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十大特色民间艺术形式
山西传统技艺简介
![山西传统技艺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81b5391d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d4fe378.png)
山西传统技艺简介
山西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这里有许多传统
技艺流传至今。
山西传统技艺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闻名于世,代表着山西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山西传统技艺包括木雕、砖雕、绣花、剪纸、陶瓷等多种形式。
其中,木雕是山西传统技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西的木雕工艺源
远流长,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技法。
木雕作品常常以山西的历史人物、传统建筑和神话传说为题材,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山西的木雕工
艺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也受到了国际上的高度评价。
另外,山西的砖雕工艺也是一大特色。
砖雕是一种古老的传统
工艺,山西的砖雕作品多为建筑装饰,包括各种花纹、图案和人物
形象。
这些砖雕作品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此外,山西的绣花、剪纸和陶瓷等传统技艺也各具特色,深受
人们喜爱。
绣花工艺精湛细腻,常常被用于装饰衣服、家居用品等。
剪纸则是一种传统手工艺,山西的剪纸作品造型独特,富有民间风情。
而山西的陶瓷工艺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技艺精湛,作品造
型优美,色彩鲜艳。
总的来说,山西传统技艺丰富多彩,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和文
化内涵。
这些传统技艺不仅是山西人民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中华
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传承发扬这些传统技艺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
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山西民间40种民俗文化,几千年的传承!
![山西民间40种民俗文化,几千年的传承!](https://img.taocdn.com/s3/m/17aa4d2d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bb.png)
山西民间40种民俗文化,几千年的传承!1闹花灯——山西老乡俱乐部闹花灯元宵节是一年中灯火最旺的时节,可算得上是“火树银花不夜天”了。
山西民间的灯火,自然也不例外。
当然,这里要把灯与火区分开来。
灯,是闹花灯;火,是放烟火。
2闹红火——山西老乡俱乐部闹红火闹红火又称正月十五闹元宵,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汉族民俗文化活动。
山西各地,闹红火的形式不大相同,相同之处是都在正月十五闹。
有些,是从正月十四闹到正月十六的,也有从正月十五闹到十七的,还有光在正月十五晚上闹的。
3放烟火——山西老乡俱乐部放烟火烟火,是以火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起初,是专供贵族豪富争雄斗奢的消遣品,到了明、清,烟火制作技术有了新的发展,逐渐成为节日的礼品。
每逢春节、元宵节以及其它重大活动,都要施放烟火助兴。
4高跷——山西老乡俱乐部高跷高跷,也称拐子,是由表演者脚踩木跷表演。
由于表演者高出一截,观众需要仰起头来或是站在高处观看,所以也有人把高跷称为“高瞧戏”。
这种活动在山西全省境内流行甚为普遍,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活动形式。
5跑旱船——山西老乡俱乐部跑旱船旱船,是民间表演艺术形式之一,逢年过节,山西境内各地都流行这种民间舞蹈,这是一种模拟水中行船的民间舞蹈。
6跑竹马——山西老乡俱乐部跑竹马跑竹马是风行于山西农村、城市一种汉族民俗活动形式,至少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闹“红火”时活动于广场或街头巷尾。
山西省各地参加跑竹马表演的人数不等,活动形式也有一定程度的不同。
7小车舞——山西老乡俱乐部小车舞小车舞,流传于山西省境内各地,是比较普遍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之一,一般在旧历正月十五左右闹“红火”时表演,也有在其它时序节令中表演。
8挑椅舞——山西老乡俱乐部挑椅舞挑椅舞,是流行在孝义县西泉镇一带的,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的舞蹈。
相传,这种舞蹈的出处,源流传于清代“蠢厮戏妻”的民间故事。
9狮子舞——山西老乡俱乐部狮子舞在三晋大地上,狮子舞渊源很深,大约在东汉末年的民间就有狮子舞了。
山西传统文化简介
![山西传统文化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d666e690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a1.png)
山西传统文化简介一、山西传统文化之戏曲文化1. 山西的戏曲那可真是丰富多彩啊。
晋剧,那可是山西的代表性剧种。
晋剧的唱腔特别有韵味,高亢激越又不失婉转细腻。
演员们在舞台上的表演,那一招一式都特别讲究。
比如说打金枝这出戏,讲的是唐代宗将女儿升平公主许配给汾阳王郭子仪之子郭暧为妻的故事。
在戏里,演员们通过精彩的唱段和细腻的表演,把公主的娇贵任性,郭暧的年少气盛,还有代宗的宽容大度等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2. 还有蒲剧,它的历史那是相当悠久了。
蒲剧的唱腔和表演都非常有特色,它的一些特技动作,像翎子功、帽翅功等,那真的是让人惊叹不已。
演员们能让帽子上的帽翅上下翻动,就像活了一样,这可不是一朝一夕能练出来的本事。
二、山西的传统手工艺1. 剪纸是山西非常有名的传统手工艺。
山西的剪纸图案特别丰富,有各种花卉、动物,还有寓意吉祥的图案。
农村的老大娘,那手就像有魔法一样,拿着剪刀在红纸上那么一剪,一幅漂亮的剪纸就出来了。
比如说剪个“连年有余”,鱼的形态栩栩如生,莲花也娇艳欲滴。
这剪纸啊,不仅仅是装饰品,还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面塑也是山西的一绝。
在各种节日或者婚庆的时候,就能看到面塑的身影。
那些面塑的造型啊,真是千奇百怪又精美绝伦。
可以把面捏成神话故事里的人物,像嫦娥奔月,嫦娥的衣袂飘飘,就好像真的要飞到月亮上去了。
也可以捏成各种小动物,可爱极了。
三、山西的民俗文化1. 旺火是山西的一种独特民俗。
每到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垒旺火。
用煤炭或者木材,堆成一个塔状的东西。
到了除夕之夜,把旺火点燃,红红的火焰冲天而起,寓意着新的一年红红火火。
孩子们围着火堆嬉笑玩耍,大人们也会在旁边祈福。
2. 走亲访友也是山西民俗文化的一部分。
过年的时候啊,大家都穿上新衣,带上礼品,去亲戚朋友家拜年。
到了亲戚家,主人会热情地招待,拿出各种好吃的,大家围坐在一起,聊聊家常,那场面可温馨了。
四、山西的传统建筑文化1. 山西的大院那可是闻名遐迩。
关于山西传统文化的舞蹈
![关于山西传统文化的舞蹈](https://img.taocdn.com/s3/m/06a3ac02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fb.png)
关于山西传统文化的舞蹈
山西传统文化中的舞蹈丰富多样,凝结了该地区独特的民俗风情
和历史沿革。
以下介绍几种代表性的山西传统舞蹈。
1. 皮影戏舞:皮影戏舞是山西地区独特的一种舞蹈形式,结合
了传统戏曲和舞蹈元素。
演员在做皮影戏表演时,通过手中的皮影片
和灯光的照射,展现各种形态的动作和形象,形成了一种具有独特韵
味的舞蹈表演艺术。
2. 稷山舞:稷山舞是山西省临汾地区传统舞蹈的代表之一。
它
起源于稷山县,以韵律优美、动作矫健而著称。
舞者身穿鲜艳的传统
服装,舞动身体,配合悠扬的音乐,表达出对丰收和幸福生活的祈愿。
3. 梆子舞:梆子舞是山西民间表演中的一种形式。
它以梆子戏
为基础,融合了山西地方音乐和舞蹈元素。
梆子舞的动作矫健有力,
情节紧凑,表现了山西民众勇敢、坚毅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4. 大秧歌:大秧歌是山西传统舞蹈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北方
地区最具特色的歌舞形式之一。
大秧歌以丰收、团结和喜庆为主题,
舞者身穿华丽的服饰,手牵手形成排列整齐的队列,随着舞曲的节奏
跳跃、转身,展现出欢快、热烈的舞蹈场景。
这些传统舞蹈是山西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通过舞蹈表达了
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它们不仅具有观赏性,更是体现了山西人民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精神风貌。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https://img.taocdn.com/s3/m/688ce99d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88.png)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西是一个古老而富有文化底蕴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要地位。
以下将介绍山西的几项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
首先是太行山生活技艺。
太行山是山西地区的一处山脉,这里的居民凭借着对山水资源的依赖,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技艺。
例如,凿井技艺是太行山地区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艺,凿井师傅们使用传统的凿井工具,经过多年的训练和经验积累,能够在坚硬的山岩中凿出深井,并且妙手回春地修复一些淤水严重的水井。
此外,太行山地区还有杂技、民歌和锺鼓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次是皮影戏。
皮影戏是一种中国传统戏曲形式,山西是皮影戏的发源地之一、山西皮影戏技艺独具特色,其制作精良的皮影和生动的演出方式,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
山西的皮影戏团队在中国皮影戏比赛中屡获大奖,被誉为皮影戏界的瑰宝。
在山西各地,皮影戏团队还经常参加庙会和民间活动,传播着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
再次是山西剪纸。
剪纸是一种中国传统手工艺,在山西广泛流传。
山西的剪纸以其精致的造型、丰富的图案而闻名,特别是被誉为“日子剪纸”的山西忻州剪纸。
山西剪纸以其独特的技法和手法,将民间传说、习俗和神话融入艺术创作中,给人一种深深的文化体验。
另外,在山西的农村地区,剪纸还被用作装饰和庆祝活动中的重要元素,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最后是山西面食文化。
山西是面食的发源地之一,这里的面食多种多样,种类繁多。
山西的面食不仅口感独特,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例如,山西刀削面是传统的山西面食之一,以其形状独特、口感爽滑而被世界各地的食客称赞。
此外,各地有各自独特的面食,如太谷的刀削面、平遥的灌汤包、晋中的炒面等。
这些面食不仅是山西人日常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山西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总而言之,山西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有着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太行山的生活技艺,皮影戏、剪纸和山西面食文化,都是山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反映了山西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为世界各地的人们提供了一种了解山西文化的方式。
山西太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山西太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7649ef8f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af.png)
山西太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太原,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承载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天,小智就带大家一起走进太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感受那些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和美食文化。
我们来了解一下太原的传统民间艺术。
在太原,有一种叫做“脸谱”的民间艺术,它起源于元朝,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脸谱是一种用于表演戏剧的特殊化妆,通过不同的颜色、图案和线条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在太原,脸谱的制作技艺已经传承了几百年,如今依然可以在一些戏曲表演中看到它的身影。
除了脸谱,太原还有一种叫做“破五节”的民间舞蹈,它是太原地区特有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破五节舞蹈的动作优美、节奏明快,寓意着祈求五谷丰登、家庭幸福。
接下来,我们要说的是太原的传统手工艺。
在太原,有一项非常有名的手工艺叫做“铁画”。
铁画是一种用铁丝制作的绘画作品,它的制作过程非常复杂,需要经过锻打、焊接、錾刻等多个步骤。
铁画的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山水花鸟,也有人物故事。
这些铁画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在太原,有很多铁画艺人依然坚持传统的制作工艺,为人们创作出一幅幅精美的铁画作品。
再来说说太原的美食文化。
在太原,有一种非常有名的小吃叫做“刀削面”。
刀削面是一种传统的面食,它的制作过程非常独特。
面条是用手擀出来的,而不是用机器制作的。
这种面条的口感弹牙筋道,非常好吃。
除了刀削面,太原还有很多其他的美食,比如麻花、油茶、豆腐脑等。
这些美食都是太原人民的日常饮食,也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太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很多其他的表现形式。
比如说,太原有一种叫做“皮影戏”的民间艺术,它是中国皮影戏的重要流派之一。
皮影戏是一种用兽皮或纸板制作的剪影艺术,通过灯光照射,将剪影投射到幕布上,形成一个个生动的故事画面。
太原还有一种叫做“秧歌”的民间舞蹈,它是太原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
秧歌舞蹈的动作欢快、节奏鲜明,寓意着庆祝丰收、祈求平安。
山西十大特色民间艺术形式
![山西十大特色民间艺术形式](https://img.taocdn.com/s3/m/6894fe5a27284b73f24250e1.png)
山西十大特色民间艺术形式1.花腔鼓2.定襄蒋村3.晋中妈祖信仰4.临猗地台戏5.“四句”秧歌剧6.翅果油熬制技艺7.汾西地灯秧歌8.灵丘制针9.中和节10.迎喜神NO.1花腔鼓花腔鼓是襄汾县赵雄村一带流行范围很窄但又影响广泛的民间傩舞。
花庆鼓”是一种流行范围很窄但又影响广泛的民间鼓乐,据查证相关资料和走访当地艺人,其仅为襄汾县赵康镇赵雄村独有。
它以扁鼓、梆子、小锣、夹板四种乐器为一组,依人数多少分成若干组进行表演。
在表演中,所有参与者都各自佩戴不同形象的鬼卒面具,其均无下颌,并依所戴面具形象,配挂红、黑、长各不同的三绺或满把胡须。
在过去除五鬼光头外,判官和其他鬼卒顶两侧均插有形似摺扇的纸花两朵,以示阴间鬼魁,但现在已没了这样的区别,而全部则以方巾裹头。
在表演中,判官和各类鬼卒,形象凶恶狰狞,或立眉瞪眼,满脸横肉;或凶恶阴险,用蓝、绿色涂抹,更渲染得阴森恐怖,令人生畏,故民间“阴鼓”之称,是一种典型而又少见、具有独特表演风格的民间鼓乐,曾先后参加了电影《炮打双灯》和中央电视台七套“乡村大舞台”等电影、电视节目的拍摄,在多项民间广场文化表演中获奖,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
说起花庆鼓要追溯到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阳寿已尽,阴府判官因感于太宗为国为民之情,不忍世因主而乱,所以私自改了生死簿,为其增加了寿数而触犯天条,依律当诛,但玉皇感其为民之初衷,从轻发落,给予游乡示众。
有一名叫花庆的鼓师,为判官之举所动,回家后苦思冥想,七天水米未进,到第七日子时幡然醒悟,于是操鼓而击,为后人留下这铿锵激昂、节奏明快、独树一帜的精美鼓乐,后世为纪念他起名"花庆鼓"也称“花腔鼓”。
花庆鼓为民间打击乐,表演者使用扁鼓、梆子、小锣、夹板四种乐器,无锣和铙,这是与其他鼓乐队所不同的,另外在表演中还有判官、小鬼等进行仿阴府舞蹈,为节日增色不少。
这一鼓种在明末清初达到鼎盛,成为当地年节必不可少的表演项目,被看作是扶正祛邪求宁保安的象征。
山西省非遗
![山西省非遗](https://img.taocdn.com/s3/m/aa2ec453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33.png)
山西省非遗山西省,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素有“中国内陆文明的摇篮”之称。
据史记记载,这里自先秦以来即有文艺体系、政治格局和特色活动。
在东西汉时期,山西已发展出许多古老的文化传统技艺,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
山西省拥有着异彩纷呈的文化和传统,在古老文化技艺上拥有着自身的风格和特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山西的“八香缠绵”,这也是山西的文脉一代代相传的一种文化传承。
其中,陶艺、剪纸、缬沙子、竹丝艺术、扎筐艺术、抽纱、押出花纹艺术、刻板花纹艺术、编织圈、古琴等技艺,都是山西的悠久文化传统,一直被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保护的一类当地特有的技艺。
首先,可以从陶艺中看到山西的特色,陶艺是山西省最具有代表性的技艺,已有2万多年的历史。
山西陶艺技艺造型新颖、工艺造型精美,制作以炭黑、褐红为主色调,细致又精致,质感光滑,让人一看就惊叹不已。
其二,剪纸也是山西特有的传统文化,剪纸艺术在它的家乡拥有悠久的历史,制作剪纸需要考验艺术家的功底。
剪纸花纹造型丰富,贴在墙上,像一幅精美的油画,给人以享受,让人心旷神怡。
缬沙子是中国古代有代表性的绣花技艺。
它以无涂料、古法水染、风景纹、花草、人物、动物为主题,采用“缬”、“拉”、“开”、“捻”等技法,结合绘画、景物、人物、动物、植物等内容,创作出一幅幅精美的沙纸图案,给人以美的享受。
此外,竹丝艺术也是山西劳动人民悠久的文化传承。
这是一种以竹丝为基础制作各种复杂的花纹、形状的一种技艺。
竹丝的质地细腻,富有弹性,东西汉时期已有用来制作竹编花纹、椅子靠背、桌帷饰等,被认为是家居园林装饰杰作。
接下来,扎筐艺术是山西民间最流行的技艺,它具有古老、流行、传承和创新的特征。
筐的花纹丰富多彩,有祥瑞吉祥、喜庆繁华之意,灵活多变,可以根据节日、庆典、宴会、个人喜好等等,制作不同的筐子。
再说抽纱,是一种流行于山西的绣花技艺。
它有中式的,也有西式的,主要以金黄色为主。
抽纱的工艺集图案绣制、剪花、结缕和抽绸等环节于一体,利用纱线把图案和小物件绣制在一起,抽出长长的绣花,被誉为“花样绣”,它的绣花精细、细腻、线条柔美,色彩丰富、娴熟、活泼、充满节庆气息。
山西省非遗
![山西省非遗](https://img.taocdn.com/s3/m/e951472a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90.png)
山西省非遗山西省,位于我国华北平原的中心地带,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古老省份。
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优越,非常适合人们生活、旅行和文化活动。
此外,山西省还拥有众多的非遗传统文化,被认为是最古老、最具文化底蕴的省份之一。
山西省的非遗文化也被认为是我国华夏民族的灵魂,其中包括民间传统的音乐、舞蹈、戏剧、绘画等传统的艺术形式,以及传统的生活习俗、民俗等。
山西省的非遗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流传了上千年,为当地人民提供了宝贵的文化熏陶和精神家园。
山西省的非遗传统有很多,其中包括晋剧、灵运、窑墙、古物尤里斯、绣花、古泉、山西木雕等,这些传统文化在山西省都有很高的文化地位。
晋剧是山西省传统戏剧艺术形式,在晋地区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它以其丰富多彩的舞蹈、音乐、服饰等特点,使人们充分体验到传统文化的精彩之处,也使晋剧成为了中国传统戏剧艺术形式之一。
灵运是山西省的传统文化,它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明朝山西地区,由山西地区的居民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利用动物的力量来运输粮食、物资以及人们的衣物等,而这种传统文化一直在山西省流传至今。
窑墙是山西省一种非常古老的建筑形式,是源于中国古代的砖石建筑,其材料来源极其丰富,从最古老的石块到精美的釉面砖,窑墙充分体现了山西传统文化的美丽和智慧。
古物尤里斯也是山西省的一种传统文化,古物尤里斯的传播可以追溯到中国春秋时期,它是一种道德讲故故事,用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古物尤里斯被称为“中国道德经”,也是一种非常有趣的传统文化。
绣花也是山西省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非遗文化。
绣花是在布料上绣出图案,吸取自然界的美丽景象而创作出来的,使人们能够更好地领略自然界的美丽,也使人们能够通过绣花的艺术来体验传统文化。
古泉是山西省的一种古老的水利工程,古泉的分布贯穿了山西省,至今仍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古代的古泉,不仅是古代山西居民的水源,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
山西木雕是山西省的一种古老的雕刻艺术,自唐代以来,山西木雕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以其独特的风格,将古老的中国文化和历史极其完美地展示在人们面前,也为大家带来了诸多风趣的木雕作品。
山西民俗文化
![山西民俗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775fea09b0717fd5370cdc4f.png)
8.平阳木板年画 源于宋朝平阳(古临汾)的木板年画艺术在元、明、清时期得到广泛发展。宋朝灭亡以后,元代统 治者强迫许多印刷工人从南方迁到平阳,使这里成为印刷工业的中心,从而产生了平阳木板年 画。
9.面塑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是源于山西的汉族民间传统艺术之一,以糯米面为主料, 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
2.山西民间社火 山西民间社火是中国传统大年—春节期间的民间自演自娱活动,其由来已久、源自上古时期人们 对土地与火的崇拜。社,即 土地神;火为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由此民间产生了祭祀社与 火的风俗,并且年年岁岁流传至今。
3.威风锣鼓 威风锣鼓:威风锣鼓起源于尧舜时代,兴盛于隋唐。相传公元六一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霍州大战 刘武周部将尉迟恭,以威风锣鼓演兵布阵,一举大获全胜,继而便流传于民间,用于喜庆典礼、集 会、社火、迎神祛邪。
山西民俗文化
———————————————————————————————— 作者: ———————————————————————————————— 日期:
山西十大民俗风情
1.民间剪纸 民间剪纸:民间剪纸在山西是一种很普遍的群众艺术,剪纸就是这样一种扎根民众之间,与人民 生活紧密关联,为千家万户增色添喜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代代相传,年深月久,逐渐形成一套 在审美意味上、艺术表现上较为完整、成熟的程序。
6.炕画 山西有在炕周围墙上作画的习俗。这些画用来装饰房间和保护粉刷的墙壁。炕画内容丰富,从风 景,花鸟,野兽到历史和传说故事。在原平发掘的宋代古墓中发现了与现代炕画相似的壁画,证
明了炕画这种民间艺术至少已有800 年的历史了。
7.刺绣 山西农村的这种手工作品十分普及。各地的刺绣都有它们独特的形式:有的华丽精美,有的庄严 清晰,有的简单精制。刺绣作品有三种,衣服、日常用品和典礼装饰。在传统衣服上,刺绣通常 用来装饰领子、袖子和童鞋、围兜和童帽。
山西民间40种民俗文化,几千年地传承!
![山西民间40种民俗文化,几千年地传承!](https://img.taocdn.com/s3/m/f137e2d5c8d376eeaeaa312f.png)
山西民间40种民俗文化,几千年的传承!1闹花灯——山西老乡俱乐部闹花灯元宵节是一年中灯火最旺的时节,可算得上是“火树银花不夜天”了。
山西民间的灯火,自然也不例外。
当然,这里要把灯与火区分开来。
灯,是闹花灯;火,是放烟火。
2闹红火——山西老乡俱乐部闹红火闹红火又称正月十五闹元宵,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汉族民俗文化活动。
山西各地,闹红火的形式不大相同,相同之处是都在正月十五闹。
有些,是从正月十四闹到正月十六的,也有从正月十五闹到十七的,还有光在正月十五晚上闹的。
3放烟火——山西老乡俱乐部放烟火烟火,是以火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起初,是专供贵族豪富争雄斗奢的消遣品,到了明、清,烟火制作技术有了新的发展,逐渐成为节日的礼品。
每逢春节、元宵节以及其它重大活动,都要施放烟火助兴。
4高跷——山西老乡俱乐部高跷高跷,也称拐子,是由表演者脚踩木跷表演。
由于表演者高出一截,观众需要仰起头来或是站在高处观看,所以也有人把高跷称为“高瞧戏”。
这种活动在山西全省境内流行甚为普遍,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活动形式。
5跑旱船——山西老乡俱乐部跑旱船旱船,是民间表演艺术形式之一,逢年过节,山西境内各地都流行这种民间舞蹈,这是一种模拟水中行船的民间舞蹈。
6跑竹马——山西老乡俱乐部跑竹马跑竹马是风行于山西农村、城市一种汉族民俗活动形式,至少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闹“红火”时活动于广场或街头巷尾。
山西省各地参加跑竹马表演的人数不等,活动形式也有一定程度的不同。
7小车舞——山西老乡俱乐部小车舞小车舞,流传于山西省境内各地,是比较普遍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之一,一般在旧历正月十五左右闹“红火”时表演,也有在其它时序节令中表演。
8挑椅舞——山西老乡俱乐部挑椅舞挑椅舞,是流行在孝义县西泉镇一带的,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的舞蹈。
相传,这种舞蹈的出处,源流传于清代“蠢厮戏妻”的民间故事。
9狮子舞——山西老乡俱乐部狮子舞在三晋大地上,狮子舞渊源很深,大约在东汉末年的民间就有狮子舞了。
山西十大民俗风情
![山西十大民俗风情](https://img.taocdn.com/s3/m/2463fc6b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be.png)
⼭西⼗⼤民俗风情1.民间剪纸民间剪纸:民间剪纸在⼭西是⼀种很普遍的群众艺术,剪纸就是这样⼀种扎根民众之间,与⼈民⽣活紧密关联,为千家万户增⾊添喜的⼀种民间艺术形式。
代代相传,年深⽉久,逐渐形成⼀套在审美意味上、艺术表现上较为完整、成熟的程序。
2.⼭西民间社⽕⼭西民间社⽕是中国传统⼤年—春节期间的民间⾃演⾃娱活动,其由来已久、源⾃上古时期⼈们对⼟地与⽕的崇拜。
社,即⼟地神;⽕为⽕祖,是传说中的⽕神。
由此民间产⽣了祭祀社与⽕的风俗,并且年年岁岁流传⾄今。
3.威风锣⿎威风锣⿎:威风锣⿎起源于尧舜时代,兴盛于隋唐。
相传公元六⼀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霍州⼤战刘武周部将尉迟恭,以威风锣⿎演兵布阵,⼀举⼤获全胜,继⽽便流传于民间,⽤于喜庆典礼、集会、社⽕、迎神祛邪。
4.民歌民歌: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唐风》和《魏风》,⼤都是产⽣在⼭西地区的古⽼民歌。
5.戏曲⼭西是中国戏曲的摇篮。
元曲四⼤家之中三⼈都是⼭西⼈:《窦娥冤》作者关汉卿、《倩⼥离魂》的作者郑光祖、《墙头马上》的作者⽩朴。
⼭西⾄今还保存有赛社也要唱戏,宗祠祭祖要唱戏,天旱祈⾬也要唱戏,消灾免病、晚年得⼦等等。
还要唱“还愿”戏。
6.炕画⼭西有在炕周围墙上作画的习俗。
这些画⽤来装饰房间和保护粉刷的墙壁。
炕画内容丰富,从风景,花鸟,野兽到历史和传说故事。
在原平发掘的宋代古墓中发现了与现代炕画相似的壁画,证明了炕画这种民间艺术⾄少已有800年的历史了。
7.刺绣⼭西农村的这种⼿⼯作品⼗分普及。
各地的刺绣都有它们独特的形式:有的华丽精美,有的庄严清晰,有的简单精制。
刺绣作品有三种,⾐服、⽇常⽤品和典礼装饰。
在传统⾐服上,刺绣通常⽤来装饰领⼦、袖⼦和童鞋、围兜和童帽。
8.平阳⽊板年画源于宋朝平阳(古临汾)的⽊板年画艺术在元、明、清时期得到⼴泛发展。
宋朝灭亡以后,元代统治者强迫许多印刷⼯⼈从南⽅迁到平阳,使这⾥成为印刷⼯业的中⼼,从⽽产⽣了平阳⽊板年画。
9.⾯塑⾯塑,俗称⾯花、礼馍、花糕、捏⾯⼈,是源于⼭西的汉族民间传统艺术之⼀,以糯⽶⾯为主料,调成不同⾊彩,⽤⼿和简单⼯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的形象。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https://img.taocdn.com/s3/m/d5c8701a866fb84ae45c8dce.png)
曲艺类(1项)潞安大鼓长治市民间美术类(1项)中阳剪纸中阳县传统手工技艺类(4项)阳城生铁冶铸技艺阳城县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平遥县杏花村汾酒酿制技艺汾阳市山西老陈醋酿制技艺太原市民俗类(1项)民间社火潞城县民间文学类(共计7项)董永传说运城市万荣县民间传唱史诗《杨家将》山西大学;忻州市代县广武传说朔州市山阴县赵氏孤儿传说阳泉市盂县;运城市新绛县万荣笑话运城市万荣县司马光传说运城市夏县牛郎织女传说晋中市和顺县民间音乐类(共计12项)左权开花调晋中市左权县河曲民歌忻州市河曲县五台山佛乐忻州市五台县晋南威风锣鼓临汾市绛州鼓乐运城市新绛县上党八音会晋城市;长治市长治县、长子县文水鈲子吕梁市文水县太原锣鼓太原市晋北鼓吹忻州市忻府区、五台县;大同市阳高县恒山道乐大同市阳高县上党乐户班社长治市临县大唢呐吕梁市临县民间舞蹈类(共计14项)狮舞(天塔狮舞)临汾市襄汾县走兽高跷运城市稷山县翼城花鼓临汾市翼城县临县伞头秧歌吕梁市临县稷山高台花鼓运城市稷山县踢鼓秧歌朔州市平定武迓鼓阳泉市平定县寿阳爱社晋中市寿阳县汾阳地秧歌吕梁市汾阳市朔州喜乐朔州市背铁棍(抬阁、挠阁)太原市清徐县;晋中市祁县;运城市万荣县;忻州市代县原平凤秧歌忻州市原平市榆社霸王鞭晋中市榆社县武乡顶灯长治市武乡县戏剧类(共计19项)晋剧省文化厅蒲州梆子临汾市;运城市北路梆子忻州市上党梆子晋城市;长治市雁北耍孩儿大同市灵丘罗罗腔大同市灵丘县秧歌戏(朔州、繁峙、襄武、壶关)朔州市朔城区;忻州市繁峙县;长治市襄垣县、武乡县、壶关县道情戏(晋北、临县、神池、洪洞)朔州市右玉县;吕梁市临县;忻州市神池县;临汾市洪洞县二人台忻州市河曲县锣鼓杂戏运城市临猗县皮影戏(孝义、侯马)吕梁市孝义市;临汾市侯马市碗碗腔(孝义、曲沃)吕梁市孝义市;临汾市曲沃县太谷秧歌(祁太秧歌、晋中秧歌)晋中市太谷县、祁县晋南眉户临汾市;运城市临猗县上党落子长治市潞城市线腔运城市芮城县孝义木偶戏吕梁市孝义市碓臼沟秧歌大同市赛戏朔州市曲艺类(共计7项)潞安大鼓长治市太原莲花落太原市襄垣鼓书长治市襄垣县阳泉评说阳泉市晋东南说唱道情长治市屯留县;晋城市阳城县河东说唱道情运城市盐湖区、永济市沁州三弦书长治市沁县杂技与竞技类(共计2项)挠羊赛忻州市心(形)意拳(戴氏形意拳)晋中市民间美术类(共计6项)中阳剪纸吕梁市中阳县平阳木版画临汾市面塑(定襄、闻喜花馍、焙面面塑、新绛)忻州市定襄县;运城市闻喜县、新绛县;晋城市阳城县山西民居砖雕艺术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山西省民居雕刻艺术研究会黎侯虎(布艺老虎)长治市黎城县广灵染色剪纸大同市广灵县民间手工技艺类(共计16项)阳城生铁冶铸技艺晋城市阳城县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晋中市平遥县杏花村汾酒酿制技艺吕梁市汾阳市山西老陈醋传统酿制技艺太原市;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山西面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山西晋餐文化研究会云雕制作技艺运城市新绛县地窨院建筑技艺运城市平陆县长子响铜乐器制作技艺长治市长子县交城琉璃咯嘣制作技艺吕梁市交城县平定黑釉刻花陶瓷制作工艺阳泉市平定县新绛县澄泥砚传统制作工艺运城市新绛县郭杜林晋式月饼制作技艺太原市绛州飞龙制作技艺运城市绛县梨花春酒传统酿造工艺朔州市汾阳王酒传统酿造工艺吕梁市汾阳市上党堆锦艺术长治市传统医药类(共计2项)傅山养生健身术(八珍汤、傅青主女科)太原市尖草坪区龟龄集酒药传统制作工艺晋中市太谷县民俗类(共计18项)民间社火长治市潞城县尧王传统祭祀文化运城市;临汾市舜王传统祭祀文化运城市;晋城市禹王传统祭祀文化运城市关公文化运城市河东盐池文化运城市寒食节晋中市介休市洪洞大槐树根祖文化临汾市洪洞县后土文化运城市万荣县骡驮轿朔州市晋祠庙会(水母娘娘传说、晋阳风火流星)太原市晋源区走亲习俗临汾市洪洞县河曲河灯会忻州市河曲县背冰运城市芮城县、永济市任庄扇鼓傩戏临汾市曲沃县柳林盘子会(含弹唱)吕梁市柳林县、离石区孝义贾家庄婚俗吕梁市孝义县裴氏谱系文化运城市闻喜县。
山西的民俗传统文化(山西地方民俗文化有哪些)
![山西的民俗传统文化(山西地方民俗文化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da2362f3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72.png)
山西的民俗传统文化(山西地方民俗文化有哪些)今天给各位分享山西的民俗传统文化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山西地方民俗文化有哪些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文库,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1、山西有那些传统文化?2、山西民俗文化有哪些3、山西当地特色的民俗活动有哪些?4、山西民俗文化有哪些?山西有那些传统文化?1、戏曲山西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发祥地之一,被称为“戏曲摇篮”。
汉代时山西大地就出现了戏曲萌芽;元代时山西成了全国戏曲艺术的中心,全国所发现的元代戏台基本都在山西(晋南);1980年晋查显示,山西地方剧种达54个,占300多个剧种的六分之一。
2、添仓节每年农历正月的二十五日,山西的讲究是喜进厌出:囤里要添粮,缸里要添水,门口放些煤炭以镇宅;上了年纪的居民习惯在添仓日购米买面,以兆全年丰衣足食。
3、山西锣鼓威风锣鼓是流行在霍州、洪洞、汾西、临汾一带的民间广场艺术,特色是“威风”:从锣鼓的配置打法,演奏队的组织、表演、着装,都在展示威风。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李世民在霍州大战刘武周部,击鼓迎战,鸣锣收兵,取得胜利,于是流传下威风锣鼓。
4、面塑山西民间面塑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品,在民间叫面花,是作为仪礼、岁时等民俗节日中馈赠、祭祀、喜庆、装饰的信物或标志,是一种由风俗习惯久而积淀成的极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
5、旺火生旺火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一种历史悠久的风俗习惯,主要以山西为主,有说法认为,山西煤炭资源比较丰富,而根据煤炭开发使用的历史推断,现代形制的旺火最早可以上溯至汉代,并在古代就已渗透到风俗民情之中,故山西北部地区形成了一种生旺火的风俗习惯。
在春节除夕和元宵节时进行。
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塔状,称之为旺火,以图吉利,祝贺全年兴旺。
-山西山西民俗文化有哪些山西民俗文化有闹花灯、闹红火、放烟火、高跷、跑旱船、跑竹马、小车舞、挑椅舞、狮子舞、龙舞、龙舟舞、中黄高台、倒悬花鼓、铁棍与背棍、渔翁戏海蚌、沈老爷坐轿、晋南血社火、黄河灯会、太原社火、怀仁旺火、平定塔火、南庄架火、威风锣鼓、绛州鼓乐等等。
山西国家级非遗名录
![山西国家级非遗名录](https://img.taocdn.com/s3/m/6f4a30b5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875a545.png)
山西国家级非遗名录山西,这片古老的黄河之畔的土地,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这片土地上,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遗项目不仅是山西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让我们一同深入解读山西国家级非遗名录,探寻其中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一、民间文学山西的民间文学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多彩。
其中,杨家将传说、尧的传说、牛郎织女传说等都是脍炙人口的故事。
这些传说以历史事件、人物和地域为背景,通过夸张、想象等艺术手法,塑造了众多英勇善战、忠贞不渝的英雄形象,表达了人们对正义、和平的向往。
这些传说不仅在民间广为流传,还对文学、戏剧、电影等多个艺术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传统音乐与舞蹈山西的传统音乐与舞蹈同样具有独特的魅力。
太原锣鼓是山西传统音乐中的瑰宝,它以激昂的鼓声、欢快的节奏和精湛的技艺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这种锣鼓乐不仅具有娱乐功能,还常常用于庆祝丰收、祭祀祖先等民俗活动中,体现了山西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
然而,在国家级非遗名录中,山西的传统舞蹈并未单独列出具体项目,这可能与舞蹈形式的多样性和地域性有关。
实际上,山西的民间舞蹈丰富多彩,如扇子舞、高跷舞等,它们以独特的舞姿和欢快的节奏展现了山西人民的热情和活力。
这些舞蹈多源于生活实践,是人们在劳动、节庆等场合中自发创造的艺术形式。
三、传统戏剧与曲艺山西的传统戏剧与曲艺同样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艺术魅力。
晋剧是山西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它以独特的唱腔、表演风格和丰富的剧目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晋剧的形成和发展与山西的历史文化紧密相连,它融合了多种艺术形式的特点,展现了山西人民对艺术的创造力和鉴赏力。
此外,太原莲花落等曲艺形式也各具特色,它们以幽默诙谐的表演方式和深刻的社会寓意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四、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山西的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项目同样精彩纷呈。
太原风火流星是一种独特的民间杂技表演形式,它以精湛的技艺和惊险刺激的表演风格吸引了众多观众。
山西民间工艺品的形态溯源
![山西民间工艺品的形态溯源](https://img.taocdn.com/s3/m/f2488a72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cc.png)
山西民间工艺品的形态溯源山西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省份,其民间工艺品更是闻名遐迩。
从陶瓷、剪纸、刺绣到织锦等,山西的民间工艺品丰富多彩,每一种工艺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对山西民间工艺品的形态进行溯源,探寻其源头和形成过程。
一、山西民间工艺品的种类山西的民间工艺品种类繁多,其中以陶瓷、剪纸、刺绣和织锦最为著名。
在山西的各地,都能找到当地特色浓郁的民间工艺品,这些工艺品在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的也传承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山西文化的瑰宝。
1. 陶瓷山西陶瓷历史悠久,宋代时期,山西作为中国釉下五彩陶瓷之乡,制作了许多著名的陶瓷器。
山西的黄土资源丰富,这为陶瓷的制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山西的陶瓷制作工艺精湛,山西的刘加龙窑、晋州窑、大陆窑等都是闻名遐迩的陶瓷窑厂。
山西陶瓷的特色主要表现在稳重大方、古朴典雅、绘画精美等方面。
2. 剪纸山西的剪纸工艺品流传于全省各地,且各具特色。
山西的剪纸多为刀法简练,内容常常是表现当地的风俗文化、传统节日、神话传说等。
山西的剪纸还有一个独特的特色,就是刀法娴熟、图案繁复,在剪纸的时候,往往需要一气呵成,不可有半点懈怠。
3. 刺绣山西的刺绣工艺品也是著名的民间工艺品之一。
山西的刺绣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产品风格独具特色。
山西的刺绣品种繁多,有人物肖像刺绣、古建筑刺绣、花卉、禽兽、鱼虫等刺绣,形式多样,工艺复杂,干练利落,精妙细腻。
4. 织锦山西的丝织品也是著名的民间工艺品之一,山西丝织品主要分布在吕梁一带。
山西织锦色彩鲜艳,样式古朴,工艺精湛,成为山西的骄傲。
山西的陶瓷工艺品是山西的瑰宝,其形成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
山西是古代的陶瓷原产地之一,距今已有上万年的历史,是中国陶瓷文化的摇篮之一。
尤其是山西关中地区,拥有丰富的陶瓷资源,是古代陶瓷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在商朝时期,山西的陶瓷制作技术已经相当发达,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山西的陶瓷工艺品也不断得到提升和发展。
山西省春节的民间艺术表演
![山西省春节的民间艺术表演](https://img.taocdn.com/s3/m/00309dac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0d.png)
山西省春节的民间艺术表演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山西省民间艺术表演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欢快的节日里,各种形式的艺术表演为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和娱乐。
本文将为您介绍山西省春节期间举行的民间艺术表演,带您领略这里独特的文化魅力。
一、豫剧豫剧是山西省春节期间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剧种之一。
它以其丰富的表演形式和深厚的艺术内涵而闻名于世。
豫剧继承了京剧的传统,又吸收了陕西秦腔和河南豫剧的特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在山西省春节期间,各地的剧团会举办豫剧演出,包括经典剧目和新编剧目,让观众领略到高超的表演技巧和精彩的故事情节。
二、快板书快板书是山西省春节期间最受欢迎的民间艺术表演之一。
它通过快速的击子和嘴巴演唱,结合精彩的故事情节,展现了独特的韵味。
快板书通常由一个人独自完成,通过表演者的灵活嘴舌和生动动作,将观众带入一个个真实而有趣的场景。
在山西的各个乡村,人们常常聚集在一起,欣赏快板书的表演,并与表演者互动,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
三、舞狮舞狮是山西省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民间艺术表演之一。
舞狮通常由两人扮演,一人扮狮头,另一人扮狮身。
在音乐的伴奏下,狮头和狮身的表演者协同配合,展现出活泼生动的舞蹈动作。
舞狮的表演不仅能为观众带来喜悦和惊喜,还有驱邪辟邪的象征意义。
人们相信,舞狮能够驱逐邪恶,保护家庭和社区的平安。
四、杂技表演山西省春节期间还有许多杂技表演,给观众带来了震撼和惊叹。
山西的杂技表演源远流长,技艺精湛。
表演者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和练习,能够表演出各种精彩的技巧,如平衡、踩高跷、玩飞针等。
这些表演不仅能展示出人的灵巧和协调能力,还能给观众带来欢乐和赞叹。
五、秧歌舞秧歌舞是山西省春节期间最具活力和热情的民间艺术表演之一。
秧歌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农耕文化,它以其欢快的节奏和动感的舞姿而广受欢迎。
在山西各地,人们常常组织队伍,穿着鲜艳的服饰,载歌载舞,跳起欢快的秧歌舞蹈。
这不仅是一种庆祝春节的方式,也是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山西民俗文化内容
![山西民俗文化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225bbe9e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b7.png)
山西民俗文化内容山西是中国的一个多民族、多文化交融的省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俗文化。
山西的民俗文化内容包括传统节日、民间艺术、民间习俗、传统服饰等方面,下面将就山西的民俗文化内容进行介绍。
1.传统节日山西有许多传统节日,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春节和中秋节。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山西人过年的重要时刻。
在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进行祭祀祖先、贴门神、放鞭炮、舞狮子等传统活动。
中秋节是中国农历八月十五的节日,也是团圆的象征,山西人会和家人一起赏月、吃月饼、猜灯谜等。
此外,山西还有端午节、清明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独特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2.民间艺术山西的民间艺术非常丰富多样,包括皮影戏、山西剪纸、山西绣球等。
皮影戏是山西著名的传统艺术形式,通过在半透明的皮影上绘制形状,然后用煤油灯光照射,形成动态影像。
山西剪纸则是以纸张为材料,利用剪刀剪出各种各样的图案,多用于装饰和庆祝活动。
山西绣球是山西省特色的民间手工艺品,通过绣制各种花纹和图案,制作成球状的装饰品。
3.民间习俗山西的民间习俗以守岁、颂春、拜年等为主要内容。
守岁是指在除夕夜家人团聚一起守夜,等待新年的到来。
在此期间,家人会一起吃年夜饭、贴春联、放鞭炮,庆祝新年的到来。
颂春是指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五的时间里,人们祭拜祖先,祈求新一年的好运和丰收。
拜年则是指在春节期间,亲朋好友之间互相拜访,祝福对方。
此外,山西还有各种婚俗、葬礼习俗等,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习惯。
4.传统服饰山西的传统服饰以丝绸为主要材料,色彩鲜艳,样式独特。
男子常穿长袍、马褂、褶裙等,女子则喜欢穿旗袍、对襟上衣、裙子等。
山西的传统服饰注重细节和装饰,常常采用刺绣、缎带、玉饰等来点缀。
不同地区的传统服饰又各具特色,反映了山西不同民族和地域的文化传统。
总的来说,山西的民俗文化内容丰富多样,体现了山西人民世代相传的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这种民俗文化既是山西的独特魅力所在,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太原市市级非遗名录
![太原市市级非遗名录](https://img.taocdn.com/s3/m/1824ab61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17.png)
太原市市级非遗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传统,是人类的精神财富。
以太原市为例,下面将介绍几个太原市市级非遗名录。
1. 太原市砂锅烧饼太原市的砂锅烧饼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传统糕点。
它以黄豆粉和面粉为主要原料,经过发酵、擀面、摊饼、烧烤等工艺制作而成。
砂锅烧饼烤制时,饼底贴在锅底,锅上盖上砂锅盖,烧烤出来的烧饼酥脆可口。
这一独特的制作方式和风味,使太原市的砂锅烧饼成为当地居民和游客喜爱的美食。
2. 太原市剪纸太原市的剪纸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品。
它以纸张为材料,通过剪刀将纸张剪成各种形状,然后粘贴在窗户、墙壁等地方进行装饰。
太原市的剪纸主题丰富多样,有花鸟、人物、动物等各种图案,色彩鲜艳,线条流畅。
太原市的剪纸工艺精湛,被誉为中国传统剪纸的重要流派之一。
3. 太原市皮影戏太原市的皮影戏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戏曲艺术形式。
它以白皮为主要材料,通过雕刻、上色制作出各种人物和道具,然后用灯光照射在布幕上进行表演。
太原市的皮影戏剧情丰富,人物形象生动,音乐悠扬,给观众带来了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
太原市的皮影戏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太原市古琴制作技艺太原市的古琴制作技艺是一项独特的手工艺技艺。
古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弹拨乐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太原市的古琴制作技艺传承自古代,工艺精湛,琴身制作精细,音色优美。
太原市的古琴制作技艺被列入市级非遗名录,保护和传承这一优秀的传统工艺。
5. 太原市绣球艺术太原市的绣球艺术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品制作技艺。
它以丝线为材料,通过刺绣、缝制等工艺制作出各种球状的绣品。
太原市的绣球艺术形式多样,有花鸟、人物、景物等各种主题,色彩鲜艳,线条流畅。
太原市的绣球艺术工艺精湛,被誉为中国传统刺绣工艺的瑰宝。
太原市市级非遗名录中还有许多其他项目,如太原市的刺绣、陶瓷制作、木雕等。
这些非遗项目代表了太原市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
太原市将继续保护和传承这些非遗项目,使其在当代社会中继续发展和传播,为太原市的文化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山西临汾民间工艺
![山西临汾民间工艺](https://img.taocdn.com/s3/m/b0d26b74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9c.png)
山西临汾民间工艺山西临汾民间工艺一、剪纸艺术《史记》中记述了一则春秋战国时期《成王剪桐封弟》的故事:一日,尚未继位的成王与弟姬虞在御花园玩耍,成王用桐树叶剪成玉玺的图象赠于姬虞,封其到唐阀(今山西省翼城县城西南)去当诸侯。
这应当是我国有关剪纸的较早记载。
这个故事充分说明临汾民间剪纸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
临汾民间剪纸艺术品种繁多,内容丰厚。
具有构图洗炼,造型优美,趣味浑朴,线条粗犷等诸多特点。
而且分布极广,几乎每个县市区都拥有自己的剪纸高手,风格且各异。
例如西部山区的隰县、蒲县、大宁、吉县等地剪纸粗犷古朴,极富感染力;西北部的浮山、霍州、汾西、古县等地剪纸风格乡土味浓,有很强的装饰性。
改革开放30年来,临汾民间剪纸艺术发展迅猛,许多民间剪纸艺人创作出的众多优秀作品,多次参加省内外展览,一次次捧得大奖。
有的还被选送到西欧、日本、澳大利来等国家展览,进一步扩大了临汾民间剪纸艺术的影响力。
特别令人高兴的是1986年浮山县被山西省文化厅授予“剪纸艺术之乡”称号。
二、侯马皮影戏皮影又称“灯影”,历史悠久。
广泛流传于中国民间,属傀儡戏。
它产生于汉代,盛行于北宋,明清时发展迅猛,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山西省临汾市侯马皮影戏就是其中代表之一。
侯马皮影“影人”制作工序十分考究细腻,大体上可分三个步骤。
首先以素纸雕琢;其次用驴皮、牛皮,精心硝制、刮平;最后再根据戏中人物角色和演出场景的不同,分别进行设计、雕琢、敷色、熨平、装订和制作。
侯马皮影戏在表演艺人的操作下,并在各种乐器伴奏和唱腔配合下,靠灯光的透射,显现在屏幕上。
霎时间,各种生态各异、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皮影戏人物便呈现在观众眼前。
真可谓“一口叙还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侯马皮影戏保留了相当多的传统经典演出剧目,尤其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新创作和改编出许多深受皮影观众喜爱的优秀剧目,如《杜鹃山》、《红灯记》、《小运动员》、《彩蘑菇》、《看瓜》、《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鹤与龟》、《蓝子卖母》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十大特色民间艺术形式1.花腔鼓2.定襄蒋村3.晋中妈祖信仰4.临猗地台戏5.“四句”秧歌剧6.翅果油熬制技艺7.汾西地灯秧歌8.灵丘制针9.中和节10.迎喜神NO.1花腔鼓花腔鼓是襄汾县赵雄村一带流行范围很窄但又影响广泛的民间傩舞。
花庆鼓”是一种流行范围很窄但又影响广泛的民间鼓乐,据查证相关资料和走访当地艺人,其仅为襄汾县赵康镇赵雄村独有。
它以扁鼓、梆子、小锣、夹板四种乐器为一组,依人数多少分成若干组进行表演。
在表演中,所有参与者都各自佩戴不同形象的鬼卒面具,其均无下颌,并依所戴面具形象,配挂红、黑、长各不同的三绺或满把胡须。
在过去除五鬼光头外,判官和其他鬼卒顶两侧均插有形似摺扇的纸花两朵,以示阴间鬼魁,但现在已没了这样的区别,而全部则以方巾裹头。
在表演中,判官和各类鬼卒,形象凶恶狰狞,或立眉瞪眼,满脸横肉;或凶恶阴险,用蓝、绿色涂抹,更渲染得阴森恐怖,令人生畏,故民间“阴鼓”之称,是一种典型而又少见、具有独特表演风格的民间鼓乐,曾先后参加了电影《炮打双灯》和中央电视台七套“乡村大舞台”等电影、电视节目的拍摄,在多项民间广场文化表演中获奖,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
说起花庆鼓要追溯到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阳寿已尽,阴府判官因感于太宗为国为民之情,不忍世因主而乱,所以私自改了生死簿,为其增加了寿数而触犯天条,依律当诛,但玉皇感其为民之初衷,从轻发落,给予游乡示众。
有一名叫花庆的鼓师,为判官之举所动,回家后苦思冥想,七天水米未进,到第七日子时幡然醒悟,于是操鼓而击,为后人留下这铿锵激昂、节奏明快、独树一帜的精美鼓乐,后世为纪念他起名"花庆鼓"也称“花腔鼓”。
花庆鼓为民间打击乐,表演者使用扁鼓、梆子、小锣、夹板四种乐器,无锣和铙,这是与其他鼓乐队所不同的,另外在表演中还有判官、小鬼等进行仿阴府舞蹈,为节日增色不少。
这一鼓种在明末清初达到鼎盛,成为当地年节必不可少的表演项目,被看作是扶正祛邪求宁保安的象征。
此鼓于“文革”时期被禁,改革开放后,这一民间宝库的奇葩又回到民间,重放异彩。
花庆鼓的曲牌主要有小得胜、大得胜、珍珠倒卷帘、风搅雪、风凰单闪翅、凤凰双闪翅、厦坡滚核桃、八仙过海、摘豆角、老虎呲牙、单蹩脚、双蹩脚等。
NO.2定襄蒋村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时的苎麻造纸技艺,曾被认为失传。
然而,忻州市在普查中发现,在定襄蒋村乡还幸存着这种技艺的身影。
蒋村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薄一波的故乡,薄老的父亲薄昌福就是以种庄稼和操纸为业的。
这里世代相传的麻纸制作工艺,正是以苎麻为主要原料,沿袭了汉代以来的传统技艺方法加工纸张,这在全国造纸行业已不多见。
定襄蒋村麻纸具有三大特点,即薄、韧、耐,其功效神奇,是传统的经济实用民间用纸。
在漫长的岁月里,它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功不可没。
比如说,老百姓用它糊窗户,不仅隔风防寒,还很透亮,雨打不易烂,风吹不易破。
如果拿这种麻纸打顶棚,同样筋骨坚韧,拉扯不断,且含水吸粉,清白平展。
做账本、写字的话,不走墨,耐揉搓,好保管,还不受虫蛀,保存年限久远。
从原料到成品,它要经过以下工序:拣(剁)麻分纸、洗麻(纸)、馏麻(纸)、脱灰、碾浆、操纸、晒纸等。
根据考古发现和有关专家研究证实,纯正的优质麻纸可保存1200年以上,可谓“千年寿纸”。
“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时,主要就是使用苎麻和布头等为原料改进工艺,麻纸制造才得以普及。
”专家樊嘉禄教授说,此后的隋唐五代时图书多用麻纸,宋元时逐渐弃用,明清时更少使用,而在民间一些地方还少量生产麻纸,但以苎麻为原料者寥寥无几。
可想而知,蒋村的麻纸制作因其传承了古老的苎麻造纸技艺,必然会逐渐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
清末民初时,蒋村纸业发达兴旺,农家十有七八会操纸。
1933—1934年,蒋村操纸户占全村总户三分之一,年产麻纸150多万刀(每刀100张),产值6万元白洋,占全省手工纸产值的九分之一。
由于它质高价廉、耐用实用,誉满省内外,畅销晋、冀、蒙等地。
除了传统的制作技艺,蒋村世代因袭的行业习俗也佐证了其工艺的源流。
相传,阴历三月十七是蔡伦的诞辰日。
每年在这一天,全村的造纸业主都会筹资为之唱戏,带着供品前往祭祀。
而每年的十月初十是蒋村古会(又叫“羊会”)。
因此时天气渐冷,操纸停业,是造纸“合龙口”的日子,也要宰羊祭祀蔡伦。
至今,各纸坊内都供奉着蔡伦的牌位,牌位上一般写有“供奉蔡伦祖师爷之位”以及“汉朝科甲第,清封玉亭侯”等字样。
不过,现在蒋村坚持做麻纸的已不多,只有少数几家还在夏季制作NO.3晋中妈祖信仰妈祖,又称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娘妈,是历代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祗。
非遗普查过程中,于太谷铭贤学校旧址附近发现一处建于清代的供奉妈祖神像的庙宇。
虽已有些破败,但这里的香火仍然旺盛。
据了解,周围的村民经常前来烧香膜拜,祈福免灾,并有定期的妈祖祭拜活动。
当地还流传着一些有关妈祖保佑晋商经营顺利、出入平安的故事。
妈祖是一位海神,保佑船家以及海上的平安,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及东南亚、日本、朝鲜一带极受崇拜,而妈祖信仰及妈祖庙在我国北方内陆尤其是我省比较少见。
这次发现可以反映出晋商足迹之远以及对南方海边宗教文化的吸收。
NO.4临猗地台戏地台戏也称“故事戏”,是临猗县角杯乡吉家营村一种传统的戏剧演出形式。
演出时不在专门的舞台上,而是插旗划地为台即可表演。
每年正月十三至十六,村里人都会自动组织故事戏进行演出,又称“弄故事”。
主要领头人成为“故事头儿”,此人熟知故事,在村中有着较高威望,多为村人共同推举而成。
一旦认定谁是故事头儿,便要一概听其领导,由故事头儿分配各种人物角色,安排乐队演奏者。
故事戏的演出通常是中午一场,晚上一场。
晚上由于光线太暗,需要小孩儿使用灯笼在场地周围挑灯照明演出。
地台戏的剧目全部为武戏。
旧时故事戏传男不传女,并且只在本村流传,从不外出表演,因此长期以来不为外人所知。
NO.5“四句”秧歌剧襄汾“四句”秧歌剧,俗称“四句子”秧歌,以四句唱词构成一个曲段而得名。
浮山还把它叫做“干板秧歌”。
据沙屯沟老艺人胡太义说:从他祖父起,他家就代代组织四句秧歌戏班。
胡太义老人的父亲是清朝同治元年生,祖父是清朝道光年间人。
可见此剧发展到他祖父一辈时,就已相当兴盛。
这样,四句秧歌剧最少有一、二百年的历史了。
解放以后,襄汾县文化馆曾多次对四句秧歌剧种,进行调查、挖掘、搜集整理、研究,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80年又派专人再次进行搜集整理,并组织沙屯沟村的业余文艺骨干进行排演,参加了县上举办的群众文化活动表演,颇受群众欢迎。
四句秧歌的艺术特色,剧词通俗易懂,以方言为主,七字句、十字句为最多。
唱调简单,没有文场伴奏,只有武场。
除鼓板外,其它乐器均为铜器,音调干练流畅,节奏显明,结构严谨,唱腔刚柔并存。
其曲调分平调、高调、滚板、哭腔四种板式。
剧目内容,多是民间轶事。
又由于曲调简单,柔和,所以喜于表演反映儿女情长、家庭生活情节和富有抒情的剧目。
据传,四句秧歌剧剧目是丰富的,现在只搜集到十多个本戏,四个折子戏。
本戏有:《齐(蔡)文姬》、《白玉赞》、《苦结图》、《双锁柜》、《下汝宇》、《拾万金》、《慧风扇》、《韩湘子拜寿》、《清风亭》、《三围堂》、《三开棺》(亦名诓银记)等。
回戏是:《雷风冤》、《打花》、《娶丈母》、《深山祭母》等。
四句秧歌剧,发展不完善,流行不广泛,主要艺人有:李配森(男),正旦;李海洋(男),丑角;李俊英(男),小生;伍(任)丙银(男),须生;李宪清(男),小旦;胡彦才(男),老旦等。
NO.6翅果油熬制技艺乡宁县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西南端,西隔黄河与陕西为邻。
面积2 031平方公里,辖5镇5乡,人口23万,县政府驻昌宁镇。
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在乡宁县就发现了一种独特的植物油提炼方法——翅果油熬制。
翅果油熬制的工序是,首先将翅果晒干,用碾子压,将第一层壳去除;再晒干碾去第二层壳;第三次晒干后将果实碾碎。
翅果油树是与恐龙同时代的神奇树种,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仅存于山西临汾、吕梁一带。
NO.7汾西地灯秧歌地灯秧歌原名古(鼓)秧歌,系年节时走门串户恭贺新喜的一种歌舞形式。
清道光年间与“地灯”活动逐渐结合,遂称地灯秧歌。
流行在临汾市汾西县勍香镇和对竹镇一带。
并依托于民间祭祀和祈福活动及摆“地灯”(亦称“九如意”或“九曲黄河阵”)而进行的一种集民间信俗、传统舞蹈和传统音乐于一体的历史悠久的民间社火节目和民间表演艺术。
地灯秧歌在每年添仓节左右(正月十九至正月二十一)举行。
地灯,是节日期间人们在一块空地上栽埋一根高杆,以它为中心,将360根绑着油灯盏的高粱杆或木棍,按照纵、横各19行,行间2.5尺的距离,插入地下,地面露出3尺。
再按照既定路线栓上横杆,形成阵图,名为九如意,九曲黄河迷魂阵或九曲十八弯地灯。
节日夜晚点燃油灯,古秧歌队先在地灯阵前空地上表演,然后带领人们进阵游转,意为走掉百病,祝来年万事如意。
表演者7人:秧歌头为男性,戴黑色瓜皮帽,穿灰大褂、黑中式裤,扎腿带,一手举伞,一手持响环,以说唱为主,多是即兴编词,唱恭贺吉利之歌;男青年戴窄沿草帽壳,上有用长柳条或藤条盘成的螺旋形软丝,穿镶有红边的淡绿色对襟衣和灯笼裤,系蓝色绸腰带,脚穿黑色软底鞋,身背腰鼓,为主要舞者;“新媳妇”2名,包头戴花,穿红色大襟袄、红色或绿色百褶长裙、红绣花鞋,手持勾锣,亦为主要舞蹈者;卖弦老汉,戴清朝宽沿帽,翻穿黑羊皮大衣、黑中式裤、黑牛鼻子鞋,手持羽毛扇;卖菜老婆,脑后盘发髻,包蓝布头巾,穿蓝布大襟袄、黑色中式裤、蓝色绣花鞋,系绿色连胸围裙,手挎菜篮子;小女子,梳长辫,头插花,穿绿色大襟袄、绿底红花中式裤、套粉红色坎肩,穿金黄色绣花鞋,手拿蒲扇。
后面这3人舞步简单,以表演为主,并作怪相与观众戏逗。
它的表演程序首先是“打场子”:由秧歌头带领全体演员及伴奏者走圈,在人群中打开表演场地;然后是“走图说唱”:由秧歌头到圈心说唱表演,尔后点出下一个表演者的角色名字。
除小女子外,其余角色均可依次单独演唱,或两三人对唱;演唱结束后,由男青年和“新媳妇”表演“顶四门”,这是舞蹈最精彩的部分。
男青年边击腰鼓边甩头舞动帽子上的软丝,使其时而向前直伸,时而上下翻飞,时而左右摇动,时而绕头旋转,如银蛇,似飞练,既奇特、又美观。
两个“新媳妇”边敲勾锣,边围着腰鼓手碎步迅跑,并左顾右盼,前躲后闪,羞涩传情。
3人对舞造成强烈的欢快气氛,往往会激起观众的鼓掌或喝彩声,使舞蹈达到高潮;接下来便是“跑腊花”:由他们3人交叉各走一个“8”字路线,形成6瓣腊月梅花图案;最后,仍由秧歌头带领大家绕场一周结束表演。
伴奏乐器有锣、鼓各一面,拔两副;掺钹击节节,苏钹花打,音色对比鲜明。
锣鼓点有:〔行路点〕、〔踩场子〕、〔摧点〕、〔顶四门〕等。
歌唱曲调多为民歌小调,唱时无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