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的内能》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 《物体的内能》说课
一、说教材
(一)课标要求
一级主题:能量
二级主题:内能
三级主题:了解内能和热量。
(二)教材分析
《物体的内能》是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内能与热机》第一节内容,教材安排了“物体的内能”、“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和“热量”三个方面的内容,它们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在学习了分子的热运动之后,教材适时安排了本课题,类比机械能建立内能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讨论内能的改变,进而引出热量的概念。本课题也为后续学习比热容、热机、电热器等作了准备,在物理学知识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初中热学的重点内容。
(三)学情分析
1、学生认知水平
(参考范文1)
2、学生知识经验
学生对摩擦生热,物体吸放热引起温度的变化等现象比较熟悉,学过了分子热运动,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且九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这些都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奠定了基础。由于概念的抽象性和规律的概括性,使学生对内能及其改变由零散的感性了解上升到系统的理性认识,需要本节课的深入学习。
(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初步概念,能简单描述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2、知道热量是热传递过程中内能的改变量,单位是J。
3、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做功和热传递。
过程与方法:
1、根据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用类比法建立内能的概念。
2、借助内能与温度的关系,通过实验探究和实例分析,归纳出改变物体内能的两个途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探究生活现象中的物理道理,在探究中养成交流、合作、分享的习惯;形成用能量的观点来分析物理现象的意识。
重点及确定依据:建立内能的初步概念;探究并归纳出改变内能的两种途径。内能的概念是热学的基础,而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是分析常见热现象的理论依据。
难点及突破策略:理解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小;热量与内能的区别。对外做功实质是负功,超出了初中学生的知识范围,通过实验验证+分析推理解决;内能是状态量,而热量是过程量。
二、说教学方法
教有法,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课时主要采用实例分析法,辅以教师启发引导、多媒体的直观显示。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按照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引导学生采用:实验、观察、分析、归纳;交流、合作、讨论;类比法;实例分析、反馈练习等学习方法。
三、说教学资源
(参考范文1)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烧开的水顶起壶盖。
设疑:推动壶盖的能量来自哪里?它是什么形式的能?
(目的是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引起认知冲动。)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有助于学生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内能的概念
课件展示类比表格:
类比运动的足球具有动能,压缩、拉伸的弹簧具有势能,引导学生得出物体内能的概念。
(用类比的方法,降低了学生的思维难度,便于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突出重点。)
演示:墨水在冷水、热水中扩散现象
观察现象,得出结论: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越剧烈,分子动能越大。
设疑: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怎样的关系呢?
学生得出:温度越高,物体的内能越大。
引导学生从影响内能的因素出发,明确上述结论的前提:同一物体,同种状态。
问题讨论:
(1)一根弹簧恢复原状时,它是否有弹性势能?是否有内能?
(2)0℃的冰是否具有内能?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机械能与宏观的物体状态有关,而内能是与微观的分子状态有关,机械能可能为零,而内能不可能为零。
(通过问题引领,讨论分析,加深对内能的理解。)
2.物体内能的改变
(1)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
设疑:现有一根铁丝,你有哪些办法使它的内能增加呢?
学生动手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展示做法,并分析内能改变的理由,其他小组点评,形成共识。
(可能的方法有:用手弯折、在热水中烫、在火上烧、用砂纸打磨等。)
(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探究,拉近了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感受科学的真实性。)启发:我们来把这些改变内能的方法加以归类,看看有几种途径?
学生交流、讨论:
途径一:对铁丝做功,如弯折、打磨等。
途径二:让铁丝吸热,如热水烫、火烧等。
设疑:如果物体对外放热,它的内能怎样变化?并举例说明。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容易得出结论:对外放热,内能减小,如:一杯水冷却。
追问:如果物体对外做功,它的内能又怎样变化?
猜想:利用逆向思维,学生能够得出内能减小的猜想。
验证:向装有少量水的瓶内大气,活塞跳起,瓶口出现“白气”。
引导学生分析,瓶口“白气”的产生,是水蒸气遇冷液化的结果,说明瓶内气体对外做功,温度下降,内能减小。
(这里采用逆向思维,用例证和实验验证的方法,引导学生全面理解改变物体内能的两个途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至此,学生已得出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做功和热传递。
课件展示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辐射。
演示:空气压缩引火仪。
引导学生分析硝化棉燃烧的原因。
结合实例分析,引导学生从能量转移或转化的角度,进一步分析两种途径的实质不同。
(目的是让学生能从更深层次认识内能的改变。)
(2)热量
上述用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用符号Q表示,单位是J。
实验表明:1kg的水温度升高1℃,吸收热量是4200J。
强调:热量是热传递过程中内能的改变量,它是过程量,在自然状态下,热量只能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而不能相反。
本环节的“探究学习”让学生经历了与科学家类似的研究过程,主动获取知识与技能,领悟方法,发展能力,体验乐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当好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
(三)当堂检测,拓展提高
(参考范文1)
(四)课堂小结,感知内化
(参考范文1)
(五)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1.书面作业:
必做:题目选自于教材的课后作业。
选做:一个物体吸收了热量,同时又对外做功,试分析它内能改变的可能情况。(目的是让学生从能量的角度分析问题,衔接高中物理热力学第一定律。)
2.实践作业:
用打气筒给自行车打气,一段时间后,用手摸一摸气筒外壁,分析其内能改变的原因。
上述作业的设计依据多元智能理论,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都得到发展。
五、说板书设计
(参考范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