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评估 儿童青少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和青少年的评估
[解剖生理变化]
满1—3周岁为幼儿期.3周岁至入学前为学龄前期,从入小学至青春期前(男孩13岁,女孩12岁)为学龄期,女孩从1~12岁开始至17~18岁,男孩从13~14岁开始至18~20岁为青春期。1岁以后,小儿的体格生长速度较婴儿期减慢,但认知、行为、语言、情感的发育迅速。到了青春期,小儿的体格生长再度加速,同时生殖系统逐渐成熟。但总的来说,儿童和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发育尚未达到成人的程度,各器官、系统,以及心理、行为发育尚不成熟。儿童和青少年的生理发育特点均有其特殊性。
(一)儿童和青少年的解剖生理特点
1.皮肤、粘膜皮肤较薄,粘膜的屏障功能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成熟。
2.呼吸系统淋巴组织发育迅速,l岁后扁桃体开始发育增大,4~10岁为高峰,咽壁组织疏松,因此容易患扁桃体炎和咽旁脓肿;气管相支气管狭窄,血管丰富,纤毛运动差容易引起感染和堵塞;有侧支气管位置较为垂直,气道异物容易进入右侧气管。胸廓为桶状脑,通气受限制,同时肺的顺应性差。
3.循环系统胎儿时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导致的先天性心脏病是儿童和青少年的主要循环系统疾病。
4.消化系统各种消化酶己具备,但活性尚不完善,容易患腹泻等疾病。
5.血液系统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随年龄的增长而接近成人水平。白细胞数在8岁以后接近成人水平,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出生后4~5d后为淋巴细胞多于中性粒细胞,而4~6岁后中性粒细胞多于淋巴细胞。
6.泌尿系统1岁以后小儿泌尿系统肾小球的滤过功能、肾小管的重吸收和排泄功能,以及尿的浓缩和稀释功能已接近成人。但对酸碱平衡的调解能力尚不足,容易发生酸中毒o 7.神经功能由于小儿血肋屏障尚不完善,容易发生颅内感染。
8.免疫功能小儿免疫功能发育尚未成熟,容易发生变态反应性疾病。
(二)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社会发育特点
根据心理学家埃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育理论,人的心理社会方面的发育、分为8个相互关
联、相互影响的阶段。生命的历程就是不断达到心理社会平衡的过程。个体人格的发育并不是完全静止于某一个时期,人在生命历程的各个时期中,会不断随着心理、社会、生物环境的改变而完善和塑造自己的人格。每一个心理社会发育阶段均有一个以解决冲突为目的的发育任务,冲突的解决可以获得一个从负到正的结果,也就是达到了心理社会的平衡,从而形成健康的人格。从婴儿期到青春期的5个发育阶段如下:
1.婴儿期主要心理社会冲突为信任—不信任。
基本态度:婴儿在开始接触这个世界时.必须依靠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其中包括生理需要和被爱抚的需要,如果其需要能及时得到满足,则会产生信任感;如果得不到满足,或者不是以婴儿感觉舒适或愉快的方式来满足他的需要,则会产生不信任感。
2.幼儿期主要心理社会冲突为自主—羞怯和怀疑
基本态度:幼儿时期已经学会了走、跳、爬等动作,开始自己探索外部世界,从而开始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独立自主的感觉,能够明确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周围环境及环境中的人,从而加速其自主感的形成和发展。但同时探索过程对幼儿来说是一个心理挑战,他们对周围的一切充满矛盾的怀疑心理,不时需要他人的关怀和爱护,对自己的探索会产生羞怯甚至怀疑。因此幼儿此时徘徊于独立和依赖之间。
3.学龄前期主要心理社会冲突为主动—罪恶感
基本态度:学龄前期儿童已基本形成了语言、社会交往能力,使其生活环境由家庭扩展到了外部世界,儿童开始主动寻求探索周围世界。但仍然以自我为心理社会活动的中心,同时又有不同程度的依赖心理,儿童会因此产生罪恶感。社会与心理的发育主要在于取得依赖家庭的心理与探索外部世界的独立之间的平衡。
4.学龄期主要心理社会冲突为勤奋—自卑感
基本态度:学龄期儿童由于社会活动的增加,知识的扩展,视野开始变得开阔,自我中心开始移动,其主要精力集中于完善自己的身体、智能和社会能力上,从而形成勤奋感。但同时又由于自我能力的不完善或与周围环境的不协调而常使他们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只有学会应用自己的各种能力战胜这种自卑感,才会形成健康积极的人格。
5.青春期主要心理社会冲突为角色明确—角色模糊
基本态度:青少年在同周围世界的不断接触和相互作用过程中学会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但随着体格发育的第2次迅速发展,第二性征的出现,以及外界环境对自己挑战的增加,他们往往会产生茫茫不知所措的感觉。社会心理的发育主要来自建立起独立
的价值观念,并完善自己的社会能力。
※<主观资料的获取>
[资料收集]
(一)现病史
应询问目前健康状态,有无疾病、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治疗过程,以及疾病对小儿日常生活能力及心理社会功能的影响。
(二)个人史
1.母亲怀孕史母亲怀孕时的健康状况,用药情况,孕期保健情况。
2.生产史该小儿的胎次,是否足月,出生体重,出生后评分。
3.喂养史出生后何时开始喂养,是母乳喂养、人工喂养,还是混合喂养;捕食添加的月龄,添加的种类、数量;小儿的食欲,是否有喂养困难。目前饮食习损.是否有偏好,是否挑食,是否吃零食,吃什么零食。
4.生长发育史小儿体重、身高、头围等体格生长指标的“达标”与否记录;小儿的动作、语言、社会化等发育的几个标志性阶段是否达标,如抬头、坐、行走等大动作,抓物、用拇指等手指精细动作,开始说话,开始理解大人的意思等。是否用过小儿生长、发育测旦,如丹佛发育筛查等。
5.预防接种史接种过哪些疫苗或菌苗,接种的月龄,接种后有无不良反应。
6.排泄功能排使的次数、性质;排尿的次数,有无尿失禁、退尿。是否出汗过多。
7.休息、睡眠、活动小儿入唾是否困难,需要什么帮助,入睡后是否有惊醒.哭吵、梦游,睡眠的次数和时间。小儿是否每日锻炼,锻炼方式,有无规律(包括小儿游戏),小儿的活动能力、动作、生活自理状况。
(三)过去史
过去曾患过什么疾病,是否住院治疗影响。是否有药物过敏史。
(四)家族史
父母的年龄、职业、以及健康状况,家庭其他成员的健康状况,家族中有无遗传性疾病的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