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论仁
关于仁善的古训
关于仁善的古训古人有言:“仁者不忧,智者不惑”。
这句话说明了仁善的重要性。
仁义是尊重他人、克制自我、爱护弱者、慈悲广大的一个道德行为规范。
古训中有许多有关仁善的说法,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其中一些经典名言。
一、《论语》谈论仁善《论语》是中国儒家思想圣典,提出了许多关于仁善的言论,比如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而不知,乱其心志”,“君子以仁治国”等。
这些言论都提醒我们要学会仁慈待人,把自己不愿意给予他人的一切人格修养和行为模式,都不要使用起来。
二、《孟子》谈论仁善《孟子》关于仁善的言论有:“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爱人者人恒爱之,亲仁者,天下兴仁。
”“行仁慈,天下归心,存仁慈,终安定。
”“孝乎,爱之方,仁乎,知之源。
”等等。
这些话都提醒我们,要为他人着想,学会仁慈,把仁慈奉献给社会,才能够使国家繁荣昌盛。
三、《庄子》谈论仁善《庄子》也提出了许多关于仁善的言论,比如“仁者无敌”,“不仁而无义,难以为民正”,“以仁众而胜以兵,以义众而胜以利”,“君子能仁而莫仁者可也”,“其仁之及乎谁则无怨于天下”等。
这些名言都说明了仁义的重要性,历史上许多伟人都是以仁义著称,大多数的功绩都要归功于他们的仁慈和慈爱。
四、孔子的谈论仁善孔子是中国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关于仁善的言论也很经典,比如“尊严而不失仁,恭敬而不失义”,“仁者先人而后己”,“人性不足以苟取,而活生生者,其行仁也希”,“仁者无敌”等。
这些话都告诉我们,要追求仁慈,这样才能真正获得尊严和尊重,从而在社会上扮演一个更加负责任的角色。
总而言之,仁善是一种拥有高尚人格的最佳表现,古训中有许多关于仁善的名言,《论语》、《孟子》、《庄子》和孔子也都给我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精神宝藏,以上就是关于仁善古训的一些介绍,希望各位能够看懂,并以仁慈行事,点亮社会。
《论语》论仁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
孔子说:“做人,没有仁爱 之心,礼仪对他有什么用呢?做 人,没有仁爱之心,音乐对他有 什么用呢?”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 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论语· 尧曰》
孔子说:“不懂天命,不可 以成为君子;不懂礼义,不能立足 于社会;不懂得分辩言语是非,不 能了解别人。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论语》20篇,谈 论“仁”的有58章,用“仁”字109次。“仁”字 从象形字演化而来。《说文》释为“从人,从二”, 古人造这个字,半边是“人”字,半边是“二”字 (指复数、多数),《礼记》郑玄注认为“仁”是 “相人偶”之意,即用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 系。从这个角度看,孔子的仁学也可以说是一种人 际关系学。 仁又是孔子最高的理想人格,人的道德情操修 养的最高境界。从这个角度看,孔子的仁学又是道 德论。 在天下推行“仁”,是孔子的最高理想。一 个人的品德修养达到“仁”的境界,被称作“仁 人”,是世界上最高尚的人;“天下归仁”,人人 都具有“仁”的道德情操,那便是天下为公,世界 大同。
三、孝悌为仁之本
• 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情感、理念和实 践,以亲爱自己的父母为首要。孔子把孝 悌作为做人的首要一条。 • 以孝治天下 • 孝是发自内心的真诚 • 孝是“无违” • 孝是尊重与传承
四、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
《论语》开头就讲三种乐:“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人不 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并把“乐”作为 “知”的最高境界。“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知者, 不如乐之者。”(《论语· 雍也》) 在“知”的问题上, 知之、好之、乐之三种 由浅入深的境界, 亦是由社会性向自然性转 化的过程, 用《老子》的话来表述就是“人 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论语中有关于仁的句子以及解释
论语中有关于仁的句子以及解释
1.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里仁》
孔子说:“如果立志追求仁德,就不会去做坏事了。
”
当一个人内心充满仁爱之心的时候,自然就和恶事绝缘了。
正所谓: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2.子曰:“知(zhì)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雍也》
孔子说:“聪明的人喜爱水,仁德的人喜爱山。
聪明的人爱好活动,仁德的人爱好沉静。
聪明的人活得快乐,仁德的人长寿。
”
知通智,知者就是智慧的人,后面也是类似。
因为内心充满了仁爱,所以人也会变得耐心而沉静。
也正是因为对万事万物有了爱心,所以自己也会延绵长寿。
3.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
孔子说:“智慧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
”
正是因为有了仁爱,所以无论我们前往哪里,都会遇见朋友,也总是会得到他人的爱敬。
所以从不用忧愁。
论仁论君子论语
1.《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及其門徒言行的書籍,以「語錄體」形式寫成。
2.語錄是某人言論的記錄。
3.《論語》本無篇名,後人用每篇的首二字作為篇名(「子曰」二字除外)。
4.《論語》的文字淺白,各章自成片段,沒有連貫性。
1.「仁」是儒家修養的最高標準,亦是人與人彼此相處時的關係;故「仁」可泛指一切的道德性為表現。
2.本課從《論語》各篇裏,選取了七章論及「仁」的含義和表現的文字。
一.子曰:「不仁者,不能够久處約,不能够長處樂。
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里仁》第四)重點:仁者不受富與貧的環境影響,能安於其中實踐仁德。
1.不仁者面對貴賤時的態度:i.不仁者不能長久處於窮困当中,因為他們在窮困中會容易為非作恶。
ii.不仁者亦不能長久在生活安逸当中,因為他們會容易驕奢淫逸,不知約制。
2.仁者在任何環境中都能自然地堅持仁義操守。
3.智者明白到仁德對自己有好處因此實踐仁德。
4.仁者愛仁德,因此自覺地行仁,他們無所祈求亦無所計較,這是最高的道德境遇。
智者明白行仁德對自己有利而行仁,是有目的而為,這是次一等的道德境遇。
二.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里仁第四》)重點:只有仁者才能審察好壞,正地愛人,惡人仁者能恰當地判別善惡的缘故:他有高贵的道德修養,有正確的是非標準,不憑一己的主觀的愛惡來判斷是非善惡。
三.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也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里仁第四》)重點:仁者對待富貴貧賤及在不同環境下對實踐仁德的態度。
1.仁者一樣希望得富貴而去貧賤,但他們行事以仁義為先,不會為了富貴捨棄仁義,亦不願為了擺脫貧賤而作不仁之事。
2.仁者無時無刻都會堅守仁德,從無片刻的間斷;仁者即便在倉皇及顛沛流離下仍不違背仁義。
四.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子罕》第九)重點:知、仁、勇三者的特點仁者具備三種特質:「不惑」、「不憂」、「不懼」:1.不惑:知者能是非分明,洞悉事理,故無論面對何事都不會疑惑。
论语中问仁的句子
论语中问仁的句子1. “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 例子:哎呀,这不就像我们对待朋友和家人那样嘛,要真心地去爱护他们呀,可不能虚情假意的哟!你说对不对?2.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 例子:就好比你想要减肥,那得克制自己对美食的欲望呀,坚持做到了那就是一种成功呀,这其实就是在践行“克己复礼为仁”呀!难道不是吗?3. “仲弓问仁。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例子:这不就是说你自己都不喜欢的事情,怎么能强加给别人呢?比如你不喜欢被人嘲笑,那你也别去嘲笑别人呀,多简单的道理呀!4. “司马牛问仁。
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 例子:就好像说话的时候别像机关枪一样,要慢慢说,经过思考再说呀,不然很容易说错话的,这就是有仁的表现呀!5. “子贡问为仁。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例子:你看那些工匠,想做好事情就得先把工具磨锋利呀,我们想要做到仁,不也得先准备好自己的内心吗?多形象呀!6. “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 例子:想想看,如果我们能在生活中做到那五者,就像给自己的人生之路点亮了明灯一样呀,多棒呀!7.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 例子:就像节食的人克制对美食的渴望一样,我们要克制自己一些不好的行为,去符合礼的要求,这就是在靠近仁呀,好好想想吧!8.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例子:那些英雄烈士们,为了理想和正义不惜牺牲自己,这不就是对仁的最高诠释吗?这是多么伟大呀!结论:论语中的这些问仁的句子,真是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给我们指明了为人处世的方向,值得我们好好去领悟和践行呀!。
论语论仁
• 初,孤竹君欲以次子叔齐(上图)为继承人,及父卒,叔齐让位于伯 夷(下图)。伯夷以为逆父命,遂逃之,而叔齐也不肯继承,亦逃之。 后来二人听说西伯昌善养老人,尽往归焉。及至,正值西伯卒,武王 兴兵伐纣,二人叩马而谏,说:“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 以臣弑君,可谓仁乎?”武王手下欲动武,被姜太公制止,说:“此 7.15冉有曰:“夫子為衛君乎?”子貢曰: 义人也”,扶而去之。后来武王克商后,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 “諾。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 食周粟,逃隐于首阳山,采集野菜而食之,最后饿死于首阳山。
• 4.4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 1,朱熹注:苟,誠也。志者,心之所之也。 其心誠在於仁,則必無為惡之事矣。楊氏 曰:“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 惡則無矣。” • 2,董仲舒《春秋繁露· 玉英篇》:“難者曰: 為賢者諱皆言之,為宣、穆諱獨弗言,何 也?曰:不成於賢也。其為善不法,不可 取亦不可棄。棄之則棄善志也,取之則害 王法,故不棄亦不載,以意見之而已。茍 志於仁無惡,此之謂也。”《鹽鐵論· 刑德 篇》:“故春秋之治獄,論心定罪,志善 而違於法者免,志惡而合於法者誅。”
• 8.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 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 不亦遠乎?” • 弘,寬廣也。毅,強忍也。非弘不能勝其 重,非毅無以致其遠。 • 仁者,人心之全德,而必欲以身體而力行 之,可謂重矣。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 可謂遠矣。程子曰:“弘而不毅,則無規 矩而難立;毅而不弘,則隘陋而無以居 之。”又曰“弘大剛毅,然後能勝重任而 遠到。”
“兗公”,宋真宗加封為“兗國公”,元文宗又尊為“兗 國複聖公”。明嘉靖九年改稱“複聖”。山東曲阜還有 “複聖廟”。 •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 以發,回也不愚。” •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 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 吾與女弗如也。” •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 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论仁论君子论语
論仁〃論君子論語仁者的修養:1. 自我約束:能克制自己私慾,行為合乎禮的規範,凡是不合禮的都不看/不聽/不說/不做。
2. 堅守仁德:能持之以恒,不論何時何地及任何環境也堅守仁德。
3. 心安理得:能實行仁德而感心安,故不憂/不惑/不懼。
仁者的表現:把仁實踐於日常生活當中待人:1. 愛惡無私:能以正確的態度愛/惡人2. 待人忠心誠懇處事:1. 安貧樂道:(a)能長久處於窮困/安樂中;(b)能以正當的手段追求富貴和擺脫貧賤。
2. 恭敬認真:日常起居及做事時態度恭敬認真。
3. 殺身成仁:能夠犧牲生命以成就仁德不仁者在修養與待人處事的表現上皆與仁者相反。
方法:對比君子的修養:1. 以義為本:以道義為原則。
2, 心境寬和:(a)能實行仁德而感心安,故不憂/不懼;(b)不重個人得失,故心胸寬廣,目光遠大3. 律己以嚴:(a)要求自己學問鞏固;(b)要求自己實行仁德;(c)擔憂自己沒有實行仁德的能力君子的表現:1. 態度:態度莊重而有威嚴。
2. 交友:(a)不與德行比不上自己的人交友;(b)幫助別人完成好事。
3. 做事:(a)注重忠誠和信實;(b)依禮行事。
4. 犯錯:有過錯即勇於改正。
5. 言行:(a)言行一致,先實行要說的話,然後才說出來;(b)說話謙遜。
君子vs小人方法:對比段落結構:1.格言式;2.對話式孔子的因材施教:因應學生的不同性格/才智/修養而給予不同的教導方法。
例1:顏淵、樊遲均問仁。
顏淵向以德行見稱,故孔子直接點出仁的原則及綱目;樊遲曾學農事,只顧小人之利,故孔子具體地指出在日常生活中實行仁的方法。
例2:子貢、司馬牛均問君子。
但子貢能言善辯,故孔子說君子不可言過其實,以示警惕;但司馬牛常憂心恐懼,故孔子說君子不憂不懼,要他自我反省,問心無愧,以示勸勉。
人物性格特點:1. 顏淵:(a)好學;(b)謙虛;(c)恭敬有禮2. 司馬牛:率直粗魯……………………………………………………………………………………………………………………………..寫作手法:1. 文體:語錄體散文2. 對比:如以君子的「求諸已」與小人的「求諸人」作對比。
论语关于仁的理解
论语关于仁的理解《论语·颜渊》:“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所谓“克己复礼”就是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儒家讲求“慎独”、“修己安人”,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其中仁就是指克己复礼,孔子尤其强调教育的意义,他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成为了伟大的圣人之一。
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
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敏、惠等内容。
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论语.颜渊》:“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又“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又《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庄子.在宥》:“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
”清谭嗣同《仁学.界说》:“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虚心,故虚识。
”仁是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
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敏、惠等内容。
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论语。
颜渊》:“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又“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又《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庄子。
在宥》:“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
”清谭嗣同《仁学。
界说》:“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虚心,故虚识。
”儒家学派核心为“仁” ,仁: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论语--论仁2
君子不欺暗室《诗·小雅·巷伯》毛传:"昔者
,颜叔子独坐于室。邻之嫠妇又独处于室。夜,暴 风雨至而室坏,妇人趋而至,颜叔子纳之而使执烛 ,放乎旦而蒸尽,缩屋而继之。"
君子者,权重者不媚之,势盛者不附之, 倾城者不奉之,貌恶者不讳之,强者不畏 之,弱者不欺之,从善者友之,好恶者弃 之,长则尊之,幼则庇之,为民者安其居 ,为官者司其职,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此君子行事之准。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 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⑴无 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 事斯语矣。”
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 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 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 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 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 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 。”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 话去做。”
老师寄语
借 你 一 双 慧 眼 给 你 一 支 妙 笔 放 眼 大 千 世 界 关 注 生 活 细 节 描 绘 精 彩 人 生
颜渊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可惜英年早逝(营养不良
)。颜渊的死对孔子打击非常大,孔子曾恸哭颜渊,旁边
的学生都觉得孔子哭得过分伤心,因为孔子的儿子死时,
孔子都未曾像这样痛哭过。孔子反驳,有吗?我不为这样
的学生恸哭,又要为谁这样恸哭呢?(颜渊死,子哭之恸。
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颜渊问仁德。孔子道:“抑制自己, 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就是仁。一旦这样 做到了,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是仁人。实 践仁德,全凭自己,还凭别人吗?”
论语论仁孝
《論語》論仁學而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八佾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里仁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
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
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
觀過,斯知仁矣。
」公冶長或曰:「雍也仁而不佞。
」子曰:「焉用佞﹖禦人以口給,屢憎於人。
不知其仁,焉用佞﹖」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
」又問。
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
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
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
不知其仁也。
」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
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何如﹖」子曰:「忠矣。
」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弒齊君,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之。
至於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
』違之。
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
』違之。
何如﹖」子曰:「清矣。
」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雍也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樊遲問知。
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問仁。
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论语中孔子论仁的名言
论语中孔子论仁的名言在《论语》中,孔子谈论“仁”的名言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1.“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春秋战国孔子弟子《论语·里仁篇》。
【译文】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
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2.“刚、毅、木、讷近仁。
”——孔子弟子《论语·子路篇》。
【译文】孔子说:“刚强、果敢、朴实、谨慎,这四种品德接近于仁。
”3.“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弟子《论语·学而篇》。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4.“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弟子《论语·颜渊篇》。
【译文】孔子说:“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言行符合礼制,就是仁了。
”5.“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弟子《论语·颜渊篇》。
【译文】孔子说:“不符合礼制的规定,就不要去听、去看、去说、去动。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弟子《论语·颜渊篇》。
【译文】孔子说:“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7.“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弟子《论语·里仁篇》。
【译文】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弟子《论语·里仁篇》。
【译文】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
”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弟子《论语·述而篇》。
【译文】孔子说:“君子心胸开阔,能够包容别人;小人爱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10.“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弟子《论语·子路篇》。
【译文】孔子说:“君子能够协调分歧,但并不盲从;小人只会盲目附和,却不肯协调分歧。
”以上只是孔子关于仁的一些名言的简要摘录,更深入的理解需要研读《论语》原著或相关学术著作。
论仁原文及翻译
论仁原文及翻译
摘要:
1.引言
2.《论仁》原文概述
3.《论仁》翻译解析
4.总结
正文:
【引言】
《论仁》是儒家经典《论语》中的一篇重要篇章,主要论述了仁的含义、作用和实践。
文章通过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对仁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为我们理解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本文将从原文概述和翻译解析两个方面,对《论仁》进行探讨。
【《论仁》原文概述】
《论仁》原文共包括四个部分,分别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关于仁的讨论。
第一部分,孔子回答颜渊问仁,指出仁者爱人;第二部分,孔子讲述仁的实践,如己所欲,施于人;第三部分,孔子讨论仁者无恶,恶者不仁;第四部分,孔子认为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论仁》翻译解析】
1.仁者爱人:仁者对待他人充满爱心,关爱他人,这是仁的基本含义。
同时,仁者不仅关心自己的亲人朋友,还关心陌生人,乃至全人类。
2.如己所欲,施于人:仁者应将心比心,以自己希望别人对待自己的方式去对待别人。
这是仁的具体实践,强调对他人的尊重、关爱和理解。
3.仁者无恶:仁者内心没有恶意,不会去做伤害他人的事情。
恶者不仁,那些行为恶毒的人不能称为仁者。
4.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仁者能正确评价他人,对于行为善良的人给予赞扬,对于行为恶劣的人给予批评。
这体现了仁者的公正和正义。
【总结】
《论仁》通过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对仁的含义、作用和实践进行了阐述。
仁者应具备爱心、尊重他人、善良、公正等品质,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论仁学——读《论语》有感
论仁学——读《论语》有感孔子,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人人皆知。
他及其弟子言行所被撰写的书,一直流传至今,深深影响着人们,这便是《论语》。
《论语》中有提到孔子的很多人生经历,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其中“仁”字在全书使用频率中最高,那么究竟何为“仁”?我认为有以下两点:一、“仁”架立在“礼”的基础上。
孔子很重视周礼,即周代的礼节规范,在动荡年代下,他希望社会和个体都能以“礼”为根本。
而“仁”的实现,正有赖于对“礼”的施行。
孔子有提出“克己复礼为仁”,即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他认为,只有不断反省,循礼而行,才能达到“仁”的境界。
二、“仁”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
孔子有提出“仁者爱人”的思想,要达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境界,甚者,还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强调用“仁”道教化社会,治理国家。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仁政思想。
“仁”之外,孔子在教育方面也有着很多精辟的言论。
他主张“有教无类”。
从治学方面来看,他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学习态度,捉倡“温故而知新”的学习规律,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习方法。
从教育角度看,孔子注重于因材施教。
面对学生的相同问题,孔子总是针对不同的人,给予不同的回答。
然而现实中,很少有人能做到这一点。
学生们都坐在同一个教室里,老师只能用一种回答去解决学生的问题,这很容易导致一个班的学生两极分化开来。
孔子强调教人要把握时机,进行启发式教育。
他说:“不偾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只有对求知欲强却百思不得其解的人加以点拨,对竭立想要表达看法的人加以引导,才会达到最好的效果。
社会中总有一些懒散厌学的人,即使对他加以教育,也无济于事。
当然,这个学生还要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这是孔子用人生经验所积累出来的。
另外,《论语》中还有很多为人处世的格言警句,极富哲理性和启发性,值得每一个人去阅读欣赏。
《论语》论仁
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 ”樊迟曰 :“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
其中矣 。”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为政》 子退朝,曰 :“伤人乎?”不问马。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
”樊迟曰 :“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
孔子曰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从积极方面来讲,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推己及人(忠)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
不敬,何以别乎?” 《为政》
不要忤逆父母,不要违背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
4、不要轻易地改动传统经验
子曰 :“父在,观其志;父没 ,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可谓孝矣 。”《学而》
1
三、仁的实现
(一)克己复礼就能做到仁
颜渊问仁。子曰 :“克己复礼为
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 渊曰 :“请问其目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 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
叶公语孔子曰 :“吾党有直躬
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 子退朝,曰 :“伤人乎?”不问马。
子曰 :“父母唯其疾之忧 。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
孔子曰 :“吾党之直者异于是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樊迟曰 :“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
(五)为了成就“仁”,不惜 献出自己的生命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 身以成仁!”《卫灵公》
《论语》“论仁”章句解读
《论语》“论仁”章句解读张海涛【摘要】Those chapters and sentences on benevolence seem randomly scattered without organization or sys- tem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 further study leads us to the fact that Confucius demonstrates a system of ques- tions concerning "benevolence" : what is benevolence, how to achieve the kernel, how to implement benevolence, and why it is necessary to advocate benevolence.%《论语》中的论仁章句看起来是散乱的,没有一定的章法,不成体系,但仔细分析这些章句,就会发现,孔子围绕“仁”,谈了倡导仁的原因、何为仁、如何达到仁、如何施行仁等一系列问题,用一条线索串联起来,即为何要倡导仁以及仁的重要性——何为仁——如何达到仁——谁来施行仁,如何施行仁。
【期刊名称】《绵阳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31)007【总页数】6页(P30-35)【关键词】《论语》;论仁章句;解读【作者】张海涛【作者单位】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云南丽江671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32“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以它为代表的儒家文化长期影响后世,直到现在仍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孔子的仁学思想历来是研究探讨的热点,此方面的论文专著可谓汗牛充栋,仅建国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国报刊杂志发表研究论文就有数千篇(张新京《孔子仁学研究三十八年》)。
研究的范围之广,程度之深,方法之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立足于文本,探讨《论语》中论仁的58个章句(据徐尚祯、郭化民《孔子论“仁”》)之间的关系,鲜有学者问津,故笔者试图作一尝试,以求正于方家。
论语对仁的理解
论语对仁的理解
《论语》中有很多字句穿插其中,论及仁者的本质。
仁在儒家伦理中,属于德行要求的一项。
首先,“仁者无敌”,说明仁者是强大的,他具有出众的能力,能够终结一切争端,用和平的方式调和矛盾与分歧。
孔子说:“仁于义,义于位”,这句话提出仁是值得仰望的,仁者更高尚,可以尊重政治。
另外,“不以其道,求其财”,意指仁者不斤斤计较,也不向利益看齐,只因一份真诚与爱,把他的道德准则奉献给大家,也因此受到别人的尊重与喜爱。
其次,仁者有博爱性,而且仁者为人诚恳,大公无私,只想利他,而不管自己。
仁者不会搞花架子,也不会虚情假意,他尊重立场坚定,秉持公正原则,并且重视细节和过程,用诚实的态度去提出想法。
此外,孔子提倡“礼乐冰,生出仁”,说明仁者心中有一份温暖与闪耀的炽热的感情,仁者不是一个放任纵容的人,而是一位节操者,会影响上下文以及自身道德。
最后,仁者具有责任感,他有责任去关注他人的处境,做一个洞察的人,能发现他人难以表达的真实意念,并且把它彰显无遗。
仁者总是对自己有要求,不停地强调自己,来提高自己去做一件好事,也专注除了好事以外,更多关注他人的需求。
总之,仁者就是一种道德品质,他把自己的高尚、善良、正义和美德正确地传递给周围的人,赚取他人的尊重和爱戴。
他用朴实的品格及他的勇敢心,给了大家一种仁爱的感受,带给我们良好的道德观点。
论仁原文及翻译
论仁原文及翻译
论语《论仁、论君子》属语录体。
语录体就是用对话的形式,直接记录人物的言论,条列写载。
主旨:说明孔子所提倡的仁道的内涵及君子应有的修养风度。
仁的实践先要克制私欲,按照礼的要求去做;至於君子人格的核心,是一切言行都应合乎义理。
原文:
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
子曰:“苟志於仁矣,无恶也。
”——《论语·里仁》
译文:
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
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
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
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
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樊达问怎样才算是仁。孔子说:起居生活恭谨庄重,做事认真,与人交往忠心真诚,即使去到文化落后的地方,这些原则都不可离弃。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孔子说:有大志的人和有仁德的人,不会因为保存性命而损害仁道,只会牺牲性命来成就仁道。 论君子论君子论君子论君子
42《《《《论语论语论语论语》》》》选读选读选读选读 论仁论仁论仁论仁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可以长久处於贫困,也不可以长久处於安逸。有仁德的人安於仁道不论环境好坏都能行仁,有智慧的人,知道行仁有利也能够实行仁道。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说:有知慧的人不会困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有勇气的人不会畏惧。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问怎样才能做到仁,孔子说:对自己有节制言行合乎礼法便是仁了。一旦能克制私欲合乎礼法,天下人都会赞扬你是君子仁人了。达成仁德是全靠自己的,又怎能靠别人呢? 颜渊问:请问实行仁德的细目是怎样的。 孔子说:不合礼法的不看,不合礼法的不听,不合礼法的不说,不合礼法的不做。 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明,但一定遵照这番话实行的!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君子的态度不庄重就没有威仪,所学便不会稳固;做人处事以忠信为本,不会和那些不讲究忠信的人做朋友;自己有了过错一定会勇於改过。
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孔子说:只有仁人,才能够公证地喜爱应当喜爱的人,才能够公证地厌恶应当厌恶的人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闲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 孔子说:富有显贵,这是人人都想得到的。如果不能用正确的方法获得它,君子是不会接受。贫穷卑贱,是人人都厌恶的。如果不能从正确途径摆脱它,君子是不会逃避的。君子离开了仁道,又怎称得上是君子?君子即使在极短的时间之间也不会违背仁道,匆忙的时侯都是一样,困顿的时侯都是一样紧守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