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欣赏对提升大学生艺术审美的作用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歌剧欣赏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姓名:周金方
学号:20100380328
以前对歌剧的了解不多,甚至可以说大学之前很少看歌剧。如果非要说接触过,也只是看过一些歌剧剧本,比如一些中国本土创作的:《小二黑结婚》、《白毛女》、《花木兰》、《窦娥冤》,也看过一些外国的名著,不过更是寥寥可数了。今年选修课觉得自己对歌剧还是有点天赋选了中外歌剧欣赏这门课,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歌剧有了一些方面的认识与了解,认识到歌剧不仅能够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质,而且也有提升大学生艺术审美的作用。以下是我对歌剧的了解:
1、歌剧产生及其发展
歌剧是一种由诗歌、音乐、戏剧表演、舞蹈等多种独立艺术综合而成舞台艺术形式,自诞生以来,就以其独特的魅力、旺盛的生命力征服了几个世纪的观众,在文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里都受到广泛的欢迎和推崇,其影响之大,流传之广,历史渊源之深,都是其它音乐体裁所无法比拟的,它被视为世界文化艺术的稀世珍宝。凡举一个时代在政治、文化、社会风尚上的巨大变化,总会在这个时代的歌剧艺术中清楚的表现出来,瓦格纳与威尔第的歌剧创作正好说明了这一点。他们出生在同一时代,同是伟大的音乐家,又是伟大的戏剧家,但是由于他们各自国家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传统,又决定了他们在歌剧创作风格上的差异性。尽管如此,歌剧作为一种必须适应新的社会发展需要的艺术,无论是在内容方面还是形式方面都应当有所革新,以跟上时代的步伐,满足人民大众的审美要求。歌剧最早起源于意大利, 17、18世纪的意大利,政治上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经济霸权开始衰落,;教会的内部日益趋向世俗化;教会中的开明分子在世界观上倾向于人文主义,积极支持艺术工作,一些音乐家本人身就是神职人员。音乐逐步脱离了宗教的束缚,独立性的世俗音乐得到快速发展。因此,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艺术充满了蓬勃的生机,涌现出的作品令人目不暇接。顺应时代的潮流和人文主义艺术理想发展的要求,一种将古希腊的戏剧表现手法和世俗音乐融合的新的声乐体裁—
—歌剧在意大利诞生了,而《达芙尼》正是其诞生的标志。此后,威尼斯歌剧乐派的蒙特威尔第把意大利牧歌和经文歌的创作经验,运用于歌剧之中,将歌剧的启蒙时代推向了第一个高峰期,巴罗克晚期,人们在思想上已没有文艺复兴时期那种极端的个性的放纵,开始以一种比较理性的眼光来看待世界和个人幸福。歌题材逐步演变为历史传奇和风俗化的内容为题材,形成正歌剧。18世纪的欧洲,在法国大革命之前“百科全书派”经历了一场广泛的思想革命——启蒙运动,在它的影响下,音乐更趋向于通俗化、世俗化,喜歌剧就此诞生。这种轻松诙谐的新的歌剧体裁形式,正是对启蒙运动追求“回归自然”的思想的回应。19世纪的意大利随着欧洲革命和封建复辟,政治形势也不断变化,世纪初的艺术领域里渗透着强烈的民族意识,浪漫主义创新精神的深入人心。艺术家狂热的追求自由和解放、标新立异,力图彻底摆脱传统的轨道,迎来了意大利歌剧的再次繁荣。罗西尼、多尼采蒂和贝利尼是19世纪初期意大利产生的三位歌剧大师。罗西尼创作的《塞维利亚理发师》、多尼采蒂的《拉美莫尔的露契亚》、贝利尼的《梦游女》等作品旋律流畅美丽,音乐中有许多炫技等个性部分,迎合了当时意大利人的天性和趣味。19世纪中后期欧洲各国掀起民族解放和独立的运动,同时推进了音乐文化艺术领域的民族主义潮流。歌剧中也出现了许多反映强烈爱国和民族情感的题材。威尔第正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其成功之作有《纳布科》、《欧那尼》等作品,表现出威尔第对意大利传统的继承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洲进入了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政治思潮也不断涌现,出现了同情贫苦农民和城市平民悲惨遭遇的作家。他们以描写社会底层小人物为主,以接近自然主义的写作手法,表达环境与情感的“真实”。这种文学上的真实主义思潮,带来了歌剧史上一次深刻的变革,产生了真实主义歌剧。
与欧洲歌剧相比,中国的歌剧发展就显得逊色多了,歌剧在中国刚一起步就遭到来自各个方面其他艺术的阻力,很多人认为歌剧适合西方人的口味,但是对于我们东方人来说就不怎么合适了,歌剧在中国的发展举步维艰。然而在这种音乐剧、戏剧都跃跃欲试的及其不利的情况下也诞生了许多优秀的创作:二十世纪
中国歌剧创作的拓荒者是黎锦晖,他创作了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共12部,在当时的中国曾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为中国歌剧创作开了先河。1934年聂耳和田汉推出《扬子江暴风雨》。从三十年代中期起,上海、重庆一些专业作曲家在创造民族歌剧方面作了不同方式的探索,出现了《西施》(陈歌辛,1935)、《桃花源》(陈田鹤,1939)、《上海之歌》(张昊,1939)、《大地之歌》(钱仁康,1940)、《沙漠之歌》(王洛宾,1942)等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成就较高、影响最大者,当推黄源洛的《秋子》。在延安也出现了《农村曲》(向隅等作曲)和《军民进行曲》(星海作曲)这两部作品。继而出现的《白毛女》在我国歌剧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式的作品,它标志着中国歌剧终于寻找到了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美学品格。继《白毛女》之后,又出现了《刘胡兰》(罗宗贤等作曲)《赤叶河》(梁寒光作曲)等优秀剧目。后来歌剧史家把从《兄妹开荒》到《白毛女》《刘胡兰》《赤叶河》等优秀剧作在短时期内连续出现称为“第一次歌剧高潮”。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十七年中,也产生了许多优秀的剧作,代表性剧目有《小二黑结婚》(马可等作曲)、《红霞》(张锐作曲)、《红珊瑚》(王锡仁、胡士平作曲)、《窦娥冤》(陈紫等作曲)、《刘三姐》、《星光啊星光》(傅庚辰、扈邑作曲)、《王贵与李香香》 (梁寒光作曲)、《草原之歌》(罗宗贤作曲)、《望夫云》(郑律成作曲)。其中《白毛女》创作经验为参照系,在观念和手法坚持以内容需要为一切艺术构思的出发点,既不受制于、也不拒绝任何一种手法,只要内容需要,可以兼取西洋歌剧手法、板腔手法或话剧加唱手法。这种创作模式有两部歌剧杰作——《洪湖赤卫队》(张敬安、欧阳谦叔作曲)、《江姐》(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足可证明其卓有建树。
2、我欣赏歌剧的一些心得与体会
(1)《小二黑结婚》:一群和我们一样大小的学生演绎了一场向封建礼教抗衡的爱情故事,故事情节我们都耳熟能详了,但是第一次看到歌剧场景我还是比较有触动的,从演员的服装,动作,语言等有别于我们平时经常看到戏剧,但是在一些方面还是有共同之处的。虽然老师说演员的表演有些稚嫩,但是从我不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