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妇女衣着考
唐朝女人穿衣风俗
唐朝女人穿衣风俗
在唐朝,女性的穿衣风俗相对开放和多样化。
以下是一些关于唐朝女性穿衣风俗的特点:
衣着华丽:唐朝女性注重穿着华丽的服饰,尤其是贵族和宫廷女性。
他们常常穿着丝绸、绣花和宝石装饰的衣物,以展示自己的地位和财富。
宽松的服饰:唐朝女性的服饰通常比较宽松,以便行动自如。
他们常常穿着长袍、长裙和宽松的上衣,这种宽松的设计也符合当时的审美标准。
高腰设计:唐朝女性的服饰通常有高腰设计,强调腰部线条,使身材看起来更加修长和优美。
多层叠穿:唐朝女性常常会在服装上叠加多层,以增加层次感和华丽感。
例如,他们可能会穿着内衣、长袍、外袍等多层服饰。
饰品装饰:唐朝女性喜欢佩戴各种饰品,如发饰、耳环、项链、手镯等。
这些饰品通常是由贵重的材料制成,如金、银、珍珠等。
总的来说,唐朝女性的穿衣风俗注重华丽、宽松和多层叠穿,同时也注重饰品的装饰,以展示自己的地位和美感。
这些穿衣风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女性地位的提升。
敦煌唐代妇女服装款式考述
同 , 期 为右 衽或 交领 , 代袍 服 有所 改 变 , 早 唐 除了少 数 为右
衽 交领外 , 出现 了圆领 , 还 但唐代 圆领 不加 衬 , 多用 窄袖 , 保
留北 朝遗制 。唐 时的袍服 , 的同称 袍衫 , 、 多服之 。莫 有 男 女
两种服装 融合 , 成为一种服 装 , 为袍 。《 汉书 ・ 服志》 称 后 舆 中
21 0 2年 第 1 4期 《
T I K R A HE SL 0 D 敦煌 学 I
敦煌唐代妇女服装款式考述
芦秀 丈
( 敦煌研 究 院, 肃 兰州 7 0 0 ) 甘 3 0 0
[ 摘要 ] 本文 考察 了敦 煌唐代妇 女 的服装 , 并结 合 唐代服 制对妇 女服装 的类 型演变 进行 了分析 , 明 了唐 代妇女 服装 总的 说 趋 势是 因文化交流 而形成 的服饰变化 , 涵于 因历史发展 而形成 的妇女服 装款式 的变化 之 中。唐人胡 服 的风 气在玄 宗时 达到 蕴
壁 画分析唐 代各种服 装的演变过 程 。
一
、
敦煌唐代 妇女服装 类型
敦煌唐代 妇女服装 主要有汉 装 、 吐蕃 装等 。根据洞窟 调 查, 主要 分三类 : 、 、 袍 襦 衫与大 翟衣 , 帛与长 裙 , 帽 、 头 披 帷 幞 与履、 ( 靴 尚有 “ ”限于篇 幅 , 冠 , 另文 介绍 ) 。
( ) 、 、 与 大 翟 衣 一 袍 襦 衫
1 . 袍
渐赤 黄 , 禁士庶 不得 以赤 黄为衣 服杂 饰 ” 糖 代 , 逐 。‘ 将官 的
袍颜 色分等级 , 如贞观 四年 (3 ) 6 0 规定 :三 品以上 者服紫 . “ 五 品 以下服绯 , 品 、 品服绿 , 品 、 品服 以表 。” 虽有 规 六 七 八 九 ③ 定 , 仍有变 通。紫 色袍在唐朝 官吏 中是 重要 的一种 . 但 因此 . 被视 为显 官要 职的象 征 。莫 高窟 唐代 3 13 9 3 3 2 7等 4 、2 、2 、 1 窟 中许 多供养人 , 均着 窄袖 长袍 。这 种服饰到 盛唐时期才 逐 渐为新 的 “ 裥衫 ” 所代替 袍是 敦煌 出现最 早 的衣装之一 , 本承袭 汉魏 旧制 . 基 是 汉代 以来 的深衣袍 制 。深衣取 消 了原来 上衣下裳 的界限 , 将
唐朝女人的服装pp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歌德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莎士比亚 书籍是巨大的力量。 ---列宁 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 ---别林斯基 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 ---马克思 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 ---雨果 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 ---孟德斯鸠 如果我阅读得和别人一样多,我就知道得和别人一样少。 ---霍伯斯[英国作家] 读书有三种方法:一种是读而不懂,另一种是既读也懂,还有一种是读而懂得书上所没有的东西。 ---克尼雅日宁[俄国剧作家・诗人] 要学会读书,必须首先读的非常慢,直到最后值得你精读的一本书,还是应该很慢地读。 ---法奇(法国科学家) 了解一页书,胜于匆促地阅读一卷书。 ---麦考利[英国作家] 读书而不回想,犹如食物而不消化。 ---伯克[美国想思家] 读书而不能运用,则所读书等于废纸。 ---华盛顿(美国政治家) 书籍使一些人博学多识,但也使一些食而不化的人疯疯颠颠。 ---彼特拉克[意大利诗人] 生活在我们这个世界里,不读书就完全不可能了解人。 ---高尔基 读书越多,越感到腹中空虚。 ---雪莱(英国诗人) 读书是我唯一的娱乐。我不把时间浪费于酒店、赌博或任何一种恶劣的游戏;而我对于事业的勤劳,仍是按照必要,不倦不厌。 ---富兰克林 书读的越多而不加思索,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但当你读书而思考越多的时候,你就会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很少。 ---伏尔泰(法国哲学家、文学家)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顾炎武 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朱熹 读书无嗜好,就能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 ---鲁迅 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煮 读书务在循序渐进;一书已熟,方读一书,勿得卤莽躐等,虽多无益。 ---胡居仁[明] 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 ---吴晗 看书不能信仰而无思考,要大胆地提出问题,勤于摘录资料,分析资料,找出其中的相互关系,是做学问的一种方法。---顾颉刚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刘向 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 ---郑板桥 知古不知今,谓之落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 ---王充 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 ---郑玄
唐代女子服饰与妆容
『唐代女子服饰与妆容』1.胡服胡服流行于元、天宝年间。
它的特征是翻领、对巾、窄袖、锦边。
女装男性化是唐代社会开放的表现之一,妇女穿着男装是当时一种时尚。
在陕西等地的墓中壁画有大量反映。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绢画中也有这类服装的妇女。
凡穿胡服的妇女,腰间都系有革带,革带上原来是北方民族的装饰,在魏晋时传入中原。
到了唐代,曾一度定为文武官员必佩之物,上面悬挂算袋、刀子等七件物品,俗称“蹀躞七事”。
开元以后,由于朝廷有了新的规定,所以一般官员不再佩挂。
但在民间妇女中十分流行,省去“七事”,以窄皮条代替,仅存装饰之意,无使用价值。
上图为穿胡服及襦裙披帛的侍女。
下图中所绘女服,是胡服的典型样式,流行于开元、天宝年间。
它的特征是翻领、对襟、窄袖、锦边。
在陕西等地的墓中壁画有大量反映。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绢画中也有这类服装的妇女。
凡穿胡服的妇女,腰间都系有革带,革带上原来是北方民族的装饰,在魏晋时传入中原。
到了唐代,曾一度定为文武官员必佩之物,上面悬挂算袋、刀子等七件物品,俗称“蹀躞七事”。
开元以后,由于朝廷有了新的规定,所以一般官员不再佩挂。
但在民间妇女中十分流行,凡穿这种服装的妇女,腰间都系有革带,革带上还常有若干条小带下垂,只是装饰之意,无使用价值。
2.舞女服饰唐代舞蹈,有文、武之分。
武舞又称“健舞”,文舞又称“软舞”,两种风格截然不同;前者威武激越,后者飘然若仙。
胡舞大多属于前者,而传统的汉族舞蹈,则基本属于后者。
两种不同的舞蹈,决定了两种不同的服饰。
总的看来,健舞的舞服以小袖为多,以便腾越旋转。
而软舞的服装则多用大袖,以表现出婉转、舒展的姿态。
上图为穿舞衣的妇女(陶俑)。
3.面部装饰唐代妇女的化妆顺序大致如次:一敷铅粉;二抹敷脂;三涂鹅黄;四画黛眉;五点口脂;六描面靥;七贴花钿。
古时妇女常将原来的眉毛剃去,然后用一种以烧焦的柳条或矿石制成的青黑色颜料画上各种形状,名叫“黛眉”。
唐代妇女黛眉名目甚多,从细而长的“蛾眉”到宽二阔的“广眉”,应有尽有。
唐代妇女的衣装
服饰的基本特点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唐代服饰是封建文化灿烂光辉的时代。
唐代统一了魏晋南北朝和隋的混乱分裂状态,建立了统一强盛的国家,对外贸交易发达,生产力极大发展,较长时间国泰民安。
尤其当盛唐成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时期,更是我国文化史上最光辉的一页。
这个时期吸收印度和伊朗文化,并融入我国文化之中,从壁画、石刻、雕刻、书、画、绢绣、陶俑及服饰之中,充分体现出来。
那时的强盛。
时至隋唐,中国服饰最明显的特点是双轨制。
在大的祭祀场面,穿汉人的传统衣服。
在平时,唐代的常服是胡服(即鲜卑装)系统,。
唐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形制更加开放,服饰愈益华丽。
唐代女装的特点是裙、衫、帔的统一。
在妇女中间,出现了袒胸露臂的形象。
在永泰公主墓东壁壁画上,有一个梳高髻、露胸、肩披红帛,上着黄色窄袖短衫、下著绿色曳地长裙、腰垂红色腰带的唐代妇女形象,从而对“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
唐代大袖衫唐朝流行女子穿"胡服"。
"胡服"就是西域人的服装。
腰带形式也深受胡服影响。
在此以前,人们的腰饰是以金银铜铁,这时候流行系"蹀躞带",带上有金饰,并扣有短而小的小带以作系物之用。
这种腰带服用最盛是在唐代,以后延用一直至北宋年代。
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逐渐减弱,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
到了中晚唐时期,这种特点更加明显,一般妇女服装,袖宽往往四尺以上。
中晚唐的贵族礼服,一般多在重要场合穿着,穿着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细钗礼衣"。
回鹘女服中晚唐回鹘女服梳回鹘髻、戴金凤冠、穿回鹘装的晚唐贵妇及变体宝相花纹云头锦鞋。
回鹘是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即现在的维吾尔族的前身。
在唐朝开元年间,回鹘曾一度是北方最强盛的少数民族政权。
回鹘族人民与汉族人民,有着亲密友好的关系,相互间的文化交流与经济来往从未间断。
盛唐女子服饰特点
盛唐女子服饰特点
盛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也是中国服饰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盛唐女子服饰中,有许多独特的特点,下面将对其进行详细介绍。
一、衣着丰富多彩
盛唐时期,女子的衣着非常丰富多彩。
除了基本的上衣和裙子外,还有各种各样的配饰、头饰等。
例如,女子可以佩戴金银首饰、珠宝项链、耳环等;头上可以戴花环、发钗、发带等。
这些配饰不仅能够装扮出女性的美丽和高贵,还能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繁荣和富裕。
二、注重色彩搭配
盛唐女子服饰注重色彩搭配,在颜色选择上非常讲究。
在当时的社会中,红色被认为是最吉祥、最喜庆的颜色,因此红色成为了盛唐女子服饰中最为常见和受欢迎的颜色之一。
此外,还有黄色、紫色、蓝色等颜色被广泛使用。
三、注重细节
盛唐女子服饰注重细节,讲究精致。
例如,衣服上的花纹、图案都非常精美,有些甚至是手工绣制的。
此外,衣服上的扣子、纽扣等配件也非常考究,能够体现出女性的品位和气质。
四、注重流线型
盛唐女子服饰注重流线型,在设计上非常讲究。
裙子的下摆通常呈现出流动感和优美的弧度,能够很好地展现女性的曼妙身姿。
同时,上衣也会采用一些特殊的设计,如V领、U领等,以凸显女性的优美曲线。
总之,在盛唐时期,女子服饰是一个极其繁荣和多彩的时期。
无论是在色彩搭配、细节处理还是设计风格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点。
这些特点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观念,也为后来中国服饰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盛唐妇女常服服饰造型研究
盛唐妇女常服服饰造型研究盛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开放和文化繁盛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盛唐妇女的常服服饰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和创新。
本文将对盛唐妇女常服服饰造型进行研究。
盛唐时期的妇女常服服饰造型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汉代服饰的影响,但也有一些新的特点。
在盛唐时期,妇女的常服服饰主要包括上衣、下衣和外套。
上衣通常是长袍或褙子,下衣则是长裙或裤子。
而外套则根据季节和场合的不同,有不同的款式和材质。
盛唐时期的妇女上衣多为宽松的袍服,腰部用腰带束紧。
长袍的袖子多为宽大的蝙蝠袖,让妇女在行走时显得飘逸。
下衣方面,长裙是妇女的主要选择,长度通常到及脚踝。
而裤子则是一些特殊场合或富有时尚意识的妇女喜欢的选择。
妇女外套的款式和材质在盛唐时期也有一些变化。
夏天,妇女常常选择轻薄的纱质外套,以保持凉爽。
而冬天,则会选择厚重的外套来保暖。
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盛唐时期的妇女都非常注重外套的装饰,常常在领口、袖口和下摆处加上一些刺绣、绣花和装饰品,以增添服饰的华丽感。
盛唐时期的妇女常服服饰造型还注重配饰的搭配。
妇女常常佩戴头饰、耳饰、项链、手镯等装饰品,以凸显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头饰多为发髻或头巾,耳饰则多为耳坠或耳环。
项链和手镯则多为金银制品,以显示富有和奢华。
总的来说,盛唐妇女的常服服饰造型在保留传统元素的基础上,也有一些创新和变化。
宽松的袍服、蝙蝠袖、长裙和裤子成为妇女的主要选择。
而外套的款式和材质也有所变化,注重装饰和配饰的搭配。
这些服饰造型不仅展现了盛唐时期的繁荣和开放,也反映了盛唐妇女对时尚和美的追求。
隋唐女子服饰
盛唐夜唱
女着男装
• 女着男装,或称着“丈夫 服”。有的只是着男子主 服,有的则全身仿效男子 装束,当年深得妇女喜爱 • 《新唐书》:高宗尝内宴, 太平公主紫衫玉带,皂罗 折上巾,具纷砺七事,歌 舞于帝前,帝与后笑曰 “女子不可为武官,何为 此装束”。
别致的胡服
• 回鹘是唐代西北地区的少数民 族,原称回纥。回鹘妇女服装 及回鹘舞蹈,对唐代宫廷及贵 族妇女产生较大的影响。
谢谢观赏
by:白衣入画
• • • • • 脚 腕 间 璎 珞 如 翡 翠 飞 天 绘 丁 祭 俏 舞 备 铜 镜 云 鬓 美
诗 人 笔 影 飞 胭 脂 扫 娥 眉
花 坊 湖 上 游 饮 一 杯 来 还பைடு நூலகம்一 杯
长 安 柳 絮 飞 箜 篌 响 路 人 醉
裙子
• 裙子是隋唐时期女子非常重要 视的下裳。这一时期的裙子式 样受南北朝的影响,较魏晋时 期收敛很多,变得窄而瘦长。 着群者将裙腰提得很靠上,很 多人都提高到胸乳部位。如 《步辇图》中宫女所穿的裙子, 裙腰就提得很高。 • 隋唐时期裙子种类繁多、样式 高雅。如价值连城的“百鸟裙” • 红裙备受女子喜爱,流行范围 很广,而杨贵妃更钟爱杏黄色, 其他如绛紫、月青、草绿等也 很普遍。
• •
• 命妇的大礼服与参加蚕礼之服 同用翟衣。一品九翟九钿树, 二品八翟八钿树,三品七翟七 钿树,四品六翟六钿树,五品 五翟五钿树。钿钗礼衣,用于 命妇常参、朝见之礼 • 花钗礼衣,用于亲王纳妃;大 礼服 六尚、宝林、御女、采 女、女官及七品以上大事之服。 袖连裳,六品以下妻、九品以 上女嫁之服。 公服 为常供奉之服。无中单、
• 回鹘装的基本特点略似男 子的长袍,翻领,袖子窄 小而衣身宽大,下长曳地。 颜色以暖色调为主,尤喜 用红色。材料大多用质地 厚实的织锦,领、袖均镶 有较宽阔的织金锦花边。 足穿翘头软锦鞋。
唐代女性服饰形制特点及其成因
唐代女性服饰形制特点及其成因唐代女性服饰形制特点及其成因从唐代女性的两种基本形制入手,分别介绍了唐代不同时期女性服饰的特点,其中包括襦裙和胡服。
并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对不同形制的形成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纵观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唐代时期服饰的发展无论衣料还是衣式,都呈现出一派空前灿烂的景象,可谓是为我国灿烂的服饰文明画上浓墨重彩的一个时期。
此文就这个时期的女性服饰进行分析,讨论其形制的特点和成因。
唐王朝的服饰不仅种类丰富多变,而且风格非常开放。
唐代刘昫的《旧唐书》中曾有过记载:“既不在宫廷,而风俗奢靡,不依格令,绮罗锦绣,随其好尚。
上自宫掖,下至匹庶,递相仿效,贵贱无别”。
可以看出唐朝服饰文化发展之蓬勃,尤其是在女性服饰方面。
关于唐代女性服饰的形制主要有一下几个特点:以襦裙服式为主不论是初唐,或是盛唐、晚唐,女性服饰都以襦裙为主要的形制特点。
襦裙,最早诞生于先秦时期,由短上衣加长裙组成,即上襦下裙式套装。
1.上身以襦为主《辞源》将“襦”解释为:“短衣、短袄。
服于单衫之外。
”《中国衣冠大辞典》则为襦的长度增加了具体的定义,即为“长不过膝的短衣”。
唐初女子襦衫的袖子有窄有宽,但当时妇女为了便于活动,多着小袖,后又由于胡服的影响,小袖的形制逐渐流行开来。
当时的小袖又细又窄,没有缘边。
进入盛唐时期,袖子的宽度慢慢变大,贵族女性的衣袖宽度竟然超过4尺,为此朝廷只能颁布相关的法令来限制女装中的“奢靡之风”。
唐朝末年,这种宽大的袖子更是发展到极致,达到唐朝初期衣袖的十倍以上。
周昉的《挥扇仕女图》中描绘的两位仕女所着服饰的衣袖不但都很宽还特别长,长到拖地,不免让人区分不出到底哪个是裙摆,哪个是衣袖了。
上述特点都能反映出晚唐时期女服,特别是贵族、官宦人家女性的衣着特点——奢靡夸张的大袖款式十分盛行,风靡一时。
至于襦服的领口款式也是变化多端的。
有圆领、直领、方领、斜领、鸡心领等。
总的来说,初唐襦服的领口较小,衣领较高,盛唐时逐渐变大降低,此外还流行袒领,反映出唐代开放、大胆的社会风尚。
唐朝的服饰特点及特色
唐朝的服饰特点及特色唐朝的服饰特点及特色如下:唐代的男人多穿圆领大袍,裹幞头,穿长靴,衣服上多有动植物绣图,佩戴华丽的物饰。
唐代妇女服饰极其复杂。
其上身为襦、袄、衫,下身缠裙,绸带系腰。
襦、袄上多有绣纹或织纹。
裙色以红、紫、黄、绿为多,尤以红色最流行。
据研究者考证,在中唐以前,服装形制是上身穿小袖短襦,下着紧身长裙;裙腰束至腋下,中用绸带系扎。
在天宝年间,妇女还以着男装为时尚。
中唐以后,妇女服装日趋肥大,普通妇女的衣领常见的是圆领、方领、直领和鸡心领,富家女子中还流行一种祖领,里面不着内衣,使胸脯袒露于外。
当时妇女的下裳主要是裙,其质料、色彩、式样与纹饰具有轻盈飘逸之美。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唐代妇女对发型和面部装饰尤为重视。
当时有半翻髻、高低髻、倭堕髻。
河西走廊的女子还流行归顺髻、平番辔、抛家髻、回鹘髻。
发髻之上还有金玉簪钗、犀角梳篦等饰物。
脸面除了施用铅粉外,还绘饰不常见的翠眉、胭脂。
从敦煌壁画来看,唐代服饰远比这些情况丰富,仅民间服饰就有以下数种:1、幞头靴袍唐代壁画中出现了大量戴幞头、穿窄袖长袍、穿乌皮靴的人物,这是吸收了西域各族“窄袖长身袍”与幞头结合而成的一种新装,是唐代初期最流行的男式“胡服”,到了盛唐时期逐渐为“襕衫”所代替。
幞头是隋唐时期最普通的“首服”,它是从汉晋幅巾、燕巾演变而来。
“后周以三尺皂绢向后幞发已形成定制,隋代幞头多为平顶,二角系额前,二角系脑后。
唐初做了一番改进,“以罗代绢,又令重系前后以象二仪,两边各为三撮取法三才”(《新唐书•舆服志》),成为农民、圉人、奴婢、官吏、贵族通用之服。
幞头两角形式不一,有垂角、长脚、牛耳、翘脚等形式,随形定名,无一定之规,形式不同,却有时代先后之别。
2、笠帼半臂壁画中的舵师、纤夫大半戴笠帽,穿窄袖衫,外套半臂,白布裤,芒履。
半臂就是短袖衣,“其式长不过腰,两袖仅掩肘”(宋•高承《事物记原》),是适合劳动人民生产劳动的服装,也是唐代男女通用的服装。
敦煌唐代妇女服装款式考述
敦煌唐代妇女服装款式考述作者:卢秀文来源:《丝绸之路》2012年第14期[摘要]本文考察了敦煌唐代妇女的服装,并结合唐代服制对妇女服装的类型演变进行了分析,说明了唐代妇女服装总的趋势是因文化交流而形成的服饰变化,蕴涵于因历史发展而形成的妇女服装款式的变化之中。
唐人胡服的风气在玄宗时达到极盛,在妇女中蔚然成风,从而达到俊俏潇洒的美学效果,由此亦反映了敦煌唐朝妇女追求个性解放的心理要求。
[关键词]服装款式;唐代妇女;敦煌石窟[中图分类号]H87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4-0013-06唐代是一个继往开来的时代,政治的开放、思想的活跃和经济的发展,都超过了以往的历史水平。
因此,妇女得益于当时社会风尚的开放,在服装方面有很多变化,出现了复杂的款式,这种现象在唐以前是不多见的。
下文主要从敦煌壁画分析唐代各种服装的演变过程。
一、敦煌唐代妇女服装类型敦煌唐代妇女服装主要有汉装、吐蕃装等。
根据洞窟调查,主要分三类:袍、襦、衫与大翟衣,披帛与长裙,帷帽、幞头与履、靴(尚有“冠”,限于篇幅,另文介绍)。
(一)袍、襦、衫与大翟衣1.袍敦煌唐代妇女袍服有交领右衽长袍、窄袖长袍和大袖袍。
这类服装散见于201、341、334窟,盛唐188窟,中唐468、231窟,晚唐第138、9窟等。
唐朝是袍服的盛行时期,这时的袍服较之北朝有所不同,早期为右衽或交领,唐代袍服有所改变,除了少数为右衽交领外,还出现了圆领,但唐代圆领不加衬,多用窄袖,保留北朝遗制。
唐时的袍服,有的同称袍衫,男、女多服之。
莫高窟盛唐第130窟,女着男装,穿圆领长袍,腰系革带。
这种服装,有学者认为是从胡服中演变而来的一种袍衫。
隋唐时期是袍的盛行时期。
唐刘肃《大唐新语•厘革》载:“隋代帝王贵巨,多服黄纹绫袍,乌纱帽,九环带,乌皮六合靴。
百官常服,同于走庶,皆着黄袍及衫,出入殿省。
” ①自初唐开始,袍被定为帝王之服,《旧唐书•舆服制》载:“武德初,因隋旧制,天子燕服,亦名常服,惟以黄袍及衫,后渐赤黄,逐禁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服杂饰”。
唐朝女子服饰文化1
齐 胸 襦 裙
半 臂
又称半袖,是从魏晋以来上襦发展而 出的一种对襟(或套头)短外衣,它的特 征是袖长及肘,身长及腰,通常套在衫 襦之外。 在中国隋唐时期,半臂有对襟、 套头、翻领或无领式样,对襟的以小带 子当胸结住。在初唐,半臂为普及,不 仅男、女都可以穿用,而且进入宫廷常 服的行列,同时传至民间。 值得一提的是:翻领并非汉族服饰 的传统。唐代是个多元文化共存的时代, 当时的女性们不止自己引领国际时尚潮 流,也善于从第三世界民族服装中汲取 灵感。那种曾广泛流行的翻领对襟,袖 口有褶皱边的半臂,据说很可能起源于 西域的音乐。
高 腰 儒 裙
唐齐胸襦裙
汉族传统民族服装的一种,齐胸襦 裙旧称高腰襦裙是对隋唐五代时期 特有的一种女子襦裙装的称呼,在 古代,一般女子的襦裙装裙子束的 都不是很高,而隋唐五代时期出现 的一种裙腰束的非常高的襦裙,一 些服装史上多称之为高腰襦裙,根 据现在人们对它的考证,一般改称 之为齐胸襦裙。 齐胸襦裙一般分为 两种,一种是对襟齐胸襦裙,一种 是交领齐胸襦裙,一般来说对襟齐 胸襦裙的使适用范围更加广泛一点。
结论:
由唐朝服饰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
在现代出现了大量以唐朝为题材的影视作品,比如《大唐 歌飞》、《至尊红颜》……目前热播的还有《美人天下》, 剧中众星云集,各式各样的唐朝服饰让人赏心悦目,然而 争议也颇多。比如唐的齐胸襦裙,有许多观众认为是像韩 服,对此我们有必要去思考原因所在。 比起唐朝服饰我们对韩服更加熟悉,因为我们常看见 韩国人会在自己传统节日里穿上韩服,我们见多了就自然 而然在潜意识中便认定唐齐胸襦裙像韩服是我们模仿了别 人。而事实上韩服的真正源头来自中国,尤其是高腰襦裙 受唐的影响特别大,齐胸襦裙在唐朝仕女中非常盛行,现 在保留的不少古画、出土文物都有它的踪迹。可惜由于今 人对历史的遗忘,很多人看见齐胸襦裙的女性形象时反而 以为是韩国的服装,着实可悲可叹。
唐代后、妃、命妇礼服制度考析
唐代后、妃、命妇礼服制度考析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其在服饰制度方面也有着独特的特色。
后、妃、命妇礼服制度是唐代服饰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定有着严格的规定和程序。
唐代后、妃、命妇礼服制度是按照等级制度来制定的。
根据《新唐书·礼乐志》的记载,唐代后、妃、命妇礼服制度包括十二章服、九章服、七章服等,每种礼服都有特定的颜色和款式。
十二章服是唐代后、妃、命妇的最高礼服,包括上衣和下裳,每件衣服上都有特定的图案和颜色。
十二章服的图案包括日、月、星辰、山、龙、凤、藻、火、粉米、黃、辔等,代表着唐代封建社会的尊贵和威严。
九章服是唐代后、妃、命妇的次礼服,包括上衣和下裳,每件衣服上都有特定的图案和颜色,但比十二章服简单一些。
九章服的图案包括日、月、星辰、山、龙、凤、藻、火、粉米等,代表着唐代封建社会的尊贵和威严。
七章服是唐代后、妃、命妇的再次礼服,包括上衣和下裳,每件衣服上都有特定的图案和颜色,但比九章服简单一些。
七章服的图案包括日、月、星辰、山、龙、凤、藻、火等,代表着唐代封建社会的尊贵和威严。
除了礼服制度外,唐代后、妃、命妇还有其他的服饰,如圆领袍、襦裙、袴等,这些服饰也有着不同的款式和颜色。
唐代后、妃、命妇礼服制度是唐代服饰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制定按照等级制度来制定,代表着唐代封建社会的尊贵和威严。
中国唐代女性服饰-2019年文档
中国唐代女性服饰唐朝――中国历史上的一朵奇葩,它疆域辽阔,经济到达了历史的鼎盛,中外交流频繁,政权稳固强大……这些无形当中也造就了其在服饰上的繁荣。
唐代也是中国封建历史上女子最为开放、自由的时代,这一点从其服饰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就可以看出来。
唐朝女子的服饰也堪称得上是历史的奇珍异宝,瑰丽无比!一、华美艳丽华美艳丽是人们提及唐朝服饰的第一印象。
1、衣袖宽大从盛唐开始的时候,衣服的式样就有了很大的变化,由开始的窄袖衫襦逐渐过渡到了宽衣大袖的服装。
而女裙则由一开始的窄短式样发展为又宽又长的式样,曾有诗句这样形容这裙裾之长“行即裙裾扫落梅”,更有“裙拖六幅湘江水”的夸张形容,给人呈现了一种雍容华贵,飘飘欲仙的美妙画面。
而衣袖之宽大也是当时服饰的一大特色,从发掘的古代墓刻就可以证明其衣袖的宽大。
它足以垂至地面,在《 ?g 花仕女图》中描绘的女子就有袖长到四尺的描绘。
在武则天时还有将裙子的四角缀以十二铃铛的服饰,行动起来发出美妙清脆的铃声,真可谓是美丽动人。
2、各种裙的流行然而,唐代服饰的颜色也是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而选择的,不像之前的封建朝代有那么多的服色规定。
服饰的颜色很多,大部分以深红、杏黄、绛紫、月青、草绿居多,颜色丰富,美轮美奂。
当时曾经流行一种石榴色的长裙,当时称之为石榴裙。
李白就有诗句形容,“移舟木栏棹,行酒石榴裙”,又有白居易的“眉欺杨柳叶,裙妒石榴花”诗句。
这足以可见当时的石榴裙可谓是家喻户晓,一句诗词形容的好“千门万户买不尽”。
(《燕京五月歌》)除了石榴裙外,还有花笼裙和白鸟裙也曾引领了当时的服饰流行。
这两种裙起源于唐中宗时的安乐公主,她着装的豪华奢侈是历史上著名的,有史志记载她曾在再嫁武延秀时,有四川赠与安乐公主的单丝碧罗裙,也就是花笼裙。
它是用细如发丝的金线绣成各种各样的花鸟,其大小如米粒一般,但是眼睛、嘴巴都一应俱全,并且在腰部加强绣花装饰,可谓是精美到极致。
一时之间成为了大臣宦官的贵妇人们争相追捧的对象,人人仿效,流行一时。
唐朝女子服饰变化与特点 组图
唐朝女子服饰变化与特点组图热播剧《武媚娘传奇》的“袒胸”与“切胸”引来吐槽无数,更引起人们对于唐代服饰应该是什么样的争议。
其实,时尚流行从古至今的规律都是年年岁岁时有翻新,武则天一生所经历的时尚,与影视剧中的呈现相去甚远。
娱乐之外,我们来看看专业服饰研究者的介绍,历史上武则天从少年到老年,真正的时髦该是什么样。
从幂离到雪胸——武则天的时尚,范冰冰们不懂近日的热播剧《武媚娘传奇》重新引起了大家对于唐代时尚的关注,剧中华丽的服饰、高耸复杂的发饰,以及性感的袒胸装,都成为热议甚至争论的话题。
到底这些元素是否反映了唐代的实际情况?其实并不能用一个简单的答案来回答。
我们对于中国古代服饰的印象,往往停留在一成不变的脸谱式概念,简单地认为唐代以肥为美、宋代清雅纤细。
但其实古时流行变化的速度并不输今日,甚至三五年便会有所改变。
自入宫到退位,武则天一生历经初唐至盛唐近七十年,这一段时间的宫廷服饰,不管是从审美、妆发、服装到面料、纹样,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撇开影视剧不谈,不妨来看看武则天这一生所跨越的唐朝流行史。
1纤细保守的旧朝遗韵贞观年间的女装,领口、裙腰较高,身材纤瘦。
武则天生于武德七年(624年),贞观十一年(637年)十四岁时入宫,在当了十二年才人之后,随没有子女的嫔妃们一起入感业寺为尼。
贞观距唐代开国不远,女装风格尚与北朝后期、隋类似,崇尚纤细的身形并相对保守。
“红衫窄裹小撷臂”,上衣多为交领或圆领襦衫,不论是平时所穿的窄袖短衫子,还是宫廷贵妇的大袖襦衫,领口相交的位置都很高。
此时裙腰位置也极高,甚至束至胸上腋下,几近领口。
大量使用北朝以来即已流行的肩带裙,裙摆宽阔拖地,所以宫女、婢女在室外行走或劳作时,还会在腰胯部束带,将裙摆收拢高便于行事,露出裙内所穿的条纹袴。
裙色则以红绿、红蓝、红白、红黄长条间色为多,可称为“间裙”或“间彩裙”。
当时一般发型仍有浓郁隋风,鬓发收拢服帖,头顶则以低矮的层叠盘绕型发髻为主,或盘绕成单髻,或带鬟双髻。
唐朝服饰简介
发展趋势
考古学家孙机先生在《唐朝 妇女旳服装与化装》中提到, 初唐时女装较紧致(图1、 2),经盛唐(图3、4),中 唐(图5),至晚唐(图6、 7),衫袖裙襦都有加肥旳趋 势。
有关记载
唐朝牛僧孺旳《玄怪录》中记载了一位平民妇女 旳衣着:“小童捧箱,内有故青裙、白衫子、绿 帔子”。
《仙传拾遗·许老翁》中说,唐时益州士曹柳某 妻,“黄罗银泥裙,五晕罗银泥衫子,单丝罗红 地银泥帔子,盖益都之盛服也。”
唐朝衣饰
范冰冰旳《武媚娘传奇》开播大热银幕,而片中女子们身 着旳一件件袒胸露乳旳衣饰引起了大众旳争议。唐朝女子 是怎样穿衣旳呢?真旳如此开放吗?
基本样式
唐代女装旳基本穿着是三件套:裙、衫、 帔。上半身带窄袖旳为衫,下半身为裙, 衫外如围巾一样披挂旳则是帔。 另外,初唐衣饰较为紧致,形象也以清瘦 为主,中晚唐开始往丰满宽敞旳风格发展。
裙
上身着“衫”,下身则 穿“裙”。唐初基本沿 袭隋朝妇女穿着,短衫 长裙,裙腰系得很高, 在腰部以上,甚至系于 腋下,显得裙子很长。
《开元天宝遗事》说长安仕女游春时,用“红裙递 相插挂,觉得宴帷”。
白居易曾写过“山石榴花染舞裙”。
唐人万楚在《五月观妓》中说:“眉黛夺将萱草色, 红裙妒杀石榴花。”
帔
考古学家孙机先生在《唐朝妇女旳服装与化装》 一文中写道“裙、衫、帔,这是唐时女装旳三要 素,不论地位尊卑、衣饰丰俭,这基本旳3件是 必不可少旳。
衫
“衫”是唐代女性日常穿用旳长袖上衣,式 样为窄袖短身。
另外,初唐时期衫子袖窄,诗词中也常有 “红衫窄裹小则较为多样, 直领对襟、交领、圆领对襟、圆领斜襟
在裙、衫之外,唐朝妇 女都穿戴“帔”。唐代 旳帔像一条长围巾,还 能够称为“帔帛”或 “帔子”,常用轻透旳 纱、罗制成,披搭在肩 上,旋绕于手臂间。
唐朝服制与礼节
唐代女子服装主要有襦裙服,男装,胡 服。
襦裙服系指唐代女子上穿短襦或衫, 下着长裙,佩披帛,加半臂的传统装 饰。
襦裙服
襦裙服
襦裙服
当时影响中原的外来服饰,绝大多数都是马上民 族的服饰。那些粗犷的身架,英武的装束,以及 矫健的马匹,对唐女着装意识产生一种渗透式影 响,从而创造出一种适合女着男装的气氛。
稽首拜时,头俯伏至地,抱拳相握,左手
按住右手。拜的时候,头先俯伏至手,然 后拱手下至于地,头也随着俯伏于地。拱 手至地时,手仍不松开。手的位置在膝盖 前,头的位置又在手前。稽首是臣对君的 拜礼。稽首、拜手共成一拜之礼,以表示 极大的敬意。
顿首 叩首,九拜之一。古人席地而坐, 姿势和跪差不多,行顿首拜时,取跪姿, 先拱手下至于地,然后引头至地,便立 即举起。顿首是平辈之间的拜礼。稽首 是称扬之辞,顿首是请罪之辞。后来, 又因其拜礼至重,人们在有重大的事情 请求时也用“顿首”。
妇女着男装
女子的男式服装
男装女佣
随胡人而来的文化,特别是胡服,这种包含印度,波斯等多 民族成分在内的民族装束,令唐代妇女耳目一新。较为典型 者,即为上戴浑脱帽,身着窄袖紧身翻领长袍,下着长裤, 足登高腰靴。
胡服
龟兹胡服
唐代男子服饰,以幞头袍衫为尚,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 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唐代官吏,主要服饰为圆领窄 袖袍衫,其颜色曾有规定:凡三品以上官员一律用紫色;五 品以上,绯为色;六品、七品为绿色;八品、九品为青色。 以后稍有变更。另在袍下施一道横襕,也是当时男子服饰的 一大特点。此图为唐代圆领袍衫及纱罗幞头。
一、敷铅粉
二、抹敷脂
三、
画 黛
眉
唐朝女子服饰及官制
唐朝女子服饰及官制唐代女子服饰、发型、化妆唐代女子服饰三大类:上衫下裙,胡服,男装。
窄袖衫、儒配长裙的基本结构是:裙、衫、帔(pèi)。
裙子色彩浓艳,主要以红绿黄为多,还有紫、青等色。
材料上,有:绸裙、沙群、罗裙、银泥群、金缕裙、金泥簇蝶裙、百鸟毛群等。
百鸟毛裙是唐代最华贵的裙子。
山是夏装,较薄;儒是冬装,有夹的和棉的。
唐初的衫比较短小,袖子窄,掖进裙腰。
后来逐渐宽大,颜色有白青绯绿黄红等,又以红衫为。
衫一般用布做,也有罗,上有金银线;儒则往往绣有各式花样,所谓“薄罗衫子金泥缝”,“连枝花样绣罗襦”。
唐代妇女发型有髻和鬟两大类。
髻是挽发结在头顶,中间是实心的,鬟是将头发梳成中空的环形,多为未婚女子所梳。
髻式:同心髻,反绾髻,交心髻,鸾凤髻,抛云髻,慵来髻,抛家髻,倭坠髻,拔丛髻,坠马髻,百合髻,长乐髻,乌蛮髻,高髻,低髻,侧髻,小髻,椎髻,云髻,飞髻,花髻,凤髻,双环望仙髻,惊鹤髻,囚髻,扫闹髻……鬟:双鬟,三鬟等。
头髻上饰品:鲜花,假花(牡丹,桃花,石竹花,栀子花,荼蘼花),有花钿珠翠,金石釵簪之类。
面部妆容七个步骤:1.施粉:先薄施铅粉,然后抹胭脂。
胭脂晕品有石榴娇,嫩吴香,圣檀心,珠露儿,媚花奴等。
2.此外还在额上涂抹黄粉,即额黄。
3.画眉。
4.花钿:又叫花子,媚子。
是将各种花样贴在眉心的一种装饰。
5.面靥。
点在双颊酒窝处,形状像豆、桃杏、星、弯月等。
多用朱红,也有黄色、墨色。
6.斜红。
描在太阳穴部位的红色装饰。
7.点唇。
即所谓“朱唇”。
1.唐朝女子服饰文化粉胸半掩疑暗雪-----唐代妇女开放的服制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代,它的统治者在国力强盛,有着充分自信的前提下,实行了一种开明、开放的政策,博采和吸收各方的文化。
像唐宫廷中演奏的十部音乐(燕乐)中,就有八部是来自异国或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西凉、高昌、龟兹、疏勒、康国、安国、天笠、高丽)。
人们在宗教信仰上也有充分的自由,统治者对外来宗教不排斥,所以在原有的佛教、道教之外,西方的袄教、景教、摩尼教和伊斯兰教也在此时相继传入中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朝妇女衣着考袒胸、透视、胡服:大明宫女装流行风隋初的服饰,较朴素。
袍衫和胡服是当时的主要服饰。
自隋炀帝起,社会风气发生变化,服饰因此日趋华丽。
唐承隋制,唐代是中国历代经济、文化的鼎盛时期,因此服饰也十分华丽。
贵妇人的礼服多以坦胸、低领、大袖为主,同时又有襦裙、半臂肩披帛巾。
当时的织造技术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同时由于大量吸收外来文化的影响以及胡服的持续影响,唐代服饰普遍华丽、清新,充满大唐盛世之风范。
唐代大袖衫唐襦裙襦裙服系指唐代女子上穿短襦或衫,下着长裙,佩披帛,加半臂(即短袖)的传统装束。
唐女襦裙装在接受外来服饰影响下,取其神而保留了自我的原形,于是襦裙装成为唐代乃至整个中国服装史中最为精彩而又动人的一种配套装束了。
襦,一般只长到腰,很短,是唐代女服的特点。
与此相近的衫,却长至胯或更长。
唐女的襦、衫等上衣是各个阶层的常服。
元稹诗句“藕丝衫子藕丝裙”,张佑诗句“鸳鸯绣带抛何处,孔雀罗衫付阿谁”,欧阳炯诗句“红袖女郎相引去”。
从这些诗句看,唐代女子着襦、衫已非常普遍,而且喜欢红,浅红或淡赭,浅绿等色,并加上“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的金银彩绣为饰,外观更是美不可言。
襦的领口常有变化,襦衫领型有:圆领、方领、直领和鸡心领等。
盛唐时代有袒领,即领口开得很低,早期只在宫廷嫔妃、歌舞伎者间流行,后来连豪门贵妇也予以垂青,从唐墓门石刻画和大量陶制女俑来看,袒领流行开来,或许已经遍及黎庶,因而当时艺术形象中出现的袒领女装形象为数实在不少。
裙,唐代妇女下裳为裙。
这是当时女子非常重视的下裳形式。
制裙面料多为丝织品,但用料有多少之别,通常以多幅为佳。
裙腰上提高度,有些可以掩胸,下身仅着抹胸,外披纱罗衫,致使上身肌肤隐隐显露。
如周昉《簪花仕女图》,以及周濆“惯束罗衫半露胸”等诗、画即描绘这种装束,这是中国古代女装中最大胆的一种,足以想见当时思想开放的程度。
唐代裙的质料、色彩和样式均大大超过前代,可谓群芳争艳,瑰丽多姿。
如唐诗中所涉及的诸多裙式有:“上仙初着翠霞裙”,“荷叶罗裙一色裁”、“两人抬起隐花裙”、“竹叶裙”、“碧纱裙”、“新换霓裳月色裙”等。
唐代裙色多彩,可以尽如人所好,多为深红、杏黄、绛紫、月青、青绿。
其中尤以石榴色流行时间最长。
李白有“眉欺杨柳叶,裙妒石榴花。
”万楚五有“眉黛夺得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
”其流行范围之广,从《燕京五月歌》中可见,“石榴花开街欲焚,蟠枝屈朵皆崩云,千门万户买不尽,剩将女儿染红裙。
”石榴裙最大的特点,是裙束较高,上披短小襦衣,两者宽窄长短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上衣下裙的“唐装”,是对前代服装的继承、发展和完善。
从整体效果看,上衣短小而裙长曳地,使体态显得苗条和修长。
穿襦裙或袍衫的贵妇及侍女(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穿襦裙及半臂的初唐宫女(陕西乾县唐永泰公主墓壁画)穿大袖纱罗衫、长裙、披帛的贵妇(周昉《簪花仕女图》局部)半臂仙裙公元605年至617年间,隋代的女子流行半臂,这是将短袖衣服套在长袖衣服外面的穿法。
与半臂相配的是“仙裙”,又称“十二破裙”,是一种下摆很大的长裙。
穿戴这种服装外出时,女子要戴纱帽,将面部挡住,这是受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影响的结果。
隋彩绘仆侍陶俑群,梳平云髻,小袖衫,高胸裙,河南博物院藏陕西西安出土隋彩绘女俑,小袖衫,高腰裙额黄妆、穿裙的妇女穿襦裙、半臂、披帛的宫廷侍女(陕西乾县李山蕙墓壁画)女着男装女着男装在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是较为罕见的现象。
《礼记内则》曾规定,“男女不通衣服。
”尽管事实上不可能这么绝对,但是女子着男装,常会被认为是不守妇道。
唐以前虽然在汉魏时也有男女服式差异较小的现象,但那不属于女着男装,只有在气氛非常宽松的唐代,女着男装才有可能蔚然成风,即使这样,还应将一部分起因归于游牧民族的影响。
当时影响中原的外来服饰,绝大多数都是马上民族的服饰。
那些粗犷的身架、英武的装束,以及矫健的马匹,对唐女着装意识产生一种渗透式的影响,同时创造出一种适合女着男装的气氛。
《旧唐书舆服志》载,“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内外斯一贯矣”已明确记录下女着男装的情景。
《新唐书五行志》记,“高宗尝内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带,皂罗折上巾,具纷砺七事,歌舞于帝前。
帝与后笑曰…女子不可为武官,何为此装束?‟”虽说这太平公主此举有些恃宠撒娇,但也说明了唐初已经出现女着男装的倾向。
女着男装的风气尤在大唐开元、天宝年间盛行。
《中华古今注》记,“至天宝年中,士人之妻,著丈夫靴衫鞭帽,内外一体也。
”《新唐书李石传》记,“吾闻禁中有金鸟锦袍二,昔玄宗幸温泉与杨贵妃衣之。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女子仿制男装,穿着男装相当普遍。
帔帛帔帛是一种长围巾,多以丝绸裁制,上面印画纹样,一般披在女子肩背上,花色和披戴方式很多。
有的将其两端垂在手臂旁,一头垂得长些,一头垂得短些;有的将其右边一头束在裙子系带上,左边一头由前胸绕过肩背,搭着左臂下垂,还有的将其两端棒在胸前……帔帛会随女子行动时而飘舞,非常优美。
敦煌莫高窟375窟初唐供养人,高腰宽摆长裙,肩披帔帛穿薄纱大袖衫,高腰裙,披帛,高髻簪花的仕女大袖衫大袖衫是盛唐时候的女装,因为它的衣袖往往宽于1.3米,所以这种衣服被称为“大袖衫”。
大袖衫一般用轻薄透明的纱料制成,上面还有精美的图案。
女子穿上它,能显露出华贵而飘逸的气质。
穿大袖透明衫子的唐代宫女(唐周昉《簪花仕女图》局部)羃与帷帽起初,羃与帷帽都是为了遮蔽风沙的。
后来,它们成了女子出行时遮蔽面容,不让路人窥视的帽子。
羃是用透纱罗全幅缀于帽檐上,并使之下垂障蔽全身;而帷帽则是在四缘悬挂一圈网子,下垂至颈,网帘上还常加饰珠翠。
戴帷帽、穿襦裙的妇女(唐三彩俑,传世实物,原件现藏上海博物馆)戴搭耳蕃帽的唐代妇女(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张礼臣墓出土屏风绢画)戴面幕的唐代妇女(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唐人《树下人物图》)胡服初唐到盛唐间,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契丹、回鹘与中原交往甚多,加之丝绸之路的骆驼商队络绎不绝,对唐代服饰影响极大。
随胡人而来的文化,特别是胡服---这种包含印度、波斯等很多民族成分在内的民族装束,令唐代妇女耳目一新。
于是,一阵狂风般胡服热席卷中原诸城,其中尤以长安及洛阳等地为盛,其饰品也最具异邦色彩。
元稹诗:“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膻满地洛,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
”唐玄宗酷爱胡舞胡乐,杨贵妃、安禄山均为胡舞能手,白居易《长恨歌》中的“霓裳羽衣舞”即是胡舞的一种。
另有浑脱舞,枯枝舞,胡旋舞等对汉族音乐、舞蹈、服饰等艺术门类都有较大影响。
所记当时“臣妾人人学团转”的激动人心的场面也是可以想象到的。
姚汝能《安禄山事迹》记,“天宝初,贵游士庶好衣胡帽,妇人则簪步摇,衣服之制度衿袖窄小。
”关于女子着胡服的形象或见于石刻线画等古迹。
较典型者,即为上戴浑脱帽,身着窄袖紧身翻领长袍,下着长裤,足登高腰靴。
《舆服志》云,“中宗后有衣男子而靴如奚、契丹之服”当为此种装束。
唐代的胡服,实际上是指西域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和印度、波斯等外国服饰。
比较常见的胡服形式是翻领窄袖袍、条纹小口裤、透空软锦靴和锦绣浑脱帽,有的还佩有蹀躞带。
梳髻、穿翻领胡服的妇女(彩绘陶俑,原件现藏故宫博物院)戴胡帽、穿胡服、佩蹀躞带的人物(陕西西安出土三彩俑)戴胡帽、佩蹀躞带的妇女(陕西西安出土石刻摹本)唐代舞蹈服唐代舞蹈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一种叫“软舞”,也称“文舞”,属于汉族的舞蹈,舞姿宛转、舒展,余韵悠长,舞服宽松、飘逸,大袖较多;另一种叫“健舞”,也称“武舞”,属于胡舞的范畴,舞姿威武、激越,旋转腾飞,舞服与胡服同类,袖多紧瘦。
著帔肩的唐代舞姬(陕西西安唐墓出土陶俑)回鹘装回鹘是中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回鹘女子的服装对唐代汉族女子的服装影响较大。
回鹘女装的基本款是连衣长裙,翻折领、窄袖,衣身比较宽松,腰际束带。
一般在翻领和袖口上都有凤衔折枝花的纹饰。
女子在穿这种服装时要梳椎状的回鹘髻,上饰珠玉,簪钗双插,戴金凤冠,穿笏头履。
戴凤纹回鹘冠的妇女(敦煌榆林窟16窟壁画,张大千摹)梳回鹘髻、戴金凤冠、穿回鹘装的晚唐贵妇(甘肃安西榆林窟壁画,张大千临摹)化妆唐代女子面部化妆的顺序一般是:敷铅粉(打粉底)、抹胭脂(上腮红)、涂鹅黄、画黛眉(描眉)、点口脂(涂口红)、描面靥(点酒窝)、贴花钿(贴图案)。
女子用青黑色颜料将眉毛画浓,叫作黛眉;描得细而长的眉,叫作蛾眉;粗而宽的眉,叫作广眉。
饰桃花妆的妇女(唐人《弈棋仕女图》局部)经过妆点的妇女唇式(新疆吐鲁番唐墓出土《弈棋仕女图》局部)花钿据说南北朝时有一位公主,一天在宫殿的屋檐下睡着了,一朵艳丽的梅花缓缓飘下,正落在她白皙的额头上,这眉间的梅花几天拂之不去,愈发显出公主的千娇百媚。
一时间,宫女们争相仿效,纷纷用颜色在两眉间染绘出各种图案,甚至用金属片贴在眉间作装饰,这后来就成为盛行在唐代的化妆方式之一——花钿。
穿襦裙及联珠纹锦半臂的唐代妇女(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泥头木身著衣俑)发髻唐代女子的发髻名目众多,有半翻髻、惊鹄髻、双环望仙髻、抛家髻、同心髻、倭堕髻、回鹘髻等。
这些发髻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崇尚高大,流行使用假发或假髻来梳妆。
与此相适应,发髻上的装饰也愈加丰富,银钗、牙梳、金玉珠翠花枝、鸾凤步摇等精致秀美、光彩炫目。
梳双鬟望仙髻的妇女(陕西西安羊头镇唐李爽墓出土壁画)梳三角髻的妇女(河南洛阳涧西谷水第六号唐墓出土三彩俑)梳双垂髻的妇女(新疆吐鲁番唐墓出土《弈棋仕女图》局部)梳回鹘髻的回鹘族妇女(甘肃安西榆林窟五代壁画,张大千摹)梳乌蛮髻的妇女(陕西西安鲜于庭诲墓出土三彩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