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在心血管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险管理在心血管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心血管的内科患者使用护理风险的管理对于护理效果产生的影响,使其能够更好的给临床工作给予指导性的意见,提高护理质量。方法选择我院心内科在2015年8月年~2016年8月一年中心血管内科所完成治疗的82名患者,将其分两组,每组为41名患者,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护理,观察组给予风险管理的护理形式,然后把两组所进行临床护理的效果给予比对。结果:经过适宜护理风险的管理支护观察组的有效率以及护理的满意率都要比对照组好很多;并且观察组的护理熟练程度也要比对照组的患者好很多,其产生的医疗纠纷还有风险事件出现的可能性也要比对照组低很多,其存在的差异有着一定的统计学含义(P<0.05)。结论心血管内科的患者适宜护理风险的管理方式获得的效果非常明显,可以很好的对治疗有效率给予提升,减少医疗纠纷还有风险事件的出现,提升护理人员在护理上的熟练程度以及患者自身的护理满意度,因此其能够在临床上完成推广以及具体的使用。

标签:护理风险管理;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应用

风险管理可以说是一种非常现代化的比较先进的护理形式,其不仅合理的减少了护理产生的不安全因素,同时还使得护理的结果更加的有效,自身有着非常主要的意义。为了对于心血管内科患者使用护理风险管理对于护理效果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本文主要选择医院在2015年8月~2016年8月心血管内科收治的82名病例进行分析,将其当成主要的研究对象去完成相关数据的分析,现将具体的结果进行如下的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医院在2015年~2016年一年中入院进行心血管治疗的82名患者,在对其进行了临床的检查和确诊之后,并且及时的排除其自身的认知障碍和精神疾病还有不配合进行照护的患者。这一研究主要是由医院的伦理委员会去进行批准的,患者和患者的家属都得到了知情的同意才开展的。并且将患者按照不同的护理形式分成两组,分别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每组41例。在对照组中,男26例(63.41%),女15例(36.59%)年龄55~78岁,平均(61.5±2.8岁)。课程为3~7年,平均(4.6±1.0)年。观察组中,男性27例(65.85%),女性14例(34.15%)年龄53~80岁平均(62.8±2.7岁)。课程为2~8年,平均(4.0±1.3)年。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的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中的患者进行比较常规得护理形式,完成临床上生命体征的监测以及

采取比较单一的饮食和指导还有药物上的指导,同时还应该对其完成语言上的激励等。

1.2.2 观察组

观察组中的患者需要进行的护理风险管理,主要有,(1)建立一个比较合理的医患沟通联系:比如禁烟和安全通道以及防火还有禁用电器等多种规定,使得个人的安全获得保证。(2)护理风险因素的相关评估:针对患者自身的身体情况还有其可能产生的并发症进给予认真的评估以及分析,并且按照相关的评估结果去对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加以制定;定期检查病房,需要注意观察患者输液速度,是否有输液问题,检查治疗设备如微量泵及氧气装置等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3)个性化患者的个人护理风格:强化专业人员在进行护理过程中的专业能力,并且积极的参照相关的评估结果去制定一个个性化的护理方案,积极的进行好相关的安全与管理工作,做好病人及家属的解释工作,使其获得安全感.

1.3 观察指标

两组对相应的护理满意度(满意度,基本满意度和不满意度)均满意;两组相应护理后的临床满意度(分为满意,有效,无效,总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度);两组护理能力,医疗纠纷和风险事件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将本研究的数据去进行记录在SPSS 16.0的统计软件里,并且积极的对相关数据给予统计学的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算资料以百分数(%),例(n)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经进行相对的护理之后的临床疗效

观察组经过相关的观理风险的管理后其整体的有效率保持在了97.6%,对照组则是使用常规的护理以后其整体的有效率保持在了79.9%,观察组治疗整体的效率情况要比对照组好很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经进行护理之后护理的满意程度进行对比

观察组患者护理整体的满意39例,满意率则为95.1%;对照组进行护理整体的满意33例,满意率则是80.5%,其自身存在的差异具有一定的统计学含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护理后各项指标比较

观察组护理自身的熟练程度要比对照组的患者高很多,医疗的纠纷还有风险

事件的出现率也要比对照组明显的低一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随着今天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质量的不断提高,需要进行安全有效的护理管理模式。在当前进行临床护理工作中其时长会遇到的护理风险的管理当成是安全合理的管理形式,其开始得到了很多人的关心和关注。护理危险因素如下。

(1)药物因素

心血管药物患者服用更多类型的药物,服用或不当注射易发生不良反应。如:(1)渗漏,口服药物错误;(2)异丙肾上腺素进行输注的速度如果太快,那么患者就会产生心率过快等一些不良的反应;(3)硝酸甘油输注速度太快,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低血压,需要合理控制注射速度[4]。

(2)事故因素

一些严重心血管疾病患者由于自身功能有限,容易出现坠床,跌倒等不良事件[5]。部分心肌梗死,心绞痛患者过度的力量会导致休克;血液循环出现障碍等因素,还可出现压疮等。

(3)医护人员自身的责任心不强,专业不扎实

医务人员自身的责任感不强,不能够对于患者自身的具体情况加以评估,有风险的因素,就應该使用个性化的护理形式。加上操作技巧,仪器使用方法不够熟练,容易导致出现操作错误,导致医疗纠纷。

4 结论

从以上数据显示,可发现观察组整体的有效率要比对照组高很多。观察组对护理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医疗纠纷和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然,心血管病患者护理风险管理的应用可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医疗纠纷和风险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水平和患者护理满意度,并在临床实践中可普及应用。

参考文献

[1] 万淑芳,万晓芳.护理风险管理在基层医院心血管内科的实践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2):89.

[2] 润香,汪喜华.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干预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医学信息,2015,29(16):177-17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