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第五章 脂类和生物膜
第五章-脂类和生物膜PPT课件
膜蛋白约占细胞蛋白的1/4。其中70%~80%为膜内在蛋白(如受体、离子通道、 离子泵、膜酶、运送载体等)。
膜周边蛋白质:能溶于水,较易分离 膜蛋白
膜内在蛋白质:不溶于水,需用剧烈方法分离
10
膜结构模型的类型
关于膜的结构有流动镶嵌、板块镶嵌等模型。
(1)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特点是强调膜的不对称性和流 动性,不对称性主要指脂类和蛋白质分布的不对称;而流 动性则指组成膜的脂类双分子层或蛋白质都是可以流动或 运动的。膜的流动性保证了生物膜能经受一定程度的形变 而不致破裂,这也可使膜中各种成分按需要重新组合,使 之合理分布,有利于表现膜的多种功能。更重要的是它允 许膜互相融合而不失去对通透性的控制,确保膜分子在细 胞分裂、膜动运输、原生质体融合等生命活动中起重要的
角",能够识别外界的某些物质,并对外界的某些刺激产生相应的反 应。 (6) 物质合成:粗糙型内质网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7)反应场所:细胞内的生化反应具有特异性,高效性,和连续性, 使得某些代谢反应在膜上进行,前一反应的产物就是下一反应的底物, 如呼吸链与光合链的电子传递。 (8)吸收作用:细胞膜可通过简单扩散,杜南平衡,离子通道,离 子载体,离子泵,胞饮作用与分泌等方式调控物质的吸收与转移。
必需脂肪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对人体功能必不可少,但必须 由膳食提供,称之。
碘值: 指100g油脂卤化时所能吸收碘的克数。
3
脂质过氧化:一般是指多不饱和脂肪酸或多不饱和脂质的发 生自动氧化产生过氧化物的现象,它是典型的活性氧参与的自 由基链式反应;
活性氧:指氧或含氧的高反应活性分子,如超氧阴离子自由 基、羟基自由基、过氧化氢等的统称;
生物膜的生理功能
(1)分室作用:把细胞内部/的空间分隔开耒,使细胞内部区域化,发 生不同的生理生化反应。
5章脂质和生物膜全解
五、磷脂
(一)甘油磷脂的结构
甘油磷脂是由sn-甘油-3-磷酸衍生而来的,甘油 骨架的C1和C2被脂肪酸酯化,胆碱、乙醇胺、 丝氨酸、肌醇、甘油、磷脂磷脂酰甘油等极性 头与磷酸连接。
(二)甘油磷脂的一般性质
★属于两亲分子,在水中能形成 双分子微囊,可构成生物膜。 ★用碱或酶可水解成脂肪酸、甘 油和含氮碱,酶水解的一些中间 物如溶血甘油磷脂是强表面活性 剂,可使细胞膜溶解。
血浆脂蛋白的功能
★乳糜微粒由小肠上皮细胞合成,主要功能是从小肠 转运三酰甘油、胆固醇基其它脂质到血浆和其他组织; ★ VLDL在肝细胞的内质网中合成,主要功能是从肝 脏运在内源性三酰甘油和胆固醇至各组织; ★ LDL的主要功能是转运胆固醇至外围组织,并调 节这些部位胆固醇的从头合成; ★ HDL新生的前体形式在肝和小肠中合成,改型中 吸收死细胞和其它脂蛋白,将胆固醇酯化后快速往复 地转送到VLDL或LDL; ★血浆中LDL水平高而HDL水平低的个体容易患心血 管疾病。
(六)类二十碳烷
类二十碳烷是由20碳PUFA衍生而成的,包括前列腺素、 凝血恶烷和白三烯合成的前体主要是花生四烯酸。 前列腺素存在广泛,种类较多,不同的前列腺素或同一前 列腺素作用于不同的细胞,产生不同的生理效应,如升高体温, 促进炎症,控制跨膜转运,调整突触传递,诱导睡眠,扩张血 管等。 凝血恶烷最早从血小板分离获得,能引起动脉收缩,诱发 血小板聚集,促进血拴形成。 白三烯最早从白细胞分离获得,能促进趋化性,炎症和变 态反应。 阿司匹林消炎、镇痛、退热的原因是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 前列腺素也抑制凝血恶烷合成,因而有抗凝血作用。
(二) 类固醇
由环戊烷多氢菲为基础的化合物,分子为扁平状,平面上的取 代基直立较稳定,但也有平伏状的。
生物化学 5 脂类与生物膜
脂肪酸简写原则:
FA名称+碳数:双键数△双键位数 如:亚油酸18:2△9,12
亚麻酸18:3△9,12,15 亚油酸是ω-6系 亚麻酸是ω-3系
必需脂肪酸(FA):人和哺乳动物生长所需的但不 能合成,必须由膳食提供的不饱和脂肪酸,亚油 酸、亚麻酸。
油: Oils 常温下呈液态(不饱和脂肪酸) 脂: Fats 常温下呈固态(饱和脂肪酸)
外
极性
非极性
非极性
内
极性
“三明治”结构模型
该假设认为,两层磷脂分子的脂肪酸羟链伸向膜 中心,其极性一端则面向膜两侧水相。蛋白质分 子以单层覆盖两侧。形成“蛋白质-脂质-蛋白质” 的“三明治”式结构。
磷脂
球蛋白
脂相
Davson-Danielli模型
单位膜模型
Robertson发现,除细胞质膜外,其他如内质网、 线粒体、叶绿体和高尔基体在电镜下观察都呈现相 似的三层结构,为反映这种结构的普遍性,提出了 “单位膜”模型。这一模型与Davson-Danielli模 型不同之处在于脂双层两侧蛋白分子体系以β折叠形 式存在,而且呈不对称性分布。
非极性尾— 不易溶于水
CH3(CH2)12
OH HN CCCC HHHH
鞘磷脂
极性头— 易溶于水
O CRO H2 COP X
O
磷酰
神经
胆碱 头部
酰胺
鞘 磷 脂
鞘 氨 醇
(3)糖脂
糖脂是一类含糖类残基的结合脂质。 糖脂分为两大类:鞘糖氨脂、甘油糖脂。 鞘糖氨脂分:中性糖鞘脂和酸性糖鞘脂。
① 鞘糖氨脂 ② 甘油糖脂
的功能)。
二、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
❖ 细胞中的生物膜系统 ❖ 生物膜的化学组成 ❖ 生物膜的结构 ❖ 生物膜的功能
第五章 脂类
脂类的分类 脂类的生理功能 脂类营养价值评价 脂肪在膳食能量中的比例和食物来源
《食品营养学》
一、脂类的分类
脂类
脂类是脂肪和类脂的统称。
脂肪
脂肪是甘油和各种脂肪酸所形成的甘油三酯。
类脂
是一类在某些理化性质上与脂肪类似的物质。
第五章 脂类
一、脂类的分类
脂类
脂肪
类脂
甘油三酯
第五章 脂类
二、脂类的生理功能
1.供给和储存能量
1g脂肪生理能值37.7kJ(9kcal); 能量不能及时利用或过多时→脂肪(“能源库”) 当需要时,脂肪→能量; 脂肪细胞具有很强的弹性,贮藏脂肪无上限
;
;
脂肪不能给脑和神经细胞以及血细胞提供能量(机
体不能利用脂肪酸分解的含2碳的化合物合成葡萄 糖 )。
第五章 脂类
本章重点
各种脂类的生理功能.
第五章 脂类
思考题
1.脂类包括哪些种类? 脂肪有哪些生理功能? 2.什么是必需脂肪酸? 包括哪几种脂肪酸? 3.脂类营养价值评价的指标有哪些? 4. 多不饱和脂肪酸EPA、DHA有什么生理作用? 5. 磷脂的生理功能。 6. 胆固醇的生理功能。
第五章 脂类
第五章 脂类
三、必需脂肪酸
2.必需脂肪酸(EFA)的生理功能
组成磷脂的重要成分 EFA参与合成磷脂,并以磷脂形式出现在线粒体和细胞 膜中 对胆固醇代谢十分重要 体内约70%的胆固醇与脂肪酸结合成酯,才能被转运 和代谢 例:亚油酸+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HDL)→在 肝脏代谢分解→降血脂
第五章 脂类
和花生四烯酸。
第五章 脂类
六、脂类的营养价值评价
3. 脂溶性维生素含量
5脂质和生物膜
概述 脂肪 脂肪酸 磷脂 鞘脂类 类固醇 生物膜
脂质概述
一、脂质的定义:脂质(lipid)亦译为脂类或类脂是 脂质的定义:脂质(lipid) 一类低溶于水而高溶于非极性溶剂的生物有机分子。 一类低溶于水而高溶于非极性溶剂的生物有机分子。其化 学本质是脂肪酸和醇所形成的酯类及其衍生物。 学本质是脂肪酸和醇所形成的酯类及其衍生物。 脂肪酸多为4碳以上的长链一元羧酸。 脂肪酸多为4碳以上的长链一元羧酸。 醇成分包括甘油、鞘氨醇、高级一元醇和固醇。 醇成分包括甘油、鞘氨醇、高级一元醇和固醇。 脂类的元素组成主要是C O,有些尚含N P。 脂类的元素组成主要是C H O,有些尚含N S P。 二、脂质的分类 脂质的分类 单纯(简单)脂质:是由脂肪酸和醇形成的酯, 包括脂肪和蜡。其中脂肪就是甘油三酯 复合脂质:除含有脂肪酸和醇基团以外,还含有一 些非脂成分,如甘油磷脂、鞘磷脂异戊二烯类脂 衍生脂质:上述脂质的衍生物,如固醇及其衍生物。
第二节 物 膜 六、生 生物膜
(一)细胞中的膜系统 生物膜的概念 生物膜是构成细胞所有膜的总称,包 括围在细胞质外围的质膜和细胞器的内膜(细胞核 膜、线粒体膜、内质网膜、溶酶体膜、高尔基体膜) 系统。电镜下表现出大体相同的形态、厚度6~9nm左 右的3片层结构。
(二)膜的化学组成 1.膜脂:主要是磷脂、固醇和鞘脂。当磷脂分 膜脂:主要是磷脂、固醇和鞘脂。 膜脂 散于水相时,可形成脂质体 微团)。 脂质体( 散于水相时,可形成脂质体(微团)。 2.膜蛋白:内在(内嵌)蛋白、外在(外周)蛋白 膜蛋白: 膜蛋白 内在(内嵌)蛋白、外在(外周) 3.膜糖类 膜糖类 4.金属离子 水 金属离子
二、脂肪酸
2.按照碳原子数目 脂肪酸 奇数脂肪酸
偶数脂肪酸:但天然的脂肪酸绝大多数为偶数脂肪 酸。软脂酸(16C)、硬脂酸(18C)。 3.按照双键数目 单不饱和脂肪酸:油酸 脂肪酸 多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 4.按照营养价值 必需脂肪酸:在人体内(或其它高等动物)不能 自已合成,可是人体又需要它,因此必须从食物 脂肪酸 中获取。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 非必需脂肪酸:能够自身合成饱和及单不饱和 脂肪酸。饱和脂肪酸、油酸。
【推荐下载】05生物化学第五章-脂类代谢
* 酮体利用的增加可减少糖的利用,有利于维 持血糖水平恒定,节省蛋白质的消耗。
酮症酸中毒 酮尿
4. 酮体生成的调节
饱食 饥饿
胰岛素
脂酸β氧化 酮体生成
抑制脂解,脂肪动员 进入肝的脂酸
胰高血糖素等 脂解激素
脂酸β氧化 酮体生成
脂肪动员 FFA
糖代谢 旺盛
(饱 食)
FFA主要生成TG及磷脂
乙酰CoA
+ 乙酰CoA羧化酶
-
丙二酰CoA
肉碱脂酰转移酶
脂酸β氧化↓ 酮体生成↓
三、脂酸的合成代谢
(一)软脂酸的合成 1. 合成部位
组 织:肝、脂肪为主 细胞定位:
胞液:主要合成16碳的软脂酸(棕榈酸) 肝线粒体、内质网:碳链延长
2. 合成原料
L-甲基丙二酰CoA
CH3CH2CO~CoA
CO2
羧化酶 (ATP、生物素)
消旋酶 D-甲基丙二酰CoA
变位酶 5-脱氧腺苷钴胺素
琥珀酰CoA
TAC
(四)酮体的生成和利用
乙酰乙酸(acetoacetate) 、β-羟丁酸(βhydroxybutyrate)、丙酮(acetone)三者总称 为酮体。
甘油三酯
*
CH2OH CHOH
CH2OH 游离甘油
* G → 3-磷酸甘油
肝、肾甘油激酶
CH2OH CHOH
ATP
ADP
CH2O- Pi
3 - 磷酸甘油
二、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
(一) 脂肪动员
储存在脂肪细胞中的脂肪,被肪脂酶逐 步水解为FFA及甘油,并释放入血以供其他 组织氧化利用的过程。
5 脂肪与细胞膜
生脂留鸟一般很瘦,脂肪率(脂肪干重/非脂肪部分干重)约为0.3,而候鸟在迁飞前脂肪率可达到3左右。
橄榄油、猪油含三油酸甘油酯较高,约脂肪酸常用简写法简写法的原则是:先写出碳原子的数目,再写出双键的数目,最后表明双键的位置。
如软脂酸16:0表明软脂酸含l6碳原子,无双键;油酸18:1(9)或18:1Δ9表明油酸为具有18个碳原子,在第9—10位之间有一个不饱和双键的脂肪酸复合脂(complex lipid or compound lipid)磷脂(phospholipid or phosphatide)1.甘油醇磷脂(glycerophosphatide)lecithin)位的脂肪酸是饱和脂肪酸,β-位的是不饱和脂肪酸。
极性端非极性端可控制肝脏脂肪代谢,防止脂肪肝的形成。
(1)结构:phospho-极性端非极性端鞘磷脂对神经的激动性和传导性可能有重要性。
生物生物膜(biomembranes)是包括细胞质膜在内的细胞中全部膜结构的统称。
一、细胞膜的结构厚度6-10nnm,具有筛孔是液态的活动结构膜内外表面的结构是非对称两个表面的理化特性和功能不同流动镶嵌模型主要组成:脂质和蛋白质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基本物质,脂质双层 蛋白质分子镶嵌膜蛋白的内外两侧分布不对称磷脂分子中含有亲水性的磷酸酯基和亲脂的脂肪酸链,是优良的两亲性分子OPO微团疏水端之间:疏水力和范德华引力亲水端之间:包括静电力、氢键。
转相温度(Tc)凝胶态液晶态T<Tc T>Tc2、膜蛋白生物膜中含有多种不同的蛋白质,通常称为膜蛋白具有重要的生物功能,是生物膜实施功能的基本场所。
膜蛋白都是球蛋白,以糖蛋白为主,脂蛋白次之。
具有载体、受体、抗原、运输蛋白、酶类等功能。
根据它们在膜上的定位情况:跨膜蛋白外周蛋白(peripheral protein)这类蛋白约占膜蛋白的20-30%,分布于双层脂膜的外表层,主要通过静电引力或范德华力外周蛋白与膜的结合比较疏松,容易从膜上分离出来。
第五章 脂类
鞘磷脂 由鞘氨醇、脂肪酸、磷酸、 由鞘氨醇、脂肪酸、磷酸、胆碱或乙醇胺等组成 的脂类。 的脂类。
X=H,神经酰胺 ,
胆碱鞘磷脂的结构
磷脂的特点与功能 磷脂分子中含有亲水性的磷酸酯基和亲脂性的脂 肪酸链,是优良的两亲性分子。 肪酸链,是优良的两亲性分子。 磷脂分子在水溶液中,由于水分子的作用, 磷脂分子在水溶液中,由于水分子的作用,能够 形成双层脂膜结构或微团结构。 形成双层脂膜结构或微团结构。 磷脂是构成双层脂膜的结构物质。 磷脂是构成双层脂膜的结构物质。
二、蜡 蜡:长链脂肪酸和长链一元醇或固醇形成的酯, 长链脂肪酸和长链一元醇或固醇形成的酯, 天然蜡是多种蜡酯的混合物。 天然蜡是多种蜡酯的混合物。 蜡分子含一个很弱的极性头和一个非极性尾, 蜡分子含一个很弱的极性头和一个非极性尾,因 此完全不溶于水, 此完全不溶于水,蜡的硬度由烃链的长度和饱和度 决定。 决定。 蜡分布在茎、 蜡分布在茎、叶、果实表面,皮肤、毛皮、羽毛 果实表面,皮肤、毛皮、 以及许多昆虫的外骨骼。 以及许多昆虫的外骨骼。 起保护作用。 起保护作用。
第 五 章 脂质与生物膜
概念与分类 脂肪酸 单脂 复脂 萜类与固醇类 萜类与固醇类 脂蛋白 生物膜
第一节 概念与分类
脂类:脂肪酸( 以上 和醇(甘油醇、神经醇、 以上) 脂类:脂肪酸(4C以上)和醇(甘油醇、神经醇、 高级一元醇等)所组成的酯类及其衍生物。 高级一元醇等)所组成的酯类及其衍生物。 脂类的三个特征: 脂类的三个特征: 不溶于水而溶于脂溶剂,如乙醚、丙酮及氯仿等; 不溶于水而溶于脂溶剂,如乙醚、丙酮及氯仿等; 大多数为脂肪酸与醇所组成的酯类; 大多数为脂肪酸与醇所组成的酯类; 能被生物体利用,构造、修补组织或供给能量。 能被生物体利用,构造、修补组织或供给能量。
第5章 脂类代谢
第五章脂类代谢脂肪(甘油三酯)与类脂称为脂类。
脂肪主要功能为储能、供能。
类脂包括胆固醇及其酯,磷脂及糖脂,是生物膜的主要组分。
食物中的脂类主要在小肠上段经胆汁酸盐及一系列酶的共同作用,水解为甘油、脂肪酸等,主要在空肠吸收。
甘油三酯主要在肝、脂肪组织及小肠合成,以肝脏合成能力最强。
合成原料甘油和脂肪酸主要来源于葡萄糖代谢提供。
甘油三酯合成途径有甘油一酯、甘油二酯合成途径。
贮存在脂肪组织中的脂肪,在一系列脂肪酶作用下,水解生成甘油、脂肪酸。
脂肪酸主要在肝、肌及心等组织,需经活化,进入线粒体,β-氧化(脱氢,加水,再脱氢及硫解)等步骤进行分解,释放出大量能量,以ATP形式供机体利用。
脂肪酸在肝内β-氧化生成的乙酰CoA可转变为酮体(即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但肝不能利用酮体,需运至肝外组织氧化。
长期饥饿时脑及肌组织主要靠酮体氧化供能。
脂酸合成是在胞液中脂酸合成酶系的催化下,以乙酰CoA为原料,在NADPH、ATP、HCO3-及Mn2+的参与下,逐步缩合而成的。
乙酰CoA需先羧化成丙二酰CoA后才参与还原性合成反应,所需的氢全部由NADPH 提供,最终合成十六碳软脂酸。
更长链的脂酸则是对软脂酸的加工,使其碳链延长。
碳链延长在肝细胞内质网或线粒体中进行。
脂酸脱氢可生成不饱和脂酸,但亚油酸(18:2,Δ9,12)、亚麻酸(18:3,Δ9,12,15)等多不饱和脂酸人体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摄取。
花生四烯酸(20:4,Δ5,8,11,14)等是前列腺素、白三烯等生理活性物质的前体。
磷脂分为甘油磷脂和鞘磷脂两大类。
甘油磷脂的合成是以磷脂酸为前体,需GTP参与。
甘油磷脂的降解是磷脂酶A、B、C、D催化下的水解反应。
鞘磷脂是以软脂酸及丝氨酸为原料先合成鞘氨醇后,再与脂酰CoA和磷酸胆碱合成鞘磷脂。
人体胆固醇一是自身合成,二从食物摄取,摄入过多则可抑制胆固醇的吸收及体内胆固醇的合成。
胆固醇的合成以乙酰CoA为原料,先缩合成HMGCoA,然后还原脱羧形成甲羟戊酸再磷酸化,进一步缩合成鲨烯,后者环化即转变为胆固醇。
生物化学简明教程第4版课后习题答案——第5章—脂质和生物膜
生物化学简明教程第4版课后习题答案第5章——脂类化合物和生物膜1.简述脂质的结构特点和生物学作用。
解答:(1)脂质的结构特点:脂质是生物体内一大类不溶于水而易溶于非极性有机溶剂的有机化合物,大多数脂质的化学本质是脂肪酸和醇形成的酯及其衍生物。
脂肪酸多为4碳以上的长链一元羧酸,醇成分包括甘油、鞘氨醇、高级一元醇和固醇。
脂质的元素组成主要为碳、氢、氧,此外还有氮、磷、硫等。
(2)脂质的生物学作用:脂质具有许多重要的生物功能。
脂肪是生物体贮存能量的主要形式,脂肪酸是生物体的重要代谢燃料,生物体表面的脂质有防止机械损伤和防止热量散发的作用。
磷脂、糖脂、固醇等是构成生物膜的重要物质,它们作为细胞表面的组成成分与细胞的识别、物种的特异性以及组织免疫性等有密切的关系。
有些脂质(如萜类化合物和固醇等)还具有重要生物活性,具有维生素、激素等生物功能。
脂质在生物体中还常以共价键或通过次级键与其他生物分子结合形成各种复合物,如糖脂、脂蛋白等重要的生物大分子物质。
2.概述脂肪酸的结构和性质。
解答:(1)脂肪酸的结构:脂肪酸分子为一条长的烃链(“尾”)和一个末端羧基(“头”)组成的羧酸。
烃链以线性为主,分枝或环状的为数甚少。
根据烃链是否饱和,可将脂肪酸分为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
(2)脂肪酸的性质:①脂肪酸的物理性质取决于脂肪酸烃链的长度和不饱和程度。
烃链越长,非极性越强,溶解度也就越低。
②脂肪酸的熔点也受脂肪酸烃链的长度和不饱和程度的影响。
③脂肪酸中的双键极易被强氧化剂,如H2O2、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自由基(·O H)等所氧化,因此含不饱和脂肪酸丰富的生物膜容易发生脂质过氧化作用,从而继发引起膜蛋白氧化,严重影响膜的结构和功能。
④脂肪酸盐属于极性脂质,具有亲水基(电离的羧基)和疏水基(长的烃链),是典型的两亲性化合物,属于离子型去污剂。
⑤必需脂肪酸中的亚油酸和亚麻酸可直接从植物食物中获得,花生四烯酸则可由亚油酸在体内转变而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晶格镶嵌模型 1975年,Wallach提出了晶格镶嵌模型。他在流动镶嵌模 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生物膜中流动性脂质的可 逆性变化。这种变化区域呈点状分布在膜上。相变表 现为膜脂分子的一种协同效益,即几十个以上的脂分 子同时相变。膜脂的相变受温度、脂本身的性质、膜 中其他成分、pH和二价阳离子浓度等因素的影响。 板 块镶嵌模型 板块镶嵌模型 1977年,Jain和White提出了板块镶嵌模型,其内容本质 上与晶格镶嵌模型相同。他们认为:在流动的脂双分 子层中,存在许多大小不同的、刚度较大的、彼此独 立运动的脂质“板块”(有序结构区),板块之间被 无序的流动的脂质区所分割,这两种区域处于一种连 续的动态平衡之中。
① Ca 2+ 浓度极低时,钙调蛋白以不与Ca 2+结合的状态存在,不能激 活Ca 2+ —ATP酶,酶对钙的亲和力低。 ②如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升高,则钙调蛋白与钙形成复合物,可与Ca 2+ —ATP酶结合,提高酶对钙的亲和力。 Ca 2+ —ATP酶的作用机制 经历磷酸化和去磷酸化的过程,通过E1和E2两种构象的相互转变,将 钙从膜的一侧运输到另一侧。
发现:Na+、K+—ATP酶 ,1957年丹麦科学家Jens c.Skou提 出。该酶是一个跨膜脂的Na+、K+—泵,即通过水解ATP产 生的能量向外运输Na+ 、向内运输K+,每水解一个ATP向外 运输3个Na+ 、向内运输2个K+。
结构:一个催化亚基(α-亚基)和一个糖蛋白亚基(β 亚基),以α2β2四 聚体的形式结合在膜上,α-亚基在膜内侧有Na+和ATP的结合位点,在膜外 侧有K+和乌本苷的结合位点。 作用机制:符合构象变化学说
Ⅰ
脂类
一、脂质的定义
是一类低溶于水而高溶于非极性溶剂的生物有机分 子,对大多数脂质而言即是脂肪酸和醇所形成的酯类及 其衍生物。脂肪酸多是四碳以上的长链一元羧酸,而醇 类包括甘油、鞘氨醇、高级一元醇和固醇。 二、脂质分类 按照化学组成可分为: 1、单纯脂质,包括甘油三酯和蜡。
2、复合脂质(含有非脂分子成分)包括磷脂和糖脂
功能:选择性透过物质运输通道,信息识别受体。
以非共价键结合
静电力结合
Pr分子末端片段插入膜中
以单一a螺旋跨膜
以多段a螺旋跨膜
通过共价键结合的脂插膜
(三)糖类
质膜:糖类占质膜2-10%,大多与膜蛋白结合,少数与膜脂结合。 内膜系统
分布于质膜表面的糖残基形成一层多糖-蛋白质复合物(细胞外壳-糖萼)
糖蛋白功能:糖蛋白与大多数细胞的表面行为有关,细胞与周围环境的 相互作用都涉及到糖蛋白,在接受外界信息及细胞间相互识别方面有重 要作用。 二、生物膜的分子结构 (一)生物膜中的分子作用力 1、静电力:一切极性和带电基团之间,相互吸引或排斥 2、疏水作用:对维持膜结构起主要作用 3、范德华力:使膜中分子彼此靠近,在膜结构中也很重要。
(二)生物膜结构的几个特征 1、脂双层是生物膜的基本骨架 脂双层结构是指一层膜由两层膜脂分子组成,脂分子都是 极性头部朝向外侧,非极性尾部朝向内侧,形成纸片样结 构。 2、膜蛋白以两种方式与膜结合 外周蛋白和内在蛋白 3、膜组分的不对称分布 构成膜的脂质、蛋白质和糖类在膜两侧分布都是不对称的。 (脂质在双层之间可以翻转,而膜蛋白在双层之间不能翻 转) 4、生物膜的流动性(主要特征)变形虫运动.avi 合适的流动性对生物膜表现正常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单体、微团、双层微囊(最稳定的结构)
单层
微团
双层微囊
2、糖脂 动物细胞几乎都含有糖脂,含量约占外层膜脂的5%,大多 是鞘氨醇的衍生物。 植物细胞和细菌质膜的糖脂几乎都是甘油的衍生物,非极性 部分亚麻酸含量丰富,极性是糖残基。 功能:糖脂往往具有受体功能,与药物结合起作用,如神经 节苷脂(干扰素、促甲状腺素、破伤风素等的受体)。 3、胆固醇(胆甾醇) 动物细胞的胆固醇多,植物细胞中没有,质膜含量多于细胞 内膜。 功能:调整膜的流动性。
②协助扩散—溶质在顺浓度梯度扩散时,依赖于特定载体。 这些载体主要是镶嵌在膜上的多肽或蛋白质,属于透性酶 系,通过载体构象的变化完成运输,如:红细胞膜对葡萄 糖的运输。 两者的区别:协助扩散具有明显的饱和效应。 (二)主动运输(运送) 定义:凡物质逆浓度梯度的运输过程。 特点:①专一性(有的细胞膜只能运输氨基酸,不能运输葡 萄糖);②运输速度可达到饱和状态(需载体蛋白);③ 方向性(细胞总是向外运输Na+,向内运输K+以维持正常的 生理功能)④选择性抑制(乌本苷抑制Na+向外运输,根皮 苷抑制肾细胞对G的运输)⑤需提供能量 主动运输过程发生需要两个体系:一是参与运输的传递体、 二是酶系组成的能量传递系统。
20世纪50年代末,与三夹板不同之处,脂双层两侧蛋白质分 子以β -折叠形式存在,而且是不对称性分布。
4、流动镶嵌模型(广泛接受的膜结构模型)细胞膜的三维 动画模型.avi
1972年,Singer与Nicolson 膜结构特点: ①膜结构主体是脂质双分子层。 ②脂质双分子层具有流动性。 ③内在蛋白质镶嵌于脂质双分子层中或横跨全膜。 ④外周蛋白质分布于脂质双分子层的表面。 ⑤脂质分子之间或脂质与蛋白质之间无共价结合。 ⑥膜蛋白质可作横向运动。 与以往模型相比,最大的区别两点: 一是突出了膜的流动性;二是显示了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三)小分子物质的运输
单向运输:只能运输一种物质由膜的一侧到另一侧。 同向运输:如果一种物质的运输和另一种物质的运输相关且 方向相同。(葡萄糖和钠的运输) 反向运输:如果一种物质的运输和另一种物质的运输相关且 方向相反。(钠和钾的运输) 通常情况下,分子越小,疏水性越强,越容易透过膜。 1、Na+和K+的运输(逆浓度梯度的主动运输且为反向运输)
发绿光荧光素 标记的小鼠细 胞膜蛋白抗体
发红光硷性蕊香 红标记的人细胞 膜蛋白抗体
通过细胞膜的融合证明细胞的流动性
1)膜脂的流动性(取决于磷脂) 膜脂运动的方式: ①磷脂分子在膜内侧作侧向扩散或侧向移动(速度很快) 人工膜和生物膜中均有。 ②磷脂分子在脂双层中作翻转运动(速度较慢)。 ③磷脂烃链围绕C-C键旋转而导致异构化运动。 ④磷脂分子围绕与膜平面垂直的轴左右摆动。 ⑤磷脂分子围绕与膜平面垂直的轴旋转运动。 影响流动性的因素:脂酰链的不饱和度、链长、蛋白质、 pH、离子强度。 2)膜蛋白的运动性 膜蛋白的侧向扩散、膜蛋白的旋转扩散 膜蛋白的旋转扩散<膜蛋白的侧向扩散< 膜脂的侧向扩散 膜脂合适的流动性是膜蛋白正常功能表现的必要条件。 生物膜流动性异常导致疾病
Na+.K+-ATPase的亚基 结构及其在膜上定位
Na+-K+-ATPase
去污剂微囊
增溶的膜蛋白
Na+-K+- ATPase 的体外重建
脂-去污剂微囊
透析 纯化 外加的磷脂 去污剂微囊 Na+-K+-ATPase 在脂质体上重建
纯化的膜蛋白
• 3、阴离子的运输 • 4、糖和Aa的运输 • 1)葡萄糖的运输(主动运输、协同运输中的同向 运输) • 葡萄糖的运输利用Na+梯度提供能量,通过载体蛋 白,伴随着Na+一起运输入细胞,Na+梯度越大,葡 萄糖进入的速度越快,进入膜内的Na+又通过Na+、 K+—ATP酶运输体系将Na+运输到膜外,以维持Na+梯 度,所以葡萄糖的运输是Na+、K+—ATP酶维持的, Na+梯度推动的。[动物细胞中利用Na+梯度,细菌 中用H+梯度]
磷脂分子运动的几种方式
侧向移动
翻转运动 摆动 、扭动
全反式、偏转构型 旋转异构化运动
பைடு நூலகம்
(三)生物膜分子结构的模型 1、脂双层模型:1925年,荷兰科学家Gorter,Grendel 2、Danielli与Davson的三夹板模型 1935年,蛋白质-脂质-蛋白质,蛋白质以单层覆盖两侧。
3、Robertson单位膜模型
四、脂质过氧化作用对机体的损伤
1、中间产物自由基导致蛋白质分子的聚合
2、脂质过氧化终产物可与蛋白质的氨基发生作用导致多肽 链的链内交联和链间交联。被修饰了的蛋白质和酶失去生 物活性,导致代谢异常。 3、脂质过氧化对膜的伤害 脂质过氧化的直接结果是不饱和脂肪酸减少,膜脂的流 动性降低。 4、脂质过氧化和动脉粥样硬化 5、脂质过氧化和衰老 老年斑、老年色素、脂褐素、黑色素
Na+- K+- ATPase的作用模型
1
细胞外
2
细胞质
ATP ADP
3
构象变化学说
6
4
5
• • • • •
2、Ca2+的运输(单向运输) Ca 2+泵和Ca 2+ —ATP酶 Ca2+—ATP酶可以催化下列反应: 2Ca 2+ (外)+ATP 2Ca 2+ (内) + ADP(外)+Pi (外) ①Ca2+—ATP酶是肌质网的主要成分,占膜蛋白的90%,易于提 纯,对Ca2+有很高的亲和力。 • ②肌肉的收缩和松弛过程,是Ca 2+从肌质网释放和再摄入的主 动运输过程。 • ③每一分子ATP酶每秒钟可以水解10个ATP分子,每水解一分子 ATP运输2个Ca 2+。 • 钙调蛋白:可刺激细胞对钙离子的摄取,钙调蛋白的作用与Ca 2+浓度有关。
膜内在蛋白质有的部分嵌在脂双层中,有的横跨全膜,通 过疏水作用与膜脂结合,膜内在蛋白质不易分离,只有用剧 烈的条件(去垢剂、有机溶剂、超声波)才能溶解下来,这 类蛋白质不溶于水,分离下来之后一旦除去去垢剂或有机溶 剂又聚合成不溶性物质,构象和活性发生很大的变化。 膜内在蛋白质与膜的连接方式: 1)以单一螺旋跨膜 2)以多段a-螺旋跨膜 3)以蛋白质分子末端片段插膜 4)通过共价键结合的脂插入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