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人之间的语言禁忌差异.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中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禁忌语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习惯导致了不同的语言禁忌。
在中西方文化中,禁忌语是指因为特定原因而被视为不适当或不礼貌的言辞或用语。
这些禁忌语言可以包括对特定人群的称谓、特定事物的称呼、以及对某些话题的谈论等。
本文将对中西方的禁忌语进行对比,探讨其不同之处。
中西方在对待称呼的禁忌上有着不同的标准。
在西方文化中,称呼他人时通常会避免使用过于亲昵的称呼,尤其是在初次见面时。
直呼对方姓氏或称呼对方为先生、女士等都是很普遍的。
相比之下,在中国文化中,称呼对方通常会更加注重亲热和尊敬。
在称呼长辈或客人时,通常会加上尊称词如“阿姨”、“叔叔”等。
在亲密关系中,也常使用昵称来称呼对方,这在西方文化中是不太常见的。
在谈论某些特殊话题时,中西方也存在着不同的禁忌。
在西方文化中,谈论个人隐私、金钱、宗教信仰等话题都是比较敏感的。
在社交场合中,很少会有人主动谈论这些话题,通常会避免触及。
相比之下,在中国文化中,谈论个人隐私相对更加私人化,一般在不熟悉的人面前不会主动提及。
谈论金钱、宗教等问题在中国文化中通常并不是严格的禁忌,有时候人们之间也会就这些话题进行交流。
对于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群,在中西方文化中也有着不同的称呼禁忌。
在西方文化中,谈论他人的年龄、财富等属于隐私问题,通常不会在公众场合涉及这些话题。
而在中国文化中,对于长辈、领导等身份的人,通常会特别尊敬对待,避免直呼其名。
在西方,通常会使用尊称词如“sir”、“madam”等,而在中国,称呼长辈或领导时通常会使用尊称词如“老师”、“领导”等。
中西方文化在禁忌语言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
在称呼、谈论话题、对待不同身份人群等方面,中西方都有各自的文化传统和社会规范。
了解并尊重对方的文化禁忌,是进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基础。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够更加了解中西方的禁忌语言差异,并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时更加得体。
中英人之间的语言禁忌差异

中英人之间的语言禁忌差异——不同的地域人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这些都是我们应该了解的知识。
由于中西方人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的不同,禁忌语(verbal taboos)也有很多不同之处。
禁忌是指在一些特定的文化或是在生活起居中被禁止的行为和思想,被禁止的某些词汇就是禁忌语。
禁忌有两种解释:一为“因风俗习惯或个人理由等,对某些语言或举动有所顾及,久积成禁忌”,二为“对某些可能产生不利后果的事力求避免,不愿说出或听到某些引起不愉快的字眼”,禁忌的一般都是崇高、神圣而凛然不可侵犯的,或被社会认为是神秘、罪恶、肮脏的事物或内容。
在中英两国的交际中间,因为历史与风俗习惯的不同也有很多禁忌需要我们了解。
一、数字禁忌对于数字的禁忌,中国人通常用谐音和典故来解释数字的意思,就像中国人大都喜欢2、6、8、9等数字,2表示好事成双,6表示六六大顺,8表示发财,9是长久,7和8在一起就是“七上八下”,1、6、8在一起就是一路发……最明显的还有4,4与“死”谐音,所以4无形中也就成了一种禁忌,在选电话号码时也会优先2、6、7、8、9这样的数字。
在英国等西方国家,因典故形成的数字禁忌也普遍存在。
就如数字 13 在英国就是禁忌。
据《圣经》记载,在《最后的晚餐》中,耶稣对他的十二门徒弟说:“你们当中有一个人出卖了我”结果出卖耶稣,使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而死的卑鄙小人就是第13位,犹大.从此,13就成了不吉祥、不道义的代名词。
因此,酒店不设13号房;重要的活动避开每月13号;请客人吃饭时,一桌的客人若满了12人,就不会再加人,因为他们认为第十三个人会给他们带来厄运。
5也是英国人所禁忌的,耶稣死的那一天正好是星期五,所以当星期五和十三号遇到一起时,就会被认为是最不吉利的。
英国人还不喜欢数字六,因为人是在第六天上帝被造出来的,拥有很多缺点。
二、称谓避讳制度中国,从商代开始就有“生名死讳”的制度,秦汉以后这种忌讳扩大到了活人身上,逐渐形成了“称谓避讳制度”。
跨文化交际中中英禁忌研究文献综述

跨文化交际中中英禁忌研究文献综述一、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英禁忌情况1. 礼貌用语的差异:中英两种文化中,礼貌用语的表达方式存在差异。
例如,中国人在询问别人的年龄、婚姻状况等私人话题时会被认为是不禁忌的;而在英国文化中,这样的问题往往被认为是冒犯他人的。
此外,在英国文化中,先的人可以用You来称呼晚的人,但在中国文化中通常使用您这个词。
2. 饮食习惯:中英两国的饮食习惯也存在差异。
例如,在英语中,“鸡肉”通常被称为“chicken”,而在中国文化中,“鸡肉”会被称为“live chicken”,这被认为是不禁忌的。
另外,在英国文化中很常见的吃猪肉,但在伊斯兰文化和印度教文化中,是严格禁忌的。
3.宗教信仰:中英两个国家的宗教信仰存在差异。
例如,在英国,谈论宗教话题并没有那么敏感。
然而,在中国,由于个人宗教信仰的问题可能导致政治不稳定,所以谈论宗教问题往往被认为是禁忌的。
二、跨文化交际中中英禁忌的原因1.历史和文化的差异:中英两国有着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这导致了禁忌观念的差异。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对长辈的尊敬和关心往往是被鼓励的,而在英国文化中,过分关心他人的私人事务会被认为是冒犯的。
2.社会观念和风俗习惯:中英两种文化中的社会观念和风俗习惯也存在差异。
例如,在中文中,经常会使用一些吉利的词语,以表达对他人的祝福和尊重。
而在英语中,这样的表达方式可能会被认为是虚伪的。
三、跨文化交际中解决中英禁忌的方法1.尊重和理解:在跨文化交际中,尊重和理解是最重要的。
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尽量避免触碰对方的敏感点,展示对对方文化的尊重。
2.学习和批判性思考:不断学习不同文化之间的禁忌和差异,不只是表面地接受和遵循其中一种文化规范,还要批判性地思考,并意识到不同文化之间的禁忌是可以变化的。
3.沟通和妥协: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沟通是至关重要的。
学会解释自己的意图,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解。
同时,也要学会妥协,尽量迁就对方的文化规范。
中英语言禁忌的不点及文化对比

二中英语言禁忌的不同点及文化对比1.隐私禁忌差异。
英语国的人非常重视个人隐私,对于他人的工资收入、年龄、体重、婚姻状况、宗教信仰等,都不能随便过问, 否则会被看作是对别人私生活的侵犯,是极为不尊重的行为。
英语中的“Mind your own business”(管好你自己的事情, 少管闲事.) 就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
因此, 在同英语国家的人交谈时, 应注意以下语言禁忌: What is your income? (你的收入是多少?) How much did the hat cost you? (你的帽子花了多少钱?) How old are you? (你多大年纪?) Are you married single?? (你结婚了吗) How many kids do you have? (你有几个孩子?) Are you a Republican or a Democrat? (你是共和党人还是民主党人) What is your religion? (你信什么教) 相反,中国人对待隐私却并非如此看重。
中国文化建立在集体主义基础之上, 一个中国人不是一个个体, 而是群体中的一个成员。
中国人重视亲情,友情, 同时追求宽广坦荡的胸襟, 认为‘事无不可与人言’对中国人来说,问他人个人问题, 如你多大了?你在哪里工作?你结婚了吗?有对象了吗?你去哪里了?你吃饭了吗?是聊天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友好关心的表示。
这与英语国家完全不同中英文化对待年龄问题的态度也截然不同。
在中国“老”是智慧、经验的象征。
如:老马识途、老当益壮、老骥伏枥、都是对老的赞赏之词。
人们称呼上了年纪的人为老教授、老寿星、老太太以表达尊敬、敬仰之情。
而在英语国家“老”就意味着不中用了、能力下降了。
所以老的甚至是“中年的”这样的词,也就成middle- aged(中年的)这样的词。
也就成了他们的语言禁忌。
在言谈中,对年龄有所暗示,如:You are sostrong at that age ! (按你的年纪, 你可真健康! ) 之类的话都将引起对方的不快。
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

3、功能
英汉禁忌语均具有维护社会秩序、遵循社会规范的功能。通过使用禁忌语, 人们可以避免谈论令人尴尬或冒犯的话题,从而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和摩擦。此外, 禁忌语还可以起到警示和教育的作用,提醒人们在不同场合下应该保持适当的言 谈举止。例如,在汉语中,“妄议中央”是一个较为严重的禁忌语,旨在引导人 们不要随意发表不当言论。同样地,英语中的“鞭打禁锢”等禁忌语也旨在维护 社会道德和秩序。
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的应用
1、语言教学
英汉禁忌语的对比分析在语言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可以通过介绍英汉 禁忌语的异同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两种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表达和交际方式。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了解不同文化中的禁忌语,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 能力。
2、翻译实践
在翻译实践中,英汉禁忌语的对比分析同样具有指导作用。译者需要具备跨 文化意识,了解两种语言中的禁忌语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在忠 实原文的基础上,准确地传达原文中的信息。例如,在翻译过程中,遇到关于 “死亡”的禁忌语时,译者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选择适当的词汇和表 达方式。
英汉禁忌语在修辞手法和篇章结构方面也有其独特之处。英语中的禁忌语多 采用委婉语和替代词,以避免直接提及禁忌话题,如用“pass away”代替 “die”。而汉语中的禁忌语则更多地体现为避讳和省略,如对年长者的称呼中 会避免使用不吉利的字眼。
四、应用实践:跨文化交流的技 巧
在跨文化交流中,了解英汉禁忌语的异同十分重要。在语言交流中,我们应 尊重对方的文化习惯,避免使用冒犯性的言辞。同时,掌握相应的交流技巧,如 采用间接、委婉的语言表达方式,可以有效地避免因文化差异引起的误解和冲突。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也需充分考虑原文中的禁忌语,确保译文准确、得体。
中西方禁忌语的差异

中西方禁忌语的差异称谓方面的差异由于汉英文化背景的差异, 使得两种语言在称谓和礼貌方面的表达截然不同。
西方人大多喜欢别人直呼其名,不论职位、年龄的差异如何悬殊, 他们认为这样的称呼很亲切。
如果称他们先生、夫人或小姐, 他们总觉得过于郑重其事, 不利于缩短相互间的距离。
西方人为了表示对前辈的尊敬, 晚辈可与长辈同名, 在外国人看来司空见惯的事情, 中国人则觉得不可理解。
对长辈或年龄大的人直呼其名或者取与之相同的名字, 被认为是大不敬或没教养的表现。
在中国, 人们用师傅、同志来代替不同的称谓, 而西方人经常用“Hi, hello”与别人打招呼, 或轻微发音来引起别人的注意。
4.2 私人话题方面的禁忌西方人很看重个人隐私, 对于他们来说, 年龄、金钱、婚姻状况, 一个人在政治上的见解和宗教上的信仰都属于他们的私事, 别人无权过问。
询问这些方面的问题会被看作是干涉他人隐私, 不礼貌、无教养的行为。
然而此类的禁忌在中国并不存在。
因为中国人热衷于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之间的信任与关心。
一个人的事情也常常是所属大范围内的人们共同关心的与自己有关的事情。
询问在外国人看来是禁忌的问题, 中国人则认为这是密切人际关系,联络感情的表现,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 所谓个人隐私几乎是不存在了。
4.3 数字方面的禁忌在数字方面的禁忌中西方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
例如, 在中国的很多地方谈论岁数忌言73 和84。
传说是因为孔子73 岁死, 孟子84 岁死。
英语国家避讳13 和星期五, 因为耶稣遇难的日子恰好是13 号, 星期五。
另外, 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们对偶数和奇数的态度也不同。
中国人偏爱偶数, 好事成双, 六六大顺, 成双成对都是很好的例子; 而西方人则把奇数(13 除外) 当作幸运的象征。
4.4 动物方面的禁忌在中国, 人们认为猫头鹰是倒霉、晦气的象征, 汉语中夜猫子进宅意味着厄运将至, 而在西方, 猫头鹰则被认为是智慧的象征; 中国人对蝙蝠很有好感, 认为蝙蝠是吉祥、健康、幸福的象征, 通常与寿字连在一起出现, 如“五蝠拜寿”。
中西文化语言禁忌

中西方文化中使用语言的禁忌在许多语言里都忌讳诅咒、骂人的话。
英语和汉语都是这样的,但还要说明一下:第一,有些骂人的话过于粗鄙、难听,所以受到社会更严格的限制。
英语中的Jesus Christ, Holy Mary, Son of a bitCh就是这种话;而Damn, Damn it,Hell这样的话在语气上就稍微轻一些。
请注意,在英语中,大部分诅咒、骂人的话与基督教的词语和名称有关。
在汉语中这种固定的咒骂或骂人的话似乎少些,最常用的是“他妈的”,但听的人不会引起很强烈的反感,因为有时它巳转化为无教养的人的口头语。
第二,诅咒、骂人的话受到年龄、性别、职业的限制。
孩子骂人马上会受到大人责备。
妇女骂人会被人认为粗俗失礼。
教师骂人被认为有失体统。
第三,这种话也受环境和场合的限制。
在当众发言、课堂教学或和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在一起时,人们就不大会说诅咒、骂人的话。
在家里、在劳动场合、在办公室、在公共汽车上或市场上,说的人就比较多。
应当指出,人们对诅咒、骂人的话反应并不始终如一。
有些这样的话听得多了,也就不那么刺耳。
现在人们常听到年轻人用骂人活。
不过,对非本族人还是少讲祖活为妙。
现在谈一下英语和汉语在禁忌方面的不同处,先讲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位50来岁的美国妇女在中国任教。
有一位年轻的中国同事请她到自己家里来吃饭。
一进门。
女主人就把4岁的女儿介绍给客人。
小姑娘用英语说:“阿姨好”!她妈妈跟她说过,见了成年妇女要这样问好。
“不对,不能叫阿姨”,妈妈连忙纠正说,“要叫奶奶。
”“不要叫奶奶。
就叫我阿姨好了。
”“那太没有礼貌了。
您比我年纪大多了。
”美国妇女脸红了,笑笑说:“就叫我阿姨吧。
我喜欢这样”。
为什么美国妇女在这种场合会感到尬尴呢?因为中国人和美国人对待年龄问题的态度不同。
对大多数英国人和美国人来说,打听陌生入或不大熟悉的人的年龄是不得体的。
此外,收入多少、是否已婚、政治倾向、宗教信仰等,除非对方表示不大意,这些情况也不宜过问,否则就是失礼。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禁忌语在各个国家和文化中都有存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禁忌语。
然而,不同文化之间的禁忌语也是有很多不同的。
中西方的禁忌语对比,虽然大体上是一致的,但是在一些特定场景中,却也存在一些差异。
下面我们就来简要讨论一下中西方的禁忌语对比吧。
首先,中西方的禁忌语对比在敬称方面就有所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称呼对方的时候,不用加上其他限定词,例如 Mr.或 Ms.。
而在中文中,我们称呼对方时则通常会表示对对方的尊重。
所以,在某些场合中,如果没有加上敬称,会显得不礼貌或者有点失礼。
但是,在西方文化中却不一样,要强制要求对方使用敬称通常不是一种常规行为。
其次,在言语语调方面,中西方的禁忌语对比也存在差异。
用中文进行交流时,通常需要避免使用刺耳或尖锐的语调,因为这种说话方式会显得不友善或者有攻击性。
因此,在进行交流时,我们通常会更注重控制语调,避免说话过于激烈或者不礼貌。
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通常更喜欢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语调多变不被认为是有问题的。
另外,在讨论话题方面,中西方的禁忌语对比也有所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关于政治、宗教和种族等话题通常是很敏感的话题,而且很容易引发争议。
因此,在进行交流时,通常要避免讨论这些话题。
而在中文中,虽然也存在这些禁忌话题,但还应该注意到一些其他的话题,例如感情、家庭、性等,并不是所有人都希望公开谈论。
所以在中文交流中,我们也应该更加谨慎地选择话题和对话。
最后,在礼仪方面,中西方的禁忌语对比也有所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人们通常重视独立和自主,因此在礼仪方面也会有所区别。
例如,在西方的婚礼上,新娘通常不会选择红色婚纱,因为在西方文化中,红色代表着热情和性欲,并不适合当做婚礼的主题色。
而在中文文化中,红色则通常代表着喜庆和福气,并且婚礼上的红色装饰也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在礼仪方面,中西方也存在不同的禁忌语。
综上所述,中西方的禁忌语对比虽然有很多差异,但在日常生活中却是互相影响、互相借鉴的。
中西方禁忌语的差异性-比较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中西方禁忌语的差异性-比较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交往中,常常都会自觉不自觉地遵循一些交际禁忌语,就是说交际双方都清楚地知道哪些话该说不该说。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禁忌语。
语言禁忌于任何一个社会中都是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也是交际中的重要准则。
禁忌这一词,来源于18 世纪南太平洋群岛波利尼西亚的Tongan(汤加语)中的Taboo 一词,在现代英语中意为an inhi-bition or ban resulting from social custom or emotional aversion,而对应到汉语的意思就是被禁止或忌讳的言行.在当地的风俗是严格禁忌人们接触或者谈论神圣的或是卑贱的东西。
事实上,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早就有记载了,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阴阳家》云: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
由此可见,禁忌一词早就出现在汉代典籍中[1].所以其实中西方都非常重视禁忌语,只是在内容和形式有所不同而已。
一、禁忌语的特征禁忌语作为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一种客观的社会文化现象,它也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的。
它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禁忌语的时代性。
禁忌语的第一个特征表现在它的时代性,因为禁忌语有些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的,有些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消失的。
清朝时对诗句包含有清、明两字的都是禁忌,当年,明月清风是前人的口头禅,在清帝的耳朵里就是对清朝的讽刺,随时会招来杀身之祸。
但是在唐宋诗词中清明时节雨纷纷却被人们广泛传诵。
2. 禁忌语的民族性。
不同的民族的发展的过程中肯定会形成不同的文化特征,而不同的文化特征就会导致各民族的禁忌语的内容和形式上都会产生差异。
例如关于年龄的问题,英美国家的人对年龄问题不愿意多谈,妇女们对自己的年龄更是讳莫如深,他们认为这是非常隐私的问题,而隐私是在他们眼里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所以,遇到英美国家的同事或者朋友,绝对不要问:How old are you?还有就是,他们甚至在面试的时候也不会特意提及年龄问题。
中英禁忌语比较

中英禁忌语比较禁忌语是语言的一部分,而语言又是社会现象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禁忌语也是学习社会文化的一种工具。
禁忌语就是指在日常交际中所不能涉及到的特有话题,可以说凡是在交往和公共场合中那些引起对方或公众反感或不快的一些词或表达方式都属于禁忌语的范畴。
通过对比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中禁忌语的异同之处,能深刻地理解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使用英语,有助于跨文化交流的成功,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展开有很大帮助。
在中国,“禁忌”一词历史悠久,早在汉朝《汉书·艺文志》等一些史料典籍中就有出现。
对于“禁忌”的含义《说文解字》中的记载可谓简明扼要:“忌,憎恶也。
在西方,禁忌语的英文说法是“taboo”,最早是南太平洋波里西亚汤加岛人的土语,意思“需要极端注意的事情”。
禁忌语的产生是与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发展息息相关的。
中国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和文明落后,受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人们对上天、鬼、神都有所避讳。
西方国家,特别是信奉基督教的国家,出于对上帝的信仰,对于“God、Christ”这些词都是不能随便说的。
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中英禁忌语的异同。
中英禁忌语相同点:1)神灵圣人名的禁忌。
在中国,自古就有皇族名避讳,凡是涉及到与皇公贵族名字谐音或是相近的音时,就要换一个说法。
例如秦代为避秦始皇的名“赢政”而将“正月”改为“端月;西方则用委婉动听或迂回曲折的表达方式来指代与鬼神有关的词,如:上帝魔鬼撒旦一般要用:God of this world, the big D和the good man等委婉说法。
2)令人难以启齿或难过之事。
如“怀孕”英语中的表达方式有She is expecting.(她在待产中。
)She is well-along(她心满意足)等;而汉语中人们通常说“她有了”或者说“她有喜了”等。
在汉语中,我们一般说患了癌症的人得了“不治之症”。
英文中人们用C.C或Big C或是long disease代替癌症(cancer),艾滋病AIDS (可传染的社会疾病);汉语中“上厕所”有“方便”、“去一号”等委婉的说法。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禁忌语是某些语言和文化中被认为不应该被说出来的话语,往往涉及到一些敏感话题。
在中西方文化中,禁忌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
一、性方面在中西方文化中,性是一个长期存在的话题,但在禁忌语方面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在西方社会中,谈论性是比较普遍的,因此禁忌语相对较少。
不过,在家庭教育方面,禁忌语仍然存在。
例如,孩子通常被告知不要使用粗俗的性词汇,并将性指向浪漫与爱情。
而在中国文化中,性问题则被视为一种不可谈论的话题,关于性的禁忌语非常丰富。
由于性在中国文化中具有较强的私人性和神秘色彩,因此相关禁忌也较多。
一些常见的禁忌词汇包括“危言耸听”、“风凉话”、“不三不四”等等。
二、食品方面在中西方文化中,食品禁忌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话题。
在中国文化中,有一些食品被视为禁忌食品。
例如,猪肉、鸡肉、牛肉等肉类在某些文化中是被视为禁忌的。
此外,还有一些特定的厨具和调味品也被认为是禁忌的,例如刀子、大蒜等。
而在西方文化中,禁忌食品相对较少。
但近些年来,一些新的禁忌话题涌现,例如食品的营养成分、动物权利和环保问题等,使得食品禁忌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三、宗教方面宗教是中西方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宗教相关的禁忌语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天主教和基督教往往被认为是主流宗教。
这些宗教有一些关于禁忌语的规定。
例如,在天主教传统中,上帝的名字不应该被随意使用或滥用。
另外,在基督教中,说谎、盗窃、杀戮等渎犯神的禁忌行为也被雕刻在了“十诫”中。
在中国文化中,佛教和道教是较为重要的宗教,这些宗教同样有大量的禁忌语。
例如,在佛教中,杀戮、妄语、淫欲等禁忌行为被视为违背佛教原则的有罪行为。
综上所述,中西方禁忌语的差异并非单一的从语言角度出发,而是涉及到文化、宗教、食品和性等多个维度。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之间的区别,为跨文化交流和沟通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中西方交流中的禁忌语之对比研究

中西方交流中的禁忌语之对比研究本文以中西方交际为视角,对中西方禁忌语进行比较研究分析。
首先对禁忌语的定义进行仔细考究,将针对禁忌语存在的几种重要领域加以详细分析和研究,总结禁忌语的应用功能,即人们在交流中要如何避免使用禁忌语以及怎样正确使用禁忌语。
最后指出禁忌语在中西方交流中所表现出的差异、所折射出的文化差异以及如何科学地面对这一语言禁区。
标签:禁忌语;交流;差异语言不仅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一部分,不同的国家会有不同的语言禁忌。
了解中西方语言禁忌文化的异同对中西方文化交流有重要意义。
Taboo,原意为需要极端注意的事,同其对应的汉语即为“禁忌”。
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它也在发生变化,当前代表工作以及日常生活中忌讳或者禁止说的话语。
对于言语禁忌来说,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我国,都具有十分广泛的涉及范围,几乎无处不在。
而由于中西方在文化方面的差异,在日常交流中要注重言语禁忌方面的注意事项。
一、禁忌语比较1.隐私禁忌根据文化的不同,中西方对隐私有不同的理解。
在西方,人们对隐私非常重视,除非本人愿意,否则,在交往时西方人不会涉及财产、身体状况、年龄以及信仰等话题,如果在交流中涉及以上隐私,会引起对方的不快甚至反感。
而在中国,很多隐私则成为平常交流时非常常见的一类话题,如家庭、子女以及年龄等,非常普遍。
2.种族歧视在美国英语中,种族歧视语非常敏感,尤其是在近年来黑人地位不断提升的情况下,以往对少数民族的种族歧视语以及描述黑人的语言也变得更加敏感,如niggruh就是侮辱性非常强的禁忌语,而boy以及Negro则成为半禁忌语。
目前,人们在谈到黑人时往往会使用Colored people或者Blacks进行描述,在种族歧视方面也不仅仅只局限于黑人,如将犹太人称之为Kikes,将美籍华人称之为Chinks 等,目前都成为交流中的禁忌语。
而在中国,虽然不像美国一样出现种族歧视方面的问题,但也存在民族方面的问题。
中英禁忌语差异开题报告

中英禁忌语差异开题报告中英禁忌语差异开题报告一、引言禁忌语是指在特定文化背景下,被视为不适宜或不得体的言辞或词语。
由于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的差异,禁忌语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中英两种语言文化的禁忌语差异一直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中英禁忌语差异的原因和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二、中英禁忌语差异的原因1. 文化背景不同中英两种语言所处的文化背景有着巨大的差异。
中国文化注重尊重和传统,而英国文化更加注重个人权利和自由。
因此,在表达上的禁忌也会有所不同。
2. 宗教信仰的影响宗教信仰对于禁忌语的产生和使用也有一定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对于神灵和祖先的尊敬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与宗教相关的词语往往被视为禁忌。
而英国的主要宗教是基督教,对于上帝和耶稣的尊敬是重要的,因此与宗教相关的词语在英国并不被视为禁忌。
3. 历史和政治因素历史和政治因素也会对禁忌语产生影响。
在中国,由于历史上的封建制度,对于皇帝和皇室的尊敬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与皇帝相关的词语往往被视为禁忌。
而在英国,由于历史上的君主立宪制度,对于皇室的尊敬程度较低,因此与皇室相关的词语并不被视为禁忌。
三、中英禁忌语差异的影响1. 跨文化交际的困难中英禁忌语差异给跨文化交际带来了困难。
在交流中,若不了解对方国家的禁忌语,很容易触碰到对方的敏感点,导致误解甚至冲突的发生。
2. 影响社交和商务活动禁忌语的使用不当可能会影响社交和商务活动的进行。
在国际商务谈判中,若使用了对方国家的禁忌语,可能会导致谈判破裂或者对方的不满,从而影响合作关系。
3. 文化认同感的影响禁忌语的使用也与文化认同感密切相关。
若在跨文化交际中不了解对方国家的禁忌语,并且频繁触碰到对方的禁忌,可能会导致对方对自己的文化产生负面的认知和评价,从而影响文化认同感的建立。
四、应对策略1. 学习和了解对方国家的禁忌语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对方国家的禁忌语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通过学习相关的文化知识、交流和咨询当地人等方式,积极了解对方国家的禁忌语,以避免因为不慎触碰到禁忌而导致的误解和冲突。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禁忌观念,因而在语言表达中会有不同的敏感词和禁忌语。
本文将对中西方禁忌语进行对比,以期更好地了解和应对不同文化环境下的交流和沟通。
一、中西方禁忌语的定义和特点中西方禁忌语是指在特定文化环境中,因为社会、历史、宗教等方面的因素,被视为不合适或有冒犯性的词语和表达方式。
中西方禁忌语都具有以下特点:1.表达意思不当会引起冒犯或不适感。
2.禁忌语会随着时间、地域、文化差异而变化,需要了解并遵守当地的禁忌规则。
3.禁忌语与特定的语境和对象有关,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
1.宗教和信仰中西方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因而在表达上存在一些禁忌。
在西方社会中,对上帝或圣洁之物的亵渎是严格禁止的。
例如,在基督教社会中,不应该使用“Jesus Christ”等敬称做代名词或发誓。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则禁忌“神”和“少林寺”等字眼,因为这与民族历史和文化有关。
2.种族和肤色西方社会非常注重种族平等和反歧视,因此在交流的过程中,涉及到种族或肤色的话题时,需要格外慎重。
而在中国社会中,对于少数民族,应以尊重为主,避免使用歧视性的词汇或表达方式。
3.性别和性行为性别和性行为是另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
在西方,对LGBT群体的歧视属于禁忌话题,不应以任何方式在公共场合中提起。
而在中国则有类似的禁忌,例如将女性形容为“娘们”或提起私人的性行为等话题。
4.死亡和疾病死亡和疾病也是普遍存在的禁忌话题。
在西方文化中,涉及到疾病和死亡时,应以关爱和同情为先,避免使用任何带有侮辱或贬低意味的语言。
而在中国社会中,则禁忌用直接的词语描述死亡或疾病,而是对生命和健康表示尊重和祝福。
5.政治和国际关系政治和国际关系是另类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
在西方国家中,针对其他国家、领袖或政治体系的侮辱和攻击被认为是不可接受的。
而在中国,夸大政治成就或带有贬低国家形象的言论同样被视为禁忌话题。
三、如何正确处理中西方禁忌语为了不冒犯他人或让他人产生不适,正确处理中西方禁忌语是非常重要的。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禁忌语是指在某种文化、环境、场合等情景下,被认为不得不侵犯的语言规范。
在不
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禁忌语也会存在差异。
中西方作为不同文化的代表,其禁忌语的特
点也有所不同。
本文将从中西方禁忌语的定义、类型、文化背景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
定义对比
在中文中,禁忌语通常是一种文化习惯,而在西方文化中,禁忌语往往与宗教信仰有关。
在中文中,禁忌语常常是指在某些情况下,不得撒谎、不得说脏话、不得诅咒等规定。
在西方文化中,禁忌语往往涉及到禁止提到神明、忌讳神圣物品等方面。
类型对比
在中文中,禁忌语的种类有很多,包括禁止谈论病死人,忌讳祖先、吃禁忌食物等等。
而在西方文化中,禁忌语主要包括禁止提到神明、禁止亵渎神圣物品等。
文化背景对比
中西方禁忌语的不同来源于其背后的文化背景。
在中文文化中,道德规范经常出现,
尤其在古代中国,儒家思想非常流行,道德约束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而在西方文化中,基督教信仰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对人们的价值观和社会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
中西方禁忌语不同,主要是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而产生的。
我们应该在了解不同文化
的基础上,遵守当地的文化规范,尊重文化差异,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把握好它。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中西方禁忌语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反映,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价值观念,因此在表达中会有一些禁忌语涉及到的内容也会不同。
本文就中西方禁忌语进行对比,分析其差异和原因。
一、言辞直率与严肃性的差异在中西方文化中,禁忌语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言辞直率程度和严肃性上。
在西方社会中,人们更加倾向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因此禁忌语的使用相对来说会更加自由和宽松。
在西方国家中,人们在日常交流中经常使用一些带有性暗示或粗俗语言的表达方式,而这在中国文化中是禁忌的。
这主要是因为中西方文化中的性观念和道德观念有所不同,西方社会更加开放和进步,对性的认知和接受程度较高,因此涉及到性话题的禁忌语也相对较少。
在严肃性方面,西方社会更加倾向于幽默和调侃,对于一些严肃话题也会采用一些幽默和调侃的方式进行表达。
西方人在开会或讨论一些敏感话题时可能会用一些讽刺和讥讽的语言,来缓解紧张的氛围。
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通常更加注重尊重和庄重,对于一些严肃话题会采用更加谨慎和谦虚的方式进行表达,禁忌语的使用相对会较为严格。
二、尊重和礼貌的不同观念三、宗教信仰对禁忌语的影响宗教信仰也是中西方禁忌语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西方社会中,基督教是主要宗教之一,而基督教中强调的爱、宽容和谦逊等价值观念对西方人的行为方式有深远影响。
西方社会中对于一些与宗教相关的话题,如神灵、圣经等的讨论通常会更加谨慎和尊重。
与此相反,中国文化中的传统宗教是佛教和道教,这两者对于禁忌语的定义并没有那么明确,因此在中西方禁忌语中对于宗教话题的限制也会有所不同。
中西方禁忌语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言辞直率程度、严肃性、尊重和礼貌观念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
这些差异源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背景和价值观念,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禁忌。
在跨文化交流中,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是十分重要的,避免因为禁忌语的使用而引发不必要的误会和冲突。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中西方禁忌语是由不同文化传统和社会价值观念所塑造的,反映了不同文化间对某些话题的敏感度和对个人尊严、社会和谐的追求。
尽管中西方禁忌语在形式和内容上存在一定差异,但它们都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意义。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中西方禁忌语进行对比分析。
中西方禁忌语在性话题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性是一个较为敏感的话题,通常被视为隐私的一部分。
中国人往往避免在公共场合或与陌生人之间谈论性话题,甚至连简单的性别暗示也会被视为不文雅。
相比之下,西方社会在性话题上较为开放和宽容。
在许多西方国家,人们可以在公共场合自由地谈论性相关的话题,甚至在电视、电影中表现出较为直接的性暗示和描写。
在宗教与政治话题上,中西方禁忌语也存在差异。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尽管宗教信仰自由,但对于在公共场合谈论宗教话题存在一定限制。
在中国社会,以及许多东方社会中,政治话题也常常被视为敏感的禁忌,公众对于谈论政治会存在一定的担忧。
而在西方社会,宗教和政治话题相对较为开放,人们可以自由地进行讨论和表达政治观点,这体现了西方社会对言论自由的重视和宪法保障。
中西方社交礼仪也存在一些不同,涉及到禁忌语的使用。
在中国文化中,尊重他人、维护面子和形象是非常重要的。
在中文社交场合中,人们往往避免使用直接的批评或否定性的语言。
相对而言,西方社交中更注重直接和坦率的沟通,人们更倾向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对他人的评价。
这种直接和坦率的表达方式在中国文化中可能被视为失礼和冒犯。
中西方禁忌语在对待敏感话题时也有不同的观念。
在中国文化中,尊重长辈和上级的权威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在与年长者或上级交流时,中国人通常会使用更加委婉的措辞,避免直接质问或批评。
相比之下,西方社会更强调平等和个人权利,人们更倾向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需求。
这也体现了中西方社会在价值观和权力结构方面的差异。
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

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禁忌语就是指在日常交际中所不能涉及到的特有话题,可以说凡是在交往和公共场合中那些引起对方或公众反感或不快的一些词或表达方式都属于禁忌语的范畴。
在英汉禁忌语存在不同的表相下,反映的是文化的差异。
地方文化根植于禁忌语中,使其成为直接反映本土特色的载体。
一、英汉禁忌语的定义、起源与发展在英语中,“禁忌”(Taboos)一词源于波利尼西亚语,原意指“神圣的”和“非凡的”,后引申为“禁止的”和“危险的”。
夏威夷语指导禁忌读作“卡普”(Kapu)。
在波利尼西亚文化中,禁忌是指“任何与帝王有关的而普通百姓接触后会有危险的事,或者帝王碰过后,从而变得具有威力的任何事”。
甚至帝王的影子对他来说也是危险的。
除此之外,波利尼西亚人还对其他一些显示力量的地方和事物用禁忌予以表示,例如某些食物、山脉或泉水。
在某种意义上说,禁忌是与另一个波利尼西亚语“马纳(mana)”联系在一起的。
马纳意指“能对过分靠近它的人产生危害的一种神秘力量”。
后来,这一意思也被进一步引申,指有些事是禁忌的,因为它具有这样一种力量,任何随随便便处理这些事情的人都可能受到它的危害。
正如心理学家E.格雷戈里所说:“不论是卡普还是马纳,禁忌基本上是对人的,而不是对神的。
因此,神授的帝王或首领是不受禁忌伤害的,不具神性者却是需要禁忌的”。
“禁忌”这个词历史悠久,在各类历史文献中均有记载。
汉王符《潜夫论•忠贵》:“贵戚惧家之不吉而聚诸令名,惧门之不坚而为铁枢,卒其所以败者,非苦禁忌少而门枢朽也,常苦崇财货而行骄僭,虐百姓而失民心尔。
”汉应劭《风俗通•正失•彭城相袁元服》:“今俗间多有禁忌,生三子者、五月生者,以为妨害父母,服中子犯礼伤孝,莫肯收举。
”《后汉书•郎传》:“臣生长草野,不晓禁忌,披露肝胆,书不择言。
”唐苏拯《明禁忌》诗:“阴阳家有书,卜筑多禁忌。
”在西方历史上,黑人是最受歧视的种族,因此很多带有浓厚歧视色彩的词汇出现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权与民族平等思想的深入人心,这些种族歧视语成了英语禁忌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在不同的文化中,禁忌语是一种被广泛遵守的规则或准则,用于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
禁忌语通常是因为文化、宗教、社会价值观等原因而产生的,对于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比中西方的禁忌语,可以体现两种文化的差异以及人们在交流中的差异。
中西方的禁忌语在内容和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
在中文中,一些对粗俗、下流和不雅的话题或用语往往被视为禁忌。
谈论性行为和生殖器官等话题在中国文化中是不被认可的,被视为不礼貌和猥亵的。
同样地,在西方文化中,对于谈论性行为和生殖器官等话题,虽然不被视为禁忌,但是在正式场合和与陌生人的交流中,也会被视为不适当和不礼貌的。
对于一些敏感而容易引起争议的话题,中西方的禁忌语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政治、宗教和敏感的历史事件等话题往往被视为禁忌,并被认为是不得讨论的。
这是因为中国的政治体制和社会价值观念对于这些话题有着特殊的敏感性。
相比之下,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容易对政治、宗教和敏感的历史事件等话题进行讨论和辩论。
言辞激烈和争议性的讨论是西方文化中思想自由和民主的一部分。
中西方禁忌语在礼貌和尊重上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文化中,长辈、上级和学者被视为有权威的人,人们对他们的言行举止要尊重和遵守。
在与这些人交流时,人们通常要注意自己的言辞和态度,并避免使用冒犯或不尊重的语言。
相比之下,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注重个人自由和平等。
在交流中,个体的言辞和态度更受到保护,人们更容易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批评。
西方禁忌语往往更注重言论自由和个人权利。
中西方禁忌语在内容、表达方式,敏感话题和礼貌尊重上存在差异。
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中的禁忌语对于跨文化交流和理解至关重要。
在跨文化交流中,人们应该注意并遵守相应的禁忌语,以避免冒犯和误解。
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尊重他人的文化差异,以促进和谐的跨文化交流。
跨文化交际之中英禁忌语比较

• 1)单数与双数 • 双数在汉语中事成双 ,渴望双喜临门,人际交往与文学中皆体 现出汉民族对偶数情有独钟。如:形容处 事有方是“四平八稳”,形容交通便利为 “四通八达”,称美不可言的境界为“十 全十美”
• 然而,中国人也并非绝对排斥单数,个别单数也 备受青睐。如:数字“三”在汉文化中被视为神 圣、尊贵和吉祥的象征。人们称天、地、人为三 刚或三灵;日、月、星为三元或三光。前生、今 生、来生为三生。生活中我们会说“三”次为满 。可见“三”是个终极数。 • 在西方,人们则往往视单数(13 除外)为吉利数。 无独有偶,最受偏爱的单数是“三”,人们把“ 三”看作完美的数字。他们认为世界有大地、海 洋、天空三部分组成。大自然包括动物、植物、 矿物三方面内容,人体有肉体、心灵、精神三重 性。基督教主张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
• 4 “性” • 中西方文化都有禁忌,但方式和程度不同。汉民 族是比较保守的民族,无论是在公共场合还是在 日常生活中,关于性的词汇都是在禁忌之列。 • 在英美国家,性教育早已实施,性观念比较开放, 有部分词汇受到禁忌,如“同性恋”一词很少用 homosexual ,而多用gay或者queer 。
• 2)四与十三 • 在中国,“四”常常被视为不吉祥的数字,因为它与汉字“死”谐 音,所以在选择车牌号码、电话号码时人们尽量避免尾数是“4”的号 码。尤其要避开“14”(谐音“要死”)、“514”(谐音“我要死”)、44 、444、4444 等数字。然而,西方人对“4”极为崇拜,认为“四”是 公平、正义、力量的象征。早期的基督教象征主义者则认为,“4”代 表福音传教士,象征着统一、坚韧和稳定。在西方,“13”是个令人 恐惧不安的数字,象征着“不吉,倒霉”。中古时代的西方,绞人的 绞环有13 个绳圈,绞台有13 个台阶,刽子手薪金是13 个钱币。西方 人忌讳13 就像逃避瘟疫一样。高层建筑隐去第13 层的编号;医院不 设13 号病房;飞机、火车、剧场等都无第13 排、13 座;重大的事情 也都不在13 号那天去做。 • 在汉文化中“十三”不具有凶义,相反,具有积极的文化内涵。北方 戏曲的押韵都定为“十三辙”;中国佛教宗派为十三宗;中国古建筑 塔多为十三层;儒家的经典《十三经》;明朝皇帝的陵墓有十三座, 统称“十三陵”;北京同仁堂药店有十三种最有名的中成药,号称“ 十三太保”。行政十三级及其以上者为“高干”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英人之间的语言禁忌差异——不同的地域人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这些都是我们应该了解的知识。
由于中西方人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的不同,禁忌语(verbal taboos也有很多不同之处。
禁忌是指在一些特定的文化或是在生活起居中被禁止的行为和思想, 被禁止的某些词汇就是禁忌语。
禁忌有两种解释:一为“因风俗习惯或个人理由等,对某些语言或举动有所顾及,久积成禁忌” ,二为“对某些可能产生不利后果的事力求避免,不愿说出或听到某些引起不愉快的字眼” ,禁忌的一般都是崇高、神圣而凛然不可侵犯的,或被社会认为是神秘、罪恶、肮脏的事物或内容。
在中英两国的交际中间,因为历史与风俗习惯的不同也有很多禁忌需要我们了解。
一、数字禁忌
对于数字的禁忌,中国人通常用谐音和典故来解释数字的意思,就像中国人大都喜欢 2、 6、 8、 9等数字, 2表示好事成双, 6表示六六大顺, 8表示发财, 9是长久, 7和 8在一起就是“七上八下” , 1、 6、 8在一起就是一路发……最明显的还有 4, 4与“死”谐音,所以 4无形中也就成了一种禁忌,在选电话号码时也会优先 2、 6、 7、8、 9这样的数字。
在英国等西方国家, 因典故形成的数字禁忌也普遍存在。
就如数字 13 在英国就是禁忌。
据《圣经》记载, 在《最后的晚餐》中, 耶稣对他的十二门徒弟说:“你们当中有一个人出卖了我” 结果出卖耶稣, 使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而死的卑鄙小人就是第 13位,犹大 . 从此, 13就成了不吉祥、不道义的代名词。
因此, 酒店不设 13号房; 重要的活动避开每月 13号; 请客人吃饭时, 一桌的客人若满了 12人,就不会再加人,因为他们认为第十三个人会给他们带来厄运。
5也是英国人所禁忌的, 耶稣死的那一天正好是星期五, 所以当星期五和十三号遇到一起时, 就会被认为是最不吉利的。
英国人还不喜欢数字六, 因为人是在第六天上帝被造出来的,拥有很多缺点。
二、称谓避讳制度
中国,从商代开始就有“生名死讳”的制度,秦汉以后这种忌讳扩大到了活人身上,逐渐形成了“称谓避讳制度” 。
日常生活中,不能直接称呼君主或尊长的名字,提到尊长时要用“爷爷” 、“奶奶” 、“爸爸” 、“妈妈”等称呼,凡是遇到与君主长辈名字谐音或同音、同型的字,都要用改字或缺笔的方式避讳。
《唐律》禁食鲤鱼,因为唐朝皇帝姓李,而李、鲤同音,皇帝觉得吃鲤就是吃李。
秦始皇名“嬴政” , 为避讳“政”这个字的字音, “正月”遂改为“端月” 。
后来随着避讳内容的扩展连属相都要避讳。
清末的慈禧太后属羊, 就不许人们说“养羊” 、“杀羊” 、“吃羊肉”一类的话,但她又爱吃羊肉,便下令把羊肉改叫“福肉”或“寿肉” 。
在英国, 人们从不避讳名字, 在非正式场合一般都可以直呼其名, 有时人们为纪念已故先辈,还特意用其名为晚辈命名。
英国皇室就有伊丽莎白一世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国王乔治一世、乔治二世、乔治三世至五世。
三、宗教、死亡禁忌
英国人几乎全民信奉基督教,他们希望人死后会进入天堂,所以对死亡 (death 有很多委婉词,如:“ go to be with God ” , “ betaken to paradise ” , “ answer the final summon ” , “ sleep in the arms of God ” , “ depart to God ” , “ go to one’ s the maker”等。
汉语中表示死亡的委婉词, 深受道教和佛教的影响, 所以中国民间一般用“升天” 、“仙逝” 、“上西天” 、“驾鹤西去” 、“下世” 、“下黄泉” 、“翘辫子了” 、“没了” 、“走了” 等来表示死亡。
在战场上也有一些词汇代替死亡, 如:“捐躯” 、“牺牲” 、“就义” 、“阵亡”等。
由于避讳,对皇帝的死亡也有单独的委婉词来代替,如:“薨” 、“崩”等。
宗教信仰方面的语言禁忌,如果不注意,就会被认为是亵渎神明。
中国的宗教禁忌主要表现在食物:佛教规定出家人食素,但不能吃葱姜蒜。
道教的全真派道士恪守古训茹素吃斋, 正一派道士则允许成家可以吃荤, 惟逢斋必须一
律吃素。
伊斯兰教禁忌食用自死物、溢流的血、猪肉、非安拉之名宰的动物等。
而且这些食物非但禁止食用,连名称对这些宗教来说都是禁忌语。
《圣经》就规定, 不可妄自直呼耶稣上帝的名字, 所以当谈话中提到“上帝” 时不能直接说“ God ” , 而要说“ Gosh ” 或“ Goodman ” 。
短语“ for Christ sake ” (看在上帝的份上 ,要说成“ for goodness sake ” 或“ for crying out loud ” 、“ Jesus ! ” 、“ Oh my God! ”等感叹词也不能随便使用。
宗教方面产生是汉语和英语的相通之处, 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下, 中英两国的禁忌语方面也有冲突。
中国人崇拜龙, 自封是龙的传人, 在中国人眼中龙是神圣、权威的象征,是保护炎黄子孙的神,并将古代的皇帝称作“真龙天子” 。
而西方人厌恶龙认为龙是一种怪兽,象征着邪恶的力量。
四、问候禁忌语
平时见面, 中国人会相互问候道:“ 好久不见。
” “ 你吃了吗?” “ 去哪啊? ” …… 可如果把这些直接译成英语就变成了涉及隐私的“ where are you going ? ” 、“ Have you eaten yet? ”……用这样的话直接打招呼会使英国人觉得不礼貌,可能还会回答你“ What do you care?”或“ Do you have?” (你管得着吗? 在英国, 人们的日常用语一般有“ Good morning ! ” “ Good afternoon ! ” “ Good evening! ” “ How are you?” “ nice to meet you.”这样的话直接译成汉语后听着也比较顺耳。
五、隐私禁忌
英国人通常一家一院的单独居住, 每个人依靠自己的努力追求上进, 他们认为个人利益神圣不容侵犯,所以涉及隐私的话题,对于英国人来说是一大禁忌。
如果被问及隐私方面的问题 (如:“ How old are you?” 、“ What ’ s your age?” 、“ Couldn ’ t you two get along?” 、“ How much do you make? ” 、“ What ’ s your in come?” 、“ Are you married or single? ” 时,询问者就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就好像一起工作的同事,互不打听对方的薪水。
而千百年来,中国文化是建立在集体的基础上的,中国人以家族、族群、部落的形式繁衍,彼此之间相互帮助、相互依靠,关系紧密,隐私几乎不存在。
六、总结感受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中外贸易往来的发展、旅游业的兴起,我们与外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 和其他民族的交往和接触的机会也不断增加。
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 尤其是禁忌对于避免发一些不必要的误会和麻烦是很有必要的。
了解英国的禁忌文化将有助于我们与英国人的日常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