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二中模块知识回顾 课件—鲁教版(2019)地理选择性必修1(共33张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返 首 页
23
第四单元 水体运动的影响 1.陆地水包括 陆地咸水和陆地淡水,陆地淡水中占比重最大的 是冰川。 2.目前可供人类生产、生活直接利用的淡水主要来自 河流水、 淡水湖泊水和 浅层地下水。 3.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有 雨水补给 、冰雪融水补给 、 湖泊水补给、地下水补给等类型。
返 首 页
24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返 首 页
31
4 . 热量条件 是 产 生 从 赤 道 到 两 极 地 域 分 异 规 律 的 基 础 ; 水分条件是产生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
5.造成垂直地域分异的主要原因是热量状况、水分条件及其组 合的 垂直变化。
6.垂直地域分异与从赤道到两极 的地域分异具有一定相似性。 7.通常纬度越 低,山体越高,自然带越丰富。
布。
返 首 页
20
16. 海陆热力差异是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 移动 也是形成季风的原因。
17.冬季风来自高纬内陆,性质寒冷干燥 ;夏季风来自低纬海洋, 性质温暖湿润。
18.自南向北因热量差异依次形成了 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 风气候和 温带季风气候。
返 首 页
21
19.根据气温与降水量指标判断气候类型的方法是:“以温定 半球,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返 首 页
27
15.大气运动能够推动 海水运动 ,影响海水性质;大气因参与 海陆间水循环而影响海水性质;大气通过降尘向海洋提供营养元素。
16.地球上多年平均降水量 等于多年平均蒸发量,总水量基本 不变。
17.地球上高低纬地区间的热量输送主要是通过 大气环流 和 洋流共同实现的。
返 首 页
28
18.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东、中太平洋海水温度持续异常 增温的情况。在厄尔尼诺年,赤道东太平洋沿岸地区降水增加 ,赤 道西太平洋沿岸地区降水 减少。
,
称为 1恒星年 。
返 首 页
4
8. 1月初 ,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快;7月初 ,地 球位于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 慢。
9.黄赤交角是 23°26′ ,它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在 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运动周期为 365日5时48分46秒 , 叫作 1回归年 。
10.同一时刻,各地正午太阳高度从 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 北两侧递减。
返 首 页
3
4 . 经 度 每 隔 15° , 地 方 时 相 差 1 小 时 , 计 算 方 法 : “东加西减 ”。
5.全球共划分为 24 个时区,相邻时区相差 1 小时,计算方法 “东加西减”。
6. 180° 经线为国际日界线,和 0° 经线共同构成地球上两
个日期的分界线。
来自百度文库
7.地球公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周期为 365日6时9分10秒
返 首 页
32
8.某些地区因 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和洋流等因素影响而出现与
自然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不吻合的现象。
9.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表现为 要素的内在关联性、环境特征的 一致性 、发生发展的统一性三个方面。
10.区域自然环境的分析内容包括 气候状况 、 地形状况 、 水文状况 、植被状况和土壤状况。
11.区域自然环境分析的一般步骤:收集资料→要素 特征分析→ 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 整体特征分析→调查验证。
19.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东、中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偏低 的情 况。在拉尼娜现象发生期间,赤道东太平洋沿岸地区降水 减少,赤 道西太平洋沿岸地区降水增多。
返 首 页
29
20.大多数科学家认为厄尔尼诺现象是太平洋上东南信风 异常 造成的,拉尼娜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 相反。
21.城市 生态系统 被破坏,部分城市缺水或严重缺水;城市河 道自净功能 减弱甚至丧失,水体污染严重;城市内涝 问题,这些都
12.受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而形成的气候主要有热带草原气 候和 地中海气候。
返 首 页
19
13.由于 海陆分布 的影响,全球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高、低 气压中心。
14.冬季,北半球的 副极地低气压 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 仅保留在海洋上;夏季,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 带被大陆上的热低
压切断,仅保留在海洋上。 15.南半球由于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气压带基本保持带状分
是建设海绵城市的原因。 22.海绵城市的建设重点是建立城市 雨洪综合管理系统 ,
快速渗水和有效集水是这一系统的关键。
返 首 页
30
第五单元 自然环境的特征 1.不同地域由于所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水热状况及其
组合不同,自然带不同。 2.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 水平地域 分异规律和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3.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和
5.准静止锋常形成连续性阴雨 天气,如江淮准静止锋形成 梅雨天气。
6.北半球气旋气流在水平方向上呈逆时针由 四周向中心辐合, 反气旋呈顺时针由 中心向四周辐散。南半球相反。
返 首 页
17
7.气旋过境时,常出现 阴雨天气,台风是强热带气旋;反气旋 控制地区多晴朗天气,我国北方秋高气爽天气是受其控制形成的。
返 首 页
15
第三单元 大气变化的效应 1.常见的天气系统主要有锋、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 2.根据锋两侧冷暖气团的 运动状况,可以分为 冷锋、暖锋、 准静止锋等。 3.冷锋过境时,常出现阴天、刮风、雨雪等天气现象;冷锋过 境后,气温、湿度降低,气压 升高,天气转晴。
返 首 页
16
4.暖锋过境时常出现 阴雨天气;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 天气转晴。
14.北半球冬半年,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 ,昼越 短,北极附近出现极夜 现象;冬至日时,北半球各地夜长达一年中 的最大值,极夜 范围也达最大;南半球相反。
15.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返 首 页
7
16.根据不同纬度地区接受太阳辐射能量 不同,将地球表面划
分为热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五个热量带。
返 首 页
5
11.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作有规律的变化。夏至日时,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南半球 的各纬度地区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12.昼弧和夜弧的 长度,反映了该纬度地区昼夜的长短 ;昼弧 占纬线圈总长度 的比例越大,则昼越长。
返 首 页
6
13.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 长,北极附近出现 极昼现象;夏至日时,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 最大值,极昼 范围也达最大;南半球相反。
返 首 页
12
13.山区河流坡度较大,河床下蚀 作用强;在河流转弯处,侧蚀作 用加强。一般情况下,凹岸 侵蚀,凸岸 堆积;在河流中下游地区以 堆积作用为主。
14.沙丘移动方向与风向 一致,且迎风坡坡度缓 。 15.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人口分布 、聚落形 成、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 、风俗习惯、文化传播等方面。
返 首 页
13
16.平原地区人口密集 ,适宜发展种植业,交通线路密集;山 区人口多分布在 河谷或山间盆地 ,适宜发展林牧业,坡度较陡的山 地公路常呈“之 ”字形分布。
17.人类活动能够直接塑造地表形态,或干预地貌发展过程, 改变地貌 发育方向,也能够改变地表形态发育条件,间接加速或延 缓地表形态变化的过程。
1
模块知识回顾
返 首 页
2
第一单元 地球运动的意义 1.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约为 23时56分4秒 。 2.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外,其他地点都 是 15°/时 ,线速度赤道上最大,向两极递减,极点为0 。 3.地球的自转导致地球表面产生 昼夜交替、时差,在地表作水 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17.温带 地区四季变化明显;热带地区全年气温较高,四季更 替不明显;寒带地区全年气温较低,四季更替不明显。
18.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划分、四
季的形成都与地球 公转运动有关。
19.二十四节气的确定,是将黄道划分成 24 等份,以春分点作
为 0°起点,地球每运行 15° ,日期大约经过 15 天。
8.全球共有七 个气压带,六 个风带,它们的位置随着 太阳直射点 的季节移动而移动。
9.受低气压带控制地区,气流上升,降水多;受高气压带控制 地区,气流下沉,降水少 。
返 首 页
18
10.信风来自副热带地区则干燥,经过海洋和暖流后就带来暖 湿气流。
11.受西风带控制的大陆西岸地区,气候 温暖湿润;受极地东风 控制的地区,气候寒冷干燥。
5.岩石圈在物质循环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改变 了地表形态 ,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
6.内力是指来自地球内部的作用力,主要表现为构造运动、岩 浆活动、 变质作用等。
返 首 页
10
7.最常见的地质构造是褶皱和断层 。 8.褶皱有背斜和向斜两种基本形态。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 岩层向下弯曲。 9.在地貌上“背斜成山,向斜 成谷”。但是背斜顶部因受张力 作用,裂隙比较发育,易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因受挤压作用, 岩层变得紧实,不易受侵蚀而成为 山岭。
以分为暖流和寒流。
9.在南北半球的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 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副极地为中心的 气旋型大洋环流;南纬 40°附近海域,形成环球性西风漂流。在北印 度洋形成 季风洋流。
10.对沿岸气候,暖流 能够增温增湿,寒流则降温减湿。
返 首 页
26
11.在 寒暖流交汇和上升流显著的海域,形成著名渔场。 12.海轮顺洋流航行,航速 较快,反之则较慢。 13.洋流可以加快原污染海域的净化速度,但会扩大 污染范围。 14.海洋通过长波辐射和蒸发潜热 向大气提供热能;海洋通过 蒸发作用向大气提供水汽;海洋对气候有调节 作用;海洋对大气的 温室效应有 缓解作用。
20.热带最冷月平均气温 >15 ℃ ;亚热带最冷月平均气 温>0 ℃ ;温带最冷月平均气温 <0 ℃ ,最热月平均气温 >18 ℃ , 但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寒带最热月平均气温<10 ℃ 。
返 首 页
22
21.年雨型气候有热带雨林 气候、温带海洋 性气候;冬雨型气 候有地中海气候;夏雨型气候有 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亚 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 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少雨型气候有 温带沙漠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和 极地气候。
返 首 页
33
Thank you for watching !
返 首 页
4.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受降水量影响,汛期与雨季一
致。 5.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受气温的影响,汛期与
高温期一致。 6.地下水补给的河流,水量比较 稳定;地下水与河流水,因水
位变化还可能相互补给。 7.河流与湖泊也具有 相互补给关系。
返 首 页
25
8.按成因洋流可分为 风海流、密度流、 补偿流;按水温状况可
返 首 页
11
10.断层是岩层因受强大的压力、张力等作用力而发生断裂, 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错动、位移。断层可以形成断块山 、沟谷、陡
崖等。 11.石油、天然气多储存于背斜 构造中;地下水容易在向斜盆地 中
找到;隧道、水库建设避开断层。 12.外力是指地球外部的作用力,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 、地球
重力能等。其表现形式主要是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
返
首
页
8
第二单元 地形变化的原因 1.组成岩石圈的岩石按其成因可分为 岩浆岩、沉积岩 、变质岩 三大类型,三大类岩石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岩浆岩是 岩浆活动的产物,可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两大类。 3.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和含有化石,一般情况下,越早形成的 岩层越往下。
返 首 页
9
4.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发生 变质作用而形成的。
返 首 页
14
18.地层的单位从大到小通常用“宇、界、系、统 ”来表示, 对应的时间单位分别是“宙、代、纪、世”。
19.地层新老关系可以用地层 层序律、生物层序律、切割 律三 个规律判断。
20.地层中间老、两侧新为背斜,中间新、两侧老为向斜。 21.依据切割律,地质构造事件应发生在被切割的最新地层形 成 之后。
23
第四单元 水体运动的影响 1.陆地水包括 陆地咸水和陆地淡水,陆地淡水中占比重最大的 是冰川。 2.目前可供人类生产、生活直接利用的淡水主要来自 河流水、 淡水湖泊水和 浅层地下水。 3.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有 雨水补给 、冰雪融水补给 、 湖泊水补给、地下水补给等类型。
返 首 页
24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返 首 页
31
4 . 热量条件 是 产 生 从 赤 道 到 两 极 地 域 分 异 规 律 的 基 础 ; 水分条件是产生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
5.造成垂直地域分异的主要原因是热量状况、水分条件及其组 合的 垂直变化。
6.垂直地域分异与从赤道到两极 的地域分异具有一定相似性。 7.通常纬度越 低,山体越高,自然带越丰富。
布。
返 首 页
20
16. 海陆热力差异是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 移动 也是形成季风的原因。
17.冬季风来自高纬内陆,性质寒冷干燥 ;夏季风来自低纬海洋, 性质温暖湿润。
18.自南向北因热量差异依次形成了 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 风气候和 温带季风气候。
返 首 页
21
19.根据气温与降水量指标判断气候类型的方法是:“以温定 半球,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返 首 页
27
15.大气运动能够推动 海水运动 ,影响海水性质;大气因参与 海陆间水循环而影响海水性质;大气通过降尘向海洋提供营养元素。
16.地球上多年平均降水量 等于多年平均蒸发量,总水量基本 不变。
17.地球上高低纬地区间的热量输送主要是通过 大气环流 和 洋流共同实现的。
返 首 页
28
18.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东、中太平洋海水温度持续异常 增温的情况。在厄尔尼诺年,赤道东太平洋沿岸地区降水增加 ,赤 道西太平洋沿岸地区降水 减少。
,
称为 1恒星年 。
返 首 页
4
8. 1月初 ,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快;7月初 ,地 球位于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 慢。
9.黄赤交角是 23°26′ ,它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在 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运动周期为 365日5时48分46秒 , 叫作 1回归年 。
10.同一时刻,各地正午太阳高度从 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 北两侧递减。
返 首 页
3
4 . 经 度 每 隔 15° , 地 方 时 相 差 1 小 时 , 计 算 方 法 : “东加西减 ”。
5.全球共划分为 24 个时区,相邻时区相差 1 小时,计算方法 “东加西减”。
6. 180° 经线为国际日界线,和 0° 经线共同构成地球上两
个日期的分界线。
来自百度文库
7.地球公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周期为 365日6时9分10秒
返 首 页
32
8.某些地区因 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和洋流等因素影响而出现与
自然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不吻合的现象。
9.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表现为 要素的内在关联性、环境特征的 一致性 、发生发展的统一性三个方面。
10.区域自然环境的分析内容包括 气候状况 、 地形状况 、 水文状况 、植被状况和土壤状况。
11.区域自然环境分析的一般步骤:收集资料→要素 特征分析→ 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 整体特征分析→调查验证。
19.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东、中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偏低 的情 况。在拉尼娜现象发生期间,赤道东太平洋沿岸地区降水 减少,赤 道西太平洋沿岸地区降水增多。
返 首 页
29
20.大多数科学家认为厄尔尼诺现象是太平洋上东南信风 异常 造成的,拉尼娜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 相反。
21.城市 生态系统 被破坏,部分城市缺水或严重缺水;城市河 道自净功能 减弱甚至丧失,水体污染严重;城市内涝 问题,这些都
12.受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而形成的气候主要有热带草原气 候和 地中海气候。
返 首 页
19
13.由于 海陆分布 的影响,全球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高、低 气压中心。
14.冬季,北半球的 副极地低气压 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 仅保留在海洋上;夏季,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 带被大陆上的热低
压切断,仅保留在海洋上。 15.南半球由于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气压带基本保持带状分
是建设海绵城市的原因。 22.海绵城市的建设重点是建立城市 雨洪综合管理系统 ,
快速渗水和有效集水是这一系统的关键。
返 首 页
30
第五单元 自然环境的特征 1.不同地域由于所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水热状况及其
组合不同,自然带不同。 2.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 水平地域 分异规律和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3.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和
5.准静止锋常形成连续性阴雨 天气,如江淮准静止锋形成 梅雨天气。
6.北半球气旋气流在水平方向上呈逆时针由 四周向中心辐合, 反气旋呈顺时针由 中心向四周辐散。南半球相反。
返 首 页
17
7.气旋过境时,常出现 阴雨天气,台风是强热带气旋;反气旋 控制地区多晴朗天气,我国北方秋高气爽天气是受其控制形成的。
返 首 页
15
第三单元 大气变化的效应 1.常见的天气系统主要有锋、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 2.根据锋两侧冷暖气团的 运动状况,可以分为 冷锋、暖锋、 准静止锋等。 3.冷锋过境时,常出现阴天、刮风、雨雪等天气现象;冷锋过 境后,气温、湿度降低,气压 升高,天气转晴。
返 首 页
16
4.暖锋过境时常出现 阴雨天气;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 天气转晴。
14.北半球冬半年,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 ,昼越 短,北极附近出现极夜 现象;冬至日时,北半球各地夜长达一年中 的最大值,极夜 范围也达最大;南半球相反。
15.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返 首 页
7
16.根据不同纬度地区接受太阳辐射能量 不同,将地球表面划
分为热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五个热量带。
返 首 页
5
11.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作有规律的变化。夏至日时,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南半球 的各纬度地区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12.昼弧和夜弧的 长度,反映了该纬度地区昼夜的长短 ;昼弧 占纬线圈总长度 的比例越大,则昼越长。
返 首 页
6
13.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 长,北极附近出现 极昼现象;夏至日时,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 最大值,极昼 范围也达最大;南半球相反。
返 首 页
12
13.山区河流坡度较大,河床下蚀 作用强;在河流转弯处,侧蚀作 用加强。一般情况下,凹岸 侵蚀,凸岸 堆积;在河流中下游地区以 堆积作用为主。
14.沙丘移动方向与风向 一致,且迎风坡坡度缓 。 15.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人口分布 、聚落形 成、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 、风俗习惯、文化传播等方面。
返 首 页
13
16.平原地区人口密集 ,适宜发展种植业,交通线路密集;山 区人口多分布在 河谷或山间盆地 ,适宜发展林牧业,坡度较陡的山 地公路常呈“之 ”字形分布。
17.人类活动能够直接塑造地表形态,或干预地貌发展过程, 改变地貌 发育方向,也能够改变地表形态发育条件,间接加速或延 缓地表形态变化的过程。
1
模块知识回顾
返 首 页
2
第一单元 地球运动的意义 1.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约为 23时56分4秒 。 2.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外,其他地点都 是 15°/时 ,线速度赤道上最大,向两极递减,极点为0 。 3.地球的自转导致地球表面产生 昼夜交替、时差,在地表作水 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17.温带 地区四季变化明显;热带地区全年气温较高,四季更 替不明显;寒带地区全年气温较低,四季更替不明显。
18.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划分、四
季的形成都与地球 公转运动有关。
19.二十四节气的确定,是将黄道划分成 24 等份,以春分点作
为 0°起点,地球每运行 15° ,日期大约经过 15 天。
8.全球共有七 个气压带,六 个风带,它们的位置随着 太阳直射点 的季节移动而移动。
9.受低气压带控制地区,气流上升,降水多;受高气压带控制 地区,气流下沉,降水少 。
返 首 页
18
10.信风来自副热带地区则干燥,经过海洋和暖流后就带来暖 湿气流。
11.受西风带控制的大陆西岸地区,气候 温暖湿润;受极地东风 控制的地区,气候寒冷干燥。
5.岩石圈在物质循环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改变 了地表形态 ,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
6.内力是指来自地球内部的作用力,主要表现为构造运动、岩 浆活动、 变质作用等。
返 首 页
10
7.最常见的地质构造是褶皱和断层 。 8.褶皱有背斜和向斜两种基本形态。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 岩层向下弯曲。 9.在地貌上“背斜成山,向斜 成谷”。但是背斜顶部因受张力 作用,裂隙比较发育,易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因受挤压作用, 岩层变得紧实,不易受侵蚀而成为 山岭。
以分为暖流和寒流。
9.在南北半球的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 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副极地为中心的 气旋型大洋环流;南纬 40°附近海域,形成环球性西风漂流。在北印 度洋形成 季风洋流。
10.对沿岸气候,暖流 能够增温增湿,寒流则降温减湿。
返 首 页
26
11.在 寒暖流交汇和上升流显著的海域,形成著名渔场。 12.海轮顺洋流航行,航速 较快,反之则较慢。 13.洋流可以加快原污染海域的净化速度,但会扩大 污染范围。 14.海洋通过长波辐射和蒸发潜热 向大气提供热能;海洋通过 蒸发作用向大气提供水汽;海洋对气候有调节 作用;海洋对大气的 温室效应有 缓解作用。
20.热带最冷月平均气温 >15 ℃ ;亚热带最冷月平均气 温>0 ℃ ;温带最冷月平均气温 <0 ℃ ,最热月平均气温 >18 ℃ , 但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寒带最热月平均气温<10 ℃ 。
返 首 页
22
21.年雨型气候有热带雨林 气候、温带海洋 性气候;冬雨型气 候有地中海气候;夏雨型气候有 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亚 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 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少雨型气候有 温带沙漠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和 极地气候。
返 首 页
33
Thank you for watching !
返 首 页
4.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受降水量影响,汛期与雨季一
致。 5.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受气温的影响,汛期与
高温期一致。 6.地下水补给的河流,水量比较 稳定;地下水与河流水,因水
位变化还可能相互补给。 7.河流与湖泊也具有 相互补给关系。
返 首 页
25
8.按成因洋流可分为 风海流、密度流、 补偿流;按水温状况可
返 首 页
11
10.断层是岩层因受强大的压力、张力等作用力而发生断裂, 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错动、位移。断层可以形成断块山 、沟谷、陡
崖等。 11.石油、天然气多储存于背斜 构造中;地下水容易在向斜盆地 中
找到;隧道、水库建设避开断层。 12.外力是指地球外部的作用力,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 、地球
重力能等。其表现形式主要是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
返
首
页
8
第二单元 地形变化的原因 1.组成岩石圈的岩石按其成因可分为 岩浆岩、沉积岩 、变质岩 三大类型,三大类岩石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岩浆岩是 岩浆活动的产物,可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两大类。 3.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和含有化石,一般情况下,越早形成的 岩层越往下。
返 首 页
9
4.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发生 变质作用而形成的。
返 首 页
14
18.地层的单位从大到小通常用“宇、界、系、统 ”来表示, 对应的时间单位分别是“宙、代、纪、世”。
19.地层新老关系可以用地层 层序律、生物层序律、切割 律三 个规律判断。
20.地层中间老、两侧新为背斜,中间新、两侧老为向斜。 21.依据切割律,地质构造事件应发生在被切割的最新地层形 成 之后。