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外交战略演变
当代中国外交-笔记
中美2.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关系的演变;答:(1)第一阶段,新中国建立初期50年代,美国对中国实行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政治上孤立的策略(2)第二阶段:60年代中美关系时好时坏。
美国对中国采取武力威胁和拉拢的双面政策,妄图使中国倒向自己一边。
而中国站在中立立场上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对美国的进攻都予以坚决的反击。
(3)第三阶段:70、80年代,79年中美建交,握手言和。
(4)第四阶段:90年代至今,中美互利和互相竞争,在许多问题上仍存在较大分歧。
3.简述中美建交的背景及其过程及其影响。
1)背景:美国方面:①70s中国国际地位提高,②“遏止和孤立”政策失败,③陷入越战泥潭;中国方面:①苏联陈兵中国北方边境,②有利于改善中国地位,③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统一2)过程:①乒乓外交:毛泽东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
②1971年7月8日,基辛格在访问巴基斯坦期间,秘密访华。
7月9日至11日,周恩来同基辛格进行了会谈揭开中美建交序幕。
③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2月28日,中美签订了《上海公报》,奠定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基础。
④1978年12月15日,中美《中美建交公报》发表,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公报》正式生效,中美正式建交。
3)影响:①结束了长期的对话,开始了两国关系的新阶段。
②提高了两国的战略地位,改变了国际战略格局,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重大的意义。
③有利于两国的经济、贸易、科技、文化、金融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发展。
④中国处于美苏之间的关键性制衡地位,使中国战略地位空前提高。
⑤尼克松访华,促使西方国家同中国建交,形成中国外交史上第三次建交高潮。
简述中美关系中的三个联合公报;答:(1)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访华。
尼克松访华期间,中美双方于1972年2月28日在上海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上海公报”),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演变与实践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演变与实践第一章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起源“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这个词汇在当前几乎成了热门话题,但实际上,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初,也就是1949年。
那个时候,中国新政府必须在面对苏联和美国这两个超级大国的条件下,制定一种行之有效的外交战略。
由此,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概念就在这个历史的浪潮中逐渐形成。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初期阶段以全面地世界革命运动为主题。
在20世纪50年代,新政府的外交焦点主要集中在加强与共产主义国家的关系,如与苏联和朝鲜的友谊,这就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雏形。
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转变了外交策略。
毛泽东阐述的“三个世界”理论,即第一世界由西方超级大国组成,第二世界是由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第三世界是由尚未现代化或与大国相对弱的国家组成。
新中国加强了与第三世界的交流和对其的援助,这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第二章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转型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快速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迎来了一个重要的转型。
中国无论是军事实力还是经济实力都得到了提升,这使得中国可以在国际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
在亚洲的国际关系中,中国的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
经过多次与东南亚国家的接触和沟通,中国同亚洲国家达成共识,建立了“新亚洲安全观”的理念。
这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转型还有一个方面,就是中国开始与其他国家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
中国秉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众多国家签订了友好合作的协议,强调和平发展和平利用。
与此同时,中国开始在国际组织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中国成为联合国的一员,并逐渐成为了国际事务的重要参与者。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转型使得中国可以与其他国家合作,为全球治理和维护国际秩序做出贡献。
第三章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发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目标是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公正的贡献。
当前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战略的变化
当前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战略的变化摘要: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外交理念经历了许多变化。
特别是近几年国际形势风云激荡, 各种矛盾交错发展, 挑战纷呈, 世界局势错综复杂, 变化剧烈。
这种状况将继续延续并影响到当前国际形势的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信息网络化、科技高新化的背景下,我国外交战略也发展了变化。
谈及中国外交的“战略转型”,中国过去三十年外交的成功经验就是在不同身份间保持了平衡。
中国跟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周边国家、多边国际对话机制都保持了良好的关系,并把这多种关系细腻地缝合在一起。
中国外交从经济角度追求双赢,从全球治理的角度维护稳定,这两方面都很重要。
全球化进程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下实现的,它从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三个方面加强了美国及西方的国际地位,同时给中国的外部环境带来巨大压力;中国要想顺利融入全球化,分享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和利益,在21世纪初期必须在顶住“西化”和“遏制”压力的同时,与西方国家保持良好的关系。
机遇蕴含在挑战中,只有成功应对挑战,才能抓住机遇。
关键词:国际形势、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信息科技、中国外交外交是国内政治的延续,但有别于内政。
研究外交并制定对外政策,需要知己知彼、学贯东西;必须立足于对世界大势和各国国情的深刻认识,而绝不可以一厢情愿、以己度人、或单纯地“以德报怨”。
无论是两国间的双边关系、抑或更为广阔的国际关系的格局,实质上是各国在实力基础上通过各种手段追求国家利益而相互博弈的结果。
实力是决定格局的基础,格局反过来又加强或削弱一国的实力。
在国际斗争中,一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不仅取决于其政治、经济和军事的综合力量,还在于该国运用何种外交战略。
高明的外交手段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一国实力的不足。
因此,我们必须十分清晰地了解我们的对手国际行为的特点和规律、思维方式、民族心理以及相应的外交战略。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有效地和最大限度地实现我国的国家利益。
新中国外交仍不同程度地受到“重脸面而轻实利”、“和为贵”等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
中国近代以来外交政策的演变及启示
中国近代以来外交政策的演变及启示
中国近代以来外交政策的演变及启示
近代以来,中国外交政策一直在演变着,一经实施就取得了巨大成就。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采取友好外交政策,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使中国的社会秩序得到稳定发展,沿岸交流得到加强。
20世纪80年代,中国采取“一国两制”外交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和外国之间地区安全问题的平衡,促进世界和平和发展。
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一政策为中国参与国际,实现经济和文化发展,打开了一个崭新的窗口,把中国带入国际社会的舞台。
同时,中国也在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奉行的和平发展理念,将“一带一路”的建设和发展作为建立一个更美好的世界的着力点,通过“一带一路”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从以上可以看出,中国近代以来外交政策的演变,不仅为中国扩大国力,参与国际事务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为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福祉。
同时,也为未来中国外交政策指明了方向,其间所孕育的正义精神,也将成为今后中国外交政策秉持的价值观。
当代中国外交战略演变
意识形态色彩很重
反美帝、斗苏修。自称世界革命中心,中心发 展同第三世界的关系。 期间,重大历史事件: 1、中印边界冲突; 2、中苏关系恶化和中苏边界问题; 3、部分禁止核武器试验条约,及援越抗美战 争; 4、极左思潮波及外交政策;
4、中美关系的解冻和正常化——“尼 克松主义”的业绩:结束越战和打开 中美关系大门;中美建交和关系初步 正常化;中美《八一七公报》的发表 和两国关系的波折。
5、中美风波和战略关系新阶段——布什政府 的既“遏制”又“接触”的对华新政策;克 林顿第一任期的中美关系的波折;中美关系 的新阶段;中美关系的冷淡与回升:对中美 关系的反思
四、中美关系
1、美蒋关系:从抗日战争到 解 放 战 争 —— 美 蒋 同 盟 共 赴 抗战;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 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的失败。 2、新中国成立之初,美方的 举棋不定。
3、中美关系的低谷和中美大使级谈判 (对抗):血与火的较量——中美在朝鲜 战争中的大较量;中国的援越抗法斗争; 美国20年未变的反华政策。
二、新中国的外交风格——周恩来、陈 毅、乔冠华、姬鹏飞、钱其琛、李照星、 杨洁篪
1、顺时应变、机警豁达、儒雅潇洒、 辩才无碍
2、中国外交以“信”为本; 3、能在复杂的政治、军事环境中保 持适当的“度”,恰如其分,进退自 如,表现出卓越的分寸感。
4、注重精微含蓄——哲理与 幽默交融一体,深沉的历史思 考与严密的逻辑论证相得益彰, 动之真情,晓以大义,常常在 谈笑风生和不引人注目的细节 上传达实质性的外交信息。
近代中国外交政策及其演变
近代中国外交政策及其演变中国的外交政策在近现代的发展中,经历了许多变化和挑战。
这些变化反映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角色和地位的不同。
本文将探讨近代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一、戊戌变法前的外交政策在戊戌变法前,清朝的外交政策主要集中在维护其传统领土和利益。
清朝与邻国的关系主要是依赖于人口和资源的交换。
清朝的政权内部经常发生权力闹剧,这种政治不稳定也影响到了其外交政策。
1842年,清朝签署了《南京条约》。
此时的中国一蹶不振,几乎完全失去了对外的主动权。
平津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协议的签订,进一步削弱了清朝的国际地位。
二、中华民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的外交政策经历了较大的转变。
梁启超提出的新思想和政治家的进步思想逐渐影响到了中国的外交政策。
中华民国政府试图在国际上重建其声誉和地位。
1927年,国共分裂后,国共两党内外斗争不断。
蒋介石成为了中国的最高领导人。
此时,蒋政府采取了一条“准备战争,争取和平”的外交政策。
此政策同时提出了南京国民政府的充分主权。
1941年12月7日,日本对美国珍珠港发动袭击。
在美国承认中国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后,中国政府的主要目标是维护其主权和领土完整。
1945年,中国在波茨坦会议上,与美国和苏联共同签署了《波茨坦公告》,该备忘录旨在将中国与苏联和美国保持联合。
此举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声誉。
三、中美关系的演变1971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正式拉开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序幕。
此后,中国的外交政策逐渐朝着更加开放和主动的方向。
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外交政策更加积极,并通过加入世贸组织和向世界贸易创造贡献等方式,成为全球化时代的一员。
然而,中美关系并非一帆风顺。
由于历史、意识形态和利益等方面的差异,中美两国之间互相不信任的情况时常出现。
近年来,中美关系陷入了复杂多变的困境。
由于美国重返亚太政策的呼声加强,美国无视中国的主权和南海领土争端等事件,中美之间的博弈态势愈发明显。
中国外交政策
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与印度总 理尼赫鲁会谈
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的周恩来
第一次亮相国际舞台,周恩来所带来的绝对是超乎想象的精彩
1954年,中国政府代表团在日内瓦会议上
一九五五年四月,周恩来总理出席在印尼万 隆召开的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 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中国外交关系概述
1949年6月30日
中国外交关系概述
“一边倒”策略的表现
1949年12月,毛泽 东访问苏联。这是 新中国最高领导人 的首次出访。
中国外交关系概述
“一边倒”策略的表现
1950年2月14日签 订《中苏友好同盟 互助条约》。
中国外交关系概述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核心内容:共同防止日本帝国主义之再起及日本或 其他用任何形式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国家 之重新侵略。 •条约中包含了军事同盟性质的条款:一旦缔约国 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 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 事及其他援助。
---1965年9月29日陈毅在北京记者招待会上的讲话
中国外交关系概述
•中国外交处于较孤立的状态 •中间地带:指二次世界大战后,介于美国和苏联之间 的辽阔地带。它分为:第一个中间地带,是亚、非、拉 国家和地区;第二个中间地带,是西欧、日本、加拿 大和大洋洲。(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 •1963年12月13日—1964年2月29日 周恩来总理到亚 非13国访问 •1964年1月27日 中法建交(戴高乐)
中国外交关系概述1960年中苏关系恶化?在一个月内撤走在华工作的1300多名苏联专家?撕毁中苏两国签订的12个协定和两国科学院签订的一个协议书及343份专家合同和合同补充?废除257个科学技术合作项目?大量减少成套设备和各种设备中关键部件的供应中国外交关系概述两面开弓如果美帝国主义决心要把侵略战争强加于我们那就欢迎他们早点来欢迎他们明天就来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外交政策:总体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每个阶段有所调整。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50年代中期面临环境:美国的孤立敌视政策外交目标:争取国际社会的承认外交政策:外交三大决策,“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重点是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该阶段成果:1、基本肃清了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巩固了新生的政权;2、与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南斯拉夫除外,受苏南关系的影响)与一些民族主义和北欧的国家建交;3、赢得了朝鲜战争的胜利,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显示了新中国的地位和作用;4、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赞誉。
第二阶段:50年代中期——60年代末面临环境:世界动荡、分化、改组;中苏出现分歧并扩大;国内全面开始建设社会主义外交目的:推进世界革命提出依靠广大的亚非拉国家,反对帝国主义,重点是发展与广大的亚非拉国家的关系该阶段成果;1、与包括法国在内的20多个国家建交2、由于中国的睦邻友好政策,用大约十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了与接壤国家的陆上边界问题和华侨的双重国籍问题。
3、中法(1964年建交)建交使该时期的重要成果。
该时期外交特点:1、夸大了广大亚非拉国家的力量对世界的形势估计过于乐观,并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而不是以国家利益为外交政策的依据)2、该时期的外交树敌过多,具有四面出击的特点,但是总体来说,中国外交还是不断前进的。
第三阶段:60年代末——70年代末面临环境:中苏严重对峙,中美关系开始缓和外交目标:缓解苏联的威胁,改善所处的国际环境外交政策:“一条线”“一大片”的联美反苏政策。
一条线,即按照大致的纬度画一条线连接从美国到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和欧洲的战略线。
一大片即并团结该战略线以外的国家,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反对苏联的霸权主义。
该阶段成果:1、19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改善;2.70年代中国同70多个国家建交基本完成了与西方国家的建交过程形成第三次建交高潮,至1979年底已与120个国家建交,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论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论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及走向自从新中国自成立以来,我国的外交政策就不断在实践中摸索着前进,不断走向成熟,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相应的制定外交政策,“摸着石头过河”,它每前进一步,都显示出外交思想的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
从建国初的“一边倒”方针,到毛泽东“三个世界”的战略划分,再到邓小平“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外交战略。
在新世纪,打开了构建“和谐世界”的外交新纪元。
一、新中国成立至50年代中期是新中国外交发展的第一阶段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联合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积极第三世界国家建立和发展好友合作关系,把中同人民坚决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形象展现给全世界。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先后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
这三条方针构成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框架,基本奠定了初期“一边倒”的外交格局。
实行“一边倒”是新中国外交迈出的第一步,总的来看,这个决策是成功的。
在“一边倒”的格局下,中国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参加了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以大国的姿态登上了国际舞台。
二、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末是新中国外交发展的第二阶段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末,在时局动荡不安之中,面对敌人的挑衅,捍卫了自己的主权和尊严。
中国继续支持亚非拉等被压迫国家和民族争取和维护独立的斗争,创造性的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主题,广泛建立和发展了友好关系。
在这一时期,中国一方面抵制了苏联对中国的威胁,另一方面坚决反对美国搞“两个中国”的阴谋。
积极支持第三世界人民为争取人民解放,民族独立而斗争,赢得了第三世界人民的信任。
三、70年代是新中国外交发展的第三阶段70年代,毛泽东成功地改变了中国的外交格局,打破了外交的僵局,使外交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在这个阶段,我国注重改善与西方大国的关系,集中力量应付苏联的威胁。
1973 年2 月,毛泽东提出了“一条线”战略,1974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来华访问的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了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不是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有了很大发展。
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与发展
一、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是一个由封闭到开放的历程。
在新中国成
立初期,中国面临着国内生产力有待提高、经济发展严重落后、
外交事务相对薄弱等众多复杂的问题,因此不得不采取了一个相
对封闭的政策。
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推
进和国际环境的变化,中国逐渐转向了对外开放的政策,对国际
事务的参与也逐步增多。
二、中国外交政策的发展
1.亲近周边
亲近周边国家是中国外交政策的一大特点。
尤其是在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就开始积极地与亚洲和世界各
国开展合作,深化与邻国的经济关系,加强与周边稳定有序的关系。
相对于欧美等大国的关系,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更加
紧密,更加务实。
2.维护国家主权
中国外交政策的发展也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
中国是一个拥有
一亿四千万左右的人口和面积超过900万平方公里的国家,因此
维护国家领土完整以及主权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
中以维护国家主权和治理地区的稳定为首要的目标。
3.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
12年来,中国一直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
在如今的国际环境下,各国间的关系日趋紧张,全球治理机构所面临的挑战也日益加重。
为了更好地应对种种挑战,中国积极参与各种全球治理机构,并积极倡导建立公正、公平、有效的全球治理体系。
总体来说,中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历程虽然较为曲折,但是它在追求国家利益的同时,也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答案版)
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
平等性
强调所有国家不论大小、强弱,都应当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开放性
既是和平的原则,也是发展的原则
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
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
创新性
符合现代国际关系中的民主精神,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政治基础,被誉为国际关系史上的伟大创举
⑸成就:①新中国成立第一年,与苏联等17国建交
②1949年12月毛泽东访苏,1950年两国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③1954年,周恩来率团首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④1954年6月,中国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准则
⑤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新的进展(万隆精神: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友谊的精神)。
(2)进步性
①从内容上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三大政策”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因而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②从影响上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③从外交政策的实质上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思考点〗为什么说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日益紧密?其动因是什么?
原因:①“中国因素”对国际关系走向具有越来越重要和深刻的影响。②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③中国日益成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合作的一支重要力量;④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发展。
动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国际环境。
【总结提升】1.近现代的中日关系★
简述中国外交战略演变
简述中国外交战略演变
中国外交战略演变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
外交战略经历了多次重大转变。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外交政策不断
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
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发展国际友好关系。
在这一时期,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
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同时也与非洲、亚洲、
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以来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外交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
中国开始积极参与国
际经济合作,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与美国、欧洲等发达
国家建立了经济合作关系。
同时,中国也加强了与周边国家的合作,
推动了亚洲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进程。
第三阶段:21世纪以来
21世纪以来,中国外交政策进一步发展,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大国。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了国际体系的改革和建设。
同时,中国
也加强了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推动了南南合作和全球南北合作。
此外,中国还加强了与周边国家的合作,推动了亚洲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总体来说,中国外交战略演变的过程中,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和
平发展的原则,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未来,中国将继续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加强与周边
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而努力。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变化与新挑战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变化与新挑战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中国在新时代下的一项重要战略,旨在积极参与全球事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维护国家利益和国际秩序。
近年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面临着新的变化和挑战。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方式和手段上呈现出新的变化。
中国秉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争端,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中国也加大了对外援助力度,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国际合作,推动构建更加平衡的全球治理体系。
中国还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方式与各国深入合作,实现共赢发展。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面临新的挑战。
随着中国日益崛起,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待也越来越高。
一些国际问题也对中国提出了新的挑战。
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解决。
一些地区冲突和民族矛盾也对中国的外交政策提出了新的考验。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面临新变化和挑战的也迎来了新的机遇。
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得到了广泛认同和支持,让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更加积极的作用。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的增长贡献率逐年增加,为国际社会提供了新的合作机会。
在面对新变化和挑战时,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需要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中国需要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推动更加平等互利的国际经贸关系。
中国需要加强对全球治理体系的参与和引领,推动国际秩序的变革和改进。
中国还需要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简述中国外交战略演变
简述中国外交战略演变中国外交战略是一个持续演变的领域,受到国内外政治、经济和安全环境的影响。
这篇文章将简要概述中国外交战略的演变,并提供对关键词“中国外交战略演变”相关主题的观点和理解。
中国外交战略的演变可以追溯到建国初期。
在1950年代至1970年代的初期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核心是通过联合第三世界国家来对抗美国和苏联的霸权。
这一时期的外交战略突出了国家主权和独立自主的原则,尤其在抵制美国的“围堵”政策和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方面表现出色。
中国积极推动非对称外交,通过无论贫弱还是富强的国家进行战略合作,以保护自己的利益。
1970年代后期至1980年代,中国外交战略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开始重视与外部世界的经济合作。
邓小平提出的“稳定国际环境、争取有利外部条件、集中力量发展内部经济”成为外交战略的核心理念。
中国开始与西方国家接触,吸收外来的经济技术,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
这一时期的外交战略转变为以安全与稳定为主导,并注重发展与和平共处的全球伙伴关系。
在20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初,中国外交战略再次经历了重大调整。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国力的增强,中国开始在全球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习近平领导下的中国外交战略强调“中国梦”、“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倡议。
这些倡议表明中国的外交战略从传统大国的地区势力拓展到全球性的影响力,并强调多边主义、和平发展和合作共赢。
从总体上看,中国外交战略的演变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国内外环境的驱动下发生的。
中国始终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独立自主、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原则。
中国在外交上的努力是为了维护自身国家利益,促进世界和地区的稳定与发展。
而在全球治理和多边合作方面,中国提出了一系列倡议和方案,并积极参与国际机构和多边框架,以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总结:中国外交战略的演变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受到国内外政治、经济和安全环境的影响。
从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到经济开放和和平发展的倡议,中国外交战略的核心一直是维护国家利益和促进世界和平与稳定。
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和实践
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和实践近年来,中国的外交政策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和实践,从以往的“低调”走向了“主动作为”,越来越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演变:从“低调”到“主动作为”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外交政策以“低调”为主,最大限度地回避涉外事务干涉,追求合作和谐。
然而,随着中国的崛起,外交政策逐渐由“低调”向“主动作为”转变。
2012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拉美和海湾地区时提出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上的转变。
二、实践:多元化战略不断丰富1.推进“一带一路”倡议2013年,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加强亚洲、欧洲之间经济合作架构的建设,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截至目前,已有126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主动加入“一带一路”建设,其中一些国家已实现了更紧密的合作。
2.积极应对国际形势变化面对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挑战,中国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如建立多边峰会机制,制定多边外交方针等。
2018年,在美国发起贸易战的情况下,中国依靠多双边合作,打破了美国的单边主义。
3.加强地区经济合作为了促进地区经济合作,10年前成立的上合组织已经发展成为新型多边安全合作组织,共同致力于维护本区域的和平,推进全球治理等各个方面的事务。
4.参与全球治理在外交上,中国已逐渐成为一个力量不可忽视的角色。
中国已经加入了联合国等多个全球性机构,提出了众多重要的倡议,例如2016年提出的建设3000多个和平研究项目的建议,提出了红十字会规则,提出了全球气候治理方案等等。
5.强化人文交流除了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人民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
有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到中国学习,中外记者互访和座谈会变得更加频繁。
中国的文化和语言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结语总之,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和实践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和促进全球和地区的发展。
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将继续在多样化的领域内推进多边外交合作,这相信将会是一个长期并持之以恒的过程。
现代中国的外交战略演变
现代中国的外交战略演变外交战略是一个国家为实现自己的利益和国家安全而采取的对外行动方式和方法的总称。
中国的外交战略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外交战略一直在不断地改变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现代中国的外交战略演变。
第一阶段:光盘外交新中国成立后的20年,外交战略主要采用了“光盘外交”为主要内容,其主要目的是寻求各国的认可和支持。
在这个时期,外交战略主要是依靠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帮助,因此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关系非常密切。
不过,新中国的饥荒和煤油等资源不足的实际情况,导致这个时期外交战略的局限性开始显现。
第二阶段:抗美援朝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朝鲜人民军被攻入境内,中国在国家安全利益和保护朝鲜联合体等方面考虑,援朝参战。
外交战略上,中国的主要目的是显示其在亚洲地区的影响力,并获取国际社会对中共的承认。
在这个阶段,中国外交政策宣扬和发表了一系列反美主义、亲苏联、亲共的言论,并积极向美国等国家提出外交抗议。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战略开始向全球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积极探索并开拓与更多国家的交流,以扩大国际影响力。
具体措施包括:与美国和苏联等国家正常化关系,加强与欧洲国家的合作、开拓非洲、拉美、中东等地区市场,加入世贸组织等。
这些措施的目的主要是使中国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的国家。
第四阶段:新国际情势当前,世界经济、政治形势正在发生剧烈变化。
中美贸易战,特朗普政府的高压政策,与俄罗斯的关系,以及人民币汇率等问题,都是当前中国外交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而中国也正在应对这些挑战,不断推出新的外交战略。
具体措施包括: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加强同欧盟等地区的关系等。
今后,中国的外交战略也将随着形势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发展。
结语总的来说,中国的外交战略演变与政治、经济、军事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不断变化的世界市场中,中国也正在逐步成为一个经济大国。
外交战略的演变也在推动经济的发展,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加强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新时期中国特色外交战略的演进与转型研究
新时期中国特色外交战略的演进与转型研究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全球格局的不断变化,中国特色外交战略的演进与转型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从历史、现状和未来三个角度阐述这一主题。
一、历史中国的外交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但我们所说的“中国特色外交战略”主要是指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取向。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实行的是毛泽东时代的“斗争性外交”,即“三个世界”理论的贯彻实施。
这种外交取向的主要特点是强调政治意识形态的斗争,以及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批判与抗衡。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特色外交战略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中国开始注重自身的发展和经济建设,同时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倡导“和平与发展”的外交理念。
1990年代初,中国提出了“新型大国关系”,即主张与其他大国建立平等、互利的战略伙伴关系。
2003年,中国提出了“和谐世界”外交思想,着力推进仁信、安全、互利、包容的新型国际关系。
二、现状当前,中国特色外交战略正面临着多重挑战。
首先,全球格局的变化给中国的外交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第二,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美国等西方大国对中国的关注和围堵也越来越强烈。
第三,一些国际地区的热点问题也在不断影响着中国的外交政策。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特色外交战略需要适应新的环境,取得新的进展。
当前,中国外交主要以“一带一路”和“大国外交”为核心。
从“一带一路”来看,这是一项旨在推动全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倡议。
从“大国外交”来看,中国正在积极推动与其他大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和合作伙伴关系。
同时,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
例如,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中国已成为重要的合作伙伴;在朝鲜半岛问题上,中国也发挥了建设性的作用;在国际反恐合作方面,中国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三、未来中国特色外交战略面临的未来挑战需要通过多种手段应对。
首先,中国需要深化“一带一路”战略,通过经贸合作,促进东亚和南亚地区政治和安全稳定。
第二,在大国外交方面,中国应当继续寻求与其他大国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对话与合作。
现在才
三大前提:
苏联从阿富汗撤军 敦促越南从柬埔寨撤军 消除中苏边境屯兵百万的局面
80年 代 以 来
二、新时期国际形势的新判断
1. 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
(1)积极加强对亚非拉的关系
外援占 GNP 6%
(2)与欧洲发达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法国 (3)对两个超级大国进行斗争 苏联:中苏关系恶化、珍宝岛战役
美国:台湾问题——台湾独立
具体政策
3. 60年代末——70年代末
外交战略:
三个世界和一条线战略 三个世界: 美苏为第一世界 发达国家为第二世界
广大落后国家为第三世界
一条线:
共同反对苏联
60年 代 末
具体政策: (1)依靠第三世界,争取第二世界,反对第 一世界
(2)改善中美关系
大使级会谈 乒乓外交 基辛格访华 尼可松访华
(3 80年代以来 实现了两个根本性转变:
(1)战争有可能避免,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
(2)改变了一条线战略,与苏联搞好关系
封面
第十一讲 我国的外交战略
我 国 的 外 交 战略
一、我国外交战略的演变
1. 新中国成立——50年代末 外交战略:三句话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
2. 50年代末——60年代末 外交战略: 两个中间地带 (1)亚非拉发展中国家 (2)以欧洲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50年 代
具体政策: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2021年高考考点整理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2021年高考考点整理历史课每一章、每一节都是一个系统。
要从整体上把握每一章、每一节的知识结构,形成系统。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2021年高考考点整理,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2021年高考考点整理高中历史学习方法与心得体会一、知识系统化历史课每一章、每一节都是一个系统。
要从整体上把握每一章、每一节的知识结构,形成系统。
具体来说,学完每一节要知道其中有几个子目,每一子目讲了哪些大的的问题,对每一子目以目的、背景、原因、内容、过程、概况、结果、影响等提示性词语概括出其结构。
学完一章时要回忆本章有几节,每一节有几个子目,每个子目中的目的、背景、原因、内容、过程、概况、结果、影响各是什么。
总之,学习时应首先想到这些提示性词语,以这些这提示性词语为抓手统领教材,不致于让所学的知识支离破碎,顾此失彼。
二、内容条理化当我们对每节的内容划分成几大块之后,接下来就是如何掌握的问题。
条理化是对教材主要内容的梳理。
对每块内容要分成几条要点,使杂乱的内容变得清晰。
三、要点简练化为便于记忆,需要在系统化、条理化的基础上将所要掌握的内容进一步简练化,争取做到化大为小,化多为少,以点带面,从而构建起简洁明快、层次清晰、利于统揽的知识结构。
如对较为复杂的分封制内容可抓住分封的对象、诸侯的义务、诸侯的权利三个方面进行掌握。
宗法制的作用可抓住保证垄断和特权,有利巩固和团结两个方面进行掌握。
四、阅读精细化从历年的高考试题看,考试内容涉及到教材的各个角落,需要我们适当注意教材中一些边缘化的内容,如引言、历史纵横、资料回放、图片、表格、文献资料、小字注释等,这些都在考试之列,如若忽视,往往陷于被动。
如本课中有三幅插图戴冠冕的夏禹、殷墟出土的刻有卜辞的牛骨、汉墓画像石中的周公辅佐成王图、有一幅历史地图西周分封示意图、还有学思之窗、历史纵横,都是经常考到的内容,不能对它们视若无睹。
五、记练一体化要想对教材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不能纸上谈兵,不能只练唱功不练做功,必须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在练习中发现记忆中的盲点和理解中的偏差,从而完善知识结构并逐步培养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 国际背景
(1) 世界要和平,人们要合作,国家要发展, 社会要进步,是时代潮流。
(2)9.11事件 (3)美与西方国家制造和鼓吹“中国威胁论”
2 中国外交主张和努力
(1)2003年底,温家宝访美、加、墨、埃等 (2) 2006年四月,胡锦涛访美 (3)日本首相访华
“以邻为伴,与邻为善”; “睦邻、富邻、安邻”。
4、中美关系的解冻和正常化——“尼 克松主义”的业绩:结束越战和打开 中美关系大门;中美建交和关系初步 正常化;中美《八一七公报》的发表 和两国关系的波折。
5、中美风波和战略关系新阶段——布什政府 的既“遏制”又“接触”的中美关系的冷淡与回升:对中美 关系的反思
周恩来独特的外交 风 格 —— 无 产 阶 级 政 治 家的果断坚毅;马克思 主义者的博大精深;中 国传统文化的益制智敏 慧熔铸而成。
再见
四、中美关系
1、美蒋关系:从抗日战争到 解 放 战 争 —— 美 蒋 同 盟 共 赴 抗战;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 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的失败。 2、新中国成立之初,美方的 举棋不定。
3、中美关系的低谷和中美大使级谈判 (对抗):血与火的较量——中美在朝鲜 战争中的大较量;中国的援越抗法斗争; 美国20年未变的反华政策。
►国际背景:
►中国外交出现新局面
1972年2月21日至28日,美 国总统尼克松应中国总理周 恩来的邀请,访问中国。尼 克松会见了毛泽东主席,并 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经 过会谈,中美双方于2月28 日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 报》,标志着两国结束了长 期的敌对状态,开始走向关 系正常化。
这是1972年9月27日,毛 泽东在中南海会见来访的 日本内阁总理田中角荣 (中)和外务大臣大平正 芳(右)。
二、新中国的外交风格——周恩来、陈 毅、乔冠华、姬鹏飞、钱其琛、李照星、 杨洁篪
1、顺时应变、机警豁达、儒雅潇洒、 辩才无碍
2、中国外交以“信”为本; 3、能在复杂的政治、军事环境中保 持适当的“度”,恰如其分,进退自 如,表现出卓越的分寸感。
4、注重精微含蓄——哲理与 幽默交融一体,深沉的历史思 考与严密的逻辑论证相得益彰, 动之真情,晓以大义,常常在 谈笑风生和不引人注目的细节 上传达实质性的外交信息。
(2)世界开始进入大动荡,大分化,大改变的变动时 期,世界的极化进程已经启动:比如在东方政营中发生 了波匈事件和中苏大论争,又如在西方阵营中发生了西 欧组建共同体和法国推动独立外交政策;再如越来越多 的殖民地赢得独立后奉行不结盟的和平、中立外交路线。
意识形态色彩很重
反美帝、斗苏修。自称世界革命中心,中心发 展同第三世界的关系。 期间,重大历史事件: 1、中印边界冲突; 2、中苏关系恶化和中苏边界问题; 3、部分禁止核武器试验条约,及援越抗美战 争; 4、极左思潮波及外交政策;
中日建交
新中国成立后,日本政府 曾长期采取敌视中国的政 策,在1972年初中美关系 正常化的推动下,日本内 阁总理田中角荣应周恩来 总理的邀请,于同年9月25 日对我国进行访问。9月29 日,中日两国政府在北京 发表联合声明,宣布中日 建交,实现邦交正常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美国的 阻挠,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 席位长期被剥夺。我国政府 一直为恢复自己的合法席位 进行斗争。随着我国国际地 位的提高,经过许多亚非国 家和其他主持正义的国家的 共同努力,1971年10月25 日,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 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 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并立即把国民党集团的代表 从联合国的一切机构中驱逐 出去。
一、建国处——50年中期(一边倒)
1 、 国际背景: (1)苏美两大阵营的对峙, (2)美对我国的军事威胁 2、中国外交最首要的中心任务 (1)巩固来之不易的政治独立 (2)为社会主义和平建设争取一个有利的外边 环境 (3)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与合作,尽快融入 国际社会
3、确立三大外交方针
(1)另起炉灶
6、新世纪的中美关系——布什上任后的中美 关系;中美关系的小结与展望。
• 3、中苏关系的恶化和对抗——中
苏分歧和关系变坏的起因;中苏 关系的全面恶化和对立;中苏军 事对抗和苏联对中国的军事包围。
4、中苏关系的正常化——戈尔巴乔 夫的对华新政策;邓小平的原则性 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对苏方针;正常 化后的正常化后的中苏新型关系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3)一边倒——与苏联结盟,倒向苏联,联苏 反美,在重大国际问题上采取与苏一致的立场。
4、确立了根本性外交方针 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二、50年代末——60年代末的“两个拳头打人 ”
1、国际背景
(1) 美苏开始在共同主宰世界方面寻找共同利益,由 冷战初期的硬对抗开始向既妥协又对抗的方向转化。中 国联合苏联抗美是国际背景逐渐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