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他行为案例

合集下载

1.开放包容,利他之心 2.主动补位,主动协作案例

1.开放包容,利他之心 2.主动补位,主动协作案例

1.开放包容,利他之心
2.主动补位,主动协作案例
1. 开放包容,利他之心:
在一家国际化的公司里,有一位名叫约翰的部门经理。

他的团队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工作经验。

约翰认为,要充分利用团队的多样性和优势,就必须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

他鼓励团队成员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经验,尊重彼此的差异,相互学习。

有一次,一个重要的项目出现了问题,需要跨部门协作来解决。

约翰主动与其他部门的经理沟通,分享信息,共同解决问题。

他不仅关注自己的团队,还关心其他团队的需求和困难,尽可能提供帮助和支持。

通过开放包容和利他之心,约翰成功地带领团队完成了许多项目,赢得了公司领导和同事的赞誉。

他的团队成员也感到受到重视和支持,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很高。

2. 主动补位,主动协作:
在一个大型活动中,有一个志愿者团队负责现场的协调和组织工作。

活动当天,由于一些突发情况,原来的负责人无法到场。

此时,一个名叫露西的志愿者主动站出来,承担起负责人的职责。

露西迅速与其他志愿者沟通,重新分配任务,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她还积极与其他组织方协调,解决了一些现场出现的问题。

在她的带领下,志愿者团队表现得非常出色,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事后,露西谦虚地表示,她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她认为,在团队中协作非常重要,每个人都应该发挥自己的长处,为团队的成
功贡献力量。

通过主动补位和主动协作,露西不仅成功地完成了任务,还展现了自己的领导才能和团队精神。

她的行为也激励了其他志愿者在未来的活动中更加积极地参与和贡献。

工作中利他思维的案例

工作中利他思维的案例

工作中利他思维的案例一、销售团队中的利他思维。

1. 分享客户资源。

我们公司的销售小李就是个利他思维很强的人。

有一次,他通过自己的人脉关系联系上了一个大客户,这个客户对公司的产品有潜在的巨大需求。

按常理,他可以自己偷偷跟进,独享这个可能带来高额提成的机会。

但是呢,他知道公司里的小张在这个客户所属的行业有更丰富的经验。

于是,小李就主动找到小张,把这个客户的情况详细地告诉了他,还说:“哥,我觉得你在这方面更专业,你去谈这个客户,成功率肯定更高。

咱们都是为了公司好,提成啥的都好说。

”小张成功拿下了这个大客户,公司的业绩大幅增长,小李虽然没有直接负责这个客户,但因为团队业绩提升,他也拿到了不错的奖励,而且在团队里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信任。

2. 帮助新同事成长。

在我们销售部门,新员工小王刚来的时候啥都不懂,连产品的基本功能都介绍不清楚。

这时候,老销售老赵就站出来了。

老赵平时自己的业务也很忙,但他每天都会抽出一个小时来教小王。

从产品知识到销售技巧,甚至是怎么和客户打电话、发邮件,老赵都倾囊相授。

他常说:“小王啊,你好好学,你业绩好了,咱们整个团队都有面子,而且你多分担点业绩,我也能轻松点呢。

”后来,小王进步飞快,自己也能独立签单了。

老赵的利他行为不仅让小王成长,也让整个销售团队的氛围变得特别好,大家都更愿意互相帮助了。

二、办公室行政工作中的利他思维。

1. 解决同事的办公困扰。

我们办公室的行政小周就是个热心肠。

有一次,同事们都在抱怨办公室的椅子坐久了腰酸背痛。

小周就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研究办公椅的人体工程学。

他发现有一款性价比很高的腰部靠垫特别适合大家。

于是,他自掏腰包买了几个样品,先让同事们试用。

大家试用后都说很舒服,小周就向公司申请给每个员工都配备一个。

他在申请报告里写着:“如果同事们都能坐得舒服,工作效率肯定会提高,这样公司也能受益。

”最后公司批准了,同事们的办公舒适度大大提升,都对小周赞不绝口。

2. 组织有益的培训活动。

功利主义典型案例

功利主义典型案例

功利主义典型案例当我们以道德的观点观察中国社会时,经常看到这样令人困惑的现象:在观看或聆听某位英雄或道德模范所做出的非凡善举时,人们被感动得泪流满面;但是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他们却不肯做一些举手之劳的善事(如帮助路人、以诚相待或不乱扔垃圾)。

这些非凡的善举是利他主义的,人们对此顶礼膜拜。

这些举手之劳的善事是普通的道德义务,人们却轻于履行。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也许对很多人来说,面对利他主义行为时的顶礼膜拜也许正是对自己平时不履行道德义务的心理补偿。

起码对某些人来说,或许对利他主义顶礼膜拜更容易使自己逃避应尽的道德义务,利他主义的行为在道德上是非常值得赞扬的。

以他人的利益为重,替他人着想,用实际行动来帮助他人,这是道德高尚的表现。

各种文化传统中的道德楷模通常都是典型的利他主义者。

与其相比,道德义务是每个人都必须履行的。

一个人只有履行了自己的道德义务,他才能算作社会的合格成员;一个社会只有其大多数成员都履行了他们的道德义务,这个社会才会有健康的道德秩序。

利他主义的行为与履行道德义务的行为都是道德的,在这种意义上,它们都是我们应该去做的事情。

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最重要的道德问题是道德义务的履行。

如果这样,那么问题的关键在于利他主义与道德义务的区分。

如果我们没有区分开利他主义与道德义务,把利他主义看作人们的一种道德义务,那么这会产生两个问题:首先,它会使人们在对利他主义顶礼膜拜时更容易逃避自己应尽的道德义务,正如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看到的那样;其次,也是更重要的,它会给人们增加过重的道德负担,并且引起道德与幸福生活之间的冲突。

一、一个典型案例: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是一种最有影响的现代道德理论。

自19世纪初,功利主义在西方特别是英语世界就一直处于支配地位。

到1960年代,功利主义的统治达到这种程度:除非一种道德体系在某种意义上是功利主义的,否则道德哲学家不会把它看作一种“道德体系”。

直到1970年代,在罗尔斯(John Rawls)和其他道德哲学家的强烈批评下,功利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结束了,但它仍不失为一种与康德伦理学相抗衡的道德理论。

校园利他行为的案例分析

校园利他行为的案例分析

校园利他行为的案例分析校园利他行为的案例分析案例:预备刚刚进校后不久,班级中一名同学小羽就摔伤骨折,腿部要动手术打钢钉。

手术后,我带着班长去了小羽家里看望他,他家真可用“家徒四壁”来形容。

他和父母租住在郊区一间私房中,中间就用一条帘子隔开两张用木板架的床、一张桌子摆放着一些日用品,一个老式的小电视机。

房子里非常的潮湿、阴冷,小羽就躺在床上,整条右腿包着石膏,被高高固定起来。

回到学校后,我把小羽的情况告诉了同学们。

同学们异常安静地倾听我描述着看到的情景,每个人脸上流出同情关怀的神情。

我说完后有很多同学都提出要向小羽捐款,有同学问我小羽的住址要去看望他。

其实作者任教的这个班级全部都是随迁子女,他们普遍家庭经济情况较差,后来学校组织的多次全校募捐活动中,班级捐款往往都不到一百元,不过这次同学自发组织的募捐中,孩子们都纷纷慷慨解囊,捐款总额达到了两百六十多元。

小羽停了大半学期的课,复课后行动仍不方便,坐在他周围的男生主动承担起了帮他倒水、拿饭等工作,他上厕所时也总有不同的男生陪同,而女生则更多地承担起了帮他复习功课赶上同学进度的工作,而小羽也不负众望,他成绩优秀,也乐于助人,在同学中颇有威望。

案例分析:在这个案例中,我看到了“纯粹利他”和“回报性利他”两种现象。

“纯粹利他”即利他主义者不追求任何针对其个体的客观回报。

学生对于小羽的协助是基于对同学的同情,能够说出发点是不求回报的。

而小羽的行为则是为了回报以前得到过他人的好处而助人,即回报性行为。

那么同学们对小羽的协助是否是纯粹地源于内心的关怀呢?是一种纯粹的利他心理吗?我觉得在协助小羽的队伍中能够分成两类,一类是源于内心的关怀、同情,能够易地而处,想到自己倘若在小羽的处境一定非常需要协助,这类学生对小羽的协助往往是细微的、是老师看不见的;而另一类则是出于从众心理、甚至是在同学、老师面前故意表现出自己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这个类学生往往与小羽并没有过多的交流,但总在大家能注意的场合提供协助。

中学生利他行为摭探

中学生利他行为摭探

中学生利他行为摭探在青少年人生的道路上,他们的行为和态度不仅仅会影响自己,同时也会影响周围的人们。

许多中学生致力于为社区和他们所处环境带来积极影响,通过行动来展示自己的利他主义。

下面,我们将探讨一些中学生利他行为的例子和影响。

1. 志愿服务从清洁环境到帮助老年人,许多中学生们都参与到了志愿者服务中。

这种利他主义的行为不仅为社区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让青少年更加关注他人的需要。

志愿服务还能够让中学生受益,通过这样的经历,他们可以学到沟通、协作和领导等各种能力。

虽然志愿服务是自愿的,但几乎所有中学生都实现了他们的自我,实现了博爱,享有活力和自豪感。

2. 突破自我许多中学生通过突破自我来表达他们的利他主义。

有些人参加演讲比赛,让自己的声音被听到。

有些人参加辩论,锻炼自己的思辩能力。

有些人参加戏剧表演或合唱团,展示他们的才华。

这些学生们通过自己的行动展示了不仅为自己,还为团队和观众带来的价值。

3. 同情心和体谅许多中学生展现出了他们的同情心和体谅。

他们学会了倾听和理解别人的观点,也学会了尊重和体谅别人的感受。

这些中学生不仅感同身受,而且学会了给予温暖和支持。

4. 环境保护许多中学生认为环境保护非常重要,他们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中。

这些活动的形式包括参加地球日活动、种植绿色植物、宣传环保知识和参加环境改善计划等。

这些中学生不仅了解环境问题,还积极行动起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环境,也感受到自己是激发变化的力量。

5. 慷慨解囊许多中学生通过慷慨解囊的方式来实现利他主义。

他们捐赠了自己的零用钱、参加募捐活动或捐助公益机构。

尽管许多中学生并没有太多的财力,但他们的慷慨是为了着眼于公益。

这些中学生的利他行为为社会带来了积极影响。

他们展示了他们的真正价值以及他们对周围社区的关注,同时还展示了他们的领导潜能和决心。

他们的行为给其他青少年树立了榜样,也表明了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来推动社会变革和世界的改变。

第11章_ 利他行为

第11章_  利他行为
落水救人 让座 志愿者服务
第一节
利他行为概述
一、利他行为的概念
问题:朋友借钱是否是利他行为?
1.利他行为的定义
利他行为指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 显自私动机并自觉自愿的行为。或者是 任何形式下,不指望得到报答而自愿的 助人行为。
特征:
1、以助人为目的 2、不期望回报 3、自愿性 4、自我牺牲性
以取向划分 自我利他主义 纯利他主义 以情境划分 非紧急情境 紧急情境
第二节 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一、利他行为的唤起 二、代价的权衡 三、求助者的特点 四、助人者的特点 五、环境因素
一、利他行为的唤起
五个基本的步骤: 第一步:注意突发事件 第二步:解释突发事件为突发事件 第三步:假设自己的责任帮助 第四步: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第五步:决定去帮助
三、学习模仿理论
通过榜样学习以及强化而建立利他行 为。
四、 利他行为的现代理论解释
移情利他主义假设
Batson和他的同事(1981)提出 认为利他行为完全由无私动机驱使,同情感非常 强烈,以至于它成为压倒一切的决定因素,促使 有些个体情愿冒令人不快、危险甚至生命危险去 帮助别人 移情回避 移情与选择性利他主义
讨论:
2002年12月14日,当一名儿童在内蒙古呼和 浩特青城公园不慎落入冰窟后,许多素不 相识的青城市民选择了无畏和牺牲,以不 同学校、不同年龄、不同民族的青少年为 主的营救大军,不约而同涌向三角湖。在 这场前仆后继的大营救中,落水儿童苏小 林获救,而年仅12岁的小学生王超、刚满 18岁的中专生刘业和20岁的大学生郝龙彪, 献出了他们花蕾般的生命。
争论焦点:利他行为是否期望报答
行为者不含有对外来报答的期望 有自我报偿:自我强化,如满足、骄傲、愉快 等的自我体验 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任何一种利他行为、追 根究底都会有自我报偿的结果。 利他行为主要是指有利于他人而不期望外来报 偿的行为,行为之后也可以产生自己报偿的结 果。

利他和利己辩论的事例

利他和利己辩论的事例

利他和利己辩论的事例一、利他的事例。

1. 特蕾莎修女。

特蕾莎修女那可真是个大好人啊。

她一辈子都在为那些穷苦的、生病的、被社会遗忘的人服务。

她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那些黑暗角落里的人们。

在印度的大街小巷,她看到那些瘦骨嶙峋的穷人,饿得奄奄一息,她没有丝毫犹豫,就把自己的爱和关怀给了他们。

她建立了收容所,给那些无家可归的人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

她不管那些人是因为什么原因落魄至此,她只知道,这些人需要帮助。

她自己的生活过得非常简朴,几乎把所有的精力和资源都用在了帮助他人上。

这就是纯粹的利他呀,她心里想的都是别人的苦,别人的难,而自己呢,只要能让别人过得好一点,就心满意足了。

2. 身边的志愿者。

咱就说那些社区里的志愿者吧。

我就认识一个大哥哥,他可热心肠了。

每次社区有什么活动,像关爱孤寡老人啦,给贫困家庭送物资啦,他总是第一个报名参加。

有一次,社区里有个老奶奶生病住院了,她的子女都在外地赶不回来。

这个大哥哥就主动去医院照顾老奶奶,陪她聊天,给她买饭,就像对待自己的亲奶奶一样。

他说啊,看到老奶奶一个人在医院里孤孤单单的,心里可难受了,就想做点什么让她开心点。

他做这些可没想着要什么回报,就是单纯地想帮助别人。

这就是我们身边的利他行为,虽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却充满了温暖。

3. 最美司机吴斌。

吴斌师傅的事儿大家应该都知道吧。

他在开车的时候,突然被一块飞来的铁片击中了腹部。

那得多疼啊,就像被一把刀狠狠地捅了一下似的。

可是他没有想着自己的安危,他心里想的是车上乘客的安全。

他强忍着剧痛,把车稳稳地停在了路边,还嘱咐乘客注意安全。

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为别人着想,这就是利他。

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伟大的利他精神。

他的行为让车上的乘客避免了一场可能的灾难,而他自己却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他的故事真的很让人感动,每次想起来都觉得心里暖暖的,又酸酸的。

二、利己的事例。

1. 职场上的竞争。

在职场上啊,就有很多利己的情况。

利他就是利己的案例

利他就是利己的案例

利他就是利己的案例利他就是利己的案例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利他行为,即为了帮助他人而付出自己的时间、精力或资源。

然而,有时候我们会发现,这种利他行为实际上也会给自己带来一些好处。

下面我将通过一个案例来说明利他就是利己的道理。

在某个夏日的午后,我正在公园里散步,突然听到一个女孩的尖叫声。

我赶紧朝声音的方向跑去,发现一个小男孩不慎从滑梯上摔下来,正在痛苦地哭泣。

我立即上前询问情况,并帮助他检查伤势。

幸运的是,他只是擦伤了膝盖,没有大碍。

我找来纸巾帮他擦拭伤口,并安慰他不要害怕,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在我帮他处理伤口的过程中,他的哭声渐渐停止,眼神也变得安心起来。

我告诉他,如果他需要任何帮助,可以随时找我。

几天后,我再次在公园里遇到了这个小男孩。

这次他看到我后,立刻跑过来向我打招呼,并向我展示他的新玩具。

他告诉我,他已经不再害怕滑梯了,因为他知道有人会帮助他。

我感到非常高兴,因为我意识到我的利他行为不仅帮助了他,也给我带来了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利他行为并不仅仅是为了帮助他人,它也会给自己带来一些好处。

首先,通过帮助他人,我们可以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当我们在困难时得到他人的帮助,我们会对这个人产生一种感激之情,从而加深我们之间的联系。

这种联系在未来可能会带来更多的机会和支持。

其次,利他行为也可以提升我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当我们看到自己的帮助对他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时,我们会感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得到了认可。

这种认可会增强我们对自己的自信,使我们更加愿意去帮助他人。

最后,利他行为还可以培养我们的同理心和善良品质。

通过关心他人的需求和感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处境,并从中学会关爱和体谅。

这种同理心和善良品质不仅会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也会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更加受欢迎和受尊重。

综上所述,利他就是利己的案例告诉我们,利他行为不仅仅是为了帮助他人,它也会给自己带来一些好处。

通过利他行为,我们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升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同理心和善良品质。

第九章利他行为

第九章利他行为

第四节 利他行为的发展
一、利他行为的发展阶段论 马庆强提出的利他行为发展的阶段论的基
本思想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基于道德发展的认知理论 (二)、适用于各种文化 (三)、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息息相关
二、利他行为发展的七个阶段 (一)、自我中心 第一个阶段是自我中心,在这一阶段的人是自我
二、助人的得与失 三、求助人的特点:性别、人际交往程度、
归因责任、外貌、人格形象等 四、助人者的特点与当时的心情 (一)、家庭中的社会化和榜样作用 (二)、人格因素 (三)、利他者的性别差别 (四)、利他者心境的作用 五、影响利他行为的环境和情景因素 (一)、自然环境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2003年11月5日凌晨5时,一名弱女子在四川都江 堰中兴镇商业街遭遇歹徒追杀,整条大街的居民 都听见了呼救,但是无人开门施救,无人及时报 警,弱女子在绝望中被歹徒殴打致死。此事经媒 体披露后,舆论对居民见死不救的行为进行了谴 责,将这条商业街称为“冷漠一条街”,慨叹 “一条街的良知都冻死了”。
第一节 概 述
(二)、社会环境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1、他人起观众作用
2、他人起榜样作用
3、他人存在起责任分散作用
产生冷漠行为的原因分析:拉坦内和达利只强调了产生冷 漠行为的客观原因,但没有将主观原因考虑进去,通常情 况下,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紧急情 况下的冷漠行为。有时,主观因素可能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三)首属群体的利他行为
第三阶段是首属群体的利他行为,首属群体是指 个体生活于其中的家庭、帮派、朋友、社团、学 校、政党、机构、公司等。首属群体内的成员共 同分享兴趣、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甚至在某些 情况下也)、自我牺牲的利他行为
自我牺牲的原则是为最多数的人谋取最大的幸福。 也就是说,假如个人与大多数之间存在利益冲突, 个人应该牺牲自己去成就大多数人的利益。

社会心理学_利他行为与侵犯行为

社会心理学_利他行为与侵犯行为


2001年9月11日,曾喆在 上班途中看到世贸中心遭 遇恐怖袭击,毅然冒着生 命危险协助消防队员抢救 伤员,直到献出年轻的生 命。美国福克斯电视台现 场拍摄到他救人的镜头。 2004年9月11日,曾喆街 的命名仪式在美国纽约的 中国城举行。 曾喆(左一)在抢救伤员。

(二)利他行为研究的范畴
①人们在看到陌生人陷于困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助 人行为;
消极情感 易怒 关于暴力的信念 A型行为模式 敌意归因偏差等等
唤醒
情感状态
侵略性认知
侵犯
被激怒

想想你最近受侮辱的经历: 什么挫折 发生在什么情况下? 你认为那是特定针对你的吗? 你是怎么回应的?
三、侵犯行为的产生
(一)愤怒的来源 1.袭击 2.挫折 3.归因 4.报复的期望
(二)对侵犯行为的学习



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唐山十三农民兄弟的颁奖词:不是归 途,是千里奔波,雪中送炭;不是邻里,是素不相识,出 手相援。他们用纯朴、善良和倔强的行动,告诉了我们 “兄弟”的含义。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刘姝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正是 他们及无数个他们这样的人,在2008年撑起了中国的脊 梁。 王振耀:在国家巨大灾难面前,他们以无声有力的行动, 宣告了民间志愿救灾时代的来临。
越小。

责任扩散


对模糊情境的社会性定义
评价焦虑
旁观者越多,助人的可能性越小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试 图 帮 助 的 旁 观 者 的 百 分 比
1
2 旁观者的数量
5

责任扩散:是指当发生了某种紧急事件时, 如果有其他人在场,那么,在场者所分担

利他行为案例

利他行为案例

利他行为案例幼儿园“利他氛围”的实际案例利他行为是一种自愿的,以利他人为目的的亲社会的行为,是人类社会活动中的高尚行为,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

幼儿园利他氛围案例开学没几天,我们班一个新转过来的小朋友由于分离焦虑,家长离开后一直哭闹不停,以致哭得呕吐了,把地上吐的一塌糊涂。

当时班级里的其他幼儿当中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情况:部分幼儿跑过来看看,一边捂住鼻子一边跑开还叫着:“好恶心哦,臭死了,真脏”。

第二种情况:茫然的观望,部分幼儿好像没有发生什么事情一样,看了一眼后也没有表达情绪,只是继续做着自己的事情,或吃饭、或游戏、此事好象没发生一样。

第三种情况:报告老师:老师,嘉怡吐了,吐了一地,是不是生病了,说完以后看着老师的举动。

第四种情况:主动帮助,部分幼儿表现出急切焦虑的情绪,体现在行动上的幼儿把手放在呕吐幼儿的前额上,再比较自己的体温,来确定是否发烧,有的掏出自己口兜里的餐巾纸去擦呕吐物。

分析:利他行为是一种自愿的,以利他人为目的的亲社会的行为,是人类社会活动中的高尚行为。

那么,教师如何营造利他氛围,培养幼儿的利他行为呢?在上面这个案例中,教师可以牢牢把握和利用好这个机会,培养幼儿的利他行为,从而培养幼儿乐意与他人交往,学会互助、合作、谦让和分享,富有同情心;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和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会自律和尊重他人等等。

在日常的一日活动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几点思考积极的培养幼儿的利他行为。

一、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营造良好的利他氛围,呼唤幼儿内在的利他行为。

在上面这个案例中,事后,老师可以通过小红旗、小奖牌的形式,对那些给予别人主动帮助的同学以最大的热情和掌声。

可以鼓励其他幼儿给予集体的表扬,比如“xxx表现真不错,大家一起说:xxx,你真棒”等,通过营造良好的利他氛围,使得提供主动帮助幼儿的利他行为得到再一次强化,也给其他的幼儿提供一种良好的激励,鼓励大家主动帮助其他有困难的小朋友。

第十二章 利他和侵犯

第十二章 利他和侵犯

第十二章利他和侵犯人类可以表现出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社会行为,而如果以行为的后果作为划分的标准,可以将社会行为分成两类,一类是对社会或他人有益的行为,或者称之为亲社会行为;另一种是对社会有害的行为,即反社会行为。

人类的亲社会行为是那些自发性地帮助他人或者有意图地帮助他人的行为,其中包括了助人行为和利他行为。

而以侵犯行为作为典型代表的反社会行为则明显对他人和社会具有极为不利甚至是破坏性的影响作用。

本章以上述两类社会行为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利他行为和侵犯行为为重点,着重对引起利他和侵犯行为的原因、它们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它们出现与否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进行详细的阐述。

第一节利他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有人愿意无偿地帮助他人,即便是他并不认识此人,或者他根本也不在意他的行为能否为他带来什么可以预见的好处,我们把这种行为称为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是人类社会中一类美好的事物,也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利他行为概述(一)利他行为的定义顾名思义,利他行为(altruistic behavior)是一种自发形成的,以帮助他人为唯一目的,且不期望任何外在酬赏的社会行为。

从利他行为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利他行为有如下几个特征:①以帮助他人为目的;②不期望有精神或物质的奖励,例如荣誉或奖品;③自愿性;④利他者可能会有所损失。

其中第二个特征是利他行为的主要特征。

美国911事件中的华人英雄曾喆舍身抢救病人,他本人并不期望得到什么回报,并且还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是一种典型的利他行为。

然而,人们助人的动机并非都如此单纯,通常的利他行为中既包含利他的因素,也含有利己的因素。

如果你志愿为某个慈善团体工作,以便给你的朋友们留下良好的印象或增加自己未来找工作时简历的砝码;当一个慈善家大量捐款帮助穷人的时候,他可能也会期望在社会上获得声誉的回报。

如此说来,利他行为可能有不同的动机,其中有些行为是以利他为手段、以利己为目的,有些行为有微妙的利己动机,有些是纯粹意义上的利他主义,即为他人的幸福而助人,丝毫没有想到自己的得失。

利人利己的事例

利人利己的事例

利人利己的事例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利人利己的事例,这些事例展现了人们的善良和智慧,也体现了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典型的利人利己的事例。

首先,有一位女士在地铁上看到一个老人摔倒了,她立刻停下脚步去帮助老人,搀扶他重新站起来。

在确认老人没有受伤后,她还特意送老人回到家中,确保老人安全无恙。

这个女士的行为不仅让老人感到温暖和关爱,也让自己感到满足和喜悦,她用自己的行动展现了利人利己的精神。

其次,还有一个小伙子在路上看到一个流浪狗,瘦弱不堪,他决定带回家给狗狗洗个澡,喂饱肚子,还带它去看兽医做了身体检查。

经过一段时间的照顾,这只狗狗恢复了健康,变得活泼可爱。

这个小伙子不仅帮助了这只狗狗,也让自己感受到了无私奉献的快乐。

此外,还有一对夫妻经营着一家小餐馆,他们每年都会在寒冷的冬天免费为附近的流浪者提供温暖的食物和庇护。

这种善举得到了社区居民的认可和赞扬,也让这对夫妻感到了满足和幸福。

他们的行为不仅帮助了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也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和有意义。

最后,还有一位医生在看诊的时候,遇到一个没有医保的患者,他主动为患者减免了一部分医疗费用,让患者能够顺利接受治疗。

这位医生的慷慨和善良让患者感激不尽,也让自己感到了道德的满足和荣誉。

总的来说,利人利己的事例无处不在,无论是大事小事,只要我们用心去帮助他人,就能让社会更加和谐,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

希望每个人都能从这些事例中汲取力量,传承利人利己的精神,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愿我们的生活充满爱和善良,让利人利己的事例不再是例外,而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事情。

感谢您的阅读。

名人利他的经典事例

名人利他的经典事例

名人利他的经典事例1:王羲之助人卖扇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天下闻名,但是他轻易不肯给人写字。

有一天,王羲之在路上遇见了一位贫苦的老婆婆,提着一篮竹扇在集市旁叫卖,却没有什么人去买。

他看到后心里很感同情,于是就帮老婆婆在每把扇子上都题上字。

人们知道后纷纷围拢来抢着购买,一篮子竹扇很快被抢购一空。

等着买米下锅的老婆婆非常高兴,十分感谢乐于助人的.大书法家。

2:严植之救人急难南朝梁天监年间,有位五经博士叫严植之,学识渊博,品格高尚。

有一天,他在江边偶然看见一个人躺在地上,衣服破烂,面目浮肿,询问之后得知此人姓黄,是荆州人,因家贫外出帮工。

近来身患重病,被急于赶路的船主抛在岸上。

严植之于是将此人接回家中,为他治病。

一年之后,姓黄的病人康复了,为了感谢严植之,他双膝跪地,恳切地表示,愿留在严植之府中终身充当奴仆,以报答救命大恩。

严植之谢绝了,并取出钱和干粮,让他回自己的家乡。

3:李士谦乐善好施北朝魏齐时,有位叫李士谦的人,家庭非常富有,但人崇尚节俭,为人慷慨,常周济老百姓。

有一年春荒,许多人家都断了粮,李士谦就拿出一万石粮食给乡里的缺粮户。

到了秋天又遇年成不好,庄稼欠收。

借了粮的人都要求延期偿还。

李士谦说:“我借粮给你们是为了帮大家度荒,不是为求利。

既然年成不好,借的粮就不用还了。

”于是他请来一些欠粮的人吃饭,在吃饭时当着大家的面烧毁了全部借据。

第二年粮食丰收了,许多人挑粮来还,李士谦坚决不收,还粮的人只好又挑了回去。

李士谦乐善好施30年,在隋文帝开皇八年去世。

他所在的赵州一带有1万多人为他送葬,哭声动地。

4:辛公义改变陋习隋朝人辛公义曾任岷州(今甘肃岷县)刺史。

当地的老百姓有一种陋习,凡是家里有人生了病,大家都害怕染上,谁都不肯照料病人往往得不到照顾和治疗而病情加重,很快死去。

辛公义到任后了解到这相情况,就下令将病人抬到衙门里来,自己和数百位病人住在一起,亲自安排给他们看病服药的事情。

经过细心照料,这些病人都恢复了健康。

第七讲-利他行为全

第七讲-利他行为全

二 研究范畴 帮助陷于困境中的他人 制止或干预犯罪活动 自我约束 偿还行为
第二节 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一、 利他行为的得与失 二、助人者的特点和当时的心境 人格 助人者的性别差异 当时的心境 三、求助人的特点 是否值得他人帮助 是否受他人喜欢 个山坡上,由好几百棵树构成,每棵树下都有饰板,上面刻着一些欧洲基督教徒的名字,这些人曾经在纳粹大屠杀的时期给犹太人提供过庇护。这些“正义的异教徒”值得,如果被纳粹政府发现,他们将与犹太人一样承受被处死的命运,但仍有很多基督教徒庇护了犹太人,还有不计其数的庇护者没有留下姓名。每一个在纳粹恐怖中幸存下来的犹太人背后,离不开数十人的英勇行为。乐队指挥康拉德.拉特是居住在院里战争的柏林的2000名犹太人之一,他就是因为受到50名英勇的德国人的保护而活了下来。
第三节 利他行为理论分析
一 进化心理学的解释 利他行为的生物学基础:在自然选择过程中,有利他天性的生物更有可能使他们的物种留存下来。(主观利他,客观利己)
利他的产生是由于: 1 亲属选择 2 互惠规范 3 学习社会规范 4 选择配偶的影响
二、社会交换论的解释 人们的行为追求利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利他行为是助人者对未来的一种投资。期望日后自己需要的时候提供相应的帮助。 给予的同时我们也在接受。
“集体冷漠症”比暴行更可怕 8名恶男,20日凌晨竟在珠海一家迪厅当众强奸妇女,这种丧失天良的暴行令人震惊;更令人震惊的是,在场的近200人,竟无一人上前制止,全都成了冷漠的看客! 这种集体冷漠,并非始自该案,而是早有发生,甚至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病——集体冷漠症。
集体冷漠案例(2)
第一节 概述
一、定义 何谓利他行为?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 利他行为的特征: 1、以帮助他人为目的 2、不期望有精神或物质的奖励 3、自愿的 4、利他者可能会有损失

利他之心的案例

利他之心的案例

利他之心是一种无私的关爱和帮助他人的心态,它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例如在商业、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等领域都有很多利他之心的案例。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
1. 商业领域的利他之心:一些企业通过捐赠、赞助等方式回馈社会,同时也有一些企业通过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例如提供有机食品、环保产品等。

2. 教育领域的利他之心:教育工作者通过无私的奉献和关爱,帮助学生们成长和进步。

例如,一些教师会花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来辅导成绩落后的学生,或者为贫困地区的学生提供免费的教育资源。

3. 医疗领域的利他之心:医护人员通过救治病患、提供医疗服务等方式来关爱他人的健康。

例如,一些医生会为贫困地区的患者提供免费的治疗服务,或者为患者家属提供帮助和安慰。

4. 社会福利领域的利他之心:社会福利机构通过提供帮助和关爱来改善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

例如,一些慈善机构会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提供免费的午餐,或者为孤寡老人提供生活照顾和心理支持。

这些例子表明,利他之心是一种积极的心态和行为,它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

12 利他行为 (2015-6-17)

12  利他行为 (2015-6-17)

她在印度的时候,就一直不穿鞋。人家就问她:徳蕾莎修女,
你怎么不穿鞋啊? 徳蕾莎说:我服务的印度大众太贫苦了,他们很多人没有鞋 穿。我如果穿上鞋,跟他们的距离就差的太远了。 原来徳蕾莎所服务的印度大众,大部分都是很穷,他们都没 有鞋穿。所以她自己也就不穿鞋了。
有一次,戴安娜王妃去访问印度,亲自去拜见徳蕾 莎。她突然间发现徳蕾莎的脚上没有穿鞋,事后她给别 人讲了这么一句话:我跟她握手的时候,才发现她没有 穿鞋。而我脚上穿了一双白色的高跟鞋,真羞愧啊! 后来,南斯拉夫和科索沃爆发内战,徳蕾莎跑去问 那些指挥官:你们这些男人,到底要打到什么时候啊? 知不知道里面有很多妇女和孩子,他们逃都逃不出? 那个指挥官说:徳蕾莎修女啊,我想停火,对方不 停啊,我没有办法。 徳蕾莎说:好吧,我去找他们。 赤脚的徳蕾莎冒着生命危险毅然走进战区,一听到 徳蕾莎修女在站区里面,双方立刻都停火了,徳蕾莎告 诉对方她要来救助妇女和儿童。等徳蕾莎把那些可怜的 孩子和妇女带走以后,两方又打了起来。
徳蕾莎修女十分瘦小,并且驼背。德雷莎身著质地粗糙的衣 裳。徳蕾莎慈祥的脸上尽是农夫般的纯朴,长年的曝晒风霜而长出 满脸的皱纹。徳蕾莎对于世人,象是伟大的母亲。
德蕾莎的感人事迹
她并不是印度人,而是欧洲人。朴素的“沙里”下,隐藏著
一个高贵的灵魂。她是最令人景仰的妇女,靠著神的恩典,她服务 穷人中的穷人,彰显着神圣的博大之爱。
在小悦悦的家乡山东聊城, 大学生们为离世的小悦悦祈福
就这样让我静静地睡着 躺在阿姨的怀里 躺在医院的床上 不要让我睁开眼睛 我害怕那飞驰的车轮 再一次碾过 我害怕那一双双 冷漠的目光 就这样让我静静地睡着 就当什么都没有发生 就当我压根就没有来过 就当我是一片雪花 无声无息地融化 就当我是十字架 来一遭就是为了 拷问那些早已麻木的灵魂 ———凯迪网友苏玉明

积善行思利他案例小故事

积善行思利他案例小故事

积善行思利他案例小故事那天我像往常一样挤在早高峰的公交车上,人多得就像罐头里的沙丁鱼。

我好不容易在一个角落里站稳脚跟,车晃晃悠悠地开着。

这时候,在一个站点停靠后,上来了一位老奶奶。

她头发花白,背有点驼,手里还拎着个小布袋子,随着车子的晃动,她努力地保持着平衡,看起来十分吃力。

我旁边坐着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戴着耳机,正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世界里。

一开始他没注意到老奶奶上车,可周围的人都开始有意无意地往他那边看,那眼神仿佛在说:“小伙子,该你表现啦!”可能是感觉到了周围异样的目光,小伙子终于抬起了头,看到了站在不远处的老奶奶。

他几乎没有犹豫,立马摘下耳机,站了起来,很有礼貌地对老奶奶说:“奶奶,您坐这儿吧。

”老奶奶笑开了花,连声道谢,周围的人也都投来了赞许的目光。

这小伙子的行为看起来很简单,但这就是积善行思利他的表现呀。

他的一个小举动,让老奶奶在拥挤的公交车上能有个舒适的位置,也让整个车厢里的氛围变得更加温暖。

而且啊,我想这小伙子在让座之后,心里肯定也是美滋滋的,毕竟做了一件好事嘛。

这就像是一颗小石子投入湖中,激起了一圈圈美好的涟漪,不仅让老奶奶受益,也让周围的人感受到了善意的力量。

我住的小区里有个特别热心肠的阿姨。

这阿姨啊,厨艺那叫一个棒,她做的红烧肉、糖醋排骨什么的,光是想想就能让人流口水。

有一次,我下班回家,又累又饿,还没进楼道就闻到了一股特别香的味道。

我心想,这是谁家在做这么好吃的呀?等我到了家门口,发现邻居阿姨正站在门口,手里还端着一个盘子,盘子里装着满满一盘热气腾腾的饺子。

阿姨看到我就笑着说:“小丫头,今天阿姨包了好多饺子,这是给你送点过来尝尝。

一个人在外面工作不容易,可不能饿着自己。

”我当时又惊又喜,连忙道谢。

我后来才知道,阿姨经常这样做呢。

哪家要是有个头疼脑热不方便做饭啦,或者是像我这样的年轻人自己住,她都会把自己做的美食分享出去。

阿姨说,她觉得大家住在一起就是缘分,互相照应着,生活才更有滋味儿。

利他思维的案例

利他思维的案例

利他思维的案例
嘿,咱今天就来说说利他思维的那些事儿。

就好比说吧,你有个朋友在下雨天没带伞,你正好有伞,你是自己打着伞走呢,还是把伞借给他?这要是借给他,这就是利他思维的体现呀!
想象一下,有个小伙子叫李明,他在公司里呀,那可真是把利他思维发挥得淋漓尽致。

有一次,同事小王着急忙慌地找一份文件,找半天都找不到,眼看就要耽误事儿了。

这时候李明主动过来帮忙,和小王一起找,嘿,还真就找着了。

这李明不就解决了小王的大难题嘛。

再讲讲另外一件事。

有个社区组织志愿者活动,帮助老年人打扫家里。

好多人觉得麻烦不想去,但是有个姑娘叫张华,她主动报名参加了。

张华到了那些老人家里,又是扫地又是擦窗户,把老人们感动得哟。

这张华不就是在践行利他思维嘛,她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收获了快乐和满足呀。

咱们身边这样的例子多得很呢!你想想看,假如每个人都多为别人着想那么一点点,这世界得变得多美好呀!就像在一个大家庭里,大家相互照顾、相互帮助。

难道不是吗?别人遇到困难了,你伸把手,说不定哪天你遇到困难了,也会有人来帮你呢。

利他思维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东西,就是一些小小的行动,一些细微的关心。

它就像冬日里的暖阳,能温暖别人的心;又像黑夜中的明灯,能为别人照亮前行的路。

我们都应该做一个具有利他思维的人,让这个世界因为我们的存在而变得更加温暖、更加美好。

这就是我的观点,简单而又实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利他氛围”的实际案例
利他行为是一种自愿的,以利他人为目的的亲社会的行为,是人类社会活动中的高尚行为,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

幼儿园利他氛围案例
开学没几天,我们班一个新转过来的小朋友由于分离焦虑,家长离开后一直哭闹不停,以致哭得呕吐了,把地上吐的一塌糊涂。

当时班级里的其他幼儿当中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部分幼儿跑过来看看,一边捂住鼻子一边跑开还叫着:“好恶心哦,臭死了,真脏”。

第二种情况:茫然的观望,部分幼儿好像没有发生什么事情一样,看了一眼后也没有表达情绪,只是继续做着自己的事情,或吃饭、或游戏、此事好象没发生一样。

第三种情况:报告老师:老师,嘉怡吐了,吐了一地,是不是生病了,说完以后看着老师的举动。

第四种情况:主动帮助,部分幼儿表现出急切焦虑的情绪,体现在行动上的幼儿把手放在呕吐幼儿的前额上,再比较自己的体温,来确定是否发烧,有的掏出自己口兜里的餐巾纸去擦呕吐物。

分析:
利他行为是一种自愿的,以利他人为目的的亲社会的行为,是人类社会活动中的高尚行为。

那么,教师如何营造利他氛围,培养幼儿的利他行为呢?在上面这个案例中,教师可以牢牢把握和利用好这个机会,培养幼儿的利他行为,从而培养幼儿乐意与他人交往,学会互助、合作、谦让和分享,富有同情心;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和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会自律和尊重他人等等。

在日常的一日活动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几点思考积极的培养幼儿的利他行为。

一、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营造良好的利他氛围,呼唤幼儿内在的利他行为。

在上面这个案例中,事后,老师可以通过小红旗、小奖牌的形式,对那些给予别人主动帮助的同学以最大的热情和掌声。

可以鼓励其他幼儿给予集体的表扬,比如“xxx表现真不错,大家一起说:xxx,你真棒”等,通过营造良好的
利他氛围,使得提供主动帮助幼儿的利他行为得到再一次强化,也给其他的幼儿提供一种良好的激励,鼓励大家主动帮助其他有困难的小朋友。

帮助幼儿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懂得与同伴交往,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和需要,还应照顾他人的利益和需要,做到心中有他人,提高了幼儿乐群、亲友、合作、共享等积极交往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还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角色扮演法,让幼儿在做中学习利他行为
根据日常观察发现的问题,可以设计一些游戏:如角色游戏中,公共汽车上给老人让座;表演游戏“门铃响了”、“小象病了”等,让幼儿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唤起类似的情绪体验,并且学习如何利他。

2、运用同伴的榜样示范作用,呼唤幼儿的利他行为
让幼儿在生活、劳动、学习、游戏、交际等方面互相体贴、互相模仿、共同努力、共同分享,从而唤起其利他行为,幼儿只有在与同伴的互动过程中,才会认识到他人的观点和需要,学会了解别人、约束自己;学会付出、接受,同情和友爱。

二、老师要做好幼儿的表率,尽量提醒和引导幼儿,时刻注意培养幼儿的利他行为。

幼儿每天很多时间是在幼儿园里度过,而老师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因此幼儿的日常行为、言行举止对幼儿的发展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因此老师首先要细致观察,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为幼儿做好行为示范榜样作用。

如老师有意识将自己的食物,与幼儿分享;当老师有了快乐体验时,与幼儿一起分享自己的快乐;欲与幼儿一起游戏时,使用礼貌用语。

久而久之,幼儿自会模仿老师发出类似的行为。

上面这个案例中,老师可以引导幼儿,一起讨论嘉怡生病了,我们应该怎么表达对他的爱呢。

幼儿们会想出很多办法,送给他心爱的礼物、拥抱安慰她、陪她一起玩等等。

通过这一形式,让幼儿体验关心帮助他人的乐趣,从而激发幼儿自发利他行为的发展。

三、密切家园合作,构筑幼儿利他行为的展示平台。

《论语•子路》中,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生活环境,必须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利他氛围,有意识地增强孩子的情感体验。

家庭和幼儿园要经常沟通,教育上要保持一致,让孩子在家长和教
师的言传身教中,在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教育孩子要有爱心,首先自己要有爱心。

孩子们的眼睛是雪亮的,成人一点小小的善举都会引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和言行上的模仿。

因此,我们应将家园互动作为幼儿利他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

利他行为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和家长必须支持长期性,要采取适当的方法,持之以恒,相信只要持之以恒不断付出努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会看到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