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第二版林育真第二章种群试题
林木生态考试题及答案
林木生态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林木生态学主要研究的是()。
A. 林木的生长发育B. 林木的遗传变异C. 林木与环境的关系D. 林木的病虫害防治答案:C2. 以下哪项不是林木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A. 林木种群的动态变化B. 林木群落的结构与功能C. 林木的生理生化过程D. 林木的遗传育种答案:D3. 林木生态学中的“生态位”是指()。
A. 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B. 物种在食物链中的位置C. 物种在地理分布上的位置D. 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竞争力答案:A4. 林木生态学中,生物量是指()。
A. 生物体内的水分含量B. 生物体内有机物质的总量C. 生物体内无机物质的总量D. 生物体内能量的总量答案:B5. 林木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力是指()。
A.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B. 植物通过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C. 植物通过蒸腾作用释放的水汽D. 植物通过分解作用释放的养分答案:A6. 以下哪项不是林木生态系统服务的功能?()。
A. 碳储存B. 氧气供应C. 土壤侵蚀控制D. 工业原料提供答案:D7. 林木生态学中,物种多样性指数通常用来衡量()。
A. 物种的数量B. 物种的分布范围C. 物种的遗传多样性D. 物种的相对丰富度答案:D8. 林木生态学中,群落演替是指()。
A. 群落内部物种的更替过程B. 群落内部物种的增加过程C. 群落内部物种的减少过程D. 群落内部物种的稳定过程答案:A9. 林木生态学中,边缘效应是指()。
A. 群落边缘物种多样性高于内部B. 群落内部物种多样性高于边缘C. 群落边缘物种数量高于内部D. 群落内部物种数量高于边缘答案:A10. 林木生态学中,物种共存机制包括()。
A. 竞争排斥B. 捕食者-猎物关系C. 互利共生D. 所有选项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林木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包括()。
A. 野外调查B. 实验模拟C. 数学建模D. 计算机模拟答案:ABCD12. 林木生态学中,影响林木生长的主要环境因素包括()。
农业生态学第二版_课后习题答案总结
第一章1.请您分别从生态学危机,农业危机和还原论危机说明为什么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农业生态学必然会得到发展?2.试述下述概念:生态学,农业生态学,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关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转换,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农业生态系统:是特别指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的的生态系统。
3.请谈一谈为什么生态系统会产生其组分没有的特性?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有什么主要区别?4.农业生态学与农业科学体系中其他主要学科的关系如何?第二章1.请谈一谈环境对生物制约的规律。
生物是适应环境的结果?生物对环境只有被动适应吗?答:1,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哪一种营养物质。
2,谢尔福特耐性定律:对植物生长而言,各种生态因子都存在着一个生物学的上限和下限。
2.描述种群的结构主要用什么参数?种群的分布主要有哪些类型?答:1,种群大小和密度,种群大小是指在一定面积和容积内某个种群的个体总数。
种群密度,单位面积内种群的数量。
2,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比,分为稳定性,增长型,衰退型,性比:一个雌雄异体的种群中所有个体或某个龄级的个体中磁性和雄性的比率。
3,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4,种群的内禀增长率与环境容纳量,在没有任何环境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值速率,为内禀增长率。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有限的环境条件下,种群所能达到的稳定的最大数量,5,种群的空间分布和阿利氏原则,种群的分布有随机的,均匀的和成从的〔聚集的,阿利氏原则:每个生物种都有自己的最适密度,过疏或过密都产生限制影响。
种群群落考试题及答案
种群群落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对/错)答案:对2.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对/错)答案:对3. 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对/错)答案:对4. 种群的性别比例对种群数量的增长没有影响。
(对/错)答案:错5.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
(对/错)答案:对6. 环境容纳量是指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对/错)答案:对7. 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是由于种内斗争引起的。
(对/错)答案:对8. 群落是指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
(对/错)答案:错9. 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对/错)答案:对10. 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是群落空间结构的两个方面。
(对/错)答案:对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 种群的________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答案:密度2. 种群的________是指种群中最小动物和最大动物之间的年龄差。
答案:年龄结构3. 种群的________是指一个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比例。
答案:性别比例4. 种群的________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种群中新生个体的数量。
答案:出生率5. 种群的________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种群中死亡个体的数量。
答案:死亡率6. 种群的________是指种群在一定时间内个体数量的增减变化。
答案:数量变化7. 环境容纳量又称为________,是指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答案:K值8. 种群的________是指种群中不同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答案:年龄组成9. 群落的________是指群落中不同物种的数量比例。
答案:物种组成10. 群落的________是指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
答案:物种间关系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 简述种群的基本特征。
高中生物2019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第二章《种群及其演替》旁栏及课后练习答案
高中生物2019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种群及其演替》第二章旁栏及课后练习答案第2章第1节群落的结构问题探讨稻田中生活着多种底栖动物,如大脐圆扇螺、中国圆田螺、苏氏尾鳃蚓、羽摇蚊的幼虫等,在稲田中饲养中华绒螯蟹(俗称“河蟹),由于河蟹喜食底栖动物和杂草,底栖动物和杂草都会减少。
同时,河蟹的爬行能起到松动田泥的作用,因而有利于水稻的生长。
讨论1. 河蟹与底栖动物(如螺类)的关系是怎样的?【答案】河蟹捕食底栖动物,它们之间存在捕食关系;河蟹和某些底栖动物可能还会捕食水中的浮游生物,因此河蟹与底栖动物的种间关系可能还包括种间竞争。
2. 提高河蟹的种群密度,稻田中其他动物种群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提示】本题有一定开放性。
河蟹的种群密度增大,会使很多生物种群的数量发生变化。
河蟹会吃掉更多的底栖动物和杂草,导致底栖动物等的数量减少;河蟹的爬行活动对田泥有松动作用,可以改善田泥的土壤肥力而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可能会引起以水稻为食物的其他动物的数量增加。
有研究表明,养蟹稻田底栖动物的种类数、密度和多样性均低于常规稻田,且放蟹密度越大,降低得越明显。
为保护底栖动物的多样性,可以在稻田中增加河蟹饵料的投喂量。
旁栏思考题你能举例说出你所在地区的常见群落中占优势的物种吗?【提示】结合自己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对附近的森林、草地、池塘等生物群落展开调查,举例说出群落中占优势的物种。
思考•讨论1讨论1. 红尾鸲和鹟的种间竞争对两个种群的分布有什么影响?【答案】红尾鸲和鹟的食性比较相似,种间竞争导致两个种群的分布范围缩小,甚至错开。
2. 资料2说明捕食、种间竞争在群落中是怎样相互联系的?【提示】海星与藤壶、贻贝、帽贝和石鳖四种动物存在捕食关系,后四种动物以水中的浮游生物、腐殖质等为食,彼此存在种间竞争关系;自然状态下,这五种生物可以共存,但在人为去除捕食者一一海星之后,藤壶、始贝、帽贝和石鳖之间主要是种间竞争。
且占优势的物种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
(完整版)生态学试卷及答案,推荐文档
生态学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1.Population: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2.Biodiversity: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中的多样性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种及其组成群落和生态系统。
3.Niche:生态位,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
4.Ecological factor:生态因子,是在环境因子中,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的环境因子。
5.Gene flow:迁移压力的增强可以使某些基因从一个群体有效地散布到另一个群体中,称为基因流。
6.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息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7.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8.协同进化:种间关系中,彼此在进化过程和方向上的相互作用,即协同进化。
(或是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对前一物种的性状的反应而进化。
)9.热带雨林:一般认为热带雨林是指耐阴、喜雨、喜高温、结构层次不明显、层外植物丰富的乔木植物群落。
10.动态生命表:根据对同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存活数动态监察的资料编制而成的生命表。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1.物种形成的过程是什么?答:多数学者接受地理物种形成学说,将物种形成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0.5分):(1)地理隔离(1分)通常由于地理屏障将两个种群分隔开,阻碍了种群间个体交换,使种群间基因流受阻(0.5分)。
(2)独立进化(1分)两个彼此隔离的种群适应于各自的特定环境而分别独立进化(0.5分)。
(3)生殖隔离机制的建立(1分)两种群间产生生殖隔离机制,即使两种群内个体有机会再次相遇,彼此也不再发生基因流,因而形成两个种,物种形成过程完成(0.5分)。
北师大版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2生物学与环境课后习题 第2章 种群与群落 第3节 群落的结构
第三节群落的结构基础巩固1.森林群落中老龄树木死亡造成林冠层出现的空隙,称为“林窗”。
研究者调查了某森林中林窗与林下的土壤动物群落,得到如图2-3-1所示的结果。
据此不能推断出的结论是( )。
图2-3-1A.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B.光照明显影响了土壤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C.林窗和林下的土壤动物种类数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D.林窗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的种群密度相同答案:D2.用样方法对某地区的植物进行调查,将采集到的数据计算得到辛普森指数,该数值可以反映该地区( )。
A.同一物种之间的遗传多样性B.物种多样性程度C.生境的多样性D.生态系统多样性答案:B3.研究人员在对甲、乙、丙、丁四个区域生物群落的分布进行三年跟踪调查之后,将结果汇总,如下表所示。
根据下表中的数据判断,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是( )。
A.甲B.乙C.丙D.丁答案:B4.如果进行菜园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土壤小动物的采集与调查B.可能用到解剖针、放大镜等实验用具C.可用逐个记名法来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D.同一区域的土壤只采集一个样本即可答案:D解析:为保证调查结果准确,对于同一区域的土样应至少取三份,并做好标记。
5.下列关于物种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样方法是调查植物或者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物种多样性常用的方法,取样原则是随机取样,在结果处理上需取平均值B.确定样方面积时,对于密度大的植物取样面积要小,对于密度小的植物取样面积要大C.标记重捕法中,标记物脱落或者被捕获的动物不易再次捕获都可能使统计结果偏大D.辛普森指数是衡量物种多样性程度的重要依据,辛普森指数越大,物种多样性越高,与每个物种的个体数无关答案:D解析:用于测定群落中物种多样性的辛普森指数的计算公式为D=1- i=1S (N i N )2,式中N i 为第i 个物种的个体数,N 为群落中所有物种的个体总数。
北师大版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2生物学与环境课后习题 第2章 种群与群落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第2章种群与群落第一节种群的特征基础巩固1.下列不属于描述种群特征的是( )。
A.底某市常住人口的性别比例为1.28∶1B.近年来,某市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增大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D.薇甘菊的入侵导致某地松树种群死亡率升高答案:C解析: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年龄结构等。
A项描述的是性别比例,B项描述的是年龄结构,D 项描述的是死亡率。
2.下列关于样方法调查结论的处理措施,正确的是( )。
A.多次取样,取其平均值B.随机选一个样方,其密度就是整个种群的密度C.取样方计算时,选生物密度大的区域更科学D.得出的结论与其他同学不一致则舍弃答案:A解析: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需要多次取样,取其平均值,A项正确,B 项错误。
样方法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C项错误。
不同的人所选取的样方不同,数据可能有差异,得出的结论不一致不能舍弃,D项错误。
3.在一片约33 hm2的林地内,调查者第一次捕获了25只大山雀,将较重的铁环套在了大山雀的腿上作为标记,然后全部放掉。
第二次捕获了33只大山雀,其中有5只是带标记的。
据此推算,该林地中大山雀的种群密度( )。
A.大于165 只/hm2B.小于165 只/hm2C.大于5 只/hm2D.小于5 只/hm2答案:C解析:该林地中大山雀的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数量÷第二次捕获中带标记的数量=25×33÷5=165(只)。
种群密度=165÷33=5(只/hm2)。
由于将较重的铁环套在第一次捕获的大山雀的腿上作为标记,会影响被标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使其容易被捕捉到,故第二次捕获的33只大山雀中有5只带标记的数值是偏大的,导致求出的种群密度偏小,因此实际数值应略大一些。
4.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森林生态习题及答案完整版
3、生态条件的旱化性
4、社会条件的优越性
并要求做相应的论述。
五、
1、遗传特性、年龄、气候、生理、CO2浓度。
2、最高温度低于林外,最低温度略高于或稍低于林外。
3、根系发达、渗透压高、失水少。
4、好
5、乔木、灌木、草本、活地被物
森林生态学试题四
一、解释下列名词(每小题5分,共20分)
三、
1、光能利用率是指单位面积上植物光合作用所积累的有机物质所含能量与照射在同一地面上日光能量的比率。提高光能利用率的主要途径有:
A、个体,选择优良个体
B、群体,合理密植、光照栽培、南北行造林、营造混交林、实行农林间作、改善群落的光照、水肥条件。
2、要求论述自由漂浮、沉水、浮叶根生、直立水生、湿生草本、木本植物六个阶段的主要特点。
自然稀疏竞争次生演替生物量
二、试述植被分布的地带规律性,各地带规律性间的关系如何为什么(15分)
三、试述森林净化环境的机理(15分)
四、试述各主要演替顶极学说的基本观点(20分)
五、回答下列问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林木分级法有几种各有何特点
2、从生物学角度考虑,确定抚育间伐起始期的方法有哪些?
1、森林死地被物可分为和,针叶林下易形成,针阔混交林下易形成。
2、植物的生活型按瑙基耶尔方法可分为、、、、五大类群。
3、森林群落的发生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4、太阳辐射透过林冠层后,大部分被吸收。
5、在经常缺水的林区林木生长南坡比北坡。
森林生态学试题二参考答案
一、
生活型谱指反映某一地区植物各类生活型数量对比关系的图表称为生活型谱。
二、
森林生态学课程习题.doc
森林生态学课程习题(含参考答案)课程概况一、课程性质、内容与设置目的、要求《森林生态学基础》课程既是学习和应用林学类专业课的基础,更是林业科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使用的教材《森林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它在专业课和基础课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本课程的内容既包含了传统的森林生态学:即从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四个方面讲述森林植物与环境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从层次上来划分,森林生态学内容应包括:生态系统的概念;功能生态学;生态系统的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生物环境;森林生态系统的变化过程;森林生态系统的应用。
最后总观全球森林地理分布,站在更高层次生物圈水平上,关心全国和全球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和经营问题。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学习能系统地掌握森林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为后续课程奠定学习基础;帮助学生树立生态学观点,使之在以后的工作中能正确按照自然生态规律处理生产实际中的问题,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在理论知识方面应系统地掌握森林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功能的基本规律和理论,生态因子变化和作用的规律性,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森林群落发生、发展、更新、演替的规律和理论,森林群落分类和分布的规律和理论。
在能力技能方面,要求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能运用森林生态学原理分析和解决所研究的森林生态学问题,如森林植物种群和森林群落数量特征调查和评价分析、生态因子评价分析、森林植物与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现lj定评价等。
二、使用教材《森林生态学》(第2版)森林生态学课程习题第一章绪论简述题1.阐述森林生态学的定义。
2.简述森林生态学的发展历史。
为什么近几十年来森林生态学得到快速发展?3.你认为森林生态学在协调人类与自然之间关系方面有何意义?4.森林生态学主要研究方向有哪些?第二章森林与生物圈简述题1.你是如何认识自然与生物圈的?2.森林在生物圈具有哪些生态功能?第三章森林的环境一、填空题(1)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
林木育种与生物多样性保育策略考核试卷
C.物种保护
D.遗传资源保护
12.以下哪种林木育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木材品质?()
A.选择育种
B.诱变育种
C.分子育种
D.组织培养
13.生物多样性保育中,以下哪项措施属于迁地保护?()
A.建立自然保护区
B.建立遗传资源种子库
C.开展人工繁殖
D.建立植物园
14.关于生物多样性,以下哪个描述是错误的?()
A.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B.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C.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会对生态系统功能产生负面影响
D.生物多样性仅与自然界有关
15.以下哪个因素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A.气候变化
B.过度开发
C.人类活动
D.以上都是
16.关于分子标记技术,以下哪项描述是正确的?()
7.国际条约、研讨会、研究
8.林草局、生态环境部、科学院
9.生态系统退化、物种灭绝、资源减少
10.抗病性、抗逆性、木材品质
四、判断题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五、主观题(参考)
1.育种方法包括选择育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和分子育种。它们在保育中的作用是提高遗传多样性、增强抗性和改良品质。潜在风险包括基因污染和生态平衡破坏。
9. ABC
10. ABCD
11. ABCD
12. ABC
13. AB
14. ABCD
15. ABC
16. ABC
17. ABCD
18. ABCD
生态学第二版林育真第二章种群试题
性比理论(:性比通常以种群中雄体对雌体的相对数表示,如雌雄体数相等,性比为1:1。大多数生物种群的性比倾向于1:1,这种倾向的进化原因叫做Fisher’s性比理论。
种群增长类型:一类是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即假定环境中空间、食物等资源是无限的,因而其增长率不随种群本身而变化;另一类是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有一个环境容纳量,增长率随密度上升而降低。
一、名词解释
种群
生态位
生态入侵
性比理论
种群增长类型
竞争排斥原理
种群动态
自疏现象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
环境容纳量
出生率
死亡率
生态寿命
密度制约因素
种群的年龄结构
遗传漂变
二、填空题
1.次级种群参数有_____、_____、_____和分布型等。
2.种群自动调节的三个学说是_____、_____和_____。
3.哈-温定律(Hardy-Weinberg law)认为,在一个_____、_____和_____的种群中,_____将世代保持稳定不变。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或内分布型。大致可分为均匀型、随机型和成群型三种类型。
环境容纳量:对于一个种群来说,设想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值以K表示,当种群达到K值时,将不再增长,此时K值为环境容纳量。
出生率:是指某一阶段种群内出生个体数与种群总数量的比值
12.简述社会等级和优势等级的概念,并说明优势等级的作用。
13.逻辑斯谛增长曲线的形成过程及各阶段的特征。
森林生态学考试试题
森林生态学考试试题森林生态学考试试题森林生态学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涉及到生物学、地理学、气象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下面我们来看一些关于森林生态学的考试试题。
1. 什么是森林生态学?森林生态学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森林的物种组成、生物多样性、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等方面的问题。
2. 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有哪些?森林生态系统由森林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组成。
其中,森林植物包括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等;森林动物包括鸟类、兽类、昆虫等;微生物则包括细菌、真菌等。
3. 什么是生物多样性?为什么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重要?生物多样性指的是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增加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促进物种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协同作用。
4. 森林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有哪些途径?能量在森林生态系统中通过食物链进行流动。
太阳能被植物光合作用转化为化学能,再通过食物链传递给消费者。
能量的流动还会伴随着能量的损失,这是由于能量在转化过程中会以热量的形式散失。
5. 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有哪些?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包括碳循环、氮循环和水循环。
碳循环是指碳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吸收、释放和转化过程。
氮循环是指氮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吸收、转化和释放过程。
水循环则是指水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蒸发、降水和地下水流动过程。
6. 森林火灾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是什么?森林火灾可以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破坏。
它会破坏植物的生长,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同时,森林火灾还会导致土壤侵蚀和水源污染等问题,对生态系统的恢复造成困难。
7. 森林管理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是什么?森林管理可以对森林生态系统产生积极的影响。
合理的森林管理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和更新,增加生物多样性。
同时,森林管理还可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减少森林火灾的风险,保护水资源和土壤。
北师大版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2生物学与环境课后习题 第2章 种群与群落 第2章测评
第2章测评(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某山区坡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们根据不同坡度分别采取保护性耕作、经济林种植和封山育林的措施对其进行了治理。
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①②③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2-1所示。
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图2-1A.C点后,该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被类型一定是乔木B.图中AB阶段,物种②种群密度上升的原因主要是迁入率大于迁出率C.图中OA阶段,群落中不存在分层现象D.图中BC阶段,物种②比物种①更能耐受弱光环境答案:D解析:由于山区坡地水资源短缺,C点后,该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被类型不一定是乔木,A项错误。
图中AB阶段,物种②种群密度上升的原因主要是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项错误。
图中OA阶段,群落中同样存在分层现象,C项错误。
图中BC阶段,物种①的数量不断减少甚至消失,而物种②的数量虽减少,但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故物种②比物种①更能耐受弱光环境,D项正确。
2.某地乌鸦连续10年的种群数量变化情况如图2-2所示,后一年的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的λ倍。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图2-2A.第1年乌鸦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迁入率大于迁出率B.第3年和第9年乌鸦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不同C.第6年乌鸦种群数量最少D.乌鸦种群数量受食物、疾病、气候等密度制约因素的调节答案:B解析:由题图可知,在第1~3年,λ>1,表示种群数量在增长,但不能确定一定是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迁入率大于迁出率,A项错误。
第3年之后种群数量减少,属于衰退型,第9年之后种群数量稳定,属于稳定型,B项正确。
在第3~9年,λ<1,乌鸦种群数量一直在不断减少,第9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最少,C项错误。
气候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D项错误。
3.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草原生态系统中狼的数量变化曲线最可能是( )。
生态学复习题第2版教材
复习题(作业)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 生态学(ecology)2. 农业生态学(agricultural ecology, agroecology)3. 系统4. 生态系统(ecosystem)5. 生产者(producers)6. 大型消费者(macroconsumers)7. 小型消费者(microconsumers)8. 农业生态系统(agroecosystem)二、问答题1 生态学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事件有哪些?2 系统必须具备什么条件?3 简述系统的结构4 系统有哪些功能特点?5 生态系统的特点有哪些?6 为什么生态系统会产生其组分没有的特性?7 比较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异同点第二章农业的基本生态关系一、名词解释1 自然环境2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3 最小因子定律4 谢尔福德耐性定律5 生活型(life form)6 生境(habitat)7 生态型(ecotype)8 生态位(niche)9 种群(population)10 种群大小11 种群密度12 粗密度(crude density)13 生态密度(ecological density)14 龄级比15 性比(sex ratio)16 出生率(natality)17 死亡率(mortality)18 种群的内禀增长率19 环境阻力20 环境容纳量21 阿利氏群聚原则22竞争排斥原理(高斯原理)23 偏利作用(commensalism)24 原始合作(protocooperation)25 互利共生(mutualism)26 化感作用(allelopathy)27 生态对策(bionomic strategies)28 K-对策生物(K-对策者)29 r-对策生物(r-对策者)30 生物群落(biotic community)31 自然群落演替(succession)32 原初演替33 次生演替34. 林德曼的十分之一定律35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36 地质大循环37 生物小循环二、问答题1 植物的生活型一般分哪几种类型?2 植物生态型根据主导生态因子不同可分为哪几种类型?3 试述环境对生物制约的规律。
生态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
生态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生态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对于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保护和管理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生态学需要通过课后习题的练习来巩固知识,下面是《生态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的答案,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第一章:生态学的基本概念1.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层次。
2.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调查、实验研究、数学模型和遥感技术等。
3. 生态学的主要分支包括行为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等。
4.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其所处的非生物环境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
5. 生态位是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
6.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和转化过程,主要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来实现。
7. 生物多样性是指生态系统中物种的多样性和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8.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后能够保持其结构和功能的能力。
第二章: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1.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物群落、生物种群、生物个体和非生物环境等组成部分。
2. 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生态系统服务等。
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包括碳循环、氮循环和水循环等。
4.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和转化过程,主要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来实现。
5. 生态系统服务是指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的利益,包括食物、水资源、气候调节和文化价值等。
第三章:生态系统的演替1. 生态系统的演替是指生态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初始阶段逐渐向成熟阶段发展的过程。
2. 初始阶段的生态系统称为原生生态系统,成熟阶段的生态系统称为高级生态系统。
3. 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中,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会发生变化,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加。
生态学第二版杨持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生态学基础练习题 1:什么是生态系统?请简述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
参考答案: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包括:1. 生产者:能够通过光合作用或化学合成将无机物质转化为有机物质的生物,如植物。
2. 消费者:直接或间接以生产者为食的生物,包括草食动物、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
3. 分解者:分解死亡生物体和有机废物,将其转化为无机物质的生物,如细菌和真菌。
4. 非生物环境:包括水、土壤、空气、光、温度等,为生物提供生存的基本条件。
练习题 2:生态系统有哪些类型?请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生态系统的类型多样,主要包括:1. 自然生态系统:如森林、草原、湿地等,具有自然演替过程。
2. 人工生态系统:如农田、果园、养殖场等,由人类活动创造或改变。
3. 城市生态系统:以人类活动为主,生物多样性较低,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显著。
第二章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练习题 1:什么是生态位?请举例说明生态位的概念。
参考答案: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有的生态空间和所执行的功能。
它包括物种的生存空间、食物来源、繁殖方式等。
例如,在森林生态系统中,一种鸟类可能以树冠层中的昆虫为食,而另一种鸟类可能以地面上的昆虫为食,它们在生态位上有所不同。
练习题 2:生态系统有哪些主要功能?请简述之。
参考答案: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1. 物质循环:如碳循环、氮循环等,使物质在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
2. 能量流动:能量从生产者流向消费者和分解者,维持生态系统的能量平衡。
3. 信息传递:物种之间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信号进行信息交流。
4. 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内物种的多样性有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抵抗力。
第三章生态演替练习题 1:什么是生态演替?请简述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别。
参考答案:生态演替是指生态系统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过程。
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别如下:- 初生演替:发生在从未被生物占据过的环境中,如火山岩、沙丘等。
新教材高中生物第2章群落第1节不同种群组成群落课后训练浙科版选择性必修2
第二章群落第一节不同种群组成群落课后·训练提升基础巩固1.下列依次属于种群和群落的是( )A.生活在某池塘中的全部草鱼与全部生物B.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蛇与全部鸟C.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赤链蛇与这片森林中的全部植物D.一座高山上的全部马尾松与全部油松答案:A2.某生物课外兴趣小组对甲、乙两地土壤中的动物类群丰富度进行了调查研究,每次随机取相同体积的甲、乙两地土壤进行对比研究。
结果发现,甲地土壤中的动物类群平均有18种,个体数平均值是109个,乙地土壤中的动物类群平均有15种,个体数平均值是209个,则甲、乙两地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大小关系是( )A.甲=乙B.甲>乙C.甲<乙D.无法确定答案:B解析: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不同物种的总数,因此要比较丰富度的大小,应该看两地的物种数,而不是个体数量。
3.在研究不同群落中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时,某小组设计的采集土壤动物的装置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采集的原理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生活习性B.灯罩的功能是防止土壤动物逃跑C.金属筛网阻止土壤动物向下移动D.广口瓶中需要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答案:D4.科研人员在研究某森林中部分鸟类的生态位时发现,绿啄木鸟和椋鸟都在地面觅食,但前者吃蚂蚁,后者吃昆虫的幼虫。
旋木雀擅长在树干上觅食昆虫、蜘蛛,而大山雀常在树枝间觅食昆虫。
森莺和柳莺各有自己的觅食领域,彼此互不侵犯。
下列有关生态位的叙述,错误的是( )A.食性不同的鸟类占有不同的生态位B.如果两种鸟类的生态位相同,可能发生激烈的竞争C.以昆虫为食的不同种鸟类的生态位都是相同的D.在树上空间位置不同的鸟类占有不同的生态位答案:C5.下列关于群落和物种丰富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A.群落中不同物种的总数为物种丰富度B.物种丰富度是描述群落中物种多样性的主要指标C.研究群落中物种丰富度的最简单方法是识别组成群落的各种生物,并统计物种的数量D.物种丰富度越高,各种生物的数量就越多答案:D6.下列实例不能构成群落的是( )A.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的所有生物B.一片草地上的植物、动物以及真菌C.某红树林中的各种生物D.大兴安岭的全部红松以及其他生物答案:B7.下列有关群落中优势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组成群落的所有物种对决定群落性质起同等重要的作用B.在群落中,优势种可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C.优势种具有高度的生态适应性,决定着群落外部的环境条件D.优势种的主要识别特征是它们的个体体积大,通常占竞争优势答案:B8.每年的5月份是某海域赤潮的高发时期,导致赤潮发生的优势种多为夜光藻。
森林生态试题及答案
森林生态试题及答案森林生态学试题一一、解释下列名词(每小题 5 分,共 20 分)耐荫性生活型生态位生物量二、简述中国森林植被分区及其主要特点(20 分)三、回答下列问题(每小题 20 分,共 40 分)1、山地地形因子是如何影响林木的生长和分布的?2、旱生演替我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有何特点?四、填空(每小题 4 分,共 20 分)1、林内光照条件的特点是:、、、。
2、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由:、、、四部分组成。
3、种群内个体的空间分布分、、三种形式。
4、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分为、、、四种形式。
5、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主要有、两种。
森林生态学试题一参考答案一、耐荫性指树种在林冠庇荫条件下能否正常生长发育并完成更新的能力。
生活型植物长期适应不同环境条件而在外貌上反映出来的植物类型称为生活型生态位指物种所处地段所有环境条件(空间位置、生物与非生物关系、营养关系等)总和所构成的几维空间结构的综合体。
生物量生物有机体在某一段时间内单位面积上所积累的有机物的总量。
二要求从地理范围、生境特点、树种组成、群落结构等方面论述我国八大植被区:寒温带针叶林区、温带针阔混交林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热带雨林、季雨林区、温带草原区、温带荒漠区、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区的主要特征。
三1、主要要求以海拔、坡度、坡向、坡位、沟谷宽度几方面论述其对林木生长和分布的影响2、要求论述地衣、苔藓、草本、木本植物群落几个阶段的特点。
四1、分布不均、强度减弱、时间缩短、光质改变2、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环境3、团块、均匀、随机4、营养、物理、化学、行为5、草牧食物链、腐屑食物链森林生态学试题二一、解释下列名词(每小题 5 分,共 20 分)生活型谱异株克生生产力建群种二、试述水分和温度在森林分布中的作用(20 分)三、回答下列问题(每小题 10 分,共 20 分)1、何为光能利用率?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有哪些?2、水生演替系列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有可特点?四、试述森林各生长发育时期的主要特点(20 分)五、填空(每小题 4 分,共 20 分)1、森林死地被物可分为和,针叶林下易形成,针阔混交林下易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
种群
生态位
生态入侵
性比理论
种群增长类型
竞争排斥原理
种群动态
自疏现象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
环境容纳量
出生率
死亡率
生态寿命
密度制约因素
种群的年龄结构
遗传漂变
二、填空题
1.次级种群参数有_____、_____、_____和分布型等。
2.种群自动调节的三个学说是_____、_____和_____。
3.哈-温定律(Hardy-Weinberg law)认为,在一个_____、_____和_____的种群中,_____将世代保持稳定不变。
4.因过渡捕捞而处于资源衰退的鱼类种群,一般在年龄结构上会出现_____;性别比例上会出现_____的现象。
5.从种群调节的角度,可将生态因子分为_____和_____二类。
6.种群动态的最基本研究方法有_____、_____和_____等。
7.种群的分布格局可以分为三种类型:_____、_____和_____。
8.根据rm=ln(R0)/T可知,内禀增长力决定于_____、_____和_____。
9._____、_____是物种进化的两种动力。
10.根据生物因子作用强度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可将其分为_____和_____。
三、问答题
1.种群具有哪些不同于个体的基本特征。
2.种群数理统计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3.什么叫生命表。
4.年龄金字塔有几种类型,各具什么特点?
5.简述种间相互作用的类型。
6.试述捕食对种群的调节作用。
7.食草动物对植物群落的作用有那些?
8.简要阐述自然种群数量波动的类型。
9.为什么种群在大范围的分布格局多呈集群分布?
10.动物集群的代价有那些?
11.在高度富养化的湖泊中蓝绿藻能成为优势浮游植物的原因?
12.简述社会等级和优势等级的概念,并说明优势等级的作用。
13.逻辑斯谛增长曲线的形成过程及各阶段的特征。
14.写出非密度制约的种群连续增长的模型,并说明各种参数的生态学意义。
15.种间竞争的实质是什么?写出Lotka-Volterra的种间竞争模型,并说明各参数的生态学意义。
16.比较在无限环境中世代不相重叠两类种群的增长模型,简要说明其生物学意义。
17.有关种群调节的生物学派和气候学派主要观点的差别是什么?
18.高斯假说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答案
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种群是构成物种的基本单位,也是构成群落的基本单位(组成成分)。
生态位:主要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生态入侵。
性比理论(:性比通常以种群中雄体对雌体的相对数表示,如雌雄体数相等,性比为1:1。
大多数生物种群的性比倾向于1:1,这种倾向的进化原因叫做Fisher’s性比理论。
种群增长类型:一类是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即假定环境中空间、食物等资源是无限的,因而其增长率不随种群本身而变化;另一类是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有一个环境容纳量,增长率随密度上升而降低。
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不能共存。
种群动态:种群数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动规律。
自疏现象:随着播种密度的提高超过一定值时,种内对资源的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发育的速度,也影响到植株的存活率。
这一现象称为自疏现象。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或内分布型。
大致可分为均匀型、随机型和成群型三种类型。
环境容纳量:对于一个种群来说,设想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值以K表示,当种群达到K值时,将不再增长,此时K值为环境容纳量。
出生率:是指某一阶段种群内出生个体数与种群总数量的比值
死亡率:是指某一阶段种群内死亡个体数与种群总数量的比值
密度制约因素:当某一因素以百分比表示的不利效应(如死亡率)随种群密度的增大而加大或减小时,这种因素就是密度制约因素,如生物种间的捕食、寄生、食物、竞争等。
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情况。
按从小到大龄级比例绘图,即是年龄金字塔。
遗传漂变:一般发生在较小的种群中,因为在一个很大的种群里,如果不发生突变,根据哈-温定律,不同的基因型频率将保持平衡状态,但在较小的种群中,既使无适应的变异发生,种群内基因频率也会发生变化,也就是由于隔离,不能充分的随机交配,种群内基因不能达到完全自由分离和组合时产生的误差所引起的基因频率的改变
二.填空题
1.性比,年龄分布,种群增长
2.行为调节学说,内分泌调节学说,遗传调节学说
3.巨大的,随机交配
4.下降型,雌多雄少。
5.直接因子,间接因子
6.野外观察,实验研究,数学模型研究
7.随机型,均匀型,成群型。
8.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
9.自然选择,遗传漂变
10.密度制约因子,非密度制约因子。
三、问答题1.种群具有哪些不同于个体的基本特征?
答:种群具有个体所不具备的各种群体特征,大体分3类:
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和空间格局;(2)初级种群参数,包括出生率(natality),死亡率(mortality),迁入和迁出率。
出生和迁入是使种群增加的因素,死亡和迁出是使种群减少的因素;(3)次级种群参数,包括性比,年龄分布和种群增长率等。
空间分布特征:即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
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即系一个基因库,以区别于其它物种,但基因组成同样处于变动之中。
系统特征:自组织、自调节系统。
2.种群数理统计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答:种群统计学是对种群的出生、死亡、迁移、性比、年龄结构等进行的统计学研究,种群具有个体所不具备的各种群体特征,这些特征多为统计指标,大体分3类:①种群密度②初级种群参数包括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率。
③次级种群参数。
包括性比、年龄分布和种群增长率等。
3.什么叫生命表?答:生命表(life table)是描述死亡过程的有用工具。
生命表开始出现在人口统计学(human demography),至今在生态学上已广泛应用。
生命表能综合判断种群数量变化,也能反映出从出生到死亡的动态关系。
生命表根据研究者获取数据的方式不同而分为两类:动态生命表(dynamic life table)和静态生命表(static life table)。
前者是根据观察一群同时出生的生物之死亡或存活动态过程所获得的数据编制而成,又称同龄群生命表(sohort life table)、水平生命表(horizonal life table)或称特定年龄生命表(age -specific life table)。
后者是根据某个种群在特定时间内的年龄结构而编制的。
它又称为特定时间生命表(time-specific life table),或垂直生命表(vertical life table)。
4.年龄金字塔有几种类型,各具什么特点?答:按锥体形状,年龄锥体可划分为3个基本类型:(1)增长型种群:锥体呈典型金字塔形,基部宽,顶部狭。
表示种群有大量幼体,而老年个体较小,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是迅速增长的种群。
(2)稳定性种群:锥体形状和老、中、幼比例介于增长型和下降型种群之间。
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平衡,种群稳定。
3)下降型种群:锥体基部比较狭。
而顶部比较宽。
种群中幼体比例减少而老体比例增大,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5.简述种间相互作用的类型。
答:(1)偏利;(2)原始合作;(3)互利共生;(4)中性作用;(5)竞争;(6)偏害;(7)寄生;(8)捕食。
6.试述捕食对种群的调节作用。
答:捕食者于猎物的关系,往往在调节猎物种群的数量和质量上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1)捕食者对猎物的种群数量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2)捕食者对猎物的种群质量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3)在自然环境中,捕食者于猎物的关系是受许多因素影响的,往往是多种捕食者和多种猎物交叉着发生联系。
7.食草动物对植物群落的作用有那些?(1)许多食草动物的取食是有选择性的,影响群落中物种多度;(2)啃食抑制了竞争物种的生长,从而加速和维持了低竞争物种的多样性。
8.简要阐述自然种群数量波动的类型。
答:一种生物进入和占领新栖息地,首先经过种群增长和建立种群,以后可出现不规则的或规则的(即周期性的)波动,亦可能较长期的保持相对稳定;许多种类有时还会出现骤然的数量猛增,即大发生,随后又是大崩溃;有时种群数量会出现长时期的下降,称为衰落,甚至灭亡。
(1)种群增长自然种群数量变动中,“J”型和“S”型增长均可以见到,但曲线不像数学模型所预测的光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