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两大定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两大定律 周叔迦 第一章 因果循环律 佛教最重要的理论,就是因果循环律。但是其他的哲学及宗教也谈因果,只是他们所谈的,但说因果而不循环。所

以他们所说的因果,只是片段的,而不能圆满究竟。我们日见的一切事物,可以说具足三种定律。

第一:没有无因而生果的。

第二:没有有果而无因的。

第三:没有果不成因而再生果的。

譬如一颗树开花,花结成果,果一定可以再长成树,树又开花,如此循环无穷。又如科学上热能生动,动能生电, 电又可以生热,热还生动,如此也是转变相生,无穷止的。所以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因生果,果还成因,因又 生果,如此循环。

佛教所说的因果是什么东西的因果呢 ? 儒教谈因果是为善受福,为恶受祸。所以《易经》说: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道教谈因果是祸福相倚,所以说: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佛教所谈的固然也是善恶的因果, 但是这不是佛教根本的意义。佛教主要的因果循环律,是对于心理说的。佛教总分显、密二派:显教从理人手,密 教从事人手。从理人手的主张 “心理万能 ”心“遍一切 ”,可以说是唯心的。从事人手的,主张 “离事无心 ”“事即是心 ”, 可以说是唯物的。所以显教说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但是心理的个体,当然是无从测知的。事业即是心理的表现。 所以佛教所谈的,最注意在事业的因果。在平常人以为事业做了后,不过在历史上有一个痕迹而已,那事业的本体 是等于虚空而不可得的了。俗话说: “作完算完。 ”不仅身体的作为是作了算了,那口中所说的也说完便算没有了。 心里所想的更不成问题,只是等于风或影而已。佛教不然,他说身所作的、口所说的、心所想的,都是心理的表现, 虽然表现的状况不一样,同是一种事业,事业即是能力的别名。心理既然是因果循环,这事业的功能当然是不灭的 了。不过事业的成就必须种种条件完备。譬如走路,必须有立场、有腿,有路、有知识、有运动方能走,缺任何一 件便一步也不能走。所以佛教对于一切身、口、意三种事业总名叫作 “集谛 ”。谛是诚实不虚的意思。集谛在因果论 上是处于因的地位。因为事业的成就由于心理的支配,事业的表现有时相同,而所以成就这事业的心理可以完全相 反。所以集谛是含有两大部分:一是心理,二是事业。

由于心理及事业的因,便发生宇宙人生的果。但是人生宇宙,仍然是心理和事业而已。所以与集

谛的心理事业不同 的,那是可然的心理、可然的事业,这是必然的心理、必然的事业。一种思想,或一件事业,可以作, 或是本来不必作而竟然作了,这便是可然的心理和事业。这是因。在某一种环境之下,不得不如此想, 便是必然的心理和事业。这便是果。因为由于可然而后发生必然,在必然中又起了可然的心理和事业。 成因,因又生果。这必然的心理和事业,佛教中叫作

“苦谛 ”,因为是不自在的。这苦谛的

成分,

思想、行为、情识五种总集成的。每一种之中,当然各含有多种的差别。

佛教对于世间的解释,只是由集谛的因生苦谛的果而已。要求超世间的受用,当然先要灭除因。因灭自然果灭。佛 教是教人对可然的心理及事业有一定的修养及训练。 这种修养叫作 “定”、“慧 ”。这修养的方法就是定和慧的种类, 在 佛教中却是有很多很多的种类。也可以说一切佛教所谈的,无往而不是对于这两个字的发挥。这定慧二种修养是不 可偏废的,或是畸重畸轻的。这总名叫作 “道谛 ”。

由于道谛的因,得到灭谛的果。如何是灭谛 ? 这是由于佛教宗派的不同,而所希望、所解释的不同。简单地说,一切 苦灭叫作 “灭谛”。或者是说,一切功德圆满了,一切过恶免除了,是 “灭谛 ”。 可以不作,

如此作,这

这必然果又 是由于物质、感觉、

佛教既然是根本求觉的,所以他最反对的就是不觉。他说世间的一切都是由于不觉而成的,不觉是一切的初因。由 于不觉,所以有种种的活动,永远是迁流不息的。由于一切迁流的活动,所以有情知。由于情知,所以有心物的相 依相待。由于心物的相依待,所以有身心的作用。由于身心的作用,所以有外事的接触。由于外事的接触,所以有 感觉。由于感觉,所以有好恶。由于好恶。所以有趋避求舍。由于趋避求舍,所以有种种作为。由于作为,所以有 生存。由于生存,所以有灭亡。由于灭亡,所以仍然是不觉。如此因果循环,在人一念心生、一件事业成就,都是 完全由于这十二件因果的循环而不缺一件的。 将这一念一事的因果延长了,对于人的一生来解释也可以。由于不觉,所以有种活动。这是过去的一切人生及宇宙。

由于过去的一切人生及宇宙,所以有今生自我的情知最初生起,即是受胎之时,受胎之后,便心物相依待,这是受 胎后一个月内。心物相依待,所以有身心,这是受胎后一月至出胎。由于身心,所以有接触,这是从初生至三四岁 时。由于接触,所以有感觉,这是从五六岁至十二三岁。由于感觉,所以有好恶,这是从十四五岁至十八九岁。由 于好恶,所以有趋避,这是二十岁以后。由于趋避所以有作为,这是一直到老死。由于作为,所以有生存,这是由 于现在的作为而成就未来的一切人生宇宙。有未来的生存当然有未来的灭亡。

这十二种因果循环在佛教中叫作 “十二因缘 ”。他另有种种的专门名称。 不觉叫作 “无明”,活动叫作 “行”,情知叫作 “识”, 心物相依叫作 “名色 ”,身心的作用叫作 “六人”,外事的接触叫作 “触 ”,感觉叫作 “受”,好恶叫作 “爱”,趋避求舍叫作 “取”,作为叫作 “有 ”,生存

叫作

联贯起来便是:无明缘行,行缘识; 生;生缘老死。这无明及行是集谛,

由集谛。生老死是苦谛。所以十二因缘是由集生苦,苦又生集,集还生苦的理论。

至于那灭谛、道谛的出世间因果,即是 “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人灭,六人灭则触 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 ”。这里的无明灭、行灭、爱 灭、取灭、有灭是道谛,是因;其余的七种灭是灭谛,是果。佛教是主张超世间的;当然是以道谛为惟一所遵守的 义务,便是如何能令无明灭以及有灭等等。换一句解释,佛教的修养是专门对治无明、行、爱、取、有的。这是佛 教一切宗派种种方法惟一的作用。

第二章 不生不灭律 佛教虽然说因果循环,同时却又说不生不灭。这两种定律是相辅而行,缺一不可的。普通哲学及其他宗教谈到真理,

即是人生宇宙的本源。虽然东方西方有若干的派别,但是总计起来不外乎两种不同的观念:一派主张万物是不断的 生起;一派主张万物是相续的消灭。佛教认为这两种观念都是不彻底的。只见了生物的外表而未曾推测到生灭的所 以然。因为万物由生灭而成,所以万物一定不是万物,便是生无可生、灭无可灭了。

于今先谈所以生的道理。普通哲学及其他宗教所说生的原因,不外乎八种:有说是上帝造成的,有说是天所生的, 有说由一种和合的能力,有说由于时间的,有说从性命生的,有说由于变化的,有说是自然的,有说是由最小的点 积成的。至于谈到因果相生的相状,也可以分为九种不同的学说:有说因就是果的,有说因果互异的,有说因中先 有果的,有说因中先无果的,有说从自己生的,有说从别的生的,有说从自己与其他共生的,有说实在有生的,有 说完全无生的。这些不同的解释虽然有极端相反的,但是他们的出发点却完全相同,就是认为因和果都是实有。于 是揣摩推测这实的因果如何相生,便臆造出许多不符事实的理论来了。佛教为使人明了因果所以循环的原理,所以 说不生不灭。因为假使那所生的果是实有的,他所以生的道理不外乎四条路:第一是从自己生自己,第二是从其他 生自己,第三是从自己和其他合起来生自己,第四是无因而生了自己。但是都不可能。这第一,凡是事物不能从自 己生自己。如何是从自己生 ?那主张因中有果的说:有布做衣服,实在是用衣服做衣服;由种生芽也实在是芽生芽。 这是决不可能的。何以呢 ?若是先已有衣服,便不用再去做衣服了;若是先无衣服,又用什么去做衣服呢

? 况且用自 己生自己,便应当不假外缘,如此那所生的自己还应生自己。一层一层相生,便应当一时生无穷的自己了。第二, 凡是事物不能从其他事物生。如何是从他生呢 ? 譬如用布做衣服、由种出芽。这也是决不可能。何以呢 ? 从他生有两 种:一种因灭果生,一种因不灭而果生。那因不灭果生,如由布做衣,但是布作成衣的时候,布仍然是布,并未曾 生出如何生 ”,灭亡叫作 “老死 ”。

识缘名色,名色缘六人;六人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

有缘 无明是心理,行是事业。识以至受是苦谛。爱取是心理,有是事业,这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