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机械专业“双导师+工匠型”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

248
《装备制造技术》2021年第4期
(2) 构建“双导师+工匠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制 订人才培养方案。认真研读《中国制造2025》和《“十 三五”先进制造技术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结合 先进制造业发展趋势分析调研结果,确定岗位类型 及需求,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人才培养规格,构 建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校企合作虽然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企业更 多关注眼前利益,参与人才培养的意愿并不强烈,导 致校企合作的的紧密性和深入性都不够。
综上所述,在此背景和现状下,紧密结合“中国 制造2025”战略规划,与先进制造业企业深度合作, 构建“双导师+工匠型”的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优化 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健全 质量监控与反馈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培养切合企 业人才需求的“工匠型”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就显得 尤为需要和迫切。
同时,校企导师可以结合自身的特长优势,在某 一方面重点指导学员,使学员在导师的言传身教中 学习知识、培养技能。“双导师+工匠型”导师制人才 培养模式是培养机械制造类“工匠型”技术技能拔尖 人才,如图1,为各级技能大赛储备人才而进行的一 次教学探索和改革,同时也是实施分类培养中技术 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补充。
传统班建制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在学生到校前通 过对企业人才需求调研后指定的,学生在校三年内, 方案仅会根据人才需求变化做局部微调,但先进制 造业发展和设备更新很快,企业的新需求甚至超前 储备人才需求就很难得到满足。 1.2专业课程教学深度不够,课程之间缺乏串联
当前,高职生源多样化,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考 虑到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课程标准制定和教师教 学时不得不对一些虽重要但难度大的内容进行割 舍,导致一些学有余力有希望成为“品牌”学生的同 学不能进一步深入进行专业学习,精准施教成为一 句空话。另外,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教学比 较多的关注自身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 较少考虑用具体的生产实践案例将不同课程串联起 来,导致学生对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知识点的应 用也不熟练和深入。
新升本科院校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探讨

新升本科院校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探讨【摘要】结合新升本科院校梧州学院机械工程训练中心5年来的教学实践,以工程训练环节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作用为出发点,探讨培养机械类应用型人才的多元途径。
【关键词】新升本科院校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新升本科院校普遍面临办学历史不长、生源质量不高和教育资源不足等问题,要想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增强高校核心竞争力,除了关注硬件建设,更应该研究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不断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
2012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三十条意见》明确指出:“要强化实践育人环节。
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提升实验教学水平。
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
”目前,全国高校都非常重视工程训练中心的工作,并投入大量建设资金。
新升本科院校在建设发展工程训练中心时,为了有效发挥昂贵的硬件设备的作用,使工程训练中心真正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须重点思考如何为国家培养并输送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兼备的应用型合格人才。
本文结合新升本科院校梧州学院机械工程训练中心的教学实践,从工程训练环节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为出发点,探讨机械工程训练中心如何培养机械类应用型人才。
一、梧州学院机械工程训练中心发展现状2006年被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的梧州学院,自2007年起进行机械类专业本科招生,其机械工程训练中心始建于2007年,是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建设中心。
经过近6年的建设,工程训练中心现有使用面积达2000平方米的实训场地,主要教学设备1030余台(套),实训设备主要包括普通车床、刨床、卧式铣床、立式铣床、台式钻床、立式钻床、注塑机、数控综合实验台(车床)、数控综合实验台(铣床)、数控车床、数控铣床、数控切割机床、数控电火花成型机床、计算机并配备数控模拟仿真软件、外圆磨床、平面磨床、大型摇臂钻、万能铣床、交流弧焊机、氩弧自动焊、空压机等。
中心开设有普通车工、普通铣工、计算机模拟仿真、数控车工、数控铣工、电火花线切割、数控电气控制实验、钳工操作、模具工等实训项目。
机械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c o l l e c t e d wi t h k n o wl e d g e , a b i l i t y a n d q u a l i t y wa s b u i l t t h r o u g h e s t a b l i s h i n g t h e i n n o v a t i v e t r a i n i n g p r o g r a m, o p t i mi z i n g t h e c o u r s e s t r u c t u r e s y s t e m, s t r e n g t h e n i n g t h e p r a c t i c a l t r a i n i n g s y s t e m a n d c o o p e r a t i n g t h e s c h o o l - e n t e r p r i s e .
摘要: 根据装备制造业对 高校机械 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 才的需求 , 探 索机械类 专业工程应 用型创 新人 才的培养 目标, 通 过创新 人 才培养方案 建立 、 课程 结构体 系 优 化、 实践培 养体 系强化 、 校企深度合作 , 构建集素质 、 知识、 能力于一体 的高层 次机 械类专业应用 型创新人 才培 养的新模式
更为迫切。在装备制造业蓬勃发展 的时代 , 机械 类专业教 科 的基 本理论 与方法 : 专业方向教育模块 主要从技术 角度 育面 临着重大 的历史性 发展 机遇 也面临着 前所 未有的挑 确 保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和实践能力 , 注重对学生专业 技
机械专业人才创新能力“一二三三五”培养模式探索

机械专业人才创新能力“一二三三五”培养模式探索作者:徐小兵来源:《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年第04期[摘要] 以国家发展战略对机械专业创新人才需求为导向,结合长江大学实际,构建了“一二三三五”的机械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采用公共基础课模块、学科基础课模块和专业特色方向模块的模块式结构教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并形成了“三阶段阶梯式”工程训练教学体系、“三层次综合型”创新实验教学体系、“三层次内外结合式”实习教学体系和“三载体竞赛式”创新实践教学平台。
在机械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和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上,取得了显著的实践效果。
[关键词] 机械专业;创新能力;长江大学;培养模式;培养方案;实践教学平台[中图分类号] G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4−0010−03近年来,创新教育已成为高等学校,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尤其成为高等学校致力解决的关键问题。
江泽民同志在1995年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确立科技和教育是兴国的手段和基础的方针。
胡锦涛同志在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上宣布“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
“科教兴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都需要培养大量创新人才。
机械工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是世界各国优先发展的科学领域之一,目前全国机械专业在校本科生达200多万,学生人数按专业排序名列前茅,但学生按大规模的方式“生产”,“趋同”现象严重,并且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机械专业学生和学生培养过程中普遍面临的一个困境:一方面,大学毕业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找工作难,找理想的工作更难;另一方面,企业又招不到合适的人才。
其中的症结很多,例如:教育与产业脱节,办学定位不准,课程设置不合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薄弱,协作精神、协作能力不够等。
因此,针对上述高校机械专业学生教育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研究机械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中涉及到的相关问题,探索机械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途径,培养大批机械专业创新人才不仅符合教育创新的需要,也符合“科教兴国”和“建成创新型国家”战略实现的要求以及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机械工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机械类本科“3+1”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1 “ + ”本科人才 培养模 式 的主要 内涵 。高校人才 培养模式是 高等学校为 学生构建 的知识 、能力 、素 . 31 质结构 ,以及 实现这 种结构 的方式 ,它从 根本上 规定 了人才 的特征并集 中体现 了教育 思想 与教育 观念 。 … 多年来 ,大 学教 育倾 向于理 论知 识传授 ,本科 教育普遍 采用 “ .+ . 35 05 ”教学 模式 ,即用 3年半 的时间学 习 基 础理 论与专 业知识 ,用半 年时 间从 事毕业设 计 ( 论文 ) ,产学合作不 紧密 ,学生理 论联 系实 际 以及 综合应 用 能力 薄弱 。 “ + ”本科人 才培养模 式就是针 对上述 弊端 ,在校企 合作 的基础 上 ,以市场 和社会需 求 为导 31 向 ,以提 高 学校 专业 办 学实 力 和教 育 教学 质量 为 目标 ,为培 养 高级 应用 型专 业本 科人 才 而 提 出的 。本科
高校机械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要求的探讨

到合适 的人才 。 中的症结很多 , 其 例如 : 创新意识 不够 , 创新精 神不足 , 创新能力不强 , 办学定位不准 , 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 实 践能力不强 , 决工程问题能力弱 , 解 协作精 神、 协作能力不高 ,
工科教育与产业严重脱节等等。
收稿 日期 : 0 - 8 1 2 80—6 0
究 的重 要 课 题 。
全 国机械本科专业学生人数按专业排 序名列前茅 ( 在校
1 地 方高 校 机械 类 专 业应 用 型 创新 人 才 培 养 面 临
的课 题
创新 已成为社会 普遍关注的问题 。胡锦涛总书记在 2 0 06
年 召 开 的 全 国 科技 大 会 上 明 确指 出 :一 个 国家 ,只 有 拥 有 强 “ 大 的 自主 创 新 能力 , 能 在 激 烈 的 国 际竞 争 中把 握 先 机 , 得 才 赢
Equ p nt a fc rn c n l g . 20 i me M nua tig Te h o o y No 1 1, 08
_型创 新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与 要 求 的探 讨
罗佑 新 , 晓毅 , 德 岗 , 车 廖 肖伟 跃 , 何哲 明
生达 20多万) 但学生 自律能力 、 0 , 体能 、 主动学 习精 神欠缺 ,
按大规模 的方式“ 生产 ”, 培养学生与市场多样化 的需求相悖 ,
没有特色没有个性 因而也就没有生命 。 高校办学规模扩大 , 学 生 群体出现多样化 , 不同学生个 体的学习兴趣 、 习能力 、 学 学 习需求 的差异 日显突 出, 如何针对这一变化组织好教学 , 培养 学生 主动学 习的能力 , 不仅是教学质量 的关键 , 也是培养学生 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 的重要突破 口。 在强调“ 口径 、 宽 厚基础 、
机械专业高职学生培养模式的探讨

高职教育是培养 面向生产 、 管理 、 服 务一线 的高技能应 用
型人 才 , 企业是接纳 学生最 大 的市场 。企业 对高 职学 生 的能 力要求包括具有 相应 的专业 理论 知识 、 掌握较 高 的实践操 作 能力 、 具备初 级 的生产 管理 能 力 、 具 有 一定 的 经 营思 维能 力 等。企 业对 高职学 生需求 情况 和工作 能力 的评判 , 是 我们 研 究培养高职学生适应市场的一个极 其关 键的依据。
关键词 : 机械 专业; 高职 学生; 培养模 式; 专业学 习; 实践能力; 工学结合 中 图分 类 号 :G 6 4 5 .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8 — 8 4 5 8 ( 2 0 1 3 ) 0 6— 0 0 9 2 — 0 3
0 前 言
进入 二 } 一世 纪 , 我 国的国民经 济飞速发 展 , 我 国 已成 为
1 . 3 制 定 教 学 计 划 和 构 建 培 养 模 式
定 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和建设 必然要 以专 业建设 为龙 头, 并且要 以创设工学结合 的人才 培养模式 为主线 和总纲 , 来
带动专业的调整整合 、 课程体 系及 内容 的重构 、 实训基地 的建
一
长期以来 , 我 国的高等 职业教 育存在 着 以满足 多数 人统
2 加 强理 论与 实践 的紧密 结合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的建立 , 必 须 以高职教 育 的培养 层次 定位为基础 , 以学 生就 业市 场需求 为 目标 , 走出“ 专科 教育 的
展经济和提高竞争力 的瓶颈时 , 传统大学教育 中主要 以“ 知识
① 基金项 目: 本文系江西省教 育科学“ 十一五” 规划重点课题 , 课题编号 : 0 9 Z D 0 4 1 。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Parts0引言随着职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张和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质量要求的提高,校企合作日渐得到重视,许多职业学校也积极地开展校企合作实践,但纵观近年来各地开展的校企合作案例,校企合作中一直存在的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参与程度不深、“一头热”“两张皮”等问题。
为破解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不顺畅、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育人效果不明显等难题,2017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2018年2月,教育部等6部门联合印发了《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均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问题给予高度关注。
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健全多元化办学格局,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扶持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举办各类职业教育。
因此,推动校企全面深度合作,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创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1校企“1+N”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构建依托职业教育集团,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先进经验,在学院创新实施校企合作理事会、专业群产学研合作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三级联动”机制的推动下,对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协同共建、现代学徒制试点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和实践,形成以数控技术专业为龙头、机电类相关专业为依托,联合省内外多家企业,共同打造校企“1+N”模式协同育人平台。
以推进校企招生招工一体化、建立校企优秀人才互聘互培制度为突破口,形成了完善的课程与岗位契合、教师与师傅配合、考试与考核融合、学历与证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校企学生共招、人才共育、方案共定、过程共管、风险共担、成果共享的运行机制,实现行业、企业、学校之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人才共育。
1.1发挥高职院校育人机制优势,构建校企协同育人体系机电类专业经过前期的不断探索,在发挥高职院校育人机制优势的同时,坚持校企双主体办学体制、产教融合运行机制和工学结合教学组织模式,按照“1+N”模式,与多家名优企业共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如图1。
针对机械类专业学生探索“案例+项目驱动”培养模式

科 技 教 育142科技资讯 SC I EN C E & TE C HN O LO G Y I NF O R MA T IO N机械类专业学生是较为典型的应用型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理论知识、计算机绘图、创新设计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而当前机械类学生培养模式基本还停留在以理论学习为主、校内外实践为辅,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强调对已有知识掌握,缺少面向职业所需的创新性能力培养,这种培养模式仍以教师“教”为中心,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接受状态[1-2]。
虽然该模式能较好保证所授知识系统性,但不能充分发挥他们学习自主性和其年龄段所特有创新性,学生“自我创新”更少,师生交互也少,从而导致老师这个需要与时俱进的群体不能从学生这个庞大、散发着异常创新性火花群体中吸取养分,减少了教师自我提高和发展机会,也磨灭了学生创新性灵感和火花。
基于此种情况,探索一种符合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实际需求培养模式。
1 “案例+项目驱动”模式提出传统的案例培养模式是老师自己根据培养目的和要求,找出一个典型的案例讲解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以及与其他同学之间的协作,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识别、分析的能力。
这种案例优势主要表现在能较好配合所学知识,但是也存在不足,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案例主要来源于老师自己的检索,导致检索范围不够宽广经典案例来源不足;二是案例更换速度慢,易陈旧,难以与时代同步[3-4]。
项目驱动培养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一个或多个项目为主线来开展教学,把相关知识点融入到项目各个环节,层层推进项目,通过对问题深化或功能扩充来拓宽知识广度和深度,直至得到一个完整的项目解决办法,从而达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5-6]。
而文中“案例+项目驱动”模式所提出的案例则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项目需求,由学生自己选择较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对这个案例①基金项目:广东海洋大学2013年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521002017);2014年广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521002017);湛江市科 技攻关项目(2015B01049)。
机械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改革 的总体 目 , 了融传授 知识 、 标 构建 培养能力、 高素质 为一体的具有时代特征 的人 才培养模 式 , 在提 高学 提 旨
生的综合素质 和就 业竞 争力 , 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应 用型人才作 出贡献。
关键词 : 机械 专业 ; 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应 教学体 系
作者简介 : 王新 荣(9 5 )女 , 16 一 , 河北枣强人 , 佳木斯 大学机械 工程 学院教授 , 主要从 事机械制造工艺及 自动化研 究。 基金项 目:0 9年佳木斯大学教 学研 究重点项 目“ 20 机械专业人 才培 养模 式及课程体 系改革 的研 究与实践”2 0 0 5 ;0 0 ( 09 3 )2 1
S ra o95 e il N . 4
●人 才培 养模 式
机械 专 业高素质应 用型 人才培 养模 式探 索
.
王新 荣 , 立秋 , 史 李小 海
( 佳木斯 大学, 黑龙 江 佳木斯 14 0 ) 50 7 摘 要 : 文从地方院校工科 类专业教 学改革的实际需要 出发 , 重品德 、 本 以“ 厚基础 、 口径、 宽 多方向、 强应 用” 为
人才的重要使命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 既是高等教育 自 方 案 身发展 规律 的需 要 , 提 高学生 就业 能力 和创 业 能力 也是 培 养方 案作 为人 才培 养最 为现 实 有效 的蓝 本 , 须 必
的需要 。 等工 科 院校培 养 的学生将 是 工程技 术 的主力 做到 与时俱 进 。 级工 程人才 的培 养需 要利 用更 多的 实 高 高 军 , 具有 适应 能力 、 展 能力 和竞争 能力 。 具备 扎实 践时 间 、 广 的知识 面 、 深 的专业 知识 进行 优 化组 合 。 应 发 要 更 更 的理论 基 础 、 博 的知 识 、 理 的知 识 结构 和 较 强 的工 学校固有的培养方案虽然在多年的实践中证 明其有效 广 合 程 实践 能力 ; 有工程 意 识 、 具 创新 意识 。因此 , 索 高校 培养人 才 的能力 ,但是 在 高新科 技 迅猛 发展 的 时代 , 探 需 应用 型高 技术 人才 的培 养模式 是 十分 必要 的[ I 1 。根据 佳 要从历史沉淀的精华中提取更多现代的元素。 富集原有
应用型本科机械大类专业人才培养探索

质 , 实践 , 创 新 ” 强 重 的人 才 培 养 目标 , 应 用 型 本科 机 械 大 类 专业 人 才培 养 体 系进 行 了有 益 的研 究和 探 索 。 对
【 关键词】经 济 、 息 时 代 的来 临 , 信 以及 社 会 经济 的变 革 , 众 化 教 体 系 . 革 与整 合 教 学 内容 . 分 注重 提 高 知识 的 互 联 性 、 通 性 、 大 改 充 贯 整 育 的推 进 , 我 国应 用 型 高 等教 育 的发 展 提 供 了历 史 机 遇 。社 会 需 要 体 性 以及 对 新 领 域 和 交 叉学 科 的辐 射 性 。 为
省 国 如 相 结 合 , 展 学生 学 习 与 实践 的时 间 和 空 间 以及 学 习 内容 的 深 度 和 广 校 级 、 级 、 家级 机 械 专 业 的 相 关 竞 赛 , 全 国 机 械创 新 设计 大 赛 、 扩 挑战 杯 ” 国大 学 生 课外 学 术 科 技 作 品竞 赛 等 , 院 建 立 了相 应 的 奖 全 学 度 ; 证实 验 与 综 合 实验 相 结 合 , 现 学 生创 新 能 力 培 养 的 渐 进性 ; 验 体 实 “ 充分 调 动学 生 的 主 动 性 , 发 学 生 的专 业 学 习 与研 究 探 索 的 激 物 实 验 平 台 与仿 真 实 验 平 台相 结 合 , 现信 息 技 术 手 段 在 教 学 中 的 立 励 机 制 , 实 同 为 学 体 化 、 方 位应 用 ; 极 促进 自主研 学 , 力 于达 到 培 养 具 有 创 新 精 神 热 情 。 时 , 培 养 技 能应 用 型 高 等 人 才 , 院开 展 了 各种 职业 技 能 培 全 积 致 加 为 和 创 新 能 力 的新 时 代 应 用型 机 械 类 人 才 的 目标 。实行 “+ + ” 段式 训 与 考证 活 动 , 强 学 生 的 创 新 设 计 和 实 践 能 力 的训 练 , 申 报 省 部 2 11三 人 才 培 养模 式 。 前 两 年 主要 开 设 通识 公 共 基 础 课 程 和机 械 类 专 、公 级学 生 创 新 性 实 验项 目创 造 条 件 。 即 共 基 础 课 . 学 生 接 受社 会 科 学 基 础 、 让 自然 科 学 基 础 和 学 科 平 台基 础 教 育 ; 三 年 , 照 “ 足 市 场需 要 , 虑 个 人 志 愿 , 优 分 流 , 合 平 第 按 立 考 择 综
我国高校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江苏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为例

中图 分 类 号 : 4 G6 2
文献标识码 : A
在我 国高等教 育逐渐趋于普及 的今天 , 社会 全 对高等教育 的质量 也提 出了新 的要 求 , 随着世 界范
围 内的工业化 进程 的 加快 , 国作为 发展 中国家 , 我 今后大量需 要 的是应 用 型人 才口 。从 发达 国家工 ] 业化、 现代化进 程总 结 出的经 验 和数 据来 看 , 济 经 社 会发展对人 才 的需 求最终 将 呈现 出“ 橄榄 型 ” 趋 势, 即学术型 的拔尖 人才 和一 般 劳动 者 占少数 , 大
专 业 必 需 的 基 本 理 论 、 本 技 能 、 本 方 法 和 相 关 基 基
新课程体系 , 提高教学质量 , 加强 专业教 学改革 , 注 重专业特色 建设 , 从而找 出一条适 应我 国机械类应 用型 高级专 门人才 的培养 之路 。
一
、
改变教育理念 , 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
知识 , 具备工程 师基 本素 质 , 在船 舶 制造 业生 产 能
作 者 简介 : 滨 城 (9 2 , , 东青 岛 人 , 苏科 技 大学 副 教 授 , 士 , 李 1 6 一) 男 山 江 博 主要 从 事机 械 系统 动 力 学研 究 。
第 4 期
李 滨 城 : 国 高 校 机 械 类 应 用 型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的探 索 与 实践 我
9 9
( ) 才 培 养 模 式 创 新 的 建 设 思 路 二 人 在 “ 基 础 、 口径 、 方 向 、 应 用 、 性 化 ” 重 宽 多 强 个
设 计 制 造 及 自动 化 专 业 制 订 了 专 门 的 应 用 型 人 才
因此 , 高校机械 工程本科专业 的教育要 适应经 济发展对人 才需 要 的要求 , 过转 变培 养 观念 , 通 更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报告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报告为了进一步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具有熟练技能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结合行业现状和我校实际情况,在制定09级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大改革力度,把现有的三个专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整合成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群,并统一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为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周边地区的企业调研工作。
一、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调研工作的开展情况2009年4月24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群专业主任、副主任在系部主管领导的带领下,对金城集团有限公司进行深入调查,了解了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听取了企业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意见及建议。
2009年5月8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群专业主任、副主任在系部主管领导的带领下,对南京数控机床有限公司进行深入调查,了解了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听取了企业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意见及建议。
二、机械行业前景展望与人才需求预测2007年1-10月我国机械行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1.87%,出口同比增长了40.2%,全行业完成新产品产值11509.11亿元,同比增长37%,高于全行业销售收入增速5.13个百分点,行业依然保持较高的景气度。
2007年专用设备和交运设备毛利率整体保持稳步上升的趋势,通用设备毛利率基本维持稳定。
由于公司成本控制的加强,装备技术升级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企业资产运营能力增强,行业整体盈利能力逐步增强。
通过加强内部管理和技术改造,机械行业内企业生产效率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2008年重工业化进程和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将继续维持机械行业景气。
我们预计我国机械产品未来出口将依然保持高速增长。
由于原材料价格的高涨以及竞争的加剧,具有核心竞争优势以及成本转嫁能力的企业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我们继续看好专用设备以及交运设备未来盈利增长,通用设备我们看好机床和轴承等子行业。
机械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的探索

这 种 现 状 将 直 接 影 响 我 国的 国 际 竞 争 力 。 阔 、 尚 、 识 面 广 ; 知 识 广 而 不深 专 业 人 才 培 养全 过 程 的素 质 拓 展 与 创 新 教 育 工 具 备 制 造 工 程 的 知 识 背景 ; 代 信 息 技 术 时 知 但 现 知 识 不 扎 实 , 手 能 力 差 ; 乏 持 续 创 新 的 程 , 实 践 教 学 提 升 到 与 理 论 教 学 同等 重 必 须融 入 其 中 , 学 生能 掌 握 、 作现 代 工 动 缺 把 使 操 能 力 ; 生 熟 悉 工 作 需 要 在 企 业 工 作 3 要 的 位 置 , 实 践 教 学 与 实 际 工 程 背 景 紧 具 有 效 迅 速 地 解 决 工 程 问 题 ; 成 、 合 、 学 ~4 将 集 整 年 。 有 这 些 都 为 我 们 的 工 程 教 育 敲 响 了 密 相 连 , 德 智 体 美 全 方 位 的 素 质 教 育 与 深 化 已有 教 学 改 革 成 果 , 视 对 学 生 创 新 所 把 重 警 钟 , 们 必 须 进 行 教 育 改 革 , 教 育 理 创 新 教 育 贯 穿 于 人 才 培 养 的 全 过 程 。 设 精 神 、 践 能 力 和 创业 能 力 的 培养 ; 善 教 我 从 开 实 才 培 走 养 之 路 是 高 等 教 育 教 学 改 革 的 一 项 重 要
机械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4 1.
一
、
专业培养 目标 、 办学特色及创 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的确立
的建立 为 目标 , 照培 养 “ 基 础 、 口径 、 素 质 、 按 厚 宽 高
t r e man p i t ” A u h e i on s . s mm a y i d ft e i lme t t n o r i ig f r in v t e r s ma e o h mp e n a i f ta n n o n o a i o v
第 2期 [ 总第 9 5期]
21 0 0年 6月
教 育 与 现 代 化
Ed c to n o e nia i n u a i n a d M d r z to
NO 2 .
J n 21 u ., 0 0
文章编 号 :1 0 —0 1 2 1 ) 20 4 —5 0 73 5 ( 0 0 0 —0 00
.
随着 我 国参 与 国际分工 和竞争 的加剧 以及 我 国
的潜能 和个性 的开 发 , 阻碍 了学 生 的创新 思 维 和 实 践 能力 。培养 出来 的学生 主要 表现在 理论 和实 际脱 离, 动手能 力 、 新能 力差 , 合 能力弱 , 以满 足企 创 综 难
科技 水平 与产业 升级 的加速 , 才 的创新 能力 、 识 人 知 更新 能力 已经成 为人才 素质培养 中的突 出问题 。创 新型 国家对制 造业 、 械 工业 中创 新 型人 才 的知识 机
H E — ,YU AN i o g,ZHA NG a -o g Li e l S— n c Xio l n
( ' n v ri fArh tc r n c n lg Xi n h a x 1 0 5 Xi nU iest o a y c i t e d Teh oo y, ' ,S a n i7 0 5 ) eu a a
地方院校机械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难 满 足 社 会需 求 的 变 化 。 械 设计 制 造 及 其 自动 化 专 机 业 的 培 养 方 案 为 模 块 化 设 置 ,分 别 为 公 共 基 础 课 模 块 、 业 基 础 课 模 块 、 业课 模 块 和 专 业 选 修 课 模 块 , 专 专
前 三 个 模 块 构 成 了机 械 设 计 制 造 及 其 自动 化 专 业 的 人 才 培 养 的 方 向 。因 此 , 方 院 校形 成 具有 地 方特 色 理 论 基 础 。 业 选 修课 模块 , 宽学 生 专 业 知 识 面 、 地 专 拓 介 的人才培养模式极其重要。 绍 机械 设 计 制 造 及 其 自动化 领域 的新 理 论 、 技 术 和 新 相 关 的 交 叉学 科 知 识 。 机 械 设 计 制 造 及 其 自动 化 专 在 我国机械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 状
~
方 案 的实 践 教 学 环 节 占 总学 时 的 1 . 远 没 有 达 到 2 1 %, 国家 教 育 部 的 实 践 课 时 规 定 , 时机 械 类专 业 传 统 的 同 实 验 教 学 侧 重 于 验 证 理 论 教 学 , 生 难于 从 实 验 教 学 学
中培养探求未来 、 开拓创新的能力。实践教学的 内容
一
、
当前 我 国 正 努 力实 现 从 制 造 大 国 向 制 造 强 国 的 转 变 , 设 制 造 强 国 的 根 本 是 技 术创 新 。 中 国制 造 业 建 目前 的 自主 开 发 能 力 和 技 术 创 新 能 力 比较 薄 弱 。 机 械 工 业 作 为 制 造 业 的 基 础 行 业 , 国 民 经 济 各 部 门 提 为 供 技 术 装 备 , 的 发 展 必 须 适 当超 前 。 这 就 需 要 高 校 它 能及时培 养和输送一 批高级机械 技术人才 【 1 】 而, 。然 近 几 年 来 机 械 专 业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主 要 存 在 以下 两 个
地方多科性大学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与探索

地方多科性大学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与探索摘要地方多科性大学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主要意义:针对学生就业岗位与就业意愿实际变化的情况,提出多层次培养目标,并由此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方式等,最大限度地使机械专业建设主动适应区域和国家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对多层次人才的需求,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在精英教育与大众化教育中找到平衡。
关键词地方多科性大学;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 (2012)30—0062—03地方本科院校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
中国现有的1792所普通高校中设有机械类专业的高校有890所,其中地方高校达到8成多,地方高校机械专业是我国机械工程教育的主体(周济,《中国机械工程教育现状和未来发展方略》,2006)。
但毕业生就业岗位的去向明显不同于精英教育时期,有近一半多的学生在工程技能类岗位上,有3成多的学生考上研究生或在设计岗位上从事工程学方面的工作[1]。
针对这种实际情况,创新地方多科性大学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其重要性不容低估。
1 地方多科性大学机械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现实问题当前地方高校机械专业在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等方面都面临挑战。
以南华大学机械专业为例,它是一个有近30年办学历史的老专业,最早完全按精英教育的模式运转,扩招后又承担起大众化教育的时代责任。
目前,它在高等工程教育发展序列中处于上不能顶天、下没有立地的中间状态,前面有老牌的、强势的研究型大学创办的有博士点的机械专业,后面有近几年由高职、专科升本后地方高校开办的机械专业。
这种既传承了数十年精英教育的传统,又承担了大众化教育的时代责任,有硕士点的地方多科性大学创办的机械专业,如何确定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定位,这是一个亟待研究与探索的现实问题[2—9]。
机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既取决于办学主体的自身条件,也取决于社会、经济和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需要,同时还会受到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
机械类专业“三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实践

第16卷第2期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V ol.16,No.2 2013年6月Journal of Shazhou Profession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June,2013机械类专业“三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实践王艳辉陶正高(沙洲职业工学院,江苏张家港215600)摘要:介绍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分析了我国职业院校在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和产生问题的原因。
按照中国当前的国情,在学习德国“双元制”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三元制”人才培养新模式,并在沙洲职业工学院机械类专业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关键词: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三元制;校企合作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429(2013)02-0041-03Successful Practice of Talent Nur turing with“Thr ee Elements”for Mechanical MajorsWANG Yan-hui,TAO Zheng-gao(Sha zhou Professional Institute of T echnology,Z hangjia gang215600,China)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ual system of occupation-oriented education in Germany,and analyses the problems and the causes of problems,which happened in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China.In accordance with China's current situation and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German"dual system",a new talent nurturing mode of"three elements"is proposed.The implementation of mechanical and dynamic engineering major in the Institute leads to a good result.Key wor ds:dual system;talent nurturing mode;three elements system;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1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德国“双元制”又称“双轨制”,是一种源于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德国职业教育的精髓。
新工科背景下的机械类人才培养探索———以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专业为例

【学生教育】新工科背景下的机械类人才培养探索黄雷,袁军堂,殷增斌(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94)[摘要]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要素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如何加快培养一大批创新型、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来满足产业需求,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课题。
新工科的出现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未来指明了方向,也提供了更大的机遇。
以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专业为例,围绕新工科的教育大背景,在专业现有的建设基础上,对国际化专业教育、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以及教学资源开发进行改造与升级,探索机械类人才培养新模式,为推进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迈进做出贡献。
[关键词]新工科;机械工程;人才培养;高等教育[基金项目]2018年度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机械工程复合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教高厅函〔2018〕17号)[作者简介]黄雷(1990—),男,江苏启东人,工学博士,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机械工程专业教育方法改革研究;袁军堂(1962—),男,江苏沭阳人,工学博士,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通信作者),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学校机械类专业教学指导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1)30-0177-04[收稿日期]2021-04-10———以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专业为例一、引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蓬勃兴起,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严峻的挑战。
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近年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深化教育改革,先后形成“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1]。
新工科是基于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而提出的工程教育改革方向,其内涵是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2-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社会竞争不断的增大,社会上对于人才的选择标准也越来越高。
因此,高校如何对学生进行培养,从而不断的满足社会的需求以及满足学生的发展是高校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思考的问题。
因此,本文重点探讨了高校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从而探索先进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断的适应学生的发展要求。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为相关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性的参考。
【关键词】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学科竞赛;创新实践基地
0.前言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的不断进步,在高校的人才培养方面也随之有了很大的进步。
高校在实际的教学中能够根据学科专业的特点进行相关的教学,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组织学生进行实践[1],从而为社会培养了很多的高素质的人才。
本文是针对高校机械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主要从学校方面的管理与评价的机制和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实践为主要内容进行分析。
下面就针对高校机械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研究。
1.创新管理机制及评价机制分析
对于培养机械类专业人才,首先,高校应该创新管理机制。
通过建立在前期以对所有的学生实行统一的基础知识的教学[2],后期以分方向发展为管理机制,通过学生个性化的选择,通过选修自己
感兴趣的课程,实现学生的个性化的发展。
也充分的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从而不断的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另外,高校还应该创新评价机制。
通过设立不同的奖学金类型,像:学业奖学金,社会实践奖学金以及创新实践奖学金等等。
通过不断的创新评价机制,进而改变只是采用单一的理论成绩模式对学生进行评价,改变传统评价机制阻碍学生个性发展的现状。
传统评价机制的创新在课堂的连接上会逐渐的淡化,而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会越来越突出,从而激励学生去不断的实践不断的探索。
2.为学生搭建创新实践的平台
2.1建立科技创新实践基地
高校应该为机械类专业的学生建立专门的科技创新实践的基地。
为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生提供相应的条件。
在科技创新的实践基地中应该设置多种实验室,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建立机械工程实验室和数控实验室等等[3]。
这些实验室都应该以工程训练中心的资源为依托,从而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师研究的科研项目,实验室设备的改造,学科竞赛和学生自己感兴趣的自拟项目等等,从而为学生不断的提供充足的个性学习的机会,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的平台,提供全面的学习资源和交流机会等。
高校建立的各种科技创新实践的基地应该按照学校的有关规定在学生中选择优秀的学生为本科生的科研助理,并且通过广泛的技术性的培训和学术型的讲座,从而充分的发挥实践基地的辐射性作用,进而引导大学生不断的参与到科技创新的实践活动中来。
并且应该建立
不同梯队的科研助理,形成一种由指导教师—高年级学生—低年级学生所组成的合作型学习的模式,进而充分的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充分的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出一批批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突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机械类专业人才,不断的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2推进机械类专业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
高校应该充分的开展大学生的创新实验计划的项目,从而不断的探索和建立以课题和实践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并且应该倡导以机械类专业的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实验的改革[4]。
以学校遴选作为基础,并且以学校所承担的一些以国家教育部资助的项目作为载体,选拔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学生,选择一些创意新颖的课题,进行申报,不断的申报各种国际级、省级、校级的科研项目,组织学生进行科研。
并且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科研的整个过程进行训练,从立项开始,到中期的检查,再到经费管理,到撰写论文和科学总结报告,最后结项的整个过程。
2.3开展多种机械专业学科竞赛
高校应该充分的开展多种机械类专业的学科竞赛。
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高校应该在人才培养方面建立一种这样的观念,就是进行积极的组织竞赛,从而把竞赛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方式,并且将所组织的竞赛作为一项重点的教学活动进行,将其组织的过程一定要具体化。
应该明确相关的职责,各项竞赛应该实行有高校的教学主管部门进行主管,并且相关的教学单位
应该给与足够的重视和管理,进行积极的配合。
另外,在开展多种机械专业的学科竞赛的时候,应该充分的利用好学校的创新实践基地。
创新实践基地能够为竞赛提供相应的场所和仪器的设备,能够为学生配备高水平的教师进行整个竞赛过程的指导[5]。
学校还应该不断的丰富竞赛的项目,从而吸引学生的兴趣,积极踊跃的报名参加竞赛。
学校应该不断的完善教师参赛和学生参赛的激励政策,不断的提高教师和学生参赛的积极性。
2.4校企充分合作,实施“企业讲师团”教学
高校为了能够培养出更为优秀的机械专业的人才,可以与企业进行充分的合作,实施企业讲师团的教学模式。
采用这种模式主要是,由于各个高校在扩招后,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质量和社会上的需求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因而,高校应该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积极的引入企业的教学资源,进而将企业的实际需要加入到教学的内容当中。
学校与企业一起进行机械类人才的培养方案,参与教学与评价机制的建立。
参与机械工程实践教学工作,参与高校的实习基地和合作基地的建设,参与对学生职业规划的指导工作,参与教育咨询的工作,参与校企合作的组织以及实施[6]。
参与机械工程实训式的教学培养和组织工作。
参与高校的教学实践改革,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方面进行相关的指导。
并且教师通过组织学生深入到企业进而开展实战式的实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校通过企业讲师团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能够充分的增加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使在技术更新方面、在知识的更新方面
和人才的需求类型更新方面的信息相对比较封闭的高校,能够更好的了解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进而成为在教学中重点实施的内容。
3.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高校机械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相关方面的探讨。
通过具体的培养专业人才模式的分析,我们了解到,高校在培养机械类专业人才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的把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点,根据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科特点的相关要求,完善学校对学生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不断的通过理论的加深,实践的广泛开展以及运用多种实践教学的模式进行机械类专业人才的培养。
高校只有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积累经验,完善教学过程,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机械类专业的人才,并且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孟丽涛,李光辉.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a].黄炎培与中国职业教育——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成果集萃,2009.
[2]雷俊霞.高职院校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
[3]吕勇,高全杰,李友荣,王志刚.提高机械工程专业实习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j].中国冶金教育,2007(02).
[4]邢预恩,张根保.机械工程专业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j].机械管理开发,2010,(04).
[5]吕敬堂,张富贵.机械工程认识实习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j].农业开发与装备,2009(03).
[6]段福斌,杨礼康,潘骏,杨华文.提高专业认识实习教学效果的思考[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