后,他在位长达60年之久,为清朝始终遵循辅助统治的原则奠定了基础。
然而,在“辅政理念”的底下,官僚集团逐渐形成,在中期对国家实行了官僚专制体制。
1. 八旗制度八旗是清朝的核心军队和官僚机构。
初期,满洲人组成的八旗担任了统治阶层的角色,并享有特权地位。
然而,在中期,满汉关系逐渐平衡,不少汉族官员进入了八旗系统。
这一制度表明一个新的社会秩序开始形成。
2. 内阁制度在乾隆皇帝时期,内阁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
内阁是政府最高行政机构,由首辅与侍郎组成。
首辅负责协助皇帝处理朝政大事,侍郎则主要负责具体部门的工作。
清朝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承
清朝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承在中国历史上,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承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是,由于清朝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其中的政治和文化变化也是相当复杂的。
本文就从清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承两个方面,来深入探讨这个时期。
一、清朝的政治制度清朝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清朝正式成立之前,中国的政治制度属于封建贵族制度,即以封建地主阶级为主导,地主阶级是其统治基础。
这种社会制度的特点是中央集权薄弱、地方分权。
但在清朝成立后,东北满洲人逐渐掌握了政治权力,通过一系列重大制度变革,逐渐形成了君主集权、行省制和府县制等。
其中君主集权是最核心的一部分。
清朝得以统一全国,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紫禁城内的皇帝拥有极大的权力,可以统一各个省份,并通过强大的军队控制局面。
在清朝的初期,皇帝还并未完全确立自己的权威地位,因此许多政治制度的改革都必须依靠内阁大臣之间的协商,才能得以实现。
但在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执政期间,他们都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使得自己的权威得到极大的巩固。
其中,康熙皇帝实现了“三藩之乱”的平定和与俄罗斯边疆的开发,而雍正皇帝则进一步加强了皇室对朝廷和民众的控制,同时也加大了对湖广暴动的打压力度。
除了皇帝的权力巩固之外,清朝还在政治制度方面进行了多次改革。
其中比较重要的是行省制和府县制。
行省是由皇帝任命的大臣所领导的地方管理机构,是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的重要措施。
府县制是指将原本的地方行政单位分开,形成了县级和府级等不同的行政区域,可以更好地掌控当地情况,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这一制度通过改革达成后,也有效地加强了清朝的统治力量,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清朝的文化传承除了政治制度方面的变革之外,清朝时期的文化传承也是非常重要的。
清代文化贫困而且广阔,其间内卷、奢侈的倾向更是突出。
他们在文化上有自己的特色,包括祖先崇拜、经典学术、书画艺术等各个方面。
清朝封建社会的制度与变革
清朝封建社会的制度与变革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制度和变革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清朝封建社会的制度与变革: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
一、政治制度清朝政治制度以封建帝国为核心,皇帝是全国统治的最高权威。
清朝的政治制度经历了从初创时的“八旗制度”到后期的“均田制度”的变革。
八旗制度是清朝政权最初建立的核心制度之一,将中国人口分为三个旗,即满洲人、蒙古人和汉洲人。
旗人享有特权地位,拥有优先的政治和经济权力。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制度逐渐疏离了现实社会,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因此,在康熙皇帝统治时期,通过实施均田制度,将诸多特权逐渐削弱,社会融合逐渐增强。
均田制度是清朝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改革,其核心是以土地作为保障和基础,按照人口多少来分配土地。
这种制度消除了旗人和汉人之间的地主与农民之间的鸿沟,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此外,康熙皇帝还实行“废科举、购买官位、允许汉人担任要职”等改革,使封建政权与现代思想逐渐融合,为后来的政治变革奠定了基础。
二、经济制度清朝经济制度以农业为主,农民是社会经济的主要支柱。
随着封建社会的变革,清朝的经济制度也出现了一系列变化。
清朝初期,实行了屯田制和土地平分制,鼓励农业生产。
随着国家的疆域扩大和人口的增长,近代化的农业技术和体系在清朝逐渐发展。
例如,引进马铃薯、玉米等作物,改善了粮食生产力。
近代化的农业技术的引进使得清朝农业生产逐渐提高,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新兴产业开始涌现,特别是纺织和手工业。
在这一时期,清朝开始了对外开放政策,积极与外国贸易,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这一时期经济逐渐繁荣,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
三、社会制度清朝社会制度以封建等级为核心,分为四个等级:满洲人、米脂人、汉军和众民。
社会地位的高低主要由人们的血统来决定,并受到严格的限制。
然而,随着清朝社会的变革,社会制度的局限性也逐渐显现。
例如,在广义上,封建等级制度始终没有完全废除,但在实际生活中,社会的流动性增加,社会地位开始受到个人能力和努力的影响。
清朝的政治制度有何特点
清朝的政治制度有何特点?
清朝的政治制度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君主专制:清朝实行君主专制制度,以皇帝为最高统治者,具有绝对的权力和威望。
皇帝通过各级官员实施统治,官员都是由皇帝任命和管理的。
2. 满汉合一:清朝建立后,满族统治者与汉族统治对象进行了一系列的融合和整合,形成了满汉合一的政治体制。
满汉融合是清朝政权长期得以维系的重要原因之一。
3. 八旗制度:清朝实行了八旗制度,将全国人口分为蒙古、满洲、汉族等八个旗,每个旗下分为正白字、正黄字、正红字、镶红旗等不同等级,旗人享有特权和优待。
4. 官员选拔制度:清朝实行科举制度作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同时也通过世袭和官员入仕的方式任命官员。
官员地位明确,仪式庄重,但大多数权力仍掌握在皇帝手中。
5. 地方自治:清朝鼓励地方自治,设立府、州、县等行政区域,各地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权,通过地方官员掌握事务并向上汇报。
但同时,也存在着中央集权的特点。
以上是清朝政治制度的一些主要特点,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清朝政权的运作和社会秩序。
清朝的政治制度
(二)、军机处。
设立于雍正年间,有七年(1729)、八年、 十年(1732)不同说法。当时因用兵西北,以内 阁在太和门外,恐漏泻机密,始于隆宗门内、乾 清门右侧设置军机房,戒备森严,又与皇帝起居 处养心殿毗邻,即易于保密,又便于皇帝随时召 见,提高效率。
(三)、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化专制统治
1、厉行文字狱 文字狱专指一类以文字作品定罪来迫害文人、以排 除异见的案件。
清朝疆域
二 政治制度简介
(一)、从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
清朝入关前,“参汉酌金”,建立了包括议政王大 臣会议、内三院(内国史、内秘书、内弘文,天聪 十年1635年设。)、八衙门(六部,都察院崇德元 年1636年设、理藩院)以及八旗制度等一系列满汉 融合的政治体制。 确立对全国的统治之后,清朝统治者进一步调整国 家各级权力机构,完善各项制度、法律和政策,强 化政治、军事及文化思想的统治力度。 国家军政中枢机构: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
三.军事体制
清前期清军主要分为八旗和绿营二种。八旗又分 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旗设都统(固 山额真),由中央八朴诩统衙门掌握,地方督抚无 权征调。绿营兵,主要是清军入关后收编的明朝降 军和各省改编的队伍,用绿色军旗,故称绿旗兵或 绿营兵。兵种有马兵、步兵和水师。在各省者,由 总督、巡抚、提督、总兵等所统辖。
清代的政治体制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 首先,清朝的政治体制是传统政治体制的集大成。 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官僚体制发展到清代,系统而 严密,十分成熟。 其次,清朝政治体制是满族联合蒙古族征服汉 族后建立的,在中国传统政治体制中大量注入了非 汉民族的成分。或者说,清朝政治体制具有多民族 联合的特点。满族自身在入关前政治体制的主要特 征是建立在八旗制度基础上的贵族政治,同时这种 政治体制不断向君主集权化发展。
清朝的制度与封建社会
清朝的制度与封建社会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建立于1644年,它的制度与封建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角度来探讨清朝的制度与封建社会之间的关系。
一、政治制度清朝政治制度以君主专制为核心,皇帝是最高统治者,拥有绝对权力。
朝廷设有内阁、六部、都察院等中央机构,管理国家事务。
内阁是最高行政机构,由文武大臣组成,负责决策和实施国家政策。
六部是最高司法机构,负责审判和管理法律事务。
都察院则监察各级官员的行为,维护皇权。
二、经济制度清朝的经济制度以封建农业经济为主,农业是经济的基础。
土地被封建地主占有,农民成为地主的依附者,缺乏土地自由。
农民需要向地主交纳租金和赋税,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此外,农业生产工具也是封建地主的私有财产。
清朝还实行了“均田制”,即按照人口数平均分配土地,以保证平均土地收入。
在制度方面,清朝推行永久世袭制度,地主家庭以及皇族成为世袭贵族,享有特权,而平民百姓只能通过科举考试来爬升社会地位。
这种经济制度使土地资源被少数人垄断,减少了农民的收入,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
三、社会制度在清朝的社会制度中,封建礼教和严格的等级制度起着重要作用。
封建礼教强调忠孝、尊卑、男尊女卑等价值观念,限制了个体的自由发展。
这种思想影响深远,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如婚姻、教育、职业等。
等级制度是封建社会中最显著的特征,人们被分成四个阶层:士人、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
士人作为最高阶层的代表,享有特权和荣誉,同时承担着管理和治理的责任。
农民作为农业经济的主要参与者,居于社会的中下层,社会地位相对较低。
手工业者和商人属于底层社会,虽然有一定的财富和社会地位,但地位还是远远不及士人和地主。
四、教育制度清朝的教育制度以儒家经典为基础,实行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是实现社会晋升的唯一途径。
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和殿试,通过这些考试可以晋身官僚阶层,享受特权。
这种制度扩大了社会阶层的差距,限制了社会的发展。
清的政治制度
清的政治制度介绍清的政治制度是指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清朝的政治组织和运作方式。
清政府的政治制度在长达两百多年的时间里,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清朝政治组织、官制和职官的选拔、决策过程、以及政府与民众的关系等方面对清的政治制度进行介绍。
清朝政治组织清朝的政治组织主要包括皇室、朝廷和地方政府。
皇室是清朝的最高统治者,由皇帝和其家族成员组成。
朝廷则是皇帝行使权力的机构,由内阁、六部、都察院等组成。
地方政府则是按照清政府的布置,在各地设立的行政机构。
皇帝是清朝政治制度的核心,享有绝对的权力和地位。
他制定法令、任免官员、外交事务等都由他决定。
朝廷则是执行皇帝的命令和政策,内阁是最高决策机构,六部则分别负责吏、户、礼、兵、刑、工等方面的事务,都察院是最高监察机构,监察朝廷和地方行政。
地方政府则负责具体的地方事务,由巡抚、布政使、按察使等官员组成,他们要负责管理、治理和监察地方行政。
官制和职官选拔清朝的官制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完整的官制,明清时期的官制有很大的延续性。
官员被分为九品官、正副员、监察官、五品下至九品等等。
其中,九品官是最高的品级,九品官中又分为正九品和从九品,等等。
官员的选拔主要有乡试、会试、殿试和举人等考试,这些考试都是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
考试制度全面选拔了各地优秀的人才,也极大地提高了清政府官员的素质和才干。
决策过程清政府的决策过程相对而言比较复杂。
首先,各级官员必须提报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然后经过层层审查和筛选,最后由皇帝做出决策。
在这个过程中,朝廷的各个部门和内阁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们为决策提供了专业的意见和建议。
决策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机构是军机处,它是清政府中负责军事、外交等重要事务的机构。
军机处的意见对于决策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通过这样的决策过程,清政府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决策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政府与民众的关系清政府与民众的关系在封建社会中一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了解清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
民人
指一般的汉族和其他民族人民, 地位相对较低,需要承担各种税 役和劳役。
贱民
主要指奴婢、娼优、隶卒等,处 于社会最底层,缺乏基本的人身 自由和权利。
士农工商四民的社会地位
士
指知识分子和官僚阶层,享有较高的 社会地位和声望,掌握着政治和文化 话语权。
农
指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是社会的基 础阶层,但在等级制度中地位较低, 承担较重的税役负担。
清朝时期,中国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重要的科技成就 ,如农业、医学、数学等。其中,康熙、乾隆时期的 《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等大型文化工程更 是代表了当时中国文化的最高水平。
清朝科技在世界上的地位
在清朝时期,中国的科技水平仍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然而,随着西方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清朝的闭关锁国 政策,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科技发展的步伐。
初期奠基
清朝入关后,顺治、康熙等皇帝 通过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吏治等 措施,奠定了清朝政治制度的基
础。
中期发展
雍正、乾隆时期,清朝政治制度 进一步完善,如设立军机处、密 折制度等,加强了皇帝的决策效
率和统治力度。
晚期变革
鸦片战争后,清朝面临内忧外患 ,政治制度也发生了一系列变革 ,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试 图通过引进西方制度和技术来挽
税收制度改革
为了缓解财政压力,清朝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税收制度改革,如实行摊丁入亩、 火耗归公等,以增加财政收入。同时,政府还加强了对税收的监管和控制,防 止贪污和漏税现象的发生。
经济政策调整与社会经济发展
经济政策调整
随着社会的变化和经济的发展,清朝政府逐渐意识到商业和手工业的重要性,开始调整经济政策,放 松对商业和手工业的限制,鼓励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清朝的体制封建王朝的特点
清朝的体制封建王朝的特点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封建王朝,从公元1644年至1912年。
其体制和特点较为复杂,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论述清朝的体制以及封建王朝的特点。
一、政治体制清朝政治体制以封建专制为核心,皇帝是最高统治者,享有绝对的权力。
政治上最重要的官僚机构是六部(吏、礼、户、兵、刑、工部),分别负责行政、礼仪、户籍、军事、司法和工程等事务。
此外,还有各级行省和地方官员,例如巡抚、知府等。
这些官员都是由皇帝任命和罢免,政权高度集中。
二、社会等级体制清朝社会等级体系根据血统、职业和功绩等因素划分。
根据血统,清朝分为“满洲八旗”和“汉军”。
满洲八旗是满洲族的八个部落,具有特殊的地位和特权。
汉军则是满洲人以外的其他汉族人。
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社会差距。
此外,还有著名的“士农工商”四民等级制度,其中士族地位最高,农民地位最低。
社会等级体制严重限制了社会流动性和个人发展空间。
三、科举制度清朝沿袭了明朝的科举制度,以文化考试来招收官员。
科举制度被封建王朝广泛应用,程度之高在历史上仅次于唐朝。
通过科举考试取得文官身份,成为社会晋升的主要途径。
科举制度的实施有效地统治和管理了封建社会,但也限制了社会流动性,强化了封建等级制度。
四、户籍制度清朝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将每个人划分为一个特定的群体,并在社会生活中施加各种限制。
这种制度强调家族观念和封建等级制度,限制了个人的行动和自由。
户籍制度对社会的稳定和统治者的管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五、经济体制清朝实行封建农业经济,土地归宗族或部落所有,农民以缴纳田租形式依附于地主。
行程一定数量的农产品提供给地主或官府,而自己只能保留极其有限的部分。
此外,还存在着农民应对自然灾害和税收压力的较高负担。
这种经济制度限制了农民的发展,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不高,社会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总结起来,清朝的体制具有明显的封建王朝特点,包括政治上的专制统治、社会等级制度的划分、科举制度的实施、户籍制度的束缚以及封建农业经济的运作等。
清朝中央政治制度
清朝中央政治制度
清朝的中央政治制度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顶峰。
清朝中央政治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中央行政机构、军事机构、法律制度等方面。
皇帝制度是清朝中央政治制度的核心。
清朝的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皇帝通过一系列的礼仪和仪式来彰显自己的权威,并通过宫廷内部的机构来管理国家事务。
中央行政机构是清朝中央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朝的中央行政机构包括内阁、军机处、六部等。
内阁是清朝的最高行政机构,负责处理国家的日常政务。
军机处是清朝的最高军事机构,负责处理国家的军事事务。
六部是清朝的主要行政机构,负责处理国家的各种具体事务。
军事机构是清朝中央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朝的军事机构包括八旗军、绿营军等。
八旗军是清朝的主要军事力量,负责保卫国家的安全。
绿营军是清朝的次要军事力量,负责协助八旗军保卫国家的安全。
法律制度是清朝中央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朝的法律制度包括《大清律例》、《大清会典》等。
《大清律例》是清朝的基本法
律,规定了国家的各种法律制度和法律规范。
《大清会典》是清朝的行政法规,规定了国家的各种行政制度和行政规范。
清朝的中央政治制度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顶峰,它通过一系列的机构和制度来加强皇帝的权力,并通过各种手段来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统一。
清朝封建社会的制度与政治状况
清朝封建社会的制度与政治状况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制度和政治状况深刻影响了当时的社会发展。
本文将探讨清朝封建社会的制度和政治状况,包括皇权至高的专制制度、官僚体系的运行以及社会阶级的形成与变迁。
一、皇权至高的专制制度清朝是一个以君主为中心的封建王朝,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所有政务和决策都需由皇帝亲自批准或颁布,体现了中央集权的特点。
清朝的君主通过儒家思想的渗透,将自己视为“天命之子”,代表天地神权,为天下共治。
二、官僚体系的运行清朝的官僚体系是一个严密的组织结构,具有明确的等级制度和严格的选拔考评制度。
官员被分为九品官、三馆秘书、六部尚书等级,通过考试、举荐和官僚晋升等途径晋升。
这种等级制度对于社会的稳定和秩序的维持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官僚体系的运行也存在一些问题。
其中之一是贿赂现象的普遍存在。
许多官员通过行贿和买官卖官来提升自己的地位。
这导致了许多官员的品德和能力不合格,给社会带来不利影响。
三、社会阶级的形成与变迁清朝时期,社会阶级分化加剧,贵族和富商逐渐形成了新的统治阶层。
尽管清朝仍保留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但地主阶级和商人阶级地位逐渐上升,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普通农民和工人阶级遭受压迫和剥削。
在清朝的封建土地制度下,农民的土地被地主剥夺,并被迫作为佃农或佣工为其服务。
工人阶级遭受贫困和不公平待遇,难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四、政治状况的改革尝试面对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清朝早期的一些皇帝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尝试。
康熙、雍正和乾隆时期,推行了一系列的经济和政治改革,包括减轻农民负担、推行均田制、整顿官僚体系等。
这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繁荣和稳定。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改革的力度逐渐减弱。
清朝晚期,内忧外患的压力加大,政府的腐败和官僚体系的僵化导致了清朝的衰败。
最终,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的封建制度,开启了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清的政治制度
清朝的政治制度:
1. 皇权神化:清朝奉行孝治思想,认为国家家族与天命相承,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被视为天命的代表和统一神权。
皇帝享有万岁祭天、祖庙祭祀等特殊礼仪,以彰显其超越常人的地位。
2. 君主集权:清朝政权高度集中在皇帝手中,皇帝是最高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力的持有者。
除了直接掌握中央行政权力外,皇帝还设立了六部、九卿等机构来管理国家各项事务,各级官员都由皇帝任免,并接受他的指导和监督。
3. 官僚体系:清朝设立了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严密的行政管理网络。
官员按照等级制度分为九等,任职需要通过科举考试选拔,通常以士子为主,世袭的地主贵族也可以担任官职。
官员有明确的职责和权力范围,并承担着管理地方、征税、司法等各种职责。
4. 封建等级制度:清朝继承了封建等级制度,分为九品中正制和三考制度,以表彰和授予官员等级,并规定不同品级的官员享受不同的待遇和特权。
其中文武职官分别为内阁大学士、都统、总管等,其权力地位较高。
5. 满洲八旗制度:清朝建立了满洲八旗制度,将军事、行政和政治权力紧密结合在一起。
八旗是根据满洲族人划分的兵役和社会组织单位,其中的汉军也逐渐纳入到八旗制度之中,成为满洲封建专制体系中的核心力量。
清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变迁
清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变迁清朝(161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政治制度和文化变迁,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清朝在政治制度上延续了封建农业社会的基本制度,实行极为严格的统治。
清朝政治制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皇权至高无上。
清朝实行的是君主专制,皇帝对社会各个阶层的统治和监督无所不在,皇权至高无上。
清朝的皇帝称天子,其掌握政治和军事大权,所有的政治决策、法律制定以及军队调度都要经过皇帝的批准。
2. 科举制度严格执行。
清朝实行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制度之一,其特点是以考试为中心。
通过科举考试可以使穷人富起来、平民显贵,也可以使贪官污吏下台,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流动性和阶层的运动。
3. 官僚制度极其严格。
清朝的官僚制度是奠定清王朝基石的一项重要措施,尤其是其等级制度和任免制度,极大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清朝的官僚制度要求官员必须遵守君王的命令,服从上级的调令,如有不遵从之事,会被严惩。
4. 封建等级制度略有改变。
清朝实行的封建等级制度是文化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古代社会生产力较低的表现。
而清朝实行的封建等级制度则略有改变,其社会等级的划分不仅仅以官僚职位作为衡量标准,而且根据地位、财产、族裔等因素来进行排名。
清朝文化的变迁长期的统治和稳定,使得清朝的文化在政治、哲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丰富的成果,同时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因此出现了一些新的文化现象。
1. 传统文化的继承。
清朝在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方面都有发展,如各种武术、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传统文化得到了继承和发扬,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 新学思潮的兴起。
清朝的新学思潮主要打破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规定了学习书写汉字,自由讨论各种问题,倡导“实学”,即注重实践。
新学思潮不仅在思想上有了很大的发展,而且在学术方面也有了创新,如郑氏和张氏的“经世致用”思想和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等作品都反映了当时思想和文化的变迁。
清朝政治制度PPT课件
PPT学习交流
10
黄带子和红带子
• “宗室”: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所生的直系,腰系 黄带子。
• “觉罗”: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的旁支,腰系红带 子。
• 宗室、觉罗多居要职,世代有国家发给的养赡的银两, 遇到婚丧嫁娶还有皇帝额外赐给恩赏银两,有罪能减 轻处理,杀人也不会被判死罪。
辖区。 • C、改土归流: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云贵、两
广、四川,废除西南地区原有的土司制度,改 由中央政府委派的流官进行管理。
PPT学习交流
20
D、盟旗制度:
• 在内外蒙古地区,设置盟、旗进行管理。旗设总管 或扎萨克,属国家行政官员,由国家委派,管理一 旗事务,旗上设盟,盟长由理藩院任命本盟王公贵 族担任,他们不能直接对本盟事务发号施令,但要 监视本盟的军政事务,全国的蒙古族共划分为19盟 136旗 外蒙(漠北):4盟26旗 内蒙(漠南):6盟49旗 青海准噶尔:(漠西)9盟61旗
曾国藩:湖南团练,改非正式的团练为练勇,定出一 定的营哨之制,优给饷银,称为勇营。
• 陆军: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袁世凯编练的新军。
PPT学习交流
24
6、法律
• 入关前,军政命令。 • 1647年,颁布了大清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大清
律》,实际上就是《明律》的翻版。 例:大诰 • 雍正五年(1727年)正式公布修订的《大清律》, • 乾隆五年(1740年)颁布较完整的《大清律例》:
• 它分散了皇帝的权力,不适应满族入主中原建立全 国统治对广大汉族地区统治权力集中的需要。
PPT学习交流
2
• 多尔衮摄政时期:罢免了诸王兼理六部事务的权力。 后来又规定诸王及大臣不准干预各衙门政务,指摘 内外汉官,……不论其言之是非,即行治罪。
清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承
清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承清朝(1644年-1911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承具有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清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承。
一、政治制度清朝政治制度以皇帝为核心,实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掌握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全部权力。
清朝的皇帝排除了文化和民族的多样性,将统治的权力集中在自己的手中,以自己为中心,实行“一方面掌握全部,一面什么也不掌握”的政策,实行着一种霸权式的政治管理制度。
1.帝制选举制度清朝的皇帝是通过选举制度选出的。
在清朝的初期,由于考虑到太多的家族内部权力分裂问题,皇位继承方式的问题,所以采用了将皇帝选举出来的方式来处理问题。
在皇位空缺的时候,各地的王公大臣们都会参与到选举中来。
由于选举是以最大化的利益为核心,从而打破了一切原有的势力关系与权利分配。
2.官府制度清朝的官府制度基本沿袭了明朝的制度,主要是分为大小两个部分:大官和小官。
大官通常是指最高的官位,是权力的源泉;而小官则是指低等级的官员,负责具体的事务。
清朝的官府制度中,起大官的地位越高,前途越光明,权力越大。
因此,大部分人都争取着成为大官或其它有权有势的人物。
3.科举制度清朝仍然沿袭了宋朝朱熹所创立的科举制度,考试分三个级别:会试、殿试和进士考试。
科举对于官员的选拔和文化的传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科举制度的推广促使着清朝的文化,教育进一步发展。
二、文化传承清朝文化传承具有独特的特点,它包括了文學、藝術、哲学、宗教、科技等多个方面。
清朝文化的传承,可以说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延续和发扬。
1.文学清朝文学特点是以五言、七言古詩为主要的诗歌体裁。
清朝的著名诗人有袁枚、纪昀等。
清朝的诗歌在风格上以含蓄、典雅、富有感情为特点,并注重诗情画意的表现。
2.戏曲清朝的戏曲有京剧、昆曲、豫剧等多个类型。
京剧是清朝时期发展起来的新型戏曲,融合了南北戏剧的特点,以唱、念、做、打为主要的表演形式。
3.哲学清朝的哲学思想主要有儒学、道学、佛学三大流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朝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研究似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大政方针、政策的制定及相关的各种具体制度。
(二)皇位传承制度与皇权的行使;宫廷制度(后妃、外戚、太监及内廷其他诸制)及皇族诸制(如分封、参政、养赡宗禄等等)。
由于古代王朝某种程度的皇家私属性,这类制度对王朝政治也有较大影响。
(三)中央及地方的各级行政机构与职官设置及其行政制度。
(四)各少数民族地区之官制及行政制度。
(五)对官吏实行的各种制度,如选任、考绩、奖惩、黜陟、调补、休致等等。
(六)非官僚行政系统之胥吏、幕僚等及其行政,这些人都不是国家官员,但在行政上又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吏治影响甚大。
(七)对官员行政及政策实施实行的监察制度。
(八)以上各种制度的实际落实状况,出现之问题、弊端,制度的调适改进,制度之实行对朝政、国家统治及社会的作用与影响。
清王朝由于是以满族为主体统治的王朝,其政治制度还有很多特殊内容,如首崇满洲之政策、八旗制度、其内部处理机要大政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保障满族主体统治的官缺制等等。
另外,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政治思想、制度的影响,又引进了近代国家的一些政治制度。
因而清朝政治制度应研究的内容,又比汉、唐、宋、明等王朝广泛。
(一)清入关前,是清政权兴起而又变化复杂、迅速演变的时期。
其间又可分为两个阶段。
1、从努尔哈赤建立政权起,到皇太极天聪五年七月设立六部,为满族政权的领主贵族政治体制时期,具体表现为该政权完全以八旗领主分封形成统治体制,八旗旗主也即领主,全部是努尔哈赤及其子侄,按照家族宗法分封,汗努尔哈赤类似西周大分封时期的天子,自领两黄旗,封授子侄统领其他6旗,这6旗旗主又如同受封之同姓诸侯,各领本旗旗人,与本旗下人有君臣之分,只不过不令各旗主在地方建立藩国,而是聚居于中央都城。
而且由于努尔哈赤既是汗,又是其他旗主的大家长,因而凭借这种双重身份实行中央集权式的汗权专制统治。
皇太极继位为汗,不具备汗父努尔哈赤大家长的身份,对其他旗的中央集权性控制力有所削弱,但其体制未变。
在这种体制下,各旗旗主是该旗的最高掌权者,而且世袭,另一方面,他们又处在中央、汗的统一领导下,国家大政,由汗集合八旗旗主为首的掌权者集体议决。
所以,这种统治原则、行政方式,又可称之为是中央集权控制下的领主贵族政治体制。
2、天聪五年七月至顺治元年。
是领主贵族政治体制向皇权专制的中央集权政体的转变时期。
天聪五年七月设立六部,将各旗下诸种事务的处理权,集中到中央,以六部分类处理,而六部长官(管部贝勒及承政)又分别对汗皇太极负责,从而以分割旗主、旗下权的方式,加强了汗权、中央集权。
(这种制度,在努尔哈赤时期也曾实行过,但不正规、也不系统,皇太极采纳汉官建议,仿汉族王朝而实行六部行政制度。
)此后,后金——清政权又设立监察机构都察院、管理蒙古等事务的理藩院,以及内三院,皇太极又进一步提高其汗的至尊地位而称帝,皇权专制的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旗主及旗下相对独立的旗权进一步削弱。
但八旗的宗室领主分封制仍继续实行,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先后编设之时,皇太极沿袭旧的分封制度,将这两部分旗人也分封予宗王旗主,并使这两种旗与旗主原领之满洲旗为同一旗色,成同一统辖体系,这两部分旗人,也与满洲旗旗人一样,成为宗王旗主、管主的属人——诸申。
皇太极时期,后金——清政权还把其分封统辖体制扩大到归附的汉官、漠南蒙古贵族乃至朝鲜。
对于带领部队归降后金政权的明朝官将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人,则不纳入八旗体系,而使他们仍统旧属,对旧部军队有一定私统性,行政上听命于中央,又具有某些自主权,且驻辖专城,与宗室一样封王。
对漠南蒙古中归附的绝大部分部落,则以分封、划牧地为领地的形式,使其成为臣属清政权的受封“藩部”,既有一定自主权,又接受清朝中央之政令。
朝鲜之国王、王妃、世子等,也须接受清廷的册封,奉清之正朔,无论其国王、世子、使节,对清帝均须行三跪九叩的君臣之礼,以表示对清国的臣属。
(二)清入关后的顺治元年至康熙前期。
是清王朝承袭中原汉族明王朝之国家建置,并保留原有一些机构(主要是满族政权特有机构),而建立统一的清帝国国家机构及行政制度的时期。
中央机关。
其中的中枢机构,以内三院行使内阁职能,逐步演变为部院之上的中枢机构,最终定名为内阁,成为国家最高机关。
原议政王大臣会议,保留宗室王公以贵族身份而非官员身份参预议政的权力,带有贵族政治残余。
但他们能否参预议政,已由皇帝决定,随时任免,而非“入八分”的当然议政权。
另外,又在宫内设有专职机构——议政处,具体行政置于内阁之下。
中央分掌具体政务的执行机构,除仍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及都察院外,另仿明制,增设通政使司、大理寺、翰林院、宗人府、詹事府、国子监、钦天监、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等等机构,而六部、都察院,也由于事务远较入关前殷繁,而按明制在各部院之下增设了很多分支机构。
内阁及其下各部、院、司、寺、监等等执行机构,皆实行满汉复职制,既体现满人掌权,又利用汉臣实行统治。
带有满族特色的特殊机构,则有理藩院、内务府。
地方政权机构,是恢复明王朝地方统治的建置形式,实行省、府、州县几级统辖,这一过程,随着清王朝对全国的统一,至顺康之交时期即大体完成。
此后,地方官制稍有变化,其中总督、巡抚开始向固定省区长官的方向发展,而省与府之间的道,也开始向固定性实体职官演变。
陪都盛京五部,也基本在这一时期设置。
这一时期,内地各省府州县的地方官,绝大部分是以汉军旗人及汉人充任。
体现了以汉治汉的统治政策。
而清初利用汉藩王统领藩下兵驻镇南边、西南的措施,则随着三藩之乱的平定而取消,汉人也不再封王。
边区民族地区,主要是漠南蒙古地区,除沿用入关前的旗佐及扎萨克制实行各该部旗的行政管理外,这一时期,作为诸部旗之上的正规性会盟制度开始实行。
另外,对反叛而被平定的察哈尔部蒙古,则编为八旗,驻牧长城以北,不设扎萨克,而由中央直接管辖。
清廷定都北京后,又把原册封藩国朝鲜的制度,推及到周边琉球、安南、暹罗等国,与这些国家制订册封及朝贡制度。
初步形成统一的清帝国以中原天朝统辖天下的观念,而将周边藩属国纳入以清王朝为中心的统辖体系。
对中原汉族为主的广土众民实行统治的一些重大政策,也基本在这一时期制定。
为笼络、利用汉人绅衿士人,清初曾以举荐、征召等等方式,广泛招徕故明官员充任各级机构,同时恢复科举,加大录取名额,以作主要选官途径。
此后,按期科举选士以充实官僚队伍,便成为清廷利用汉族官僚知识分子的一项奉行不替的国策。
在军事统治政策上,原八旗兵完全变为职业兵,以兵饷、旗地收入作生活来源。
以旗兵分驻京师及地方要地、利用汉人绿营兵分布各省以维持统治的军队分布格局,也在这一时期基本完成。
永不加赋的财政政策。
满族最高统治者鉴于明代三饷加派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最终亡国的深刻教训,同时为争取广大汉民对清朝满族统治者的好感,消除满汉矛盾,入关后便宣布废除明朝的三饷加派,当时虽因开支(主要是军费)庞大未能全部实行,但永不加赋,则成为有清一代赋税征收的一项带有强烈政治性的基本国策。
而另一方面,为维持财政开支,则压低官员俸禄,缩减衙署行政经费,并实行捐纳等开辟财源的制度。
这项政策虽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满族统治者的政治目的,但却又成了吏治败坏的重要诱因。
(三)康熙中期以后至乾隆末,是地方各省行政制度完善、统治深入,对边疆统治扩大、深入化时期,也是中央的中枢机构进一步改进,皇权专制、中央集权高度发展的时期。
这一阶段,总督、巡抚的设置经过多次调整,最终在乾隆中期成为以省为固定辖区的省级最高长官,并确定哪些省分的总督、巡抚之设置。
道员也渐失作为省级布、按二司之副官派往地方行政的差任色彩,而成为道的正式官员。
而县以下,则大力推行保甲、乡约制,实行深化性统治。
边疆民族地区,随着各民族、地区归属清廷中央,普遍设置将军、大臣,实行各种制度,如漠北蒙古按漠南蒙古实行盟旗制度,并设乌里雅苏台将军、库伦大臣,又在各蒙古地区推行利用喇嘛教的政策,扩大满蒙联姻的地域范围。
新疆地区设伊犁将军、乌鲁木齐都统,以及各办事大臣、领队大臣、回部各城之伯克。
青海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
西藏地区实行政教合一制,并设驻藏大臣,制定深入统治的各种章程。
西南地区大规模地实行改土归流。
东北黑龙江中下游、乌苏里江流域的少数民族地区则实行姓长制度。
中央的中枢机构,议政王大臣会议及议政处,对满族宗室王公、勋戚贵族的任用逐渐减少并最终取消,同时增设满汉大臣并用的军机处,提内阁大学士为正一品,又增设协办大学士。
这一系列措施,使满族贵族政治消弱,加强了汉人官员对决策的参预,同时,也使皇帝强化了对机要政务的直接处理。
奏折发展为皇帝处理政务的重要公文并制度化,使皇帝掌握了对重要政务的主动处理,并可直接了解地方政务,直接指挥封疆大吏;财政制度的改革,加强了对地方财政的消弱与控制。
另外,还创行秘密立储制度,使立储权完全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消除了因此而产生的结党乱政。
以上诸种措施和制度,大大强化了皇权专制及中央对地方的集权。
(四)嘉庆朝及道光二十年以前,是清王朝政治制度变化不大,对以前形成的制度因循实行的时期。
(五)道光二十年至光绪中期甲午战争,是清王朝在遭受列强沉重打击后,改变传统的对外国策,被迫与列强打交道,而建立一些新机构,实行某些新制度的时期。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王朝被迫改变闭关自守的国策,允许外国在中国开辟租界地,允许传教士传教,赋予外国关税协定权及领事裁判权。
咸丰末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即将结束,清廷又增设了新的国家机关,实行具有近代意义的外交制度,如设置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及下属、附属各机构、南北洋大臣,以及总税务司、海军衙门,安置外国公使驻京,并向外国派驻使节。
这一时期,清王朝为富国强兵,还实行办理洋务诸种制度,着重于引进西方技术,力图从经济、军事上增强国力,这也是当时国策及对外交往制度上的重要改变。
这一时期,地方汉人督抚的权力加大,并呈进一步发展趋势。
(六)甲午战争以后至清亡,是清王朝改革政治制度,引进西方政治制度的时期。
甲午战争签订《马关条约》,中华民族危机加深,国人认识到,抵御外侮、振兴中华,不能仅靠以发展经济军事实力为主的洋务运动,改革王朝政治制度,便发展为朝、野官绅士人的强烈呼声,并发展为实际行动,最终促使清朝最高统治者实行“预备立宪”,仿行西方近代国家的政治制度。
在这一过程中,一些传统的旧制度,旧机构被废除,建立了新制度、新机构。
如废除科举制度,改旧式官学为新学堂、实行新式教育;废除题本制度,裁撤通政使司、詹事府;设立资政院、责任内阁,调整改革旧部院等机构,设置民政部、度支部、陆军部、法部、农工商部、邮传部、理藩部、大理院,以及地方上的谘议局等等。
以上制度虽然实行不久清王朝便被推翻,但它对旧的封建制度性质的改变,以及对后来民国政治制度的影响、人们政治观念的变化等意义,是不能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