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亚战争分析

合集下载

利比亚之战分析

利比亚之战分析

对利比亚的认识以前对于一些国际动态不是和了解,但是现在的我们不能这样下去,这是一个,需要知识的年代,以前的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想法已经不符合实际了。

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自己培养成全能型人才。

了解各种国内外动态。

现在国际局势动荡,各地区战争时有发生。

就比如利比亚战争吧。

说道战争最受苦的就是人民,最遭罪的还是人民。

但是我们仔细想想。

利比亚为什么会发生战争,还要从它自身说起。

首先我们谈一下利比亚的形成:任何国家的形成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和中国一样,利比亚的形成也经历了很多的战争和变革。

在公元前三世纪,利比亚当地人建立统一的努米底亚王国。

七世纪,阿拉伯人打败拜占庭人,征服当地柏尔人,带来了阿拉伯文化和伊斯兰教。

公园十六世纪,奥斯曼帝国控制了沿海地区。

1912年,利比亚在意土战争后成为意大利殖民地。

1943年初,法、英分别占领利比亚南、北部。

二战后,由联合国对利全部领土行使管辖权。

1951年12月24日,利比亚宣告独立,的黎波里塔尼亚,昔兰尼加和费赞三部分合并成立联邦制联合王国。

后改名为利比亚国。

1969年9月1日,以卡扎菲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政变,推翻伊德里斯王朝,成立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

1977年3月改国名为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

1986年4月改国名为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

2011年,卡扎菲政权被推翻,国名暂定为利比亚。

就在多年后的今天,这个利比亚国家的人民正过着水深火热的日子。

多国的侵略,带着堂而皇之的理由,美英法发动力比亚战争的理由是为了保护平民,带着它我们的飞机大炮,先把平民的家园会的片甲不留。

不仅是我感叹,在当今文明社会,文明的世界,难道仍然是弱肉强食,大国霸权主义仍然存在?一个非洲小国,列强为何对其动武,如果利比亚没有石油资源,如果当政者听命于大国的摆布,人们就不会受到如此的痛苦。

都认证了这一条,软弱才会被欺。

所以一定要强大一定要富强才能不被他人所欺负。

利比亚战争实质分析

利比亚战争实质分析

浅析利比亚战争实质2011年3月19日,美军实施“奥德赛黎明”(“Operation Odyssey Dawn”)行动,位于地中海的导弹驱逐舰巴里号向利比亚发射战斧式巡航导弹。

美军在这次行动共发射了110多枚战斧导弹。

一场由利比亚本国人民引发的利比亚骚乱,经过一个多月的演变,自北京时间2011年3月20日0:45,演变成了法英美主导的多国部队与利比亚的利比亚战争。

对于该国动乱的原因,一般认为主要由于总统卡扎菲的专制统治,以及受到近来席卷中东地区的抗议浪潮的影响,但是我认为这次战争的实质其实是经济利益和地缘政治的产物。

利比亚是世界上第八大石油输出国,西方各国的石油集团都在利比亚有大量的投资。

为了自己的利益免受侵害,同时也为了不让在对西方政治态度上善于多变的卡扎菲继续执政,于是他们抓住了这次的机会对利比亚进行打击,把卡扎菲赶下台。

再说本来这次的政变就是美国的网特挑动的,他们的目的就是借别人的手干掉卡扎菲,同时为自己出兵找理由。

试想一下如果利比亚没有石油和天然气,多国部队攻打利比亚就没有利益存在,难道真正是把利比亚攻打下来后还给利比亚人民?那是不可能的。

军费开支哪里来?我想多国元首早就把利比亚的石油和天然气给瓜分了。

还有就是利比亚实际上是欧洲债务危机的替罪羊,从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欧洲各国一直没有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法国罢工事件不断,居高不下的福利水平使各国财政负担日益加重,这时候需要有一个借口,来转移国内的政治经济矛盾。

而利比亚反对派的出现刚好给需要借口的欧洲各国可乘之机,于是打着保护平民的幌子,开始对利比亚进行空袭。

所以可以说利比亚战争实质上是一场经济,能源战争!还有就是,以往的战争中总是美国挑大梁,这次却换成了法国,这让很多人不解,但是当我们看一下地中海的地图就可以找到答案啦!从地缘政治上来说,利比亚对法国的意义十分重要,这从地图上就能看出来。

很多法国的政治家都将利比亚视为一个对本国而言的特殊国家,法国曾控制利比亚南部地区长达数年,一直到1951年利比亚宣布独立,才结束统治。

利比亚战争分析

利比亚战争分析

利比亚战争分析最近一段时间利比亚这个名字越来越多的出现在电视、互联网等各新闻媒体上,而且伴随这个名字之后的更多是战争,还有大家习以为常的美英法为首的西方各国对其的强势军事制裁。

很多人会很好奇利比亚是怎么惹到了西方列强,它的命运是不是也将像伊拉克那样呢?现在我们来分析分析这里面的种种原因。

说起利比亚战争的起因,必须提到的就是利比亚的内乱。

因为在各国去闯入利比亚战场的时候就是冠冕堂皇地举着干扰打击其在权政府的专制统治引起的内战暴乱,维护人民自由的旗子的。

说到利比亚产生的内乱不得不说说利比亚的历史,经受了漫长的西方殖民之后1951年12月24日利比亚宣告独立,成立利比亚联合王国,实行联邦制,伊德里斯一世为国王。

1963年取消了联邦制,改名为利比亚王国。

而1969年9月1日,由卡扎菲领导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伊德里斯王朝统治,成立了以卡扎菲为首的革命指挥委员会,行使国家最高权力。

自此利比亚迎来了这位世人褒贬有加的国家领导人——卡扎菲。

在卡扎菲领导利比亚的40余年来,石油资源让他带领利比亚脱离了贫困,并跻身为非洲最富裕的国家。

但却未能换来利比亚人民的和谐。

卡扎菲严格控制着各部落首领,并对国防、外交和安全事务“一把抓”,并且由其家族成员掌控了国家的经济命脉,虽然利比亚有着非洲最高的人均GDP但却正由于收入主要来自石油缺乏产业工业,社会最下层百姓的实际收入很低。

近年来利比亚的社会矛盾特别是各部族矛盾的突出,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加上卡扎菲的铁腕统治和“子承父业”的接班态势使国内各方十分不满。

而在此次中东北非乱局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恰恰就是群众对个人长期执政的厌恶,对家族政治的严重不满。

受到左邻右舍突尼斯和埃及群众运动的鼓舞,国内大批的反对派走向了街头。

而卡扎菲对群众采取了强硬的镇压手段,大大激化了矛盾。

在利比亚国内动荡不安的时候,国外势力对反对派的支持使得内战最终爆发。

在利比亚内战爆发后,美英法等西方各列强均纷纷发表声明要军事干扰利比亚暴乱。

对利比亚战争的战略解读

对利比亚战争的战略解读

对利比亚战争的战略解读2011年10月31日午夜,北约正式宣布结束利比亚战事。

①这场战争是冷战后西方首次在非洲大陆发动的地区战争,也是西方首次采取战争强行改变西亚北非国家的政治进程。

这场战争发生在当前特定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背景下,反过来又将重塑利比亚、阿拉伯世界乃至国际格局。

因此,有必要对这场战争的基本背景及战略影响进行评估。

一、利比亚战争是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失衡的结果利比亚战争的爆发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在很大程度上,它与近几十年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日趋失衡直接相关。

首先,这场战争是当前国际体系急剧转型的必然产物。

20世纪国际体系主要经历了两次重大转型,并促使体系内国家的行为发生重大变化。

二战结束后,以西方列强主宰世界为主要特征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土崩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世界四警察”(美、苏、英、中,主要是美、苏两家)共治世界的“雅尔塔体系”。

但此后50多年,设想中的“美苏合作”最终变成了“美苏冷战”现实。

换言之,冷战之“实”与“雅尔塔体系”之“名”格格不入。

这对美苏不是好事,但对“夹缝中生存”的第三世界国家却不然。

一方面,美苏“核恐怖平衡”反使世界维持了难得的和平状态,双方在第三世界的争夺总体较为节制,甚少直接发动战争。

另一方面,美苏为获得竞争优势,都将争取第三世界的支持作为制胜筹码,竞相为其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

这就为诸多第三世界国家提供了外交余地。

而20世纪90年代初苏东阵营解体使西方势力一枝独大。

这些年来,西方国家通过北约东扩、八国集团、意识形态等纽带越绑越紧。

世界权力结构失衡使雅尔塔体系消亡,并逐渐形成了西方联手打压非西方国家的“后雅尔塔体系”。

这种国际体系与力量分布“名实相副”,因此在该体系下,作为强者的西方更富于侵略性,其对非西方国家(弱者)的干涉更加频繁。

冷战结束后相当长时期,美欧忙于分享“冷战红利”,通过北约东扩与欧盟东扩等方式瓜分前苏联在东欧的“势力范围”,从而将东欧和部分前苏联版图逐步纳为西方的外围地带。

用现实主义观点分析利比亚战争

用现实主义观点分析利比亚战争

用现实主义观点分析利比亚战争近年来,因不满卡扎菲独裁专制政府,利比亚国内发生了长时间的大规模的分裂与冲突,持续的冲突和内战已经惊扰了全球石油市场,国际油价跃升到两年多以来的最高水平。

利比亚动乱影响了整个地中海经济,并不断波及欧洲和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逐步演变成新的一轮世界经济危机。

从时局上讲,由金融危机引发的欧美各国需要一场战争来维持美元坚挺(利比亚的石油)、转移民众注意力以缓解执政党压力。

因此2011年3月19日,美军实施“奥德赛黎明”行动,位于地中海的导弹驱逐舰巴里号向利比亚发射战斧式巡航导弹。

美军在这次行动共发射了110多枚战斧导弹。

一场由利比亚本国人民引发的利比亚骚乱,经过一个多月的演变,成为了法英美主导的多国部队与利比亚的利比亚战争。

利比亚战争,从战争的性质上来说属于国内战争,而欧美等强国不顾违反联合国宪章,公然出手干预利比亚局势,有其特定的现实原因与目的,在此,用现实主义观点简要加以分析。

第一点,现实主义观持有这样一个核心假设,即世界政治展现的是一幅国际无政府图景;也就是说它是一个没有最高权威,没有世界政府的体系。

国家是世界政治中最主要的行为者,国际关系主要就是国家间的关系。

世界政治中的其他行为体——个人,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等——是次要的或无足轻重的。

此次利比亚战争,英法美等大国公然出手武力进行干预,没有顾及联合国以及其他国际组织和非国际组织恰好论证了这一观点。

他们秉持着国家是世界政治中最主要行为者的观点,认为国家与国家间的干预和武力是国际社会发展的正常情况。

北约各国一贯性的在联合国未授权的情况下对他国发动武力,正是出于现实主义中对世界体系的这种认识,即世界政治是无政府状态的,没有最高权威,也没有中央的核心,所以,一方与另一方的对抗,是国际社会无政府状态的选择,他们只是在其中充当了推动者。

第二点,现实主义认为各国外交政策的要点,是在世界政治中谋划和维护本国的利益,现实主义的核心规范就是国家安全和国家生存。

简析利比亚战争的起因、性质与启示

简析利比亚战争的起因、性质与启示

简析利比亚战争的起因、性质与启示利比亚战争是由利比亚骚乱逐步演变升级而引发的一场国内战争。

经过7个月的激烈争夺,截止2011年10月20日,关键人物卡扎菲被击毙,利比亚战争基本结束。

回顾这场内战,人们对这场战争的性质、起因与启示产生了深思。

本文试对这些问题进行简要探讨。

一、对利比亚战争起因的分析(一)独裁统治,不得人心利比亚曾是意属殖民地。

1951年宣告独立,由伊德里斯一世国王领导,称利比亚联合王国。

1969年由卡扎菲领导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革命推翻了伊德里斯王朝,建立利比亚共和国。

卡扎菲执政后充分利用部族之争维持统治,将自己部族人员提拔到关键、决策岗位,他还通过定期改组整个政府,使潜在政治对手失去支持基础或威信,从而成功地抑制了其他政治权力中心的生长。

虽然它是石油输出组织的重要国家,其原油产量占全球的2%,据统计,2010年,利比亚人均GDP约为12000美元,为非洲最高。

但由于权力高度集中,利比亚政府的贪污腐败问题非常严重:卡扎菲家族涉足石油、天然气、通讯、基础设施建设、酒店、媒体发行及消费品发行等诸多商业领域,每年都从中获取了巨额利益。

据统计,卡扎菲家族成员在全球拥有300亿美元以上的资产。

石油财富并没有惠及其600万人口,21%的利比亚人处于失业状态。

卡扎菲对反对派的态度是毫不留情的,他不惜代价武装镇压那些表达不同意见的团体:他曾下令在三小时内屠杀了阿布萨利姆监狱中的1200名囚犯。

大多数民众处在贫困之中,民众、特别是年轻人对卡扎菲政权的不满情绪日渐增加,这为利比亚骚乱、战争埋下致命隐患。

此外,利比亚是一个多部落的国家,卡扎菲自己部落“卡扎法”控制着大部分武装部队,但其他部落也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很多曾被卡扎菲冷落或压迫的部落现在利用国内日益激化的矛盾和周边国家的民主运动(如埃及、突尼斯、也门等国)起来反对他,面对这种不利状况,卡扎菲政权并没有采取任何改革措施,逐渐丧失民心。

(二)地位突出,西方垂涎利比亚位于地中海南岸,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利比亚战争观后感

利比亚战争观后感

利比亚战争观后感作为一个普通的观察者,我对利比亚战争的局势和影响感到震惊并深感忧虑。

从我所了解到的信息来看,利比亚战争在政治、经济和人道主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于该地区和整个国际社会都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首先,利比亚战争导致了政治和社会的动荡。

这场战争导致了穆阿迈尔·卡扎菲政权的垮台,为利比亚带来了新的政治格局。

然而,取而代之的是一场内战,各个利比亚武装组织之间的冲突和分裂导致了长期的政治不稳定。

这给利比亚的民众带来了严重的生活困境,政府失去了对国家的控制,无法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

其次,利比亚战争对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个富有石油资源的国家,利比亚战争导致了石油生产的停滞,进而导致利比亚经济的崩溃。

这不仅使利比亚的人民生活陷入困境,也对国际石油市场产生了影响。

石油价格的波动不仅给全球经济带来了不确定性,也加剧了利比亚的经济危机。

利比亚战争还给人道主义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

冲突导致了大量的流离失所者和难民,这些人们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园,流离失所。

他们面临着饥饿、疾病和安全威胁的风险。

然而,由于战争导致的政治动荡和安全形势的恶化,救援行动往往受到限制,难以为这些人提供必要的帮助和保护。

利比亚战争的影响也延伸到了整个地区。

该地区的许多国家也面临着类似的政治不稳定和经济困境。

无政府状态的利比亚成为非法移民和恐怖分子渗透的温床,对于整个地区的和平和稳定造成了威胁。

当我思考这一切时,我不禁对利比亚战争背后的真正目的和原因产生疑问。

战争往往是为了争夺资源、追求权力、实现政治目标或维护国家安全等原因而发生的。

然而,在利比亚战争中,人们很难看清楚到底是谁在为了什么而战。

国际干预和外部利益的介入更使利比亚战争变得复杂起来。

对于我来说,利比亚战争是一个沉重的教训。

它提醒我们,战争永远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战争只会带来痛苦、死亡、分裂和毁灭。

我们需要更多的谈判、对话和合作,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和冲突。

利比亚内战的趋势和影响

利比亚内战的趋势和影响

利比亚内战的趋势和影响
利比亚内战始于2011年,当时反对派力量推翻了穆阿迈尔·卡扎菲政权。

然而,自那时以来,利比亚一直处于分裂状况。

目前,利比亚的政治局势继续紧张,国际社会试图通过谈判来解决冲突,但进展缓慢。

内战的趋势:
1. 越来越多的政治和军事力量参与内战。

自2011年以来,利比亚分裂成多个政治和武装团体,其中包括“临时政府”和“国民军”等组织。

这些团体的目标不同,且相互间互不信任。

2. 冲突地区的扩大。

最初的内战自2011年开始于班加西和的黎波里,但现在已经扩大到了整个国家。

3. 外部干预的增加。

利比亚内战引起了许多国家及组织的关注。

一些国家进行了武器援助和军事干预,加剧了内战的紧张局势。

内战的影响:
1. 人道主义危机。

内战给利比亚的平民造成了严重影响,导致许多人流离失所、饥饿和疾病。

2. 恐怖主义的上升。

内战为恐怖主义提供了发展的土壤,以至于一些恐怖组织的威胁已经超越了利比亚的边界。

3. 经济破坏。

内战导致了利比亚的经济瘫痪,国家的基础设施,包括能源、石油和电力等,都严重受损。

总的来说,利比亚内战已经给国家和整个地区带来了长期的破坏,令利比亚陷入无政府状态,对于整个北非和中东地区来说都是一个不断加剧的隐患。

浅析利比亚战争

浅析利比亚战争

一、战争前的利比亚(一)政治上一党专政,建国伊始就存在安全隐患。

卡扎菲在1969年的一场军事政变中掌权后,依靠武力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他迁都至的黎波里,将利比亚的政治重心向西转移。

其政权对东部基本上是不管不顾,尽管利比亚的很多石油财富都在那裏。

(二)经济上是资源丰富,成为利比亚经济发展的生命线。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利比亚就成为中东主要石油输出国之一。

由于利比亚石油含硫量小,空气污染率低,运输不必经过苏伊士运河,成为西方大国竞相投标的对象,大量的美元源源不断的流入利比亚人的腰包。

然而好景不长,1975年起,利比亚石油经济不利的因素相继出现。

如北海石油的开发与尼日利亚油田的竞争等。

(三)外交上反以抗美,实现阿拉伯世界统一。

将所有讲阿拉伯语的民族统一起来一直是卡扎菲的梦想,而以色列便成为实现其目标的重大障碍。

卡扎菲认为, 以色列是西方强行植入阿拉伯政治实体的最后的,也是最可恶的殖民地[1] 。

在历次中东战争中, 利比亚都向前线阿拉伯国家提供大量的武器和金钱援助。

美国是以色列的坚实后盾, 自然而然成为利比亚的头号敌人。

二、利比亚战争原因对于该国动乱的原因,一般认为主要由于总统卡扎菲的专制统治,以及受到近来席卷中东地区的抗议浪潮的影响。

但事实上,这个国家正在陷入的分裂还有著深刻的根源。

利比亚曾经是意大利的殖民地。

在意大利殖民统治时期,利比亚由三个自治邦组成。

东部地区和班加西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治的。

卡扎菲在1969年的一场军事政变中掌权后,依靠武力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他迁都至的黎波里,将利比亚的政治重心向西转移。

其政权对东部基本上是不管不顾,尽管利比亚的很多石油财富都在那裏。

张绍忠少将,认为卡扎菲一定程度上利用部族之争维持了统治,并将自己的部族提拔到关键的安全岗位和决策岗位。

他还通过定期改组整个政府,使潜在政治对手失去支持基础或威信,从而成功地抑制了其他政治权力中心的生长。

卡扎菲对于利比亚长达40年的领导并没有使得这个国家成为一个人民的国家。

我对利比亚战争的看法

我对利比亚战争的看法

.浅析利比亚战争的性质从2011 年 3 月19 日,美军实施了“奥德赛黎明”(“Operation Odyssey ① Dawn”)行动,位于地中海的导弹驱逐舰“巴里”号向利比亚发射战斧式巡航导弹开始,原本是利比亚国内的不同派别之间引发的国内战争,转而成为了以法美为首的西方国家与中东北非国家之间的国际战争。

关于利比亚国内战争的根源,基本认为是由于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的专制统治,和进来在中东的抗议热潮,但是其更深层次的根源那就是经济了,利比亚是个石油资源丰富的国家,同时又是世界主要的石油出口国,其每年的原油产量占世界的2%,但是这些石油所带来的财富并没有惠及这个只有600 万左右人口的国家②,其中大部分财富被卡扎菲政府官员挥霍,百姓的生活与其他阿拉伯产油国的百姓相比,还是比较贫困的。

于此同时卡扎菲上台后极力的排除异己,在政治上打压其他部落,致使利比亚部分人民不堪忍受卡扎菲的专制统治,组成了反政府军来反抗卡扎菲的统治,推翻卡扎菲的政权,利比亚的内战就这样爆发了。

在利比亚内战爆发后不久,联合国与 3 月17 日上午就利比亚问题进行了闭门磋商,一个关于利比亚的决议在获得9 票赞成,且没有任何一个常任理事国投反对票的情况下即可获得通过。

该决议为,为了保护利比亚平民的安全,除以人道主义救援为目的和负责撤离外国侨民的飞机外,禁止所有飞机在利比亚领空飞行。

决议指出,为保护利比亚平民所采取的一切必要措施中并不包括派遣地面部队占领利比亚。

即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并要求有关国家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保护利比亚平民和平民居住区免受武装袭击的威胁。

但是禁飞区并没有能限制卡扎菲的政府军对反政府军的强烈打击,反政府军大部分是有一些反对卡扎菲的专制统治的平民组成的,他们基本上没有接受什么正规的军事训练,成员战斗素质较差,且没有正确的坚固的领导集体,组织纪律比较涣散,战斗力可想而之,根本无法与卡扎菲的政府军抵抗,所以在卡扎菲政府军的打击下,反政府军节节溃败。

浅谈利比亚战争

浅谈利比亚战争

浅谈利比亚战争2011年3月19日,法国战机轰炸利比亚,随后,美国海军向利比亚发射战斧巡航导弹,意欲摧毁利比亚的防空系统,英国战机的空袭接踵而至。

西方多国军队的武装干涉宣告了利比亚战争的爆发。

利比亚国内的一场反对派与政府的对抗从而走上国际战争的层面。

首先,来分析一下这场战争的直接导火索——利比亚国内冲突。

这场冲突来源于利比亚总统卡扎菲的专制统治,抱有不满情绪的民众由于卡扎菲的强硬讲话和周边的反抗浪潮而展开强烈抗议。

不料却遭到卡扎菲政府的残酷镇压,政府军队甚至残忍地利用武器对示威者进行屠杀而造成了大量伤亡。

可能是由于武力上的优势,卡扎菲在一片反抗声中,仍然坚持不下台。

被广泛认为是卡扎菲的接班人的卡扎菲的儿子赛义夫,则现身电视讲话称他们不会离开利比亚,会战斗到最后一个人。

面对卡扎菲的专制统治及其政府的暴行,利比亚驻外大使纷纷请辞,并切断与利比亚政府的关系;强烈谴责利比亚政府野蛮的、屠杀无辜人民的罪行,表示卡扎菲已经失去所有的正当性。

而国际上对于利比亚政府的行为也发出反对的声音。

2月25日,欧盟外交官表示,将对利比亚采取武器禁运及旅游禁令。

同时欧盟将冻结所有利比亚的财产。

联合国发出警告,称利比亚国内食物供应链频临瓦解,数千平民可能遭到屠杀。

26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决议制裁利比亚,包括冻结卡扎菲家族财产,对其本人及其亲属实行全球旅游禁令。

3月1日,联合国大会召开全体会议通过了由博茨瓦纳、加蓬、约旦等国提出的有关暂时取消利比亚在人权理事会成员资格的决议草案。

3月12日,阿拉伯联盟在开罗举行会议,与会各方投票结果支持联合国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

只有叙利亚和阿尔及利亚两国对此投了反对票。

终于,在3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以10票赞成,5票弃权的结果通过第1973号决议,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

这一决议为之后多国部队的进攻拉开了帷幕。

那么,这份决议是怎么给了多国部队发动武装干涉的理由呢?1973号决议存在着诸多的模糊地带,而联军正是利用了这些模糊地带发动了空袭行动。

谈谈你对近十年一次战争的看法之谈对利比亚战争的看法

谈谈你对近十年一次战争的看法之谈对利比亚战争的看法

谈对利比亚战争的看法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流。

但是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贫困问题,内部纠纷问题,领土纠纷等问题仍然存在。

局部战争仍然此起彼伏,继伊拉克战争,黎以冲突之后,又发生了利比亚战争。

本文主要浅谈对发生在2011年初的利比亚战争的看法。

关键词:利比亚战争分析与看法引言:2011年初,全世界的眼光共同聚焦位于地中海南岸的一个北非国家上——利比亚。

利比亚国家内部因为多种原因引起的大规模的冲突,进而演变成大规模的国内战争。

后来甚至吸引了美国、法国等一些外部国家的介入。

一、利比亚战争概述(一)战争的起因:1.历史根源:利比亚国家陷入分裂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利比亚拥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很多国家早已对利比亚丰富的油气资源虎视眈眈。

2.经济原因:卡扎菲家族长期统治利比亚,利用利比亚的石油资源换取丰厚的物质财富,但大部分的财富都被以卡扎菲家族为代表的少数人享用,国内大部分民众依旧生活在贫困之中,经济上的不平衡使卡扎菲政府早已失去民心。

3.政治原因:卡扎菲的专制统治,卡扎菲偏袒首都和周围地区的部落,对东部居民进行歧视和打压。

国内腐败率居高不下,造成国内人口问题和就业状况形式严峻。

4.阿拉伯之春:受邻国的“阿拉伯之春”追求民主,经济平等思想浪潮的影响,许多利比亚民众要求利比亚政治变革的呼声愈来愈强烈。

矛盾日益激化。

(二)战争的经过1.开始:2011年2月15日利比亚民众开始和平反政府示威,但是该活动直接导致了当政者的武装镇压,进而导致了民众与政府之间激烈的军事冲突2.高潮:冻结卡扎菲资产;设置禁飞区;法国、美国等大国的参与。

3.结束:卡扎菲被杀,“全国过渡委员会”宣告全国解放,战斗结束。

二、战争的得失(一)就叙利亚国家内部范围来说:得:1、推翻了卡扎菲的独裁专制统治。

2、缓解了国内激烈的社会矛盾。

失:1、重创了国内的经济发展。

2、造成了大规模的人口死亡和伤亡,造成人口锐减。

关注利比亚战事

关注利比亚战事

八、利比亚战争感想





利比亚国内的局势由最初的国内动乱发展到如今的国际多国军事干预给了我 们很大的启示和警示,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高度警惕,由此我有几点感想: 首先,国家的稳定是民族利益,只有稳定才能使窥视的外国势力无机可乘。 从国际和国内,古往今来的历史证明,企图依靠外国势力争取个人利益或分 离国家,最终都将把动乱和战火引向同胞和自己,最终落个兔死狗烹的局面。 其次,发展才是硬道理,改革是平衡木。没有发展,落后就要挨打。没有发 展,贫穷导致混乱。没有改革,发展没有动力。没有改革,无法调和国内各 阶层、各民族的矛盾 。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发展经济和改革体制,关注民生, 使人民的各种利益得到保障,并且高度关注国内各个民族的发展。 最后,我们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张世界和平,反对各种暴力 和恐怖主义,反对别国干涉内政。 古今中外的历史证明,一个走向没落的政府有两大表现:对外软弱;对内强 权。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我们应该提高警惕。
美 英 向 利 比 亚 发 射 战 斧 导 弹
的黎波里当地时间3月20日凌晨02:30(北京时间3月20日 08:36),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响起了连绵起伏的防空炮火 声,弹道四起,划破夜空。防空炮火弹道从不同地方升起, 持续了5分钟左右。
七、专家分析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教授 表示,如果卡扎菲站稳脚跟,美英法等国在北 非的影响力势必下降。特别是法国将遭遇外交 上的尴尬处境。短期来看,西方国家扶持反对 派是属于应急性的而非长远的考虑,属于“两 害相权取其轻”的做法。

3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决定在 利比 亚设立禁飞区,并要求有关国家采取一切 必要措施保护利比亚平民和平民居住区免受武 装袭击的威胁。 19日,旨在落实安理会关于利比亚决议的巴 黎峰会通过了对利比亚立即实施军事干预的决 定,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丹麦、意大 利等国决定发动军事行动。 3月19日法国战机向利比亚军事目标开火,标 志多国军事干预正式拉开。Leabharlann 二、利比亚战争实况

试析当前利比亚战争的起因

试析当前利比亚战争的起因

试析当前利比亚战争的起因摘要:2011年3月19日,法英美的介入使得利比亚内战开始转化为国际问题,引发了全世界人们的关注,随着时间的推移,利比亚局势越来越严峻。

利比亚战争有其国内及国际因素,只有了解利比亚战争的起因才能更好地理解西方大国在该问题上的态度,更好地预测利比亚未来的发展局势。

关键词:利比亚战争;法国;高失业率;腐败2011年3月19日,美国向利比亚发射了一系列战斧式巡航导弹,标志着利比亚国家内部的骚乱开始演变为一场法、英、美等多国部队针对利比亚而发动的战争。

在此次战争中,法国一改以前配角的地位,积极领航此次战争。

法英美等多国部队积极支持反政府武装,不断空袭卡扎菲政府军,使得反政府武装分子与卡扎菲政府之间在关键地区进行着激烈的拉锯战。

根据利比亚最近一些年的表现,如果利比亚国家发生骚乱,卡扎菲政权应该得到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支持,而事实却完全相反,这就需要对利比亚战争的原因进行认真地分析。

利比亚战争的爆发,既有外部因素的影响,又有内部因素推动。

一、外部因素首先,突尼斯政局的动荡。

引发突尼斯政局动荡的导火索是2010年年底发生在其南部西迪布吉德的一名青年自焚身亡事件。

该青年名为穆罕默德·布瓦吉吉,由于失业而从事小贩职业,在工作期间由于不满城管的暴力执法而自焚身亡。

该事件引发了突尼斯举国上下的强烈不满,各地都相继爆发了大规模的骚乱,甚至出现流血事件。

2011年1月14日,突尼斯总统本·阿里被迫放弃了23年的执政地位,协家人逃至沙特阿拉伯,这是此次中东地区政治大地震的“震源”。

其次,埃及政权的更迭。

穆巴拉克从1981年10月开始便任职埃及总统,一直到2011年2月。

穆巴拉克之所以可以执政这么多年,不可否认其对埃及的贡献曾得到国内民众的大力支持。

但从2011年1月25日开始,埃及爆发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要求穆巴拉克下台。

埃及各地大量民众与政府之间发生了数次大规模冲突,穆巴拉克极力镇压民众示威游行活动,但终因各种原因,于2011年2月11日,宣布辞去埃及总统职位,协家人至沙姆沙伊赫。

利比亚历史中的利比亚内战

利比亚历史中的利比亚内战

利比亚历史中的利比亚内战在利比亚历史中,利比亚内战是一个重要的事件。

利比亚内战发生于2011年,标志着民众对穆阿迈尔·卡扎菲独裁统治的抗议升级为一场全面的武装冲突。

这场内战导致利比亚政权崩溃,并对该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一、内战的背景利比亚历史中的内战可以追溯到卡扎菲上台之前的时期。

卡扎菲在1969年通过军事政变夺取政权,成为利比亚的最高领导人。

在他的统治下,利比亚政权实行了独裁主义,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并且对反对派采取了镇压措施。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卡扎菲的统治感到不满,并开始发起抗议活动,要求政治改革和民主化。

二、起因与发展利比亚内战的直接起因可以追溯到2011年的阿拉伯之春运动。

在埃及和突尼斯的抗议示威成功后,利比亚的反对派力量也开始组织示威活动,并要求卡扎菲下台。

然而,卡扎菲拒绝妥协,并派军队对抗示威者,这导致了内战的爆发。

利比亚内战的发展非常迅速,抗议活动迅速演变成一场全面的武装冲突。

反对派组织成立了自己的武装力量,试图推翻卡扎菲政权。

同时,国际社会也对利比亚内战表达了关切,并采取了干预行动。

北约成员国在2011年3月开始对利比亚进行空袭,以保护平民免受政权军队的袭击。

三、内战的后果利比亚内战导致了许多深远的后果。

首先,卡扎菲政权被推翻,卡扎菲本人被发现并处决,这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此后,利比亚陷入了政治的混乱和分裂状态。

各地的武装势力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导致了国家的分裂和治安的恶化。

其次,利比亚的经济遭受了重大破坏。

内战期间,许多城市和基础设施受到严重破坏,油田和石油设施也遭到损坏。

利比亚是一个富饶的石油生产国,其经济的崩溃对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利比亚内战也导致了大量的人员流离失所和难民涌入邻国和欧洲。

此外,利比亚内战也给整个地区的稳定带来了挑战。

邻国突尼斯和埃及都曾经历过自己的政治动荡,利比亚的内战可能给这些国家带来影响。

此外,内战还催生了恐怖主义组织的滋生,如ISIS等,对整个地区的安全产生了威胁。

解读利比亚战争01精品文档43页

解读利比亚战争01精品文档43页

是什么原因使埃及在此时爆发了如此大规模且步步升级 的反政府骚乱?阿拉伯世界的突尼斯动乱无疑是重要的导 火索。
但是,深层次原因是,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在社会民生方 面的滞后效应日益显现,生活遭受到严重影响的人民可能 会采取各种抗议手段,以表达其对政府的不满。作为北非 大国,埃及长期发展缓慢,高物价,低就业,人民生活水 平得不到提高,仅以旅游业支撑国民经济。埃及国家统计 局 最 新 统 计 显 示 , 埃 及 2009 年 第 一 季 度 的 失 业 人 口 为 234.6万,失业率达9.4%。埃及政府公布的2019-2019 财年失业率为8.9%。
2.与美女刺客一见钟情终成眷属
1970年9月10日的阅兵式上,一名在阅兵中刺客的漂亮 女护士悄悄地挤到了卡扎菲上校的身边。她几乎挨摸着上 校的身子了,倏地拔出了手枪,抬手瞄准了上校的头颅。 就在她要扣动扳机的一刹那,卡扎菲上校恰好扭过头来看 见了她。四目相对,在这突如其来的瞬间,时间、空气、 喧哗、思维仿佛都凝固了。卡扎菲好像根本没有想到,这 位漂亮迷人的护士是来刺杀他的,而护士也仿佛根本忘记 了她的使命。丘比特的箭是如此的神妙,竞选择了这样的 一刹那,同时射中了两颗心。
利比亚是一个部落国家。这句话颇能说明利比亚的政治 现状。部落政治的确是利比亚一个特殊的政治现象。
据统计,分布在利比亚各地的部落大大小小共有几百 个,中等规模的约有30多个,但真正形成气候的只有3个: 瓦法拉、图阿里和卡达法。这三大部落的人数在利比亚 640多万总人口中约占1/3。其中,瓦法拉部落人口最多, 约有100万人,主要集中在利比亚东部港口城市、经济要 地班加西附近。
同学们好,非常高兴我们一道探讨解读当前正在进行的
利比亚战争,今天讲以下九个方面的问题:其一,与利比亚 战争有关的组织及国家;其二,北非及中东国家近来所发生 的激烈动荡;其三,利比亚的基本国情及卡扎菲的传奇经历; 其四,利比亚社会动荡及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海外大 撤离;其五,联合国决定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其六,为什 么打响进攻利比亚第一枪的是法国而不是美国;其七,战争 的最新进展及可能的几种结局;其八,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美英法对外发动的战争及其影响;其九,这场战争给世人的 警示及中国对未来的未雨绸缪。

利比亚战争

利比亚战争

利比亚战争的影响

利比亚战争不仅仅给本国带来巨大的损失, 也给其他国家造成很大的影响。 石油是利比亚的经济命脉和主要支柱,利 比亚战争爆发导致利比亚原本每天160万桶 的石油产出全部中断。作为全球重要的产 油国,利比亚动荡升级,导致国际油价再 次上演暴涨行情。

目弃 利 牵 入 国 国 不 是 所 战 反 利 未权 比 挂 大 展 的 仅 英 以 争 映 比 来票 亚 。 量 开 稳 影 法 受 , 的 亚 会后 安 当 人 了 定 响 美 到 都 是 战 陷, 全 中 力 前 。 到 贪 英 是 英 争 入中 撤 国 物 所 利 了 婪 法 利 法 不 麻国 回 把 力 未 比 其 其 美 益 美 仅 烦企 , 数 , 有 亚 本 石 的 的 的 仅 之业 又 万 举 的 战 土 油 参 结 强 是 中投 在 工 国 撤 乱 , 。 与 果 势 其 。资 联 人 为 侨 发 也 利 , , 。 国 的合大之行生影比原利每内 相国规震动后响亚因比一的 关投模动,,到战之亚次战 项了从和投中我争一之的争 ,
另外他领导的联合政府上台不到一年就遇到能否处理好国际事务的挑战这是对卡梅伦领导能力的考验和展示利比亚战争不仅仅给本国带来巨大的损失利比亚战争不仅仅给本国带来巨大的损失也给其他国家造成很大的影响
利比亚战争
组员:xxx xxx xx xxx xxx xxx xx
利比亚战争的起因


国内: 阶级利益: 在卡扎菲的独裁统治下,贫富差距过大; 宗教矛盾: 宗教问题一直是中东地区动乱的主要矛盾 之一

2011年3月19日, 美国 政府位于地中海的导 弹驱逐舰“巴里号” 向利比亚发射了攻110 多枚战斧式巡航导弹, 正式开启“奥德赛黎 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比亚战争——
科索沃战争的打法,伊拉克战争的结局?
2011年3月19日,恰逢伊拉克战争开战8周年,美、英、法等国再次联手,对利比亚发动代号为“奥德赛黎明”的空袭。

利比亚战争由此拉开帏幕。

同前几场战争一样,这场战争依然是由西方军事大国发起的影响地区安全和稳定的局部战争,依然是一场针对主权国家的非对称战争。

战争目的:争夺地中海霸权
利比亚战争虽因部族之争而爆发,但通过大国在这场战争中的表现,其战争企图暴露无遗:竞争地中海的主导权。

“世界油库”——中东有两大富油区:海湾地区和濒临地中海的北非地区。

通过两次海湾战争,美国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海湾地区产油国的控制。

此次利比亚战争,西方大国又对与欧洲大陆隔海相望的北非国家打起了算盘。

法英看中的是利比亚的资源。

利比亚卡扎菲政府建立后,法英等国与其虽有驱逐外军基地、空袭民航飞机等积怨,但基本上相安无事,甚至一度握手言欢。

而今,法国拉着盟国挑头空袭利比亚,军事干预利比亚内乱,决非一时冲动。

只要将地中海南北两岸作一下对比就会一目了然。

自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地中海北岸的老牌欧洲国家越来越不景气,地处南岸的北非“穷国”,却因丰富的石油资源,安然无恙。

两岸的鲜明对比使得北岸国家蠢蠢欲动。

此前,英法大国作为配角,曾参加过美国主导的多次战争,但在战后并未捞到好处。

此次利比亚战争,法国打破谨小慎微的传统,跨海南下,无非就是想重新恢复在利比亚的传统利益,进而争夺地中海地区的领导权。

而传统“大佬”美国的弱势,恰为“高卢鸡”飞向地中海对岸提供了最好的机会。

美国看中利比亚的是,这里是控制地中海的要地。

地中海地处美国三大司令部(欧洲司令部、中央司令部、非洲司令部)辖区的交叉地带,是美国战略关注的焦点区。

地中海周边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不但是法国“南下”的重要诱因,同时也是美国在该地区苦心经营的主要动力。

即使没有利比亚战争,地中海这一内陆海也不会平静。

早在二战结束后,这一海域没就是西方军事大国军舰密集度最大的海域,美国第6舰队更是长期在此游弋,以保障美国的利益安全。

发动利比亚战争虽然不是美国的初衷,但从与英法等欧盟国家竞争的角度考虑考虑,它也不敢麻痹大意。

因此,此次利比亚战争,美国虽看似被英法拖进了战争,实则暗度陈仓、谋求实现其地中海大战略。

而“别人搭台、我唱戏;别人打头,我收场”,恰好是美国“巧实力”战略的重要特征。

如今,利比亚已经成为地中海争霸的第一块蛋糕。

历史上,卡扎菲曾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在中东最难对付的“硬骨头”。

为了将卡扎菲赶下台,西方国家采用过经济制裁、斩首攻击等多种手段,均未奏效。

此次由部族冲突而引发的利比亚内乱,无疑为西方提供了“下嘴”的机会。

美英法等国的军事介入,使得卡扎菲陷入了内外夹击之中,政府的统治力已受到重创。

作为一个部落国家,这场战争的最终结局是利比亚将陷入部落混战的危局之中。

政府垮台,国家内乱,主权丧失,使得利比亚成为西方国家能够轻松摆布的“病鹰”,对利比亚资源更可尽收囊中。

通过这场战争,地中海地缘政治格局大变动已经开始,美欧地中海大战略已经展开。

美、英、法等国将再次踏上非洲的土地,取道北非直趋大陆内部。

战争过程:更像科索沃战争
利比亚战争是冷战结束后,美国民主党政府继科索沃战争后发动的第二场针对主权国家的战争。

这两场战争均发生在地中海地区。

虽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依托,但美国“象”、“驴”两党在实施战争的模式上却截然不同。

与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相比,利比亚战争将美国的战争模式又拉回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

它的特点是在遏制阶段,稳定战争态势,打击政府军、扶持反政府武装。

“奥德赛黎明”到来之时,恰逢利比亚境内的反政府武装生死攸关之际。

从突袭的目标和区域看,联合部队的主要作战企图是防止反政府武装被歼灭,保住西方国家在利比亚境内的桥头堡。

在这一阶段,联合部队虽有联合国决议做幌子,但空袭目标并不是围绕建立禁飞区而设置的,其对卡扎菲装甲目标、部队营房和指挥系统的打击,无非就是改变利境内对抗双方的力量平衡。

在巩固阶段,持续削弱卡扎菲武装,结合封锁、禁运等措施,迫使卡扎菲的支持者倒戈。

经过首要阶段的空袭,反政府武装的命运将会出现转机,联军空袭的强度已有降低的迹象。

虽然空袭不会停止,但随之将要采取的海空封锁、禁运等措施,将会把利比亚的卡扎菲政府和支持卡扎菲政府的利比亚人逼上绝境。

根据科索沃战争的经验,卡扎菲政权是否经得起持续消耗,将取决于利比亚民众能否经得起食品缺乏、物资匮乏等困难的考验。

同时,由于战争爆发突然,盟国内部意见尚未统一,需要就战争指挥权、战争目标、战争手段等问题进行密切磋商。

特别是在世界金融危机影响尚未消除、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包袱依然无法摆脱的情况下,巨大的战争开支将会直接影响盟国的战争意志。

瓦解阶段,打垮卡扎菲,联军地面部队可能进入利比亚,利比亚陷入持久内乱之中。

斩首攻击、卡扎菲支持者的倒戈可能会使卡扎菲政府垮台。

届时,反政府武装将发起反击,利比亚各部落为了自己的利益将会进行持久的乱战。

联军部队将以“维和”部队的形式介入新的内乱之中。

基地组织等恐怖力量将会进入利比亚,联军的地面部队在利比亚境内站稳脚跟需要付出较大的代价。

战争结局:伊拉克是前车之鉴
利比亚战争是西方大国继伊拉克战争之后挑起的又一场针对伊斯兰国家的战争。

在战争初期,虽然有部分利比亚部落对西方国家持欢迎态度,但是由于美英法等国与反政府武装存在根本的利益差别,一旦卡扎菲政权垮台,双方自然会分道扬镳,甚至兵戎相见。

到那时,美
英法等国军队将成为全体利比亚人的公敌,伊拉克动荡的烟云将会笼罩在利比亚乃至整个北非国家的上空。

届时,利比亚部落之争将使经济发展停滞。

利比亚长期实行单一国营经济,依靠丰富的石油资源,曾一度富甲非洲。

根据伊拉克战争的经验,卡扎菲政权一旦垮台,利比亚短期内很难建立一个强势的政府,持久的内乱将使利国内的工矿企业瘫痪,频繁发生的恐怖袭击活动使国外企业望而却步。

由于缺乏外资,利比亚国内的石油开采将无人问津。

到那时,不但利比亚的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对金融危机影响还在的世界经济而言将是雪上加霜。

利比亚难民潮将会跨过地中海流向法国等发达国家,将冲击大半个欧洲。

北非与欧盟一水相隔,难民问题曾是法国、意大利政府最为头疼的问题。

利比亚战争爆发前,在卡扎菲政府的强力措施下,这一问题曾得到有效缓解。

西方大国发动利比亚战争,表面上看似防止人道主义灾难,实则因空袭、冲突升级和持久内战造成的伤亡将会远远超出西方大国出兵之前,因缺乏有力的人道主义管理机构,大量的难民将进入欧洲和非洲邻国,从而形成更大的人道主义灾难。

利比亚战争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将周边阿拉伯国家拉进战争的泥潭。

北非中东国家,民族部落利益和宗教派别利益复杂交错,一国动乱,多国动荡。

因此,利比亚战争所产生的影响决不是产油大国的未来走向问题,而是影响到在全球处于重要能源战略地位的整个中东北非地区的未来。

特别是在2011年年初,利比亚左邻突尼斯、右舍埃及均曾发生过严重的政局动荡,一度危及到整个中东地区的稳定。

西方国家发动利比亚战争,帮助反政府武装推翻卡扎菲政权,将会对中东国家的反政府力量产生暗示效应,引发连锁反应。

中东地区国家将陷入持久的内乱之中。

战争质疑:“文明”大国还讲不讲国际秩序
秩序是社会的基本要素,没有秩序,也就难以成社会。

建立有序的国际社会是“文明”大国极力倡导的。

自冷战结束后,人类进入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建立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成为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

然而纵观近几场局部战争,都是由“文明”大国破坏国际秩序而引起的。

“文明”大国向来不遵守秩序。

长期以来,“文明”国家一直以世界秩序的构建者、维护者自居,动辄以不合秩序为借口,干涉别国内政。

其实,他们才是国际秩序的最大破坏者。

早在20世纪90年代,西方大国就对南联盟、伊拉克等国大动干戈,名义上是出于国际道义、维护国际秩序,背地里却是做着谋求政治或经济利益的勾当。

此次利比亚战争,“文明”大国又故伎重演,看似执行联合国有关决议,实则是对国际秩序的巨大破坏。

“文明”国家发动战争并不“文明”。

战争是人类文明的最大威胁。

在人类共同应对日益增长的非传统安全威胁、共同塑造和谐世界的今天,总有一两个高度“文明”的国家把自己的利益凌驾于世界和平与发展之上,凭借军事优势,想打谁就打谁,从不顾及国际准则,更不顾惜他国人民的生命。

即便打错了,也只是归咎于情报错误,一句寒暄了事。

这样的“文明”大国不值得让国际社会尊重,更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这也是利比亚战争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质疑的重要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