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书心得体会.docx

合集下载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后感4篇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后感4篇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后感4篇临近开学,很多任务都集中在一起需要处理,但还是还是要挤出时间来读书,这是给自己下达的命令。

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在读吴忠豪教授主编的《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我个人很喜欢其中团队磨课的篇章,选定一篇课文后,先由执教老师基于个人经验进行第一稿教学设计。

专家带领磨课团队对其进行点评和修改,然后完成基于团队协作的第二稿教学设计,这第二次讲课的过程中,专家团队的每个成员都会带着具体的任务去听课,各司其职,量化测试指标,形成教学反思,指出存在的问题。

这样研磨的基础上,执教教师经过修改,最终出台基于实践反思的第三版教学设计。

这个过程不禁让我想起了自己每次参加组内公开课的点点滴滴。

在郭主任和大家的努力下,我们的每一节课都是这样一次次研磨过来的。

由此可见,好课真的是磨出来的。

在阅读本书第一章第三节——追寻“言”“意”兼得的语文课堂的时候,对于夏老师执教的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爱如茉莉》一课,我有这样的收获。

首先,我明确了什么是语文课堂中的“言意兼得”。

经过再次阅读和思考,我明确了言意兼得就是语言文字和课文思想内容都要让学生有所收获,这才是理想的语文课。

其次,这次磨课的过程不但让夏老师受益匪浅,而且让我们这些读者也获益良多。

比如高年级的语文课,第一课时应该充分利用,让它产生高效,跟第二课时要对称起来,这一点是我在备课时经常疏忽的地方。

在团队研磨的第二稿中,我还对细节描写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细节描写的对象是比较细小的,描写手法是比较细腻的,但对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情感,点染环境气氛,发展故事情节,可以起到特殊而重要的作用。

在围绕本课应该教什么进行讨论的时候,专家给出的看法是一堂课上完如果师生只能总结出思想内容方面有哪些新的认识体会,那么基本可以认定教师是在“教课文”。

如果师生能非常清楚地总结这堂课自己在语文学习方面有什么体会或者进步,那么基本可以认定教师是在“教语文”。

这就是说当一堂语文课专注于文本的内容,而不顾及内容的表达形式教学时,“言”“意”就不可兼得,语文课也就不成其为语文课了。

读从教课文到教语文有感

读从教课文到教语文有感

读《从“教课文”到“教语文”》有感慈溪市实验小学白云校区胡建娜最近几年我一直在教高段,但是,面对课文,有时候越教越糊涂,不知道该如何把握?看似很简单的教学目标,但实际操作时总是显得不伦不类,很多时候,觉得自己把这些文章当成了鸡肋,弃之可惜却又无从入手。

最近拜读了吴忠豪教授的《从“教课文”到“教语文”》一书后,对课文的教学有了些小小的感悟。

一、从教学目标的设计看教师对文本的取舍个人设计: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为什么称香港为“璀璨的明珠”?2、体会课文优美的句子,感受香港景色特点。

3、知道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香港的,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香港的思想感情。

4、进行段的训练,读懂自然段意思,用简单的话概括段意,学习围绕一句话写段,进行小练笔。

团队设计: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香港是“璀璨的明珠”的含义。

2、正确认读、理解并积累“物美价廉”、“琳琅满目”、“璀璨无比”等12个四字词语,尝试运用其中的几个词语说一段话介绍上海。

3、认识香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香港的思想感情。

这两个教学目标是针对同一篇课文《香港,璀璨的明珠》而设计的。

第一个个人设计了四个目标,涵盖了读、写、悟等多个方面,既要达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优美句子,又要掌握文章的写作思路、方法,并进行段落的仿写。

可以说,一堂课的任务很多,要想在40分钟的时间内达成难度颇高。

相对而言,第二个目标的设计就精简了很多。

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课堂中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扎实有效的训练。

回想自己的教学,似乎也如第一个设计的一样。

想要的很多,词语、句子、段落一个都不想放过,可是一旦上起课来,时间总是不够用,于是,每次都是赶着上课,匆匆的开始一项教学任务又草草地结束,接着又匆匆的开始。

一堂课,看起来忙忙碌碌,但要问学生究竟掌握了什么,回答又是模糊的。

反思我的教学,其实可以再简单些,一堂课的目标设计不要多于三个,一堂课的训练点一个足以,只要落实到位,长久下来,会有很不错的效果。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后感范文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后感范文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后感范文导语:《从教课文到教语文》是2012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吴忠豪。

本书主要讲述了,语文课如何实现“教课文”向“教语文”的转变。

下面是橙子为您准备的《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后感范文,供您参阅。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后感范文1 和这本书初次相遇,单看书名便已满目欢喜,因为知道这不仅仅是本著作,更是吴中豪先生的几十年来的宝贵经验总结,不仅是理论的阐述,更是一个个精彩案例的鲜活演绎。

因此在最初的相遇便已满心期待,一饱眼福。

翻开这本并不厚重的书籍,便掉进了吴老师清简的智慧旋涡,一发不可收拾。

我们自古以来都知道大道至简,但是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却往往将一篇课文由薄读到厚,读到作者可能都没想到的想法,并将这些读到的东西一股脑的灌输给学生,致使语文教学繁琐枯燥。

读完这本书之后忽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一、教学目标要简明扼要在我一边赞叹一边翻阅这本书时,扑心而来的便是他在教学中清简智慧的运用,尤其是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分清楚教学目标的主次,哪些是学生在课堂上非要达到的目标,哪些是对课堂学习意义不大可有可无的目标。

例如:《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公路”》以下目标是学习这篇课文必须达到的:①认识课文的生字,理解课文重点词语,如“迫不及待”“五湖四海”等词语的意思。

②了解信息高速路神奇之处,激发学生了解网络的兴趣。

一篇课文的学习,要想达到种种理想的效果,其结果是全面撒网并为全面开花,也就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教学内容要简单精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设计上应以减法为主。

梳理课文的主线,抓住课文的重点,简单精致地呈现教学内容,将之讲深讲透。

这样既能让学生迅速理解课文,又能够让学生学得轻松。

才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做到省时高效。

例如我在教学《和时间赛跑》一课时,虽然这篇文章的篇幅很长,但我主要让学生紧扣作者和时间赛跑的几件事展开教学,从而化抽象为具象,从而体会时间的珍贵。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后感4篇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后感4篇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后感4篇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是xx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吴忠豪,本书主要讲述了,语文课如何实现“教课文”向“教语文”的转变。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后感1 临近开学,很多任务都集中在一起需要处理,但还是还是要挤出时间来读书,这是给自己下达的命令。

我们的课堂该多么得精彩呀!我们的学生该多么的受益呀!但是,诸多的原因不能如愿,不过,我们办公室的老师在集体备课时能完成一些内容。

关于这一方面,本书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实际的内容参考。

各年段的课程标准也是制定教学目标的风向标,只有符合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才是符合学生需要并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从而实现从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

不过要想让老师们能够有效地选择教学目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这直接与老师们的个人水平有关,与老师们的备课深度有关,与老师们的教学态度也有关。

但是再远的道路也需要我们一步步地去探索,而在这探索之路上,只有学习和实践才是指引前行的明灯,只有在不断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在实践中答案才能了然于心。

这本书中的其他几个章节也在触动着我的灵魂,比如“理解与并重的阅读教学”、“基于目标的教学过程设计和习作教学设计”等,我读了一遍又一遍。

所以,我们觉得我们所有的语文老
师都有必要再重读这本书,希望我们每读一遍都能从中悟出一些语文教学的真谛。

崔峦老师说过:“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扎扎实实、轻轻松松,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只有实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才能更好达到这一境界,也才能让学生在语文方面达到更全面、更深远的发展。

相信,只要在不断的学习中,在不断的更新理念下,我们的语文课堂终究会实现美丽的转身。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后感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后感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后感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减法思维,期待转身更美的遇见-----读《从“教课文”到“教语文”》有感路走的久了,总要停下来思考,该如何走,往哪走才能见到最美的风景,语文教学亦是如此。

从教数年,从一开始的青涩模仿到如今的站好课堂,越来越觉得,思考和学习是一个教师必不可少的。

然,弱水三千,百家之言,该取哪瓢饮,该采何枝艳,总是让人乱花渐欲迷人眼。

我们都知道语文教学要从“教课文”转变为“教语文”,具体怎么转,从哪下手,如何操作却一直困扰着大家。

吴忠豪教授这本书汇集12个研究课例,瞄准的都是当下语文教师最为关心的课堂热点问题,这些问题都是由一线优秀教师在长期语文从教中最感困惑并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书中把这些问题大致分成了四类:1、阅读课如何用课文来教语文。

2、语文课如何选择和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3、如何围绕目标设计语文教学过程。

4、基于目标的习作教学设计。

结合实际案例,给了我们这些迷惘求索的教师们一些具体可操作的指导性建议。

崔峦老师在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给出了一个十六字方针“吃准目标,夯实基础,指导学习,鼓励创新”、“要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

在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加以体现,需要我们有教学思想的转变,更需要我们有教学智慧的积累。

只有我们的语文课能够真正做到基于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设计,以课文为载体,抓住语用点,追寻“言”、“意”兼得的课堂,我们的语文课才是高效的。

我特别认同书中提到的语文课堂要有“减法思维”的观点:语文课堂要在深入研究文本的基础上找到文本的秘妙所在,再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选择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做到“一课一得”,唐懋龙老师也提到语文课就是要立足文本,关注‘学情’,寻找具有个性价值的教学目标,这样才是教“有用的语文”。

当前,我们的课堂中,教师们总是能找到很多“知识点”,一篇文章,既想抓生字词,又放不下写法指导,一句话反复挖掘,胡子眉毛一把抓,结果就是什么也没训练扎实。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书体会一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书体会一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书心得一语文课要究竟是教课文还是教语文,我们的语文老师的认识在理论上都是一致的,应该是“用课文来教语文”。

然而,虽然我们的老师们认可了这一理念,但真的走进实际的语文课堂,却依然感觉新走的有时还是老路子,不少老师客观上还是围绕“教课文”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目标主要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教学时间主要花费在课文解读讨论上;一堂语文课下来,学生的主要收获是加深了对课文故事情节或人物情感的理解,而语文能力方面似乎没有明显长进。

这样的语文课基本就可以认定是在“教课文”。

但是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和这样的教学说再见,对于大部分的语文老师特别是刚入职的青年教师来说还是一件难事。

今年,我们教研组推荐阅读《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这本书。

这本书是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主编,采用专题行动研究,围绕语文课如何实现“教课文”向“教语文”的美丽转身这一当前语文教师普遍关心的热点话题,结合小学各年级具体课例,告诉了我们怎样来实现这种观念的转变。

这12个研究课例,瞄准的都是当下语文教师最为关心的课堂热点问题,大致分成四类:①阅读课如何用课文来教语文。

②语文课如何选择和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③如何围绕目标设计教学过程。

④基于目标的习作教学设计。

实际上,在这四类问题中,如何选择和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或许是当下老师们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

面对课文制定教学目标时,老师们常常是拿捏不准,想想这也重要,那也重要,解读文本时发现课文中字词句短篇,还有人文教育等,一个都舍不得丢弃。

于是教学设计时往往安排许多训练点,一会儿人文教育,一会儿知识点堆积训练......弄的课堂臃肿、繁冗,教学难有实效。

常常还没有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下课铃就响了,总是感叹:“为什么时间总是不够用?”反思自己,面对诸多问题,可谓是混沌一片!关于这一方面,本书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实际的内容参考。

吴忠豪教授认为,小学语文课程内容主要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语文基础知识:拼音、汉字、常用词语、常用句子,标点符号,简单的修辞,常用的文体等;(2)语文学习方法:理解词语句子,领会文章主要内容和文章中心,理清文章表达顺序,各种文体的阅读,除了读的方法,还有写的方法和听说的方法等;(3)学习习惯:预习,使用工具书,积累摘录词句,质疑提问,收集资料,细心观察生活,收听广播电视,看书读报等。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书心得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书心得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书心得站在三尺讲台,我总会和孩子们说: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交上了一位良师益友。

从中学到知识,产生共鸣。

暑假拜读了吴忠豪的《从教语文到教课文》一书,可以说这本书浅显易懂,以课例研究为主,学者和专家们共同研究,每一个课例都会经过反复磨课,反复评课,反复研讨等方式,最终给我们呈现的是能够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教学设计。

,从中收益颇丰,结合自己的一些教学实际,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下面我来谈谈我的一些收获和感悟。

在专家们的研讨中,我接触了很多理念,学会了很多方法。

在书中有这样一段话:目前我国的小学语文课程中的阅读教学是以“理解”为价值取向的,读懂文本、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

而这种价值取向正被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窄化了阅读教学所应当承担的任务。

大家都知道,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我国的小学语文教材主要由一篇篇课文组成,因此每篇课文教学不仅承担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任务,同时也承担着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任务。

所以“‘理解’和‘运用’并重”,理所应当成为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

回想自己的教学是以“理解”和“运用”这两方面为培养目标的吗?很茫然,要说“理解”,可以说我们已经做得很好了,甚至已经把课文都理解得“支离破碎”了。

说到“运用”,还真的是做得少,有时可能会让学生组词、写句子、写一段话等,但是真的达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效果了吗?不见得。

课标中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里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做了定位,强调了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程的核心。

这一定位将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聚焦于“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揭示了语文教学的本质言语能力的构建是非常重要的。

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我们做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那么我们就要根据学生实际去设计教学过程。

如何才能在阅读教学中使得两者并重呢?第一,对“理解”和“运用”两者的内涵要有明确的界定,在我们看来,“理解”当然是指读得懂,培养相应的阅读能力,而“运用”主要是指语言学习,包括基于一定目的地语言输出(文本语言的迁移运用)和语言输入(文本语言的积累内化)两个方面。

读《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读《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读《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以前,我总觉得语文教育教学的因素很多,很多课堂资源堆积、重叠,很显臃肿,教材钻进去就出不来,往往有品不完的内容,提不完的问题,理不完的知识点,说不完的话语,想面面俱到,却如蜻蜓点水,一面也没落到实处。

有幸听了浙江教育学院小学教育系主任汪潮教授关于《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讲座,让我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其实抓住本质的,去掉非语文的东西,才能更好地有所得,正所谓“千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

汪潮教授从“教情节?教语言?教教材?用教材教?教课文?教语文?”这一系列的疑问出发,辨析了教课文与教语文的区别,提出了语文应该是本质的、素养的、本色的、给力的、素色的、课程的观点。

当汪教授提到当前的语文教学花样多,老师讲得多,学生学到少,教学侧重点难体现等教学现象时,提出教师在把握住教学的整体框架、结构的前提下,应该让课堂教学内容围绕语言的学习为主,用语文的方法学语文,舍弃一些可以舍弃的东西,突出语文教学的语文味,要体现一种素色、素面、素读、素本的“素文化”;又从实例入手,抓住“本色语文是简约灵气的”,向我们介绍了怎样的课才是简约的,从中穿插了做为简约语文要做到教学理念简朴,教学目标简明,教学内容简要,教学流程简化,教学方法简练(简易)这几个方面的内容。

语文课,就应该追求原汁原味的语文味,词味、句味、文味、读味、品味、书写味,滋味、意味、趣味、情味和韵味。

汪潮教授的观
点给予了我一次大脑的洗礼,真正感觉到自己离能上语文课这一平台有很大距离,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思考。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后感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后感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后感站在三尺讲台,我总会和孩子们说: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交上了一位良师益友,从中学到知识产生共鸣。

在前段时间,有幸获得名师工作室赠与的书吴忠豪的《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这本书,书虽厚,捧在手里如获珍宝。

说是珍宝,一点不为过。

从教20年,自认为在平时的教学中勤勤肯肯不断专研教材,总想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里学会知识,培养能力,学以致用,通过拜读见忠豪的《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后,我更明确了自己该努力的方向,同时行了正确的放学理,也从众多的教学实例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

语文要“用课文来教语文”,广大语文教师对这观点在理论上是完全的认同的,课文只量是语文的材料,是“载体”,就如叶老先生说的只是“例子”,语文课就是用课文这一“例子“来教字生学语文。

回头看语文课程改革之路,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入的误区:语文课何然变成了思品课、科学课、欣赏课老师通过文本解读组织教学过程,学生就“课文学“课文”,收获的是这一课的思想内容及老师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这样的语文课只是在“教课文,关注更想内的理解,忽路了语文方法技能的习得,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帮助不大。

我们常说“投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强调的是方法透,技能形成。

细读《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就会发现,新课标明确招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运用”成为课标中的关键词,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出了要求。

在这样理念的指引下,我们里新审视语文课,它应是一座平台,“课文"则是一个例子.学生借这个“例子”,这座“平台”进行语言“输入”与“输出”的实践活动,进行“听说读写”训练。

遵循学生的言语发展规律,依据语文学习理论中的同化理论,我们清楚地了解,学生的语言学习需要经历语文积累的内化和语言实践的外化过程。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只是“例子”,语文应该是用课文教学生如何阅读,如何写作。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读书心得(通用5篇)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读书心得(通用5篇)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读书心得〔通用5篇〕《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读书心得〔通用5篇〕《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读书心得1开学以来认真地阅读了吴忠豪教授的《从教课文到教语文》,从中收益颇丰,结合自己的一些教学实际,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本书瞄准的都是当下语文老师最为关心的一个个课堂热点问题,这些问题都是由一线优秀老师在长期语文从教中最感困惑并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书中把这些问题大致分成了四类:1、阅读课如何用课文来教语文。

2、语文课如何选择和确定有效的教学目的。

3、如何围绕目的设计语文教学过程。

4、基于目的的习作教学设计。

“语文课要和课文内容分析^p 说再见。

”这个理论对于老师来还是容易承受的,但是在课堂的教学中操作起来却不容易。

而语文课终究是教课文还是教语文,我们语文老师的认识在理论上是一致的,应该是“用课文来教语文”。

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少老师客观上还是围绕“教课文”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目的主要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教学时间主要花费在课文分段解读讨论上;课文上完,学生的主要收获是加深了些对课文故事情节或人物思想情感的理解,而“语文”才能方面似乎没有明显的长进。

这样的语文课可以认定是“教课文”。

反之,假如学生通过课文学习,可以明确地说出这堂课“学会”了什么语文知识或语文学习方法,在听说读写才能方面承受了哪些训练,有哪些新的收获,这样的语文课大致可以认定老师是在“教语文”。

崔峦老师在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给出了一个十六字方针“吃准目的,夯实根底,指导学习,鼓励创新。

”要和内容分析^p 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在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加以表达,需要我们有教学思想的转变,更需要我们有教学智慧的积累。

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找准教学的三个点。

一是传授语文知识的落实点,因为积累语文知识就是为增长语文才能打下根底。

二是训练语文才能的增长点,因为语文才能是学生开展之基。

语文才能就是指“听、说、读、写”的才能。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书心得体会 (1)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书心得体会 (1)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书心得体会定塘中心小学陈亚丹语文课要“用课文来教语文”,广大语文教师对这一观点在理论上是完全认同的。

课文只是教语文的材料,是“载体”,就像叶圣陶先生说的只是“例子”,语文课就是用课文这一“载体”或“例子”来教学生学语文。

然而这只是我们长期以来对语文课程的一种理性认识,遗憾的是“教课文”却是当下语文课堂中的一种常态,很多教师客观上还是在教“课文”,教学目标主要指向课文思想内容的讨论,一堂课下来,最后能够总结的也往往是学生在课文思想内容或人文情感方面的收获。

我们实现有效教学必须转变一个观念:从教“课文”到教“语文”,教“课文”就是把课文的内容当做教学的主要目标,教“语文”是把课文作为例子,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语文方法。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老师曾说过: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扎扎实实、轻轻松松,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在此次学习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小学语文教学更实了。

(一)目标明确,整体把握,教学内容选择合理作为第一课时课开始删繁就简,直奔教学主题,精当的导入为有效教学打下了基础。

初读落实到位,整体感知精当有意,字词教学很扎实,结尾存疑。

整堂课以尝试运用语言为目标,恰当选取了语言训练点,因此无疑是扎实有效的。

这节课抓住了。

这条主线,教学板块清晰,能否做到有详有略、详略得当,收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内容实。

课文教学脉胳清晰、取舍得当。

(二)重视了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新课程提倡阅读教学中多诵读少分析,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积累语言,感受语言的魅力。

从教学效果来看,“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积累和运用”正是成为了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做法也十分扎实:主要表现是:1、以读为本,始终在语言情境中感悟、积累。

这节课体现了《新课标》所积极倡导的“加强学生个性化的阅读的体验”,做到了以读为本。

读时注意抓住课文的重点语句进行体验,例如在指导学生读出……这一环节时,将学生带入情境,体验朗读,使学生与文本对话,得到情感熏陶。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书心得二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书心得二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书心得二本书瞄准的都是当下语文教师最为关心的一个个课堂热点问题,这些问题都是由一线优秀教师在长期语文从教中最感困惑并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书中把这些问题大致分成了四类:1、阅读课如何用课文来教语文。

2、语文课如何选择和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3、如何围绕目标设计语文教学过程。

4、基于目标的习作教学设计。

“语文课要和课文内容分析说再见。

”这个理论对于教师来还是容易接受的,但是在课堂的教学中操作起来却不容易。

而语文课究竟是教课文还是教语文,我们语文教师的认识在理论上是一致的,应该是“用课文来教语文”。

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客观上还是围绕“教课文”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目标主要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教学时间主要花费在课文分段解读讨论上;课文上完,学生的主要收获是加深了些对课文故事情节或人物思想情感的理解,而“语文”能力方面似乎没有明显的长进。

这样的语文课可以认定是“教课文”。

反之,如果学生通过课文学习,能够明确地说出这堂课“学会”了什么语文知识或语文学习方法,在听说读写能力方面接受了哪些训练,有哪些新的收获,这样的语文课大致可以认定教师是在“教语文”。

崔峦老师在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给出了一个十六字方针“吃准目标,夯实基础,指导学习,鼓励创新。

”要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在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加以体现,需要我们有教学思想的转变,更需要我们有教学智慧的积累。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找准教学的三个点。

一是传授语文知识的落实点,因为积累语文知识就是为增长语文能力打下基础。

二是训练语文能力的增长点,因为语文能力是学生发展之基。

语文能力就是指“听、说、读、写”的能力。

三是熏陶感染语文人文的渗透点,因为语文人文是学生发展之本。

语文人文就是指语文学习的兴趣、习惯、方法、态度、品质和情感。

为什么说语文精神是熏陶感染而不是训练呢?因为语文的人文性与语言文字不可割裂。

2023年读书随笔 读《从教课文到教语文》有感

2023年读书随笔 读《从教课文到教语文》有感

读书随笔读(从教课文到教语文)有感我们完成有效教学必须转变一个观念:从教“课文〞到教“语文〞,教“课文〞就是把课文的内容当做教学的主要目标,教“语文〞是把课文作为例子,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语文方法。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老师曾说过: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扎扎实实、轻轻松松,是语文教学的最gao境地。

读了(从教“课文〞到教“语文〞)一书,我粗浅地从“以学定教〞的角度来思考这一观念转变。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主要表达在“以生为本〞,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尊重个体的独特体验,以学生开展的需求来确定教学。

高效的语文课堂就是高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的课堂,而以学定教则是语文课堂走向高效的起点。

“以学定教〞是指依据学生的身心规律及其学习情况来确定教师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最终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这种教育理念可以从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中获得源泉,陶行知在要求“教的法子必须依据学的法子〞的时候同样也是在倡导以学定教。

如何在教学中寻觅“以学定教〞的最正确起点,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点来进行把握:一、抓好“教〞“学〞起始点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生学习新知的唯—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了解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教学。

〞看来,课堂教学是否有效,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好不好,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其有效性是建立在课堂的教学起点和学生的学习起点之上的。

1、确定课堂教学内容的起点明确的学习目标,能增强学生活动的针对性和教学的有效性,为学生学习新知铺路架桥,促进学习兴趣的进一步开展。

对教学目标确实定要从各个学段目标、单元目标等综合因素考虑,以最终确定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学段不同,单元主题要求不同,孩子的层次不同,即便是相同的课文,出现在不同学段、不同版本,所制定的教学目标肯定不会相同。

例如古诗(春晓)被人教版安排在一年级下册的(古诗两首〔春晓村居〕)一课中,教学目标是: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

读从《教课文》到《教语文》有感

读从《教课文》到《教语文》有感

读从《教课文》到《教语文》有感读从《教课文》到《教语文》有感文/赵晓翠读吴忠豪主编的《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小学语文教学专题行动研究》,始终感觉很亲切,很受用。

书中没有高深的理论,12个研究课例真实记录了团队研讨、打磨课堂的全过程,呈现了我们一线语文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最感困惑并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

书中把这些问题大致分成了四类:一、阅读课如何用课文来教语文;二、语文课如何选择和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三、如何围绕目标设计语文教学过程;四、基于目标的习作教学设计。

从这四个问题的表述来看,其中有三个都提到了“目标”二字,可见要实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科学准确地确定教学目标是何等重要,也就是说作为语文教师,拿到教材最应该思考的是教什么,要达到怎样的目标,教给学生怎样的知识,培养学生怎样的能力,只有方向对了,我们的努力才能事半功倍,否则便是南辕北辙,徒劳无功。

那么再看第一个问题:阅读课要用课文来教语文,就明确告诉我们要教的是“语文”而不是“课文”,让我们明确了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向。

我们拿到教材,看到的一篇篇课文只是载体、是例子,而我们要教给学生的是蕴含其中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素养。

在此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一下语文课程性质。

版的语文课程标准这样描述语文的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

细心解读,就会发现新的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位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

因此教语文我们最终要教会学生的是运用语言文字。

这便是教语文的根本所在,是我们围绕“教语文”制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

读了这本书,从理论认识上说,我们很容易接受“用课文来教语文”,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的教学目标主要还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教学过程中把大量时间花费在课文分段解读讨论上;学完一篇课文,学生的主要收获是加深了些对课文故事情节或人物思想情感的理解,而“语文”能力方面似乎没有明显的长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书心得体会
说起语文,就是模模糊糊一大片,没有一个清晰的脉络。

而语
文作为人文性与工具性,它是指导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要讲求实用性。

所以我市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提出来的“关注语用,言意兼得”的研
讨主题,我听后内心是澎湃的,非常赞同,这一举措对学生今后的发展
受益匪浅。

那么该如何在语文课堂上进行实践操作呢 ?
教研室推荐的读物《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这本书,从理论的高度,从实践的角度,向我们诠释了怎样才是“教语文”,也为我们的教学实
践指明了一条可行的路。

这本书指出言意兼得,就是语言文字和课文
思想内容都要让学生有所收获,这才是理想的语文课。

通过研讨,我
们发现课堂的“言”、“意”兼得应从词语品味中、段落结构间、词语
推敲时、思维记忆里去追寻。

教师在课堂中要注重引领学生在阅读中自
觉地关注言语本身,在语言的比较揣摩中感悟语言的表达方法。

让学生
在领悟“意象、意境、意蕴”的同时,关注语言表达本身所具有的魅力,从而领略到文本中融合的言和意。

教学目标: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生活中平淡却深厚的爱的情感。

二、学习抓住细节描写进行阅读的方法。

三、体会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

学习重点:学习抓住细节描写进行阅读的方法。

评:这样的教学目标,体现出语文课的特点,准确地反映出语
文本体性任务与人文教化任务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认识细节,描写品味真爱
在教学第九小节时,认识描写细节好处。

出示两段文字对比朗
读体会有什么不同,你感觉哪一段的表达效果好?为什么?
1.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
子上一直手机握着,妈妈的手都扶在床沿边睡着了。

2.妈妈睡在病床上,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都负载床沿边睡着
了。

读这段文字,体会课文表达的爸爸妈妈之间的真情体会。

课文
是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把父母之间的这种申请具体细腻的表达出来的?
这两段话写的是同一个情景,但是表达效果却有很大的区别,第
一段话加上妈妈恬静的微笑,这个细微的神态和爸爸紧握着妈妈的手这个细微的动作,咱们将这个平平淡淡的情景写得不平凡,从而能活灵
活现的描写出爸爸妈妈之间深厚的情感,让人对这个画面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这样的描写我们称之为细节描写。

出示:细节描写的对象是比较细小的,描写手法是比较细腻的,
但对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情感点燃环境气氛发展故事情节,可以
起到特殊而重要的作用。

前面围绕着核心概念细节描写的认识,精心设计了四步指导过程,先是通过两段文字的比较认识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但是通过交流学
生的认识体会,然后通过朗读回到具体的语境中,深入体会细节
描写的表达作用,最后再行,是描写的定及加深学生的
印象,得注意的是教没有的要求学生画出哪些是描写,
而是将描写的与表达效果的体会合在一起行教学,好地体了言兼得的关系。

(二)、接下来学生找出文中有哪些描写人感受到如茉莉?
圈出文中其他的描写,做好批注明其表达效果。

前两步的
指,学生什么是描写及其作用有了初步
的,但是特有方法及教学目,不只停留在,而学生学会运用,从到会运用,必有一个践操作的步。

(三)、学了篇文,你方法有什么新的体会?我在生活中也
要关注,并在作文中运用描写
堂,由于教学目和重点非常明确,整个教学程就是方法的教学的,
因此生的就很自然的着文中学到抓住描写行的方法展开。

教学中,引学生用心中生的感人故事,从一句、一个作、一种神⋯ .. 去找描写特感人的,并写写批注。

学生通独立自主的研文本、学生之的相互交流探、教的点引,中感悟,学生逐步感受言文字的分量,知道于一篇文章的重要意,真正感受到“ 如茉莉”。

当我从文本解式的教学模式方法学式的教学模式,也会感到
知的和掌握情况。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了
能够真正落实好“关注语用,言意兼得”,我会潜心研究这套理论体系,扎实推进自己的语文课堂中,并带动我校更多的语文教师做好这方面的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