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思潮与运动三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现当代文学简史课件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

现当代文学简史课件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

潜)。并且认为“伟大的文学乃是基于固定的普遍 的人性,从人心深处流出来的情思才是好的文学, 文学难得的是忠实——忠于人性”,“人性是测量 文学的唯一标准”。 人文主义文艺思潮倡导者多为对西方文艺有较全面 的系统理解,同时又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 的功底,他们的学识可以担当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桥 梁。但在中国特定的时代,他们的文艺观念被误解, 而没有受到重视,但对后来的文学造成了深刻的影 响。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
主讲:陈蘅瑾
20年代主要是新旧文学对文学读者和市
场的争夺,文言与白话的矛盾和对立; 30年代文学的阶级性与人性,乡村与都 市成为主要的矛盾以及论争的焦点。 中国现代文学全面走向成熟,从整体走 向世界的十年。
一、本阶段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
(一)国民党推行党制文化与党制文学,力
鲁迅写了《论“第三种人”》和《又论“第
三种人”》对胡、苏的观点进行了批驳,揭 露胡秋原、苏汶宣扬超阶级文学的虚伪性。
三、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一)时代的变化引起文学潮流的变化
中国革命的历程由五四时期的思想革命转向
社会革命,20年代是五四个性解放的时代, 30年代进入到社会解放的时代,从对人的个 人价值、人生意义的思考转向对社会性质、 出路、发展趋向的思考和探求。
(六)关于“大众语文”的论争 1934年5月,汪懋祖、许梦因发动“文言复
兴运动”,进步作家陈望道、赵元任、茅盾 等集会,掀起反对文言文、保卫白话文的运 动,展开文艺大众化的讨论,批评了欧化和 半文半白的倾向,探讨了现代文学语言的特 点及其发展方向,对现代文学语言的发展具 有较深远的影响。
(七)对胡秋原的“文艺自由论”和苏汶的“第三
的无产阶级文艺运动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左联)于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正式成立。 会上通过了左联的理论纲领,宣告以“站在 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的战线上”,“援助而 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作为左联的奋 斗目标,坚持艺术的“反对封建阶级的,反 对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社会地位的小 资产阶级的倾向’,促进“新兴阶级的解 放”。

第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全套PPT

第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全套PPT

“双簧信”事件
五、文学革命的成就
钱玄同
刘半农
思想启蒙的色彩
文学走向开放状态 出现了新的
文学主题,题材、21年1月在北京成立。 《20世纪中国文学通史》(唐金海等)东方出版中心 2003
创造社,1962年6月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 文学思潮与运动(一)
• 创造社,1962年6月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第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一)
一、新文化运动的标志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第2卷起,易名为《新青 年》; 发表了《敬告青年》发刊词,鲜明地提出了“人权、平等、自由”的思 想。
总论: 分期 和文学现象
一、1917---1927 二、1927--1937
五四文学
三十年代文学
三、1937--1949
8、不避俗字俗语。
《文学革命论》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陈谀的贵族文 学,建设平易抒情的平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 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 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四、对复古派的斗争
1、 1919年同林纾(林琴南)的斗争
2、 1922年与“学衡派”的论争 3、 1925年还发生过与“甲寅派”的论争。
《文学改良刍议》从”八事”入手: 文学主题,题材、人物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 新月社 总论: 分期 和文学现象
发表了《敬告青年》发刊词,鲜明地提出了“人权、平等、自由”的思想。 一、1917---1927
• 语丝社 1、 1919年同林纾(林琴南)的斗争
1917年2月《新青年》2卷6号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标志文学革命产生 《20世纪中国文学通史》(唐金海等)东方出版中心 2003

文学思潮与运动PPT课件

文学思潮与运动PPT课件

2021/3/10
7
三、左翼陈营内部的“两个口号”之 争
1、“左联”的缺点与错误 2、“两个口号”论争的背景。
❖ “国防文学” ❖ “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
2021/3/10
8
一、
2021/3/10
9
第二节 左翼文艺思潮与自由主义文艺思潮的论战 一、关于“人性论”的论争
❖ 梁实秋(1903—1987) ❖ 《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 ❖ 鲁迅 《文学和出汗》、《文
特别是《“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反驳,
2021真/3/10是打疼了梁实秋,便他再不敢反手之念。
12
二、同“自由人“、”第三种人“的
论争(1931年12月——1933年)
❖ 1931年12月,自称“自由人“的胡秋原在《文 艺评论》创刊号上发表了《阿狗文艺论》引起的, 后来他又发表了《勿侵略文艺》、《钱杏邨之清算 与民族文学理论之批评》等文进行辩解。7月,自 称“第三种人”的苏汶(杜衡)在《现代》杂志上 发表《关于〈文新〉与胡秋原的文艺论辩》一文, 对双方的论争表示不满而主要是替胡秋原鸣不平。 之后,他又发表《“第三种人”的出路》、《论文 学上的干涉主义》等文进一步申述自己的观点。
2021/3/10
2
二、“左联”的成立及其活动
(一)左联的成立

全称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是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作家的统一组
织。

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鲁迅、
冯雪峰与太阳社、 创造社部分成员共
4 0 余 人 出 席 大 会 。 1936 年 左 联 自 动 解
散。 2021/3/10
3
学的阶级性》
2021/3/10
10

《文学思潮》PPT课件

《文学思潮》PPT课件
• 3.“中心作家”普遍学历不高,写作准备不足, 生活经验集中于农村、战争和革命运动,创作的 持续发展的能力不强。
• 4.“中心作家”的社会政治地位和经济收入与当 时的社会状况相比普遍较高。
五、三次文艺批判运动
• 一、1950~1951年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 二、1954~1955年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
派 这100多年间,称为“旧红学”。“旧红学”中以两派影响最大:一为
评点派,一为索隐派。其共同特点是在《红楼梦》中找出微言大义,广
——
征博引地要探索出小说描写的所隐之事、所隐的人,寻找其与历史上的
真事、历史上的真人相通之处。 (←)




派•
1921 年, 胡 适 发 表 了“ 红 楼 梦 考 证 ” , 把
《红楼梦》研究建筑在弄清作者家世生平以及版本的发展的科学基
——
础上,结论说是写作者曹雪芹的家史,后来人称其后的研究就叫
“新红学”。 (←)
☆毛泽东·《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
这是三十多年以来向所谓红楼梦研究权威作家的 错误观点的第一次认真的开火。作者是两个青年团员。…… 看样子,这个反对在古典文学领域毒害青年三十余年的胡适 派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斗争,也许可以开展起来了。事情是两 个“小人物”做起来的,而“大人物”往往不注意,并往往 加以阻拦,他们同资产阶级作家在唯心论方面讲统一战线, 甘心作资产阶级的俘虏,这同影片《清宫秘史》和《武训传》 放映时候的情形几乎是相同的。被人称为爱国主义影片而实 际是卖国主义影片的《清宫秘史》,在全国放映之后,至今 没有被批判。《武训传》虽然批判了,却至今没有引出教训, 又出现了容忍俞平伯唯心论和阻拦“小人物”的很有生气的 批判文章的奇怪事情,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第二十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三)

第二十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三)
胡风与妻子梅志在上海
2、胡风理论的核心命题是‚主观战斗精神‛,主观 战斗精神的的内涵是:创作主体需要在客观对象的 活的表现中熔铸自己的同感的肯定或反感的否定, 而客观对象也会以其真实性来促成修改、甚至推翻 作家的上述认识。这个‚相生相克‛的的动态过程的 结果就是新的艺术世界的诞生。而能够促成这一过 程深入进行的动力则是作家认识这一世界的思想力, 体验现实的感受力,投身于现实的热情,和而称之, 即为‚主观战斗精神。
不同的政治区域与文学的共同点: 都受战争环境 的影响;共同承接着“五四”以来新文学的传统。
2、不同的政治区域文学的风貌: (1)国统区 :
第一阶段(1937年7月7日----1938年10月武汉失守)
文学的基调是昂扬激愤的英雄主义,文学活动以救亡的宣 传动员为中心; 彼此对立的各家各派作家的联合: 1983年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的 成立,周恩来、孙科等为名誉理事,郭沫若等45人为理事, 老舍主持“文协”的日常工作。出版了会刊《抗战文艺》等; “文协”提出“文章下乡,文章入伍”,作家深入战争现实生活; 报告文学和通讯成为最热门的文学题材。
(1)1940年以后国统区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
(The discussion about " national style“)
议论的焦点:如何看待“民族形式”的来源。 向林冰:比较重视民间旧形式,但又错误地否定五四 以来新文学借鉴外国的成功经验。 葛一虹:全盘否定民间旧形式,全盘肯定五四新文学。
主要成员陈铨、林同济、雷海宗等。因创办 《战国策》、《战国》而得名。这是一个政 治化的文化团体。他们把‚恐怖、狂欢、虔恪‛ 作为文学三大母题。林同济把尼采、叔本华奉 为哲学导师,想借尼采的哲学来开辟‚第三期 的中国学术思想潮‛。陈铨的《野玫瑰》就体 现了追求‚权力意志‛、崇拜暴力英雄的倾向。

1第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一) 现代文学三十年 尹康庄教授课堂课件

1第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一)   现代文学三十年 尹康庄教授课堂课件

第一个十年(1917--1927)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发表《文学改良刍议》,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二卷第六号上发表《文学革命论》,这两篇文章,标志着中国古典文学的结束和中国现代文学的起始;它们也标志被后人称为“五四文学革命”的开始。

五四文学革命的先声是晚清以来的文学变革。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在从事政治维新的同时,也看到了文学对国民进行思想启蒙的重要性。

严复在1895年中日甲午海战硝烟未尽之时即写下《原强》等文,指出“收大权、练军实”不过是“标”,中国的自强之“本”在于开民智,奋民力,新民德。

而作为维新派宣传家的梁启超,进而看到了文学在国民思想启蒙中的意义,把文学作为唤醒民众愚昧,使之了解变法的一种手段;1898年9月21日“百日维新”失败,梁启超流亡海外,他更清楚地认识到以文学进行思想启蒙的重要性,于次年12月起先后提出“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的口号。

“诗界革命”不仅承接了黄遵宪的“我手写我口”的主张,更重要的是要求把诗歌写成具有鼓舞性、激励作用的文字;“文界革命”的根本目的在于以“俗语文体”写“欧西文思”。

梁启超尤其看重小说。

他在1902年11月发表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提出惊人的论断:“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

”梁启超的文学启蒙主张,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响应,王无生、夏曾佑、狄平子、吴趼人等都表示支持。

1898年,在思想方面亦属于维新派的裘廷梁、陈荣衮也先后发文,明确主张废除文言文,实行白话文,目的同样在于使民众了解变法、支持变法,改变愚昧状态,获得民族自强。

这就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国兴起的启蒙文学思潮,从直接的思想资源上说,五四文学革命正是对此的继承和发展。

从五四文学革命爆发的外部原因上说,则是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为中国社会的转型创造了基本条件。

中国现代文学史全30年课件

中国现代文学史全30年课件
中国现代文学史
前言
• 什么叫“中国现代文学”? • 1917-1949;用现代文学语言和文学形式表达现
代中国人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与中国的现 代化进程相适应;是吸收外来文学(文化)的结 果,是对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变革。 (前言) 现代文学学科发展的历史 胡适、陈子展、周作人;朱自清,1929-1933, 清华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王瑶、刘缓松、 唐(韬)。(王序)
第二章 鲁迅(一、二)
• 《狂人日记》,1918年5月发表于《新青年》第4卷第5号,是中
• • • •
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是中国 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30)陈哲衡的《一日》(1917年6月)。 它的创新之处:1、打破了传统情节结构;2、用第三人称描述人 物的心理、幻觉,所有叙述都渗透了主人公的心理;3、“小序” 形成了文本的双重视角—我、余、隐含作者。(34) 《呐喊》,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社出版,1918-1923,15篇, 后抽出《不周山》。 《彷徨》,1926年8月由北新书局出版,1924-1825,11 内向性,农民和知识分子的心理。 叙事模式 1、看与被看(吃与被吃)《示众》《祝福》《药》; 2、离去-归来-再离去《故乡》《在酒楼上》。(31-34)
• 语丝社:1924年11月成立于北京,办有《语丝》周刊, •



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冯文炳、俞 平伯等,针砭时弊的小品文(语丝体)。(122)莽原社、 未名社、沉钟社、湖畔社。(18) 胡适的文学理论 1、白话文学论:1916年在美国留学即 提出这个观点;二、历史的文学观论。(19-21) 周作人的文学理念 1、人的文学:1918年12月发表于 《新青年》;2、平民的文学:1919年1月发表于《每周 评论》(仲密)(21-24)1923年出版<自己的园地>. 对林纾、“学衡派”、“甲寅派”的斗争 1、林纾(琴 南),《荆生》(10)。2、学衡派:因1922年创刊于南京 的《学衡》而得名,梅光迪、胡先驌、吴宓,主张用伦理 道德来凝聚中国(文化保守),他们受到了鲁迅等人的批 判。(11)3、甲寅派:因章士钊复刊的《甲寅》而得名, 认为白话文不能代替文言文,《评新文学运动》,与新文 化运动者发生争论。(10-11)复古派的观点也有其合理成 份。 第一个十年文学的特点:理性精神的显现、感伤情怀的流 行、主体个性的张扬、多种方法的尝试。(24-30)人与文。

文学思潮与运动

文学思潮与运动

文学思潮与运动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教学目的掌握这一时期文学思潮与运动的发展脉络教学重点无产阶级文艺思潮与自由主义文艺观教学时间4课时教学步骤一、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无产阶级文学与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学的各自发展、演变。

二、革命文学论争和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1、论争:1928年初,应成仿吾之邀相继回国的留日创造社成员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朱镜我与郭沫若介绍的李一氓、华汉等主办《文化批判》,同年元旦,蒋光慈、钱杏邨、孟超、杨邨人等组成太阳社,创办《太阳月刊》。

他们在早年的酝酿和讨论的基础上,开始正式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倡导文章主要有李初梨的《怎样的建设革命文学》,冯乃起的《艺术与社会生活》蒋光慈的《关于革命文学》成仿吾的《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郭沫若的《英雄树》等。

小资料:现代文学史上围绕着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爆发的一场论战。

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中国革命进入由无产阶级(经过共产党)单独领导的新的历史时期。

参加过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作家如郭沫若、成仿吾等,刚从日本回国的青年作家如冯乃超、李初梨、彭康、朱镜我等,以及在国内从事实际工作的作家如蒋光慈、钱杏邨、阳翰笙等,相继来到上海,聚集在文学岗位上。

面对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形势,他们对于文学不能适应斗争需要的现状深表不满,急迫地要求用文学作为向反动势力斗争的武器;苏联和西欧各国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活跃,尤其是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蓬勃兴起,给予他们很大的影响和启示,在郭沫若等人的积极推动之下,从1928年初前后开始,以创造社和太阳社为主,在他们创办的《创造月刊》、《文化批判》、《太阳月刊》等杂志上,开始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倡导。

革命文学的倡导者的思想当时大多处于由小资产阶级向无产阶级转化的过程中,尚未很好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存在片面性和绝对化(《太阳》、《我们》等刊物纷纷加入到创造社一方,集中攻击鲁迅是?时代的落伍者?,甚至是?封建余孽??法西斯式?的?二重反革命?)。

编文学思潮与运动课件

编文学思潮与运动课件

❖ 核心命题是“主观战斗精神”
❖ 内涵是:创作主体需要在客观对象活 的表现中熔铸自己的同感的肯定或反 感的否定,而客观对象也会以其真实 性来促成修改、甚至推翻作家的上述 认识。
❖“相生相克” -动态过程-动力是作 家认识世界的思想力,体验现实的感 受力,投身于现实的热情,合而称之, 即为“主观战斗精神。
❖ 郭沫若、茅盾、胡风等都提出一些建设性 的观点。
编文学思潮与运动
❖ (2)关于“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 的关系
❖ 解放区的讨论 ❖ 发生:周扬等发表讨论文章 ❖ 议论的焦点:文学的真实性与独立性 ❖理论探讨:王实味、丁玲、艾青、罗烽
等提出观点。 ❖结果,文艺论争被政治斗争粗暴取代,
丁玲等被批判,王实味甚至被处决。
话》对文学创作带来的影响。 ❖2、不同地域文学创作的特点。 ❖3、文艺思潮及论争概况。 ❖4、如何辨证地看待历史与文学
现象。
编文学思潮与运动
起文艺界对文坛现状和文学理论问题 的思考。 ❖议论的焦点:现实主义与“主观”问 题。 ❖ 理论探讨,胡风的理论: ❖概括为“重体验的现实主义”,或能 动的“反映论”。
编文学思潮与运动
❖ 胡风(1902-1985):原名张名贞,张光人, 诗人、文艺理论家。
❖ 1925年考入北大预科,1929年入日本庆应大学 英文科学习,1933年因在日本组织左翼抗日文化 团体被捕,被驱逐出国。回国后担任左联的宣传 部长和行政书记,与鲁迅交往颇深。
编文学思潮与运动
❖三、评价 ❖1、特定历史条件下有其正确性、
权威性 ❖2、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发展 ❖3、有些提法不宜在其他历史条
件下任意引申
编文学思潮与运动
❖ 第二节 文学分割并存 ❖ 一、“分割并存”的文学潮流 ❖ 1、不同的政治区域与文学 ❖ 国统区文学;解放区文学; ❖ 孤岛文学;沦陷区文学 。 ❖ 共同点:受战争影响; ❖ 共同承接着“五四”新文学传统。

文学思潮与运动

文学思潮与运动

观点也有合理之处,但在当时的历史氛围 中,新文化运动是在艰难的条件下发生的, 客观上启到了阻碍文学革命进程的作用; 而新文学阵营方面,因要冲决强大的旧思 想的束缚,势必采取偏激姿态,难于认真 思考文化转型与选择的复杂性,也难于接 受论争对立面的合理意见。
D、话剧的萌芽
1906年成立的春柳社和1910年成
立的进化团都是专演话剧的团体。
二、“五四”文学革命的提出和开展 1、《新青年》——文学革命的主要阵 地 “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的 伟大开端。
1915年《青年杂志》在上海创 刊,从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 主编是陈独秀。1917刊物迁至北京, 1918年1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一 斯起,改由陈独秀、李大钊、胡适、 刘半农、沈尹默、钱玄同等轮流编 辑。
林纾文言小说《荆生》,《妖梦》。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新青年》 的宗旨就是拥护那德先生和SCIENCE两位先 生”,“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 的迫压、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 有不推辞”。 李大钊《新旧思想之激战》:“真正觉醒的 青年,断不怕你们那伟丈夫的摧残!”样”;
(章)有云:“钊念儿女乃家家所用良
用痛心为政而人人悦之亦无是理”
何木式
“公子固翩翩绝世末免有情少年 而碌碌因人安能成事”
“倘说这是复古运动的代表,那可是只
见得复古派的可怜,不过以此当作讣闻,
公布文言文的气绝罢了。”
总评:应注意林纾等、学衡派、甲寅派的

1918年4月,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
论》,提出要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 国语”作为建设新文学的宗旨。

周作人《人的文学》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 对于人间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学”; 《平民文学》提倡“平民文学”,“以普通 的文体,写普通的思想与事实”,“不必记 英雄豪杰的事业,才子佳人的幸福,只应记 载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并阐述“以 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人生派艺术观 。

第二十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第二十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1.关于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 关于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 关于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
二十年代,人的文学, 二十年代,人的文学,平民文学 三十年代, 大众文艺化” 三十年代,“大众文艺化” 四十年代, 四十年代, 首先,毛泽东为何谓大众作出了清晰的定义: 首先,毛泽东为何谓大众作出了清晰的定义: 什么是人民大众呢?最广大的人民, “什么是人民大众呢?最广大的人民,占全 国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 国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 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3.解放区文学:明朗、朴素 .解放区文学:明朗、
(1)概况:作家、刊物、剧团、群众性文艺运动 )概况:作家、刊物、剧团、 (2)特色: )特色: 题材: 题材:对新社会新制度的赞美以及对人民群众斗争生活 的热情描绘,普通的农民、士兵、 的热情描绘,普通的农民、士兵、干部成为作品中重点表现 的对象,翻身解放了的“新人”成为文学的主角。 的对象,翻身解放了的“新人”成为文学的主角。 艺术: 艺术:对文学民族大众化的自觉探求 。采用农民喜闻 新评书体小说、新章回体小说、 乐见的传统的民间文艺形式 (新评书体小说、新章回体小说、 民歌体叙事诗、 民歌体叙事诗、新歌剧 )
(2)抗战中期 )
面对现实:从生活的再现中去探讨民族文化传统、 面对现实:从生活的再现中去探讨民族文化传统、民 族性格的优劣得失,萧红的《呼兰河传》 老舍的《 族性格的优劣得失,萧红的《呼兰河传》、老舍的《四世 同堂》 曹禺的《北京人》 同堂》、曹禺的《北京人》、《家》都是这样的代表作 面对自己:在抗日战争的广阔背景下, 面对自己:在抗日战争的广阔背景下,描写爱国知识 分子的苦难历程,探讨知识分子的历史道路,于是, 分子的苦难历程,探讨知识分子的历史道路,于是,出现 了现代文学史上又一个知识分子题材作品的的高潮, 了现代文学史上又一个知识分子题材作品的的高潮,产生 了小说《财主底儿女们》 路翎)、 困兽记》 沙汀)、 )、《 了小说《财主底儿女们》(路翎)、《困兽记》(沙汀)、 引力》 李广田)、 春寒》 夏衍)及戏剧《 )、《 《引力》(李广田)、《春寒》(夏衍)及戏剧《法西斯 细菌》 夏衍)、 雾重庆》 宋之的)、 岁寒图》 )、《 )、《 细菌》(夏衍)、《雾重庆》(宋之的)、《岁寒图》 陈白尘)、 万世师表》 袁俊),长诗《火把》 )、《 ),长诗 (陈白尘)、《万世师表》(袁俊),长诗《火把》(艾 等代表作。 青)等代表作。

中国现当代文学之 4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PPT共27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之 4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PPT共27页


29、在一切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 的状态 中,哪 里没有 法律, 那里就 没有自 由。— —洛克

30、风俗可以造就法律,也可以废除 法律。 ——塞·约翰逊
运动.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END
中国现当代文学之 自由的 ,但是 为了生 存,我 们不得 不为自 己编织 一个笼 子,然 后把自 己关在 里面。 ——博 莱索

27、法律如果不讲道理,即使延续时 间再长 ,也还 是没有 制约力 的。— —爱·科 克

28、好法律是由坏风俗创造出来的。 ——马 克罗维 乌斯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思潮与运动 三
❖ 一、“文协”的成立与抗日文艺运动的开展 ❖ “文协”: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简称。
1938年3月27日在汉口成立。会议选举出郭沫若、 茅盾、冯乃超、夏衍、胡风、田汉、老舍、巴金 等四十五人为理事,周恩来、孙科、陈立夫等为 名誉理事,由老舍主持“文协”日常工作。“文 协”的宗旨是:“联合全国文艺作家共同反对日 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 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 。“文协”创办了会 刊《抗战文艺》,在全国组织了数十个分会及通 讯处,举行各种演出活动,开展抗日宣传工作; 举行创作座谈会,提倡文艺通俗化,批判不利于 抗战的思想言论,对抗战初期文艺运动的蓬勃开 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文协”的成立,标志 着全国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最终形成。
❖ 讨论的主要收获:对“五四”以来新文学发 展的状况做了回顾、总结。普遍看到“五四” 以来的新文学在民族形式方面的欠缺,同时 也肯定了“五四”新文学的历史经验和正确 方向。
❖ 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是抗战时期文艺领域 中规模最大的一次讨论。讨论的中心是探索 新文学如何与本民族的特点、与人民群众相 结合,是“五四”以来新文学大众化讨论的 继续与发展。
❖ 三、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
❖ 1938年一些刊物开始了提倡通俗文艺、利用 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
❖ 1938年10月,毛泽东提出,要把“国际主义 的内容和民族形式”结合起来,创造“新鲜 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 风和中国气派”的民族形式。(《论新阶段》 (收入《毛泽东选集》时题为《中国共产党在 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 “文协”积极参加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的 斗争,把文艺运动和争取和平民主运动结合 起来。
❖ 政治鼓动诗、杂文、漫画、活报 剧再度盛行。讽刺和鞭挞反动派 的黑暗统治,表现人民的反抗斗 争,成为这一时期创作的基本内 容。
❖ 二、对“战国派”的斗争
❖ 1、“战国派”: 1940年前后,国统区出现的一个颂扬国民 党特务统治,宣传法西斯思想的文艺派别,由陈铨、林同济 等人组成。他们通过先后在昆明和上海出版的《战国策》杂 志和在重庆 《大公报》上出版的《战国》周刊,政治上宣扬
幕剧、 街头剧、报告剧等。最著名的有 《放下你的鞭子》、《三江好》、《最后 一计》(合称《好一计鞭子》);
❖ 报告文学得到空前的发展,成为抗战初期文 艺创作的主要形式之一。
❖ 诗歌:除产生了大量抒发抗战激情的短诗外, 还出现了被称为“听的诗”的朗诵诗。蒲风、 任钧、高兰、光未然等都曾致力于朗诵诗运 动,高兰出版有 《朗诵诗集》。
❖ 2、特点:面向群众,是抗战初期 文艺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
❖ “文协”成立后,提出“文章下乡, 文章入伍”的口号。
❖ 3、1938年4月,军委政治部第三 厅成立,负责抗日宣传工作。郭 沫若担任厅长。
❖ 通过 “文协”和第三厅,武汉 的抗战文艺活动出现了生气蓬勃 的局面。
❖ 小型作品的繁荣成为一个突出的特点。 ❖ 戏剧工作者组成的流动演剧队,多表演独
法西斯主义,哲学上宣扬“唯意志论”,宣扬强权统治和 “超人”哲学,散布中国必亡的失败主义思想,为德、日帝 国主义侵略辩护,为国民党特务统治制造理论根据。在文艺 上,主张以“恐怖”、“狂欢”和“虔恪”为创作的“三道 母题”。 陈铨的话剧《野玫瑰》是“战国派”的代表作。
❖ 2、对“战国派”的斗争
❖ 林同济《从战国重演到形态历史观》(《大 公报·战国》第1期,1941年12月3日);
❖ 向林冰《论 “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1940年3 月24日,重庆《大公报》副刊《战线》):强调创 造民族形式的途径是运用民间形式,但错误地否定 “五四”以来新文学借鉴外国文学的成功经验。
❖ 葛一虹《民族遗产与人类遗产》(《文学月报》 1940第1卷第3期) :认为旧形式都是封建“没落 文化”;同时又无视“五四”以来新文学确实存在 的与人民大众脱节的弱点。
❖ 1940年初, 毛泽东:“中国文化应有自 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民族的形 式,新民主主义的内容──这就是我们 今天的新文化”。对于民族文化遗产的 继承,既强调“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 东西,都应该吸收”,又反对“生吞活 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指出应当“排 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新民主 主义的政治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 《中国文化》创刊号, 收入《毛泽东 选集》时题为《新民主主义论》)
❖ 第二节 国统区的文艺运动与论争 ❖ 一、国统区进步文艺运动的发展 ❖ 1938年8月,“文协”迁到重庆。“文
协”和国统区各地分会继续开展活动。
❖ 抗战胜利后,上海、北平、广州等地重新成 为文学活动的中心。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 会改名为“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仍简称 “文协”,总会由重庆迁到上海。会刊 《抗 战文艺》改名为《中国作家》。
❖ 二、上海“孤岛”和沦陷区的文学活动 ❖ 1、“孤岛文学”:指1937年11月至1941
年12月在上海公共租界、法租界进步作家 利用各种艺术形式开展的爱国文艺运动。 这一时期,留驻上海“孤岛”的郑振铎、 陈望道、许广平、于伶等一批作家利用租 界的特殊环境,动员和团结了一批有爱国 文艺工作者,出版了许多进步文学作品和 文艺刊物,演出了《夜上海》《明末遗恨》 等戏剧,利用各种艺术形式配合抗日救亡 活动,有力地鼓舞了上海广大群众的抗日 救国的斗争意志,史称“孤岛文学”。
❖ 三、关于现实主义和“主观”问题的论争
❖ 1945年1月,胡风的《置身在为民主的斗争 里面一文,舒芜的《论主观》(《希望》 创刊号)
❖ 胡风 “主观战斗精神与“精神奴役的创 伤”说;
❖ 陈铨《指环与正义》(《大公报·战国》第3 期,1941年12月 17日);
❖ 陈铨的话剧《野玫瑰》(1942年3月1日在重 庆抗战堂首演)
❖ 国统区的《新华日报》、《群众》、 《野草》,延安的《解放日报》等报刊 先后发表进行批判。
❖ 汉夫《“战国派”的法西斯主义实质》 (《群众》杂志第7卷1期(1942年1月25 日出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