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阅读之科普文阅读

合集下载

实用类文本--传记及科普文阅读教案

实用类文本--传记及科普文阅读教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及科普文阅读教学设计【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传记及科普文文体特征及阅读方法。

2.了解考纲要求及常见题型。

3.培养筛选分析、综合比较、全面概括有效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识记相关概念知识点。

2.典例示范,课堂练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教学重难点】1.掌握阅读传记及科普文的方法。

2.了解常见题型及答题模式。

3.培养筛选概括分析传主事迹、贡献、品格与成因。

4.分析传记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掌握科普文中常见的几种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例题分析法【课时安排】6课时【教学过程】传记及科普文考向标传记作为实用类文本的重要内容之一,2017年以前曾以选考内容出现在试卷中,是考生答题的首选文本;2017记考查情况,传或评传;概括传主形象、品格、成就及成因,分析传记手法,探究传记的有关问题等,常考点。

科普文阅读只在《考试说明》中提及,课标卷没有进行相应考查。

【传记阅读】第一讲传记阅读方法阅读传记,价等,并分析传主人生、事业等各个方面取得成就或遭遇失败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及家庭和个人原因。

从命题特点看,传记的命题均牵涉全篇。

因此,是从整体把握,梳理、筛选、整合出文本内容。

一、传记阅读方法1.明确写作对象,把握传主经历明确传记的主要人物、次要人物及其相互关系。

同时,品,应联系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通过梳理传主生平经历的基本事实,握影响传主成长的各种因素,立体地了解传主的为人,客观公允地评价传主的思想、与功过。

2.理清文本思路,关注典型事迹理清传记的行文思路和线索,经历和心路历程,依照或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内容梳理出来,整理出行文思路。

传主一生经历的很多,要筛选出“事”,即传主有哪些“事迹”“行为”“贡献”就”“经验”等。

记述传主时,典型事件(事迹)是关键,能够反映传主的主要功过,示有关的历史进程及特点。

在典型事件的叙述中,着力刻画传主的言行细节,传主神态、心理,塑造出传主丰满的形象。

第5编 第5节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三:科普阅读

第5编 第5节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三:科普阅读

3.作者为什么将标题取名为“绝妙的错 误”,请结合全文分析。
答案:“绝妙的错误”指的是DNA的演变过程, 在不断的“错误”中由单细胞生物逐渐形成不同的 生物。之所以称为“错误”是指演变过程中“每一 个突变,都是某种随机的全然自发的意外”,比如 “在进化路上的某处,核苷酸旁移,让进了新成员; 也可能还有病毒迁移进来,随身带来一些小小的异 己的基因组;还有来自太阳或外层空间的辐射在分 子中引起了小小的裂缝,于是就孕育出人类”这些 错误。说错误是“绝妙”的主要是说这一个个的意 外错误,才成就了今天的生物。所以标题取名为“ 绝妙的错误”。
这种“不可能的事情”现在正在两个领域内发 生。通过遗传选择,昆虫正在发生应变以抵抗化学 药物,不过现在要谈到的一个更为广泛的问题是, 我们使用化学物质的大举进攻正在削弱环境本身所 固有的、阻止昆虫发展的天然防线。
世界各地的报告很清楚地揭示了一个情况,即 在用化学物质对昆虫进行了十几年控制之后,那些 被认为已在几年前解决了的问题又回过头来折磨我 们,而且只要出现一种哪怕数量很不显眼的昆虫, 它们也一定会迅速增长到严重成灾的程度。化学控 制已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生物学实在需要有一个比“错误”更好的 词来指称这种进化的推动力。或者,“错误” 一词也毕竟用得。只要你记住,它来自一个古 老的词根,那词根意为四处游荡,寻寻觅觅。 [选自《水母与蜗牛——一个生物学观察者的 手记(续)》,有删改]
1.作者在第一段里说“从某种本质意义 上说,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 但在第二段里又说“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 进步”,如何理解这两句话? 答案:“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声称 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指的是生长和繁衍的技术 基本没有变。“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 指的是我们从那一个古老的分子至今,我们真的 已经走得很远了。

高考语文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2 连续性文本阅读科普类(讲义)

高考语文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2 连续性文本阅读科普类(讲义)

实用类文本阅读连续性实用文本科普文文本阅读(一)文体知识梳理(二)阅读步骤和要求科普文阅读要注重整体理解,理解说明对象的特点,把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探究文章展现的人文精神,体会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

1.标画关键,速读明意。

边读边标画出每一段的关键词句,如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表明文章主要信息的中心句、要点句等;快速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围绕什么说明对象阐明了哪些内容。

2.把握对象特点。

整体解读文章,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一篇科普文,总要有一个主要说明对象,阅读文章时要认真把握这个说明对象的特点,如颜色、大小、形状、形态、性质、性能、习性、原理、用途、功能、影响、结构、操作、程序,发生、发展的规律等,从说明对象的特点上把握全文。

3.探究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体会生命的珍贵与崇高,体会科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

(三)整体阅读示例(2020·江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稻米传奇文慧谁是稻米的最早驯化者?对于这一问题曾一度众说纷纭。

瑞士的植物学家阿方斯·德康多尔,最早提出水稻栽培起源于印度。

虽然他也曾提过,在公元前2800年左右的中国,水稻作为“五谷”之一很有可能已经被种植,但因为在印度被发现的栽培品种更多,所以彼时流行将印度定为栽培水稻的起源中心。

直到1917年,中国南方各地发现的稻种数量已经与印度不相上下,水稻原产于中国的发声就开始日益响亮起来。

20世纪70年代,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村发现的7 000年前人工栽培稻遗址备受瞩目。

一方面,它推翻了中国稻米由印度传入的说法,证明中国才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另一方面,人们发现早期的中国在黄土高原地区农耕文明发源较早的同时,其南方也开始早早萌芽了自己的农业文化。

2011年,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与纽约大学合作开展了一项水稻DNA基因研究。

研究表明,栽培水稻的起源时间大致在公元前8500年前,地点在长江中下游一带。

在这里,野生稻米被驯化为粳稻,中国的粳稻随后由商人和农民传到印度,与恒河流域的野生稻杂交之后变成籼稻,后又传回中国。

实用类文本阅读典型试题及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典型试题及答案

科普文阅读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18分)动物预测地震之谜孝文科学家近日表示,动物能够在地震即将发生前感知到地下水发生的化学变化,从而预测地震。

2009年,在意大利拉奎拉地震发生前几天,当地的蟾蜍纷纷离开池塘。

观察到这一现象之后,科学家开始对这种化学效应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动物出现的异常行为预测地震。

研究小组描述了这样一种现象:地壳中受压的岩石释放出带电粒子,并与地下水发生反应。

生活在地下水中或者附近的动物对其发生的任何化学变化都非常敏感,可以在岩层断裂并引发地震前几天就预感到将有地震发生。

此项研究由美国宇航局的弗莱德里曼•弗伦德和英国开放大学的雷切尔•格兰特领导。

他们希望自己的研究发现能够促使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展开密切合作,通过研究动物的行为识别地震即将发生前出现的一些难以捉摸的征兆。

拉奎拉的蟾蜍并不是在地震发生前行为出现异常的第一个例子,历史上曾多次出现有关这种现象的报告。

地震发生前,一些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鱼类的行为都会出现异常。

在1975年的中国海城,很多人发现蛇钻出巢穴,1个月后,这座城市遭受大地震袭击。

这是个特别奇怪的现象,因为当时正值冬季,蛇正在冬眠。

蛇洞外的温度低于0℃,冒险离开蛇洞对这些冷血动物来说无疑是一种自杀性行为。

然而,无论是爬行动物从冬眠中苏醒,两栖动物逃离池塘还是深海鱼类游到海面,都只是个别现象。

由于大地震较为罕见,即使对动物进行深入研究,通过观察其行为变化预测大地震也很难做到。

这也正是拉奎拉蟾蜍的特殊性所在。

作为博士项目的一部分,身为开放大学生物学家的格兰特当时一直对蟾蜍群落进行监视。

她回忆说:“这非常具有戏剧性。

所监视的96只蟾蜍几乎在短短3天内变成0。

在此之后,美国宇航局与我取得了联系。

”宇航局科学家当时一直对岩石受到强大压力时的化学变化进行着研究。

他们希望确定这种变化是否与蟾蜍大批撤离有关。

他们在实验室进行的测试表明,蟾蜍的撤离确与化学变化之间存在联系,地壳能够直接影响蟾蜍生活和繁殖后代的池塘的化学特征。

高考语文实用文本阅读:科普文章(自然科学类)

高考语文实用文本阅读:科普文章(自然科学类)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文章:自然科学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仙人掌科植物是个大家族,成员有上千种。

它们相貌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茎的不同,多为柱状或掌状,小的如砂石,大的似巨柱。

表面有的平滑、有的结节,有的凹陷,有的呈圆球状……仙人掌的“老家”在美洲,大多生活在荒漠地带,少数生长于热带地区,比如常见的昙花属、蟹爪兰属的一些种类。

之所以能在沙漠的干旱气候下繁衍生息,是因为仙人掌的叶子退化成为刺状,大大缩小了蒸腾面积,使体内的水分不容易散失。

绿色的肉质茎很肥厚,表面有角质和蜡质,不仅贮藏水分,还代替叶子进行光合作用。

这种植物每到晚上打开气孔吸收二氧化碳,白天则在封闭气孔(防止水分散失)的同时,还能用晚上收集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

通过该过程,就可以避免白天蒸腾作用损耗水分。

对于沙漠中的行走者,仙人掌就是一棵救命树。

在沙漠中,一棵15米至20米高的仙人掌,可蓄水两吨以上。

每公顷的刺梨仙人掌能储存180吨水,足够养活5头成年牛。

非洲岛国马达加斯加2015年遭遇干旱,当地民众关键的食物和水源、动物的草料都来自刺梨仙人掌。

仙人掌不仅是贮水能手,还是节水模范。

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拔出一棵仙人掌称重后有37.5千克,把它扔到角落里6年后再称,重量为26.5千克。

也就是说,这些年它动用自己的储备,在没喝一口水的情况下仅消耗了11千克,但凡换成别的绿色植物,估计早已成了标本。

有些生命力顽强的仙人掌也对生长环境的要求严苛,一旦生长环境被严重破坏,就很难继续生存。

在众多破坏因素中,人类活动是导致植物濒危的主要原因,如无节制的采伐利用、非法贸易等。

间接原因则更为复杂,如大气、水以及土壤污染、外来物种入侵、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系统功能受损、植物所依赖动物群体的退化等。

这些都会直接减少植物群体的数量或间接干扰植物群体的正常维持和更新,当特定植物群体的数量减少到一定数量,就会进入濒危、野外灭绝或灭绝的状态。

仙人掌是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关键组成部分,同时对于许多动物的生存至关重要,直接影响所在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科普文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科普文

步骤三、规范表述
: 人耳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进化为一种预警系统,这决 定了噪声必然是令人烦躁的。鼻子对烧焦的味道是 什么反应,耳朵对噪声就是什么反应。这种感受是 极难忽略的,所以,音乐中的不和谐也会有令人不 安的特质。
所以,音乐中的不和谐也会有令人不安的特质。
步骤一
人耳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进化为一种预警 系统,这决定了噪声必然是令人烦躁的。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 科普文
科普文章:是解说、介绍科学技术的说明
性文章。它一般用轻松、活泼的笔调,解 说某一方面的科学技术知识。既有科技的 正确性,又有内容的生动性,还有题材的 广泛性,以及篇幅的简短性。 它的题材十分广泛,从肉眼看不见的基本 粒子、原子,到巨大的地球、宇宙;无论 是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方面,还是物 理、化学、天文、地质、生物等方面,都 可找到科普文章的题材。
步骤二
步骤三、规范表述


答案示例:
1:(4分)不论是什么噪声(2分)都令
人难受(2分)。(或“哪怕是再轻微的 噪声(2分),也令人难受(2 分)。”“难受”可以有“不安”“烦 恼”等类似表达。)
20、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 的语言特色。
从词语分析语言特色答题思路: ①解词;②分析词语手法、风格 ;③作用。


一、科普文的结构
科普文章以传递信息为主,其结构一般为“倒金字 塔”:第一部分先引出话题,介绍新工艺、新技术、 新见解、新成果或新问题、新挑战,后面从不同角度 具体介绍这个“新”,介绍它的形态、构造、成因、 功用、原理、演变、发展、现状、评价等。


总体结构通常分为三部分: 引论:引出说明对象(引说部分) 本论:详细部分) 主体部分的具体结构形式:并列式、承接式、对 比式、层进式、总分式。

实用类文本阅读(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四)

在地球上,大多数液体望远镜都使用水银。水 银在室温下为液态,可以反射大约75%的入射光,效 果几乎和银一样好。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液体望远镜 是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大型天顶望远 镜”,直径为6米,建成于2005年,造价不到100万美 元,只相当于一架同样直径的固体望远镜造价的百 分之几。事实上,成本低廉正是促使科学家下决 心建造月球液体望远镜的最大动因。
用来制作寿司芥末酱的山嵛菜的根茎也含有 大量的类似的过氧物酶,所以做出的酱也是绿色的。 幸好,山嵛菜刺鼻的辣味来自异硫氰酸,而不是过氧 物酶——否则,流着辣辣的鼻涕该有多难受!
1.作者为什么说鼻涕“是保护身体的一道屏障”? 请简要概括其原因。 解析 从文章的第1自然段表述原因的句子中分 两点回答。 答案 (1)鼻涕能吸收大量的水分,防止鼻腔黏 膜干燥;(2)鼻涕能清除吸入的杂质,防止呼吸 道受刺激或感染。
不过,使用水银建造月球液体望远镜却是行不 通的,因为水银的密度很大,使得发射载荷太大, 而且水银还很昂贵。更重要的是,水银在月面的真
空环境中会很快蒸发。近年来,科学家一直在尝试 用被称为“离子液体”的有机化合物代替水银来制 作液体望远镜。所谓离子液体,基本上就是溶解的 盐,其蒸发率几乎为零,即便在月面的真空下也不会 蒸发。此外,离子液体在极低的温度下也能保持液 态。目前,科学家还在设法合成能在液氮温度下保 持液态的离子液体。
白 质还包括抗体和溶菌酶,能够杀灭细菌、病பைடு நூலகம்。
有一部分鼻涕其实是眼泪。眼睛中的泪腺也 时刻在制造泪水湿润眼睛,我们之所以不会整天 泪眼汪汪,是因为这些泪水都从连接眼睛和鼻腔 的泪管流到鼻子里,成为鼻涕的一部分。如果你 大哭起来,一部分眼泪从眼角流出,大部分还是 涌进鼻腔,让你的鼻子“抽泣”,就有了“一把鼻 涕一把泪”。

科普文章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练习题附解析

科普文章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练习题附解析

科普文章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练习题附解析一、科普文章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因为宇宙辽阔无垠,所以那些我们所熟悉的适用于地球的量度单位——米、英里等等已经没有意义。

我们用光速来量度距离。

一束光每秒钟传播18.6万英里,约30万公里,也就是7倍于地球的周长。

一束光从太阳传播到地球用8分钟的时间,因此我们可以说,太阳离我们8光分。

一束光在一年之内约穿过10万亿公里的空间,这个单位称为1光年。

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地方,但决不是唯一的地方,也不是一个典型的地方。

任何行星、恒星或星系都不可能是典型的,因为宇宙中的大部分是空的。

唯一典型的地方在广袤、寒冷的宇宙真空之中,在星际空间永恒的黑夜里。

相比之下,行星,恒星和星系就显得特别稀罕而珍贵。

假如我们被随意搁置在宇宙之中,我们附着或旁落在一个行星上的机会只有1/l033。

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样的机会是“令人羡慕的”。

可见天体是多么宝贵。

(摘编自卡尔·萨根《宇宙的边疆》)材料二:现代大爆炸理论目前是解释宇宙起源的主流理论,它预测我们身处的这个宇宙来自于暴胀,即在宇宙大爆炸发生后的极短时间内,宇宙以指数形式膨胀。

宇宙学家普遍认为,一旦开始,在宇宙中的某些区域内,它就永远不会停止。

在这些区域内,量子效应会使暴胀永远进行下去。

所以从整个宇宙来看,暴胀的过程是没有终点的。

在这个被称作“永恒暴胀”的理论中,我们的可观测宇宙只是一个宜居的“口袋宇宙”,是一个暴胀已经停止而恒星和星系得以形成、生命得以出现的局部区域而已。

2017年接受采访时,霍金表示:“永恒暴胀理论通常预测我们的宇宙像是一个无限的分形,其中布满被暴胀海洋分隔开的不同的口袋宇宙。

一个口袋宇宙中的物理和化学定律可能和另一个口袋宇宙中的定律完全不同,这样就共同组成了一个多重宇宙。

”在采访中,霍金表示他不是多重宇宙理论的支持者,“因为如果多重宇宙中不同的宇宙太大甚至是无限大的话,这个理论不可能被检验。

_实用类文本阅读之_科普阅读

_实用类文本阅读之_科普阅读

3.文中画线的句子说“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机制”,请用自己的话 分条概括。
参考答案:岩石受到压力释放带电粒子,带电粒子与空气反应产生离子, 离子对动物产生影响(或导致动物血液中的应激激素5—羟色胺水平升 高),动物产生异常反应。(4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4.作为一篇科普文章,这篇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色?请结合文本 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描述金星大气与地表的状况,从而认证人类移民外星球的 不可能性;(2)金星环境原来与地球相似,后来因二氧化碳的积聚导致温 室效应而成为不毛之地,这样写更能警示人们要保护地球环境。
8.请结合文章探究“没有天堂”这一标题的意蕴。
参考答案:(1)东西方宗教中的上“天堂”是虚幻的;宇宙太空中没有其 他星球适合人类移民和生存。(2)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人类应面对现 实,放弃各种幻想。(3)地球已经出现各种问题;人类应该立即行动起来
(五)语言特色的考查
【题型示例】作为科普文章,本文的语言有哪些特点?请举例加以 赏析。(答出两条即可)《默契合作的“黑牡丹”》(于丽萍) 1.思考角度: 2.答题模式: 3、参考答案
考点:鉴赏科普文的语言特色
思考角度:
(1)了解科普文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特色:
严谨准确,明晰平实,朴素自然生动活泼,形象风趣,饱含情感,通俗,口语化
最新《考试大纲》对科普文阅读的要求有: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分析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综合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鉴赏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评价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探究 (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高考语文实用类阅读之科普文章阅读

高考语文实用类阅读之科普文章阅读

高考语文实用类阅读之科普文章阅读一、科普文章阅读指要:1、科普文的类别A、科学小品1、概念:科学小品是一种以科学为题材的小品文。

它用文学笔法来写,寓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

科学小品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语言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

读这类文章能活跃思维、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很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2. 科学小品的形式。

随着科学小品内容的广泛性,从肉眼看不见的基本粒子、原子,到巨大的地球、太阳;无论是工业、农业方面,还是物理、化学、天文、地质、生物等方面,都可以找到科学小品的题材。

所以小品的表现形式必然是多种多样,灵活自如。

但归纳起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描述式描,指描写;述,指叙述。

这类小品文想象丰富、语言优美、既有形象的描写,又有生动的叙述;具有文艺性散文的风格,都以介绍科学知识为目的。

比如《奇峰异洞话桂林》就是最典型的例证之一。

这种描述式便于说古到今,旁征博引、趣味盎然,吸引读者。

(2)自述式自述式就是把所要介绍的科学知识,用第一人称的拟人化的手法,赋于人的思想、感情、语言、动作,让被说明的事物站出来作自我介绍。

比如《灰尘的自述》、《我是电》等题目就是自述式的。

(3)故事式将要介绍的科学知识,编成生动有趣的故事,使人们在读故事或听故事时获得科学知识,这种表达形式称故事式。

它和自述式不同的是,用第三人称;相同的是,大多采用拟人化的手法。

采用这种形式,既要使故事情节能引人入胜,又要注意其合理性。

既然是故事,就应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就是将所述的事物人格化,还要有情节;在表达方式上,一般兼有叙述和描写,语言形象、生动。

当然不能强调了故事而忽视了科学知识,喧宾夺主就失去了写作的意义。

(3)谈话式谈话式也称对话式,就是以问答、对话的方式进行说明。

这种方式给人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容易和读者沟通,产生共鸣。

同时,这种写法文字更易精练。

谈话式一般分为三种:一问一答式、甲乙对话式、文中对话式。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

读《中国文化要义》恐怕不如读《东西文化其及哲学》。

《中国文化要义》是从他的《乡村建设理论》简约出来的,哲学味太重
了,每一个项目都需要再加以申说,否则不易懂。而《乡村建设理论》虽是
他最用心的著作,企图自农村风俗习惯的横剖面深刻剖析中,归结出中国文
化的特征,但是纵贯性不够,在方法论上“从果说因”,是有问题的。这是 梁先生一生吃亏的地方,也使他不可能真正了解到中国文化。

究竟,中国文化该何去何从?中国文化在满清统治了三百年之后,从辛
亥革命到现在,一直难以步上正轨,而源始于十七、八、九世纪近代文明的
西方文化,就摆在眼前,应该如何作个抉择?

梁先生曾说过一句话:要读他的《中国文化要义》,保存中国传统。保
存文化是对的,那一个民族能否定自己的文化?但想了解中国文化并不容易,
• 答案:有真知灼见;不只是讲说学问,还 将思想付之于具体行动;“平生所志都在 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寻出一条恰当的途径”
• 20、文章第四段写到了梁漱溟父亲自 杀身亡,这段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 答案:表明梁漱溟关心国事是有家庭传统 的;是梁漱溟格外关注文化问题的原因; 使读者对人物了解更全面。
烧掉了,但是从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到他那来自传统知识分子的忠厚的一面。

梁先生在近代中国是一个文化的复兴者,不但身体力行地宣掦了传统的
儒家思想,更可以说是接续了清代断绝了300年的中国文化。这是他的一生
最有意义的地方,也正是梁漱溟先生象征“文化中国”的意义所在。
• (文章有删改)
• 19、文章第二段说“他是个了不起的 人物”,“他和社会上一般的名人、名流 不同”。这样评说梁漱溟的具体理由是什 么?(4分)

实用类文本:科普类文本阅读(解析版)

实用类文本:科普类文本阅读(解析版)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重难点精讲精练实用类文本科普类文本阅读(解析版)知识点回顾科普文章就是把已有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融于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精神,通过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而使之为读者所能理解的文章。

科普文章往往有着宏观叙事的风格,即以科学发展的宏观脉络为基础,告知读者科学界的主流观点。

(1)科学性:揭示事物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

(2)文学性:运用文艺形式来介绍科技知识,创作过程中,不仅使用逻辑思维来达到以理服人的效果,同时还采用形象思维,使之以情动人。

(3)通俗性:笔调轻松、活泼。

使之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另外,知识性、思想性……它在向读者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使读者受到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的熏陶,宣传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提高人们的科学素质和思想素质。

结构技巧特点。

先引出话题,介绍新工艺、新技术、新见解、新成果或新问题、新挑战,后面从不同角度具体介绍这个“新”,介绍它的形态、构造、成因、功用、原理、演变、发展、现状、评价等。

说明顺序一般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主要有原因到结果、主要到次要、整体到部分、概括到具体、现象到本质、特点到用途、总分总等。

科普作品常见的创作技巧:不同于其它科技论文,它可采用多种表现手法使之通俗易懂,引入入胜。

(一)命题——科普作品的命题方式有直叙式,如“青少年吸烟危害大”;疑问式,如“小儿缺钙会影响智力吗?”;警句式,如“气候纵横谈——宇宙、日、月”故事式;如“从《血疑》谈到白血病”;比喻式,如“植物的‘医生’——啄木乌”;此外还有寓意式、启迪式、成语式等多种命题方法。

《绝妙的错误》(讲DNA的演变过程)《追踪逃亡者》(讲利用科技手段追踪逃犯)等。

(二)开头——科普作品的开头的技巧有,以生动的故事开头;以发人深思的提问开头;开门见山,起首点题开头;描述性开头;议论性开头等。

(三)结尾——科普作品的结尾也象文学创作一样要令人回味无穷,并与文章的开头相照应。

实用类文本阅读技巧之 科普文章

实用类文本阅读技巧之 科普文章

实用类文本阅读技巧之科普文章作者:来源:《作文周刊·高二版》2020年第16期科普文章是一種独特的说明文体,是用小品文的形式来介绍科学常识,说明某种事物或现象的形态、特征、成因、功能和作用等。

其特点是语言通俗,篇幅短小,形式活泼,常运用丰富的想象、联想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科普文章既有科学的严谨,又有文学的情趣。

那么,如何阅读科普文章呢?一、提取科技信息提取科技信息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组合重点段落。

有些科普文章中的科技信息相对集中,只要组合有关段落就可以了。

二是分散摘录信息。

有一些文章,科技信息犹如满天星斗点缀文中,这就需要分散摘录。

摘录时要做到“六不”:不摘录穿插的故事;不摘录形象的描述;不摘录生动的阐释;不摘录抒发的感受;不摘录作者的设想;不摘录没有知识含量的首尾与过渡段落。

二、揣摩写作技巧揣摩写作技巧可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整体揣摩。

科普文章的整体布局一般有漫话式、设问式、穿插式、拟人式、问答式等。

漫话式布局行文流畅,设问式布局条理清晰,穿插式布局内容丰厚,拟人式布局情趣盎然,问答式布局生动活泼……这些布局各有其妙,应细细体会。

二是局部揣摩。

科普文章的局部安排一般有引用材料、讲述故事、设置悬念、留下问题,等等。

三、品析文章语言品析科普文章的语言,不妨从两方面展开:一要感受语言的整体风格。

同是科普文章,语言风格会有所差异,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雅致,或通俗……我们要在通读文章的前提下,整体感受作品的语言风格。

二要品析语言的生动性与形象性。

这就应抓住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描述句、议论句、抒情句等,从语言的形象、情感、趣味各方面进行品读、鉴赏。

默契合作的“黑牡丹”◎于丽萍黑鹳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野禽之一,目前数量稀少。

它的外形酷似鹤、鹭,长嘴长腿,一对翅膀丰厚宽大,飞翔起来显得极其轻快优雅。

它是一种大型涉禽,主食小鱼、小虾、蟹、螺和蛇类、蛙类等,白天喜欢在竹木掩映的河溪之畔散步、觅食和小憩,晚上则成群栖息在高高的树桠上。

高考语文实用文本阅读:科普文章(社会科学类)

高考语文实用文本阅读:科普文章(社会科学类)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文章:社会科学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对自然和社会的好奇心,对更好生活的渴望,使人们希望活得尽可能地长——从古代的炼丹,寻求“长生不老药”,到近代各种“抗衰老秘方”,无不反映了这种愿望。

但是“长生不老”只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

我们的祖先早就明白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的无情现实。

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似乎给人类带来一丝希望,早在几十年前,科学家就可以把细胞冷冻在零下196℃的液态氢中长期保存,需要时再使它们“化冻”,重新生长繁殖。

真正给人类带来“长生不老”希望的,是动物(特别是哺乳动物)的克隆技术。

从动物身上取下一个细胞,把细胞核植入去掉细胞核的卵细胞中,就可以形成像受精卵那样的细胞,并且发育成活体动物。

英国的克隆羊“多利”就是这样诞生的。

由于克隆出来的动物和被克隆的动物具有完全相同的遗传物质,前者可以看成是后者的严格的“复制品”。

羊是哺乳动物,在生理结构和功能上和人非常相似。

既然它能够被成功克隆,那理论上人也可以被克隆。

这看上去才是人类实现“长生不老”梦的真正希望。

这个个体老了,取下一些细胞,又可以造出一个“自己”。

通过这个方法,人就可以复制连续不断的相同的个体,一直生存下去。

不过这样一来,问题就出来了。

克隆的“我”比自己的儿子甚至孙子还小,那他们应该叫“我”什么?被克隆的“我”是我的儿子(女儿),还是我的“延后的同卵双胞胎”?数个“我”同时存在,彼此如何区分?身份证怎么发?如果每个人都用这个办法“长生不老”,还要不要后代?如果还要后代,地球上能不能容纳这么多人?目前,动物克隆技术还很不完善。

克隆“多利”羊的细胞核转移法成功率极低,277次试验下来,只有“多利”存活下来,且寿命(6岁)只有正常羊(12岁)的一半。

不仅如此,克隆形成的胚胎,绝大多数不能正常发育,流产和畸形胎是常事。

这对动物关系还不大,对人可不得了,试想我们该如何对待这种先天畸形的克隆人?就算所有问题都能解决,那克隆的“我”是不是真的另一个“我”呢?以现在人类的知识水平来看,答案是否定的。

实用类文本阅读(三)——科普文章

实用类文本阅读(三)——科普文章

实用类文本阅读(三)——科普文章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细说“闰秒”原委闰年大家都知道,大致四年一闰,具体办法就是在2月份加上一天,即2月29日,使得全年为366天。

可现在也有“闰秒”一词,闰秒又是怎么回事呢?事实上,有两种时间计量系统,一种是基于地球自转周期的“世界时”,另一种是基于原子振荡周期的“原子时”。

前者因地球自转速率缓慢变化而不稳定,后者相对稳定不变。

自1958年人类启动原子时以来,两种时间尺度以各自的速率向前奔跑,两者的偏差也在不断加大。

1971年,国际计量大会通过决议,以一种协调的时间作为人类所使用的时间,这就是“协调世界时”,它用的是原子时稳定的速率,而时刻上逼近世界时,当协调世界时与原子时的偏差超过0.9秒时,给予协调世界时一个整秒的调整,这就产生了闰秒。

从47年前原子时诞生至今,我们人类的脚步一直快过地球。

一直是人类在等地球,至今已累计34秒了,由于地球自转有长期减慢的趋势,所以通常情况下,每过一至两年,就需要“闰秒”一次,且一直是增加1秒。

“闰秒”的规律基本上是“三年两闰”,但也不一定,比如,2006年元旦发生的“闰秒”与1999年时隔7年,这说明地球自转的速度在这7年比原先有所加快。

受潮汐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地球自转不均匀,而自转速率的不稳定性,也决定了我们无法预测下一个闰秒会在何时出现。

闰秒是一个全球行动,国际地球自转服务组织根据监测,对全球发布公告,一般在格林尼治时间12月31日的最后1秒实施“闰秒”。

由于北京时间比格林尼治时间提早8小时,因此中国时钟将通过以下方式同步“拨慢”:7时59分59秒——7时59分60秒——8时00分00秒。

通常情况下,时间是从7时59分59秒直接到8点整的,但在闰秒时,早晨7时59分59秒之后,显示器还将出现“60”。

授时中心会将“闰秒”信息通过授时系统发播出去,高精度时间需求部门通过专用定时接收机接收无线电信号时,就会自动进行“闰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之科普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虫类与人类⑴对于虫类来说,人类的社会只不过是一块新的殖民地...。

它们一直都在我们周围窥探等待进犯的机会。

⑵在过去的4亿年间,地球的统治者既不是恐龙,也不是哺乳类动物,而是这些虫类。

这个蜿蜒爬行的群体,就以绝对数量占据了主导地位。

后来,人类出现了,为了获得清洁与整饬,扫清了荒野,想创造一个不受虫类侵扰的安全世界。

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安全过,因为它们从来就没有离开过。

今天,这些外来物种正在占领城市,杀人蜂正在不知不觉中向全球蔓延。

当昆虫决定殖民人类社会的时候,我们显得如此无可奈何。

昆虫对人类的种种反制手段无动于衷,我们对它们知之甚少,也确实没有足以制胜的杀手锏。

⑶我们被这些无孔不入的生物所包围,无法从生活中摆脱它们。

向来以苛刻著称的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也不得不接受那些无法避免的昆虫现象。

每一桶番茄里至少有两条蛆,每100克番茄酱里有一条蛆或者30颗苍蝇卵。

每100颗花椰菜里有60只蚜虫、齿虱和海石虫。

每份通心粉里有225片各种虫类尸体。

每听蘑菇里有20条完好的或肢解的大大小小的蛆。

上菜的时候,你除了获得一份美食,还有270只完整不一的昆虫和2 3条蛆。

⑷有些生物一生下来,就对我们穷追不舍。

在你我眼中美丽的躯体,在它们眼中只是一个充血的皮囊,装满了最有营养的液体。

人体本身就包含多个生态系统,每套系统都有不同的定居者。

我们的皮肤经过放大,就像月球表面的荒原。

但表面这些汗毛却很适合居住,扁虱的头部天生就是要扣死在我们的表皮上。

人类对这些生物的厌恶程度要取决于双方关系的疏密。

在我们最隐私的地方,同样存在着特有的寄居者。

⑸目前地球上已知物种中的70%都属于虫类,想逃避它们几乎是不可能的。

如果我们无法摆脱它们,也许该转而考虑研究它们,我们需要进入它们的头脑,换个视角看这个世界。

现代科学已经能够实现这点,我们有机会了解到蟑螂的第二个大脑,监视黄蜂的感觉器官,破解蜘蛛的致命毒液,对于这些动物加深了解,很可能帮助我们化敌为友。

但直到这项工作完成以前,我们的生活仍然要不断受到虫类的滋扰,而我们决不能低估这些生物的工作效率和毅力。

⑹在对抗昆虫的战争中,要追踪我们的敌人,科学家所面临的几乎是一项不可能的任务。

目前已知的昆虫种类超过一百万,但这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每天都有新的品种出现,好像永无止境。

单单是研究我们所谓的害虫,已经令学者们应接不暇。

例如日本丽金鱼,每年要席卷1千万公顷农作物。

至于棉籽象鼻虫,全美三分之一的杀虫剂就是为它而准备的,玉米穗虫每年都要造成至少5亿美元经济损失。

真正最具威胁的入侵者是那些无所不在、无所不食的角色,它们就叫蟑螂。

1997年全美仅用于蟑螂杀虫剂的开支就约为5亿美元,我们以为用毒药就可以战胜它们,显然我们低估了对手。

⑺蟑螂的反围剿让我们陷入了新的困境。

我们以为杀虫剂能够百战不殆,不料它却成了对手的甜浆。

我们自己想要更多的蜂蜜,却造就了新的梦魇。

非洲野毒蜂和人工蜂杂交的结果是制造了不受人类控制的恶魔——杀人蜂。

⑻我们正在逐渐认识到人类世界的兴衰将会与虫类世界息息相关,这迫使我们改变与虫类相处的方式,与虫类之间建立的伙伴关系,似乎已经....涉及各个领域,全世界的技术机构,都开始学习掌握这种诱人的能量。

⑼原先步步逼迫的恶魔,有些就成为有益于人类的朋友。

你看,蛆变成清理伤口的能手,黄蜂也因其超强的嗅觉而被用于协助检查癌症,原先剑拔弩张的恐怖氛围骤然消失了。

在新墨西哥蜜蜂正在接受扫雷训练,即使是历史悠久的昆虫产品蜂蜜,也刚刚被发现能用于治服那些抗生素抗性病菌。

在德国,人类与蜜蜂之间的关系,已经上升到了新的高度。

研究人员正在利用微型雷达传送装置,试图掌握蜜蜂复杂的语言表达规律。

还有一些地方,科学家甚至利用蜜蜂进行侦测、协助扫雷工作。

⑽也许要不了多久,蟑螂机器人就可以在厨房里帮助你清理蟑螂了。

1.第⑶段主要采用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2.根据文章内容说明下面两个词语的含义,并简要分析其语言特色。

(6分)①殖民地②似乎已经3.人类已经和虫类建立了伙伴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与文中多处提到的人类对虫类的侵扰无可奈何,是否矛盾?为什么?(5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霍金带你穿越时空你好,我是史蒂芬霍金,一个物理学家,宇宙学家,也算是个梦想家。

虽然我行动不便,而且需要借助电脑说话,但我的思想是自由的,自由地遨游宇宙并探究那些终极谜题,比如:时间旅行可能吗?我们能否开启通往过去的大门开辟前往未来的通道?最终我们能否利用大自然的法则,执掌时间的进程呢?这并没有听上去那么深奥。

所有的物体存在都是三维的,包括轮椅上的我。

任何物体都有特定的长度、宽度和高度,但除此以外还有另外一种“度”,这个度就是时间。

正常人一般可以活80年,位于英国著名石头阵的这堆石头却能存在长达数千年之久,而太阳系则能存在数十亿年光景……任何东西在时间上都有个“度”,正如在空间上一样。

而时间旅行就意味着要穿过第四维时空。

要理解这个概念并不难,我们就拿日常的开车来打比方吧。

飙快车总是能带来更多乐趣,笔直前进意味着你穿过了一个维度,转左或转右时就穿过第二个维度,在弯曲的山路上爬上爬下带来高度的变化就是在第三个维度上穿行。

但我们怎样才能穿过时间呢?怎样才能找到穿越第四个维度的方法?让我们换一个话题来谈谈科学幻想。

关于时间旅行的科幻电影通常会说到一个能耗极高的巨型机器,这台机器能打开一个穿越第四维时空的通道,也就是时间隧道。

一个时间旅行者、勇敢或者说有些莽撞的人做好了应对未知情况的准备,他踏进了这个时间隧道前往一个未知的时代……这个想法可能有点牵强,现实情况也可能与此大相径庭,但这个概念本身并不疯狂。

物理学家们也一直在思考时间隧道的问题,但切入的角度完全不同,我们想知道的是通往过去或未来的通道是否能在自然法则下存在。

思考的结果是,我们认为有这个可能,而且,我们甚至给它起了个名字——虫洞。

事实上,在我们身边到处都是虫洞,只不过它们太小,我们看不到而已,虫洞非常之小,它们存在于时间和空间的每一个角落,你可能觉得这难以理解,但耐心往下看你就会明白了。

任何东西都不是彻底平滑没有空隙的,如果你能近距离看一样东西,你会发现上面有小洞和裂痕,这是一个基本的物理法则,就连时间也是如此。

比如桌球台,台面看起来又平坦又光滑,凑近来看就完全不一样了,上面满是缝隙和小孔,就连台球这样看似光滑的东西,放大后看也有细小的裂痕、皱褶和瑕疵。

要在三维世界中理解这一点很容易,但请相信我,在四维世界中它同样成立,在时间之中也存在着细小的裂痕、皱褶和瑕疵。

让我们进入最小的量度范围,甚至比分子还小,比原子还小,这时我们就可以看到所谓的量子泡沫,虫洞就存在于这个地方。

这些细小的通道(也可以说是“捷径”)能穿越时间和空间,它们在整个量子世界中不断地形成、消失、再形成,连接着两个不同的空间点和不同的时间点。

很不幸,这些真实存在的时空隧道只有10的负33次方厘米大小,人类根本不可能借此通行,不过这倒是引出了虫洞型时间机器的概念。

有些科学家认为,我们可以截获这样一个虫洞然后将它扩大数亿亿亿倍,足以让一个人、甚至是一艘太空船从中通过,只要有足够的能源和超前的科技,或许还可以在宇宙中制造出巨大的虫洞。

我不是说一定能实现,但如果真的可行,那将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创举,它的一端在距离地球不远的地方,另一端则位于一颗离我们无比遥远的行星附近。

理论上说,虫洞还可以有更多的用途。

如果虫洞的两个端口,设置的地点相同,但时间不同,那飞船穿越虫洞之后将仍然停留在地球附近,但却回到了遥远的过去,或许恐龙还可以目睹这艘飞船的从天而降。

(选自北京电视台青少频道《探索》栏目《史蒂芬·霍金宇宙大探索:时间旅行》)4.文中所说的四维空间是怎样的?作者是如何解释第四维的?(4分)5.文章在开头和结尾分别提到玛莉莲梦露、伽利略和恐龙,有什么作用?(5分)6.文中说:“我们想知道的是通往过去或是未来的通道是否能在自然法则下存在”,这里的“自然法则”是什么?说说你对这句话的含义的理解。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之科普文阅读参考答案1.(4分)【考点】考查考生分析文本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C。

采用了举例子和列数字两种说明方法。

(2分)准确地说明了人类的生活被无孔不入的虫类所包围,人类对它们的入侵还没有足以制胜的方法。

(2分)2.(6分)【考点】考查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层级D。

①殖民地:运用比喻手法(1分),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虫类对人类的入侵(1分)。

②似乎已经:仿佛(好像)已经的意思(1分),这里准确地说明了虽然人类已在广阔的范围内与虫类建立了伙伴关系,但在对虫类的研究中还有许多新的情况与问题还等待着人类去发现、探讨(1分)。

语言特色:①组词语形象生动,富有文学色彩(1分);②体现了科普文说明严谨、准确的特点(1分)。

3.(5分)【考点】考查考生探讨文本中的某些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能力层级F。

①人类在各个领域开始掌握并利用虫类的能量:如医学上,利用蛆清理伤口,黄蜂协助检查癌症,在军事上,利用蜜蜂进行侦测、协助扫雷工作等。

(2分)②不矛盾(1分)。

人类对虫类的研究确实取得了不少成果,使不少害虫成了为我所用的益虫,(1分)但虫类繁多,侵扰人类的方式层出不穷,我们的研究还只是冰山一角(知之甚少),很多时候没有办法控制它们,处于无奈的境地。

(1分,意思对即可)4.四维空间是指在普通三维空间“长度、宽度、高度”的基础上加上一个度“时度”(1分)。

作者拿日常的开车来打比方(1分),直行是穿越长度,拐弯是穿越宽度,爬坡是穿越高度(1分),如此行驶下去,穿越的当然就是时度了(1分)。

5.(1)玛莉莲梦露、伽利略是读者熟悉的艺术家和科学家,也是读者所熟各的历史人物,恐龙是读者喜爱的史前生物,提到他们能引起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增强科普文的趣味和可读性;(2分)(2)从玛莉莲梦露到伽利略再到恐龙,由近及远,形象地描述了穿越时空的场景和效果;(2分)(3)在结构上,首尾呼应,行文紧凑自然。

6.自然法则是:任何东西都不是彻底平滑没有空隙的,如果你能近距离看一样东西,你会发现上面有小洞和裂痕,这是一个基本的物理法则(1分)。

就连时间也是如此,在时间之中也存在着细小的裂痕、皱褶和瑕疵。

(2分)含义是:一方面,穿越时空要以自然法则为前提(1分);另一方面,由于自然法则的存在,在理论上使穿越时空成为可能。

(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