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出师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出师表

1.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文章,注意生字词及朗读情感基调、节奏。

3.疏通文义,积累文言词汇。(重点)

【情景导入】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

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字__孔明__,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是__三国__时著名的__政治家__、__军事家__。

2.课题解读:

表是古代__奏议__的一种,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表的主要作用就是__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__。“__动之以情__”也可以说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

3.写作背景:

诸葛亮这篇表文写于蜀汉建兴(后主刘禅年号)五年(227年)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当时蜀汉已从猇亭(现在湖北宜都)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的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刘禅任用贤臣,采纳忠言,赏罚分明,修明国内政治,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以实现先帝的“问鼎中原”“兴复汉室”的宏大理想。

4.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

陛.下(bì)臧否

..(zānɡ)(pǐ )恢弘.(hónɡ )

菲.薄(fěi ) 庶.(shù ) 弩钝

..(nú)(dùn )

5.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重点实词:

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

光:发扬光大。

恢弘:这里是动词,意识是发扬扩大。

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

陟罚臧否:奖惩功过、好坏。

作奸犯科:做奸邪事件,犯科条法令。

斟酌损益:(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

咨诹善道:询问(治国的)好道理。

(2)古今异义:

未尝不叹息痛恨

..于桓、灵也(古义:痛心遗憾;今义:极为仇恨)

臣本布衣

..(古义:指平民;今义:用布做的衣服)

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身份低微,见识短浅;今义:言行恶劣)

由是感激

..(古义:感慨激动;今义:感谢)

开张

..圣听(古义:扩大;今义:店铺开业)

临表涕.零(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遂许先帝以驱驰

..(古义:奔走效劳;今义:驱赶、奔跑)

(3)一词多义:

遗:

深追先帝遗诏(指死去的人留下的)

是与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读“wèi”,给予)

论: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动词,判定,评定)

每与臣论此事(动词,谈论)

效: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动词,奏效、实现)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名词,效用,这里是“任务”的意思)

以: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表目的,用来)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介词,因为)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把)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连词,从而)

(4)词类活用:

恢弘志士之气(恢弘:形容词做动词,发扬扩大)

亲贤臣,远小人(亲:形容词作动词,亲近;远:形容词作动词,疏远)

此皆良实(良实:形容词作名词,贤良诚实的人)

以光先帝遗德(光:名词作动词,发扬光大)

深入不毛(毛:名词作动词,长草)

优劣得所(优劣:形容词作名词,指才能高的人和才能低的人)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作奸犯科:动词作名词,做奸邪事情的人)

6.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结构,划分层次:

全文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5段):指明危机,提出建议。写临出师前的忠谏,提出了广开言路、执法如一、任人唯贤的具体建议。第二部分(6-7段):追忆往事,陈述理由。追述先帝刘备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诚图报的忠心。第三部分(8-9段):分清责任,表明决心。点明出师本意,表达兴复汉室的决心。

【合作探究】

(一)研读文本,把握文意

1.再读文章,理清脉络

通常我们要劝勉和打动某人最好是能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请同学们再读《出师表》,循着理与情两条线说说诸葛亮在表文中是如何说理陈情的。

理线:(1)劝勉后主,提出建议:①开张圣听;②不宜偏私;③亲贤远佞。(2)出师的准备和意义: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情线: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②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③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④臣不胜受恩感激。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2.理线探究——变换角度,说理评理

诸葛亮的理说得是否好,还要看读的人能否领会他的良苦用心,我们不妨做一个假设,站在后主刘禅的角度,用一位年轻君主的眼光去读一读《出师表》。

(1)三条建议的目的在于劝勉后主内修政理,励精图治。如果你是刘禅,你认为哪一条建议最为关键?

亲贤远佞最关键,因为它是君主用人的根本原则,也是前两条建议能够施行的基础。诸葛丞相将其放在最后陈述可谓用心良苦,是为了告诫我谨慎用人才是重中之重,才是“汉室之隆,计日而待”的必要前提。

(2)自古忠言逆耳,要让一个昏君接受自己的良言十分不易,如果你是刘禅,读这篇表文时诸葛丞相的哪些言辞最能触动你呢?

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用蜀汉危急的情势给后主以紧迫感,因危机感而自励。②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指出蜀汉拥有忠臣良将的优势,使后主对国家不失希望。③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用历史经验印证观点令人信服;用先帝观点影响和打动后主。④文章多次提及先帝——处处以先帝的遗德遗训告诫后主,而不以丞相身份直言,有力度,有分寸。

3.情线寻迹——变换角度,陈情抒情

让我们再作一次畅想,46岁的诸葛亮华发早生,忧思忡忡,出师北伐之前,他写罢此文,“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此时这位两朝开济的老臣心中会翻涌着怎样的情感呢?结合对历史的了解,请你站在诸葛亮的角度用第一人称来表达一下他此时的想法。

学生可能出现的回答:

①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②委以重任的沉重责任感。③对后主刘禅的担忧和期望。④出师北伐的坚定决心和必胜信念。

(二)品析语言,体会情感

1.本文语言有何特色?

语言率直、质朴、恳切、精练。

全文只有624个字,13次提先帝,7次提陛下,“报先帝、忠陛下”之情贯穿全篇,处处为刘禅着想,殷切期望他继承父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光复汉室”之大业。作者此情此意,形成了本文率真、质朴、恳切的语言风格。他心之所想,笔之所写,情之所注,理之所喻,皆醒目而感人。全文不用典、无比喻,去华丽,重真情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