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新课标解读新变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读新课标解读新变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

标准(2020年版)》...

教师:杨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稿”)相比,从内容到形式都有较大的调整变化,文字修改200余处.其中,体例、内容方面的变化主要包括:

教育部“国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召集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温儒敏教授在一次讲话中指出,这次修订课程标准,是针对长期以来语文教育方面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总结这十多年来课改的经验,同时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的总体要求,面向未来,提出语文课程的基本标准.主要立足于“为学生打好三个基础:那就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好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形成健康的个性与人格打好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综观新课标,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重视:

一、课程性质明确定位――“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长期以来,由于没有对于“语文课程性质”这一原点、核心概念的科学、明晰、统一的阐释,衍生出一系列自说自话式的、无谓的争论,使语文课程的研究和实践陷入了误区和混乱.现在,理论研究者普遍倾向于认同将“言语性”作为语文课程、语文教学最核心、最本质的属性.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言语习得”,因为语文课程、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包括言语理解和言语表达两个方面).新课标以现代语言学的理论为指导,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并重申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性质的共性是“综合性、实践性”;独特个性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课程

定位突出了语文课程的独当之任.正如有的研究者指出的那样,语文

课程,其本质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实践性”的课程,涉及的目标非常广泛,是“综合性”的课程.语文教学的目标指向是语言文字

运用,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在此过程中,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这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言文字运用”仅在前言中就出现了四次.新课标从“语言文字运用”的领域、规范、能力等角度进行了全面论述,而且将重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的思想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这是实验稿中所没有的.这些论述,表明了语文课程应主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

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更加贴近了语文的本质,学科特点更加凸显,课程目标更加具体和明晰.这对于切实纠正语文教学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非语文、泛语文的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课程内容价值取向――继承和发扬“两个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

学科的课程标准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权威性.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课程特性决定了其在义务教育课程

体系中的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在人文内涵和价值取向方面表现得尤其突出.在中华民族走向民族复兴的历史大背景下,面临国内、国际复

杂多变的政治形势和利益格局,面对当今社会存在的信仰真空、道德滑坡、文化低俗、追求享乐、利欲熏心等等问题,语文作为文化载体,语文学科作为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该承担哪些任务呢?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培养学生成为21世纪素质优良的中国人,是各个学科共同担负的责任.但语文学科起着独特的、别的学科

难以替代的作用,因为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地质层,积淀了中华文

化的精粹.”实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要求比较笼统;新课标则将其具体化为“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

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

道德风尚”.用优良传统、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等将语文课程中蕴含的人文内涵具体化、明晰化.除此之外,新课标在课程设

计思路、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等部分

都对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和强化主流价值取向引领方面有所体现.

需要引起我们特别注意的是,在贯彻新课标时,要正确处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究其实可以理解为始终伴随语文课程的“文与道”的关系).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人文内涵,必须始终

与语文目标融合、渗透,绝不能重新陷入两极震荡的思维模式,为了

强化“道”,而脱离“文”,“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所

起的熏陶感染作用(着重号为笔者所加)”,否则只能是“文”“道”俱伤.

三、凸显语文课程的实践性――语文学习的有效途径是多读、多写、多积累

在前言部分,新课标将原来的“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

材料”改为“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并在课程设计思路

的指导思想中明确提出“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

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课程,究竟有哪些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呢?当历经十年课改的种种探索之后,人们静心

思考这一问题时忽然发现,原来这是一个似乎早已有明确答案、本应

不成问题的问题.语文教学必须以语言文字为核心,必须以语文学习

活动为主要形式,必须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为根本目的.具体言之,

阅读教学,必须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阅读中获得知识和语言

的积累;作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在作文中学会作文,在作文中学会观察、思考、表达.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作进一步强调,并提出“多读多写,日积月累”“体会、把握”

等具体方法,这恰恰体现了对母语教育特点的正确、科学的把握.

此外,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

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

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这是针对实际教学中存在的

以教师的讲解取代学生的感悟、以统一的解读取代多元的思考以及

集体讨论多、个人阅读少的现象,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新课标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