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雨水流量公式详解(含计算过程及结果)

合集下载

雨水设计流量

雨水设计流量

雨水设计流量【篇一:市政雨水设计流量计算书_secret 】设计流量计算一、雨水设计流量计算1.雨水设计流量流量 q雨水设计流量流量 q 的计算公式为q??qf式中: q—雨水设计流量 (l/s) ;f—汇水面积 (ha) ;q —设计暴雨强度 (l/s 〃ha) ,1ha=10000m2 。

2.设计暴雨强度 q设计暴雨强度q 应按下列公式计算:q?167a1(1?clgp)(t?b)n式中, t——降雨历时(min) ;p ——设计重现期(广场、干道、厂区、居住区)、地形特点和气象特点等因素确定,重要干道、重要地区或短期积水即能引起较严重后果的地区,重现期一般选用2~ 5a 。

;a1 、c、 n、b ——参数,在具有十年以上自动雨量记录的地区,根据统计方法进行计算确定,在自动雨量记录不足十年的地区,参照地方实测暴雨气象资料确定参数。

3.降雨历时 tt?t1?mt2式中 t——降雨历时( min );t1 ——地面集水时间( min ),视距离长短、地形坡度和地面铺盖情况而定,室外地面一般采用5~ 10min ;m ——折减系数,见下表取值:t2 ——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min) 。

折减系数 m4. 排水沟内雨水流行速度排水管渠的流速,应按下列公式计算:11232v?ri n 式中, v ——流速 (m/s) ;r ——水力半径 (m) ; i—水力坡降;n——粗糙系数。

排水沟粗糙系数为浆砌毛石时取0.017 ,混凝土排水沟为 0.014 。

r?bhb?2h 对于矩形排水沟,水力半径b 为排水沟底宽( m ), h 为排水沟内设计过水高度(m )。

对于梯形断面排水沟,水力半径为r?2b 为排水沟底宽( m ), h 为排水沟内设计过水高度( m ), m 为排水沟坡率的倒数。

二、排水沟设计设计降雨重现期 p 为 5 年,根据深圳市中部地区暴雨强度公式推算注:本公式只适用于深圳市中部地区,东西部地区可参照执行。

雨水流量公式详解(含计算过程及结果)

雨水流量公式详解(含计算过程及结果)

雨水流量公式详解(含计算过程及结果)雨水流量是研究城市排水系统设计和防洪工程中的重要参数。

目前常用的雨水流量计算方法是基于雨水流量公式进行。

本文将详细介绍雨水流量公式的计算过程与结果。

一、理论背景雨水流量公式是通过对降雨特点的分析,以及流域面积、地形、土壤类型等因素的考虑,推导出的一种计算雨水流量的方法。

雨水流量公式的应用可以帮助工程师有效地评估和设计城市排水系统,确保其具有良好的抗洪能力和排水效果。

二、常见的雨水流量公式1. 曼宁公式曼宁公式是计算河流或渠道中雨水流量的一种经验公式,常用于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与规划。

该公式的基本形式为:Q = C × A × R^2/3 ×S^1/2,其中Q代表雨水流量,C为曼宁系数,A为截面面积,R为湿周(即水流与湿周长的比值),S为水流的比降。

2. 多项式公式多项式公式是通过对实测雨水流量数据进行分析和拟合得到的一种较为精确的计算方法。

多项式公式的形式为:Q = a × A^b × C^c × R^d × S^e,其中a、b、c、d、e是经验系数,A、C、R、S分别为截面面积、湿周、湿周与截面面积的比值、水流的比降。

3. 水动力学模型水动力学模型是基于流体动力学原理建立的一种计算雨水流量的方法。

通过对流速、水位、涌浪等水力要素的观测,运用数值解法求解流体动力学方程,得到雨水流量的准确计算结果。

三、计算过程以曼宁公式为例,现将具体的计算过程进行说明。

步骤一:确定曼宁系数根据河流或渠道的特征,选择合适的曼宁系数。

曼宁系数的选择需考虑流域的地貌、土壤类型、河床或渠道的形状等因素。

步骤二:测量截面面积和湿周在河流或渠道选取一截面进行测量,测量得到截面的面积A和湿周R。

步骤三:查阅水流比降表根据所在地区的地形特征,查询水流比降表,得到水流的比降S。

步骤四:代入公式进行计算将步骤一至步骤三所得数据代入曼宁公式,即可计算出雨水流量Q 的数值。

市政雨水设计流量计算书_secret

市政雨水设计流量计算书_secret

1167(1lg )()nA C P q t b +=+设计流量计算一、雨水设计流量计算1. 雨水设计流量流量Q雨水设计流量流量Q 的计算公式为Q qF ψ=式中:Q —雨水设计流量(l/s);ψ—径流系数,陡峻山地的径流系数90.0~75.0=ψ;F —汇水面积(ha);q —设计暴雨强度(l/s ·ha),1ha=10000m 2。

2. 设计暴雨强度q设计暴雨强度q 应按下列公式计算:式中,t ——降雨历时(min);P ——设计重现期(a),排水沟渠的设计重现期,应根据汇水地区性质(广场、干道、厂区、居住区)、地形特点和气象特点等因素确定,重要干道、重要地区或短期积水即能引起较严重后果的地区,重现期一般选用2~5a 。

;1A 、C 、n 、b ——参数,在具有十年以上自动雨量记录的地区,根据统计方法进行计算确定,在自动雨量记录不足十年的地区,参照地方实测暴雨气象资料确定参数。

3. 降雨历时t排水沟渠的设计降雨历时t ,应按下列公式计算:12t t mt =⨯式中t —— 降雨历时(min );t 1 —— 地面集水时间(min ),视距离长短、地形坡度和地面铺盖情况而定,一般采用5~15min ;m —— 折减系数,暗管折减系数m=2,明渠折减系数m =l.2;t 2—— 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min)。

1.1 也可采用水利部推理公式0.278Q KIF =(汇水面积小于10hm 2),0.278-单位换算系数;K-洪峰径流系数,山地可取0.7;I-1小时设计雨量(mm );F-汇水面积(km 2),当汇水面积大于10hm 2,采用《广东省暴雨径流查算图式》中的经验公式:0.8424m Q C H F =⨯⨯计算。

4. 排水沟内雨水流行速度排水管渠的流速,应按下列公式计算:21321V R I n= 式中,V ——流速(m/s);R ——水力半径(m);I —水力坡降;n ——粗糙系数。

雨水汇水量计算

雨水汇水量计算

雨水汇水量计算【篇一:市政雨水设计流量计算书_secret】设计流量计算一、雨水设计流量计算1. 雨水设计流量流量q雨水设计流量流量q的计算公式为q??qf式中:q—雨水设计流量(l/s);f—汇水面积(ha);q—设计暴雨强度(l/s〃ha),1ha=10000m2。

2. 设计暴雨强度q设计暴雨强度q应按下列公式计算:q?167a1(1?clgp)(t?b)n式中,t——降雨历时(min);p——设计重现期(广场、干道、厂区、居住区)、地形特点和气象特点等因素确定,重要干道、重要地区或短期积水即能引起较严重后果的地区,重现期一般选用2~5a。

;a1、c、n、b——参数,在具有十年以上自动雨量记录的地区,根据统计方法进行计算确定,在自动雨量记录不足十年的地区,参照地方实测暴雨气象资料确定参数。

3. 降雨历时t排水沟渠的设计降雨历时t,应按下列公式计算:t?t1?mt2式中t——降雨历时(min);t1 ——地面集水时间(min),视距离长短、地形坡度和地面铺盖情况而定,室外地面一般采用5~10min;m ——折减系数,见下表取值:t2——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min)。

折减系数m4. 排水沟内雨水流行速度排水管渠的流速,应按下列公式计算:11232v?ri n式中,v——流速(m/s);r——水力半径(m);i—水力坡降;n——粗糙系数。

排水沟粗糙系数为浆砌毛石时取0.017,混凝土排水沟为0.014。

r?bhb?2h 对于矩形排水沟,水力半径b为排水沟底宽(m),h为排水沟内设计过水高度(m)。

对于梯形断面排水沟,水力半径为r?2二、排水沟设计设计降雨重现期p为5年,根据深圳市中部地区暴雨强度公式推算注:本公式只适用于深圳市中部地区,东西部地区可参照执行。

q(l/s〃ha)式中t——降雨历时(min);q?1275.955(t?1.210)0.408=399.61 l/s〃ha注:在自动雨量记录不足十年的地区,采用。

雨水管排水计算公式

雨水管排水计算公式

雨水管排水计算公式在建筑设计中,雨水管排水计算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合理的雨水管排水设计可以有效地避免建筑物受到雨水侵蚀和损坏,保护建筑物的结构和外观。

在进行雨水管排水计算时,需要考虑建筑物的屋面面积、雨水的流量、雨水管的尺寸和坡度等因素。

本文将介绍雨水管排水计算的基本原理和相关公式。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概念。

雨水管排水计算的关键参数包括雨水的流量和雨水管的尺寸。

雨水的流量取决于建筑物的屋面面积和降雨强度。

一般来说,建筑物的屋面面积越大,降雨强度越大,雨水的流量就越大。

而雨水管的尺寸则取决于雨水的流量和排水速度。

为了确保雨水能够迅速排出建筑物,我们需要选择合适尺寸的雨水管,并确定合适的坡度,使雨水能够顺利地流出。

在进行雨水管排水计算时,我们可以使用以下的基本公式:1. 雨水的流量计算公式:Q = A × i。

其中,Q 代表雨水的流量,单位为立方米/秒;A 代表建筑物的屋面面积,单位为平方米;i 代表降雨强度,单位为米/秒。

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雨水的流量,从而确定需要排水的量。

2. 雨水管的尺寸计算公式:D = √(8Q/πv)。

其中,D 代表雨水管的直径,单位为米;Q 代表雨水的流量,单位为立方米/秒;v 代表雨水管的流速,单位为米/秒。

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合适尺寸的雨水管直径,从而确保雨水能够迅速排出建筑物。

3. 雨水管的坡度计算公式:S = h/L。

其中,S 代表雨水管的坡度,单位为米/米;h 代表雨水管的高度差,单位为米;L 代表雨水管的长度,单位为米。

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合适的雨水管坡度,使雨水能够顺利地流出建筑物。

在实际的雨水管排水计算中,我们还需要考虑一些其他因素,比如雨水管的材质、连接方式、防止堵塞的措施等。

在选择雨水管的材质时,我们需要考虑其耐腐蚀性能和使用寿命;在确定雨水管的连接方式时,我们需要考虑其密封性能和安装方便性;在设计防止堵塞的措施时,我们需要考虑其清洁性和维护便利性。

市政雨水设计流量计算书_secret

市政雨水设计流量计算书_secret

1167(1lg )()nA C P q t b +=+设计流量计算一、雨水设计流量计算1. 雨水设计流量流量Q雨水设计流量流量Q 的计算公式为Q qF ψ=式中:Q —雨水设计流量(l/s);ψ—径流系数,绿地径流系数0.15-0.25.;F —汇水面积(ha);q —设计暴雨强度(l/s ·ha),1ha=10000m 2。

2. 设计暴雨强度q设计暴雨强度q 应按下列公式计算:式中,t ——降雨历时(min);P ——设计重现期(a),排水沟渠的设计重现期,应根据汇水地区性质(广场、干道、厂区、居住区)、地形特点和气象特点等因素确定,重要干道、重要地区或短期积水即能引起较严重后果的地区,重现期一般选用2~5a 。

;1A 、C 、n 、b ——参数,在具有十年以上自动雨量记录的地区,根据统计方法进行计算确定,在自动雨量记录不足十年的地区,参照地方实测暴雨气象资料确定参数。

3. 降雨历时t排水沟渠的设计降雨历时t ,应按下列公式计算:12t t mt =⨯式中t —— 降雨历时(min );t 1 —— 地面集水时间(min ),视距离长短、地形坡度和地面铺盖情况而定,室外地面一般采用5~10min ;m —— 折减系数,见下表取值:t 2—— 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min)。

建筑物管道、室外接户管道或小区支管 室外干管 陡坡地区干管 明渠4. 排水沟内雨水流行速度排水管渠的流速,应按下列公式计算:21321V R I n = 式中,V ——流速(m/s);R ——水力半径(m);I —水力坡降;n ——粗糙系数。

排水沟粗糙系数为浆砌毛石时取0.017,混凝土排水沟为0.014。

对于矩形排水沟,水力半径2bhR b h =+ b 为排水沟底宽(m ),h 为排水沟内设计过水高度(m )。

对于梯形断面排水沟,水力半径为b 为排水沟底宽(m ),h 为排水沟内设计过水高度(m ),m 为排水沟坡率的倒数。

雨水设计流量的计算公式

雨水设计流量的计算公式

二、暴雨强度(降雨强度)的确定
降雨强度是指某一连续降雨时段内的平均降雨量,即
单位时间的平均降雨深度,用 i表示。
在工程上统计的降雨多属暴雨性质,故称暴雨强度,常 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的降雨体积 q(L/s·ha)表示。
国家职业教育水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教学资源库
雨水设计流量的计算公式
q与i之间的换算关系为:
q=167i 式中: i —— 暴雨强度,mm/min;
q —— 暴雨强度,L/(s.hm2) 167——换算系数
国家职业教育水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教学资源库
雨水设计流量的计算公式
暴雨强度和降雨历时的关系:
自动雨量计所记录的数据一般是每场雨的累积降雨量和 降雨时间之间的对应关系。
以降雨时间为横坐标、以累积降雨量为纵坐标,绘制的 曲线称为降雨量累计曲线。
国家职业教育水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教学资源库
给排水管道技术
知识点 雨水设计流量的计算公式
李 莉 讲师
国家职业教育水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教学资源库
雨水设计流量的计算公式
内容导入
雨水管道的设计是要保证排除汇水面积上产生的最 大径流量,而最大径流量是确定雨水管道断面尺寸的重 要依据。最大径流量是通过雨量分析与暴雨强度公式的 计算所得。
A
B
C
D
平坦地区汇水面积划分示意图
国家职业教育水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教学资源库
雨水设计流量的计算公式
地势向一边倾斜时, 街坊的雨水流入低侧街道 下的管道内,不需要把街 坊划分为几块面积,若街 坊两侧都有雨水管道时, 可使雨水流入街坊两侧的 管道。
地势倾斜汇水面积划分示意图
国家职业教育水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教学资源库
国家职业教育水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教学资源库

雨水流量公式详解

雨水流量公式详解

雨水设计流量公式式中———雨水设计流量(L /s)q———设计暴雨强度,(L /s・ha)Ψ———径流系数F———汇水面积(ha公顷)其中一、暴雨强度公式为:式中t———降雨历时(min)P———设计重现期(年)(一)设计降雨历时,式中t——设计降雨历时(min)——地面集水时间(min)——雨水在管渠内流行的时间(min)m——折减系数的确定:地面集水时间受水区面积大小、地形陡缓、屋顶及地面的排水方式、土壤的干湿程度及地表覆盖情况等因素的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要准确地计算值是比较困难的,所以通常取经验数值,=5~15min。

在设计工作中,按经验在地形较陡、建筑密度较大或铺装场地较多及雨水口分布较密的地区,=5~8min;而在地势平坦、建筑稀疏、汇水区面积较大,雨水口分布较疏的地区,值可取10~15min。

m的确定:暗管m=2,明渠m=,在陡坡地区,暗管折减系数m=~2,经济条件较好、安全性要求较高地区的排水管渠m可取1。

的确定:式中——雨水在管渠内流行时间(min)L——各管段的长度(m)v——各管段满流时的水流强度(m/s)v的确定:式中v——流速(m/s)R——水力半径(m)I——水利坡度n——粗糙系数R确定:A——输水断面的过流面积(X——接触的输水管道边长(即湿周)(m)n的确定:(二)设计重现期(P)P的确定:《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第条原规定: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应根据汇水地区性质、地形特点和气候特征等因素确定。

同一排水系统可采用同一重现期或不同重现期。

重现期一般采用~3年,重要干道、重要地区或短期积水即能引起较严重后果的地区,一般采用3~5年,并应与道路设计协调。

特别重要地区和次要地区可酌情增减。

二、汇水系数的确定(Ψ)汇水面积通常是由各种性质的地面覆盖组成的,随着它们占有的面积比例变化,Ψ的值也各异。

因此整个汇水面积的径流系数应采用平均径流系数;也可采用区域的综合径流系数,一般市区的综合径流系数Ψ=郊区的综合径流系数Ψ=。

雨水流量

雨水流量

屋面雨水按t=5min的降雨强度、雨水设计重现期P=10年计算。

雨水流量计算资料乃取自北京地区的降雨强度公式,其设计参数详列如下:重现期p=10年,降雨强度(5分钟)q=2001(1+0.811㏑P)/(t+8)0.711q=2001(1+0.811㏑10)/(5+8)0.711=5.85升/秒/100平方米1. 所有屋面汇水面积约=24550平方米,雨水设计流量Q1= k xΨx q x F= 1 x 0.9 x 5.85 x 24550= 1293 升/秒地面雨水按t=5min的降雨强度、雨水设计重现期P=5年计算。

q=2001(1+0.811㏑P)/(t+8)0.711q=2001(1+0.811㏑5)/(5+8)0.711=5.06升/秒/100平方米2. 地面硬地汇水面积约=12770平方米,绿化地面汇水面积约=12770平方米雨水设计流量Q2 = k xΨx q x F= 1 x 0.9 x 5.06 x 12770 + 1 x 0.25 x 5.06 x 12770= 743 升/秒C05地块总雨水设计流量Q = Q1+Q2= 1293 + 743= 2036 升/秒DN600雨水管的排水能力按下面公式计算,取n=0.011,ⅰ=0.003,R=0.15m(满流计算)Q= 1 / n X R2/3Xⅰ1/2 X A= 1 / 0.011 X 0.152/3 X 0.0031/2 X 3.14 X 0.62/ 4= 397.5 m3/ sC03地块需要DN600雨水管数量:= 2036 / 397.5= 5.1≈5注:k - 校正系数q- 设计暴雨强度Ψ- 流量径流系数 F - 汇水面积Q - 排水流量n- 粗糙系数R- 水力半径ⅰ- 坡度A- 截面积。

雨水量计算

雨水量计算

3.2 雨水量3.2。

1雨水设计流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Q s=qΨF(3。

2。

1)式中:Q s-雨水设计流量(L/s);q-设计暴雨强度[L/(s·hm2)];Ψ-径流系数;F-汇水面积(hm2).注:当有允许排入雨水管道的生产废水排入雨水管道时,应将其水量计算在内。

3.2。

2径流系数,可按本规范表3。

2。

2—1的规定取值,汇水面积的平均径流系数按地面种类加权平均计算;综合径流系数,可按本规范表3.2。

2-2的规定取值.表3.2.2-1 径流系数表3.2。

2-2 综合径流系数3。

2。

3设计暴雨强度,应按下列公式计算:nb t PCAq)+() lg+1(167=1 (3.2。

3)式中:q-设计暴雨强度[L/(s·hm2)];t-降雨历时(min);P-设计重现期(a);A1、C、n、b-参数,根据统计方法进行计算确定。

在具有十年以上自动雨量记录的地区,设计暴雨强度公式,可按本规范附录A的有关规定编制。

3。

2。

4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应根据汇水地区性质、地形特点和气候特征等因素确定.同一排水系统可采用同一重现期或不同重现期.重现期一般采用0。

5~3a,重要干道、重要地区或短期积水即能引起较严重后果的地区,一般采用3~5a,并应与道路设计协调。

特别重要地区和次要地区可酌情增减.3。

2。

5雨水管渠的降雨历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t =t1 + mt2 (3。

2。

5)式中:t-降雨历时(min);t1-地面集水时间(min),视距离长短、地形坡度和地面铺盖情况而定,一般采用5~15 min;m-折减系数,暗管折减系数m=2,明渠折减系数m=1。

2,在陡坡地区,暗管折减系数m=1.2~2;t2-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min)。

3。

2.6 当雨水径流量增大,排水管渠的输送能力不能满足要求时,可设雨水调蓄池.。

雨水流量公式详解(含计算过程及结果)

雨水流量公式详解(含计算过程及结果)

雨水流量公式详解(含计算过程及结果)-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雨水设计流量公式式中———雨水设计流量(L /s)q———设计暴雨强度,(L /sha)Ψ———径流系数F———汇水面积(ha公顷)其中一、暴雨强度公式为:式中t———降雨历时(min)P———设计重现期(年)(一)设计降雨历时,式中t——设计降雨历时(min)——地面集水时间(min)——雨水在管渠内流行的时间(min)m——折减系数的确定:地面集水时间受水区面积大小、地形陡缓、屋顶及地面的排水方式、土壤的干湿程度及地表覆盖情况等因素的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要准确地计算值是比较困难的,所以通常取经验数值,=5~15min。

在设计工作中,按经验在地形较陡、建筑密度较大或铺装场地较多及雨水口分布较密的地区,=5~8min;而在地势平坦、建筑稀疏、汇水区面积较大,雨水口分布较疏的地区,值可取10~15min。

m的确定:暗管m=2,明渠m=,在陡坡地区,暗管折减系数m=~2,经济条件较好、安全性要求较高地区的排水管渠m可取1。

的确定:式中——雨水在管渠内流行时间(min)L——各管段的长度(m)v——各管段满流时的水流强度(m/s)v的确定:式中v——流速(m/s)R——水力半径(m)I——水利坡度n——粗糙系数R确定:A——输水断面的过流面积(X——接触的输水管道边长(即湿周)(m)n的确定:(二)设计重现期(P)P的确定:《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第条原规定: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应根据汇水地区性质、地形特点和气候特征等因素确定。

同一排水系统可采用同一重现期或不同重现期。

重现期一般采用~3年,重要干道、重要地区或短期积水即能引起较严重后果的地区,一般采用3~5年,并应与道路设计协调。

特别重要地区和次要地区可酌情增减。

二、汇水系数的确定(Ψ)汇水面积通常是由各种性质的地面覆盖组成的,随着它们占有的面积比例变化,Ψ的值也各异。

(完整版)雨水流量公式详解(含计算过程及结果)

(完整版)雨水流量公式详解(含计算过程及结果)

雨水设计流量公式Q S=qΨF 式中Q S———雨水设计流量(L /s)q———设计暴雨强度,(L /s・ha) Ψ———径流系数F———汇水面积(ha公顷)其中一、暴雨强度公式为:q=3245.114(1+0.2561lgP) (t+17.172)0.654式中t———降雨历时(min)P———设计重现期(年)(一)设计降雨历时t=t1+mt2,式中t——设计降雨历时(min)t1——地面集水时间(min)t2——雨水在管渠内流行的时间(min)m——折减系数t1的确定:地面集水时间t1受水区面积大小、地形陡缓、屋顶及地面的排水方式、土壤的干湿程度及地表覆盖情况等因素的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要准确地计算t1值是比较困难的,所以通常取经验数值,t1=5~15min。

在设计工作中,按经验在地形较陡、建筑密度较大或铺装场地较多及雨水口分布较密的地区,t1=5~8min;而在地势平坦、建筑稀疏、汇水区面积较大,雨水口分布较疏的地区,t1值可取10~15min。

m的确定:暗管m=2,明渠m=1.2,在陡坡地区,暗管折减系数m=1.2~2,经济条件较好、安全性要求较高地区的排水管渠m可取1。

t2的确定:t2=∑L 60v式中t2——雨水在管渠内流行时间(min)L——各管段的长度(m)v——各管段满流时的水流强度(m/s)v的确定:v=1n∙R23∙I12式中v——流速(m/s)R——水力半径(m) I——水利坡度n——粗糙系数R确定:R=A XA——输水断面的过流面积(m2)X——接触的输水管道边长(即湿周)(m)n的确定:(二)设计重现期(P)P的确定:《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第3.2.4 条原规定: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应根据汇水地区性质、地形特点和气候特征等因素确定。

同一排水系统可采用同一重现期或不同重现期。

重现期一般采用0.5~3年,重要干道、重要地区或短期积水即能引起较严重后果的地区,一般采用3~5年,并应与道路设计协调。

雨水流量公式详解(含计算过程及结果)

雨水流量公式详解(含计算过程及结果)

雨水流量公式详解(含计算过程及结果)在水资源管理和城市规划领域,雨水流量的计算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

通过准确计算雨水流量,可以有效地规划水资源利用和城市排水系统设计。

本文将详解雨水流量的计算过程,并提供相应的公式和实例。

一、雨水流量的概念和影响因素雨水流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径流的体积或质量,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降雨强度、时间分布、雨水径流曲线、地形、土壤类型和植被覆盖等。

准确计算雨水流量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并利用相应的公式来进行计算。

二、雨水流量公式及计算过程1. 均匀降雨模型均匀降雨模型是计算雨水流量的基础模型,它假设降雨的强度在一段时间内保持恒定。

根据该模型,雨水流量的计算公式为:Q = C × A × i其中,Q表示雨水流量,C为径流系数,A为流域面积,i为雨水平均降雨强度。

2. Rational公式Rational公式是一种较为常用的雨水流量计算方法,适用于小流域或城市区域。

根据该公式,雨水流量的计算公式为:Q = CiA其中,Q表示雨水流量,C为系数(代表径流系数和水文学公式之间的关系),i为设计暴雨强度,A为流域面积。

3. SCS Curve Number法SCS Curve Number法是美国农业部Soil Conservation Service提出的一种雨水流量计算方法,适用于具有不同土壤类型和植被覆盖的流域。

根据该方法,雨水流量的计算公式为:Q = (P - 0.2S)² / (P + 0.8S)其中,Q表示雨水流量,P为降雨深度,S为地表蓄水容量。

三、实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上述公式,我们以一个示例来进行实际计算。

假设某城市的小流域面积为5000平方米,设计暴雨强度为60毫米/小时,通过Rational公式计算雨水流量如下:Q = 0.8 × 60 × 5000计算得出,雨水流量为240,000立方米/小时。

接下来,我们通过SCS Curve Number法计算雨水流量。

雨水流量计算公式

雨水流量计算公式

雨水流量计算公式在城市规划和水资源管理中,了解雨水的流量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准确计算雨水的流量,我们可以预测洪水的风险,设计合适的排水系统,以及保护环境和基础设施免受雨水的破坏。

本文将介绍雨水流量计算的公式和方法。

雨水流量的计算涉及到降雨强度、径流系数和流域面积等因素。

以下是常用的雨水流量计算公式:Q = CiA其中,Q表示雨水流量(单位为立方米/秒),C是径流系数,i表示降雨强度(单位为毫米/小时),A表示流域面积(单位为平方千米)。

径流系数是表征降雨中被流进河道或溪流的雨水比例的一个参数。

该系数的数值取决于流域的土地利用类型和地形状况等因素。

一般来说,城市区域的径流系数较高,而农田和森林等自然地区的径流系数较低。

根据不同的情况,可采用经验值或实测数据来确定径流系数。

降雨强度指的是单位时间内降下的雨水量。

通常以毫米/小时来表示。

为了计算降雨强度,我们需要知道降水量和时间的关系。

从气象部门或其他可靠来源获得的降水数据可以帮助我们计算降雨强度。

流域面积是指搜集降雨水分的区域的总面积。

流域可以是一个整个城市的范围,也可以是一个小河流的流域。

通常,流域面积以平方千米为单位。

在计算流域面积时,应确保所有涉及到的地理特征都被包括进去,例如小溪、湖泊和流入流出的地下水等。

通过上述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特定时间内雨水的流量。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计算方法假设雨水流量均匀分布在整个流域面积上。

实际情况中,流域的地形、土地利用和排水系统等因素都会对雨水的流量产生影响,因此应谨慎使用这些公式。

在应用这些公式时,我们需要先将降雨数据转化为适当的单位。

通常,从气象部门获取的降雨数据以小时为单位,并以毫米为单位。

我们可以将其转化为毫米/小时,以与公式中的单位相匹配。

另外,流域面积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确保遵循所选公式的单位要求。

当我们计算雨水流量时,还可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来处理流域的空间数据。

通过使用GIS软件,我们可以创建流域边界、计算流域面积,并在计算过程中进行空间分析。

雨水管排水量

雨水管排水量

雨水管排水量【篇一:雨水管设计】具体计算公式为:天沟计算:q=1/k*a*100r*sqrti/(n+sqrtr)r=a/(2h+w)w=a*(s1+s2/r)/3600其中:sqrt表示开平方根q--天沟排水量(立方米/秒)k--安全系数(一般取1.5)a--排水有效面积(平方米)i--排水坡度n--粗糙系数(一般取0.2)h--天沟积水深度w--降水量(立方米)a--采用的降雨强度(立方米/小时)s1--屋面投影面积(平方米)s2--流过雨水的外墙面积(平方米)r--风速系数(一般取2)落水管的计算:q=c*a*sqrt(2gh)s=q/(a*3600)n=s/s其中:q--落水管排水量(立方米/秒)c--流量系数(一般取0.6)a--落水管有截面积(平方米)g--重力加速度(9.8米/平方秒)h--天沟积水深度(米)s--每根落水管的屋面汇水面积(平方米)ia--降雨强度(立方米/小时)n--落水管数量s--屋面受水面积(平方米)当然也可根据落水管径和降水强度直接查表知落水管的布置,详参给排水规范目录摘要 (Ⅰ)abstract ................................................ Ⅱ ii1 建筑设计 (1)1.1 建筑平面设计 (1)1.2 建筑立面设计 (4)1.3 建筑平面设计 (6)2 结构方案设计说明 (7)2.1 构件截面尺寸及材料选择 (7)2.2 结构体系抗震防火要求 (7)3.荷载统计 (9)3.1恒荷载统计 (9)3.2活荷载统计 (9)3.3整个厂房部分作用的荷载 (12)4.各种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分析 (16)4.1手算内力标准值 (16)4.2电算内力标准值 (21)5.门式刚架计算和选型 (24)5.1 截面选型 ............................................ 24 iii5.2 刚架梁验算 (27)5.3 刚架柱验算 (28)5.4 位移验算 (32)6.檩条设计和计算 (35)6.1设计说明 (35)6.2荷载计算 (35)6.3内力计算 (36)6.4截面选型及计算 (37)7.墙梁设计和计算 (41)7.1 荷载计算 (41)7.2内力分析 (42)7.4 拉条计算 (49)8 支撑设计 (50)8.1屋面横向水平支撑设计 (50)8.2 柱间支撑设计 ........................................ 53 iv9 屋面板设计和计算 (58)9.1内力及截面验算 (58)9.2 强度验算 (61)9.3 刚度验算 (61)10 吊车梁的设计 (63)10.1 吊车梁的设计 (63)11 节点设计 (71)11.1 柱脚设计 (71)11.2 梁柱节点设计 (73)11.3 牛腿 (79)11.4 抗风柱的计算 (81)12 基础设计计算 (84)12.1 基础设计资料 (84)12.2 基础底面尺寸设计 (84)13全文总结 (91)14参考文献 ........................................... 57 v【篇二:雨水管道细则】a.0.4程监理实施细则(雨水部分)内容提要:专业工程特点监理工作流程监理工作要点监理工作方法及措施项目监理机构(章):专业监理工程师:总监理工程师(签字、执业印章):日期:2015年3月10日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监制拆迁企业安置用房22#地块室外市政工程雨水管道工程监理实施细则第一部分专业工程特点1.1工程概况本项目位于无锡市无锡市胡埭镇,西侧为杜巷路,南侧为丁香路,东侧为杨树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水设计流量公式
Q S=qΨF 式中
Q S———雨水设计流量(L /s)
q———设计暴雨强度,(L /s・ha) Ψ———径流系数
F———汇水面积(ha公顷)
其中
一、暴雨强度公式为:
q=3245.114(1+0.2561lgP) (t+17.172)0.654
式中
t———降雨历时(min)
P———设计重现期(年)
(一)设计降雨历时
t=t1+mt2,
式中
t——设计降雨历时(min)
t1——地面集水时间(min)
t2——雨水在管渠内流行的时间(min)
m——折减系数
t1的确定:
地面集水时间t1受水区面积大小、地形陡缓、屋顶及地面的排水方式、土壤的干湿程度及地表覆盖情况等因素的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要准确地计算t1值是比较困难的,所以通常取经验数值,t1=5~15min。

在设计工作中,按经验在地形较陡、建筑密度较大或铺装场地较多及雨水口分布较密的地区,t1=5~8min;而在地势平坦、建筑稀疏、汇水区面积较大,雨水口分布较疏的地区,t1值可取10~15min。

m的确定:
暗管m=2,明渠m=1.2,在陡坡地区,暗管折减系数m=1.2~2,经济条件较好、安全性要求较高地区的排水管渠m可取1。

t2的确定:
t2=∑L 60v
式中
t2——雨水在管渠内流行时间(min)L——各管段的长度(m)
v——各管段满流时的水流强度(m/s)v的确定:
v=1
n
∙R
2
3∙I
1
2
式中
v——流速(m/s)R——水力半径(m) I——水利坡度n——粗糙系数
R确定:
R=A X
A——输水断面的过流面积(m2)
X——接触的输水管道边长(即湿周)(m)n的确定:
(二)设计重现期(P)
P的确定: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第3.2.4 条原规定: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应根据汇水地区性质、地形特点和气候特征等因素确定。

同一排水系统可采用同一重现期或不同重现期。

重现期一般采用0.5~3年,重要干道、重要地区或短期积水即能引起较严重后果的地区,一般采用3~5年,并应与道路设计协
调。

特别重要地区和次要地区可酌情增减。

二、汇水系数的确定(Ψ)
汇水面积通常是由各种性质的地面覆盖组成的,随着它们占有的面积比例变化,Ψ的值也各异。

因此整个汇水面积的径流系数应采用平均径流系数;也可采用区域的综合径流系数,一般市区的综合径流系数Ψ=0.5-0.8.郊区的综合径流系数Ψ=0.4-0.6。

三、汇水面积的确定(F)
汇水面积指的是雨水流向同一山谷地面的受雨面积。

跨越河流、山谷修筑道路时,必须建桥梁和涵洞。

兴修水库必须筑坝拦水。

而桥梁涵洞孔径的大小、水坝的设计位置与坝高、水库的蓄水量等都要根据这个地区的降水量和汇水面积来确定。

计算方法
确定汇水面积的边界线
汇水面积的边界线:是由一系列的山脊线和道路、堤坝连接而成。

由图看出,由山脊线与公路上的AB线段所围成的面积,就是这个山谷的汇水面积。

在图上作设计的道路(或桥涵)中心线与山脊线(分水线)的交点。

沿山脊及山顶点划分范围线(如图的虚线),该范围线及道路中心线AB所包围的区域就是雨水汇集范围。

汇水面积计算
具体方法:计算由山脊线围成的面积。

四、在此次试验中,已知的量有:
I=tan7。

=2.13×10−3
n=0.0180
L=2m
m=1
P=3年
Ψ=0.5
t 1=12min
五、计算过程(保留四位小数):
A=12ah=12
×0.33×0.332√3=0.0472m2 x=3×0.33=0.9900m R =A X =0.0477m
v =1n ∙R 23∙I 12=0.0156m/s
t 2=∑L 60v =2.1425min
t =t 1+mt 2=14.1425min
q =3245.114(1+0.2561lgP)
(t+17.172)0.654=382.8784 L /s ・ha
F=0.33×2×40×40=1056m2 =0.1056 ha
Q S =qΨF =20.2160 L /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