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题课学案

合集下载

高中数学:人教A版 2.3.2 等差数列(习题课)学案

高中数学:人教A版 2.3.2 等差数列(习题课)学案

2.3.3 等差数列(习题课)-----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a n 与S n 的关系并会应用.(难点)2.掌握等差数列前n 项和的性质及应用.(重点)3.会求等差数列前n 项和的最值.(重点、易错点)二、自主学习教材整理 等差数列前n 项和的性质阅读教材P 44例3~P 45,完成下列问题.1.S n 与a n 的关系a n =⎩⎪⎨⎪⎧S 1,n =1S n -S n -1.n ≥2 2.等差数列前n 项和的性质(1)等差数列{a n }中,其前n 项和为S n ,则{a n }中连续的n 项和构成的数列S n ,S 2n -S n ,S 3n -S 2n ,S 4n -S 3n ,…构成等差数列.(2)数列{a n }是等差数列⇔S n =an 2+bn (a ,b 为常数).3.等差数列前n 项和S n 的最值(1)若a 1<0,d >0,则数列的前面若干项为负数项(或0),所以将这些项相加即得{S n }的最小值.(2)若a 1>0,d <0,则数列的前面若干项为正数项(或0),所以将这些项相加即得{S n }的最大值.特别地,若a 1>0,d >0,则S 1是{S n }的最小值;若a 1<0,d <0,则S 1是{S n }的最大值. 做一做: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________(填序号).(1)若S n 为等差数列{a n } 的前n 项和,则数列⎩⎨⎧⎭⎬⎫S n n 也是等差数列. (2)在等差数列{a n }中,当项数m 为偶数2n 时,则S 偶-S 奇=a n +1.(3)若a 1>0,d <0,则等差数列中所有正项之和最大.(4)在等差数列中,S n 是其前n 项和,则有S 2n -1=(2n -1)a n .【解析】 (1)正确.因为由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知S n n =d 2n +a 1-12d ,所以数列S n n为等差数列.(2)错误.当项数m 为偶数2n 时,则S 偶-S 奇=nd .(3)正确.由实数的运算可知该说法正确.(4)正确.因为S 2n -1=a 1+a 2n -12n -12=2n -12[a n +(1-n )d +a n +(n -1)d ]=(2n -1)a n .【★答案★】 (1)(3)(4)三、合作探究探究1:由数列的前n 项和S n 求a n例1. 已知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n 2+12n ,求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这个数列是等差数列吗?如果是,它的首项与公差分别是什么?【精彩点拨】【自主解答】 根据S n =a 1+a 2+…+a n -1+a n 与S n -1=a 1+a 2+…+a n -1(n >1),可知,当n >1时,a n =S n -S n -1=n 2+12n -(n -1)2+12(n -1)=2n -12,① 当n =1时,a 1=S 1=12+12×1=32,也满足①式. ∴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为a n =2n -12. 由此可知:数列{a n }是以32为首项,以2为公差的等差数列. 归纳总结1.已知前n 项和S n 求通项a n ,先由n =1时,a 1=S 1求得a 1,再由n ≥2时,a n =S n -S n -1求a n ,最后验证a 1是否符合a n ,若符合则统一用一个解析式表示.2.由数列的前n 项和S n 求a n 的方法,不仅适用于等差数列,它也适用于其他数列.探究2:等差数列前n 项和的性质应用例2. (1)在等差数列{a n }中,若S 4=1,S 8=4,则a 17+a 18+a 19+a 20的值为( )A .9B .12C .16D .17(2)等差数列{a n }共有2n +1项,所有的奇数项之和为132,所有的偶数项之和为120,则n 等于________.(3)已知{a n },{b n }均为等差数列,其前n 项和分别为S n ,T n ,且S n T n =2n +2n +3,则a 5b 5=________. 【精彩点拨】 (1)解决本题关键是能发现S 4,S 8-S 4,S 12-S 8,S 16-S 12,a 17+a 18+a 19+a 20能构成等差数列.(2)利用等差数列奇偶项和的性质求解,或利用“基本量法”求解.(3)解决本题关键是如何将a n 转化为用等差数列的前(2n -1)项的和表示.【自主解答】 (1)由题意知:S 4=1,S 8-S 4=3,而S 4,S 8-S 4,S 12-S 8,S 16-S 12,S 20-S 16成等差数列.即1,3,5,7,9,a 17+a 18+a 19+a 20=S 20-S 16=9.(2)法一:(巧用性质)因为等差数列共有2n +1项,所以S 奇-S 偶=a n +1=S 2n +12n +1即132-120=132+1202n +1,解得n =10. 法二:(基本量思想)可设等差数列的首项为a 1,公差为d .依题意可列方程组⎩⎨⎧ n +1a 1+n n+12×2d =132,na 2+n -1n 2×2d =120,即⎩⎪⎨⎪⎧n +1a 1+nd =132,n a 1+nd =120,所以n +1n =132120,即n =10. (3)由等差数列的性质,知a 5b 5=a 1+a 92b 1+b 92=a 1+a 92×9b 1+b 92×9=S 9T 9=2×9+29+3=53. 【★答案★】 (1)A (2)10 (3)53探究3:等差数列前n 项和S n 的函数特征探究1 将首项为a 1=2,公差d =3的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看作关于n 的函数,那么这个函数有什么结构特征?如果一个数列的前n 项和为S n =3n 2+n ,那么这个数列是等差数列吗?上述结论推广到一般情况成立吗?【提示】 首项为2,公差为3的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为S n =2n +n n -1×32=32n 2+12n , 显然S n 是关于n 的二次型函数. 且常数项为0,二次项系数为d 2,一次项系数为a 1-d 2;如果一个数列的前n 项和为S n =3n 2+n ,那么当n =1时,S 1=a 1=4.当n ≥2时,a n =S n -S n -1=6n -2,则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 n =6n -2,所以该数列为等差数列,事实上对于任何一个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都是关于n 的二次型函数,且常数项为0,反之,一个数列的前n 项和具备上述特征,该数列一定是等差数列.探究2 已知一个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n 2-5n ,试画出S n 关于n 的函数图象.你能说明数列{a n }的单调性吗?该数列前n 项和有最值吗?【提示】 S n =n 2-5n =⎝⎛⎭⎫n -522-254,它的图象是分布在函数y =x 2-5x 的图象上的离散的点,由图象的开口方向可知该数列是递增数列,图象开始下降说明了{a n }前n 项为负数.由S n 的图象可知,S n 有最小值且当n =2或3时,S n 最小,最小值为-6,即数列{a n }前2项或前3项和最小.例3. 数列{a n }的前n 项和S n =33n -n 2,(1)求{a n }的通项公式;(2)问{a n }的前多少项和最大;(3)设b n =|a n |,求数列{b n }的前n 项和S ′n .【精彩点拨】 (1)利用S n 与a n 的关系求通项,也可由S n 的结构特征求a 1,d ,从而求出通项.(2)利用S n 的函数特征求最值,也可以用通项公式找到通项的变号点求解.(3)利用a n 判断哪些项是正数,哪些项是负数,再求解,也可以利用S n 的函数特征判断项的正负求解.【自主解答】 (1)法一:当n ≥2时,a n =S n -S n -1=34-2n ,又当n =1时,a 1=S 1=32=34-2×1满足a n =34-2n .故{a n }的通项公式为a n =34-2n .法二:由S n =-n 2+33n 知S n 是关于n 的缺常数项的二次型函数,所以{a n }是等差数列,由S n 的结构特征知⎩⎨⎧ d 2=-1,a 1-d 2=33,解得a 1=32,d =-2,所以a n =34-2n .(2)法一:令a n ≥0,得34-2n ≥0,所以n ≤17,故数列{a n }的前17项大于或等于零.又a 17=0,故数列{a n }的前16项或前17项的和最大.法二:由y =-x 2+33x 的对称轴为x =332. 距离332最近的整数为16,17.由S n =-n 2+33n 的 图象可知:当n ≤17时,a n ≥0,当n ≥18时,a n <0,故数列{a n }的前16项或前17项的和最大.(3)由(2)知,当n ≤17时,a n ≥0;当n ≥18时,a n <0.所以当n ≤17时,S n ′=b 1+b 2+…+b n =|a 1|+|a 2|+…+|a n |=a 1+a 2+…+a n =S n =33n -n 2.当n ≥18时,S n ′=|a 1|+|a 2|+…+|a 17|+|a 18|+…+|a n |=a 1+a 2+…+a 17-(a 18+a 19+…+a n )=S 17-(S n -S 17)=2S 17-S n =n 2-33n +544.故S n ′=⎩⎪⎨⎪⎧ 33n -n 2n ≤17,n 2-33n +544n ≥18. 归纳总结1.在等差数列中,求S n 的最小(大)值的方法:(1)利用通项公式寻求正、负项的分界点,则从第一项起到分界点该项的各项和为最大(小).(2)借助二次函数的图象及性质求最值.2.寻求正、负项分界点的方法:(1)寻找正、负项的分界点,可利用等差数列性质或利用⎩⎪⎨⎪⎧ a n ≥0,a n +1≤0或⎩⎪⎨⎪⎧a n ≤0,a n +1≥0来寻找. (2)利用到y =ax 2+bx (a ≠0)的对称轴距离最近的左侧的一个正数或离对称轴最近且关于对称轴对称的两个整数对应项即为正、负项的分界点.3.求解数列{|a n |}的前n 项和,应先判断{a n }的各项的正负,然后去掉绝对值号,转化为等差数列的求和问题. 四、学以致用1.已知下面各数列{a n }的前n 项和S n 的公式,求{a n }的通项公式.(1)S n =2n 2-3n ;(2)S n =3n -2.【解】 (1)当n =1时,a 1=S 1=2×12-3×1=-1;当n ≥2时,S n -1=2(n -1)2-3(n -1)=2n 2-7n +5,则a n =S n -S n -1=(2n 2-3n )-(2n 2-7n +5)=2n 2-3n -2n 2+7n -5=4n -5.此时若n =1,a n =4n -5=4×1-5=-1=a 1,故a n =4n -5.(2)当n =1时,a 1=S 1=31-2=1;当n ≥2时,S n -1=3n -1-2,则a n =S n -S n -1=(3n -2)-(3n -1-2)=3n -3n -1=3·3n -1-3n -1=2·3n -1.此时若n =1,a n =2·3n -1=2·31-1=2≠a 1,故a n =⎩⎪⎨⎪⎧1,n =1,2·3n -1,n ≥2. 2.(1)等差数列{a n }中,a 2+a 7+a 12=24,则S 13=________.(2)等差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是a n =2n +1,其前n 项和为S n ,则数列⎩⎨⎧⎭⎬⎫S n n 的前10项和为________. 【解析】 (1)由a 2+a 7+a 12=24,得a 7=8,所以S 13=a 1+a 132×13=a 7·13=104. (2)因为a n =2n +1,所以a 1=3.所以S n =n 3+2n +12=n 2+2n ,所以S n n=n +2, 所以⎩⎨⎧⎭⎬⎫S n n 是公差为1,首项为3的等差数列,所以前10项和为3×10+10×92×1=75. 【★答案★】 (1)104 (2)753.在等差数列中,a 10=23,a 25=-22.(1)该数列第几项开始为负;(2)求数列{|a n |}的前n 项和.【解】 设等差数列{a n }中,公差为d ,由题意得⎩⎪⎨⎪⎧ a 25-a 10=15d =-45,23=a 1+10-1×d ,∴⎩⎪⎨⎪⎧ a 1=50,d =-3. (1)设第n 项开始为负,a n =50-3(n -1)=53-3n <0,∴n >533,∴从第18项开始为负. (2)|a n |=|53-3n |=⎩⎪⎨⎪⎧ 53-3n 1<n ≤17,3n -53n >17.当n ≤17时,S n ′=-32n 2+1032n ;当n >17时, S n ′=|a 1|+|a 2|+|a 3|+…+|a n |=a 1+a 2+…+a 17-(a 18+a 19+…+a n ),S n ′=-⎝⎛⎭⎫-32n 2+1032n +2S 17=32n 2-1032n +884,∴S n ′=⎩⎨⎧ -32n 2+1032n n ≤17,32n 2-1032n +884n >17.五、自主小测1.设{a n }为等差数列,公差d =-2,S n 为其前n 项和.若S 10=S 11,则a 1=( )A .18B .20C .22D .242.已知某等差数列共有10项,其奇数项之和为15,偶数项之和为30,则其公差为( )A .5B .4C .3D .23.已知数列{a n }的前n 项和S n =n 2,则a n =________.4.数列{a n }为等差数列,它的前n 项和为S n ,若S n =(n +1)2+λ,则λ的值为________.5.已知数列{a n }的前n 项和公式为S n =2n 2-30n .(1)求数列 {a n }的通项a n ;(2)求S n 的最小值及对应的n 值.参考★答案★1.【解析】 由S 10=S 11,得a 11=S 11-S 10=0,a 1=a 11+(1-11)d =0+(-10)×(-2)=20.【★答案★】 B2.【解析】 由题意得S 偶-S 奇=5d =15,∴d =3.或由解方程组⎩⎪⎨⎪⎧5a 1+20d =15,5a 1+25d =30,求得d =3,故选C. 【★答案★】 C3.【解析】 当n =1时,a 1=S 1=1,当n ≥2时,a n =S n -S n -1=n 2-(n -1)2=2n -1,又因为a 1=1适合a n =2n -1.所以a n =2n -1.【★答案★】 2n -14.【解析】 等差数列前n 项和S n 的形式为S n =an 2+bn ,∴λ=-1.【★答案★】 -15.【解】 (1)∵S n =2n 2-30n ,∴当n =1时,a 1=S 1=-28. 当n ≥2时,a n =S n -S n -1=(2n 2-30n )-[2(n -1)2-30(n -1)]=4n -32. ∵n =1也适合,∴a n =4n -32,n ∈N *.(2)法一:S n =2n 2-30n =2⎝⎛⎭⎫n -1522-2252∴当n =7或8时,S n 最小,且最小值为S 7=S 8=-112. 法二:∵a n =4n -32,∴a 1<a 2<…<a 7<0,a 8=0,当n ≥9时,a n >0. ∴当n =7或8时,S n 最小,且最小值为S 7=S 8=-112.。

平行习题课作业学案

平行习题课作业学案
直线与平面平行习题课学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命题,能得出直线 m 与平面 平行的是( )
A.直线 m 与平面 内所有直线平行
B.直线 m 与平面 内无数条直线平行
C.直线 m 与平面 没有公共点
D.直线 m 与平面 内的一条直线平行
2.两个平面平行的条件是(
)
A.一个平面内一条直线平行于另一个平面
B.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平行于另一个平面
其中真命题的个数为( )
A.3
B.2
C.1
D.0
5.已知如图,平面 平面, l1, l2, l3,l1 / /l2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二、填空题
7.如图所示, AB / /,CD / /, AC, BD 分别交 于 M , N 两点 AM 2 ,则 BN __________.
14.如图,四边形 ABCD 与 ADEF 均为平行四边形, M , N,G 分别是 AB, AD, EF 的中点.
1.求证: BE / / 平面 DMF ; 2.求证:平面 BDE / / 平面 MNG .
D.如果一条直线与两个平面均平行,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4.给出下列关于互不重合的直线 l, m, n 和平面, , 的三个命题:
①若 l 与 m 为异面直线, l , m ,则 / / ;
②若 / / , l , m ,则 l / /m ;
③若 l , m , n , l / / ,则 m / /n .
MC
ND
8.如图是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在这个正方体中, ① BM / / 平面 DE ;② CN / / 平面 AF ; ③平面 BDM / / 平面 AFN ;④平面 BDE / / 平面 NCF . 以上四个命题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________.

历史试题练习题教案学案课件历史教学论教学大纲

历史试题练习题教案学案课件历史教学论教学大纲

《历史教学论》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称:历史教学论2、课程类别:必修3、适用专业:历史教育4、课程地位:专业课5、总学时:54学时6、总学分:37、先修课程:教育学、心理学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概况,了解教改所体现的历史教育新理念及其对未来教师的素质要求,在此基础上,以中学历史教师必备的“言、态、书”为核心,初步熟悉中学历史教学的新课程标准以及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新教材,全方位培养学生从教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为学生能够在将来成为优秀教师打下坚实基础。

三、课程内容第一章绪论(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在学生通过观看当前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实录片和当前教改概况的介绍,使每位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首先能给自己以目标定位,从思想上能够认识到本课程的重要性,从而产生紧迫感2、介绍中学历史教学法的概念等相关内容,使学生对本课程有初步的了解第一节明确学习目的,提高紧迫感一、以准教师的角度,观看中学历史第二册第二课“贞观之治”二、简要介绍当前教改的相关情况,提出素质教育时期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三、求职的必要环节:说课以及与教法理论之间的密切的现实联系第二节中学历史教学法的概念一、学科性质:应用教育学科二、历史教学法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三、历史教学法的概念四、历史教学法的核心内容两个侧面:教、学三个环节:为什么教学教学什么怎样教学三、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方法和要求第二章中学历史课程的设置和课程标准(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国内外的中学历史课程设置,是处于不断改革和发展之中的。

历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是历史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历史教学的灵魂和归宿。

作为未来的历史教师应了解国内外历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演变历程,更有必要深刻领会新课程的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总体思路,全面把握新课程目标的构成和特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获得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第一节中学历史课程的设置一、我国中学历史课程的设置的演变二、新世纪课程改革中的中学历史课程三、国外中学历史课程设置的概况第二节中学历史学科的课程标准一、国中学历史学科课程标准的沿革二、我国现行的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1、新课程目标的总体思路和基本理念2、新课程目标的基本内容三、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在教学中的落实1、课堂教学目标的制订2、如何表述历史课堂教学目标3、怎样实现三维目标的统一第三章中学历史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4学时)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历史教材有多种类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必须加以综合运用。

高中物理习题课教案

高中物理习题课教案

高中物理习题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重要概念和原理,能够解决相关问题。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究精神,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质点、力的合成、牛顿三定律的应用。

2. 难点: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过程
1. 热身活动
通过提问或小测验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2. 知识讲解
(1)复习质点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质点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2)介绍力的合成的概念和原理,通过例题讲解力的合成的具体步骤。

(3)引导学生理解牛顿三定律的概念,并通过实例演示牛顿三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习题训练
(1)布置一定数量的习题,让学生在课后完成。

(2)在课堂上讲解其中的典型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解题方法和思路。

4. 实践活动
设计一定数量的实验,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收集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

5. 总结反思
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和解题思路,引导他们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并进行反思和讨论。

四、课堂作业
1. 完成布置的习题,熟练掌握相关知识点。

2. 准备下节课的实验材料。

五、板书设计
1. 质点的概念
2. 力的合成
3. 牛顿三定律的应用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增强理解力,培养实践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节课继续深入学习力学中的其他重要内容,拓展学生的物理思维。

人教版数学必修五(文)学案:1.1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习题课

人教版数学必修五(文)学案:1.1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习题课

1.1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习题课【学习目标】1.能够应用正、余弦定理进行边角关系的相互转化;2.能够利用正、余弦定理判断三角形的形状;3.能够利用正、余弦定理证明三角形中的三角恒等式【自主检测】1.在△ABC 中,BC =5,AC =3,sin C =2sin A .(1)求AB 的值;(2)求sin ⎝⎛⎭⎪⎫2A -π4的值.2.在锐角△ABC 中,a 、b 、c 分别为角A 、B 、C 所对的边,且3a =2c sin A .(1)确定角C 的大小;(2)若c =7,且△ABC 的面积为332,求a +b 的值.【典型例题】例1.在四边形ABCD 中,已知AD ⊥CD ,AD =10,AB =14,∠BDA =60°,∠BCD =135°,求BC 的长.例2.设△ABC 的内角A 、B 、C 的对边长分别为a 、b 、c ,cos(A -C )+cos B =32,b 2=ac ,求B .【目标检测】1.在△ABC 中,已知b =a sin B ,且cos B =cos C ,则△ABC 的形状是( )A .等边三角B .等腰三角形C .直角三角形D .等腰直角三角形2.根据下列条件,判断三角形解的情况,其中正确的是( )A .a =8 b =16 A =30°有两解B .b =18 c =20 B =60°有一解C.a=5 b=2 A=90°无解 D.a=30 b=25 A=120°有一解3.已知△ABC中,AB=3,AC=1,且B=30°,则△ABC的面积等于( )A.32B.34C.32或 3 D.34或324*.在△ABC中,若tan A-tan Btan A+tan B=c-bc,求角A【总结提升】1.在证明三角形问题或者三角恒等式时,要注意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与所证结论的联系,并注意特殊正、余弦关系的应用,比如互补角的正弦值相等,互补角的余弦值互为相反数等;2.三角恒等式的证明或者三角形形状的判断,重在发挥正、余弦定理的边角互换作用。

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一全册习题学案(带答案)

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一全册习题学案(带答案)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第1课时实验安全及意外事故的处理课前预习学案一. 预习目标结合初中的化学实验常识了解实验室规则及意外事故的处理办法二. 预习内容(一)实验室规则1、进实验室前,应先预习实验,明确实验、、,严禁不预习进实验室。

2、进实验室后,应先检查是否齐全。

3、实验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各项实验操作规程,严禁随便地进行无关的实验,不得大声喧哗。

4、有意外事故,应及时向老师报告。

5、实验完毕后,应将仪器,整理清洁实验台。

(二)了解安全措施1、一些偶然事故的处理:2、一些药品的保存:(1)金属钠、钾放在(2)白磷放在中;溴用封;碘易升华,封存(3)氯酸钾、硝酸铵不要同可燃物混放,防爆炸;(4)酒精等易燃物应密封且远离火源;(5)浓硝酸、硝酸银见光易分解物放瓶中阴冷处(6)酸放在玻璃瓶中,碱放在带的试剂瓶中。

3、安全常识-----“六防”防爆炸:点燃可燃性气体之前要。

如:H2,CO,CH4,C2H4,C2H2等防暴沸:加热液体混合物应加防失火:可燃物质要远离防中毒:制取有毒气体应在中进行,要注意吸收防倒吸:加热法制取并用排水法收集时,或吸收溶解度较大的气体时,要安装装置防污染:制取有毒物质是要有装置(三)掌握正确的基本操作方法。

1、药品的取用(1)固体的取用要注意什么?①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

块状的用。

用后及时擦干净药匙或镊子。

②固体粉末时,先试管, 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纸槽小心地送入试管的 , 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 让药品全部落到底部.③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玻璃容器时,先把容器 , 把药品放到容器口, 再把容器慢慢竖立起来,使药品缓缓地滑到容器的底部, 以免打破容器.(2)固体药品取用的几个原则:①三不:不能用手直接取用或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气味;不得尝药品的味道。

②节约:应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

少量:液体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_新教材高中物理第一章安培力与洛伦兹力习题课一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_新教材高中物理第一章安培力与洛伦兹力习题课一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习题课一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1.会分析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问题。

2.提升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的综合能力。

带电粒子在组合场中的运动[问题探究]如图所示,一带电粒子垂直x轴从P点进入第二象限,一段时间后从y轴上的某点进入第一象限的匀强中。

求:(1)在电场中带电粒子做什么运动;(2)在磁场中做什么运动?提示:(1)在电场中做类平抛运动,垂直电场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沿电场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2)在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

[要点归纳]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组合场中的运动是指粒子从电场到磁场或从磁场到电场的运动。

通常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分成若干个小过程,在每一运动过程中从粒子的受力性质、受力方向和速度方向的关系入手,分析粒子在电场中做什么运动,在磁场中做什么运动。

1.在匀强电场中运动(1)若初速度v0与电场线平行,粒子做匀变速直线运动;(2)若初速度v0与电场线垂直,粒子做类平抛运动。

2.在匀强磁场中运动(1)若初速度v0与磁感线平行,粒子做匀速直线运动;(2)若初速度v0与磁感线垂直,粒子做匀速圆周运动。

[例题1] 如图所示,直角坐标系中的第Ⅰ象限中存在沿y轴负方向的匀强电场,在第Ⅱ象限中存在垂直纸面向外的匀强磁场。

一电荷量为q 、质量为m 的带正电的粒子,在x 轴负半轴上的a 点以速度v 0与x 轴负方向成60°角射入磁场,从y =L 处的b 点垂直于y 轴方向进入电场,并经过x 轴上x =2L 处的c 点。

不计重力,求:(1)磁感应强度B 的大小; (2)电场强度E 的大小;(3)粒子在磁场和电场中的运动时间的比值。

[解析] (1)带电粒子在磁场与电场中运动轨迹如图所示由几何关系可知r +r sin 30°=L 解得r =2L3又因为qv 0B =m v 02r解得B =3mv 02qL。

(2)设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时间为t 2 沿x 轴,有2L =v 0t 2 沿y 轴,有L =12at 22又因为qE =ma解得E =mv 022qL。

5习题课(教学案)

5习题课(教学案)

2、下列各式中:①y=x-(x-3);②y= x 2 1 x ;
0 ( x为有理数) x 1 ( x 0) ③ y { x 1 ( x 0) ;④ y { 1 ( x为实数) 其中表示 y 是 x 的函数的表达式序号是 3、函数的图象如图所示, 则不等式 xf(x)>0 的解集是_____ 2 4 、 根 据 函 数 y=(x-1) +1 的 图 象 , 满足 不 等式 f(m-2)>f(3)的实数 m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x3 定义域为 x 1 2 3. 函数 y | x 1| 2 的最小值是
2、函数 y
3
学习心得 ( )
(B) f ( x) x 1, g ( x)
x 1 x
2
(D) f ( x) x 3 , g ( x) 3 x 9
. .
4.直线 x a 与函数 y x 1的图像的公共点个数为
3
(2)请写出三个不同的函数 y=f(x)的解析式,使 f(1)=1,f(2)=4 。
1
例 3、已知二次函数 f ( x ) ,若 f ( x) 0 的解集为 (1,3) ,且在 2, 4 上的最小 值为 2 ,求 f ( x )
例 4. 动点 P 从单位正方形 ABCD 顶点 A 开始运动一周,设沿正方形 ABCD 的 运动路程为自变量 x,写出 P 点与 A 点距离 y 与 x 的函数关系式,并画出函数 的图象.
课题 学习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
习题课 复习函数的概念、函数的三要素、函数的表示 函数的图象 自主、合作、互动、探究
编 号
5
学习要点及自主学习导引 主动出击: 1、下列四组中的 f ( x), g ( x), 表示同一个函数的是 (A) f ( x) 1, g ( x) x 0 (C) f ( x) x 2 , g ( x) ( x ) 4

22.2 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习题课)教学案-

22.2 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习题课)教学案-

22.2.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习题课)【学习目标】1、 会灵活选用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和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并能说出各种解法的要点及注意的问题。

2、 能利用b 2-4ac 来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同时能根据根的情况来判断某些字母系数的取值范围。

3、 会列一元二次方程解简单实际问题,并对结果作合理的解释。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自学课本P35---P 44内容,思考下列问题:1、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有哪几种?其基本思想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2、 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是什么?配方的关键是什么?3、 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是什么?求根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4、 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是什么?5、 如何利用b 2-4ac 来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都是有哪几种情况?6、 求取的方程的解都符合题意吗?有什么判断依据?交流与点拨:师生共同思考以上几个问题,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往往首先把方程转化成一般形式,然后再去观察到底使用那种方法。

注意配方法的关键是方程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二次项系数为1时)。

求根公式不要死记,要掌握推导过程。

b 2-4ac 来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是考点,要灵活掌握。

二、例题学习:例1 选择适当的方法解下列方程:(1)5)12(2=-x (2)09102=++x x 解: 解:(3)02432=+-x x (4)05822=+-x x解: 解:(5)3632-=-x x(教师可以选择其中一题示范三种方法,最终选择最好的方法,当然,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方法,学生板演,教师点评。

)例2: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032)1(2=+++x x m(1)当m 取何值时,此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当m 取何值时,此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3)当m 取何值时,此方程没有实数根。

解:(解题时,注意01≠+m , 1-≠m ;再结合b 2-4ac 来判断。

二元一次方程组习题课教案(学案)学生用

二元一次方程组习题课教案(学案)学生用

二元一次方程组习题课类型一: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1、已知方程①2x+y=0; ②x 2—x+1=0; ③2x+y -3z=7; ④2x -1y=1; ⑤xy=1; ⑥x=y ⑦x 2+2y=7;其中是二元一次方程的是2、当m 为 时,方程3x m -1+2y=10是二元一次方程。

变式1:当m n 时,方程(m -1)x+(2-n)y=2是二元一次方程。

变式2:当m= n= 时,方程(2m-6)x2m -+(n+2)y 1n -=20是二元一次方程。

2、若x 2m-1+5y3n-2m =7是二元一次方程,则m= ,n= ,已知方程 3x m-n -1- 5y m+n -7 = 4 是二元一次方程,则m+n=7、已知方程8x-7y=10,用含x 的式子表示y ,则y=_______.14、已知甲种物品每个重4kg,乙种物品每个重7kg,现有甲种物品x 个,乙种物品y 个,共重76kg.(1)列出关于x,y 的二元一次方程;(2)若x=12,则y=________;(3)若乙种物品有8个,则甲种物品有______个;(4)请你用含x 的代数式表示y ,然后再写出满足条件的x,y 的全部整数解.类型二:二元一次方程的解1、22x y =⎧⎨=⎩是mx+2y=10的解,则m= 变式:22x y =⎧⎨=⎩是mx+ny=10的解,则m 、n 满足的条件是方程x+2y=7在正整数范围内的解有(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无数个类型三: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1、关于x 、y 的二元一次方程组(1)(2)ax by c mx ny p +=⎧⎨+=⎩,下列对此方程组的解说法正确的是( ) A 、方程(1)的解是方程组的解 B 、方程(2)的解是方程组的解 C 、方程组的解是方程(1)的解同时也是方程(2)的解 D 、方程组的解只满足方程(1)或只满足方程(2)2、解方程组(1)⎩⎨⎧=+-=5231y x x y (2) 32102310x y x y +=⎧⎨+=⎩变式:已知:0)1032(10232=-++-+y x y x ,试求x 、y 的值.变式:已知22=-b a ,42-=-a b ,求3)(2)(2-+-+b a b a 的值变式:在等式b kx y +=中,当1-=x 时,2-=y ;当2=x 时,7=y ,则当2-=x 时,求y 的值变式:对于有理数,规定一种新运算:xy by ax y x ++=*,其中a 、b 是常数,等式右边是加法和乘法运算,已知712=*,33)3(=*-,求631*的值3、若22x y =⎧⎨=⎩是21026mx y nx y +=⎧⎨+=⎩的解,试求m -n 的值.变式1:若22x y =⎧⎨=⎩是1028mx ny mx ny +=⎧⎨-=⎩的解,试求m 的值.变式2:若22x y =⎧⎨=⎩与41x y =⎧⎨=-⎩是mx+ny=10的解,求m 、n 的值.变式3:已知:1026mx ny ax y +=⎧⎨+=⎩中正确解出22x y =⎧⎨=⎩,乙把a 看错了,解出了41x y =⎧⎨=-⎩,试求出m 、n 的值。

第一章习题课2追及与相遇问题学案含解析

第一章习题课2追及与相遇问题学案含解析

习题课2 追及与相遇问题[学习目标] 1.理解追及与相遇问题的实质.2.会分析追及问题的临界条件.一、对“相遇”与“追及”的认识 1.相遇问题相向运动的两物体,当各自发生的位移大小之和等于开始时两物体间的距离时即相遇. 2.追及问题同向运动的两物体,若后者能追上前者,则追上时,两者处于同一位置,且后者速度一定不小于前者速度,即v 1≥v 2.例1 如图1所示,甲、乙两车沿着同一条平直公路同向行驶,甲车以20 m /s 的速度匀速运动,乙车原来速度为8 m/s ,从距甲车80 m 处以大小为4 m/s 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运动,问:乙车经多少时间能追上甲车?图1答案 10 s解析 设经时间t 乙车追上甲车.在这段时间内甲、乙两车位移分别为 x 甲=v 甲t ,x 乙=v 乙t +12at 2追上时的位移条件为x 乙=x 甲+x 0, 即20t +80=8t +2t 2 整理得:t 2-6t -40=0 解得:t 1=10 s ,t 2=-4 s(舍) 乙车经10 s 能追上甲车.二、追及问题的分析思路及临界条件 1.追及问题中的两个关系和一个条件(1)两个关系:即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这两个关系可通过画草图得到.(2)一个条件:即两者速度相等,它往往是物体间能否追上、追不上或(两者)距离最大、最小的临界条件,也是分析判断的切入点. 2.能否追上的判断方法物体B 追赶物体A :开始时,两个物体相距x 0.若v A =v B 时,x A +x 0≤x B ,则能追上;若v A =v B 时,x A +x 0>x B ,则没有追上.3.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一定要注意判断追上前该物体是否已经停止运动. 4.解题思路和方法分析物体运动过程→画运动示意图→找两物体位移关系→列位移方程例2 当交叉路口的绿灯亮时,一辆客车以a =2 m /s 2 的加速度由静止启动,在同一时刻,一辆货车以10 m/s 的恒定速度从客车旁边同向驶过(不计车长),则: (1)客车什么时候追上货车?客车追上货车时离路口多远? (2)在客车追上货车前,两车的最大距离是多少? 答案 (1)10 s 100 m (2)25 m解析 (1)客车追上货车的过程中,两车所用时间相等,位移也相等,即v 2t 1=12at 21,代入数据解得t 1=10 s ,x =12at 21=12×2×102 m =100 m.(2)两车距离最大时,两车应具有相等的速度,即v 2=at 2,代入数据解得t 2=5 s. Δx =v 2t 2-12at 22=10×5 m -12×2×52 m =25 m.后面速度小的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追前面速度大的匀速运动的物体,一定能追上.v 1<v 2两者距离逐渐增加,v 1>v 2两者距离逐渐减小,即当v 1=v 2时,两者具有最大的距离.例3 某人离公共汽车尾部20 m ,以速度v 向汽车匀速跑过去,与此同时,汽车以1 m/s 2的加速度从静止启动,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试问,此人的速度v 分别为下列数值时,能否追上汽车?如果能,要用多长时间?如果不能,则他与汽车之间的最小距离是多少? (1)v =6 m /s ;(2)v 1=7 m/s. 答案 (1)不能 2 m (2)能 4 s解析 (1)当汽车速度达到6 m/s 时,所需的时间 t =v a =61s =6 s 在这段时间内的人的位移x 1=v t =6×6 m =36 m汽车的位移x 2=12at 2=12×1×62 m =18 m因为x 1<x 2+20 m ,所以人不能追上汽车,此时两车有最小距离,最小距离Δx =x 2+20 m -x 1=2 m.(2)当汽车速度达到7 m/s 时,所需的时间 t 1=v 1a =71s =7 s在这段时间内的人的位移x 1′=v 1t 1=7×7 m =49 m 汽车的位移x 2′=12at 21=12×1×72 m =24.5 m因为x 1′>x 2′+20 m ,所以人能追上公共汽车. 设经过t ′时间人追上汽车,有v 1t ′=12at ′2+20 m解得t 1′=4 s ,t 2′=10 s(舍去)若速度大的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后者追速度小的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前者,v 1>v 2两者距离减小,v 1<v 2两者距离增大;能否追上的临界条件是速度相等时的位移关系.若v 1=v 2时x 1≥x 2+s 0(s 0为两者初始距离)则能追上.若追不上,v 1=v 2时,两者有最小距离.1.(用图像分析追及相遇问题)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t =0时刻同时经过公路旁的同一个路标.在如图2描述两车运动的v -t 图中,直线a 、b 分别描述了甲、乙两车在0~20 s 的运动情况.关于两车之间的位置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2A .在0~10 s 内两车逐渐靠近B .在10~20 s 内两车逐渐远离C .在t =10 s 时两车在公路上相遇D .在5~15 s 内两车的位移相等 答案 D解析 在0~10 s 内,乙车在甲的前方,而且乙的速度大于甲的速度,则两车逐渐远离,故A 错误.在10~20 s 内,乙车在甲的前方,乙的速度小于甲的速度,则两车逐渐靠近.故B 错误.根据图像的“面积”等于物体的位移大小,可以看出,在t =10 s 时乙车的位移大于甲车的位移,t =0时刻又在同一位置出发,所以在t =10 s 时两车没有相遇,故C 错误.在5~15 s 内两车图线的“面积”相等,则通过的位移相等.故D 正确.2.(追及问题分析)一辆汽车以3 m /s 2的加速度开始启动的瞬间,另一辆以6 m/s 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自行车恰好从汽车的旁边通过.(1)汽车一定能追上自行车吗?若能追上,汽车经多长时间追上?追上时汽车的瞬时速度多大?(2)在汽车追上自行车前,当v 汽<v 自时,两者间的距离如何变化?当v 汽>v 自时,两者间的距离如何变化?汽车追上自行车前多长时间与自行车相距最远?此时的距离是多大? 答案 见解析解析 (1)因为汽车做加速运动,自行车做匀速运动,故汽车一定能追上自行车.汽车追上自行车时,两者位移相等,x 汽=x 自,即12at 2=v 自t ,得:t =2v 自a =2×63 s =4 sv 汽=at =3×4 m /s =12 m/s.(2)开始阶段,v 汽<v 自,两者间的距离逐渐变大.后来v 汽>v 自,两者间的距离又逐渐减小.所以汽车追上自行车前,当v 汽=v 自时,两者距离最大. 设经过时间t 1,汽车速度等于自行车速度,则at 1=v 自, 代入数据得t 1=2 s此时x 自′=v 自t 1=6×2 m =12 m x 汽′=12at 21=12×3×22 m =6 m最大距离Δx =x 自′-x 汽′=6 m.3.(避碰问题分析)一辆货车以8 m /s 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由于调度失误,在后面600 m 处有一辆客车以72 km/h 的速度向它靠近.客车司机发觉后立即合上制动器,但客车要滑行2 000 m 才能停止.求: (1)客车滑行的加速度大小; (2)通过计算分析两车是否会相撞. 答案 (1)0.1 m/s 2 (2)见解析解析 (1)设v 2=72 km /h =20 m/s ,由公式v 2t -v 20=2ax 得客车刹车的加速度大小为a =v 222x=2022×2 000m /s 2=0.1 m/s 2. (2)假设不相撞,设两车达到共同速度用时为t ,则 v 2-at =v 1,t =120 s货车在该时间内的位移x 1=v 1t =8×120 m =960 m 客车在该时间内的位移x 2=v 1+v 22t =1 680 m位移大小关系:x 2=1 680 m>600 m +x 1=1 560 m ,故会相撞.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为单选题,3~5为多选题)1.甲、乙两物体先后从同一地点出发,沿一条直线运动,它们的v -t 图像如图1所示,由图可知( )图1A .甲比乙运动快,且早出发,所以乙追不上甲B .t =20 s 时,乙追上甲C .在t =20 s 之前,甲比乙运动快;在t =20 s 之后,乙比甲运动快D .由于乙在t =10 s 时才开始运动,所以t =10 s 时,甲在乙前面,它们之间的距离为乙追上甲前的最大距离 答案 C解析 从题图中看出开始甲比乙运动快,且早出发,但是乙做匀加速运动,最终是可以追上甲的,A 项错误;t =20 s 时,速度图像中甲的速度图线与时间轴所围的面积大于乙的,即甲的位移大于乙的位移,所以乙没有追上甲,B 项错误;在t =20 s 之前,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在t =20 s 之后,乙的速度大于甲的速度,C 项正确;乙在追上甲之前,当它们速度相同时,它们之间的距离最大,对应的时刻为t =20 s ,D 选项错误.2.甲车以3 m /s 2的加速度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乙车落后2 s 在同一地点由静止出发,以4 m/s 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两车速度方向一致.在乙车追上甲车之前,两车距离的最大值是( ) A .18 m B .24 m C .22 m D .28 m答案 B解析 乙车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落后甲2 s ,则开始阶段甲车在前.当乙车速度小于甲车的速度时,两车距离增大;当乙车速度大于甲车的速度时,两车距离减小,则当两车速度相等时距离最大.即:a 甲(t 乙+2 s)=a 乙t 乙,解得:t 乙=6 s ;两车距离的最大值为Δx =x 甲-x 乙=12a 甲(t 乙+2 s)2-12a 乙t 2乙=24 m ,故选B. 3.A 与B 两个质点向同一方向运动,A 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B 做匀速直线运动.开始计时时,A 、B 位于同一位置,则当它们再次位于同一位置时( ) A .两质点速度相等B .A 与B 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相等C .A 的瞬时速度是B 的2倍D .A 与B 的位移相同 答案 BCD解析 设A 的加速度为a ,B 的速度为v ,经过时间t ,A 、B 再次位于同一位置,由题意可得12at 2=v t ,t =2v a ,故此时A 的速度v ′=at =2v ,所以A 错误,C 正确;由题意知A 、B 在t 时间内位移相同,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式v =x t ,可知A 与B 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相等,所以B 、D 正确.4.在平直公路上,自行车与同方向行驶的一辆汽车在t =0时同时经过某一个路标,它们的位移x (m)随时间t (s)变化的规律:汽车为x =10t -14t 2,自行车为x =6t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自行车做匀速运动B .不能确定汽车和自行车各做什么运动C .开始经过路标后较小时间内汽车在前,自行车在后D .当自行车追上汽车时,它们距路标96 m 答案 ACD解析 汽车的位移时间关系为x =10t -14t 2,可知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自行车的位移时间关系为x =6t ,可知自行车做匀速直线运动,选项A 正确,B 错误;开始阶段汽车的初速度大于自行车的速度,所以在较小时间内汽车的位移大于自行车的位移,汽车在前,自行车在后,选项C 正确;根据10t -14t 2=6t 得t =16 s ,此时距路标的距离s =96 m ,选项D 正确.5.一辆汽车正在以v =20 m /s 的速度匀速行驶.突然,司机看见车的正前方x =33 m 处有一只狗,如图2甲所示,若从司机看见狗开始计时(t =0),司机采取了一系列动作.整个过程中汽车的运动规律如图乙所示,g 取10 m/s 2.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图2A .汽车先做匀速运动再做反向匀减速运动B .汽车减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5 m/s 2C .若狗正以v ′=4 m/s 的速度与汽车同向奔跑,则不能摆脱被撞的噩运D .汽车从司机发现狗至停止运动的这段时间内前进的距离为48.4 m 答案 BC解析 汽车先做匀速运动,再做同方向的匀减速运动,A 错误;汽车做匀减速运动的加速度为a =-204 m /s 2=-5 m/s 2,B 正确;当汽车由v =20 m /s 减速到v 1=4 m/s 时,所需时间为t =Δv a =4-20-5 s =3.2 s ,司机的反应时间为t 1,从司机看到狗到汽车速度减为v 1=4 m/s时间内,汽车所通过的位移为x 1=v t 1+v 21-v 22a =(20×0.5+42-202-2×5) m =48.4 m ,而狗通过的位移为x 2=v ′(t 1+t )=4×(0.5+3.2)m =14.8 m ,x 1>x 2+x 0=47.8 m ,所以狗将被撞,C 正确;汽车从司机看见狗至停止运动的时间段内前进的距离为x 3=⎣⎡⎦⎤(0.5+4.5)×20×12 m =50 m ,D 错误.二、非选择题6.慢车以0.1 m /s 2的加速度从车站启动开出,同时在距车站2 km 处,在与慢车平行的另一轨道上,有一辆以72 km/h 的速度迎面开来的快车开始做匀减速运动,以便到站停下,问: (1)两车何时错车? (2)错车点离车站多远? 答案 (1)100 s (2)500 m解析 (1)a 1=0.1 m /s 2,v =72 km/h =20 m/s ,快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大小a 2=v 22x =4004 000 m /s 2=0.1 m/s 2,设经过t 时间开始错车,则有:12a 1t 2+v t -12a 2t 2=x ,代入数据解得t =100 s.(2)由位移时间公式可得x ′=12a 1t 2=12×0.1×1002 m =500 m.7.已知A 、B 两列火车,在同一轨道上同向行驶,A 车在前,其速度v 1=10 m /s ,B 车在后,速度v 2=30 m/s ,B 车在距A 车x 0=75 m 时才发现前方有A 车,这时B 车立即刹车,但B 车要经过x =180 m 才能停下来.求: (1)B 车刹车过程的加速度大小;(2)B 车刹车时A 仍按原速率行驶,两车是否会相撞?(3)若相撞,求B 车从开始刹车到两车相撞用多少时间?若不相撞,求两车的最小距离. 答案 (1)2.5 m/s 2 (2)两车会相撞 (3)6 s解析 (1)设B 车加速度大小为a B ,刹车至停下来的过程中,由v 22=2a B x 解得:a B =2.5 m/s 2(2)B 车在开始刹车后t 时刻的速度为v B =v 2-a B t B 车的位移x B =v 2t -12a B t 2A 车的位移x A =v 1t设t 时刻两车速度相等,v B =v 1 解得:t =8 s将t =8 s 代入公式得x B =160 m ,x A =80 m 因x B > x A +x 0=155 m故两车会相撞.(3)设B 车从开始刹车到两车相撞所用时间为t ′,则满足x B =x A +x 0 代入数据解得:t 1′=6 s ,t 2′=10 s(不符合题意) 故B 车从开始刹车到两车相撞用时6 s.8.公交车作为现代城市交通很重要的工具,它具有方便、节约、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等许多作用.某日,李老师在上班途中向一公交车站走去,发现一辆公交车正从身旁平直的公路驶过,此时,他的速度是1 m /s ,公交车的速度是15 m/s ,他们距车站的距离为50 m .假设公交车在行驶到距车站25 m 处开始刹车,刚好到车站停下,停车时间10 s .而李老师因年龄、体力等关系最大速度只能达到6 m /s ,最大起跑加速度只能达到2.5 m/s 2. (1)若公交车刹车过程视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其加速度大小是多少? (2)试计算分析,李老师是能赶上这班车,还是等下一班车. 答案 见解析解析 (1)公交车的加速度为:a 1=0-v 212x 1=0-15250m /s 2=-4.5 m/s 2,所以其加速度大小为4.5 m/s 2(2)公交车从与李老师相遇到开始刹车用时为:t 1=x -x 1v 1=50-2515 s =53 s ,公交车刹车过程中用时为:t 2=0-v 1a 1=-15-4.5s =103 s ,李老师以最大加速度达到最大速度用时为:t 3=v 3-v 2a 2=6-12.5 s =2 s ,李老师加速过程中位移为:x 2=v 2+v 32t 3=1+62×2 m =7 m ,以最大速度跑到车站用时为:t 4=x -x 2v 3=436s显然,t 3+t 4<t 1+t 2+10 s ,可以在公交车还停在车站时安全上车.。

数列习题课(学案)

数列习题课(学案)

《数列》习题课——函数观点下的数列性质一、知识回顾:1.数列和函数有什么联系?2.数列可以具有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吗?若有,请举例说明;若没有请说明理由.二、配套例题题组一:对等差等比数列的再认识1.数列{}n a 是等差数列,112,2a d =-=.(1)求出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并画出数列的图象;(2)试说明该数列前n 项和n S 的最值情况.2.{}n a ,{}n b 分别是等差数列及等比数列,且44660,0a b a b =>=>,46a a ≠,10b >.(1)试判断55,a b 的大小关系;(2)试比较,n n a b 的大小.题组二:对数列性质的再认识3.已知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22n a n kn =-++,当*n N ∈时,{}n a 为递减数列,则实数k 的取值范围是4.已知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22(3);(3).2n kn n a k n n +≥⎧⎪=⎨<⎪⎩若对于任意*n N ∈,都有1n n a a +<成立,则实数k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5. 数列}{n a 满足n n n a a a a a -===++1221,6,3,则._________2004=a三、课后思考:1.已知数列*1111...()1232n a n N n n n n=++++∈+++,试确定m 的取值范围使得对于一切大于0的自然数n ,不等式22n m a m >-恒成立.2.数列}{n a 前8项的值各异,且n n a a =+8对任意的*N n ∈都成立,则下列数列中可选遍}{n a 前8项值的数列为( ) (其中N k ∈) A.}{12+k a B.}{13+k a C.}{14+k a D.}{16+k a。

_新教材高中物理第二章电磁感应习题课三电磁感应中的动力学能量问题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_新教材高中物理第二章电磁感应习题课三电磁感应中的动力学能量问题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习题课三电磁感应中的动力学、能量问题1.进一步熟练掌握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能量守恒定律等基本规律。

2.掌握电磁感应中动力学问题的分析方法,建立解决电磁感应中动力学问题的思维模型。

3.理解电磁感应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情况,能用能量的观点分析和解决电磁感应问题。

电磁感应中的动力学问题[问题探究]在电磁感应现象中导体运动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流,感应电流使导体受到安培力的作用。

因此,电磁感应问题往往和力学问题联系在一起。

那么请同学们思考,解决电磁感应中的力学问题时应从哪两个方面入手?提示:一方面要考虑电磁学中的有关规律;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力学中的有关规律,要将电磁学和力学知识综合起来应用。

[要点归纳]1.导体的两种运动状态(1)导体的平衡状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处理方法:根据平衡条件(合外力等于0)列式分析。

(2)导体的非平衡状态——加速度不为0。

处理方法: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进行动态分析或结合功能关系分析。

2.力学对象和电学对象的相互关系[例题1] 如图所示,两根足够长的光滑直金属导轨MN 、P Q 平行固定在倾角θ=37°的绝缘斜面上,两导轨间距l =1 m ,导轨的电阻可忽略。

M 、P 两点间接有电阻R 。

一根质量m =1 kg 、电阻r =0.2 Ω的均匀直金属杆ab 放在两导轨上,与导轨垂直且接触良好。

整套装置处于磁感应强度B =0.5 T 的匀强磁场中,磁场方向垂直斜面向下。

自图示位置起,杆ab 受到大小为F =0.5v +2(式中v 为杆ab 运动的速度,所有物理量均采用国际单位制)、方向平行导轨沿斜面向下的拉力作用,由静止开始运动,测得通过电阻R 的电流随时间均匀增大。

g 取10 m/s 2,sin 37°=0.6。

(1)试判断金属杆ab 在匀强磁场中做何种运动,请写出推理过程; (2)求电阻R 的阻值;(3)求金属杆ab 自静止开始下滑通过位移x =1 m 所需的时间t 。

高中物理习题课教案怎么写

高中物理习题课教案怎么写

高中物理习题课教案怎么写【教学目标】
1.巩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提高解题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2.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教学内容】
1.力学章节相关习题
2.电磁学章节相关习题
3.热学章节相关习题
【教学过程】
一、启动环节
1.师生互动:通过问答形式引入今天的学习内容,引起学生兴趣
2.学生合作:学生分组合作,互相交流解题思路
二、知识讲解
1.针对习题中的重点知识点进行讲解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
2.鼓励学生提问,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
三、练习环节
1.学生独立完成习题,巩固知识点
2.学生组内互相讨论,交流解题思路
3.教师提问学生解题过程,引导学生思考
四、展示分享
1.学生代表展示解题思路和答案
2.教师针对解题过程进行点评和指导
3.学生互相评价、学习提升
五、作业布置
1.布置相关习题作业,巩固学习成果
2.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
【教学反思】
1.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思考和解题
2.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
3.教学效果如何,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教学感悟】
1.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3.重视学生团队合作和互动,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
通过以上教案设计,能够有效引导学生进行物理习题训练,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和兴趣。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高中化学金属习题课教案

高中化学金属习题课教案

高中化学金属习题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熟练掌握金属的性质和特点;
2. 理解金属元素的化学反应,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3. 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金属的性质和特点;
2. 金属元素的化学反应;
3. 习题练习。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讲解金属的性质和特点,引出金属元素的化学反应;
2. 授课:讲解金属元素的化学反应及相关知识;
3. 练习:以习题形式进行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总结: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并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教学方法
1. 示范讲解;
2. 问题解析;
3. 练习训练;
4. 总结归纳。

五、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堂练习;
2. 阅读相关章节,做好预习。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金属元素的化学反应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加强练习,让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相关知识。

以上为高中化学金属习题课教案范本,老师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情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

高中物理习题课学案编制的研究

高中物理习题课学案编制的研究

高中物理习题课学案编制研究思路1.导言1.1现阶段习题课学案编制的弊端与困惑1.2核心概念界定学案,习题课,达标练习,编制体例1.3实际教学对习题课学案的要求1.3.1对习题课学案的调查分析1.3.2学生的要求1.3.3教师的要求2.习题课学案编写的理论基础3.1个体素质结构论3.2学案教学学习论3.3建构主义学习论3.习题课学案的编制3.1制定清晰的学习目标3.1.1学习目标的相对性3.1.2学习目标的合理性3.1.3学习目标的开放性3.2编制恰当的自学设计3.2.1题目再做3.2.2解答集锦3.3精选达标练习3.3.1补偿型3.3.2巩固型3.3.3归纳型3.3.4扩展型3.3.5改编型3.4选择适当的研究型学习4.习题课学案编制示例1.导言1.1现阶段习题课学案编制的弊端与困惑问题的提出教改初期的学案编制的弊端表现在:1.学案制作的的单向性,即以教师和书本知识为中心,更多考虑教师如何把课本知识覆盖得精彩完美,而忽视了学生自上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现在的学案就等同于试卷,学生的学习就等同于做辅导书。

教师课堂上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练结合,训练学生的做题技巧,培养的只是学生的应试能力。

学生受到的仍是充满了作业的劳役和考试的恐惧的教育。

学生的学习只是接受结论,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常常停留在对关键要点的记忆上的问题,他们可以套用所学的解题技巧、方法。

但在实际生活中面对与课本例题类似,问题的条件、目的都隐含在具体情境中,而且在不同的情境中这些又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因此没有现成的解决问题的套路,传统学案使学生无法按预定的方式将知识迁移至应当发生迁移的情境中,表现出学生知识和技能迁移能力的僵乏。

所以传统、简单、机械的学案无法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反而消磨了他们原本的好奇心。

学生不爱学习,更谈不上乐于学习,当然也就不会学习。

要让学生爱学、乐学、会学,最根本的是要从求知活动本身入手,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和探究的乐趣。

习题课教案高中化学

习题课教案高中化学

习题课教案高中化学
教学目标:
1. 复习和巩固学生对高中化学知识的掌握。

2. 提高学生解题思维和解题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进度,选择适当的高中化学知识点作为习题练习,包括但不限于化学键、化学反应、化学平衡、化学能量等。

教学方式:
以小组形式进行,每组3-4人,老师给出相关习题,学生分组讨论并解答问题,学生需要展示解题过程和答案。

教学步骤:
1. 导入:老师简要介绍今天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并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2.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习题练习,老师定时巡视检查学生的解题情况。

3. 总结:学生展示解题过程和答案,老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解题方法和技巧。

4. 反馈:老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个别指导和反馈,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教学评估:
1. 通过学生的解题过程和答案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解题能力。

2. 老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总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教学资源:
1. 习题册和参考书籍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反思:
1. 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独立学习能力。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勇于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初中化学习题课教案

初中化学习题课教案

初中化学习题课教案
教学内容:化学基础知识复习
教学目标:
1. 复习化学基础知识,加深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

2. 帮助学生提高化学解题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2. 涉及化学方程式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化学基础知识的复习材料。

2. 学生准备好化学笔记和课本。

教学过程:
一、复习知识点(15分钟)
1. 讲解化学基础知识概念,包括元素、化合物、分子、离子等。

2. 例题练习:给出几道基础概念题,让学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

二、化学方程式的应用(20分钟)
1. 讲解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指导学生如何根据实验结果列写化学方程式。

3. 例题练习:给出几道化学方程式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应用化学方程式解题。

三、解题训练(15分钟)
1. 给学生讲解解题方法和技巧。

2. 布置综合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讲解答案。

四、总结与反思(10分钟)
1.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和重点知识。

2.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进行解答和讲解。

3. 鼓励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积极性和思考能力。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通过化学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化学方程式的应用,帮助学生加深对化学学科的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例题训练和解题技巧的指导,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同时,要引导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数学学案:等差数列习题课——等差数列习题课

数学学案:等差数列习题课——等差数列习题课

数学人教B必修5第二章2.2 等差数列习题课——等差数列习题课1.进一步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以及前n项和公式.2.理解等差数列的性质,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性质的应用.3.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之比的问题,及其实际应用.题型一已知S n求a n【例1】已知数列{a n}的前n项和S n=-错误!n2+错误!n,求数列{a n}的通项公式a n.分析:求a1→错误!→错误!→错误!反思:数列{a n}的前n项和S n与通项a n的关系已知数列{a n}的通项就可以求数列{a n}的前n项和S n;反过来,若已知前n项和S n也可以求数列{a n}的通项公式a n。

∵S n=a1+a2+a3+…+a n,∴S n-1=a1+a2+a3+…+a n-1(n≥2).在n≥2的条件下,把上面两式相减可得:a n=S n-S n-1(n≥2),当n=1时,a1=S1,所以a n与S n有如下关系:a n=错误!注意:a n=S n-S n-1并非对所有的n∈N+都成立,而只对n≥2的正整数成立.由S n求通项公式a n时,要分n=1和n≥2两种情况,然后验证两种情况可否用统一解析式表示,若不能,则用分段函数的形式表示.题型二数列{|a n|}的求和问题【例2】在等差数列{a n}中,a1=-60,a17=-12,求数列{|a n|}的前n项和.分析:先分清哪些项是负的,然后再分段求出前n项的绝对值之和.反思:等差数列各项取绝对值后组成的数列{|a n|}的前n项和,可分为以下情形:(1)等差数列{a n}的各项都为非负数,这种情形中数列{|a n|}就等于数列{a n},可以直接求解.(2)在等差数列{a n}中,a1>0,d<0,这种数列只有前边有限项为非负数,从某项开始其余所有项都为负数,可把数列{a n}分成两段处理.(3)在等差数列{a n}中,a1<0,d>0,这种数列只有前边有限项为负数,其余都为非负数,同样可以把数列{a n}分成两段处理.总之,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找到数列{a n}的正负分界点.题型三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比值问题【例3】等差数列{a n},{b n}的前n项和分别为S n,T n,若错误!=错误!,求错误!.分析:本题可把“项比”转化成“和比",也可把“和比”转化为“项比”.反思:本题的关键是建立通项和前n项和的内在联系,解法一侧重于待定系数法,而解法二应用整体代换思想.1已知在等差数列{a n}中,a7+a9=16,a4=1,则a12的值是( ).A.15 B.30 C.31 D.642等差数列{a n}的前n项和为S n,若S2=2,S4=10,则S6等于( ).A.12 B.18 C.24 D.423若一个等差数列前3项的和为34,最后3项的和为146,且所有项的和为390,则这个数列有( ).A.13项B.12项C.11项D.10项4设2a=3,2b=x,2c=12,且a,b,c成等差数列,则x的值为________.5设等差数列{a n}满足a3=5,a10=-9.(1)求{a n}的通项公式;(2)求{a n}的前n项和S n及使得S n最大的序号n的值.答案:典型例题·领悟【例1】解:a1=S1=-错误!×12+错误!×1=10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为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陕西省委在全省开展了“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解民忧、解民怨、解民困”的“三问三解”活动。

这一活动的展开:①有利于公民行使建议权和监督权②体现了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③有利于提高省委省政府的决策水平
④表明人民有权直接参与和管理国家大事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
①②③
2、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于2014年3月5日在北京举行。

保障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今年3月,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通过表决。

此项工作由下列哪个国家机构负责
A.国务院
B.最高人民法院
C.全国政协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4、我国每年都要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商讨、决策国家大事。

会议期间,大会要审议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国家
的一些重要法律、发展纲要等。

这表明: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重大事项有决定权、监督权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唯一机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5、2012年8月20日,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被告人薄谷开来(原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之妻)故意杀人作出一审判决,认定薄谷开来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这说明:①执法必严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②违法必究是依法治国的有力保障③我国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④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A.①③④
B. 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6、2013年12月4日,我国“法制宣传日”的主题是“大力弘扬法制精神,共筑伟大中国梦”。

法制宣传日突出宪法精神,是因为:①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②宪法是所有法律的总和③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全部问题④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A.①④
B. ②③
C.②④
D.①③
7、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众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开微博、征民意,公民在互联网上为“两会”
建言献策也格外火爆。

这说明:①我国公民可以通过网络解决一切难以解决的问题②我国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意识不断增强③我国公民可以通过互联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④我国人民行使建议权和监督权的渠道不断扩展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8、【换届选举民主参与】(13分)
材料一:2011年,中国20多个省市区陆续启动新一轮县乡基层人大换届选举,这是选举法修改后的第一次选举实践,城乡同比、结构优化、选民见面等新举措,勾勒出这个东方大国民主进程的新气象。

据统计,这次换届选举将产生县乡两级人大代表200多万人,涉及县级政权2000多个、乡级政权3万多个。

参加这次县级人大代表选举的选民将达9亿多人,参加乡级人大代表选举的选民将达6亿多人。

材料二:全国县乡人大代表换届选举工作的广泛
开展,激起了你和同学们的关注,请跟随某中学初三年级的探究小组,走进他们的探究活动。

(1)「真知灼见」材料一体现了教材的哪些观点?(至少列举四个观点)(4分)
(2)「知识链接」探究小组成员设计了下面的的图表,请你将①、②、③的内容及其地位(或性质)填入下表:(6分)
① 民主选举
行政、审判和检察等机关
(3)「生活期盼」幸福不会从天降。

幸福达州,重在共建,贵在共享。

作为达州的小主人,请写出你或你身边的人希望人大代表解决的问题。

(至少三个)(3分)
9、材料一:漫画《滞后》
材料二:全国人大常委会第
十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
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
修正案加大了对食品安全犯
罪刑罚力度。

依照此法,我国各级人民法院从重、从快审判了一批重大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件,对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玩忽职守、徇私枉法、不履行法定职责的国家工作人员也依法从重处罚;追究了相关狂潮犯罪行为人的法律责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某些政府行政部门在食品
安全管理上还存在什么问题?对此,公民应该怎样做?(4分)
(2)结合材料二分析,我国在治理食品安全问题上是如何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

(6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