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医学与微观医学详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宏观医学与微观医学
中西医是两个不同理论体系的学科,从对疾病观察研究的差异、到解决问题思路上的区别、再到产生与发展的文化背景(尤其是哲学文化)的不同,二者均表现出显著的特异性,但是中医系统下的哲学思维在研究疾病对象时所思考的并不只是从人的角度,还联系到整个宇宙,关注的是人与整个宇宙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我们从这样的“天人合一”、“天人互感”的思想中可以看到明显的宏观性的特征,进而从人与自然保持和谐的角度来看又具有生态性的特征。相对于中医,西医则更倾向于将人体从自然中抽离出来再进行分析研究,甚至将器官组织层层抽离、细化到微观的细胞分子的层面上来,这和中医的“整体观”有着本质的区别,再从西医的理论基础来看,主要是由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细菌学等构建起来,并且这些学科都是从更小更细微的角度来对人体和疾病进行精准的描述和研究,对比中医的“宏观性”的特点西医则更倾向于“微观性”,并且从基础学科的研究角度来看也更偏向于“生物性”。
不论宏观还是微观,都是要我们从不同角度去“观”,《易》曰:“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但是相比与这一“仰”一“俯”,在这里我们需要从更立体更全面的角度来“观”,依据中西医对人体和宇宙的物质性、对不同状态下能量表现特点以及对时间空间定义的不同描述,下面我
们将从物质维、能量维和时空维这三点来进行我们所谓的“观”。
1.物质维
首先从“物质维”的角度来思考。中医无论在辨证论治,还是组方遣药,都是从宏观上来把握,其研究对象是人,认为人的生命活动是动态变化的,就如《周易》的“易”的含义一样,中医中很多哲学理念就源自于《周易》,所以和《周易》一样,是在宏观上把人设定在宇宙(自然)这个条件下去观察思考的,人是和宇宙融为一体的,形成一个“生态圈”;并且人也遵循着宇宙的规律,自身也可以形成一种“生态圈”,有循环节律和自我调节的功能,所以中医用药于人体是起“调节”阴阳,纠正偏盛偏衰,其主要目的在于“调节”,;而西医的本质就在于“对抗”疾病,研究对象是疾病(病源),把人当作疾病的载体,不论是模型还是实验,都是将人体看做可拆分的机器去观察思考的,其主要目的在于“对抗”,这种“对抗”的思维模式就是比较微观的模式,在西医的分析还原思维驱使下,看到的人就是一个“生物体”,一个个组织器官或者细胞,治疗就是找到病源病因,然后像对待敌人一样要消灭殆尽,而这样往往也会损伤到人体正常细胞、组织和器官,就像现代的癌症治疗一样。
再比如曼陀罗花在中西方的应用发展,对比一下就能发
现中西医在对物质的认识和特性把握上的区别。大家可能都知道华佗的麻沸散,在此方中,就有关于曼陀罗的记载。中医的理论中对曼陀罗这个物质的分析是味苦性温的,可平喘祛风止咳,其毒性大,是毒是药,就看剂量地把握了,一般很少单用,所以中医在使用曼陀罗的时候,多和其他药一起组合成方,一来可以减少毒性的成分,二来可以突出所需要的药效。而在西方,最令人难忘的是它在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剧作中的记载,即朱丽叶用来“假死”的催眠剂。在最初,曼陀罗在中西方的文化中,对它的认识是一样的,多被用来缓解疼痛、使人精神错乱等。但是随着时代发展,根据不同需求,曼陀罗在东方常被用于制成蒙汗药等,而在美洲土著同印度和锡兰的医生那里,曼陀罗的提取物则被用来治疗哮喘,可以对抗支气管痉挛等疾病。不过当西方医生发现曼陀罗类药物,在使用过程中有不可控制的方面后,开始谨慎小心地使用,并对其进行微观的研究,进而发现了其中分离提取出来的生物碱,又名颠茄碱、天仙子碱或东莨菪碱,其化学成分,也就是现代医学中常用的阿托品,被用于急救是挽救生命的良药。
另外在东西方传统文化中,对很多药物的使用并不是单纯地只重视药性,而更多地会去结合这个药背后的所承载的文化,会将药用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机结合到一起的,因为这种文化,这种社会价值更能深入人心,更能从精神上去引导。
比如中药中的艾草,在传统文化中,我们会在端午节前后,家家户户悬挂艾草,意在辟邪,祛除毒气,诗经《王风·采葛》中有云:“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在中医里,我们对艾草最主要的应用是“艾灸”,这个“艾”讲究“三年艾”,长得越久越好,如《孟子·离娄上》:“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这个“三年”之说,一方面可能就是来自诗经里的“如三岁兮”,一方面也和“三年艾”确实药效更强有关,所以至今还流传着“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谚语。又例如在西方,因为曼陀罗的使用,多伴有死亡和使人丧失理智,于是它多被视为是和魔鬼联系在一起的植物,是危险的象征。所以当从宏观上,看到这个药的优势时,中医是好的坏的放到一起用,并在使用时会重视其整体的价值;而西医则选择安全性高和使用价值高的方面,偏向对有利成分的使用,这就是宏观医学与微观医学在物质的价值与使用价值辩证时明显的不同。
2.能量维
我们也可以从“能量维”的角度来分析中西医的宏观与微观的特性上的不同。提到“能量”的概念,在中医理论里我们可以用“气”来描述。而提到“气”,在中医理论中,最典型的就是经络和气功。研究表明,现代高能的红外热象仪可测见气功功能态(有别于觉醒、睡眠、催眠等的人体意
识状态),在此功能态下,人体运气所到经络的部位的温度,就会明显高于其他部位;另外通过脑电波的测试,发现在气功功能态下,生物电电波幅会增高并更趋于同步,使得大脑对信息的感知更加灵敏。大多数时候能量的转变和信息的传递时相伴的,这类似于西医的中枢神经系统里面的对神经递质的描述,可以理解为人体通过意识,引导“内气运行”,像是一种自我的“内视”和“联系”,它发生于脏腑之间、经络之间以及脏腑与经络之间,也就是一种信息和能量的传递和接收。但是中医的“气”的理论是要糅合古代哲学思想来理解的,物质上来说“气”是万物本原,但同时“气”是无形的,弥散的,运动的,所以中医里“气”的概念是很宏观的,不仅类似于西医分子生物学中的量子场和ATP生物能,还可以把“气”这个概念理解成气场间的相互感应,人和宇宙的感应,就是这种类似于气场之间的相互感应,在这种感应中人和宇宙之间进行着信息的传递和接受,还有人与人之间也是有气场感应的,就好像“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句话一样,就好像是有相同“气场”的人更容易聚在一起,也就是说不管人也好,物也好,当气场相互交感,协调后会使人际关系达到一种和谐统一,就像是老子说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是一个道理。而“人以群分”就是这个“和”的结果。另外中医里的“气”不是孤立存在的,还需要“精”来养,“神”来调控,所以我们每个人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