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保护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植物病害的概念和症状
1.什么叫植物病害?
植物病害:是指当植物受到病原生物侵染或不良环境条件干扰时,其正常的生理机能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一系列生理、组织和形态病变,引起植株局部或整体生长发育出现异常,甚至死亡的现象。
2.什么叫病状和病征?各举几个病例说明。
病状是指在植物病部可看到的异常状态,如变色,坏死,腐烂,萎蔫和畸形等。马铃薯干腐病和甘薯软腐病。
病征是指寄主在发病部位出现的病原物的子实体。由于病原物不同,植物病害病征常表现出不同的形状、颜色和特征。其中常见的有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粒状物、脓状物等。如真菌中的霜霉菌引起的霜霉病,病部可见大量霜霉状物。多种植物的白粉病和黑粉病等。
3.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两者有何不同?
侵染性病害:由非生物因素(如不适宜的环境条件等)引起的病害称为非侵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由于没有病原生物的参与,因而不能在植株个体间互相传染。
非侵染性病害:由病原生物侵染引起的植物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或传染性病害。引起植物侵染性病害的病原物有真菌、细菌、病毒、病原线虫和寄生性植物等,因此,按其病原生物的类型又可分为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病毒病害、线虫病害和寄生植物病害等。侵染性病害在植株间能够相互传染。
第二章植物病害的病原
1.寄生性和致病性有何不同?它们之间有何联系?
病原物的两个重要属性:
致病性:是指一种生物具有的引起植物发病的能力,这种生物称为病原物。强调病原物从寄主体内获取养分的能力。
寄生性:一种生物从其他活的生物中获取养分和水分的能力称为寄生性。强调病原物破坏寄主的能力。联系:①绝大多数病原物都是寄生物,但不是所有的寄生物都是病原物;
②寄生性的强弱与致病性强弱没有一定的相关性
2.简述植物病原真菌的无性繁殖和有性生殖的特点及其在病害发生和流行中的作用。
真菌的繁殖形式: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无性繁殖:是指不经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过程而直接由菌丝分化形成孢子的繁殖形式。真菌的无性孢子常见的有: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和分生孢子。是植物病害的再侵染源。
有性繁殖:是指真菌通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而产生孢子的繁殖方式。常见的有性孢子有:休眠孢子囊、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和担孢子。
3.霜霉病菌P21、白粉病菌P22、黑粉病菌P25、锈病菌P26等所致病害各有何特点?各举一例说明。
4.如何进行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病毒病害的初步诊断?(分别参照书本P32,37,43)
植物真菌病害的诊断:是采用必要的鉴定技术和方法,运用病理学和真菌分类学的知识确定植物真菌病害的病原和病名,是植物病害防治的首要环节。只有正确地诊断病害,才能对症治疗,有效地开展防治。包括症状诊断,显微镜检查诊断,病原物致病性的测定。
细菌病害的诊断除根据寄主表现的症状特点外,更可靠的方法是观察“喷菌现象”。因为由细菌侵染引起的植物病害,无论是维管束组织受害还是薄壁组织受害,病原细菌都大量存在于受病组织内,所以在显微镜下观察时,病组织内的大量细菌即会呈水雾状从病部喷出。喷菌现象即是植物细菌病害诊断的可靠方法,同时也是区别细菌病害与真菌病害和病毒病害的最简便手段之一。
植物菌原体病害的症状主要是引起寄主变色和畸形,包括病株黄化、矮化或矮缩、枝叶丛生、叶片变小、花变叶等。传播介体主要是叶蝉、飞虱、木虱和蚜虫等。
植物菌原体和木质部细菌性病害,在症状表现上往往与某些病毒病害难以区别,目前诊断主要依据电镜观察菌原体的形态、血清学反应以及四环素与青霉素对病害有无一定的治疗作用等。
病毒诊断:田间症状观察→病毒立体形态和大小测定→寄主范围测定→传播方式测定→细胞病理学鉴定→血清学鉴定
5.比较根结线虫、茎线虫和胞囊线虫在形态及引起病害症状上的不同。P47
6.如何防治菟丝子的危害?
1)控制菟丝子的危害,最基本的防治措施是采用清洁的种子,严禁调运带有菟丝子种子的种苗;
2)利用寄生菟丝子的炭疽病菌制成生物制剂,在菟丝子危害初期喷洒;
3)在以营养生长为主的菟丝子生活史的早期,进行人工拉丝防除
7.引致植物非侵染性病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由于植物自身遗传因子或先天性缺陷引起的遗传性病害或生理病害;
(2)由于物理因素恶化所致的病害,如低温或高温造成的冻害或灼伤,土壤水分不足或过量引起的旱害或渍害,光照过弱或过强引起的黄化或叶烧,大气物理现象造成的风、雨、雷电、雹害等;
(3)由于化学因素恶化所致的病害,如肥料或农药使用不当引起的肥害或药害,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缺乏引起的缺素症,大气与土壤中有毒物质的污染与毒害,农事操作或耕作栽培措施不当所致的病害等。
8.解释下列名词:
菌丝体:菌丝成丛或交织成团的丝状体称为菌丝体
子实体:真菌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经过营养生长阶段后,即进入生殖阶段,形成各种繁殖体即子实体。转主寄生:有的真菌需要在两种或以上不同的寄主植物上才能完成其生活史。
子囊果:子囊大多产生在菌丝体形成的包被内,形成具有一定形状的子实体,称作子囊果。
非侵染性病害:由非生物因素(如不适宜的环境条件等)引起的病害称为非侵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
侵染性病害:由病原生物侵染引起的植物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或传染性病害。
真菌的生活史:是指真菌从一种孢子萌发开始,经过一定的营养生长和繁殖阶段,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过程。
死体营养型:植物病害的病原物有的先杀死寄主植物的细胞和组织,然后从死亡细胞和组织中吸收养分,其营养方式称为死体营养型。
活体营养型:植物病害的病原物有的从死寄主植物的细胞和组织中获得营养物质,其营养方式称为活体营养型。
第三章寄主与病原物的相互作用
1.试述植物病原物在致病过程中的化学致病机制。
病原物的致病作用
(1)酶的作用病原物能产生角质酶、果胶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和蛋白质酶等多种降解酶类,这些酶类在病原物的侵入、植物组织浸离和细胞死亡之中起着重要作用。
(2)毒素的作用毒素是病原物产生的除酶和生长调节物质以外的对寄主有明显损伤和致病作用的有害代谢产物。
(3)生长调节物质及作用植物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受植物体内生长调节物质的控制,这些生长调节物质主要有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和脱落酸等
2.试述植物的抗病机制。
(1)固有抗性:植物的固有抗性主要是以其机械坚韧性和对病原物酶作用的稳定性而抵抗病原物的侵入和扩展。
(2)诱发抗性:病原物的侵染可引起寄主植物一系列组织结构的变化和一些生理生化物质的积累,这些变化有的与抗病性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