胚胎学总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胚胎学总论
名词解释
1.获能:当精子在子宫和输卵管中运行时,获得了释放顶体酶、穿越放射冠和透明带的能力,能使精子受精。
2.顶体反应:精子释放顶体酶,溶蚀放射冠及透明带的过程。
3.透明带反应:卵子释放皮质颗粒酶,使透明带变性,特别是zp3变性,确保了单精受精,透明带的这种变化称透明带反应。
4.胚泡:第4天,桑椹胚进入子宫腔,其细胞继续分裂,细胞之间出现了一些小腔隙,然后逐渐互相融合形成一个大腔,称胚泡腔,腔内充满了液体。此时整个胚呈囊泡状,故称胚泡。透明带逐渐溶解消失,胚泡壁由单层细胞构成,排列在胚泡腔周围,称滋养层,主要分化为胎儿的附属结构;胚泡腔的一侧有一群细胞,称内细胞群,是胚体形成的孕基。
简答题:
1.受精
定义:是指精子和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受精一般发生在输卵管壶腹部。
(一)受精的条件
①精子的质和量是重要因素,精子的正常发育与成熟。
②精子必须获能
③卵子的正常发育、成熟和排卵
④精子和卵子在限定的时间内相遇
⑤生殖管道通畅
⑥雌激素、孕激素水平正常
(二)受精的过程
获能的精子接触到卵母细胞的放射冠→释放顶体酶→接触到透明带,与透明带中精子受体结合,释放顶体酶→透明带形成孔道,精子头部触到卵母细胞→精子细胞膜与卵母细胞膜融合,卵母细胞迅速完成第二次成熟分裂→精子细胞核细胞质进入卵子,此时精子和卵子的核分别叫雄原核和雌原核→两个原核在细胞融合,形成二倍体,即受精卵。
(三)受精的意义
①恢复二倍体
②新个体既具有双亲的遗传性,又具有与双亲不完全相同的性状。
③激活代谢缓慢的卵子,启动细胞不断分裂及分化(启动卵裂)
④决定新个体遗传性别
2.胚泡的形成与植入
(一)卵裂(受精后前三天)
定义:受精卵不断进行有丝分裂的过程称为卵裂,卵裂产生的细胞称卵裂球。
第三天,卵裂球达到12-16个,形成一实心的细胞团,形似桑椹,故称桑椹胚。
(二)胚泡的形成(第四天)
(三)植入(5-12天,分泌期)
定义:胚泡埋入子宫内膜的过程称为植入,又称着床。植入于受精后第5-6天开始,直11-12天完成。
1).植入过程
内细胞群侧的滋养层细胞紧贴子宫内膜的上皮并分泌蛋白水解酶,溶蚀子宫内膜形成缺口,
胚泡陷入子宫内膜,全陷入之后,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增生,修复缺口,植入完成。
胚泡植入时,滋养层分化为合体滋养层(出现陷窝,充满母血)、细胞滋养层(具有分裂能力,可不断形成新的细胞加入合体滋养层)。
2).植入部位
一般植入在子宫底或体部,多见于子宫后壁。
前置胎盘:植入子宫颈
异位妊娠:植入子宫以外部位
3).植入后子宫内膜的变化(蜕膜反应)
①子宫内膜(蜕膜)进一步增厚
②血液供应更丰富
③腺体分泌更加旺盛
④基质细胞(蜕膜细胞)肥大,胞质中糖原脂滴增多
根据蜕膜与胚盘关系分为
①基蜕膜:胚泡植入处深层的子宫内膜
②包蜕膜:覆盖于胚泡表面的子宫内膜
③壁蜕膜:其余的子宫内膜
4).植入的条件
①透明带准时消失②幼胚正常发育和运输③内分泌调节正常④子宫内膜处于分泌期⑤正常的子宫腔内环境,不能有炎症。
3.胚层的形成
(一)二胚层胚盘及相关结构的形成(第二周):
上下胚层和羊膜囊、卵黄囊的形成:受精后第2周,在胚泡植入过程中,内细胞群的细胞增值分化为两层细胞,邻近滋养层的为上胚层,面向胚泡腔的一侧为下胚层,上下胚层紧贴形成二胚层胚盘。上胚层细胞之间出现一个充满羊水的羊膜腔,由羊膜与其他上胚层部分包裹羊膜腔形成的囊称羊膜囊,上胚层构成羊膜囊的底。同时,下胚层的周缘细胞向腹侧生长形成卵黄囊,下胚层构成卵黄囊的顶。羊膜囊和卵黄囊对胚盘起保护和营养作用;
胚外中胚层:胚泡腔内还出现了填充与细胞滋养层和卵黄囊、羊膜囊之间的胚外中胚层。继之,在胚外中胚层出现一些小腔隙,并逐渐融合成一个大腔,称胚外体腔;
体蒂的形成:随着胚外体腔的扩大,仅有少部分的胚外中胚层把羊膜囊和滋养层连接起来,并悬吊在胚外体腔中,这部分胚外中胚层称为体蒂。将来发育为脐带的主要成分。
此时滋养层也变为3层,从外向内依次为合体滋养层、细胞滋养层、胚外中胚层。
(二)三胚层胚盘及相关结构的形成(第三周)
1)原条及三胚层胚盘的形成
受精后三周初,上胚层细胞迅速增殖并不断向一侧中轴线迁移,形成增厚的细胞索,称原条,原条头端膨大,称原凹。原条中线出现了一条纵行浅沟,称原沟,原结中心出现浅凹,称原凹。原沟深部细胞在上下胚层之间向四周扩展,一部分细胞在上下胚层之间形成一个新的细胞层-中胚层;另一部分细胞进入下胚层,并逐渐全部置换原下胚层的细胞,形成新的细胞层-内胚层。原上胚层改名为外胚层。
原条出现的意义:明确了胚盘的头尾方向,原条出现的一侧为尾端,相对的一侧为头端。上胚层→原凹→脊索→诱导神经管发生。
第三周末,梨形的三胚层胚盘形成,三个胚层均起源于上胚层。
2)脊索形成
原凹细胞再内外胚层之间的中轴线上向头端伸展,形成一条单独的细胞索,称为脊索。
随着胚体发育,脊索向头部延伸,原条消失。最终脊索完全占据了胚盘的中轴位置,之后退
化,仅在椎间盘内残留,形成髓核。
3)口咽膜和泄殖腔膜的形成
在脊索头端和原条尾侧各有一个无中胚层的椭圆形区域,此处无中胚层,内外胚层相贴,分别称作口咽膜和泄殖腔膜。
4.三胚层分化与胚体形成
(一)三胚层分化(第4~8周,三胚层胚盘逐渐分化形成各种组织和器官的原基)
1.外胚层的分化:外胚层在脊索的诱导下,增厚呈板状称神经板。构成神经板的部分为神经外胚层,其余为表面外胚层。
①神经外胚层的分化:神经板中轴沿头尾方向凹陷形成神经沟。神经沟两侧隆起形成神经褶。随着神经沟的深陷,两侧神经褶首先在中段逐渐靠拢而互相融合,并不断向头尾发展,其头尾两段各有一开口,分别称为前神经孔、后神经孔。前后神经孔在第4周先后封闭,最后形成一个中空的神经管(神经管缺陷时:①前神经管未闭合导致无脑畸形、脑膜膨出;②后神经管未闭合导致脊髓裂)在神经褶愈合形成神经管时,沟缘一部分细胞迁移到神经管的背外侧,形成了两条与神经管和外胚层脱离的纵行细胞索称神经嵴。
神经板-神经沟(第4周愈合)-神经管-分化形成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松果体、神经垂体、视网膜的神经层)
神经板-神经褶-分化形成周围神经系统(神经、神经节)和肾上腺髓质。
即:神经嵴是周围神经系统的原基内;神经管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原基。
②表面外胚层的分化:主要分化为表皮及其附属器、牙釉质、角膜、晶状体、内耳膜迷路、外耳道上皮、口鼻腔、肛管下段的上皮及腺垂体等。
2)中胚层的分化
脊索两侧由内向外依次为胚旁中胚层、间介中胚层、侧中胚层,其余散在的中胚层细胞形成间充质。
(1)轴旁中胚层
紧靠脊索。受精第二十天,开始形成体节,每天形成三对,共出现42-44对。可根据体节数量推测胚胎龄。
体节分化为背侧的骨骼肌、皮肤真皮和中轴骨骼(如脊柱)
(2)间介中胚层
轴旁中胚层外侧与侧中胚层之间。
是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主要器官发生的原基。
(3)侧中胚层
间介中胚层外侧。
细胞间出现许多腔隙,然后融合成一个大腔,称为胚内体腔,又称原始体腔。胚内体腔将侧中胚层分为体壁中胚层(背侧与外胚层紧贴);脏壁中胚层(腹侧与内胚层紧贴)。
体壁中胚层分化成胸、腹部和四肢的骨骼、骨骼肌、皮肤真皮、肌腱、韧带和血管
脏壁中胚层分化为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的肌组织、血管、结缔组织、间皮。
胚内体腔:从头至尾依次形成心包腔、胸膜腔和腹膜腔。
其余间充质分化为心脏、血管、平滑肌、结缔组织、软骨、骨。
3)内胚层的分化
内胚层从早期的扁平盘状成为一长圆筒形结构,称为原始消化管。原始消化管头端起于口咽膜,尾部止于泄殖腔膜。
分化为消化管、消化腺(唾液腺、胰腺、肝)及喉以下呼吸道和肺的上皮,以及甲状腺、甲状旁腺、胸腺、中耳、膀胱、阴道等器官的上皮组织。
(二)胚体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